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树立生态消费观,确立生态化取向的生活方式

树立生态消费观,确立生态化取向的生活方式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15]因此,在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生态消费观、确立生态化取向的生产生活方式,具体说来,需要着重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树立生态消费观,确立生态化取向的生活方式_美丽中国视野下的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研究:以赣南农村为例

二、树立生态消费观,确立生态化取向的生活方式

消费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建设美丽中国、共筑中国梦重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曾经强调指出:“消费问题是环境危机的核心。”马克思恩格斯也曾经多次明确指出:“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人从出现在地球舞台上的第一天起,每天都要消费,不管在他开始生产以前和在生产期间都是一样”[114]。生产力的发展,推进了生产关系以前所未有的变革。从一定程度上来讲,现代社会已经由以生产制造为重心的社会,转变为以消费为重心的社会。面对消费市场的不断壮大,人们对消费以及生态消费的理解和把握日趋深化。正如有的学者所分析指出的那样:“生态消费有两方面的含义:消费者对生态产品的消费以及消费者的消费方式。”[115]因此,在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生态消费观、确立生态化取向的生产生活方式,具体说来,需要着重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根据马克思“异化劳动”和“商品拜物教”等相关理论的阐述,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那种“为消费而消费”、“把消费本身当作一种目的”的消费模式,是违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终目的的,是违背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也是终将会被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所扬弃的。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忽视消费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性任务。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强调指出的那样:“在吃喝这一种消费形式中,人生产自己的身体。”[116]亚洲开发银行在《绿色增长、资源和弹性——亚太地区的环境可持续发展》一文中曾经尖锐地指出:“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对现代生活方式的追求,也助长了资源消耗方式的转变。当然,最显著的变化来自于机动车普及导致的运输燃料人均消费快速上升。此外,更加富足的生活需要更多的动物蛋白,也加剧了对耕地的竞争。”[117]在赣南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振兴发展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帮助贫困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节约有限资金、稳定发展态势的重要手段。早在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在《关于农业问题》中就曾经强调指出:“什么红白喜事,讨媳妇,死了人,大办其酒席,实在可以不必。应当在这些地方节省,不要浪费。这是改革旧习惯。”[118]因此,倡导勤俭节约、生态消费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现阶段实现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重要思想前提。

第二,生产生态产品,消费生态产品。阿格尔认为,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主要“危机的趋势已转移到消费领域,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119]。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产为消费创造的不只是对象,它也给予消费以消费的规定性、消费的性质,使消费得以完成。正如消费使产品得以完成其为产品一样,生产使消费得以完成。”[120]在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生态消费问题进行过探索。张志锋等学者在2013年6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乡村人情债,该松绑了》一文中曾经指出:“婚丧嫁娶办宴席,过去在农村是正常的人情往来,兼具一定的互助性质。但随着一部分人富裕起来,人情消费有畸形化趋势:人情支出的名目越来越多,一来二去,就陷入恶性循环,成了新的经济压力。对一部分群体来说,甚至成了致贫因素。”[121]因此,在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应当注重挖掘生态资源,生产生态产品,提高生态效益,倡导生态消费。其中,尤其要注重探索制度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建立科学的生态补偿制度可以约束生态环境消费。生态环境的容量有限,生态环境消费无度会损害生态环境。建立科学的生态补偿制度,对生态环境过度消费征费,以作生态补偿之资,让生态环境消费者的消费成本内部化、制度化、刚性化,能够有效约束生态环境消费者对生态环境的过度消费。”[122]

第三,树立节约意识,减少资源浪费,注重合理消费。早在1951年12月,毛泽东在《实行增产节约,反对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中就曾经强调指出:“浪费和贪污在性质上虽有若干不同,但浪费的损失大于贪污,其结果又常与侵吞、盗窃和骗取国家财物或收受他人贿赂的行为相接近。故严惩浪费,必须与严惩贪污同时进行。浪费的范围极广,项目极多,又是一个普遍的严重现象,故须着重地进行斗争,并须定出惩治办法。”[123]现阶段,在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要着力改变人们浪费矿产、森林、土地等自然资源、原材料的不良行为,使生产生活消费的水平与人口的数量、经济的发展水平、生产的水平相适应,既不违背环境道德、人性的需求,又能使人的生存型消费、享受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等各类型消费多层次共同和谐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