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扁担战略”与顾全大局_关于邓小平的故事

“扁担战略”与顾全大局_关于邓小平的故事

时间:2022-03-21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扁担战略”与顾全大局_关于邓小平的故事1947年3月,国民党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发起了重点进攻。因此,实施刘伯承所说的“扁担战略”的,是刘邓亲率的这支部队,也就是狭义的刘邓大军。“扁担战略”就是其典型表现之一。“扁担战略”表明,顾全大局往往要吃苦头,作牺牲,付代价。而“扁担战略”则是勇于挑重担,把敌人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来。

“扁担战略”与顾全大局_关于邓小平的故事

1947年3月,国民党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发起了重点进攻。陕北投入25万兵力,山东投入45万兵力。一西一东,刘邓系统的晋冀鲁豫解放区范围内,虽也有30多个旅的敌军,但相对而言,敌军力量比较空虚。对这种局势,刘伯承形容说,敌人搞的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那么,我军怎么办呢?邓小平在1989年11月20日回顾二野历史时说:“那时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和延安,这好比是扁担的两头。我们晋冀鲁豫在中间,虽然不是敌人重点进攻的地区,但是一个挑扁担的地区,伯承同志讲的是‘扁担战略’。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两头的敌人吸引到中间来”。

1947年夏,刘邓大军大略地一分为三:刘邓亲率一路,为4个纵队l2万余人,称“刘邓大军”或“刘邓野战军”。一路约4个纵队由陈赓、谢富治指挥,称陈谢集团。还有一路约4个纵队由陈毅粟裕指挥,为陈粟集团的部分之一。从1947年夏到1948年5月刘邓大军与陈谢集团重新合编为中原野战军由刘邓统一指挥之前,三路大军分别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独立作战。因此,实施刘伯承所说的“扁担战略”的,是刘邓亲率的这支部队,也就是狭义的刘邓大军。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渡过黄河,对鲁西南的国民党军队展开了大规模的歼灭战。战至7月28日,共歼灭国民党4个整编师部、9个半旅6万余人,从而拉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

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完全失败,重点进攻也遭到了“王牌军”74师被全歼等重大失败。刘邓大军渡过黄河南下鲁西南作战,一方面引起了国民党军队的恐慌,另一方面也使进攻解放区屡战屡败的国民党以为刘邓大军是出洞之蛇,下山之虎,成了他们新的重点打击对象。于是匆忙调集8个整编师又9旅约14万兵力驰援鲁西南,试图与鲁西南原部队共约30万人一起聚歼刘邓大军,并形成了一个将刘邓大军逼向黄泛区聚歼或逼回黄河北岸的合围圈。蒋介石曾两次亲自上前线指挥。这就完全打乱了国民党军队原来的部署,国民党对山东的进攻在鲁西南战役爆发时就在蒋介石“暂缓”的命令下停止,对陕北的进攻也在8月被粉碎。“扁担战略”大见成效。(www.guayunfan.com)毛泽东评价邓小平时有一句著名评语:“这个人比较顾全大局”,这是邓小平战略眼光的基本表现,也是邓小平成功的基本方略。“扁担战略”就是其典型表现之一。

“扁担战略”表明,顾全大局往往要吃苦头,作牺牲,付代价。这在鲁西南战役时期,表现还不是很明显,到刘邓大军跃进中原,挺进大别山后,就非常明显了。邓小平本人在这方面的苦头,在当时,则是谁也想象不到。

如本书“大军统帅”一章所说,在抗日战争期间,邓小平有一个策略:“让敌人看不起”。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同样有一个重要思想:“韬光养晦”,“不要出头”。而“扁担战略”则是勇于挑重担,把敌人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来。这种策略和战略,其直接目的相反,但总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即都是从大局出发,从全局出发,不图一时之功,不求一时之名,不逞一时之快,并且要忍常人之所难忍,明常人之所难明,有常人所难有之毅力。正因为如此,它也就能够打造人,锻炼人,使人由普通人成长为非凡的人。邓小平那么能吃苦,那么能受委屈,显然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磨炼而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