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孤独游历,看尽炎凉_陶渊明诗传

孤独游历,看尽炎凉_陶渊明诗传

时间:2022-05-0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孤独游历,看尽炎凉_陶渊明诗传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其实,被时间模糊的不止是陶渊明的记忆,还有多年以前的那腔悲愤。也正是在这一年,父亲陶逸撒手人寰,留下妻子和侧室,还有嗷嗷待哺的陶渊明兄妹。品味着数年前书圣的大作,陶渊明感觉自己被欺骗了。陶渊明怀着失望的心情,离开会稽。一年后,在失望和近乎绝望的双重打压下,青年陶渊明回到了七里山。

孤独游历,看尽炎凉_陶渊明诗传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www.guayunfan.com)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拟古》其八

习文、仕宦、忠君、辅国、富民,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体现自我价值、追求人生成就的必经之路。在北族入主中原,天下苍生罹难的乱世之中,辅国、富民似乎显得更为高尚、伟大。不过,在准备好步入朝堂之前,每个雄心勃发的士子都要先完成一件事情———游历。

陶渊明亦是如此,习读经典十余年后,这轮初生的朝阳正急切地渴望认识生育自己的土地;他想要走遍山河的每一个角落,用脚印丈量它的每一寸壮美。

可是从这首以回忆为主的诗文内容上来看,他的这次游历似乎并不理想:“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而且似乎每向前多走一步,那颗和所有青年士子一样充满激情的心脏就会冰凉一分———他走过了许多地方,却发现自己始终是个孤独的人。没有人拥有和他相同的大志,没有人在乎这片江山如何多娇,他们甚至不想关心时事,哪怕北寇几天前刚掳走远处郡县的百姓。他满心欢喜地走上旅途,沿路却要靠失望陪伴、解闷。到头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竟如同可笑的废话般全无意义。

其实,被时间模糊的不止是陶渊明的记忆,还有多年以前的那腔悲愤。

太和四年(公元369年),陶渊明大约四岁;当年四月,东晋大司马、权臣桓温第三次带兵北伐。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渡过黄河,杀气直逼前燕国都邺城。然而在襄邑之战中,桓温被慕容德和慕容垂夹击,导致东晋战殁三万人马血流漂橹,惨败至极。由于桓温此前曾经在二次北伐中收复洛阳,声望无人可敌,他本想借着这次北伐的战功,为自己日后的篡权之举铺路。当战败的消息传来,东晋上下人心不稳,生怕前燕会和前秦联合攻伐江南。锦衣华服的俏丽江南,几乎一夜之间就陷入恐慌之中。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连身为垂髫稚子的陶渊明也不禁嗅到了战争的气味。

陶渊明大约八岁那年,吴郡、吴兴、义兴(即“三吴”)发生旱灾,百姓颗粒无收,沿途饿殍遍野,卖儿鬻女者不计其数。也正是在这一年,父亲陶逸撒手人寰,留下妻子和侧室,还有嗷嗷待哺的陶渊明兄妹。陶渊明十五岁左右时,东晋再次遭遇大旱,频繁的天灾不仅让百姓的生活愈发艰难,更滋生了多种流行瘟疫。面对在水火之中苦苦求生的东晋,年轻的陶渊明立下济万民于倒悬、扶危墙于社稷的大愿。

他相信,这个志向不仅属于自己,也属于仙去多年的曾祖。

于是,大约二十岁那年,意气风发的陶渊明终于走出七里山,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游历。他没有去遥远的张掖或者幽州,因为他根本去不了;即便去了,也很可能在半路上就被北国胡人截杀。那样的话,中国历史上就将少一位田园诗祖,而多出一条枉死的性命。所以“张掖”、“幽州”之说,更像是作诗时的夸张表现,用以说明自己的行程之远和感触之深。

陶渊明最有可能去的地方,是东晋的国都建康,还有名士汇聚、少长咸集的会稽郡、吴郡等地。

我们猜想,陶渊明的这次游历应该是失望透顶的,不然他也不会在《拟古》中不断地叹息,悲愤自己竟然找不到知音。硕大的建康城如同一顶深不见底的染缸,王公贵族在色彩斑斓的醉生梦死中沉沦,对他这个怀有满腔报国热血的有志青年不屑一顾。看到名帖上的“陶”字时,也不过条件反射式地多问一句:“从前做捕鱼倌儿的陶侃,是你什么人?”

而当听说陶渊明是陶侃的曾孙后,士族们的不屑甚至更重了几分:“甩给他几锭银,叫他上别的捕鱼倌儿处去!”

如果说在建康城遭受冷遇是庶族子弟预料之中的羞辱,那么在会稽的见闻简直就是给陶渊明当头泼来的刺骨冰水:士大夫们继续高卧穹庐竹林之下,青衣煮酒,清谈阔论的依旧是“有”和“无”的无聊逻辑;他们在脸上涂抹脂粉,以炫耀苍白为乐;众人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疯狂吞食几曾毁灭士人风骨的五石散;药性发作时,所有人都会陷入癫狂,在酒精和女色的作用下忘乎所以,撕破之前用心维系的形象。

这群丑态百出、沉溺丹药的瘾君子,就是王羲之笔下的“群贤毕至”?品味着数年前书圣的大作,陶渊明感觉自己被欺骗了。

他怀着最后一丝希望,想试着用自己的见闻来触动对方,结果却受到更多的打击:从北方南渡而来的名士们,对他口中收复中原、光复华夏的倡议毫无兴趣,认为这是他血气上涌后的痴人说梦。他们口中的五胡北寇,似乎就是专为惩治汉人而降世的阎罗妖孽,任何想要北归的晋人,无疑都会沦为妖孽们的刀下之鬼。

那些江南出身的名流贤士则对陶渊明的爱国壮志嗤之以鼻,直言他根本不懂人生的乐趣是为何物,苦短的人生实在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关注纷乱的朝局和时政,及时行乐、修仙炼道才是唯一的答案,正所谓“独善其身”是也。至于北方———“反正不是我们的祖庭,何必心有戚戚?”

陶渊明怀着失望的心情,离开会稽。这次游历的见闻让他产生了许多新的疑问:“我所处的究竟是怎样一个世界,竟然连区区几位同道之士都寻遍不到?”

“我不要再待在这里,我要回去!”

一年后,在失望和近乎绝望的双重打压下,青年陶渊明回到了七里山。他带着母亲和妹妹离开了外祖父的门第,回到世代居住的陶家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