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正义是建设美丽中国“善”的价值取向

正义是建设美丽中国“善”的价值取向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综观世界各国的实践发展,社会公平正义的缺失是引发社会动荡、导致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正义是建设美丽中国“善”的价值取向_美丽中国视野下的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研究:以赣南农村为例

一、正义是建设美丽中国“善”的价值取向

正义是保障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稳定性的价值取向,强调的是建设美丽中国“善”的理想诉求。一般说来,正义作为人类社会普遍认同的崇高价值,主要是指具有公正性、合理性的观点、行为、活动、思想和制度等等,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甚至不同的组织群体都具有不同的正义观。在古代中国,“正义”一词最早出现于《荀子》,其中曾经有记载:“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在古代西方,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曾经明确指出,人们应当按自己的“等级”行事,“各尽其职就是正义”。凯尔森认为:“正义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与抽象的正义观不同,马克思主义者历来主张“正义”是具体的、历史的,正义与否的客观标准,主要在于其行为是否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综观世界各国的实践发展,社会公平正义的缺失是引发社会动荡、导致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例如:“南非的社会问题依然严峻,社会不公会导致极端贫困和人力资源的浪费,高失业率是产生贫困的直接因素之一,而这正是南非所面临的两大困境。”[56]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传承过程中,“正义”是历朝历代人们所共同追求的崇高目标,也是“善”的最高境界。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富强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导向;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上贯彻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在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生存空间与秀美自然生态环境的实践过程中,竭力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保障代际公平。正如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所强调指出的那样: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导向,因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57]。因此,在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必须坚持正义“善”的价值取向,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和谐人际关系,与人为善。有关“公平”在《战国策·秦一》中有记载:“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公平,主要是指对一切人公正、平等的对待,既包括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也包括人与人代际间的纵向公平性。从较为宏观的国家层面上来讲,由于中国农村贫困地区与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在地理位置上呈现出高度重合性,经济发展公平与生态维护公平相互交织、密切联系,因此,必须综合考虑这两个方面,保障贫困地区特别是农村贫困居民的生态正义。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生态区群众的发展权与非生态区群众的发展权是平等的。国家为追求宏观上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规划了不同的功能区,并分别制定了相应的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政策。”[58]在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具体实践过程中,维护先富群体与待富群体之间的公平性是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生态权利平等。“公民或个人要求其生存环境得到保护和不断优化的权利,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态权利。”[59]生态权利是保障生态正义的基本要求。生态权利是从生存权中衍生出来的,每个人在生态体系中都有相同的生态权利。其次,生态资源分配平等。生态资源是保障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物质基础,每个个体都有平等分配生态资源的权利。正如美国学者丹尼尔·A·科尔曼在《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中曾经指出的那样:“社会正义(公正)不单强调公平地分配物品,它也必然指平等地分享保健、教育、食物、住所、文化娱乐、个人和社群的自由表达,以及政治权力。”[60]当前,赣南地区正着力探索生态资源的商品化、资本化进程,这对赣南农村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机遇。因此,必须要坚持生态资源平等分配的原则。最后,追求生态社会。“生态社会将是一个公正的社会,不管人们住在哪里,这个社会都会赋予他们能力和手段,去追求一种健康的、愉快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61]其中,实现生态社会目标的首要前提是选择生态生活的自由,即,在不影响生态环境和其他人权利的前提下,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态生活方式的权利。

第二,坚持环境公正原则,预防公害事件,加强执政能力,与社会为善。“环境公正原则于1982年首次提出,1991年美国有色人种环境领导人华盛顿峰会‘环境公正17项原则’提出之后得以广泛传播。环境公正原则从性质上,可分为程序意义上的环境公正、地理意义上的环境公正和社会意义上的环境公正。”[62]在国内,随着环境公正原则逐步被社会各界所认识和接受,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居民的环境公正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在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环境公害事件中,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农村贫困地区的居民对于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事件冲击的抵抗力是极为薄弱的,而且,贫困村民也是受到环境公害事件影响最大的群体。这里的公害事件,一般是指:“环境污染造成的在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的事件。按其发生原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放射性污染等公害事件。”[63]近年来,中国空气质量的持续恶化,雾霾天气现象时有发生,危害日益加重。雾霾与环境污染紧密相关,重污染区与重工业分布区几乎完全重合。诸多现实困境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执政能力的提高。让政府部门“瘦身”、“健身”,“审批环节少一点”、“便民措施多一点”、“办事效率高一点”,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遇事“踢皮球”、承诺“狠话多”、办事“空话多”,都无法得到老百姓的好评。当前,个别职能部门环节重重、效率低下的背后,往往隐含着“权力寻租”、“权钱交易”等消极现象,严重损害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类似例子还有不少。比如有个贫困县花千万元建观光铁路,美其名曰满足群众怀旧情结,结果建成就闲置,老百姓说我一没这情结,二没啥光可观,坐它作甚?还比如,有的地方每年都要承诺办多少件实事,但这些事大多不是群众关心的难事、急事,年底总结虽然‘成绩’一大摞,然而百姓不但没感觉,意见反而更多了。从上述案例中,可以发现另一种‘盲道’的存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做事情尽管有好的初衷,但由于没有深入实际、问需于民,以致‘两眼一抹黑’,既摸不清实际情况,也听不进民意呼声。结果,决策时拍脑袋,实施中不务实,效果上打折扣。”[64]因此,必须坚持“善”的指针,在公平正义原则下,预防公害事件,提高政府执政能力,与“社会”为善,进而实现赣南农村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

第三,敬畏生命,追求真正的社会正义,与自然为善。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民族崛起、经济复兴、中华振兴、脱贫致富等强烈动机下,中国部分地区的农村居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低代价”或“无价”态势,兴办起大量的资源开发型工矿业,这些低成本、低门槛、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得到了迅速扩张,极大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却造成了大量的自然资源浪费和严重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随着近年来中华民族生态意识的觉醒,中国政府开始高度重视自然生态保护、环境污染治理问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金山银山”,更要留住“青山绿水”。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所强调指出的那样:“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重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65]在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在建设美丽中国视野下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生态价值取向:首先,敬畏生命,承认自然具有其内在的价值,维护“善”的基本价值取向。“善的本质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价值;恶的本质是摧毁生命、伤害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66]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对自然界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界资源开发的节制,是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首要前提。其次,尊重大自然的权利。动物、植物和大自然的权利,是当前生态伦理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人类道德进步的历史,也是道德关怀和尊重生命范围不断扩大的历史。正如罗德克里·纳什所言:“伦理学应从只关心人(或他们的上帝)扩展到关心动物、植物、岩石、甚至一般意义上的大自然或环境。”[67]最后,必须将建设社会主义的理念与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相结合。正如邓小平同志所强调指出的那样:“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亏。”[68]当发达地区先发展起来之后,“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69]。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不仅仅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诉求,更是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实现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关键所在。因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是一种追求:“把动物、植物和星球生态系统的其他要素组成的共同体带入一种兄妹关系,而人类只是其中一部分的社会主义。”[70]

赣南革命老区,这片曾经为中国革命作出过巨大牺牲的红土地,孕育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成果——苏区精神。“80多年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赣南这块红土地上创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开辟了人民政权的光辉道路。在风雷激荡的烽火岁月,赣南苏区人民为革命抛家弃业、舍生忘死。在当年240万苏区人口中,扩红参军人数33万人,支前参战人员60万。赣南苏区仅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10.82万人,分别占全国和江西革命烈士总数的7.5%和43.8%;万里长征,平均每公里有3名赣南籍烈士的英魂……赣南苏区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71]苏区军民在抗击反动势力、自力更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苏区干部好作风”、“创造第一等工作”等为主要内容的苏区精神。苏区精神中蕴含着赣南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一方面,以人为本“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执政理念,是新时期加快推进赣南地区可持续减贫进程和解决赣南地区民生问题的精神依托。苏维埃政权是中国历史上最大限度代表人民利益的最早革命政权,例如当时所颁布的《宪法大纲》、《劳动法》、《婚姻法》、《土地法令》等一系列关心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措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新时期加快推进赣南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进程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另一方面,“在苏维埃法制面前一律平等”的民主精神,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推进赣南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政治保证。同时,这些苏区精神的优良传统也是新时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推进赣南地区脱贫致富振兴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各项建设的重要保障。面对全球生态恶化态势的日益严峻以及人口贫困的持续侵袭,必须挖掘本土化资源,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正如菲律宾众议院前议长、亚洲政党国际会议(ICAPP)主席、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联合主席何塞·德贝内西亚在《共享欧亚国家的繁荣与生态安全》一文中曾经指出的那样:“在‘阿拉伯之春’之后,急需新的政治秩序医治社会的伤口,并奠定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基础,使之继续,因为它们植根于真理和正义。”[7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