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赣南乡村振兴遇见的瓶颈

赣南乡村振兴遇见的瓶颈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现阶段,中国的大多数贫困人口是生活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而绝大多数的贫困人口较多分布在生态环境恶化并且远离城市的农村边缘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大的受害者是农村贫困地区的弱势群体,在个别农村贫困地区甚至陷入了“持续贫困”与“生态破坏”的恶性循环。[24]总之,本书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研究视角,以赣南农村贫困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赣南农村地区贫困现状和生态困境
研究目的_美丽中国视野下的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研究:以赣南农村为例

三、研究目的

本选题的研究目的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美丽中国”、“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保护”、“贫困治理”等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探索举措为契机,以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农村减贫相关理论、实践探索为基础,从赣南农村所面临的持续贫困与生态困境着手,在深入分析赣南农村贫困地区的农村减贫与绿色崛起问题以及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前提下,探索美丽中国视野下赣南农村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生态价值取向,进而着重分析现阶段影响赣南农村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制约因素,在效果上力求推进赣南农村的生态环境治理、提高赣南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使赣南农村从贫穷落后走向振兴发展,从生态赤字走向绿色崛起,进而为实现美丽中国视野下赣南农村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与政策建议,并希冀为我国人口问题、贫困问题、污染问题以及建设美丽中国、共筑中国梦等相关的理论分析与探索实践有所启示。因此,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去实践、去探索这一课题,无疑是重要的、紧迫的、非常有价值的一项工作。

马克思一生都致力于解放全人类,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并指出“共产主义”应当是:“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19]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现实,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面对着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威胁,列宁同志明确指出“农民经济”的重要性:“我们最弱的一环就是农民经济,就是农民经济的危机。”[20]面对贫困的侵袭,列宁在《论饥荒》中曾经强调指出:“工人政权正在力求实现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主要根本原则:‘不劳动者不得食’。‘不劳动者不得食’……这个简单的,十分简单和明显不过的真理,包含了社会主义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力量的取之不尽的源泉,社会主义最终胜利的不可摧毁的保障。”[21]进入二十世纪中后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为生态、贫困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支撑,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正如邓小平同志所强调指出的那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为解决中国贫困落后的局面,邓小平同志曾经多次告诫全党:“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22]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各级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农村贫困问题。2007年,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并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必须“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发展扶持力度”,并最终实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扶贫开发目标和要求。2012年,党在十八大报告中再次明确强调,随着近年来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的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为更好地推进和解决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新的举措:“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并且要“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

一方面,贫困是一个世界难题,也是全人类所共同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中国的贫困人口具有规模大、分布地域性广等特点,并且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范围内贫困问题还会依旧存在。当前我国的贫困问题具有复杂化、多样化、差异化和严重化的发展趋势,而且还因此产生了一系列的伴生问题。例如,消极“贫困亚文化”的持续蔓延,严重影响了农村贫困居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致使贫困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根据相关媒体报道:“现在,农村很多人买菜时都要赌一把,可见赌瘾是多么大;每村都有一两个赌档,从吃完早饭到深夜都有人赌博,可见农村的赌博现象多么普遍、多么疯狂。为何农村赌博现象屡禁不止?一是因为太多村民没有事做。刚开始抱着‘玩玩无所谓,就当是消遣’的心态参与赌博,后来上了瘾。二是有组织的六合彩等赌博,因为监管不力越来越严重。农村赌博风已成社会一大毒瘤,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23]

贫困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是政治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还是生态问题。现阶段,中国的大多数贫困人口是生活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而绝大多数的贫困人口较多分布在生态环境恶化并且远离城市的农村边缘地区。由于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生态修复能力较为脆弱,使得农村贫困地区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反应特别敏感,任何细微的生态环境变化都足以给农村贫困人口的生存和生活以巨大的冲击。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讲,现阶段农村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已经成为衡量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最为敏感的警示器和指示针。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新的历史形势下提高美丽中国建设实践成效的基本问题。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人类文明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发展阶段,现阶段是人类文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时期。如果说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是生态建设的最终指针,那么,破解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人口贫困与生态恶化的两难困境就是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当前,生态型贫困已经成为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的生存方式使得农村贫困人口扶贫难度增大、减贫效率降低、返贫现象加剧、成果巩固艰难等消极现象频频发生,“持续贫困”与“生态恶化”之间错综复杂的共生关系更加突显。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大的受害者是农村贫困地区的弱势群体,在个别农村贫困地区甚至陷入了“持续贫困”与“生态破坏”的恶性循环。为有效破解这一难题,有学者曾经强调指出:“要想打破这一恶性循环,必须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入手,让生态脆弱区人口从生态治理中长期受益。”[24]

总之,本书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研究视角,以赣南农村贫困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赣南农村地区贫困现状和生态困境的概述,在简要评述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村可持续减贫理论实践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美丽中国视野下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正义、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取向;随后着重分析了现阶段影响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制约因素;最后提出了在美丽中国的视角下推进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应对策略,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基本条件是和谐发展,核心动力是以人为本,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思想前提是生态文化,物质保障是生态经济,体制基础是生态制度。简言之,一个视角、两点困境、三种取向、五类原因、六项对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