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虽九死而犹未悔_关于屈原的故事

虽九死而犹未悔_关于屈原的故事

时间:2022-04-0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虽九死而犹未悔_关于屈原的故事经受着各种煎熬与折磨的屈原,内心必然是强大的,否则他不会在惨遭流放之后仍然能保持头脑清醒,从而创作出《离骚》这一鸿篇巨作。由此可见,屈原已将自己的命运完全与祖国的命运连在一起。可以说,这一系列的忠告与劝说,其实是屈原内心的自我斗争。是的,不管前途多么凶险,不管结局如何悲惨,屈原都不后悔自己的决定,“虽九死而犹未悔”最终成了他毕生最坚定的信条。

虽九死而犹未悔_关于屈原的故事

经受着各种煎熬与折磨的屈原,内心必然是强大的,否则他不会在惨遭流放之后仍然能保持头脑清醒,从而创作出《离骚》这一鸿篇巨作。可是,屈原的内心究竟强大到何种地步呢?真的能在不断遭受迫害,不断被楚王抛弃之后仍能保持他那颗为国为民的爱国心吗?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在诗中屈原反复地诉说着自己对理想、信念和人格操守至死不悔的决心:“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些掷地有声的诗句,是屈原想要誓死坚持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及人格清白的证明。

现实的黑暗,报国无门的苦闷,一直是折磨屈原的噩梦。每一次从梦中惊醒,屈原总要问自己这样坚持着心中的理想,坚守着为楚国安危出谋划策的做法是否值得。可每次他想要放弃的时候,内心里总会有一个声音鼓励他继续前行。于是,为了缓解愁苦,他便将自己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理想安插在幻想里,这个幻想就是他所作的诗歌。而《离骚》就是那个承载他最多理想和不满的梦幻家园。

虽然如此,但是进入诗歌这个梦幻家园之前的挣扎还是不可避免的。屈原与常人一样,在遭遇不公正待遇的极端痛苦中,他的内心也会充满激烈的矛盾。在自己的理想不被理解,而且无法为楚国的前途尽一分力量的时候,他也会反复问自己:到底还应不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永不反悔的态度?在被自己的祖国和君王抛弃的情况下,到底应不应该离开国家,到他国寻求明主,以展示自己积蓄半生的才华?面对内心的这些疑问,屈原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和思考,最终得出答案——将它们写在诗歌中,交给诗歌中想象出来的人物来回答。这些人物如女媭、巫咸、灵氛等,其实都是由屈原性格中的各个面所构成的一个缩影。由此,屈原便把自己的内心冲突和抉择形象化了,从而向人们展示出了一个经过无数历练洗涤,而最终更加纯洁无私的伟大灵魂。(www.guayunfan.com)在诗中,屈原借虚构的女媭之口说出:“婞直以亡身”的历史悲剧,来规劝他放弃执守,随波逐流。这一规劝,与诗人一直坚守的做人准则是相违背的,更是对诗人过往生活的全盘否定。这其实是屈原内心一个激烈的冲突,该如何解决才能彻底打消这个念头?这需要屈原反复总结历史经验,找出最具说服力的例子来做出公正选择。于是,他便想出了用“就重华而陈词”来为自己找理由,通过回顾夏、商、周历代的兴衰史,搜寻前朝那些为正义而斗争不息的志士的命运。这一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自我说服,坚定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向历代先贤学习致敬的过程。有了这一过程,屈原不仅可以摆脱动摇的念头,还能对自己所坚持的东西更加充满激情,因而高喊出:“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是的,他回望过去,观省后代,再加上体察民情,没有发现哪个不义的人会被重用,哪些不善的事会被推行,所以他对自己最初的坚持从未后悔过……

摆脱这些消极的思想,屈原的内心恢复了往日的平和。于是,他带着自己新的坚持继续上路,去探索新的追求。正如他在诗中所写的那样,他要驾飞龙,历昆仑,渡白水,登阆风,游春宫,上叩天门,下求佚女,努力探求。事实上,他历尽千辛万苦所要探求的方法仍是为了唤醒怀王,挽救楚国,投身到自己的爱国事业中。不过,探寻之后仍是处处碰壁,因为他已战胜不了楚国的黑暗现实,遭遇的只有冷遇和嘲讽,因而他便重新陷入绝望的境地:“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意思是屈原满怀着忠贞之情却又不能当面对怀王讲,只能忍受痛苦的折磨,直到老死。

由此可见,屈原已将自己的命运完全与祖国的命运连在一起。他精忠报国,但是却“方正而不容”。那么,怎样才能走出这种困境呢?从当时“楚才晋用”的风气,以及屈原的个人能力和现实处境来讲,只能是投奔他国,另择明君效力。但是面对着这条明摆着的出路,屈原还是有些犹豫不决,于是又“索藑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灵氛为他占卜的结果也是告诉他楚国已无他的安身之所,只有离开才能找到新的出路。可是,这个抉择对屈原来说太重大了,他下不了决心,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变得更强烈了。

正在此时,屈原又听见了巫咸的劝说声:“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同样劝他出走别国,而且还以历史上贤才投奔遇明主的事例,启发之。女媭的忠告,灵氛的劝说,巫咸的敦促,既是屈原自己心中忧虑的外在表现,也代表了当时世俗之人的见解,是左右屈原成就真我的两股相斥的力量。

可以说,这一系列的忠告与劝说,其实是屈原内心的自我斗争。若想将自己的思想意志考验得更加坚定,就得通过种种假设的诱惑。当然,屈原也假设了自己通不过这些诱惑的情景,就是自己听从了灵氛的劝告,决心离开楚国去远方,可是正当他驾飞龙,乘瑶车,伴随着《九歌》的音乐和《韶》中的舞蹈翱翔在九天中的时候,他突然看见了自己的故乡楚国,看着国家即将衰亡,看着百姓流离失所,屈原坚定的心又一次软化了。最后,屈原终于结束了这一系列的挣扎和矛盾,重新坚定了爱国的信心——我要留在楚国,与百姓共存亡!

是的,不管前途多么凶险,不管结局如何悲惨,屈原都不后悔自己的决定,“虽九死而犹未悔”最终成了他毕生最坚定的信条。因而,也就有了他为自己所设想的最坏打算——“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这是一种大义凛然的态度,是一种慷慨赴死的豪情,值得百姓称赞,值得万世敬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