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论天下事鞭辟入里,定战前谋料事如神

论天下事鞭辟入里,定战前谋料事如神

时间:2022-03-1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论天下事鞭辟入里,定战前谋料事如神——郭嘉传东汉建安十三年,周瑜在赤壁一把火把曹操的83万大军烧得丢盔卸甲,溃不成军。灵帝末年,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已被各怀鬼胎的军阀们镇压了下去。郭嘉知道东汉王朝大势已去,这些称雄一方的军阀必将会相互厮杀,最终成为东汉王朝的掘墓者。从此,汉室大政归他一人掌握,形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现在得知郭嘉已离开了冀州,于是便把他举荐给了曹操。

论天下事鞭辟入里,定战前谋料事如神

——郭嘉传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周瑜在赤壁一把火把曹操的83万大军烧得丢盔卸甲,溃不成军。曹操本人只带了数百人仓皇败走华容道。在此生命攸关的时候,曹操却全无惧怯,反而在笑诸葛亮、周瑜少智寡谋。一笑笑出了赵子龙,被截杀一阵,却还能再笑;二笑笑出了张翼德,又损兵折将;他还敢三笑,虽然又笑出个关云长,但也足见曹操临阵不惊的大将风度。然而,当镇守南郡的曹仁接应曹操入了南郡,饥寒劳顿的人马得以安歇之后,曹操却突然失声痛哭起来。是哭83万大军的覆灭?是哭统一大业的受挫?还是哭自己的恐怖经历?众人不得其解。有人便问道:“丞相在危难之时毫无惧色,反而神态自若,大笑如常。现在脱离了困境,应高兴才是,却为何反哭了起来?”谁知曹操的回答却出人意料:“我哭的是郭奉孝啊!要是奉孝在我身边,我决不会受此大挫。”说到伤心处,更是捶胸顿足,号啕失声,大叫:“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一席话说得身边的众谋士一个个满面羞惭,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位使曹操为之涕泪交流的人物,就是著名谋士郭嘉。

在曹操的身边,谋士不谓不多。郭嘉在这些人中,论年龄,可以说是小字辈;论资历也远不及二荀彧及老程之辈;论为曹氏效力的时间也只有短短的11年。然而,在整个一部《三国志》中,曹操真心为之动情大哭的除乃父之外,大概只有郭嘉和典韦二人了。曹操哭典韦是因为失去了一位赤胆忠心、勇猛无敌的卫士,哭郭嘉则是因为失去了一位足智多谋、运筹帷幄的军师。

一、勤学多才,善择英主

郭嘉(170—207),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今河南禹县)。关于他的家族出身以及师从何人,史书上不见记载。在《三国志》中,裴松之引用傅玄的话,对少年时代的郭嘉作了一个简略的介绍。(www.guayunfan.com)小时候的郭嘉十分聪明,而且勤奋好学,小小年纪就满腹经纶,很有见识,很想在乱世中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青年时期的郭嘉,清俊高雅,他所结交的朋友,都是些有思想有才华的饱学之士,而对那些平庸的凡夫俗子却不屑一顾。因此,当时知道他的人很少,而了解他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只有那些伯乐式的贤达,才能看出这个年轻人是个旷世奇才。

灵帝末年,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已被各怀鬼胎的军阀们镇压了下去。各个军阀在镇压黄巾军的过程中扩充了自己的势力。郭嘉知道东汉王朝大势已去,这些称雄一方的军阀必将会相互厮杀,最终成为东汉王朝的掘墓者。他想选择一个有可能取得最后成功的主子。

当时,称雄一方的军阀主要有占据河北的袁绍、占据淮南的袁术、占据江东的孙坚、占据西凉的马腾、占据荆州的刘表、占据山西的张扬、占据徐州的陶谦以及羽翼还未丰满的曹操等。经过对上述各派势力的认真分析,郭嘉觉得,袁绍这个人值得自己为之效命。于是便动身前往冀州,投奔了袁绍。

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仅21岁的郭嘉到了冀州,袁绍很快就召见了他。郭嘉十分兴奋地谈起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袁绍见他不过是个毛头小伙子,心中很不以为然。然而为了保持礼贤下士的好名声,只好强打精神,做出一副很有兴致的样子,听着郭嘉那滔滔不绝的高论。这次见面之后,袁绍给了郭嘉一个文官闲职,在军中养了起来。郭嘉见袁绍初次见面便如此厚待,心中也很感激,希姜望有朝一日再见袁绍,进一步表达自己关于消灭各路诸侯的计划。不想,袁绍虽然经常召集文臣们谋划大事,诸谋士也都各抒己见,郭嘉也多次进言,可袁绍每次都是听后作罢,并不见有进一步的行动。时间一久,郭嘉的一腔热血便冷了下来。他渐渐地看透了袁绍的为人,因而对他的前程失去了信心。郭嘉怀着失姜望的心情,每日里只是借酒消愁,郁郁寡欢。

一天,他和辛平、郭图在一起饮酒解闷。酒至半酣,郭嘉向他二位吐露出了肺腑之言:“二位仁兄,小弟以为有见识的人,善择明主而从之。只有跟随了明主,他的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他的谋略才能被采纳并付诸实施,他的功名也才能因此而得以实现。袁绍这个人,倒是想要学着周公的样子,礼贤下士,以招来天下英雄,但不具备周公那样的才能。虽然也招来了一些能臣,但却并不知道如何去发挥他们的作用。像你我之辈,只不过成了袁公门下的清谈客,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况且袁绍在处理军政大事方面,分不出轻重缓急,虽然经常召集我们议论时务,但总是优柔寡断,议而不行。我们出了那么多主意,却没有一样被他采纳。依我看,要想辅佐这样的人扫平群雄,恐怕是不可能的。”郭、辛二人听后,也都默默无语。

过了不久,郭嘉找了个机会,悄悄地离开了冀州。

此时,中原诸雄又发生了不少变化。尤其是曹操,已经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军事行动,向世人展示出了他的雄才大略。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他广揽天下豪杰,发矫诏,会集各路诸侯讨伐董卓。曹操也为十八路诸侯之一。后来董卓西逃,联盟破裂,曹操来到兖州,以此为根据地发展自己的势力。这期间,他曾经大破盘踞青州的黄巾军残部,收得士卒数万,号称“青州兵”,颇有战斗力。建安元年(196),他率兵击败了董卓余党,将汉献帝迎入洛阳城。因洛阳久经战乱,残破不堪,曹操又与董昭等人一起将汉献帝迎往许昌。从此,汉室大政归他一人掌握,形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

在这期间,许多有识之士都投奔了曹操,成为曹操智囊团中的骨干。像荀彧、荀彧攸、程昱等人,都为曹操立下过大功。

荀彧早就知道郭嘉的大名,后来听说投奔了袁绍,因此无法向曹操推荐。现在得知郭嘉已离开了冀州,于是便把他举荐给了曹操。就这样,郭嘉来到了许昌。

二、逐鹿中原,屡立奇功

曹操闻听荀彧推荐的郭嘉已到许昌,心中十分高兴。曹操一见郭嘉,便被他那潇洒幽雅的风度吸引住,心中暗暗称奇。但曹操是个精明之人,绝不会以貌取人。他表面上同郭嘉寒暄着,心中却在暗想:“此人仪表堂堂,但不知是否有真才实学,该不会像有些人那样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吧?我倒要试探他一下。”想到这里,曹操拱了拱手,开口道:“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真是幸会,幸会!”郭嘉也欠身说道:“曹公威名远播,海内仰姜望,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接着曹操话锋一转,便切入了正题:“现在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汉世江山已岌岌可危。我很想扫平天下一统中原,无奈势单力薄,正不知如何是好,先生此来可有良策教我?”郭嘉说:“愿为曹公效力,但不知曹公认为诸侯当中为患最大者是谁?”曹操说:“诸侯之中最使我头痛的要数袁绍了。他现在占据着冀州,青州与并州也都是他的势力范雎围。他手下雄兵数十万,谋士众多,猛将如云,而且粮草充足,对我的威胁最大。此人依仗他的军事实力,对朝廷不恭不敬,我早有出兵讨伐之意,只可惜兵微将寡,粮草不济,心有余而力不足。依先生看来,这件事应怎么办呢?”郭嘉听后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问曹操说:“想当年汉王刘邦和楚霸王项羽相比,谁强谁弱呢?”曹操说:“当然项羽比刘邦强的多。”“可是项羽最终却败在了刘邦的手下,这又是为什么呢?这说明表面上的强大是不可怕的,克敌制胜的关键,除了军事实力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要运用智谋。刘邦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就是因为他采用了萧何、陈平、张良等人的策略。”曹操听了频频点头。郭嘉又接着说:“据我个人分析,袁绍和曹公您相比,明显有十大弱点,而在这十个方面,您是占有优势的。只要您正确地认识并运用这些优势,袁绍纵然再强几倍,也不是您的对手。”

曹操一听此话,顿时来了精神,急不可耐地说:“请先生详细地为我分析一下。”郭嘉数着手指从容地说道:“第一,袁绍注重繁文缛节,遇事啰里啰嗦,讲究排场。您遇事不拘礼节,处理问题干净利落,在处事方法上胜过袁绍。第二,袁绍身处冀州,与您对抗,实际上就是与汉王朝对抗,属于大逆不道,难得民心。而您身为汉相,平定群雄属于剿灭贼寇,挟天子以令天下,名正言顺。从名分上讲,您胜过了袁绍。第三,汉朝末年政治上疏于过宽,因此内乱。袁绍仍然想用一种宽厚的方法来治理天下,只能是越治越乱。而您法律严明,政令统一,官吏和百姓无不敬畏。在统治方法上,袁绍也远不及您。第四,袁绍表面上宽厚仁慈,骨子里却并不容人,他对所用的人心存疑虑,不敢放手使用,有识之士很难施展才能。在重要职务的任免上,他一贯认人唯亲。而您广招天下英才,以诚相待,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都能得到施展的机会,在人才的任用上,不分亲疏,任人唯贤,唯才是举。论起知人善任,您比袁绍强得多。第五,袁绍这个人很善于谋划,谋士们也都各尽所能,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议。但是,面对各种议论,袁绍却不能从中选出上策加以实施,优柔寡断。即使是定下来的方略,实行起来又往往不能随机应变。而您既善于听取众人的意见,也能当机立断做出正确的决策,遇事不惊,沉着应变,常能化险为夷。在谋略方面您也高出袁绍一筹。第六,袁绍出身于名门,他的声姜望有一半是家族带给他的。他所结交的人,也多数属于这一类,彼此之间,虚伪狡诈毫无诚意可言。因此,依附他的人都是嘴上说的好听,只会作表面文章。而您诚心待人,与人交往能推心置腹,也不去追求排场礼节。对于那些有功之人,不论其出身高贵还是低贱,一律予以重赏。因此,那些忠勇正直、具有远见卓识的人才都愿意投奔您。这是您在个人品德方面的明显优势。第七,袁绍见到饥寒交迫的贫苦之人,总是表面上做出体贴关怀的样子,问寒问暖,而对于那些他见不着的就想不到了。

他所给人的只是小恩小惠、小仁小义,他认为这样能得到民心。其实,这只不过是妇人之见。而您所关心的并不是眼前的小事,也不只是施恩于一民一卒,您所考虑的都是天下大事。别人想不到的,您都能想得到。您所要拯救的是万民百姓,您所做的都是大仁大义之举,是袁绍所不及的。第八,袁绍手下的大臣,心中各怀鬼胎,暗中拉帮结伙,互相拆台,互相陷害。而您对部下管理有方,属下各司其职,忠心为主,奸佞小人没有施展诡计的市场。您的明智与袁绍的昏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九,袁绍做事,从无是非标准,他已认定的,便一意孤行,不管后果如何。而您做事有理有据,对国家和事业有利者,就尽力而为,不利者坚决禁止。第十,袁绍喜欢虚张声势,表面看十分吓人,实际却不堪一击。对于用兵之道,他只会纸上谈兵。而您熟读兵书,深通孙吴之道,常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部下军纪严整,唯命是从,敌人听了您的大名,不战自畏。从以上十个方面来看,您的文韬武略,袁绍根本不能同日而语。”听着郭嘉这一番高谈阔论,曹操早已喜上眉梢,不禁哈哈大笑说:“先生过奖,曹操愧不敢当。现在袁绍正在与北方的公孙瓒相持不下,我趁此机会发兵击之,能否大获全胜?”郭嘉回答说:“不可。袁绍虽然北击公孙瓒,但对我必有防备,如果我们攻的太急,他将与公孙瓒握手罢战,全力对付我军。徐州的吕布早有攻我之心,见我全力北上,必定乘虚来取许昌。到那时,我们腹背受敌,处境可就危险了!依我愚见,不如趁袁绍北上,无意南顾,我军东进攻击吕布,扫除后患,这才是上策。”曹操听完,对郭嘉的精辟分析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个年仅27岁的青年,不但满腹经纶,而且胸藏甲兵,禁不住高兴地逢人便说:“帮我成就大事的,必是此人。”随即授郭嘉以司空军祭酒之职,随侍左右,参与军务。从此,郭嘉便成了曹操的主要军事顾问。

建安三年(198),曹操采纳了郭嘉的建议,开始了消灭袁绍的准备工作。他的矛头第一个指向盘据下邳城的吕布。

曹军虽然数次获胜,无奈下邳城十分坚固,城中粮草很多,加上吕布骁勇善战,围攻了好几个月,却总是不能拿下城池。此时,曹操也有些犹豫,想要罢战回兵许昌。有的谋士也认为,曹吕两军相持已久,吕布以逸待劳,曹军补给线过长,再这样围攻下去,后勤保障恐怕难以维持,不如暂且回兵。

正在曹操举棋不定的时候,卫兵来报说,郭嘉有事求见。曹操知道,郭嘉求见一定是为了应否撤兵的问题,急忙请入。郭嘉进帐后开门见山地说道:“听说丞相有收兵之意?”曹操回答说:“是的。”便把自己的想法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郭嘉。郭嘉严肃地说:“现在收兵绝非上策,吕布在我军强大的攻势面前,屡战屡败,他的部下早已军心涣散。况且下邳是个孤城,吕布孤立无援,已成瓮中之鳖。我军如果这时撤走,几个月来的努力就全付诸东流了。等到吕布养成了气候,或一旦与袁术结盟,我们再想破他可就难了。所以我认为,丞相现在应该继续催兵攻打,尽快结束战斗,绝不能半途而废。”曹操忧心忡忡地说:“我何尝不想如此,但是下邳城池坚固,吕布英勇无敌,他城中又不缺粮草,像现在这样坚守不战,我又如之奈何?”郭嘉说:“吕布这个人刚愎自用,对部下凶暴残忍,城中愿意真心为他卖命的人已经很少了。如果我军继续猛攻,城中必然发生内乱。”曹操说:“我天天派兵攻城,可总也不奏效,愿先生教我良策。”郭嘉胸有成竹地说:“攻城之策我已经想好,最近几天我绕城仔细地进行了勘查,见沂河、泗河均从城外流过,若在两河下游处拦河筑坝,使水位升高灌入下邳,可抵20万大军。我军再乘势攻城,下邳城可一鼓而破。”曹操听了此言,觉得很有道理,便按照郭嘉的计策,倒沂、泗两河之水灌下邳。城中军民人心惶惶,吕布也有些心惊胆寒。此时曹兵又趁机攻城,吕布不得不亲自披挂上城组织防守。他的部将侯成,曾因遭吕布无故殴打,心怀不满,便与同伙宋宪、魏徵续商议擒吕投曹之事。由侯成先偷了吕布的赤兔马,魏徵续、宋宪乘吕布在城上休息之机,擒获了吕布,打开城门迎接曹操大军进城。就这样,曹操在郭嘉的策划下,消灭了一大后患。

不久,刘备也依附了曹操。曹操的许多谋士都认为,刘备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郭嘉向曹操进言说:“刘备这个人胸怀大志,很有韬略,尤其会笼络民心。当今之世,几乎人人都夸赞他。丞相应该及早下手,铲除后患。”曹操说:“我现在基业初创,正是用人之时。如果我把他杀了,岂不让天下人取笑?”郭嘉又劝道:“丞相虽然考虑得有道理,但刘备这个人太危险了,现在不除掉他,今后必然会成为您的大患。到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虽然郭嘉苦苦相劝,但曹操固执己见。郭嘉见此情形,只得对曹操说:“如果丞相不想杀刘备,那也必须牢牢地把他控制在京城,不能让他擅自离开,更不能让他带兵出城。”曹操点头应允。

时过不久,袁绍在北方大破公孙瓒。他的族弟袁术此时众叛亲离,想北上与袁绍会合。曹操深知二袁合力后就更难以对付了,因此,想派人在徐州截杀袁术。刘备觉得这是一个脱身的好机会,便向曹操请命,愿带兵担当此任。曹操居然不加思索满口答应,并拨给刘备五万兵马。刘备不敢怠慢,第二天便带兵急忙奔徐州而去。

此时,郭嘉外出考察军需粮草的准备情况刚回许昌,一听说这个消息,顾不上回自己的家,便跑到丞相府面见曹操,一进门劈头便问:“听说丞相让刘备带兵去截杀袁术,此事当真?”曹操不以为然地说:“是真。”郭嘉问:“刘备现在出城了吗?”曹操说:“已经走了。”郭嘉顿足说道:“丞相您忘了我以前对您说过的话了吗?现在他带兵离开了,不啻放虎归山,再想控制他可就难了。”曹操闻听此言,恍然大悟,连忙派许褚带兵追赶,但为时已晚,刘备后来果然成了曹操的劲敌。

东汉建安四年(199),占据徐州一带的刘备想和袁绍联合,共同进攻曹操。此时,袁绍的大军已屯兵黎阳,对许昌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刘备也虎视眈眈,伺机而动。曹操深知对袁刘二人必须各个击破,不然将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在曹操看来,刘备势力较小,容易被击破,因此想先扫除刘备。对于此事,谋士们议论纷纷,都害怕袁绍会趁曹军东征刘备之机奔袭许昌,使曹军首尾不能相顾。听到这些议论,曹操左右为难了。这时,郭嘉从外边走了进来。曹操一见,如同得了救星,便把刚才的谈话对郭嘉叙述了一遍,然后对郭嘉说:“你来的太好了,我正想听听你的高见。”郭嘉冷静地分析道:“袁军屯兵黎阳,的确对我们威胁很大。然而袁绍这个人一向优柔寡断,小心多疑,听说我军东取刘备,必定与手下谋士们商量。他手下的谋士虽多,但都各执己见,意见很难统一,此事必定是议而不决。刘备的基业刚刚创立,军心未服,战斗力不强,虽有关、张之勇,但缺乏运筹帷幄的谋臣。丞相东征必然一战而胜,只要我们速战速决,不等袁绍拿定主意,我们早已经班师回兵了。”曹操一听,大喜过姜望,说道:“奉孝分析的完全正确,和我想的不约而同。”于是,点起大军20万,直下徐州。果然,刘备大败,关羽被擒,张飞不知去向,刘备只身投奔袁绍去了。

三、智破袁绍,遗计定辽东

到了东汉建安四年(199),中原一带的割据势力,像吕布、袁术、刘备等人相继被扫平,曹操的后方基本上得到了巩固。曹操要集中兵力解决北方的问题了。

在曹操东取刘备的时候,袁绍的大军已经屯集在黎阳一带。曹军则在官渡一带筑成防线,两军对峙。次年,袁绍欲与曹操决战,遂派大将颜良率军进攻白马。曹操亲统精兵15万前往拒敌,在白马一战,曹操得关羽之力,斩了袁绍大将颜良、文丑,解了白马之围。

袁绍折了两员大将,十分恼怒,征集冀、青、幽、并四州军士,共计70万向官渡压来。曹兵虽少,但因用了许攸之计,断了袁军的乌巢粮道,因而以少胜多,大破袁军于官渡,从此,袁绍一蹶不振。此后,曹军又在仓亭与袁军决战,结果还是以袁绍的惨败而告终。经过连连的打击之后,袁绍忧病交加,终于在建安七年(202)吐血而死。

袁绍死后,其幼子袁姜尚继承父亲的官爵,成为冀州之主。他的大哥袁谭对此很不服气。

刚刚获胜的曹军士气正旺,谋士们纷纷建议乘胜追击,一举拿下冀州。武将们更是磨拳擦掌,跃跃欲试。曹操请郭嘉前来商议。对于是否应该乘胜追击袁氏二子,郭嘉早已考虑成熟,见曹操问他,便把自己的想法和盘端了出来。他说:“袁绍虽然已经死了,但袁家的势力仍然不可小视。袁绍生前比较喜欢小儿袁姜尚,因此而废长立幼,埋下了儿子之间争斗的祸根。如果我军急于进攻,则袁谭、袁姜尚必将协力与我军抗衡。如果这样的话,我们一时难以取胜,而且损失也将会十分惨重。不如现在调头向南,做出一副要进攻刘表的样子。袁氏二子见我大军已去,必然会发生内讧。那时我们再回师北上,各个击破,一定会一举而平定冀州。”曹操听了郭嘉的话,不住的点头称是。于是,曹军收拾行装,拔营向南去了。

曹军一走,二袁果然发生了内讧。袁谭率兵进攻冀州,想夺回本应属于自己的爵位。无奈力不从心,被袁姜尚击败,仓皇逃至平原。谁知袁姜尚不肯罢休,大兵相加,必欲置其兄于死地。袁谭无奈,便派辛毗前往曹操处求救。此时曹军正屯兵西平,得袁谭求救书信,曹操高兴地说:“奉孝说的果然不差。”于是回兵攻击袁姜尚,在邺城一战,大败袁姜尚,随即又在南皮一战诛杀了袁谭。袁姜尚与他的二哥袁熙,只带领少数人马投奔乌桓去了。

由于郭嘉在征袁的战斗中屡出奇谋,使曹军得以节节胜利,因此,曹操特封郭嘉为渭阳亭侯。

平定了河北之后,郭嘉又向曹操建议说:“河北是个重要地方,地广人多,物产丰富,而且人才也不少。现在我们占了此地,需要委派官吏在此治理。丞相应从当地选拔能人,担任各级地方官。这样一来,我们便可以收买人心。如果我们从外地委任官吏来治理,必然会造成与当地人的矛盾。袁氏父子在此苦心经营了多年,残余势力还很多,一旦发生矛盾,很可能会引起激变,到那时恐怕就难以收拾了。”曹操采纳郭嘉的建议,在冀州一带出榜安民,委任当地贤士为吏,果然冀州一带的老百姓都安居乐业,社会稳定。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欲彻底消灭袁氏势力。部将曹洪说道:“袁熙、袁姜尚经此大败,已经势单力薄,成不了什么大气候,所以才逃往乌桓。我们没有必要再去冒险追剿他们。况且刘备最近依附了刘表,使刘表的实力大大增强。刘备见我军远出,必定会劝谏刘表,尽起荆襄之兵,借机奔袭许昌。到那时,许昌兵力空虚,恐怕难以抵挡。所以依我看,还是不征乌桓的好。”众人也大都同意曹洪的看法。曹操不动声色地听着大家的谈论,见郭嘉没有说话,便用征询的目光看了郭嘉一眼。郭嘉明白,曹操是想听听自己的看法,于是便开口说道:“丞相大破袁绍,收复冀州,威名远扬。但远在大漠的胡人,依仗着路远山高水险,不会有什么准备。我们正好可以乘着他毫无准备的时候出奇兵奔袭,定会大获全胜。袁熙、袁姜尚在河北一带还有影响,如果他们在乌桓与蹋顿单于勾结起来,起兵南下攻取冀州,冀州一带袁氏残余势力与他们里应外合,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我军应该乘胜追击,彻底消灭袁熙、袁姜尚。至于荆州的刘表,丞相大可不必担心。此人不过是个崇姜尚空谈的书生而已,没有什么军事头脑。刘备依仗着自己的才能,并不把刘表放在眼里。而刘表也深知刘备之才远远胜过自己,因此也时时提防。所以他们两人的联合,成不了什么大气候。虽然我军主力远征漠北,后方空虚,丞相也不必担忧。”曹操听了郭嘉的一番话,脸上也露出了微笑,远征乌桓的事情就这样决定下来了。

曹操亲统大军挥师北上,但由于辎重过多,部队行动不便,因而行军速度十分缓慢。这一天,大军到了易州。因水土不服而重病在身的郭嘉,抱病来见曹操。曹操怜惜地说:“奉孝重病在身,应该好好休养,有什么事派人来说即可。”郭嘉说:“此事关系重大,我必须亲自向丞相说明。兵书上说得好,‘兵贵神速’,我军辎重太多,行动迟缓,这样下去何时才能到达漠北?况且时间一久,敌人便会得到我军偷袭的情报,预先做好防御的准备。这样我们就很难在短期内消灭他们。我建议辎重全部留在易州,丞相您亲率精兵猛将轻装前进,日夜兼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消灭袁氏二子及蹋顿的军队。”曹操说:“我也正为部队行动迟缓而忧虑,你的意见正合我心意。”于是,曹操把辎重全部留在了易州,率精兵远程奔袭。郭嘉因有病在身不能随行,也留在了易州。

曹操在袁绍降将田畴的引领下,很快来到了蹋顿单于的老窝柳城,一举将其击溃,蹋顿本人也死于张辽的刀下。袁熙、袁姜尚兄弟二人却又漏网逃脱,直奔辽东投靠公孙康去了。

战斗结束以后,曹操率军经过千辛万苦又回到了易州,此时已经是建安十三年(208)。一到易州,曹操就听到了一个噩耗,郭嘉因病医治无效,已经去世多日了,他的灵柩还停放在军营中。曹操闻听此讯,顾不得休息,径直奔向郭嘉灵柩停放的军帐,扶棺大哭,悲痛欲绝。曹操问守灵的军士:“奉孝临终之前可有什么遗言留下吗?”军士捧出一封书信递给曹操说:“郭先生临终前写下这封信,反复叮嘱我们,等丞相回来,务必要将信呈上。”曹操仔细观看,原来郭嘉已经知道袁熙、袁姜尚逃往辽东,此信就是为如何处理这件事而写。信的大致内容是:“听说二袁已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丞相千万不可追击。因为如果我军逼得太急,二袁和公孙康连手共同抵抗我军,纵然我军能够取胜,也必是伤亡惨重。如果我们不去追赶,公孙康因惧怕袁氏的势力侵入辽东,必然会将二袁杀死。所以丞相不如在易州坐以待变,等二袁首级到了,即可回军许昌。”曹操看了,一方面佩服郭嘉的见识,一方面感叹郭嘉的忠诚。

曹军的大将们见曹操在易州一待就是几天,并没有东征公孙康的意思,很是纳闷。于是,夏侯惇等人都劝曹操乘胜进军,直取辽东,彻底消灭袁氏的残余势力。曹操却微笑着说:“这些事不需烦劳你们这些虎将了,过几天公孙康自然会把二袁的脑袋送来。”诸将听了,嘴上不说,心里却都不相信。过了些日子,不见辽东有什么动静,夏侯惇便与张辽一起又来劝曹操说:“如果我们不去攻打辽东,那就赶快回许昌吧。再不回去,恐怕刘表会去攻打许昌的。”曹操说:“好,等二袁脑袋一到,我们立即回兵。”诸将听了都暗自发笑。正在此时,门哨前来报告说:“公孙康派人把二袁的头送来了。”众人听了都十分诧异。曹操却捋着胡子笑道:“果然不出郭嘉之所料。”文臣武将们听了都大惑不解,只见曹操拿出一封信。大家看了方才恍然大悟,对郭嘉的神机妙算佩服得五体投地。

曹操引兵回到冀州,派人先护送郭嘉的灵柩到了许昌,以隆重的礼节下葬,并亲自上表给汉献帝,历数郭嘉11年来的功勋,追赠郭嘉食邑800户,并赠谥号“贞侯”,由他的儿子承袭爵位。

纵观郭嘉的一生,虽然英年早逝,但他建立的功业却十分显赫。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称赞郭嘉道:“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运谋如范雎蠡,决策似陈平。”这种评价并非过誉。

(徐明兆)

本文主要资料来源:《三国志》卷一四,《郭嘉传》;卷一,《魏徵武帝纪》;卷六,《袁绍传》。

司马懿装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