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成人陪伴儿童参观儿童博物馆的主要任务

成人陪伴儿童参观儿童博物馆的主要任务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观察与参与儿童游戏理应成为成人在陪伴儿童参观儿童博物馆时的主要任务。儿童博物馆本身就是专属于儿童的,这同时也会在心理上暗示儿童,让儿童成为这个场所的主人并大胆、自由地“活动”。此外,成人在儿童对活动区域或活动类型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即在儿童自由游戏之前进行观察也很重要。在初次观察过程中,成人不应过多介入或干扰儿童的活动,应尽最大可能只对儿童进行观察并记录。
成人陪伴儿童参观儿童博物馆的主要任务_中美儿童博物馆研究

几乎每一家儿童博物馆都要求儿童必须要有成人陪伴。陪伴儿童的成人主要是父母、保育员、教育工作者等。那么,成人除了负责儿童在儿童博物馆的安全与照料之外,还要做些什么事情?对于成人来说,儿童博物馆所具有的开放、自由、互动等环境特点,为他们创造了一个极好的观察儿童游戏与参与儿童游戏的机会。观察与参与儿童游戏理应成为成人在陪伴儿童参观儿童博物馆时的主要任务。当然,在某些情景下,观察儿童游戏与参与儿童游戏可以分开进行,也可以同时且分轻重地进行。

一、观察儿童游戏

观察儿童游戏,包括成人在旁观察儿童游戏和成人在参与儿童游戏的过程中对儿童进行观察。许多教育家(如卢梭、蒙台梭利、皮亚杰、苏霍姆林斯基、阿莫纳什维利)提出的创见性理论以及经典作品的背后,是他们基于对儿童进行的大量、长期、灵敏、细致的观察。与此同时,那些经常与儿童接触的工作人士,如语言障碍矫正师、教育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其他以儿童为工作对象的专业工作者的工作也都需要运用观察,而且很多时候,观察的质量决定了他们工作的成效。尽管无法要求为人父母的成人如此专业且专门地对儿童进行观察,但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即观察是了解儿童的最适宜、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大量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都离不开对儿童的观察。而且,对于了解儿童个体发展来说,观察又具有更加“保险”的意义。大部分理论都是基于统计学的规律提出来的,比如儿童到了一定的时间段就会出现走路、语言行为。但是,儿童的发展除了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之外,还受到社会环境、文化家庭氛围等因素的制约。在此情况下,普遍的儿童发展心理学无法解释“特殊”的个体发展现象。因而,这也成为成人对儿童个体进行了解、观察的最有意义的地方。也正如仓桥惣三所认为的:“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幼儿内在的生活,就会发现幼儿在与外界交往的过程中大量地吸收各种信息。如果观察孩子的话,就会发现孩子在自我表现的时候,其自身内部是具有系统性的,是有组织地开展的。只不过孩子需要成人给他创设进行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有组织性地开展活动的生活场所……观察过程呈现了有关儿童发展和进步的最可靠的信息。观察应该激发幼教工作者不断反思,使其思想开放,更加愿意学习。”[1]

那么,在儿童博物馆的成人又该如何进行观察?其实,在儿童博物馆所进行的观察与其他类似场所的观察差别不大,因为这些场所都有共同点——宽松、亲切、自由的培育环境。因而,对于成人如何在儿童博物馆观察儿童,我们可以借鉴类似场所的经验。

1.观察的时间段

希拉·里达尔-利奇(Sheila Riddall-Leech)认为:“观察最好在幼儿的自由游戏时间进行,室内或室外的自由游戏都行,但不要选择在由成人主导的活动时间进行,因为成人主导的活动重点是促进幼儿某方面技能的发展,这种活动情境限制了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互动。”[2]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儿童博物馆里开展的活动与互动展览项目。而且我们从众多的儿童博物馆中可以看到,尽管某些活动环节需要成人参与,但绝大多数环节都是儿童一人进行的。即使是在有教育人员对展品进行讲解的活动中,受过专业训练的教育人员也会更多地从儿童的角度来考虑如何讲解,并创造环节使儿童在自由的氛围中参与互动和体验。儿童博物馆本身就是专属于儿童的,这同时也会在心理上暗示儿童,让儿童成为这个场所的主人并大胆、自由地“活动”。因而,这也为成人观察儿童创造了很多先天性的优势。因此,成人在儿童博物馆观察儿童的时间段主要是儿童自主或与成人互动进行自由游戏的时间段。此外,成人在儿童对活动区域或活动类型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即在儿童自由游戏之前进行观察也很重要。通过这样的观察,成人可以了解儿童对活动区域或活动类型的选择趋向,从而为进一步了解选择趋向背后的原因作准备。

2.观察过程中的“为”与“不可为”

在观察的过程中,尽管不需要进行专门的、系统的、有逻辑性的记录,但成人要始终剔除自身头脑中所出现的对孩子的“偏见”,如实地观察儿童并把对自己有效的信息储存在头脑中。当然,这里有个前提,就是成人由于长期与儿童相处而对于该儿童已经具有了比较详实的信息,知道孩子的发展状况。这样,成人就能在某个时间段聚焦观察点,提高观察的有效性。日本学者高杉自子[3]把自己关于表象方面的理论命名为“拟人的认识论”,其核心观点:人在理解事物(包括人在内)的时候,把自己的分身(小人)派遣到所要认识的事物之中去,从事物的内部到事物周围的环境,全身心地去感知(如摸一摸、动一动、看一看、环视)。这种认识方式与那种表面地描画反映世界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它不是片段知识的汇集,不是抽象概念的演绎,不是固定框架的套用,而是潜心的认知方式,即所谓的关心。在保育活动里观察孩子的时候,“变成孩子”进行换位思考。该理念就是寻求获得被观察者真实信息的一种努力。所有对观察成效的要求都离不开探寻被观察者真实世界的努力,然而有些时候,完全进入被观察者的世界是不太现实,甚至会影响观察过程中其他因素的保障。因而,这就需要观察者最好有一定的专业指导或者基础作为前提。

成人在观察年龄较小的儿童与年龄较大的儿童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措施可能并不一样。对年龄小的儿童,成人可以采用拍照、录音、笔录等方式,静心记录儿童在活动中的表现,如:儿童面对“困难”是怎样处理的,儿童是怎样与其他伙伴进行互动的,面对“分享”时是如何表现的。在初次观察过程中,成人不应过多介入或干扰儿童的活动,应尽最大可能只对儿童进行观察并记录。在对初次或前几次观察结果进行处理后,特别是就某些观察现象寻求专家解读后,成人在随后所进行的观察过程中可以采取部分介入的方式,如通过正确方式引导儿童处理“困难”、与其他伙伴“分享”。由于年龄大的儿童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警惕性比较高。因而要视具体情况来采用或者选用其他获得信息的途径或工具,如:若儿童习惯成人对其拍照、且表现很自然,则可以采用拍照方式,反之则不能采用;若儿童对拍照、录音、笔录等均排斥,成人可以尽心记住儿童的行为等。当然,面对年龄大的儿童,我们通常会尽量不在他们的活动过程中介入,而是在他们出现问题后采取温和的或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介入。

成人在观察儿童游戏的过程中不要催促儿童。可能有些儿童会在某些项目或活动中停留很长的时间,成人会认为该项目或活动并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不值得儿童玩那么久。这是成人从自己世界的角度来看待游戏,而不知道在成人眼里看似“枯燥”的游戏却能激起儿童很大的兴趣。成人要耐心地观察儿童在这些看似“枯燥”的游戏中的表现,说不定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在观察过程中,成人不能因为自己观察的需要有意引导或干扰孩子的游戏,这也是为了保证观察信息的有效性。“在你陪伴孩子一起探索、创造与学习的过程中,紧随着您的孩子,让他们做‘领导者’。”[4]

3.观察后的处理

观察之后,成人要对所观察的信息进行思索,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儿童积极的反馈。通常情况下,成人由于专有知识的不足,无法敏锐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更多地处于“只可意表,不可言传”的状态。这个时候可以向专业人员咨询。而且,很多时候,成人对儿童的观察不能停留在表面上,切忌“贴标签”,应该基于多次、长久观察及科学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辅助儿童发展的方式,这才是成人观察儿童游戏的价值所在。

孩子在独自或与他人进行游戏时,最常见的现象是孩子会“莫名”地发脾气。成人观察并记录孩子的这种行为之后,通过咨询专家、有丰富育儿经验的父母,查阅相关资料或基于自己的思考,可对孩子“乱发脾气”作如下思考与处理:

乱发脾气是孩子面对不开心或沮丧情景的一种表达方式。而这并不都是不正常的,有些是孩子正常发展的一部分。刚会走路的孩子正在努力区分“是”和“不是”、“进”和“出”、“我的”和“你的”等含义及“相反”与“相近”等词语。在语言形成期,孩子对所有事物或活动都很感兴趣。很多时候,在面对这些事物或活动时,他们难以控制好情绪以让自己冷静下来,于是更多的时候选择“乱发脾气”。那么,父母怎样应对孩子的“乱发脾气”呢?诀窍是不要向“乱发脾气”这种行为妥协,否则只会让孩子变得更加任性。好的处理方法有:[5]充分了解孩子的脾气、性格等,同时要像了解自己的需要那样了解孩子的需要,如他是否“累了”“饿了”“受刺激过度”“身体不舒服”还是“行为习惯打乱了”;然后,针对不同的情况给予帮助。[6]如果孩子已经有乱发脾气的毛病,要努力给他减压。如在孩子劳累或饥饿时,不要离开家去超市购物。若您必须要去超市,那在去之前,与他聊天并向他提出一些选择建议,如:“今天你是喜欢吃咸饼干还是椒盐脆饼干?”同时,试图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带他做一些平常很少参与的活动或者超乎意料的事情,如唱一首歌剧风格的歌曲、说悄悄话、在室外找松鼠。或者带孩子到一个安静的地方,让他安静下来。③千万不要在他乱发脾气时对他说理。④如果孩子在发脾气时可能会伤害到自己或他人,那要控制住他,并让他感到自己是安全的。孩子发脾气时,如果对他叫喊或惩罚,这些做法只会让他因害怕、受惊而进一步发泄情绪。⑤当孩子不再发脾气时,可以抱着他并对他说:“亲爱的宝贝,看到你现在心情好了,我很开心。”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赞赏孩子能够控制住自己的脾气。

二、参与儿童游戏

成人参与儿童的游戏,是成人陪伴儿童参观儿童博物馆的另一项主要任务。在参与儿童游戏的过程中,成人参与游戏的方式、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面对挑战的良好心态等都会在无形中影响儿童。“参与游戏时,如果孩子感受到成人(父母)已经进入他们游戏的秘密世界,他们就能正视自己的问题,并能找到他们自己以前无法找到的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处于儿童期的孩子善于模仿,抽象思维并不发达。更多的研究发现,若要发展儿童更高一级的思维,则先要充分发展好儿童比较低级的思维。而模仿能激发儿童发展过程中较低级思维——形象思维的发展。成人与儿童一起游戏,也能促进彼此间的信任。儿童期的孩子还比较依赖成人,并把对成人的依赖视为自己安全的需要。常有成人忙于工作而忽视了陪伴孩子,这对于儿童的情感发展非常不利。共同游戏则提供了成人与儿童心灵世界沟通的桥梁。此外,在游戏过程中对儿童进行鼓励,以及成人陪伴儿童参与游戏这件事本身都是对儿童的支持。西南师范大学的刘云艳对家长教育观念与行为对幼儿好奇心发展的影响的调查研究发现,家长支持型的教育方式比忽略型、消极干预型的教育方式更有利于幼儿好奇心的发展。他们具有更多的民主、平等的教育观念和行为,面对儿童的好奇行为,包括由于好奇心而产生的破坏行为表现出更多的理解、支持性行为。[7]

那么,成人在儿童博物馆参与儿童的游戏时,扮演怎样的角色才是最合适的呢?最理想的角色是儿童的“游戏伴侣”。而成为儿童的“游戏伴侣”,需要成人:①忘记自己的年龄,将自己当做“小孩”,回归童年或自己内心深处的“童真”;[8]忘记自己与儿童的辈分,形成朋辈式关系;③忘记自己的知识与经验积累,不做儿童处理问题的“专家”或“能手”,与儿童共同面对困难;④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共同去摸索;⑤在寻求多种方法仍难以解决问题时,成人可引导儿童朝向可行的路径努力,并鼓励儿童提出新的解决方法。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言及“游戏伴侣”的价值时说:“这样一方面儿童对于父母的感情可以格外浓厚,一方面对于儿童的性情、习惯、能力等亦可以格外明了。”

三、结语

成人在儿童参观儿童博物馆及类似的互动性、亲身体验性较强的机构时,应更多地观察儿童游戏、参与儿童游戏。当然,这对父母等育儿知识、儿童教育理论相对薄弱的成人群体来说,较好地对游戏中的儿童进行观察、扮演儿童合格的“游戏伴侣”是一个挑战。父母等群体除了应通过自学、咨询教育专家等途径提升自己的相关理论、实践知识水平之外,儿童博物馆等类似机构应针对父母等群体主动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相关培训、讲座,儿童教育专家等教育工作者应主动为父母等群体提供相关讲座等。

【注释】

[1]高杉自子.与孩子们共同生活:幼儿教育的原点[M].王小英,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15,2—5.

[2]Sheila Riddall-Leech.观察:走近儿童的世界[M].潘月娟,王艳云,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0.

[3]高杉自子.与孩子们共同生活:幼儿教育的原点[M].王小英,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15,2—5.

[4]http://www.clevelandchildrensmuseum.org/familylearning.

[5]本文作者编译自波士顿儿童博物馆官网http://www.bostonkids.org。

[6]劳伦斯·夏皮罗.孩子的秘密语言——读懂你的孩子[M].白敬萱,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90.

[7]庞丽娟.文化传承与幼儿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580—586.

[8]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7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