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关于孟子的资料_简介_孟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关于孟子的资料_简介_孟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时间:2022-03-06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孟坷,又称孟子,是踵继孔子后著名的儒学大师,为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的政治思想主张由性善论出发,在政治上他合乎逻辑地推出了“仁政”学说,并把它作为维系封建社会各种政治关系的准则。孟子将仁与不仁作为衡量能否为君的首要标准。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孟子仁政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要施仁政于民。

关于孟子的资料_简介_孟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孟坷,又称孟子,是踵继孔子后著名的儒学大师,为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由于他对儒学支柱的“仁”所作的进一步的阐释,为儒家学说的发展起了奠基性的作用,使后世之人把孔孟并列同称,以示他对儒家学说发展所作的突出贡献。

孟子的简介资料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一公元前289年),邹国人(今山东邹县),属破落贵族的后代。由于幼年丧父,其母为使他专心读书,对其管教甚严,故有“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之说。稍长,孟子即从师于子思(孔子之孙)的弟子,致使其思想体系与孔子一脉相承。

从学后,他对孔子的思想推崇备至,曾言“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并立志“乃所愿,则学孔子也”。作为孔子的崇拜者,其一生的进退也与孔子颇为相似。少年立志求学,学有所成后,便广授门徙。中年时节,怀着自己的政治抱负游历各国二十余年。晚年回归故里,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极大热情从事教育,并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所处的时代为战国中期,此时的诸侯国均已完成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正在由“尊王攘夷”向“取天下”的大一统过渡。战国的历史发展致使各诸侯国均面临两个严峻的政治问题:一是怎样富国强兵,二是如何一统天下。孟子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为使儒家学说能够成为各国施政的主导,提出了“性善论”,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创立了系统的“仁政”学说,把儒学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孟子的教育思想主张

人性是春秋时期才开始涉及的一个哲学问题.孔子仅是由“性相近,习相远”推出教育对人性的改造,但未涉及其他,更无善恶之论。孟子则从这一点切人,以先验的方式对人的根本问题作了深人的探讨和发挥。他认为,人先天就有一种不学便会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这种“良能”和“良知”也就是儒学大力提倡的仁义礼智的开端,或是与生俱来的善的本性。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并不是要“教会”什么,而是要使这种先天的善能够得到保持和发展。

因为先天的这种善并非具有完全和纯粹的性质,只属于源或端。为了对此作进一步的充实,他把仁、义、礼、智作为总体善中的“四端”.一为“恻隐之心”,为仁的萌芽;二为“羞恶之心”,属义的萌芽;三为“辞让之心”,为礼的萌芽;四为“是非之心”,属智的萌芽。对此,他总结道:“仁义礼智根于心。”从孟子的立论来看,要为善只有其端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它不足以明了应如何为善,就必须加强后天的维持和扩充,否则先天之善也会逐渐的丧失而走向反面。

善端如何才能得到扩充和发展,孟子认为这完全取决于自己的主观努力。为此,他提出为善的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寡欲是抵御外物侵袭的最佳方式,也是善端能够得以保持和发展的前提。二是“反求诸己”。即善在内而非外,因此必须在内在的修身上下功夫,这是求善的方向。

三是“集义”.即把道德中各种正义的思想和行为集聚起来,才能形成支撑为善发展的巨大的精神支柱。这也就是他所倡导的“浩然之气”。这是求善的最终目的。从这三个原则中可以看出,孟子对自我修养十分重视,对具有独立人格的大丈夫气概极为推祟。他认为,在修身中要自尊自爱,一定不要为权势和财富所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丧失自己做人的原则。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爱天下”。也只有朝这个方向努力,才能成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才能在必要之时达到“舍生取义”的最高境界。孟子的性善论,就其出发点来说,是先验的,不可取的。但他借此为基点倡导人们对内在精神的追求、独立人格的塑造,则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发展。自他以后,这种以社会发展为己任的人文精神已成为优秀知识分子的内在性格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张

由性善论出发,在政治上他合乎逻辑地推出了“仁政”学说,并把它作为维系封建社会各种政治关系的准则。即对统治者而言,施仁政可以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正常关系;而对于被统治阶级而言,则可以为统治阶级提供稳定的统治对象。

对于统治者来说,仁政能否实施的关键就在于最高统治者本人。于此,孟子反复强调:“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将仁与不仁作为衡量能否为君的首要标准。对于不仁之君,主张应赶他下台,至于独夫民贼,则应诛杀.孟子的这种态度比孔子要求臣子无条件的尽忠,无疑是思想上的一大进步。www.guayunfan.com

在统治阶级内部的君臣关系上,孟子也反对君主的绝对专制。他认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君若不对臣下施仁,如同臣不向君尽责一样,均属失职行为。

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孟子仁政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要施仁政于民。在这方面,他有一句名言:“民为贵,社樱次之,君为轻。”在这里,孟子以把民看成是国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强调百姓、国家和君主之间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他的这个认识,固然与西周以来“重民轻天”思想有关。但同时也显现出人民群众在历史进步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事实,被封建社会的思想家真实地反映出来。

孟子雕像

孟子的仁政思想主张

当然,孟子把民的地位折射出来的目的并不在于拥民,而在于御民,即用仁政来收服百姓,达到巩固封建地主阶级政权的目的。为此,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实施办法。

第一要省刑罚,薄税敛。在孟子看来,省刑罚可以改变人的精神状态,使民在宽政中心悦诚服地为我所用。而薄税敛则对于缓和阶级矛盾,保护和发展封建制的自耕农经济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第二要制民之产。即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定,必须分给农民一定数量的土地,作为不可买卖的“恒产”。

在这个问题上,孟子尽管有浓厚的井田制的遗迹,但在防止土地的过渡兼并上,仍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因为,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对不合理土地占有的重新调整只有两个解决方式:一是农民起义,二是国家调整。第三要以“明人伦”为目的来实施教育.如此,就可以形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社会风气,有利于巩固封建的统治秩序。www.guayunfan.com

孟子的仁政主张,既充分地体现出他的民本主义思想,同时也标志着儒家思想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后经荀况等一些杰出的地主阶级思想家的发展,逐渐上升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孟子的社会地位也越来越高,最后被尊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随之他的著作也成为与《论语》相辅相成的儒家经典。汉文帝时期,曾设《孟子》博士,后被汉武帝刘彻取消。但到唐代,《孟子》被当作经典。宋代被定为科考内容。后经朱熹的注解,使《孟子》一书终成《四书》之一到了明清两代,科学考试的题目要从四书中选取,而且要“代圣人立言”。随着这一过程的递进,孟子的思想与孔子一样,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孟子属当时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思想家,他所倡导的“大丈夫”精神、“舍生取义”的气节对中国知识分子内在品格的塑造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象韩愈、王安石、文天祥等杰出人物都曾从孟子那里获得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他所倡导的这种高尚的、可贵的道德品质,实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优秀遗产。他的进取精神,不仅给人以强烈的感染,而且也成为世俗世界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理性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