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遭放逐而作《离骚》_关于屈原的故事

遭放逐而作《离骚》_关于屈原的故事

时间:2022-04-0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遭放逐而作《离骚》_关于屈原的故事与当年香溪漫游的愉快心情相比,屈原遭放逐的日子是灰暗的。流放期间,屈原想通了许多事情,比如对怀王的感情和看法。在《离骚》中,屈原还将“以法治国”的主张诠释得清清楚楚,并暗示楚国君臣之所以蒙昧不明,人民之所以多灾多难,均是“背法度而心治”所造成的。《离骚》可以说是屈原命运坎坷的写照,是他惨遭放逐之后有感而发的产物。

遭放逐而作《离骚》_关于屈原的故事

与当年香溪漫游的愉快心情相比,屈原遭放逐的日子是灰暗的。因为心系楚国,担忧百姓,所以他的内心便一直在承受着无法想象的煎熬。不过别忘了,屈原除了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朝臣外,还是一个富于浪漫情怀的诗人。这样的诗人,善于苦中作乐,善于化悲痛为力量,善于把单调乏味变得充实有趣。

因为有亲近自然的习惯,所以屈原到了汉北之后,只沉寂了几天,便调整身心,开始游历汉北独有的奇特风光。他的足迹几乎遍及汉北城乡、山林、沼泽的每一寸土地,而且心境也因美景而改变,不再如初来时那般封闭和压抑,开始逐渐和当地百姓打成一片,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与百姓互相了解的过程中,屈原对他们生活的艰辛与困苦了解得更加透彻,而他们对屈原的品格与节操也更加钦佩。在这里,屈原并不觉得是在受苦,虽然生活是艰辛了,但他更在乎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因为他觉得和百姓一起同甘共苦,苦也变成了乐。

流放期间,屈原想通了许多事情,比如对怀王的感情和看法。因为怀王曾经有过振兴楚国的想法,也曾经非常信任自己并委以重任,二人也算是有过志同道合的经历,也共同为楚国振兴富强做出一些成绩,所以屈原对怀王已经没有了丝毫怨恨,有的只是些许失望和同情。也就是说,屈原对怀王仍抱有期望,希望他有一天能回心转意,能够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能够对他自己的作为有所悔悟。而对于曾经陷害过他的大夫靳尚和怀王宠妃郑袖,屈原是怀有深深的恨意的,因为他是爱憎分明的人,对毫无主见的怀王,更多的是惋惜,而对奸诈邪恶的小人,就是愤恨了。

这样想过之后,屈原的内心豁然开朗了。因而在闲暇时他又重拾对诗歌的兴趣,创作了《抽思》和《思美人》两首诗,诗中他将自己的遭遇、志向和愿望写得清清楚楚。他希望这些诗歌有朝一日能传到郢都,传到怀王的耳中,使怀王能有所触动,能够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所悔悟。可是,诗歌传出去了一两年之后,也没见郢都那边有什么动静。于是,屈原决定静下心来,重新写一篇更好更能打动人的诗歌。(www.guayunfan.com)有了这样的想法,屈原艰辛乏味的生活中便有了新的目标。他想象着这首诗歌的内容,想象着它要比以往所写的诗歌更加内容充实,篇幅要长,寓意要深,既要切合主题,又要包罗万象,而且语言一定要精练有气势……有了一个大致的写作方向,屈原便开始着手准备创作了。

在前期准备期间,屈原仿佛入了魔,整天四处游荡,白天饿了,食野草花瓣充饥,饮露水山泉解渴,夜里累了困了,就睡在草地与花丛中休息……这些日子,他就如他诗中曾写过的那种山中精灵一般,与大自然完全融合了。这是屈原心中所期望达到的境界,因为一个人只有深入大自然,摒弃心中的所有杂念,才能作出最能触动人心的诗歌。

除了亲密接触大自然的美景外,屈原也不忘对自身的遭遇进行梳理。他在构思全诗主旨的时候,否定了一个又一个美妙的构思,如同一个提笔为心爱的姑娘写情诗的少年般,对于自己的构思,总是不断自我否定,以期望做到尽善尽美。最后,突然一瞬间,他有了灵感,终于确定要借用一个具有离忧意义的楚国当时的曲名“离骚”来作为自己所写长诗的标题。

当想到“离骚”这个名字时,屈原激动得几乎流下泪来。因为它所暗含的“离忧”之意,与自己的切身遭遇十分契合,仿佛就是为他所准备的。屈原仔细回顾了自己短暂的从政生涯,从被怀王信任、委以重任,到被怀王怀疑、抛弃,从执掌楚国内政外交大权的左徒,降为无任何参政权利只做闲事的三闾大夫,再到如今被放逐偏远的边塞之地,屈原心中怎会没有离忧之思?

除了意思与自己的心境相似外,“离骚”之名还有另外两层意义,也是屈原考虑在内的。第一点就是避免再遭残害,因为他要写的是对楚国与怀王的担忧,又不能直言,借用祭祀曲名,既是迎合楚人喜欢歌唱的喜好,又能很好地避免奸佞小人拿来说事。第二点是确保诗歌能被怀王接受,因为是采用的既有曲名,必然会引起大家的注意,如果写得好的话,也自然会得到怀王的赏识。那么,他在诗中所想要传达的意思,怀王自然也就能够接收到了。

虽然屈原身处大自然中,身心十分放松,但是写作时触及自身遭遇,也难免有忧思困苦之情流露出来。尽管他一直用香草、兰花、碧水、甘露等做掩饰,但是人们读了他写的诗歌,仍会感受到他对现实的极大不满,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屈原是一个内心正直高洁的人,也是一个注重仪表的佳士。他用内外兼修的美,引出自己对“美政”思想的向往。他推崇尧舜时期有德贤君的作为,向往贤臣得明君尊敬而辅之的待遇。他抨击桀纣的无道,感伤忠臣遭弃的无奈。他在诗中明确强调“举贤任能”的重要性,希望君王与朝臣能够引以为鉴。

在《离骚》中,屈原还将“以法治国”的主张诠释得清清楚楚,并暗示楚国君臣之所以蒙昧不明,人民之所以多灾多难,均是“背法度而心治”所造成的。这一点是向楚王以及民众强调在楚国推行法治的重要性,也进一步指出朝中那些阻碍宪令推行的朝臣有多么愚钝昏庸。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直接表达了屈原爱国忧民的思想,是《离骚》诗中的精华部分,更是其对全诗中心思想的明确表达。屈原热爱楚国,热爱人民,不论是他身居庙堂,还是惨遭流放,都始终不忘楚国的兴亡。

《离骚》可以说是屈原命运坎坷的写照,是他惨遭放逐之后有感而发的产物。在诗中,人们可以读出他对自身现状的无奈,读出他理想抱负的远大,读出他忧国忧民的情思,唯独读不出他对怀王的怨恨。他想要以诗吸引怀王注意的出发点,并不是希望怀王回心转意之后召他回宫,重掌大权,然后享受荣华富贵,而是希望怀王能悔过,能为楚国的前途、百姓的安危重新振作。

究竟《离骚》能不能达到屈原预期的效果暂且不说,单说屈原在它的立意、主旨、内容、风格、体裁等方面的构思,也足以令人们充满期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