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同心若金真“吾党”_曾国藩家族故事

同心若金真“吾党”_曾国藩家族故事

时间:2022-07-31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同心若金真“吾党”_曾国藩家族故事曾国藩是他所创建的湘军的统帅,也是整个湘系集团中众望所归的精神领袖。他想方设法为曾国藩谋取地方事权。结果清廷只命曾国藩督办四川军务,而不授川督之职。胡林翼考虑到曾国藩这样入川还是不能摆脱“客寄”的地位,于是又怂恿官文改而奏留曾国藩合力谋皖。曾国藩似乎不愿说破,这正是胡林翼睦将慰将的一种手段。不管怎么说,反正曾国藩自己切实觉得胡林翼是最为合心的共事之人。

同心若金真“吾党”_曾国藩家族故事

曾国藩是他所创建的湘军的统帅,也是整个湘系集团中众望所归的精神领袖。其人其家在激荡着一股矢志卫道的强劲“湘风”的同时,也联系着一个具有强烈“吾党”认同意识的湘系要员群体。

在这个群体中,胡林翼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人物。

他是湖南益阳人,出身于一个官僚之家。其父胡达源为进士,在京居官。他的岳父则是曾任两江总督的名臣陶澍。从家庭背景看,胡林翼比曾国藩要显贵得多。

胡林翼中进士的时间比曾国藩也要早,但在后来的仕途上却一度落后于曾国藩。道(光)末咸(丰)初,胡林翼在贵州省的几个地方任知府,在镇压和防范民众起事方面很有“政绩”。面对太平天国势力日益发展的情势,也是受湘间士人纷纷从戎风习的激发,他于咸丰四年(1854)也投赴与太平军拼搏的战场,一度归于曾国藩麾下。(www.guayunfan.com)曾胡二人早有交往。道光二十一年(1841)间,胡达源在京病故,曾国藩以湖南同乡晚辈的身份前往吊唁,并亲自送灵柩出城。胡林翼将《陶文毅公全集》(陶澍的集子)赠予曾国藩以示答谢。曾国藩对胡林翼宦黔期间的政声亦有所闻,对他的才干非常欣赏。

这样一个人物的到来,曾国藩自然感到喜出望外,对他十分倚重,先后携战湖北、江西,并屡屡向清廷力荐。咸丰五年(1855)西征太平军反攻湖北,时已领衔湖北按察使的胡林翼自请由江西前线返鄂,兵将即由曾国藩分拨。胡林翼到鄂不久就受命署理巡抚,次年冬攻下武汉后即实授该职,权位一跃而居曾国藩之上。

胡林翼起家,是经过了入曾国藩军的一个中转站,所以《湘军记》的作者王定安说,胡林翼之经营湖北,主持东征大计,由曾国藩启。对此,胡林翼自己也始终念念不忘,说自己“皮匠小店”,“昔年本钱出于老板”。而对这位“老板”,胡林翼一直非常尊敬和竭力支持。

当曾国藩客寄虚悬于江西,处境非常困窘之时,把握湖北全权的胡林翼千方百计地救济他。当时曾国藩没有地方事权,筹饷非常困难,而饷匮又怎能养兵作战?胡林翼就每月协济曾军三万两的饷银。当有的湖北官员要缩减对曾军的济饷数额时,胡林翼坚决不允,说:“此万不可行之事。涤公(曾国藩字涤生,故尊称他为涤公)忠义冠时,斧柯未具,专恃鄂省之饷,无论如何亏欠,此三万者必不可丝毫欠缺!”他不但保证湖北的协济,并且还利用自己作为一省巡抚的名望、地位,经常出面向四川、陕西、山西省为曾军催促协饷。

胡林翼对曾国藩不获督抚之权的窘迫处境备感激愤,屡屡发出这样的感叹:“此老有武侯之勋名而尚未得位,濒年作客仰食于人,金石孤忠可敬可念!”他想方设法为曾国藩谋取地方事权。咸丰九年(1859)秋,太平军石达开部挥师西指,雄视四川,清廷仓皇议防。胡林翼瞅准这个机会,便怂恿被他笼络利用的满洲贵族、湖广总督官文出面合奏,建议清廷让曾国藩援蜀,特别强调地方事权的重要性,意在要清廷授予曾国藩四川总督的职权。结果清廷只命曾国藩督办四川军务,而不授川督之职。胡林翼考虑到曾国藩这样入川还是不能摆脱“客寄”的地位,于是又怂恿官文改而奏留曾国藩合力谋皖。

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之后,胡林翼又竭力督劝其“包揽把持”,“长驾远驱”。他对曾国藩开始表现出的过于稳慎很是着急,要他放手放胆做事,敢于“任天下之安危,总三江之兵事”。为增强曾国藩的实力,胡林翼供其所需,应其所求,无所顾惜,可以从自己麾下拨赠数千人的精锐营伍。胡林翼这样做,绝不仅仅是私人关系上的谦让,更是从湘系大局着想。

曾国藩对胡林翼也非常推重,称赞他将天下第一破烂之鄂变成天下第一富强之省,将糜烂江汉整成一个崭新日月、太和世界,夸赞他那里如高山大泽、鱼龙宝藏荟萃其中,说他“不特为南数省所依赖,亦为吾党所宗仰”。

咸丰十一年(1861)秋间,在湘军取得安庆战役的胜利后还不到一个月,心力交瘁的胡林翼就离开了人世。曾国藩闻讯备觉痛惜,顿足感叹:“赤心以忧国家,小心以事友生,苦心以护故将,天下宁复有似斯人者哉!”他具折向清廷沥陈胡林翼的“忠勤勋绩”,对他“推让僚友”、协和众将方面尤为推崇:

近世将才,推湖北为最多……胡林翼均以国士相待,倾身结纳,人人皆有布衣昆弟之欢。或分私财以惠其家室,寄珍药以慰其父母。前敌诸军,求饷求援,竭蹶经营,夜以继日,书问馈遗,不绝于道。自七年(按:指咸丰七年,1857),每遇捷报之折,胡林翼皆不具奏,恒推官文与臣处主稿。偶一出奏,则盛称诸将之功,而己不与焉。其心兢兢以推让僚友、扶植忠良为务。外省盛传楚师协和,亲如骨肉,而于胡林翼之苦心调护,或不尽知。此臣所自愧昔时之不逮,而又忧后此之难继者也。

在这方面,胡林翼确实有超常之处。就拿他对待一度属他麾下的李续宾兄弟来说吧,不但对他们本人礼敬非常,而且还将其父母接到自己的衙署奉养,晨昏定省,如同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一般。这以致让李续宾兄弟心里有些发毛,怀疑胡林翼对他们这样好是否在施权术。曾国藩向他们解释说:如果对别人这样或许有施权术的可能,而对你们兄弟他是出于至诚啊!

曾国藩似乎不愿说破,这正是胡林翼睦将慰将的一种手段。但这毕竟不是为私利的争逐,而是为了“公义”的需要。不管怎么说,反正曾国藩自己切实觉得胡林翼是最为合心的共事之人。

要说,早年的胡林翼可不是这么一个样子,而是一个玩世不恭的公子哥。据说,两江总督陶澍的这位东床快婿,当年曾流连于秦淮河温柔乡中,而严禁僚属冶游的岳丈大人对他却网开一面。说是润之(胡林翼字)他日为国宣劳,将无暇晷以行乐。如此说来,胡林翼那时的“行乐”是一种合理的预支。这种出自笔记作品的琐谈未必值得尽信,但湘人王闿运在日记中说胡林翼“少无边幅,又荒于学”当非虚言。他当年与以兢兢“检身”为事的曾国藩言行举止非同一类,这从胡林翼死后曾国藩代国荃弟所拟的一副挽联也可得到印证:

少壮剧豪雄,到暮年折节谦虚,但思尽忠补过;

东南各将帅,赖先生苦心调护,联为骨肉弟昆。

显然,胡林翼少壮时的“豪雄”是与暮年时的“谦虚”格格不入的。否则,何谈“折节”?又何谈“补过”?胡林翼前后何以会有偌大转变?时势激发了“忠诚”的内在基因,又受曾国藩和“湘党”群体风习的熏染影响,恐怕二者不可偏废吧?

就曾胡两人相互倚恃的关系而言,如果说胡林翼起家确是由曾国藩启,那么胡林翼起家后又有力地支持了多年困厄的曾国藩。他们之间不仅存在着深厚的私谊,而且更讲求“同党”的“公谊”,可以说是他俩一度比肩为湘系的“双峰”,曾胡并称自有其历史的合理性。

曾国藩与湘系中稍稍后起的另一重要人物左宗棠,不像与胡林翼那样协和,其间关系一度还闹得相当紧张,由前边述及的曾国藩咸丰七八年忧居时的有关情况即可见一斑。

左宗棠其人生性比较高傲,这与曾国藩的性格显然不合,而与胡林翼年轻时倒很有些相仿。当年左宗棠赴京会试与胡林翼相会,两人“纵谈阔步,气豪万夫”,以致“群儿睨视,诧为迂怪”。后来胡林翼逐渐警觉,特别是晚年“名益高,气益敛”。而左宗棠依然故我,时常以“老亮”(诸葛亮)自居,恃才傲物,对曾国藩也确有过轻慢之举。

自曾国藩咸丰七八年间忧居复出后,情况逐渐有所改变。一方面是曾国藩主动采取了“守雌”的谦让态度,另一方面,胡林翼从中的调解也起了很大作用。左胡之间除了湘系同党的关系之外,还有一层姻亲关系(左宗棠的长女嫁于陶澍的儿子即胡林翼的妻弟),他们之间老早就有密切的交往,胡林翼的话左宗棠比较肯听。而最主要的方面,还是基于湘系同党的共同群体利益,一到攸关大局的事情上,即使曾左之间也能够主动摒弃私人间的嫌怨而互助合作。

就说咸丰九年(1859)左宗棠涉入的那场案事吧:左宗棠因在巡抚骆秉章幕中把持政务,越俎代庖,被政敌指控,清廷派员追查,对于左宗棠来说是性命攸关的一场大险。胡林翼等诸多湘系党人千方百计地进行营救,曾国藩也积极参与,终使左宗棠化险为夷。此后左宗棠出骆秉章幕,不久就在胡林翼协调下到曾国藩帐下襄办军务,此间两人关系处得比较融洽。很快,左宗棠就独当一面,成为湘军一帅,并跻身疆吏之列。

当然,此后曾左之间也不是没有牴牾,但同党公谊一直不失诚笃。譬如当曾部湘军攻下太平天国都城后,曾国藩据部属报告的情况,向清廷奏称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已死,而实际上此人已突围出去(不久在江西被清军俘杀)。左宗棠得知实况向清廷作了与曾国藩所奏相牴牾的汇报,曾国藩认为左宗棠有意与之为难,两人愤然相争。及至左宗棠受命北上陕甘,担心居职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在饷事上刁难他。而曾国藩并不计个人恩怨,不但在饷事上尽量支持他,而且选派原属自己部下的精兵良将相助。

对与曾国藩的关系,左宗棠自己有过一番总结性的解释,说是朋友之间,居心宜直,用情宜厚,从前与曾国藩所争的,是国事兵略,非争权竞势可比,对于外间的说三道四,他斥为不值一哂的“纤儒妄生揣拟之词”。他是在给儿子的信中这样说的,似不会掺入多少矫情的成分。曾国藩去世,左宗棠送了这样一副挽联: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好个“同心若金”!这正是他们所认同的“吾党”之间公谊关系的基础。

不只曾国藩个人,连同他的家庭,也成为湘系群体这个复杂网络中的一个重要枢纽。曾氏兄弟们的师生朋友关系不用说,单是姻亲关系网上就联结着诸多的湘系要员。

上面已提到过曾国华与李续宾订为儿女亲家。此外,曾国藩与刘蓉、郭嵩焘也是儿女亲家(刘蓉的女儿为曾纪泽的继室,曾纪纯则嫁郭嵩焘之子)。而在罗泽南死后,曾家也与罗家结亲(曾纪琛嫁罗泽南子),遂了罗泽南生前两家即欲结亲的心愿。当年曾纪泽与贺长龄的女儿订婚,就是罗泽南做的大媒。据说,当时曾罗两家就有意结亲,只是没有正式说定。

像刘蓉、郭嵩焘、罗泽南、李续宾这等人物,都是湘系中的重要成员。曾家与这些人家结亲,所寻求的“门当户对”,难道主要不就是同党之间“同心若金”的投契?这种婚姻岂能不带上浓重的政治色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