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绿色中崛起新彭阳

绿色中崛起新彭阳

时间:2022-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绿色中崛起新彭阳□记者 杨霏“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利用小流域治理的契机,杨万珍在政府引导下投资20万元实施了特色生态林产业项目,种植了100亩经果林和100亩用材林。这是彭阳县群众形容10年前贫困面貌的顺口溜。截至目前,苜蓿收购点达到61个,农民卖苜蓿最高可收入3万多元。如今,一个新彭阳正在绿色中崛起。
绿色中崛起新彭阳_聚焦彭阳:2004~2013

绿色中崛起新彭阳

□记者 杨霏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其实,彭阳自建县以来,干部群众修出的林带可以绕地球三圈。30年的坚持使这里的山变绿了,地变平了,水变清了,生态环境更好了!30年的坚持是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防风固沙,林业建设走在前

为改变昔日风沙肆虐,实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目标,彭阳县实施了“四个一万亩”生态林建设工程,即在县城南山——店洼水库南山,店洼水库北山——皇甫谧广场北山营造针叶林1万亩,在大沟湾——任湾南山营造沙棘灌木林1万亩,在城阳刘河——四中北山营造沙枣防护林1万亩,在县四中北山——白阳镇老庄营造火炬景观林1万亩。工程区总面积达174.6平方公里,共涉及3个乡镇12个村。新修林区道路8公里,栽植云杉油松苗木610万株,通过“四个一万亩”生态景观林建设工程的实施,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带动了全县苗木产业的快速发展,项目区森林覆盖率由以前的25.3%提高到28.5%,每年减少水土流失160万吨,涵养了水源,有效绿化美化了县城周边环境。

水土流失,流域治理力度加大

围绕生态建设探索出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头库坝穿靴子”的立体生态治理模式,形成了“上保、中培、下开发”的南山流域生态经济开发治理模式,开创了小流域治理由生态治理向生态经济治理转型。“没有治理前,一年四季风沙不断,种在地里的粮食收成少,果树也结不出好果子来。”彭阳县城阳乡陈沟村村民杨万珍告诉记者。利用小流域治理的契机,杨万珍在政府引导下投资20万元实施了特色生态林产业项目,种植了100亩经果林和100亩用材林。杨万珍深切地感受到流域治理带来的好处,他说:“种果树比种粮的收入高出3倍,去年收入18万元。”目前,全县累计治理小流域100条,共1360.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治理程度由建县初的11.1%提高到63.9%,森林覆盖率由3%提高到28.7%,年保土587万吨,保水0.5亿立方米,土壤侵蚀量减少46%。从人进林退到人退林进。

“出门不是爬坡就是下坡,牛羊也难把脚落。”这是彭阳县群众形容10年前贫困面貌的顺口溜。过去,这里由于风沙大,降雨少,耕地贫瘠,每年只能种春小麦和秋粮,人挑驴驮,耕种一年下来勉强能填饱肚子。2000年,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给山区农民带来了福音。政府免费提供苜蓿种子,农民在山坡耕地,荒山上种树,在原有的退耕地上种了苜蓿,国家每亩补助粮食100公斤,现金20元,苜蓿丰收了,收益全归农民自己所有。2006年,全县各乡村陆续成立了苜蓿收购点。截至目前,苜蓿收购点达到61个,农民卖苜蓿最高可收入3万多元。此外,还创办了3个苜蓿加工厂,批量生产草料,产品供不应求,畅销全国各地。“可以说,没有退耕还林政策,我家就不可能过上好日子。”陡坡村村民王生孝激动地说。10年前,他种了上百亩地却只够填饱肚子,当时,只想着多种粮食没想种草、搞养殖,自从种上苜蓿、搞起养殖后,慢慢有了积蓄,再加上40亩地的种植收入,一年下来能收入6万元以上。

彭阳县曾经是全国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区,如今成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生态文明建设在这个山多川少、沟壑纵横、土壤贫瘠的全国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区上萌发。历届县委、政府领导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方针不动摇,把治理水土流失、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彭阳摆在农业基础建设的首位,扎实开展“全民搞绿化,全县搞生态”,将改土治水、退耕还林、流域治理和生态移民、产业培育建设相结合,走出了彭阳生态建设的新路子。彭阳县先后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全区生态建设模范县等称号。如今,一个新彭阳正在绿色中崛起。

(原载2012年12月13日《固原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