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

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城市公用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主要指城市的道路桥梁、供水排水、能源供给、环境卫生、生态保护等具有公共性质的设施。从上可见20世纪初年新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落后状况。除迪化外其他新疆城市则基本上没有进行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使新疆城市供水、排水、道路、燃气、供热、公交等各项建设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城市公用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_中国西部农牧地区城市历史变迁研究

城市公用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主要指城市的道路桥梁、供水排水、能源供给、环境卫生、生态保护等具有公共性质的设施。这些设施构成城市发展的主要支撑体系,是一个城市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能够正常进行的基本要素,也是城市质量的重要保障。

20世纪上半叶,新疆所有城市的基础设施都极为落后。时任俄国驻新疆的领事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在考察了新疆的城市后认为:“中国城镇里根本谈不上什么公共事业,当然这个公共事业是按照我们的概念来说的。也有些官员试图改善城镇公共事业,但这种尝试软弱无力,而且还是按中国那一套作风。中国城镇的街道通常脏得令人惊奇。根本无人铺设和修整街道,否则怎能有那么大的坑,以致连行人和车马都不能通过呢?因此每当阴雨天,泥泞满街,难以通行,晴天则尘土飞扬,弥天遮目。所有的垃圾和脏东西都倒在街上。因此中国城镇里有必不可免的那种臭气,是可以想象的。同时街道又很狭窄,经常堆满了石头、木料及其他建筑材料,所以谁若能乘马车通过大部分街道那简直称得起是个英雄,而若要坐我们西方的马车,则经常是根本无法穿越。因此,在亚洲的城市里宁可骑马、骑毛驴或甚至骑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穿过这些曲折狭窄、极为不便的街道组成的迷宫。”[2]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在俄国驻新疆领事馆工作了十年,他对新疆城市的认识较为客观。从上可见20世纪初年新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落后状况。

民国建立后,新疆仅有少数主要城市开始局部地发展城市公共事业,如1920年迪化开始设立电灯公司,但不久因亏损停办。1927年再创办永丰电灯公司,于1928年建成送电,“虽发电不足,而有灯千盏”,各个政府机关开始使用电灯照明,是迪化照明现代化的肇始[3]。除省城迪化外,伊宁、喀什等城市也在民国中期相继发展电力工业,但也主要用于照明。此外,大多数新疆城市在能源动力和照明方面都无新的进步。

新疆城市道路建设也非常落后,一是道路狭窄,二是路面质量极差,以土路为主,坑洼不平,尘土飞扬,街道非常脏乱。20世纪30年代,迪化市当局对城市道路进行改造,先后扩建修建了34条道路,总长计36.1公里,但是城市其余80%以上路段仍为沙砾路面,城市的脏乱差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除迪化外其他新疆城市则基本上没有进行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

新疆城市的公共交通也极为落后。民国后期,仅有迪化开始发展现代公共交通,先后购置了5辆公共汽车进行营运,除迪化外其他城市都没有公共交通。

20世纪初年,新疆城市的建筑除政府机构等公共建筑外,一般城市居民的居所都是清一色低矮、阴暗、破烂的土平房。时人记载:“进入这城堡大门,就有一条既长且窄的道路一直通到对面的城门。道路两旁是一排汉族式的小房,倒塌的围墙和根本就关不起来的院门。在这一片破房中,会有一两幢很讲究的房子突出在里面,显得与周围极不调和,这便是苏木官员的衙门。从这个比较讲究的外表上,也可看出这不是平头百姓人家,照壁上画着龙,这就表示这里是衙门,是某位老爷的官邸和公署。”[4]“喀什噶尔人的房屋一般都是用黏土砌成的,有一个平平的土房顶,看上去像一堆黏土,样子多少像个立方体,几个地方开着窟窿,就算是门窗。甚至清真寺建筑也不华丽,同是草泥砌成,平顶,和民房一样,只是面积大得多。”[5]伊犁“县城是一座由又窄又脏、弯弯曲曲的街巷组成的迷宫。阴雨天在这些街道上行走,那简直称得上是英雄业绩”[6]

民国时期,新疆城市在供水、排水和排污等方面仍然是采用传统的方法,城市居民饮用水都是未经净化的河水和井水,而新疆很多地方的河水和井水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不少地方的水源富含高砷和高氟等,对人体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城市垃圾和粪便等的收集也无专门的机构,更没有能够进行科学化处理,不少垃圾和粪便直接倾倒在河流或郊区,因而河水和城郊污染较为严重,人畜受感染的情况十分普遍。

总体考察,20世纪上半叶新疆城市的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极为落后,城市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欠缺。公用基础设施作为城镇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活的硬件支撑,对城市发展速度、水平和规模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并对城市居民的生活也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因而新疆城市基础设施的落后充分反映了此一时期新疆城市质量的低下,也对新疆城市的发展起了很大的限制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新疆历届党委和政府都十分重视城市建设,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城市建设水平也逐步提高,人居环境逐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日益提高。1950—1965年,新疆城市建设以乌鲁木齐为重点,并进行了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市等新城市的建设,各主要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道路建设,供水排水,供电照明,公共交通等都有一定的发展。1966—1980年,虽受“文化大革命”干扰,城市建设仍有所进展。这一时期,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以解决城市供水为主;道路、排水设施建设相对缓慢,公共交通基本保持前一阶段的发展水平。改革开放后,新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除了政府投资外,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也在逐步形成,资金瓶颈的突破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到20世纪末新疆各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较前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六五”期间城市建设投资为1.63亿元,“七五”期间城市建设投资完成2.95亿元,“八五”期间城市建设投资15.6亿元,“九五”前3年城市建设投资达37.6亿元。1950—1998年,新疆各城市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达59.4亿元,其中1979年以后的投资总额为58.2亿元,相当于1978年以前29年投资总和的52.91倍;仅1998年新疆各设市城市建设投资就完成16.91亿元。由于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使新疆城市供水、排水、道路、燃气、供热、公交等各项建设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城市公用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经过50年的建设,新疆各设市城市的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基本上能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为改善投资环境、推进对外开放和改善居民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7]

20世纪下半叶,新疆城市的道路建设得到较快发展,1998年年末,新疆19个设市城市的道路总长达2691公里,道路面积为3180万平方米,分别比1978年增长6.18倍和7.89倍,人均道路面积9.4平方米,比1978年增长6.5平方米。随着城市面积的扩大,城市公共交通有了较大的发展,至1998年末新疆设市城市共有公共汽车4939辆,比1949年的5辆增加了987倍,比1978年增加了9.53倍,运营线路网长度为1494公里;改革开放以后,出租汽车在城市中迅速发展,1998年运营车辆达20707辆。由于新疆大多数城市均临河,因而建设城市桥梁成为改善城市交通的重要措施,新疆各城市在20世纪下半叶共建城市桥梁225座,大部分为改革开放后所建设的,1998年比1978年增加了2.93倍。

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新疆电力工业出现了跨越式发展,一是在重要城市相继建立了大中型电厂;二是形成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西至乌苏县车排子垦区,北至塔城地区铁沟电厂,东至木垒县,东南至都善油田的220万千伏主力电网;三是发电量不断增加,发电量由1949年的97万千瓦小时增加到1998年的151.8亿千瓦小时,基本满足了新疆城市经济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的需要,并解决了在改革开放前部分边远地方还存在的“无电县”问题。

数千年来,交通落后都是制约新疆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新疆“僻处西北,山岭重叠,戈壁辽阔,不但内地前往其地者跋涉维艰,即就本省而言,自东徂西,由南往北,非冰山雪岭,即穷壤大漠,往往经月始达”[8]。民国以前,新疆的交通工具主要有马、驼和车。民国中期,新疆开始进行公路建设,并初步发展了航空运输,但总体上进展缓慢,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

20世纪下半叶,长期制约新疆城市发展的交通障碍也得到较好的解决,一是铁路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公路建设大发展,三是航空运输出现新局面。

铁路是现代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从民国时期开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就不断呼吁大力发展铁路交通,其后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也都重视对新疆铁路的建设,但在战争年代新疆要建设铁路的难度太大,困难重重,一直无法付诸实践。新疆和平解放后,党中央和中央政府就开始着手规划建设新疆与内地的铁路。1952年兰新铁路开工建设,经历了极其艰难的施工,共完成路基土石方11083万立方米,修筑隧道33座、桥梁1117座,铺设铁路正线轨道1892公里,历时10年,直到1962年才最终全线贯通,从此改变了新疆与内地交通困难的局面[9]。铁路建设所带来的人流与物流的大运量与快捷便利为新疆城市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促进了铁路沿线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乌鲁木齐的发展。兰新铁路在改革开放后不断进行技术革新,于1986年在中国第一个实现了牵引动力内燃化,并逐步实现了电力贯通,采用了电气集中、无线列车调度等先进技术设备,使铁路通过能力提高到200万吨。改革开放后,新疆的铁路建设进一步加强,相继建成南疆铁路吐鲁番—库尔勒—喀什段,北疆铁路和兰新复线,到20世纪末,新疆的铁路营运里程达到2545.8公里。铁路建设改变了新疆区域内外交通落后的状况,为新疆城市的聚集力与辐射力进一步加强,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公路建设对于城市和区域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如果说铁路是区域的大动脉,连接区域的主要城市的话,那么公路则是区域的支脉,将区域内的大中小城市、村镇连接在一起。20世纪上半叶,新疆虽然也开始了公路建设,但是公路交通极为落后,1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没有1座永久性桥梁,也没有1公里水泥路面或沥青路面,“只有几条坎坷不平的简易公路,总长3361公里,各种破旧不堪的汽车317辆,公路运输设施和机构更是寥寥无几,仅有13个养路段和一个设备简陋的汽车修理厂,驮畜运输、畜力车辆运输担负着全疆道路运输的重任”[10]。新疆和平解放后,中央政府即倾力建设内地通往新疆的公路,同时也在新疆区域内大力建设公路。到20世纪末,新疆的公路建设取得巨大的进展,公路通车里程由1949年的3361公里增加到1998年的32701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前的9.5倍。国道线7条,全长8660公里,占全国国道线的8.3%,其中高速公路171公里;省道线60条,全长652公里;县道554条,全长11226公里;乡道271条,全长2064公里;专用公路120条;公路建设的质量和技术等级都有极大的提高,经历了以沙石路面为主到沥青路面为主,由一般路面向次高级、高级路面发展的过程,基本上实现了线型标准化,路面黑色化,桥梁永久化,林荫夹道,绿树成行的道路建设综合体系[11]。从而形成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以国道干线为主骨架,东连甘肃、青海,南接西藏,西出中亚各国,以及新疆区域内各重要城市和地区相通,县乡相连的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网络。在新疆多种运输方式中,公路运输在20世纪末已经承担了区域内“社会客运量的95.8%和货运量的83.3%”[12]。公路交通成为新疆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小动脉和支脉,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新疆城市发展的生命线

航空是近代以来出现的最快速和便捷的远距离交通运输方式。由于新疆区域辽阔,与外部重要城市的距离非常遥远,因而光靠铁路和公路运输还存在严重不足,而航空事业的发展则可使新疆克服山川河流和沙漠荒原所带来的交通障碍。因而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不久即着手开辟内地通往新疆的航空线路,1930年国民政府航空署即开始进行相关的调查,并于同年12月进行了从北平到迪化的首航,次年开辟了从上海到迪化的航空线路。由于当时的航空技术水平限制,从上海飞到迪化需要4天,而且此一时期新疆的航空运输主要是公务上的往还[13],尽管如此,新疆航空事业的起步还是揭开了新疆交通史的新一页。新中国建立后,出于巩固国防和加强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新疆的航空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先后完成了乌鲁木齐、喀什、阿勒泰、伊宁等十几座机场和航站的新建、扩建,民航运力迅速增加,到20世纪末新疆各机场已开通59条国内外航线,民航通航里程达到10万公里,成为中国拥有航站最多、航线最长的省区。航空事业的发展使新疆城市进一步加强了与国内外城市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改变了新疆城市的封闭状态,从而增强了城市的活力与竞争力。

作为物流交通的石油天然气管道建设在20世纪下半叶的新疆从无到有,相继建成鄯善—乌鲁木齐天燃气管道、库尔勒—鄯善输油管道等项目,管道运输里程达到1372.6公里。新世纪以来,新疆的天然气和石油东输,既解决了东部重要城市能源缺乏的困难,也促进了新疆经济的发展。

20世纪下半叶,新疆的邮电通信建设更是突飞猛进,特别是20世纪后期以来,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新疆相继建成了覆盖全疆的光缆干线,完成了亚欧光缆新疆段建设,初步形成了“程控交换、光纤通信、数字微波、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完整的现代化通信体系,邮电业务总量由1949年的196万元增加到1998年的25亿元”[14]。2000年,新疆的国际互联网络用户达1578000户,其中城市用户为658763户,占全部用户的41.75%。互联网络和通信的发展,使新疆城市与外部世界无缝连接,不仅使城市竞争力增强,而且也使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干净卫生的水源,城市生活用水安全与否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城市建设质量高低的一种重要表现。20世纪上半叶,新疆城市供水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居民主要依赖天然的河水、井水和涝坝水等,这些水在源头或在运输过程中多受到各种污染,因而对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威胁。新中国建立后,政府高度重视城市供水安全,大力发展城市自来水事业,至1998年新疆19个设市城市的自来水综合生产能力达273万吨/日,自来水普及率达98%,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51升,比1978年分别增长6.38倍、38.7个百分点和1.83倍。

新疆除设市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有较大发展外,县级建制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供排水设施建设有重大突破,1984—1998年,新疆各级政府投入县镇供排水工程建设的资金达5亿多元,建成总供水能力达68万吨/日的数十个自来水厂,有162万人受益,供水普及率达到85%,基本解决了县镇居民的吃水困难问题,结束了新疆县镇居民世代饮用高砷水、高氟水、上井水和涝坝水的历史[15]

民国时期,新疆城市的排水设施极为落后,城市污水排放经常出现淤堵。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城市排水设施的建设,至1998年各设市城市共建排水管道长度达1831公里;改革开放以后,各城市也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上日程,至1998年新疆各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共达77万吨,污水处理率达59.7%。20世纪末,新疆除设市城市外,95%以上的县城也初步建成了统一的污水排放设施,大大改善了县城居民的生活质量[16]

新疆有着丰富的天然气,因而新疆较早利用天然气作为能源,1974年新疆部分城市开始试用液化石油气,1977—1978年,乌鲁木齐市和克拉玛依市开始普遍向居民供气,从而使新疆部分城市居民使用上清洁能源,不仅有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而且也使居民的生活品质有了很大的提高。1998年主要城市液化气储气能力达6320吨,用气人口达305万人,分别比1978年增长301倍和23.08%,城市用气普及率90%。另外,新疆城市冬天寒冷,城市居民在冬天采用多种方法来取暖,不仅浪费资源,而且还污染环境。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对部分城市采用集中供热,至1998年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2934万平方米,普及率达26%[17]

20世纪以来,新疆城市生态环境设施建设也有了巨大进步。百年前,新疆由于风沙大,冬天气候寒冷,城市绿化率极低,生态环境极差。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在20世纪初年写道:“一进入中国西部地区(新疆)的任何一个城镇,你立即就会踏上一条狭窄的街道,根据天气不同,不是尘土飞扬,就是泥泞不堪。两旁是灰色的草泥围墙,在围墙上有各种小铺的黑门扇。”[18]新疆大部分城镇放眼望去到处都是残垣断壁,畜粪满街,垃圾长期无人清扫[19]。在城镇附近必定有村庄,而村子的周围、街上到处都是一堆堆的垃圾、牲畜粪便和各种废物,在这些垃圾堆上总有几只猪在大摇大摆地觅食。猪是汉人村庄必不可少的东西[20]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绿化和城乡环境卫生的综合整治,一是建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有专业人员和相应的设备,从人力劳动为主,逐渐发展到机械化与人力劳动并举。20世纪末,随着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以人为本成为城市建设的新理念,新疆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更是得到快速发展。1998年新疆各设市城市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达26.28%,比1978年提高12.28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79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2.79平方米;城市公园总数达77个,比1978年增加了21.9倍。新疆城市环境卫生方面也有巨大的变化,至1998年,新疆设市城市共有城市环卫机械739台辆,比1978年增加10.34倍;街道清扫面积2514万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7.67倍,占全部城市道路面积的93%。城市公共厕所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卫生条件也有一定改善。新疆城市的面貌较百年前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现代化城市的新景象。

从以上可以看到,20世纪下半叶新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与百年前相比有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不仅为新疆城市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支撑,为城市提高聚集效益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动力,为城市扩大对区域的辐射作用提供了条件和动力,而且也为新疆城市居民生活提供了基本条件,极大地改善了新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提升了生活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