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国家重力控制测量规范》中的“数学模型”

《国家重力控制测量规范》中的“数学模型”

时间:2022-01-19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附件2 《国家重力控制测量规范》中的“数学模型”重力测量各项计算的数学模型C.1固体潮改正固体潮改正采用零潮汐系统,计算公式为:式中:δgt——固体潮改正值,单位为10-8m·s-2;δth——重力潮汐因子;δfc——永久性潮汐对重力的直接影响;Φ——测站大地纬度;ψ——测站地心纬度。
《国家重力控制测量规范》中的“数学模型”_地球物理基础综合

附件2 《国家重力控制测量规范》中的“数学模型”

重力测量各项计算的数学模型

C.1固体潮改正

固体潮改正采用零潮汐系统,计算公式为:

img198

式中:

δgt——固体潮改正值,单位为10-8m·s-2;

δth——重力潮汐因子;

δfc——永久性潮汐对重力的直接影响;

Φ——测站大地纬度;

ψ——测站地心纬度。

C.2气压改正

气压改正的计算公式

img199

式中:

δga——气压改正值,单位为10-8m·s-2;

p——测点实测气压值,单位为hPa(百帕);

pn——测点标准气压值,单位为hPa(百帕);

H——海拔高程,单位为米(m)。

C.3极移改正

极移改正的计算公式

img200

式中:

δgp——极移改正值,单位为10-8m·s-2;

ω——地球自转角速度,ω=7292115×10-11,单位为rad·s-1;

a——地球长半轴,a=6378136,单位为米(m);

λ、Φ——测点的地理经、纬度;

x、y——地极坐标,采用IERS公布的数值,单位为rad。

C.4仪器高改正

重力观测值改算为墩面值的计算公式为:

img201

仪器高改正值δgh的计算公式为:

img202

式中:

g0——墩面重力值,单位为10-8m·s-2;

gp——重力观测值,单位为10-8m·s-2;

θ——重力垂直梯度,单位为10-8s-2;

h——重力仪面板高度(绝对重力测量为落体下落初始位置高度),单位为米(m)。

C.5仪嚣读数的格值转换

转换公式为:

img203

式中:

gR——格值表转换值,单位为10-5m·s-2;

R——仪器读数;

R1——仪器读数凑整至100格单位的整数值;

F1——仪器出厂格值表中R1相应的转换值,单位为10-5m·s-2;

F2——仪器出厂格值表中R1相应的间隔因子。

C.6重力仪零漂率

重力仪零漂率计算公式为:

img204

式中:

k——零漂率;

g,g'——分别为测线起始点的往、返观测值,单位为10-8m·s-2;

t,t'——分别为测线起始点的往、返观测的相应时刻。

若测线未能当天闭合,测线中有i个静态观测点时,零漂率的计算公式为

img205

式中:

gi,gt',ti,t'——分别为第i个静态观测点到达和离开时的观测值及相应的观测时刻。

C.7零漂改正

零漂改正的计算公式为:

img206

式中:

δgk——零漂改正值,单位为10-8m·s-2;

Δt——测站点与起始点的观测时间差;

k——零漂率。

C.8相对联测段差

相对联测段差的计算公式为:

img207

式中:

δgij——i、j两测点的重力观测段差,单位为10-8m·s-2;

gi,gj——分别为i、j两测点的观测值,单位为10-8m·s-2;

C——仪器的比例因子。

C.9相对联测精度估算

相对联测精度估算应包括:

a)测段的段差联测中误差m的计算,公式为:

img208

式中:

v——各观测段差与观测段差平均值之差;

n——观测段差的个数。

b)环闭合差的计算,闭合差的计算公式为:

img209

式中:

ω——环闭合差,单位为10-8m·s-2;

Δgi——第i个测段的最后观测段差,单位为10-8m·s-2;

n——闭合环中的测段数。

闭合差允许限差的计算公式为:

img210

式中:

W0——闭合差允许限差,单位为10-8m·s-2;

m0——段差中误差的允许值,单位为10-8m·s-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