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文明互鉴促民心相通

以文明互鉴促民心相通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是客观存在,文明是发展过程。通过文明互鉴达到民心相通,从而将新的“一带一路”建设转化为沿线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我们的理想和目标。文明互鉴体现为历史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丝绸之路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是四大文明的发祥地,三大宗教的汇聚地,多民族文化的衍生地。文明互鉴体现为经贸合作的互通与互补。文明互鉴体现为创新未来的互利与共赢。
以文明互鉴促民心相通_熊澄宇集

文化是客观存在,文明是发展过程。文化的特征是差异,文明的特征是融合。人类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地理、气候、历史民俗等不同的因素,在世界范围内构成了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文化形态。几千年来,从游牧农耕到机械电子,从文字印刷到网络移动,则体现了不同文化形态之间殊途同归的文明过程。

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今天中国政府推动的“一带一路”战略中,文明互鉴体现为历史遗产的传承保护,文化交流的开放包容,经贸合作的互通互补,创新未来的并存共赢。文明互鉴既是历史,又是现实,既是愿景,更是行动。通过文明互鉴达到民心相通,从而将新的“一带一路”建设转化为沿线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我们的理想和目标。

文明互鉴体现为历史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丝绸之路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性研究”项目。2014年,作为首例跨国合作成果,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开启了丝路成功申遗的起点。

两千多年来,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在这个时空坐标里,按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强调中西相遇时所产生的复杂文化交流,帮助塑造多元特性以及丰富欧亚大陆的共同遗产”的目标,不论是扩展申遗的眼前任务,还是保护传承的长远需求,沿线各国在文明互鉴上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古代丝绸之路始于先秦,兴于汉唐,由于战争和地理的原因,宋元以后时断时续,一直延续至明清。2000多年的历史时期,8000多公里的空间跨越,我们目前已经确定的历史遗存和整理出来的文献史料远远不能满足今天的认知和发展的需要。要做好历史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我们需要带有人物事件的确切编年史,我们需要附有考古图片的历史地图集,我们需要有贸易种类、数量、交易方式、市场规模的量化数据库,我们需要了解与贸易同步发生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事件,我们需要组织跨学科的实地考察、展览展示、学术讨论。这一切,都有待于进一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文明互鉴体现为文化交流的开放与包容。丝绸之路是四大文明的发祥地,三大宗教的汇聚地,多民族文化的衍生地。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在亚欧不少国家被尊为国教的基督教、伊斯兰教或佛教分别由不同流派构成,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东西方世界各种思想观念文化形态几乎都可以在丝绸之路承载的文明和宗教中找到根源。中华民族文化与沿线不同国家多民族文化的并存共荣使这一地区成为联合国颁布的“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

丝绸之路开拓和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是在开放和融合中发展的,宗教是在包容和对话中前进的,民族是在交流和互动中共生的。当今世界文化的冲突、环境的破坏、战争的灾难、贫富的差距等,都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的阻力。要消除和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在承认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提倡文明互鉴和文化包容是重要的途径和方法。

在“一带一路”的愿景和行动纲要中,中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为了达到文明互鉴的目标,我们可以建构不同的对话渠道和方式,包括国际组织的多边对话,政府机构的双边对话,非政府组织的民间对话,不同学术团体的智库对话,以及宗教文化范围内的文明对话。对话的前提是开放,对话的结果是包容。开放包容必定导致不同文明的并存互补,融合创新。

文明互鉴体现为经贸合作的互通与互补。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伏尔泰在1745年就指出了经贸合作与文明互鉴的关系:“吃着印度、中国等东方古国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食粮,穿着他们织就的布料,用他们发明出来的游戏娱乐,以他们古老的道德寓言教化习俗,我们为何不注意研究这些民族的思想?而我们欧洲的商人,则是一等找到可行的航路便直奔那里的。”

从历史上看,丝绸之路的贸易产品包括丝绸、茶叶、瓷器、香料、工艺品、金银器。这些都是具有浓厚文化元素的商品。在宋元之前,相比于三大宗教等西方思想文化的东传;东方文化更多的是以物质贸易的形式西进。中国的丝绸在古罗马时期就是宫廷贵族追逐的目标。在今天世界四大博物馆收藏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女神或女祭司雕像身上,无一不飘逸着中国丝绸的服饰。作为中国代名词的瓷器在欧洲成了上层社会的身份象征。一套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器是皇宫贵族客厅的标配。

物质上的互通互补促进了东西方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互鉴和融合。与丝绸和瓷器进入欧洲的同时,丝路贸易带来了西方的香料、首饰、金银器,引进了胡桃胡椒、胡萝卜。如果说古代丝绸之路贸易给我们呈现的是异域风情,而近现代贸易则让我们见识了西方的钟表汽车和坚船利炮。今天“一带一路”的经贸合作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而展开的。我们希望经贸合作的过程中,找到文明互鉴的新解读:新的贸易规则和新的国际秩序。

文明互鉴体现为创新未来的互利与共赢。“一带一路”是历史遗产之路,是文化交流之路,是经贸合作之路,更是创新未来之路。今天中国政府对“一带一路”的解读,已经对古代丝绸之路的概念作了大的拓展和延伸。在时间上,从终于明清的传统表述转化为始于21世纪的现代解读;在空间上,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作为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参与建设。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是今天“一带一路”的时空坐标。在这个背景和格局下,新的“一带一路”就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未来之路。

目前媒体对“一带一路”的解读相对侧重于物质文明的经济层面,谈基础设施,谈商贸合作,谈金融平台。这些都是文明互鉴的内涵所在。互利共赢的核心既是经济建设,又是社会建构。习近平主席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物质生活的满足,精神生活的富足,老百姓的幸福感,是所有文明的共同目标。所谓创新未来之路,就是互知互信,互联互通,互鉴互补,互利互荣;就是老百姓的心向往之,流连忘返,安居乐业。

毛泽东主席在《念奴娇·昆仑》一词中写道:“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这段话是对今天“一带一路”愿景的最好解读。

中国是个大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近十年来经济持续增长。中国人民愿意丝路沿线国家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与世界人民一道创造出一个“环球同此凉热”的太平世界。我们的目标是在民心相通、并存互补基础上建设新的社会治理结构,营造新的世界文明秩序。

这就是文明互鉴、民心相通与“一带一路”的关系之所在。

【注释】

[1]本文原载《求是》2015年第10期,此为原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