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鞋袜绑腿带

鞋袜绑腿带

时间:2022-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 鞋袜绑腿带1.夹鞋 邯郸一带春夏秋三季穿夹鞋。3.器眼儿鞋 建国前后流行过这种鞋,这鞋仍是手工所做,两扇鞋帮有孔眼,用鞋带穿系,邯郸称这鞋叫器眼鞋。15.男女绑腿带 在邯郸秋冬两季不论男女都要绑腿,但绑法不同。6.双辫 清及民国,邯郸一带女孩皆蓄单辫。1925年左右麻涛山、冀卓吾等人在邯郸组成国民党县党部,大力提倡剪辫子放脚,从那时起经长期强制,方渐次改掉留长辫和裹脚的习俗。
鞋袜绑腿带_邯郸民俗录存

三 鞋袜绑腿带

1.夹鞋 邯郸一带春夏秋三季穿夹鞋。夹鞋,鞋帮双层有圆口尖口两种,此鞋清末至今仍在流传。只是鞋底随时代演变,过去大都是妇女手工纳底,偶然也有买的皮底鞋。六七十年代大都改为塑料底。八十年代出现塑料泡沫底,此种鞋底较厚,且软,很受老年人欢迎。

2.棉鞋 ①一道鼻:民国时期,人们所穿棉鞋大都是手工缝制,布底、布帮,鞋底、鞋面均絮棉花,两帮相接前方有“一道鼻”,用黑色布或皮裹镶。②两道鼻:此鞋在西部山区流行,鞋底很厚,针线密纳,鞋面上有两道鼻,鞋帮也大都用针线密纳,此鞋结实,适宜山区穿用。

3.器眼儿鞋 建国前后流行过这种鞋,这鞋仍是手工所做,两扇鞋帮有孔眼,用鞋带穿系,邯郸称这鞋叫器眼鞋。有棉夹两种。

4.木屐子 民国时期没有雨鞋,邯郸人在木板下钉两横板儿,用绳系于脚上当做雨鞋,那时此鞋家家皆有,人们称之为木屐子。

5.套鞋 旧时女子裹脚,她们都穿两层鞋,外层鞋叫套鞋,套鞋前端呈尖状,有夹鞋、棉鞋之分。棉鞋为“一道鼻”。

6.纤子鞋 裹脚女子的内层鞋,比较柔软,紧紧束在脚上,以防裹脚布松开,脚骨长大。

7.裹脚布 裹脚布,长三四尺,宽一寸多,女子们每天将裹脚布紧紧缠缚脚上,使脚趾骨骨折,使脚骨变形,呈尖状,并不让其长大。套鞋、纤子鞋、裹脚布是摧残妇女肉体的三件武器。

8.木底鞋 旧时裹脚女做木底鞋,走起路来咯咯作响,此俗曾十分流行。

9.绣花鞋 有两种,一种为平常所穿,鞋上绣有牡丹、菊花、莲花、桃花等。一为结婚时所穿,此鞋前缀红缨,旁绣两个柿子,一把如意,一个铜钱。两个柿子,一把如意,表示“事事”(柿柿)如意,绣一铜钱表示给婆家带了财富。上轿时穿蓝鞋,第二天娘家来叫穿红鞋,娘家住满三天,回婆家时穿黑鞋。

10.虎头鞋 虎头鞋是婴儿不会走路时所穿,套在夹裤和棉裤的靴子上。鞋样肥大,前绣虎头,眼圆口方,王字赫然于眉间,现在作为一种民间工艺品为人所喜爱。带王字者为虎头鞋,为男婴所穿。后有压根,有如虎尾,供提鞋用。

11.猫头鞋、桃鞋 猫头鞋和虎头鞋相同,只是眉间没有王字,此为女婴所穿。在邯郸一带幼女婴所穿还有一种桃鞋两旁鞋帮如同桃样儿,故名桃鞋。

12.粗布袜子 清末人们所穿袜子是用粗布缝制的,有青、蓝、白诸种颜色,分棉袜和夹袜两种。此种袜子样子难看,但却暖和耐穿。

13.洋袜子 民国时期针织业发展起来,针织棉线袜子普遍流行。因棉线不耐穿,袜底很容易坏。那时流行一句谚语“洋袜子不补底,县长也穿不起。”所以洋袜子都要补底,冀南妇女手巧,袜底一定要绣花,最简单的也要在袜底中心绣个梅花。复杂的有各种花草。

14.新娘的袜子 清以前,女子裹脚,只有裹脚布,没有袜子;民国时期废弃裹脚,女子放足,开始穿袜子。女袜平常和男袜相同,只结婚时特殊。清时女子结婚要在鞋帮上绣“事事如意”和铜钱。到了民国时期,就把鞋帮上的“事事如意”和“铜钱”改绣到袜底上了。所代表的意思仍和原来相同。

15.男女绑腿带 在邯郸秋冬两季不论男女都要绑腿,但绑法不同。男子绑腿在腿外侧打一折,用一较窄的布条对头活扣系住。女子绑腿,用一宽约一至二寸的绑腿带,先在腿外侧打一折,绑腿带一端压在折内,另一端沿直线反复缠绕,最后将这端压在带下。

旧时发型

(一)女子

1.抓鬏 女孩年幼时,在头顶两侧用红头绳扎两条小辫直立向上叫抓鬏。抓鬏扎到三四岁左右,开始扎小辫。

2.单辫 女孩长到三四岁,不再扎抓鬏,而开始梳小辫单根,垂于项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辫子越来越粗,越来越长,风吹辫梢,飘飒自如,煞是美观。辫子还是女孩未婚的标志。

3.纂 女孩到结婚时,要将长辫盘起,罩上网子,横插一根簪子,竖插一根簪子,加以固定,邯郸一带名之曰纂。纂是女子已婚的标志。

4.刘海儿 女子不论婚否都可蓄刘海,刘海是将额前头发垂下,至于眉上,或疏或浓,可据脸形自定,蓄此发可增加女子妩媚。

5.短发 建国后,邯郸一带妇女始剪短发,发长及于项部,不论婚否,皆如此,俗称“半截辫”。

6.双辫 清及民国,邯郸一带女孩皆蓄单辫。建国后人们视单辫是“封建”,一部分剪为短发,一部分蓄为双辫。此时,辫子已不再是婚否的标志,女子婚前婚后皆可蓄双辫,或短发。

7.鸦雀尾巴 一部分已婚妇女既不喜欢短发,又不愿留纂,有一个中间形式,即将头发蓄得比短发稍长,用发卡拢起,如同鸦雀尾巴,人们谑称之为“鸦雀尾巴”,此种发型流行时间较短,蓄此发者人数也少,故未成为风气。

(二)男子

1.长辫 清时男子将头的前部剃光,后半部皆留长辫垂于项后。辛亥革命后,一些有民主思想的先行者,主张男剪辫子,女子放脚,一时在全国形成风气。1925年左右麻涛山、冀卓吾等人在邯郸组成国民党县党部,大力提倡剪辫子放脚,从那时起经长期强制,方渐次改掉留长辫和裹脚的习俗。

2.光头 清朝的辫子剪去之后,在邯郸一带光头流行了很长时间,那时,男子的头发不修不剪,略长之后用剃刀剃光,邯郸俗称剃头,那时男子光头占绝大多数。

3.洋头 有一些知识分子受西方发式文化影响,在清朝辫子剪去以后留分头、寸头、背头(向后梳理),邯郸人把这些发式统称洋头,而且从风俗上极力排斥,当时邯郸有民歌“外国猪,外国牛,外国小子留洋头。”足见排斥之激烈,但最后这种发式还是被人们接受了。

旧时首饰

旧时,每个妇女都有首饰,只是首饰的质量和品种各不相同,穷苦的人家品种少些,富贵人家品种多些,但人人都有。

1.耳环、耳坠 建国前,妇女都戴耳环或耳坠。从六七岁扎耳眼儿,终生都戴。年轻女子平时只戴耳环,若遇喜庆节日,赶会瞧戏走亲戚,就要戴耳坠。女子本来窈窕,走路一步三晃,再加耳坠的摆动,更增加了窈窕飘曳的感觉。老年妇女无论何时只戴耳环不戴耳坠。耳环耳坠建国前盛行,建国后逐渐减少。

2.手镯 建国前每个女子都有,银质,戴于腕部,建国后逐渐消失。

3.戒指 戒指是戴在手指上的饰物,有银质、金质之分。

4.簪子 固定头发的饰物,有横插竖插之分,竖插的簪子顶部常有红、绿色饰物。

5.网子 罩在纂上的网状织物,起固定纂不让其散开的作用。

6.头绳 年轻女子扎辫子多用红头绳,色彩鲜艳且美已婚女子梳纂,在项后先用青绳缠紧,再将长发盘于其上这绳为青头绳。

7.插花 青年女子均有在头上插花的习惯,未婚女子多插于发辫上部,已婚女子多插于发髻上面,这种插花可增加女子的容颜和丰采。

当代衣帽鞋

前面所记的衣饰都是过去的衣饰,过去的衣饰和过去的社会一样,因封闭而显得单调。现代社会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内容丰富了,衣饰也更加丰富多彩了,因此,在记述过去的衣饰习俗的同时,也记下现在流行的衣饰习俗。现代社会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衣饰也不例外,中国原有的清朝衣饰,几被淘汰尽净,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大部分都是西式衣服,也有一些传统衣饰被继承下来,但总占不了主流。这就是当前衣饰的大致情况。

现代人生活丰富多彩,衣服样式也丰富多彩,要把它们全记下来是很难做到的,这里只把几种主要的记下,留给后人,以备查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