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有想到,当年一个临时的动议,竟会成为吴健始终不渝的选择。
吴健是以大学生志愿者的名义,从辽宁省大连市来到宁夏,在吴忠市利通区偏僻的扁担沟中心学校任教的。志愿者的任期只有一年,吴健却将这短期的“志愿”行动变成了终生的选择。当别的志愿者都已离开,她却在那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6月14日,当记者在扁担沟中心学校见到一脸阳光的吴健时,她已是这所学校相当倚重、独当一面的骨干教师了。
自2004年7月从大连水产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来到宁夏,吴健在9年中经历了四种身份的转换:2004年,大学生志愿者;2005年,通过招考成为不占编制的教师;2009年,参加统考成为特岗教师;2012年,考核转正,成为正式教师。
为了延续自己的“志愿”,作为独生女的吴健,毅然把自己变成了宁夏人。不仅把身留在了宁夏,而且把心留在宁夏。她还在这里找到了爱的归属:宁夏大学毕业的王利云跟她在一个学校工作,他们爱的结晶——一个聪明可爱的女儿,也有6岁了。
一个在东北优美环境中生活的女孩,怎么会心甘情愿地在宁夏偏僻、闭塞、风沙弥漫的农村当一名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呢?一个家境优越的家庭,怎么舍得让一直被视为掌上明珠的独生女在千里之外安家落户呢?
这些疑问,让记者很想了解吴健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
2004年,满怀着对未来憧憬的吴健,从大连水产学院本科毕业了。这时,学校召开大会,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其中多数是在辽宁本省服务,到宁夏的只有7个名额。当年,全省有数千人报名,竞争还蛮激烈的。计算机专业毕业、拥有计算机3级和外语4级证书的吴健,正是宁夏农村最缺乏的人才,吴健也因此脱颖而出,荣幸地成为到宁夏支教的七位志愿者之一。
听说女儿被选为志愿者,全家人很高兴,也都表示支持。也许是考虑女儿第一次出远门,全家的担心也太多吧,曾经当过兵的父亲亲自把吴健送到了宁夏,而另外6人则是从沈阳集体出发的。
吴健一头扎进扁担沟中心学校。学校没有宿舍,她就住到学校的门房里。那里,不久前还是人烟稀少的大荒滩,因为引来了黄河水才有了绿色,离吴忠市区还有30多公里。随着移民开发,大批南部山区群众陆续来到这里重建家园,这里才热闹起来。
在当志愿者的日子里,吴健每天都过得快乐而充实。由于没有专任老师,学校此前还没有开设计算机课,是吴健的到来,才让学生们品尝到这门课的乐趣。那时,吴健吃住都在学校,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一个人开齐了全校的计算机课,一周要上20多节课。她的身上也好像有使不完的劲,白天上了一天课,已经很累了,但到晚上她还热情地给住校生补习英语。中午,她很少睡觉,就在办公室里为部分学生补课。有个名叫海玲燕的回族女孩,学习刻苦但方法不当,学习成绩上不去,最让她苦恼的是家里不想让她上高中了,她本人也有些动摇。为此,吴健一边为她补课一边开导她。一段时间后,海玲燕的英语成绩由最初的30多分提高到80多分,不仅顺利地升入高中,而且参加了今年的高考。
学校领导的信任、老师们的友善,让她感到幸福、温暖;学生们渴望的目光和好学的精神,让她更加投入地工作;学生们的成长进步和观念的提升,让她看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充实的工作总是让人享受。一转眼,志愿者一年的服务期就要结束了,校园里弥漫着一股依依惜别的情绪。吴健舍不得走,师生们更舍不得让她走!
不止一个学生恋恋不舍地问她:老师,您是不是真的要走了?在又一次听到这样的询问之后,吴健开玩笑地说:“这里的苹果这么甜,我才舍不得走呢!”不料,第二天真的有两个学生给她送来了一袋苹果。吴健问:哪里来的苹果?学生说,是从邻居家的果园偷的。吴健十分生气,严肃地批评了这两个学生。两个学生都流下了眼泪:“老师,您说吃了我们这里的苹果就不走了,可我们家里又没有苹果,这才……您快吃吧,吃了就别走了!”这感人的一幕,令吴健深受感动,也永远留在了她的记忆里。
校长也用恳切的语气问她:学校就缺你这样的老师,你能否留下来再干一年?
“这里的学生需要我,我在这里也有用武之地!”从小就有当教师理想的吴健,此时更清楚自己所能做的和所应该做的。这位在大三时就入党的有志青年,想得最多的是自己的社会责任。
她决定留下来。正在这时,当地根据教师缺额的状况,招聘临时代课教师。虽然没有编制,工资也不到千元,但吴健还是毫不犹豫地前去报考并且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用为计算机教师。她还是留在扁担沟,延续她的志愿者生涯。
吴健要留在宁夏?不仅当初曾支持她当志愿者的父母表示反对,就连她的同学、亲友也没有一个赞同的。父母当即从东北赶到宁夏,马上就要领她回去。吴健以“干完这一年再说”拒绝回去。父母在学校住了一个星期,反复劝说,毫无结果。见女儿态度坚决,父母非常失望,哭着回东北了。
吴健安慰父母:我干完这一年,就考虑回去。这年年底,吴健回东北与家人一起过年,一家人其乐融融,父母对她的不满也慢慢消失了,双方在去留问题上的矛盾缓和了,吴健又满怀向往地回到了工作岗位上。也就在这时,爱情悄悄来到这个年轻姑娘的心房。经校长牵线,吴健与宁夏大学2002年毕业生、当地农民的儿子、在本校任物理教师的王利云相爱了。与吴健一样,王利云也是一名共产党员。
在宁夏找对象成家?那就意味着女儿不会再回东北了!他们也将因此长期孤独地生活,默默忍受思念的痛苦。所以,一得到这个消息,吴健父母就坐立不安。父亲为此昼思夜想,竟在精神恍惚中被一辆摩托车撞伤了手骨。母亲更是迫不及待地再次来到宁夏。看未来的女婿人品很好,再看两个人那么相爱,母亲心软了,也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后来,女儿有了孩子,为了让女儿更好地工作,他们还把孩子接到东北代为抚养,一养就是3年。
结婚这么多年,吴健与王利云始终恩爱,从没有闹过矛盾。共同的理想,让他们琴瑟和鸣,就是在家里,他们的话题也常常离不开教学。
虽然一直感到愧对父母,但吴健从没有动过离开宁夏的念头。
2009年招考“特岗教师”,吴健再次走进考场。这次,她报考的是英语教师,因为上面派来了新的计算机老师,而英语教师出现了缺额。虽然不是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但吴健还是以宁夏第二名的考试成绩被录用到吴忠市利通区的高闸镇中心学校。虽然那里离市区又近了十几公里,各方面条件也都比扁担沟好,但吴健还是要求回扁担沟,因为她留恋那个校园、想念那里的学生和老师!
2012年,吴健交流到位于吴忠市市区的利通一小当英语教师。虽然有希望就此留在城里,但吴健在那里只干了两个月,就提出再回扁担沟的申请。期末后,她如愿以偿。虽然在利通一小只工作一个学期,吴健却凭着全身心的投入让所教班级取得了英语期末总分第一的成绩。尽管利通一小师生舍不得让她走,她还是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扁担沟。
淳朴的民风,和谐的环境,好学的学生,让吴健很留恋、很享受,也很快乐、很幸福。
在扁担沟当了一年志愿者,她有了一生不变的扁担沟情结!
吴健刚到宁夏时听不懂宁夏话,南部山区移民的话尤其让她头疼,为此还闹过一些笑话。而她自以为标准的普通话,实际带有东北口音,也不很标准。为了尽快融入当地、胜任教学,她决定先过语言关。一方面,她向老师们和所教学生刻苦学习当地语言,另一方面,她时时注意纠正自己的发音。现在,她不仅能够听懂当地所有方言,而且能够说标准的普通话。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她主动向老教师请教,先听课后上课,每学期听课都超过60节,她还积极参加各类教研、观摩活动和各类培训。
在扁担沟,她干得如鱼得水。据校长杨国庆、副校长张建军介绍,学校让她干什么她就干什么,对工作从来不挑剔。本来,她考的“特岗教师”是小学,实际上她既教小学又教中学,需要什么就干什么。吴健告诉记者,9年来,她除了教过英语和计算机外,还教过地理、历史、体育、科学、美术等课程。丁文贵老师向记者讲了一件事:有一次,教育局举行连片教研活动,原定的英语老师突然生病了,而这时只剩下两三天时间了。怎么办?校领导找到吴健。吴健考虑了一下说:“如果需要,我就上!”经过精心而紧张的准备,吴健的教学得到了本校和外校教师的一致好评。2009年,吴健第一次参加宁夏英语教师风采大赛就获得了三等奖。2010年,她再次参加这一赛事,又获得了二等奖。2011年,她获得了吴忠市教学设计一等奖。2012年,她的一篇论文获得了自治区教学科研二等奖。2013年5月28日,吴健作为全国选出的5位优秀“特岗教师”之一,到北京参加“特岗教师”座谈会并在会上发言,受到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的充分肯定。
吴健所在的扁担沟中心学校已是今非昔比了。几栋气派的教学楼,已成为周边最漂亮的建筑,而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让吴健再也不会在清晨起床时要抖落一层黄沙了。
针对同学、亲友对她和她工作环境的猜测和误解,她拍摄了大量照片,通过互联网发给他们,让他们“开开眼界”,她十分自豪地宣传宁夏、宣传她所在的地方,十分自信地向他们发出邀请。
每次回东北,同学们都要为她而聚会。有的同学出国了,有的同学考上公务员了,有的同学发财了,但她对这些并不羡慕。同学聚会时,她一点也不因自己在大西北、在乡村当教师而感到自卑。不断有同学打电话问她:还回来不?啥时候回来?她总是说:我还回来干啥呢?那边有我喜爱的工作,有我温暖的家庭,我为什么还要回来?
“你有什么遗憾吗?”记者问。吴健想了一会说:“没什么遗憾。我现在就希望把父母接过来,让我好好照顾他们,因为我母亲有高血压、糖尿病,我很担心。有时,一接东北的电话,我心就发慌。”
记者问她:今年有什么打算?吴健笑着说:我就打算在这个学校一直干下去了!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让他们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学生逊色!
(原载2013年7月10日《光明日报》,获光明日报月评好稿三等奖,吴健此后荣获“最受关注乡村教师”称号,并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颁奖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