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揭秘张仲景_张仲景的资料_关于张仲景的简介

揭秘张仲景_张仲景的资料_关于张仲景的简介

时间:2022-03-09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揭秘张仲景_张仲景的资料_关于张仲景的简介在河南南阳东关,有一座医圣祠。长廊还有25幅表现张仲景生平事迹的石刻组画,生动地表现了张仲景刻苦勤奋、博采众长、终成名医的感人故事。张仲景当时在南阳、襄阳、长沙一带享有盛名。

揭秘张仲景_张仲景的资料_关于张仲景的简介

在河南南阳东关,有一座医圣祠。大门是仿汉阙式样的一对台式建筑,高13米,气势夺目。门的前侧有一古碑,上书“医圣张仲景故里”。门内为宽敞的庭院,遍植花草树木。两侧长廊嵌有伏羲、神农、黄帝、扁鹊、华佗、李时珍等100多位历代名医的石刻像,石刻像前是当代名医、张仲景医学专家任应秋的题刻“历代名医像”。长廊还有25幅表现张仲景生平事迹的石刻组画,生动地表现了张仲景刻苦勤奋、博采众长、终成名医的感人故事。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约生于东汉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卒于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南阳郡涅阳(今河南邓县东北部)人。张仲景自幼好学,博通群书,名闻乡里。汉灵帝时被推举为孝廉,50岁左右一度当过长沙太守。

张仲景生活的时代,正是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社会混乱,灾荒连年,疾病流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就是当时真实的写照。张仲景家族原来有200多人,自建安元年之后,不到十年时间,竟死了2/3,而死于传染病的又占7/10。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决心要用自己的医术来济世匡民。他除了学习了不少医书之外,又拜名医张伯祖为师,虚心学习,很快超过了老师。

他还很善于向同时代的人学习。他曾不惜千里长途跋涉到襄阳。向一个叫做“王神仙”的民间医生拜师求教。他向人民群众学习了救治自缢的人工呼吸法,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记录这种急救法的医生。他从道士那里访来了“清龙汤”和“真武汤”,至今疗效可靠。

张仲景当时在南阳、襄阳、长沙一带享有盛名。他为“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诊病的事,曾被晋代皇甫谧收人他的巨著《针灸甲乙经》中。书中说,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王粲偶识张仲景,张仲景对王粲进行了望诊之后说:“君有病,如不治,40岁当眉落,眉落半年后而死。其实,张45岁,王20岁。王粲不信,果然40岁眉落,半年后去世。皇甫谧对此大加赞叹:“虽扁鹊、仓公无以加也!”

张仲景治疗伤寒

张仲景不断深入闹流行病的地方,积极为百姓看病。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认真进行医疗实践,将时令外感发热性疾病,通称为“伤寒”,然后根据病人的症状,分型辨证医治,掌握了这类疾病的变化规律,创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望、闻、问、切”的方法,沿用至今。据说他当长沙太守的时候,正值瘟疫流行,他常坐在大堂上专门给百姓治病,用他的高超的医术解除百姓的痛苦。www.guayunfan.com

后来,张仲景辞去了官职,隐居少室山(今河南登封县),总结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写了一部著名的《伤寒杂病论》,共16卷,分伤寒、杂病两部分,被称为“医经”。但由于战乱,到西晋有些散失。后又经王叔和等人整理校勘,才得以流传。后又有高保衡等人把杂病部分另行编集,刊行问世。从此,将伤寒和杂病分成两本书,一部叫《伤寒论》,一部叫《金匮要略》,一直流传到今天。

张仲景的《伤寒论》

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价值。古医经往往有法无方,耐张仲景的论著却有理、有法、有方药的运用。是医学基本理论与临床实际的结合,给后世内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伤寒论》共十卷,22篇,397法,113方,它专门论述外感热性病“伤寒”的病理、诊断、治疗和用药。张仲景根据病邪侵犯人体的脏腑经络部位,以阴阳偏盛偏衰作为产生疾病的基本出发点,创造性地把伤寒发病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症状和体征,归纳成三阳(太阳、少阳、阴阳)三阴(太阴、少阴、厥阴)六经(六种症候类型),并在每一类中,又概括出能反映本经病理变化的基本症状,作为识别该病的提纲,然后根据症候施用药方。“各有主方,随症加减”,为后世辨识症候,进行治疗提供了依据和准则

《伤寒沦》还载有辩证论治具体运用的法则,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八种辩证方法(称八纲)。张仲景以四诊(望、闻、问、切)诊察病证的性质,首先确定病证属于三阴三阳的某一种类型之后,进而分清疾病部位的深浅(表里),病象的寒热、盛衰(虚实),最后作出诊断。《伤寒论》确立了汗(排汗)、吐(呕吐)、下(排泄)、和(和解病毒)的治疗方法,体现了辩证论治的周密性。

张仲景的《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6卷,25篇,包括40多种杂病,计262方,是中医最早的内科杂病方书。该书不以六经为纲,而以病证分类。总论部分论述病因、病机、疾病分类、诊断和防治等理论,分论论述内科杂病,以及外科、妇产科、小儿科、急救等40多种病的治疗方法。张仲景以腑脏经络学说作为基本论点,认为证候的产生都是腑脏变化的反应,因而在治疗方面,重视人体内脏的整体联系性,提出要治疗未病的脏腑,以预防病势的扩大,既强调扶持人体的正气,又不忽视祛邪。在运用方药上,一方可治多病,一病亦可用多方治疗,“异病同治,同病异治”,表现了作者对疾病的周详认识,配伍的合理。张仲景不仅是治疗伤寒的能手,也是治疗杂病的大家。

张仲景的其他著作

张仲景还著有《黄素药方》、《五脏论》、《口齿论》、《脉经》、《五脏营卫论》、《疗黄经》等书,可惜都失传了。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古代医学的丰富经验,确立了辩证施治的基本原则,丰富和发展了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为促进中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

张仲景以他在医学上的卓越贡献,被世人尊为“医圣”,留名青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