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三国诸葛恪简介资料_诸葛恪一意孤行

三国诸葛恪简介资料_诸葛恪一意孤行

时间:2022-06-30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三国诸葛恪简介资料_诸葛恪一意孤行诸葛恪是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军诸葛瑾(字子瑜)的长子,二十岁担任骑都尉,以才智超人闻名于朝廷。吴大帝和在场的众臣都为诸葛恪巧于应对而拍手叫好。孙弘担心,日后诸葛恪当政,他会受到整治,便封锁消息,企图假造诏令杀死诸葛恪。孙峻把孙弘的这一阴谋透露给诸葛恪。诸葛恪随即假借请孙弘参加议事,把孙弘杀死在座位上。诸葛恪辅政之初,尚有自知之明,怀有忧患意识。诸葛恪率领四万兵士迎战。

三国诸葛恪简介资料_诸葛恪一意孤行

诸葛恪是三国时期吴国(都建业,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大将军诸葛瑾(字子瑜)的长子,二十岁担任骑都尉(侍卫皇帝的高级军官),以才智超人闻名于朝廷。一次,吴大帝孙权和群臣娱乐,戏弄诸葛瑾的脸长得太长,叫人牵来一头驴子,在驴子脸部挂着一块写有“诸葛子瑜”的标牌。诸葛恪当即跪下请求吴大帝赐笔,在“诸葛子瑜”四字下面添上“之驴”二字。吴大帝和在场的众臣都为诸葛恪巧于应对而拍手叫好。

政绩显著担当大任

吴丹杨郡(治所位于今安徽省宣城市)地处山区,民众心齐而又悍勇,朝廷一直未能控制,诸葛恪深为忧虑。吴嘉禾三年(234年)八月,诸葛恪主动请求去治理该郡。于是,吴大帝任命他为抚越将军兼丹杨太守(行政长官)。诸葛恪到任后,没有派兵去镇压那里的山民,而是采取不同的办法分而治之。对于服从教化的山民,鼓励他们安居;对于躲入深山不肯归服的山民,命令军队收割他们庄稼迫使其下山归服;对于个别杀人的罪犯则公开处死。一年后,丹杨郡政令畅通,山民报名参军达四万人。诸葛恪因治理丹杨郡政绩突出被吴大帝授予威北将军,封为都乡侯。此后,诸葛恪受命镇守柴桑(治所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www.guayunfan.com)

赤乌七年(244年),上大将军并掌荆州(治所位于今湖北省荆州市)及豫章(治所位于今江西省南昌市)三郡事(军政长官)陆逊受任丞相,仍然留镇武昌(位于今湖北省鄂州市)。当时,吴大帝宠爱鲁王孙霸,让他同太子孙和享受同等待遇。有些大臣见吴大帝年老,竞相将弟子送入太子和鲁王宫中充当侍从,以图日后得以录用。卫将军(警卫部队将领)全琮将这一情况报告陆逊。

陆逊认为,弟子如果有才能,用不着担心日后不会被录用,不应该如此钻营谋取名利。诸葛恪听说后写信附和陆逊的意见。他知道陆逊对他镇守柴桑并不欢迎,特意阐述自己对选人用人的看法。他在信中写道:人无完人,用人不可求全责备,如今国务繁重,人才奇缺,对于受命担负一定职务的人,只要他的本性不邪恶,肯于为国出力,就应该鼓励他尽职,充分发挥其作用。长官对于下属应多一些体谅宽容,如果因为一点小的过失就对其抓住不放,久而久之,就会失去部众的支持,也难以再得到尽心尽力的人才。诸葛恪此信不乏真知灼见,且态度谦逊。

赤乌八年(245年),陆逊去世。吴大帝任命诸葛恪为大将军,驻守武昌,接替陆逊主管荆州防务。诸葛恪担当重任后开始骄傲自满。

太元元年(251年)冬天,吴大帝病重。他考虑太子孙亮(原太子孙和被废)年少,与近臣商议日后由谁辅政合适。侍中(侍从皇帝的主官)孙峻推荐诸葛恪可以托付大事。吴大帝嫌诸葛恪“刚愎自用”,没有认可。孙峻进一步说:“如今朝廷大臣,论才能没有人能比得上诸葛恪。”于是,吴大帝召令诸葛恪返回京都建业,托以后事。

诸葛恪从武昌动身回京前,上大将军吕岱告诫他说:“当今天下风云变幻,国事艰难,你每遇事应当十思,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诸葛恪不以为然地说:“当年季文子[1]说‘三思而后行’,孔子说‘再思就可以行动了’。如今,将军劝我十思,不是把我这个人看得太无能了吗?”

诸葛恪入京后受命以大将军兼任太子太傅(太子辅导老师,主管太子所居东宫事务),由中书令(主管拟草并发布诏令)孙弘兼任太子少傅(太子辅导老师,协助太傅主管东宫事务)。为时不长,诸葛恪与孙弘失和。吴大帝临终之前,召见诸葛恪、孙弘、太常(主管朝会和祭祀礼仪,兼管教育)滕胤、将军吕据和侍中孙峻等人,把辅佐太子执政的后事托付给他们。

神凤元年(252年)四月,吴大帝去世。孙弘担心,日后诸葛恪当政,他会受到整治,便封锁消息,企图假造诏令杀死诸葛恪。孙峻把孙弘的这一阴谋透露给诸葛恪。诸葛恪随即假借请孙弘参加议事,把孙弘杀死在座位上。接着,诸葛恪主持丧礼,拥立太子孙亮即位为帝。

诸葛恪辅政之初,尚有自知之明,怀有忧患意识。他在给其弟公安(治所位于今湖北省公安县北)督(军事长官)诸葛融的信中自称“艰多智寡,任重谋浅”,“恐损先帝委付之明,是以忧惭惶惶,所虑万端”。他着力于朝政治理,兴利除弊,下令废除对文武百官的暗探制度,减免历年民众拖欠的税赋,受到官民一致拥护。百姓每逢听说诸葛恪路过某处,总是奔走相告,想看看他是什么样子。

固执己见出师惨败

当年冬天,诸葛恪率众修筑东兴大堤(位于今安徽省含山县西南),以阻止巢湖(位于今安徽省巢湖市境内)水流入长江。不久,魏国(都洛阳,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以吴军入其境修堤,派大将胡遵、诸葛诞率领七万兵士攻打留守东兴大堤两端城坞(位于今安徽省巢湖市、无为县境内)的吴军,企图毁坏大堤。诸葛恪率领四万兵士迎战。魏军大败,死了几万人。

建兴二年(253年)二月,诸葛恪率部凯旋而归,因功被封为阳都侯,提任为督中外诸军事(最高军事将领)。诸葛恪居功自傲,忘乎所以。在诸葛恪心目中,朝中百官都是平庸之辈,没有什么高明之见,唯独他自己正确,别人都得听他的。这样,他逐步把朝中同僚和百姓的意愿抛之脑后。

东兴大捷后,诸葛恪产生轻敌思想,返回建业不久又想出兵攻打魏国淮南郡(治所位于今安徽省寿县)。朝中许多大臣以部队需要休整加以劝阻,诸葛恪听不进众人意见。滕胤再三劝告说:“将军受命辅政,刚刚打了大胜仗,名振天下。国内民众希望蒙受你的恩惠而得到休息。如果又兴师出征,民力感到疲惫。万一不能取胜,不仅前功尽弃,还会受到指责。何况出兵征战的大事,应当和文武百官商量,大家都不愿做的事,你为什么要一意孤行呢?”诸葛恪回答说:“众人都说不可以,是因为他们缺少战略眼光,怀有苟安思想。”

为了说服文武百官,诸葛恪特意写了一篇文章。文中写道:“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不能有两个皇帝。敌国之间,从来都是互相兼并的。现在魏军损失惨重,处于疲惫沮丧的状态,正是我军乘胜出击的好时机。若再过十几年,魏国强大了,我们也老了,那时就失去战胜魏国的机遇。我整夜辗转反侧,所考虑的就是要为国家开拓疆域。如今不图远虑的人,一定会以为我迂腐。祸患没有到来而能事先忧虑,这也许就是众人所认为的迂腐。而等到大难临头,一切也就无可挽救了。”

丹杨太守聂友是诸葛恪的好朋友,听说诸葛恪要出兵攻打魏国,心中感到不安。他写信劝告诸葛恪“案兵养锐,观衅而动”。诸葛恪对聂友的话亦听不进去,他在回信中称聂友“未见大数”。诸葛恪力排众议,决定出兵。他下令从各州郡调集兵士,使民众受到骚扰。由此,诸葛恪开始失去人心。

五月,诸葛恪率领二十万大军围攻新城(即合肥新城,位于今安徽省合肥市西北郊),久攻不克。天气渐渐炎热,吴军流行起疾病,人员死伤很多。对此,诸葛恪熟视无睹,反而认为报告军中死伤情况的人说假话,要把他杀掉。这样,没有人再敢报告人员伤亡情况。将军朱异对诸葛恪独断专行提出一些不同看法,诸葛恪当即罢免他的军权。都尉(职位仅次于将军的军官)蔡林多次向诸葛恪献计,都没有被采纳。蔡林见败局已定,投奔魏军。朝廷数次发来诏令,要诸葛恪把军队撤回去。他拒而不听。不久,魏国援军向吴军发起反攻,吴军失利。七月,诸葛恪见取胜无望,只好下令撤军。诸葛恪自思失策,耻于这次出师不利而无颜回见皇帝及文武百官,脸上成天挂着怒色,憋着一肚子火气无处发泄。

狂怒不息死于非命

当年八月,诸葛恪率部回到建业。他当即召见中书令孙嘿,厉声责问道:“你们怎敢数次向前线传去诏书?”孙嘿吓得托病回家,不敢上朝。接着,诸葛恪令人向皇帝孙亮奏告,称在他出征期间,朝廷对官员的任命一概无效,须重新选任。随后,诸葛恪下令更换宫中侍卫官,全部改用他亲近的人。诸葛恪成天怒气冲冲,需要向他报告事情的人,无不胆战心惊,唉声叹气。

孙峻慑于诸葛恪的严威,感到自身难保。他以文武百官对诸葛恪怨愤不满为口实,在孙亮帝面前诬告诸葛恪要发动叛乱。孙亮信以为真。十月,孙峻与孙亮帝密谋,准备借酒宴将诸葛恪处死。

诸葛恪将要赴宴的头天晚上,精神反常,烦躁不安,整夜未能入睡。早晨洗漱和穿衣服时,他闻到水和外衣都有腥臭味。侍从换来水和衣服,腥臭味同原来一样。诸葛恪感到纳闷。出门的时候,家中的狗咬住他的衣服。过了一会,他又起身出门,狗再次咬住他的衣服。

此时,孙峻已在帷帐内埋下伏兵。他生怕诸葛恪不能按时进宫朝见皇帝,担心其密谋泄露,便亲自去宫外迎接他,故意麻痹诸葛恪说:“大将军如果身体不舒服,可以等几天再来朝见皇上。我会向皇上替你说明情况的。”诸葛恪表示马上入朝。

这时,散骑常侍(侍卫皇帝兼谏议)张约、朱恩等人偷偷给诸葛恪递了个条子,说今天宫中陈设不同往常,担心会有不测之事。诸葛恪看了条子后,借口腹痛离去。诸葛恪往回走到门口时,遇见滕胤。滕胤不知道孙峻的密谋,将诸葛恪劝回。

诸葛恪拜见皇帝后入席。他怀疑酒中有毒,便喝他随身带的药酒。酒喝了几轮,吴帝孙亮回到内殿,孙峻起身入厕。一会儿,孙峻身穿短衣走出来,突然宣布:“有诏令拘捕诸葛恪!”诸葛恪大吃一惊,站起来尚未来得及拔出佩剑,就被孙峻举剑砍死。随后,孙峻派人杀死诸葛恪的妻子及其两个儿子。

《三国志》卷六十四《诸葛恪传》、《滕胤传》

卷五十八《陆逊传》

《通鉴纪事本末》卷十《诸葛恪寇淮南》

【简评】

诸葛恪早年才智出众,也较为谦虚谨慎。入朝当政后,他自以为是,独断专行,使自己变成孤家寡人。正如《三国志》作者陈寿所指出的:“诸葛恪才气干略,邦人所称,然骄且吝。”“矜己陵人,能无败乎!若躬行所与陆逊及弟融之书,则悔吝不至,何尤祸之有哉。”(《三国志》卷六十四《诸葛恪传》)

【注释】

[1]季文子又名季孙行父,春秋时鲁国人,曾任鲁国执政大臣。《论语·公冶长》记载:“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