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为什么要议和_关于岳飞的事迹

为什么要议和_关于岳飞的事迹

时间:2022-08-1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为什么要议和_关于岳飞的事迹在赵构的心里,他千方百计地想要和金人议和,偏安江南小小的一隅,过安定的日子,就已经足够了。为了达成讲和的目的,赵构甚至重新起用了秦桧。金国决定派使臣乌陵思谋和石庆于五月份前往南宋,商量关于议和的事情。南宋与金国谈妥议和的事之后,金国派遣张通古和萧哲两位使臣前往南宋。赵构和秦桧提出一系列理由,以证明他们必须要和金国议和,大臣们则一一将之驳倒了,试图扭转局势。

为什么要议和_关于岳飞的事迹

在赵构的心里,他千方百计地想要和金人议和,偏安江南小小的一隅,过安定的日子,就已经足够了。这种看法在大多数臣僚和军民之中,是不被接受的。时任枢密院副使的王庶到江淮巡视的时候,将领们大多向他表示了,现在正是进攻的好机会,错过这个时机,以后劳师费财,也未必有功。岳飞甚至向王庶说道,如果今年再不发兵打仗,他就不干了,要回庐山闲居去了。

王庶是一个有威望的人,也懂军事,他的看法和大将们是一致的,也不同意讲和。知道赵构有这方面的意思,他马上就上了一道奏折,严厉反对。在奏折中,王庶说道,先帝被掳去北边,到现在还没有回来,天地鬼神为之愤怒,陛下和金国有不共戴天之仇,怎么能和他们讲和?这是天理不容的事情啊!

没过多久之后,王庶又上了一道奏折,对赵构说,陛下福泽深厚,现如今又是兵强马壮,社会小康,正是报仇雪恨的好时候,万万不能向金人屈膝投降:“陛下当两宫北狩之后,龙飞睢阳,匹马渡江,扁舟航海,以至苗、刘之变,艰难万状,终无所伤。天之相陛下厚矣至矣。今虽未能克复旧疆,銮舆顺动,而大将星列,官军云屯,百度修举,较之前日,可谓小康。何苦不念父母之仇,不思宗庙之耻,不痛宫闱之辱,不恤百姓之冤,逆天违人,以事夷狄乎!”

王庶声嘶力竭地呼喊着,喉咙都要喊得哑掉了,但是赵构根本不搭理他,他已经下定决心,向金人屈膝投降了,不管有多少大臣反对,他都不改变自己的看法,甚至不惜与大臣们吵架,反正自己就是要投降。赵鼎看着大臣们与皇帝之间的气氛越来越紧张了,就趁着赵构独自一人的时候,前去调和。(www.guayunfan.com)

赵鼎对赵构说,陛下与金人之间仇深似海,和他们讲和,这件事的确不太好,但现在陛下却还是执意这么做,不过是为了父母和兄弟罢了。群臣们反对议和,愤懑之辞层出不穷,都是因为忠君爱国,别无他意,所以也不必开罪他们,现在陛下只需好好跟大臣们讲,您也知道金国不可信,之所以还要与之讲和,是为了被掳去的父母兄弟,大臣们见陛下孝诚如此,必定能够谅解。

赵构后来也的确这么做了,不过大臣们依旧不谅解,不谅解就不谅解吧,反正赵构的看法是不会改变了。为了达成讲和的目的,赵构甚至重新起用了秦桧。虽然之前秦桧被罢相的时候说过,永不复用,但那只是说说而已,秦桧与挞懒关系很好,现在挞懒手握大权,赵构需要通过秦桧与挞懒联系,所以他重新起用秦桧,并且很快就把他升为了枢密使,“恩数视宰臣”。

宋徽宗赵佶被金人掳去,最终死在了北边。南宋方面曾派使臣王伦和高公绘前去请回灵柩,但金国并没有交还,还把两人扣押起来了。废除伪齐政权之后,金国把他们两人放了回来,还让他们带话给赵构说:“好报江南,自今道路无阻,和议可以平达了。”兀术还给了他们一封书信,专门讲了这件事。

绍兴八年,即公元1138年,王伦等人回到了南宋,把这一消息带了回来。赵构得知后高兴得几乎手舞足蹈了,这是他一直梦寐以求的。在当天接见王伦的时候,他就表现得非常高兴,赏赐了王伦很多礼物。第二天,他就把王伦派回金国去了,打着迎还徽宗灵柩的名号,去向金国屈膝投降。

金国决定派使臣乌陵思谋和石庆于五月份前往南宋,商量关于议和的事情。金国方面表示,可以把宋徽宗赵佶的灵柩送回南宋,同时把赵构的生母韦氏也送回来,并且把之前由伪齐占领的黄河以南及淮水以北地区拨归南宋。但金国也是有条件的,即要南宋称臣纳贡,取消帝号国号,做金国的藩属。

赵构把王庶找来商量,想听听他的看法。王庶立即对此表示反对,金国的使者来了之后,态度傲慢无礼,王庶代表南宋与之谈判,态度比他们还要恶劣。南宋方面主要由王庶、赵鼎和秦桧出面与金人使者谈判,在谈的时候,王庶连正眼都没看那些使者一眼,话一句都不说,只是气呼呼坐在一边瞪眼睛。

赵鼎倒还和金人的使者交谈了几句,之前他努力调和赵构与大臣们的意见,其实并未反对赵构要议和的打算,但是这次金人的要求,连他也觉得太过分了,因此认为不能全部接受。讲和可以,但要有条件地讲和。结果赵构没听他的,赵鼎一气之下,上书称病,要求罢相,赵构便把他调到别的地方去了。

在大臣之中,只有秦桧与赵构的意思是一致的,认为应该无条件全部答应金国的要求,他们提什么要求,就答应什么要求,以此换取和平。看着大臣们纷纷反对议和,秦桧就在私下里对赵构说,议和的事情,大臣们意见不一,争来争去,肯定争不出什么结果,假如陛下下定决心要讲和,就只和他议事,不许群臣干涉,只有这样,事情才能成功,否则的话,再多的努力也无补于事。

赵构听了秦桧的话,马上表示:“朕独与卿议。”秦桧说:“臣亦恐未便,欲望陛下更精加思虑三日,然后别具奏禀。”秦桧希望赵构能好好想想,别急着作决定,想明白再说。赵构想了三天之后,秦桧又让他再想三天,直到这三天过后,赵构仍旧没改变初衷,秦桧才开始与他商量,要坚持议和的事情。

南宋与金国谈妥议和的事之后,金国派遣张通古和萧哲两位使臣前往南宋。在他们到达南宋之前,就先派人前来告知说,金国方面决定,金国的诏书抵达南宋境内之后,结伴官要跪拜迎接,州县官也必需望诏书迎拜。这对南宋来说简直是一种侮辱,欺人更甚的是,他们甚至要求诏书到达临安的时候,赵构必须脱下皇袍,穿上大臣的衣服,跪拜接受诏书,并且这些条款都不能更改。

赵构也觉得这些要求对他来说,乃至于对整个国家来说,都是一种侮辱,但他仍然表示,自己全部接受,他拿百姓充作借口,对大臣们说:“若使百姓免于兵革之苦,得安其生,朕亦何爱一己之屈。”其实他不过是害怕金国罢了。大臣们则根本不买账,得知这些事无不愤慨。赵构和秦桧提出一系列理由,以证明他们必须要和金国议和,大臣们则一一将之驳倒了,试图扭转局势。

驻守边关的大将韩世忠也接连上了几道奏折,力言不可与金人议和,因为一看就知道,金人提出议和必定是有阴谋的。这十多年来,金国为了要吞并南宋,朝夕谋划,做了多少事情,怎么忽然之间又提出要讲和了?还那么好心还给南宋许多地方?难道他们是“惧我兵威”?还是“曾遭毒杀,事不得已,故来讲和”?这些肯定都不是的,他们讲和,背后必然是有着不为人知的阴谋。

韩世忠在奏折中接着说道,他觉得金人可能有这样的意图:“但恐以交割诸路为名,先要山东、河北等路军民,或先要应北来归朝投附女真、契丹、渤海、汉儿签军等,出此声势,摇动人情。或假此讲和割地,或以兵势逼胁,有无厌难从须索,蠹耗国用,使陛下先失天下人心,坐致困弊,方为大举。”

韩世忠继续猜测说:“今国家避地东南,目前军势贼尚提防,虽谋吞并,未敢轻易深入,故用此谋,诈许交还陕西,意望移兵就据,分我兵势。其贼必别有谋划,志在一举,决要倾危,绝彼后患。况陕西诸路,出兵产马,用武根本之地,岂肯真实交割,资助利用?”显然,金人是在用“巧伪甘言以相诳赚”。

枢密院副使王庶也是极力反对议和,之前乌陵思谋来的时候,他就不断上书反对了,这次张通古和萧哲来了之后,他更是激烈抗议,接连不断地向赵构上书,陈述不可与金人议和。金人无非有三条路走,一是讲和,二是遣使,三是用兵。这些年来他们一直对南宋用兵,耗费巨大,国力空虚,老帅宿将也死得差不多了,发现打不过咱们了,所以才要讲和的,可千万不能中了他们的奸计。

赵构心里是希望王庶能赞同他与金人讲和的意见的,不过看王庶写的奏折,他知道这可能是办不到了,因此才免去了他枢密院副使的职位。看着大臣们反对得这么厉害,赵构不无委屈地和大臣们讲道:“朕以梓宫未还,母后在远,陵寝宫阙久稽汛扫,兄弟宗族未得聚会,南北居民十余年间不得休息,欲屈己就和。”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希望大家体谅,但是大臣们依旧强烈反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