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北宋李纲简介资料_李纲忧国愁似锁

北宋李纲简介资料_李纲忧国愁似锁

时间:2022-06-1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北宋李纲简介资料_李纲忧国愁似锁李纲是北宋邵武人,其祖父携全家移居无锡。经李纲提醒,宋钦宗意识到临阵出逃的危险,才下令停止撤离。宋钦宗和执政宰相竟否定李纲的意见,同意金军提出的议和条件。朝廷决定向金军割地求和引起爱国官兵的义愤。李纲临时接到指令配合姚平仲行动。李纲毫无迟疑,应召前往,以忠诚报国的大义使太上皇深受感动。李纲提出异议,认为这样做会引起太上皇的疑虑。

北宋李纲简介资料_李纲忧国愁似锁

李纲是北宋邵武(位于今福建省邵武市)人,其祖父携全家移居无锡(位于今江苏省无锡市)。他年少便喜欢读书,心怀报国大志。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李纲考中进士,从此踏上充满风雨的仕途之路。

国难当头 刺血上书

宣和元年(1119年),都城开封(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发生洪灾。李纲时任起居郎(记录皇帝言行的官员),他深知宰相蔡京等人迎合宋徽宗奢欲横征暴敛,民众怨声载道,上书建言防范平民暴动和外敌入侵。宋徽宗和蔡京看了李纲奏书极为痛恶,将他贬为监南剑州沙县(治所位于今福建省沙县)税务(主管税务)。李纲被贬第二年便暴发了方腊、宋江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

宣和七年(1125年),李纲调任太常少卿(朝廷主管宗庙、礼乐机构的副长官)。当时,宋徽宗信用宰相蔡京祸国殃民,失去人心。十二月,金国[1]违背盟约,意欲举兵南侵。面对这一严重局势,宋徽宗向大臣征询对策。集英殿修撰(朝廷文秘官员)宇文虚中建议宋徽宗下“罪己诏”以收拢人心。李纲深为国家的前途命运而忧虑,应命刺破手臂,用热血写出奏章,建议宋徽宗将皇位让给太子赵桓(宋徽宗长子),称“今大敌入攻,安危存亡在呼吸间”,“若假皇子以位号,使为陛下守宗社,收将士心,以死捍敌,天下可保”。宋徽宗采纳李纲的意见,退称太上皇,让太子即位,是为宋钦宗。接着,李纲上书献“攘除外患”,“诛锄内奸”之策,指出“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宋钦宗赞同李纲的意见,提任他为兵部侍郎(朝廷主管军事的部门副长官)。太学生(朝廷主办的最高学府的学生)陈东等人上书请求严惩宰相蔡京和领枢密院事(最高军事机关长官)宦官童贯等国贼。宋钦宗随即罢免蔡京、童贯等人的职务,将蔡京、童贯等人处死或流放,以重振朝纲,挽救危局。(www.guayunfan.com)

临危挂帅 捍卫京都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宋钦宗任命李纲为行营参谋官(前线部队参谋长)。这时,金东路军统帅斡离不(完颜宗望)率军南渡黄河,太上皇宋徽宗离开京都开封逃至京口(位于今江苏省镇江市)。宰相白时中、李邦彦等人畏敌如虎,认为都城难守,劝说宋钦宗暂且避开金军锋芒。李纲劝阻说:“京都是国家的根本所在,抛弃京都想到哪里去?眼下唯一正确的决策是动员军民,团结一心,坚守京都,等待各地援军到来,与敌人决战。”宋钦宗询问谁可以领兵抗击金军,李纲举荐白时中。白时中大为恼火,指着李纲说:“你李纲不能领兵出战吗?”李纲回答说:“如果陛下不以为我平庸懦弱,要我带兵,我甘愿以死报答。”宋钦宗提任李纲为尚书右丞(宰相府事务长官)。

白时中等人坚持认为宋钦宗应当南撤避敌。宋钦宗任命李纲为东京(即开封)留守(留下主持军政),准备南行。李纲深知宋钦宗一走,军心民心就会涣散,等于把中原大地拱手让给金军。他哭着跪在宋钦宗面前,以死哀求皇上不要离开京都。宋钦宗只好答应不走。没过两天,宋钦宗又决定离京南去。当李纲闻讯赶到皇宫时,宋钦宗乘坐的车马已经备好,正要出发。李纲对宋钦宗说:“敌军已经逼近京都,如果他们听说陛下离京出走,派骑兵追过来,如何抵御?”经李纲提醒,宋钦宗意识到临阵出逃的危险,才下令停止撤离。宋钦宗任命李纲为亲征行营使(前线军事总指挥)。李纲受命后下令连夜赶造守卫战具,加固城防。

当月,金军围攻开封城。李纲亲临前线指挥将士奋勇抗战。他选派勇士顺着绳索下到城外,乘金军不备,斩杀其十多个将领,杀其部众数千人,迫使金军后撤。

反对求和 深得民心

宋钦宗面临强敌入侵十分恐惧,他听信主和大臣意见,决定派知枢密院事(最高军事机关长官)李棁去金军指挥部议和。李纲认为国家安危在此一举,生怕李棁怯懦耽误国家大事,主动请求去同金军将领谈和。宋钦宗以李纲性格刚强而没有同意。李棁从金军大营返回报称,金军将领提出三项议和条件,要求宋朝赔偿千万金币;割让太原、中山、河间[2]三镇;以亲王、宰相为人质,金国才同意议和。

对于金军将领提出的和谈条件,李纲认为不能接受。他指出:“金国所索要的金币,把全国的库藏都拿出来也不够,何况都城库存有限?太原等三镇是国家的屏障,如割给金国,我们将何以立国?至于派遣人质,派宰相去就可以了,无须派亲王(皇子)。”宋钦宗和执政宰相竟否定李纲的意见,同意金军提出的议和条件。李纲愤然离开会场。

朝廷决定向金军割地求和引起爱国官兵的义愤。奉命赴援京都的将领姚平仲准备率军夜袭金军军营,企图生擒斡离不,营救前往作为人质的康王赵构(宋徽宗第九子)回归。李纲临时接到指令配合姚平仲行动。姚平仲率部偷袭没有成功,随即潜逃。金将派人来宋朝廷威吓,李邦彦竟借此奏请宋钦宗将李纲的职务罢免。

太学生陈东等人上书宋钦宗,申辩李纲无罪,数十万军民自发集中在朝廷门外替李纲鸣不平,“呼声动地”,并击伤前来劝解的侍从官员。宋钦宗只好紧急召见李纲,恢复他尚书右丞职务,让他兼任京城四壁守御史(主管京城防御)。金东路军将领听说李纲复职,大为恐惧,在宋朝许诺割让三镇后率军向后退却。宋钦宗提升李纲为知枢密院事。

当年(1126年)四月,太上皇返回南京(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传令召见李纲,“问改革政事之故”。有人担心太上皇对李纲怀有不测之心,替他捏着一把汗。李纲毫无迟疑,应召前往,以忠诚报国的大义使太上皇深受感动。太上皇赐给李纲金鱼、玉带。称赞他说:“你辅佐皇帝,捍卫国家有大功。如果再能协调我们父子关系,使我回到京都不受怀疑和阻拦,你的事迹将写入青史,扬名万世。”

受排西征 无过遭贬

不久,大臣们讨论迎接太上皇的礼仪。门下侍郎(副宰相)耿南仲提出须撤去太上皇的侍卫人马,才能迎接他入宫。李纲提出异议,认为这样做会引起太上皇的疑虑。由此,耿南仲对李纲产生忌恨。宋钦宗则认为李纲专权,想把他调出朝廷。

当时,太原仍处在金西路军的包围之中。耿南仲对宋钦宗说:“要想救援太原,非李纲率兵前往不可。”宋钦宗便任命李纲为河东(辖区位于今山西省)、河北(辖区位于今河北省)宣抚使(代表朝廷执行某项任务的大臣),要他领兵救援太原。李纲以其系书生,不懂军事,恐怕贻误国事加以辞谢。宋钦宗没有同意。有人对李纲说:“你知道为什么要派你去太原吗?皇上本意不是为了救援太原,而是以此把你调离朝廷。这样,京都的官民和太学生也就没有理由阻拦了。”对此,李纲心里当然也清楚。

就在李纲组织一万二千名兵士准备出征时,宋钦宗指责李纲“迁延拒命”。李纲上书申辩说:“陛下上次批评我专权,今天又批评我拒命,派专权拒命的人为将领去解除太原之围,恐怕不合适吧?”李纲请求辞去知枢密院事的职务,就此退休。宋钦宗召见李纲,对他说:“你为我巡视边防后,即可以返回朝廷。”李纲回答说:“我这次出行,无意再返回朝廷。我以耿直愚忠不为朝廷所容,既然出行,甘愿与敌人拼死在疆场!”

李纲率兵抵达河阳(位于今河南省孟州市)拜谒宋朝先帝陵墓后,上书宋钦宗说:“臣总师出巩、洛,望拜陵寝,潸然出涕。恭惟祖宗创业守成,垂二百年,以至陛下。适丁艰难之秋,强敌内侵,中国势弱,此诚陛下尝胆思报,厉精求治之日,愿深考祖宗之法,一一推行之。进君子,退小人,益固邦本,以图中兴,上以慰安九庙之灵,下为亿兆苍生之所依赖,天下幸甚!”

李纲率兵行抵怀州(位于今河南省沁阳市)时,宋钦宗传令削减他所带领的军队。李纲上书提出异议,宋钦宗不予答复。接着朝廷派使臣与金军将领重新和谈,宋钦宗传令李纲停止进军。这时,力主抗战的宰相吴敏被罢官流放涪州(位于今重庆市涪陵区),同知枢密院事(最高军事机关副长官)许翰也被罢官。被李纲视为奸臣、用必误国的唐恪、聂山二人分别接任他们的职务。李纲听说后大为吃惊和痛心,深感抗金大业一时难有什么作为,便上书请求辞去职务。宋钦宗随即召令李纲回朝廷,以李纲“专主战议,丧师费财”,将他罢官流放宁江(其地不详)。李纲满怀忧愤上路,写下《永遇乐·秋夜有感》一词。他在该词中写道:“江湖倦客,年来衰病,坐叹岁华空逝。往事成尘,新愁似锁,谁是知心底?五陵萧瑟,中原杳杳,但有满襟清泪。”(唐圭璋编《全宋词·李纲词》)

当年(1126年)冬天,金军再次南下。宋钦宗意识到一味向金国求和误了大事。危急时刻,他想起流放远方的李纲。康王赵构建议恢复李纲职务,致信李纲,称他“学穷天人,忠贯金石,当投袂而起,以副苍生之望”。宋钦宗随即任命李纲为资政殿大学士(皇帝顾问官)、领开封府(京都地区行政长官)。此时,李纲已行至长沙(位于今湖南省长沙市),接到宋钦宗任命后,当即率领湖南官兵赴援。未等李纲率军赶回京都,开封已被金军攻陷。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军将宋徽宗、宋钦宗及后妃皇子等人掳至北方。

反对南迁 再次受排

当年五月,康王赵构在南京(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改年号为建炎,史称南宋。宋高宗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宰相)兼中书侍郎,召请他火速赴任。中丞(最高监察机关长官)颜岐以金国人痛恶李纲为由,连续五次上书,请宋高宗在李纲未到任之前将其宰相职务罢免。宋高宗回答他说:“我继位为皇帝,恐怕金国人也不喜欢。”说得颜岐哑口无言。

李纲拜见宋高宗后,提出“先自治,专以守”等十项当务之策,其中包括惩处受金国立为异姓皇帝[3]的前宰相张邦昌。宋高宗开始不同意惩处张邦昌。李纲哭着争辩说:“张邦昌既然接受金国立为伪皇帝,怎么还能让他留在朝廷?路上的人会指着他说:‘此人亦是一个皇帝!’我不可能与张邦昌同朝共事!”宋高宗受到感动,随即下令将张邦昌流放潭州(位于今湖南省长沙市)。

此后,宋高宗任命李纲兼任御营使(随皇帝出行的警卫部队长官)。鉴于河东、河北大部分土地尚为宋朝控制,李纲提出当务之急是设置河北招抚司和河东经制司,选派贤能的将领镇守该地,使朝廷免除“北顾之忧”。宋高宗赞成李纲这一意见,询问他谁可以充当两司使。李纲提名曾在河北招募十七万兵士的张所担任河北招抚使、曾在河朔(泛指黄河以北地区)边境立有战功的傅亮担任河东经制副使。宋高宗随即下达这一任命。

中书侍郎(副宰相)黄潜善、副元帅汪伯彦暗下极力主张宋高宗将朝廷南迁。宋高宗也想退居东南地区以躲避金军。李纲则极力劝阻南迁朝廷。他一再提醒宋高宗说:“如今退居东南,固然安全。我担心一旦失去中原,东南也不能保证无事。到那时,即使想退到某一边远地区,恐怕都不可能了!何况陛下即位时许诺留守中原,天下人心为之大快。为何笔墨未干,就失信于天下呢?我的家乡在东南,何尝不希望陛下东下对我方便?我考虑如果离开中原,后果不堪设想。愿陛下以国家长远利益为重,以天下百姓的利益为重,时时想着国仇未报,二帝未还。”李纲执意反对朝廷南迁,引起宋高宗及黄潜善、汪伯彦等人的忌恨。

此后,黄潜善、汪伯彦主张撤销河东经制司、河北招抚司,罢免傅亮、张所二人的职务。宋高宗表示同意。李纲忧愤而无力劝止,向宋高宗提出辞职。有人对李纲说:“宰相请求辞职,应该从君臣大义考虑,为何因为自己的治政举措被废止便自行引退?”李纲回答说:“我知道应该怎样事奉国君。当无法事奉时,只好保全名节而退出,倒不是惧怕身受祸患。”

受诬流放 遗恨悠悠

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八月,御史张浚弹劾李纲“以私意杀侍从、且论其买马招军之罪”。宋高宗罢免李纲宰相职务,改任他为观文殿大学士(皇帝顾问官)、提举洞霄宫(主管洞霄宫事务)。朝野有识之士对李纲罢相深为惋惜。太学生陈东上书宋高宗,认为黄潜善、汪伯彦不可信任,李纲不可罢官。由此,陈东被处以死刑。尚书右丞许翰认为李纲忠义,“舍之无以佐中兴”。他曾与陈东一起为李纲争辩,陈东被杀后,许翰辞职而去。当月,李纲被免职迁居鄂州(位于今湖北省武汉市)。

李纲被罢官后,宋高宗率众臣将朝廷南迁扬州(位于今江苏省扬州市)。河东、河北尚属宋朝的郡县相继沦陷,中原地区“盗贼蜂起”,一片混乱。

面对时局的危难,回首仕途的坎坷,李纲以“病牛”自况,仍然以“牛”的献身精神关心民众的命运。他的《病牛》(上海辞书出版社《宋诗鉴赏辞典》)一诗写道: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建炎二年(1128年)十一月,御史中丞王绹弹劾李纲没有遵命移居沣州(位于今湖南省沣县)。于是,宋高宗下令将李纲流放万安军(位于今海南省万宁市)。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宋高宗为退避南下金军,将朝廷迁至杭州(后改称临安,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宋高宗发布赦令,释放死罪以下囚犯,召回被流放的官员,“惟李纲罪在不赦,更不放还”。他听信黄潜善奸计,“罪纲以谢金人”(《宋史》卷二十五《高宗本纪二》)。

三月,扈从统制(警卫部队将领)苗傅等人发动兵变,逼迫宋高宗将皇位让给年仅三岁的太子赵旉,由隆祐太后(宋哲宗所废皇后孟氏)辅政。李纲在流放地闻讯后,深为国家的内患外扰而忧虑,作七律诗四首抒发心中的忧愤。诗的“序言”称:“伏读三月六日内禅诏书及传将士榜檄,慨王室之艰危,悯生灵之涂炭,悼前策之不从,恨奸回之误国,感愤有作,聊以述怀。”(岳麓书社《李纲全集》卷二十三)其二写道:

胡骑长驱扰汉疆,庙堂高枕失堤防。

关河自昔称天府,淮海于今作战场。

退避固知非得计,威灵何以镇殊方?

中原夷狄相衰盛,圣哲从来只自强。

绍兴二年(1132年),李纲被起用为湖广宣抚使兼知潭州(行政长官)。李纲到任后平定当地散兵流民的叛乱,反被谏官(谏议朝政得失的官员)徐俯等人弹劾,改任提举西京(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崇福宫。

绍兴五年(1135年),宋高宗下诏征求备战和治政的策略。李纲上书,再次反对与金国议和,建议宋高宗亲率大军征战,以光复先帝开创的大业,并提出中兴大业的六条治政措施。宋高宗看过李纲的奏书十分高兴,任命他为江西安抚制置大使(代表朝廷管理军政)兼知洪州(治所位于今江西省南昌市)。

此后,李纲又多次上书陈述抗金策略,大多不为朝廷采用。绍兴九年(1139年),宋高宗免去李纲江西安抚制置大使等职务,改任他为潭州知州、荆湖南路安抚大使。李纲辞谢没有赴任。

李纲步入仕途之初就面临朝政腐败,外敌入侵。他忧国忧民,诚心报国,屡献良策,历尽艰辛,却一次又一次遭受贬谪。长期气恼郁闷,使他忧愤成疾。绍兴十年(1140年)正月十五日,李纲在福州(位于今福建省福州市)去世,终年五十八岁。

李纲一生著作很多,主要有《易传》、《论语详说》、《靖康传信录》、《奉迎录》、《建炎时政记》、《建炎进退志》等。他的许多诗文为后人传诵。

《宋史》卷三百五十八—三百五十九《李纲传》

《宋史纪事本末》卷五十六《金人入寇》

卷六十《李纲辅政》

《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宋纪一百二》

【简评】

《宋史》作者脱脱认为:“以李纲之贤,使得毕力殚虑于靖康、建炎间,莫或挠之,二帝何至于北行,而宋岂至为南渡之偏安哉?夫用君子则安,用小人则危,不易之理也。人情莫不喜安而恶危。然纲居相位仅七十日,其谋数不见用。”“纲虽屡斥,忠诚不少贬,不以用舍为语默,若赤子之慕其母,怒呵犹噭噭焉挽其裳裾而从之。呜呼,中兴功业之不振,君子固归之天,若纲之心,其可谓非诸葛孔明之用心欤?”(《宋史》卷三百五十九)

【注释】

[1]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在其居住地按出虎水(位于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阿什河流域)建国,国号为金。金太宗即位后,建都会宁府(位于今黑龙江省阿城市南)。宣和五年(1123年),宋金两国签订盟约。

[2]太原镇治所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中山镇治所位于今河北省定州市,河间镇治所位于今河北省河间市。

[3]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金军将领奉金太宗之命劫持宋徽宗、宋钦帝二帝,并将他们废为平民。三月,立非赵姓的宋朝主和宰相张邦昌为帝,改国号为楚。四月,金军北撤,张邦昌当了三十三天伪皇帝后让位于康王赵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