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袁微子简介资料_袁微子生平介绍_传奇故事

袁微子简介资料_袁微子生平介绍_传奇故事

时间:2022-03-08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袁微子简介资料_袁微子生平介绍_传奇故事袁微子,浙江桐庐县人。一生坚毅,漫步八千云月路袁微子原名袁学中,“微子”是他的字。《秋罗》创刊一年后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刊,袁微子因之被捕。他了解袁微子语文根底深厚,又深知教书育人的道理,因此命他的儿子蒋祖怡特邀袁微子到杭师任教。杭州解放前夕,袁微子在杭师成为地下共产党员,在党的领导下,他参加了各项爱国民主运动。

袁微子简介资料_袁微子生平介绍_传奇故事

袁微子(1913—1991),浙江桐庐县人。1936年毕业于安徽大学教育系。1948年秋到我校任教,并秘密加入中共地下党,新中国成立后任杭州初级中学军代表,我校校务委员会委员、教导主任。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学术委员会委员、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

一生坚毅,漫步八千云月路

袁微子原名袁学中,“微子”是他的字。源自老子《道德经》:“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其中,“搏之不得,名曰微”是“摸之不着,无形”之意。“微”是“无形”之义,是“大道无形,用手是捉摸不到的”,所以谓之“微”。可谓名如其人。袁先生一生忠于祖国,坚持真理。在抗战期间撰写文章宣传抗日救国,引导大批青年走上革命道路。他在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因经常揭露黑暗统治而曾被捕……

袁微子天资聪颖,喜爱文学,且又屡得名师熏陶。读初中时,国文教师夏承焘曾将鲁迅等创办的《语丝》杂志给他阅读。高中学习时国文教师洪伟法曾指导他读创造社诸家作品。他青年时期就读于安徽大学教育系,学习主科为教育,旁涉哲学、文学。大学二年级时,在进步教师陈望道、许杰、周予同等老师的影响下,曾主持组织“秋罗文艺社”主编《秋罗》月刊,反对复古读经,提倡大众文化。《秋罗》创刊一年后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刊,袁微子因之被捕。关于《秋罗》停刊始末,他曾以“何奏”为笔名撰文,刊于茅盾主编的《中国的一日》上。他还将被捕经过写成小说《深夜》发表在王统照主编的《文学》上。

1936年,袁微子从安徽大学教育系毕业,成绩优异,名列第一。经周予同介绍,到上海开明书店做助理编辑,在著名学者叶圣陶领导下助编《新少年》半月刊,并负责“少年习作展览”的编选,每期撰写有关论文一篇。

1937年抗战开始后,袁微子回到浙江,先后在天台大公中学、缙云安定中学、省立衢州中学、桐庐县立中学、省立严州中学担任国文教员。并曾去福建南平代替陈向平主编南平版《东南日报》副刊“笔垒”。袁微子文学造诣极深,教书时善于发挥,旁征博引,亦庄亦谐,深受学生欢迎,尤其在作文评讲时妙语连珠,切中肯綮,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讲课时常将革命的道理贯穿其中,宣传抗日救国,鼓励学生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但也因此招致某些学校领导的不满,常被学校解聘,这就是他经常调换学校、在许多县城就职的原因。他在教课之余,以“微子”的笔名给各地报刊撰写文章,所写的散文细腻优美,感情丰富;所写的杂文针砭时弊、尖锐深刻。也正是因此,他被人们视为是抗战时期东南文坛的一名文艺斗士。

抗战胜利后,他来到杭州,曾在浙江省立高级医事学校、省立杭州初级中学任教。1948年秋季进入杭州师范学校任教。当时杭师新任校长是蒋伯潜先生。蒋先生是著名的国文教师,担任杭师校长后,给杭师带来了新风气、新气象。蒋校长为各门学科都聘请了德才兼备的老教师,他说:“教书是一种事业,若把它当职业看,我们就成为教书匠了。”他了解袁微子语文根底深厚,又深知教书育人的道理,因此命他的儿子蒋祖怡特邀袁微子到杭师任教。袁微子在杭师工作时间虽不长(从1948年秋季到1951年2月),却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翻天覆地的时代巨变中运用他的才智,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杭州解放前夕,袁微子在杭师成为地下共产党员,在党的领导下,他参加了各项爱国民主运动。

那时正处于黎明前的黑暗时期,杭师进步学生被捕,反动分子气焰十分嚣张,杭师地下党根据中共杭州市工委指示,采取“隐蔽精干,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迎接解放”的方针,把主要精力放在支持进步社团组织上。当时杭师有一个颇有影响的学生社团组织“中流社”。

袁微子来校不久,就被聘为该社的指导老师,并在中流社组织的学术讲座上,主讲俄罗斯古典文学名著《罗亭》和《奥勃洛摩夫》,他告诫学生不要做戴着白手套参加革命的罗亭,也不要做怠惰懒散,沉湎于幻想中的奥勃洛摩夫,以此激励学生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在晚上的读书会活动中,他指导学生学习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赵树理的《李家庄的变迁》和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进步书刊。

杭师中流社成员合影

1949年5月杭州解放后,袁微子受杭州市军管会委派,前去浙江省杭州初级中学并担任该校军代表,同年9月完成接管任务后仍回杭师,任杭师校务委员会委员,具体负责教导工作,他是杭师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教导主任。他还先后担任过幼师班和两期小学教育研究班的语文教师。

有不少训练班的学员经常到他居室访谈,师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曾说:“这批在职教师刻苦钻研的好学精神远远超过在校学习的学生,我们实在应该重视并抓紧对在职教师的培养调训工作。”他不仅这样说了,而且后来他自己果真切切实实地献身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成为小学教师的良师益友。

1951年2月,袁微子被调到浙江省教育厅担任调查研究室主任、中教处处长。他还是浙江省文联党组成员、编审部长、《新儿童报》社长,并创办了全国第一个省级教育刊物《浙江文教》,担任第一任主编。

四海为家,倾心一亿小学生

1955年3月,袁微子去北京,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任职,从此开始了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和研究工作。他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小语室主任、编审,学术委员会委员,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1986年12月离休,1990年担任了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

从1955年至1991年,袁微子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了36年,在这期间,他的贡献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教材建设。过去小学语文教材使用比较混乱,没有一套是持续使用的。“文革”以后,袁微子主持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拟定和教材编写工作,他和编写组同志夜以继日地工作,不到三年,完成了全套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任务,这套教材一直使用到20世纪90年代。为了更好地编写教材,他曾经亲自登上讲台,试教鲁迅先生的《在仙台》那篇课文,开创了编辑人员上讲台试教的先例,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影响。日本教育界将此作为中国小学语文教育的范例进行专题研究。

1978年春天,全日制小学通用教材出版了,袁微子与编写组同志深入全国各地,向教育界介绍新的语文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及教学改革的主张。那年袁微子来到浙江,在浙江教育学院(现浙江外国语学院)大礼堂做报告,他的讲话其实是一个使用新教材、开展教学改革的动员。他满怀激情地说:“我们的教学要为塑造无产阶级一代新人服务,这是教师的责任。要创造我们自己的教学理论,开创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教学途径,走我们自己的路……”在座听讲的小学教师全被他语重心长、谈笑风生的讲演所吸引,赞赏并佩服之余,个个跃跃欲试,都想试教新教材,投身于语文教学改革中去。

袁微子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提出了对小学语文教材及教学改革的新见解。他说:“小学语文教材及教学改革,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渗透到语文学科中去,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从小培养他们的无产阶级世界观。”

根据以上观点,他主持编写了十年制语文教材以及有关辅导读物,他还主持编写了中师《小学语文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与儿童认识的发展》《小学语文整体改革》《小学语文教学笔谈》《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例话》等有益于小学教师进修语文教学的书籍。

第二,进行教学研究。他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以及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都有精深独到的研究,其精髓就是: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在袁微子的研究项目中,我们浙江有幸争取到《小学语文教学与儿童认识的发展》的研究课题。在袁微子的主持和组织下,于1985年10月在浙江建德召开了审稿会议,参加会议的论文作者包括云南、贵州、山东、四川、南京、浙江6个省市的同志,在审稿会议上袁微子对每篇论文都非常认真,要求严格。他说:“做学问可没有喝咖啡那么轻松,一篇好的文章往往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做学问要舍得下功夫。年轻时,我在开明书店跟叶圣陶先生学习编辑工作,叶老就是这样要求我们、磨炼我们的。”

在教学研究方面,袁微子很重视各区教研员的培养。杭州市下城区老教研员吴少山提起袁老对他的关怀时,总是感慨万千。吴少山珍藏着袁微子先生托人捎给他的一盒录音带,而且不时收听。

事情追溯到1983年10月,下城区召开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吴少山事前去信请求袁微子对语文教学研究工作提出书面意见。当时袁微子正准备出席亚太地区教育会议,挤不出时间动笔,他只好利用休息时间把怎样开展研究工作的意见录下音来,托人把录音带及时捎到杭州。吴少山收到录音带后极为感动,他一面笔录袁老的讲话,一面组织同志们学习。在当时形势下,袁老的讲话对下城区教学研究会的召开起了积极作用。在录音带里,袁微子对教研工作主要提出了3点意见:

一是教学研究必须从培养四个现代化建设人才着眼,而不要从取得高分着眼。

二是做教学研究工作的同志要敢于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就是说,要勇于探索语文教学的规律性的东西,要有探索勇气。

三是做教学研究工作的同志要脚踏实地搞试验。试验是科学,试验是不靠空话来做的,试验要经得起考查。

1983年10月,袁微子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新西兰召开的亚太地区教育会议。会上,袁微子介绍了中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成果,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重视。

第三,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他为了落实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教学改革精神,也为了调查研究、搜集资料,跑了全国27个省、市和自治区,每到一处就下去听青年教师上课。1985年春天,他到南京参加南京市的首届小学作文研讨会。开会之后,他就向教研室的负责同志提出要到小学去听课。他不仅在市内听课,而且还跑了南京市所属的5个县,又去了乡里村里听语文课。每到一处,总是先听当地同志介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然后听青年教师上课,听完课接着就谈自己听课后的感受,或主持举行讲评座谈会。在短短的半个月时间里,就听了30位青年教师的课。

南京教研室的同志把他的课后谈话整理汇编成册,题为《和青年教师谈小学语文教学》。在这本书里,袁微子由浅入深地提出问题,先从“怎样备课,怎样上课”“怎样理解课文,怎样确定教学要求”等谈起,这些话看来简单,可是对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青年教师来说却是获益匪浅。

袁微子在四处讲学,听课之时,发现了不少优秀教师,他就在讲评课时指出他们的优点、长处,这些教师后来很多成为特级教师。他在全国几个省市先后鼓励培养,扶植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使他们在小学语文教学园地上充分发挥了聪明才智。

浙江省特级教师林眉云提到这么一回事:“袁老经常给我的教学作评点,帮助我不断提高,我也努力理解他的教育思想和意图。有一次我讲《草船借箭》,他收到我的课堂实录后来信说:‘……教学应该说是不错的,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达到这样的境界也是很不容易的。不过,我去了一些地方,觉得当前的语文教学各有特色,但缺乏突破性的高度,特别是高年级。因此,我想借你的课堂实录,通过评点推上一个高度,这就在有些地方要委屈你了,不知你能否同意?’我接信后马上答复表示愿意接受这建议,至于我是否将受委屈,我认为只要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就不必顾忌什么了。”

1987年,当林眉云的《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出版时,袁微子写了篇热情洋溢的《代序》,希望青年教师能从林眉云的30年教学经验总结中有所收获。

袁微子在南京讲课

夕照作黎明 教泽应永存

出自桐庐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三一(1929—2003)有一本名为《童年故乡——谨以此书献给家乡的人》的书。其中,第三篇就是《忆袁微子先生》。开篇就这样说:袁微子先生学识渊博、学养深厚、品德高尚。王院士细致描写了袁老先生当时的外貌、着装,说先生戴着一副黑框眼镜,一袭长袍,很威严的样子,他起初很怕先生,但听了他的课后,陡然改变了原有的判断,觉得先生风趣诙谐,旁征博引,立刻给吸引住了,对先生产生了好感并拉近了师生的距离。王院士在书中回忆袁老先生时说,给他收获最大的并直至年老还印象深刻的,是在课堂上介绍进步书籍。说先生经常介绍诸如鲁迅的文章,祥林嫂、阿Q等人物形象,开阔了听课者的视野,也引发了对当时社会的思考。

《忆袁微子先生》中的一个细节着实令人感叹。王院士说当时他的学习成绩第一,但不守校规,代一个同窗好友做考卷被揭穿。校方要按校规开除王三一,但袁微子出于爱护,硬是保下了他。校方最终以“二大过,二小过”处理了王三一。王院士说他这辈子就得益于“先生的恒久、细密的爱护”。是啊,如果当时真按校规开除了王三一,那就没有这位“国家工程设计大师”了,也因此少了一个中国工程院院士了。处于这样年龄的孩子犯浑或过激,正是需要为师者的包容和爱护,这才是教育的真谛。由此不禁使人联想到陶行知先生的话:“你的棍棒之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袁老先生就是那个在“棍棒”下留下瓦特、牛顿、爱迪生的老师。

袁微子待人诚恳热情,与他相识的同志们都感到他既是诲人不倦的老师,又是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他收到全国各地前来询问如何进行教改的信件,每封都及时答复,所以他伏案工作的时间也就更多更长,大大影响了休息,因此,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同志赠袁微子诗曰“知君夕照是黎明”。他对语文教学改革苦心孤诣地探索,为小学语文教学呕心沥血,同时也企盼小学教师们都能全心全意地投入教育事业。

浙江省特级教师朱雪丹深有体会地说:“十年制语文教材出来了,我争取到第一轮试教任务,有一次教课文《蓝树叶》,课堂实录发表在教育杂志上,没想到袁老竟为我的课写了评点文章《一次可喜的尝试》。他肯定了这堂课的教学,认为从发展儿童语言和思维入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个路子走得对。我想袁老这么忙,怎么会给我这个普普通通的教师写评点呢?他这样做不仅是对我个人的鼓励,而且显示了袁老对整个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关心和帮助,是给教师们及时指点改革的方向。在袁老的鼓励下,我埋头学习教育理论,联系教学实践,从试教、整理课堂实录到分析教学情况,两年中整整写出27本教学笔记,我把这些笔记陆续寄给袁老,请他指正。我想他顶多给我写一篇总评语,没想到他竟将我27本教学笔记一一细看,并作了许多的批注。有时他看得高兴处,就信笔写上‘好!’‘好极了!’甚至于加上两个感叹号。但是更多的是仿佛皱起了眉头来直书‘老框框’‘又是一个老框框’,‘教学改革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呵!’”

在袁微子先生的指导下,朱雪丹的《语文课堂实录评点》和《语文教学三十年》先后出版了,袁微子为这两本书都写了“代序”,指出了书本内涵的特点。这不仅使朱雪丹获益匪浅,也推动了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发展。1985年,朱雪丹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用朱雪丹的话说:“我之所以有2017-02-18 的成绩,是与袁老的指导和具体帮助分不开的。”

其实像朱雪丹那样受到袁微子精心指导的岂止是一两个人,全国各地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小学语文教师纷纷把自己的课堂实录和教学经验文章,寄到北京袁微子家中,要求他评点写序的不计其数。他面对那一沓沓的课堂实录、一本本的文摘,聚精会神、满怀深情地一一细读,认真批注。在他有生之年,可以说,有关小学语文出版的书籍,几乎每本都有袁微子的文章,不是“代序”就是“后记”,这些文章都是他辛勤耕耘、夜以继日、倾注了心血的结晶。

1983年袁微子先生与南京市夫子庙小学教师合影(前排右四为袁老)

1988年深秋,他来到浙江讲学。他此次南下的目的,是想为家乡年轻教师的培养做些工作。他和浙江省教委有关同志研究了计划,决定在杭州、宁波、黄岩三个点,组织小学语文教师研究班的学员上汇报课,并亲自做评点。但由于时间仓促,他在杭州连续劳累了两天,傍晚坐夜车去黄岩途中就开始发病(心肌梗死),可他还是抱病完成了黄岩、宁波的听课指导工作。最后当他从宁波乘车返回杭州时,上下车双脚已不能行走,靠同志们架着出了车站。返京后就住进了医院。不久出了院,可元气大伤,已不能正常工作。www.guayunfan.com

医生嘱咐他不能下楼,禁止执笔写作,每天只能看半小时书。这样“幽禁”式的生活使他实在难以忍受。他正在参与编写的义务教育小语教材还没有完成,他正在审阅的小语教学新著还没有印行,他答应为《小学生学习月刊》创刊3周年写篇较长的文章,那时也尚未动笔,对这一切,他又怎么能放得下呢!

1990年底,他再一次住进医院,这一次病情更为严重,医生诊断为肺癌。1991年初,病情加剧,他知道自己来日无多,曾经答允写的文章也无从下笔了。于是他挣扎着在病榻上为《小学生学习月刊》题写了两句话:“培育人才的摇篮,小学师生的益友”,就这样,他永远搁下了笔。其实这两句话也可以说是他自己一生的写照。

1991年4月7日,他终于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为之奉献一生的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终年79岁。

从袁微子的一生,人们可以知道,他不仅是杰出的编辑家、教育家,更是全国小学生和小学教师的良师益友。在他的墓地碑石上镌刻着一副挽联:

一生坚毅,漫步八千云月路,夕照作黎明;

四海为家,倾心一亿小学生,教泽应永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