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农业集体化的思想

关于农业集体化的思想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27年底,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已初见成效,工业超过了战前水平,特别是社会主义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农业仍然十分落后,商品粮只达到战前的37%,严重阻碍社会主义工业的发展。再次,斯大林认为,实现农业集体化既是在新的基础上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的需要,也是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关于农业集体化的思想_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

1927年底,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已初见成效,工业超过了战前水平,特别是社会主义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农业仍然十分落后,商品粮只达到战前的37%,严重阻碍社会主义工业的发展。为了摆脱农业落后的状况,1927年12月召开的苏联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决定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此后,斯大林写了一系列著作,阐述了关于农业集体化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问题。主要思想有:

第一,论述了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必要性。首先,斯大林从苏联落后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化发展这一基本事实出发,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问题。他认为苏联农业的“出路就在于把分散的小农户转变为以公共耕种制为基础的联合起来的大农庄,就在于转变到以高度的新技术为基础的集体耕种制。”[14]只有实现了农业集体化,才能保证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其次,农业集体化是使广大农民最终摆脱贫困落后的唯一途径。斯大林认为,小农经济是一种细小的、分散的落后经济,也是农民长期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只有把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大生产的集体经济,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使农民富裕起来。再次,斯大林认为,实现农业集体化既是在新的基础上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的需要,也是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第二,制定了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正确的阶级路线。斯大林依据列宁提出的“善于同中农达成协议,一分钟也不放弃对富农的斗争,只是牢牢地依靠贫农”[15]的思想,明确指出:必须坚持组织贫农,“使贫农成为党在农村中的支柱”[16];同时联合中农。斯大林坚决纠正了在1929—1930年集体农庄运动中由于急于求成而以强制手段严重侵犯中农利益的错误,维护和巩固了同中农的联盟;富农是苏联“最后一个严重的资本主义阶级”。斯大林在1929年末实现了从过去限制富农剥削倾向的政策到消灭富农阶级的政策,即从富农拥有土地、生产工具的自由使用权和雇用劳动权的政策转变到剥夺富农的财产归集体农庄所有的政策。斯大林指出,依靠贫农、联合中农和对富农的斗争这三个方面是“一个统一而不可分割的任务”[17],只有全面贯彻这一正确的阶级路线,才能保证农业集体化的胜利。

第三,指明了苏联农业集体化的主要形式是农业劳动组合。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苏联农村中出现过共耕社、农业劳动组合和农业公社三种集体经济的组织形式。共耕社是简单的小规模的集体经济,社员在农忙时共同劳动,并集中使用社员私有的耕畜和农具。农业劳动组合永久共同使用国有土地,其他基本生产资料和产品也归集体所有,共同劳动,按劳分配。社员有自己的住宅,并可经营宅旁园地和家庭副业。农业公社不仅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而且实行大部分生活资料公有。消费品名为“按需分配”,实为平均分配。斯大林指出,农业劳动组合之所以应当成为农业集体化的主要形式,是因为“(一)劳动组合正确地把庄员的个人生活利益和他们公共利益结合起来;(二)劳动组合成功地使个人生活利益适应公共利益,从而有助于以集体主义精神教育昨天的个体农民”[18];而农业公社在当时条件下之所以被否定,是因为农业公社中存在着平均主义的错误。

正是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从1929年下半年起到1934年在全国蓬勃发展,71%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1934年到1937年,93%的农户加入了集体农庄,基本上实现了农业社会主义集体化。但在这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是指导思想上的“左”的错误,表现为集体化的速度过快,公有制的规模过大等方面,再加上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上的问题,使得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那几年里,农业发展缓慢,粮食减产,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教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