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民生艰难困苦_清朝的历史

民生艰难困苦_清朝的历史

时间:2022-07-01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民生艰难困苦_清朝的历史龚自珍曾对清代中后期的社会状况做了深入、形象的描写:“自乾隆末年以来,官吏士民,狼奸狈蹶,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十将五六……。自京师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月日,奚暇问年岁!”乾隆中后期,苛捐杂税日益增多,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助长了贪污腐败之风,加剧了社会矛盾。民不聊生,遂铤而走险。

民生艰难困苦_清朝历史

龚自珍曾对清代中后期的社会状况做了深入、形象的描写:“自乾隆末年以来,官吏士民,狼奸狈蹶,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十将五六……。自京师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月日,奚暇问年岁!”这种情况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过速的人口增长,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康熙时期实行“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的赋税政策。雍正时期,实行“摊丁入亩”。这一方面废除了人头税,减轻了无地或少地农民的负担,松弛了人身依附关系,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造成人口迅速增长,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康熙初年,全国登记在册的人口数目,不过2000多万(因为隐瞒人口,实际数目可能会稍大些),乾隆二十九年(1764),全国人口约为2亿,嘉庆十七年(1812)增至3.33亿人,到道光十五年(1835)竟达4亿多人。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而耕地面积不可能成倍增长。嘉庆年间全国人均耕地2亩多,道光年间已下降到不足2亩。这也造成流民日益增多,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大清户部官票·壹两 户部官票又称银票,它是以银两为单位的纸币,面值有1两、3两、5两、10两、50两之分。(www.guayunfan.com)◆先农坛祭祀图 先农坛在北京正阳门外西南,建于明嘉靖年间,是皇帝祭祀神农的地方。神农是古代传说中最先教人耕种的人。每年春,皇帝要亲率众臣到先农坛行耕藉礼,以祈求丰年。图为清雍正帝在先农坛祭祀神农图。

自乾隆中期以后,土地兼并日趋剧烈,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农民则很少或完全没有土地,导致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如乾隆四十九年(1784),直隶全省耕地面积为677806顷,而怀柔县大地主郝氏,竟占有“膏腴万顷”,为全省耕地的1.5%;乾隆、嘉庆之际,大学士和 占据良田8000余顷;嘉庆朝的巡抚百龄,一人占有良田5000顷。至于全国范围内占地几千亩的地主,为数就更 多了。大量土地的集中,使得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或流民。乾隆时,湖南巡抚杨锡绂说:“近日田之归于富户者,大约十之五六;旧时有田之人,今俱为佃耕之户。”随着土地的集中,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愈加沉重,当时的地租率有的竟高达产量的50%以上。农民日益贫困,过着牛马奴隶般的生活,因此,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趋于尖锐,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乾隆中后期,苛捐杂税日益增多,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助长了贪污腐败之风,加剧了社会矛盾。清朝在正赋上的加派有“火耗”、“鼠耗”、“雀耗”,这些损耗由百姓以额外的钱粮补上,但是这些补缴的“耗羡”,几乎全部被地方官吏私分。此项制度最为扰民,雍正时期实行“耗羡归公”,但只是禁止官吏私分,并未取消“耗羡”,百姓负担并未减轻。

◆华丽的四合院垂花门 清代中晚期,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豪门富户的深宅大院、雕梁画栋,与平民百姓 难遮风雨的茅屋草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苏州繁忙的怀胥桥商市

杂税上的加派,更是花样翻新,乾隆时期除了正赋(指田赋)以外,还有盐课、关税、杂赋几项。其中杂赋包括渔税、牙税、当税、契税、落地税等名目。盐课之外,一旦朝廷有庆典或军事活动,就指令盐商“报效”。乾隆时全国盐税高达500万两,而两淮盐商一次“报效”竟达数百万两,这些负担最终还是转嫁到平民头上。关税征收时,官员横加摊派。落地税即商品税,更无准则,无定时、定点、定额,全凭长官意志决定,同一货物在市场上甚至被反复征税。就税收总量而言,乾隆三十六年(1771)税收为4350多万两,比顺治末年多收1790多万两。嘉庆、道光年间,苛捐杂税更是苛繁,一方面官府横征暴敛;另一方面,享有免税特权者持续增加。上自官僚缙绅,下至举贡生监,甚至书吏、门斗、兵丁、差役一切在官人等,皆有免税之优待,结果导致“免差之地愈多,则应差之地欲少,地愈少则出钱愈增,以致力作之农民,每地一亩,出钱二三四百文不等。较之正赋,每亩征银一钱上下者,多逾倍蓰,以致流弊日增”。

如此苛捐杂税,自乾隆朝以来,愈加厉害,困农病商,严重危害了社会的正常发展。

民不聊生,遂铤而走险。乾隆朝中期以后,农民起义次数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乾隆三十九年(1774),山东王伦领导的农民起义便是清王朝开始衰落的信号。乾隆五十一年(1786),台湾爆发林爽文领导的起义,清政府历时一年多才镇压下去,清朝的统治每况愈下。乾隆六十年(1795),湖南、贵州等地爆发了苗民大起义,直到嘉庆元年(1796),才被镇压下去。嘉庆元年四月,一场历时9年,席卷湖北、四川等5省的白莲教起义爆发。清朝调动16个省的兵力,耗银2亿两才勉强将起义扑灭。白莲教起义剥开了清王朝繁荣升平的盛世外衣,暴露了其腐朽和虚弱的本质,成为清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从此,清王朝就陷入武力削弱、财政奇绌的困境,逐渐堕入了没落的深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