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际老年人日(月日)

国际老年人日(月日)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二条的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普济堂内老人每月每人供给粮食6斗,盐柴钱百文。侮辱、诽谤老年人,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国际老年人日(月日)_现代节日解读

人口老龄化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联合国和许多国家如中国、日本、瑞典、法国等国都组建了一些较为完善的老龄科研组织和机构,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加强对老龄问题的综合研究。联合国于1982年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届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在以后16年的历届大会上都涉及了老龄化问题,并先后通过了一系列重大决议:《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十一国际老人节》、《联合国老年人原则》。

1990年第四十五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1991年开始,每年10月1日为“国际老年人日”(International Day of Older Persons)。1992年第四十七届联大通过《世界老龄问题宣言》并决定将1999年定为“国际老年人年”。

我国为了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发展老年人事业,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助老的美德,1996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2009年8月21日第一次修正,2012年12月28日修定,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第二次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二条的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老年节的确定,说明了我们党和国家在对老年人的权益保障方面有了法律层面上的保障。老年节确定在农历九月九日,也说明了国家在制定节日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了与我们民族传统习俗相结合的原则。

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节日——重阳节。古人认为九为阳数,日月两阳为重,故名重阳。早在战国时屈原在《楚辞》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之句。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中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楔登高。”相传自此有了重阳节求寿、远游、登高之俗。到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月与钟繇书》中有:“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大概在魏晋时期,《荆楚岁时记》记载:“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习俗。说明了古人顺应自然,享受美好生态环境的极至情趣。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

重阳节又称老年节,由于“九九”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思想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我国于1989年便把传统美德与现代节日巧妙地结合起来,将农历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年节。

重阳节也是我国农民喜庆丰收的一个节日。农历九月,正是金色秋收季节,加之“九”与“久”谐音,“久久”又有“宜于长久”、“年年丰收”的意思,故于重九日有庆祝风俗。农民在耕种作物时,在田地里举行祭祀仪式,祈求获得丰收,秋季则再次于田地里祭祀感谢土地的恩赐。

九九重阳又是一个伤感的日子。宋代李清照一首《行香子》表现得淋漓尽致。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彩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尊老爱幼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孟子·梁惠王上》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意是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来也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儿女,推广开来也爱护人家的儿女。

尊老、敬老最基本的内容是养老,保证他们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在古今中外的社会生活中,以家族为单位的个人伦理和家庭伦理,体现在仁爱孝悌等道德体系中。而由于战争、遗传及其他意外造成的鳏寡老人的敬老养老问题,不仅是社会的道德问题,更是社会的制度问题。

其实,我国早在奴隶社会时期便已经有了养老制度的雏形。据《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这里提到的“序”与“学”,指的就是最初的养老机构,其中还兼有教育下一代的职能。到了唐代,正式的养老制度才真正建立起来,如长安的悲田院,就是用来专门收养贫穷、没有依靠的老年乞丐,由佛教寺院负责具体管理的。

到了北宋初期,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设有东福田院和西福田院,专门收养孤独有病的老年乞丐。到宋英宗年间又增设南福田院和北福田院。养老的福田院脱离了佛教寺院的管理,改由政府管理,皇室供给银两。元朝于1271年下令各路(相当于现在的地州市)要设立济众院,收养孤独、残疾不能自养的老人,供给一定粮食和柴薪。

明代初期,诏令各府县设立养老院。到1480年,仅京城历年赡养的老人就有7 490多人。

清代康熙年间先在北京设立普济堂,后要求其他地方政府仿效。乾隆年间的养老待遇,以山东的淄州普济堂为例,有公田200亩,年收租100余石。普济堂内老人每月每人供给粮食6斗,盐柴钱百文。如遇歉收年,老人们只能以稀粥度日,其他待遇全免。

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享受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老龄化的问题和老年人的权益保障已成为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设立老年节的意义所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共9章85条。其中规定老年人应享受的权益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享受社会服务和社会优待的权利、有参与社会发展和共享发展成果的权利(第3条)。

老年人获得这些权利的保障有:

(1)社会层面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老龄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老龄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第6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城乡社区养老服务,鼓励、扶持专业服务机构及其他组织和个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紧急救援、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服务(第37条)。

(2)法律层面的: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害人或者代理人有权要求有关部门处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和有关部门对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申诉、控告和检举,应当依法及时受理,不得推诿、拖延(第72条)。

侮辱、诽谤老年人,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77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