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陶光与刘文典的滇戏情结_刘文典先生的故事

陶光与刘文典的滇戏情结_刘文典先生的故事

时间:2022-07-13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陶光与刘文典的滇戏情结_刘文典先生的故事刘兴育刘文典到云南后为推动滇剧的发展做了不少工作。陶光经刘文典的劝说于当年7月从省外到云大任中文系教授,住在云大映秋院,与刘先生的寓所——青云街3号近在咫尺。他对陶光的邀请不明底蕴,只是碍于情面来到剧场。刘文典和曾任昆明市市长的庾晋侯到场祝贺。

陶光与刘文典的滇戏情结_刘文典先生的故事

刘兴育

(云南大学研究员,1977年云大数学系毕业)

刘文典到云南后为推动滇剧的发展做了不少工作。而他进入滇剧则纯属偶然,带他进入滇剧的是他的学生,我国古典文学专家、知名教授陶光。

1946年云南大学聘刘文典弟子陶光为教授的应聘书

1946年,因抗战而迁入昆明的很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纷纷搬回原地。在云大任教的教师也走了不少,学校为加强师资队伍,四处招揽人才。陶光经刘文典的劝说于当年7月从省外到云大任中文系教授,住在云大映秋院,与刘先生的寓所——青云街3号(即今日文联所在地)近在咫尺。因此陶光常去刘先生家,闲谈求教,还陪刘先生到翠湖散步,刘先生的儿子刘平章还保留着他们当年在翠湖的合影。陶先生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刘先生请他写了一本字帖,给刘平章临摹学习。

陶光性情潇洒,教书之余,喜欢走街串巷,了解昆明的民风民俗。茶馆、戏院是他常去的地方。当他在茶馆听了昆明小有名气的滇戏清唱艺人耐梅的唱段后,被耐梅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发现耐梅是一位才貌双全的艺人,有心与耐梅进一步交往,但苦于人地生疏,无法接近,就想找有声望的刘先生从中撮合。

一天,陶光拿着戏票,硬接刘先生到百乐门剧场去看滇剧。刘先生早年在北平喜欢听京戏,来云南后也常到戏院听京戏,对滇戏不大感兴趣。他对陶光的邀请不明底蕴,只是碍于情面来到剧场。当听完耐梅唱段后,刘先生被她那甜润的嗓音和精湛的演艺征服了。他从这场戏中看到滇剧的古典艺术风味,有京戏中没有的东西。滇剧的唱腔、走场都很有特色,刘文典认为不看滇剧就无法真正了解云南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从此,刘先生偕夫人经常出入剧场、茶馆看滇剧名艺人的演出,有时还预订座位,邀请文友甚至学生共同欣赏。

刘先生看滇戏多了,交上不少唱滇戏的朋友。刘先生曾多次邀请耐梅、碧金玉、栗成之等名艺人到他的寓所共同切磋滇剧艺术。他还在一些报刊上撰文介绍滇剧及其名角。后来,还为滇剧名角张子谦赋诗祝寿。

刘文典邀请滇剧名艺人到家做客,也少不了叫上陶光。陶光借这个机会与耐梅深入交往,他曾多次帮助耐梅修改戏中的说白和唱词。1947年9月3日昆明广播电台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两周年,组织了滇剧彩排广播特别节目,陶光与刘文典力推耐梅在节目中担任《春秋配》的女主角。陶光还为这次盛大的演出撰写了《九三胜利日滇剧彩排剧目评价》,对演出的剧目做了中肯的评价。

陶光和耐梅两人在探讨滇戏艺术中感情不断发展,陶光对耐梅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耐梅原名张竹音,出身贫寒,有过一段不幸的婚姻,她嫁给一个性格粗暴,动辄对妻子拳打脚踢的唱滇戏的武生。20世纪30年代后期,她拜被誉为“青衣皇后”的滇剧名角碧金玉为师学戏。40年代初,张竹音离婚,孑然一身回到昆明,进了清唱茶铺唱戏,并以耐梅为艺名。她边唱边学,掌握的剧目越来越多,她演出《赵五娘》《三娘教子》等,受到滇剧戏迷的青睐。陶光非常同情耐梅不幸的遭遇,更加敬佩她的自学精神和聪明才智,最终冲破了世俗的偏见,向耐梅求婚。1947年12月,陶光与耐梅在巡津街的商务酒店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只包了两桌西餐,邀请了十多个好友参加。刘文典和曾任昆明市市长的庾晋侯到场祝贺。

摘自《云大故事》2003年4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