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秦朝如何选拔郡县的官员

秦朝如何选拔郡县的官员

时间:2023-04-0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廉洁的公务员队伍在严格选拔的基础上,秦国还大力加强对公务员的培训教育。初等选拔考试在各地举行,各郡的试卷送到首都咸阳,统一由少府属下的大史审阅判定。保举制度是一种非常规的人才选拔方式,针对的多是国外来的客卿。秦国的公务员考试基本上做到了公开、公正、透明。至于考试的内容,不外乎是秦国的法律、政策和制度,为培养一个合法、公正的国家公务员作准备。我们所熟悉的赵高,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进入秦国政权的核心的。

廉洁的公务员队伍

在严格选拔的基础上,秦国还大力加强对公务员的培训教育。在这方面,秦国是费了脑筋,下了血本的。否则的话,秦国怎么会有“以吏为师”的传统呢?所谓“以吏为师”,就是说官吏完全可以成为全国老百姓的老师和榜样。再进一步说,他们是在政府的教育和培养下,才变成了国家所期待的样子,所以值得全国人民来学习,来效仿。

那么,秦国政府要把官吏培养成什么样子呢?简单地说,就是要德才兼备。这里的德,不是泛泛而空洞的道德品质,而是职业道德,也就是作为一个国家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所谓才,就是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水平。在秦国,官吏主要是来执法的,这里的专业知识自然就是秦国的法律和政策。

在秦国,男子十七岁成年,傅籍(定居而编入户籍,指正式的居民)就开始承担国家的徭役和租税,或者你也可以应征参军,杀敌立功;不然的话,那你就去学室深造学习,通过选拔考试来谋个公务员的位子。学室是专门培养文法官员的官立学校,分别设置在首都和各郡。学生大多是从文法官吏的子弟中选拔,十七岁入学,学习三年,主要是学习识字、书法和法律。学满三年以后,在所在学室参加资格考试,可以背写五千字以上的人属于合格,可以担当文法事务的小吏,也就是今天政府部门有正式编制的办事员。这些人进而可以参加中央政府主持的初等选拔考试。初等选拔考试在各地举行,各郡的试卷送到首都咸阳,统一由少府属下的大史审阅判定。判定结果后,提拔最优,处罚最劣。成绩最优秀的人会被任命为所出身县的令史,相当于秘书一类,直接在县令的手下工作;而成绩最差的倒霉蛋,他原先得到的职务也会被取消。三年之后,出任令史的人还有一次高等选拔考试,经过严格的考试和审查,选拔最优秀的一个人,进入宫廷担当尚书卒史,以内廷秘书的职务直接在秦王的左右工作。

由此可见,秦国除了通过保举制度选拔人才以外,也通过一系列的考试来培养官吏。保举制度是一种非常规的人才选拔方式,针对的多是国外来的客卿。而考试则是一种常规性的人才选拔制度,针对的是秦国本土人。秦是注重世业的国家,历来鼓励子承父业,所以官吏的后备对象多从文法官吏的子弟中选拔。何况,普通家庭的孩子不是去种地了,就是去打仗了,根本没时间学习,也没有机会受教育。(www.guayunfan.com)所以,农民的儿子永远都是农民,只有文法官吏的子弟才有走上仕途的机会和希望。对于这个群体来说,走上仕途也确实是一条很不错的人生道路。尽管秦法对官吏要求苛刻,当官更是胆战心惊、如履薄冰,但毕竟是脑力劳动者,不需要到太阳底下去耕田,更不需要到战场上去当炮灰,总的来说还是一份非常体面、令人尊重并能带来无限荣耀的职业。所以,这个行当的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除非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和高智商的头脑,一般都会被淘汰出局。而这正是秦国政府所期待的,因为国家努力将社会资源集中到擅长理财的人手里,而擅长理财的人,必须是国家精英中的精英。

秦国的公务员考试基本上做到了公开、公正、透明。那些致力于从政的后备干部,只有通过一系列严格苛刻的考试,才能走入官场。而要想在仕途上有所晋升,还要继续考试。至于考试的内容,不外乎是秦国的法律、政策和制度,为培养一个合法、公正的国家公务员作准备。可想而知,通过这种程序选拔出来的官吏,势必对秦国的法律了如指掌,倒背如流,为以后做一个合格的管理者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我们所熟悉的赵高,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进入秦国政权的核心的。赵高的父亲本来是秦国一个下级的文法官吏,通晓法律,精于书法,而生长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的赵高,自小就受到了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再加上赵高天资聪颖,勤奋努力,最终能够走文法的道路入仕。在仕途中,赵高历经层层严格的考核,平步青云,连连晋升,最后到秦王身边做文秘工作,进入了最高层领导的视野。据史料记载,赵高能力非凡,才智过人,不仅是一个精通法律的官员,还是一个在文字方面颇有造诣的学者,更是一位了不起的书法家。后来大秦帝国文字改革,把字体统一为小篆,赵高功不可没。他著有《爰历篇》六章,是大秦帝国官定的识文断字的教科书。赵高的书法,估计是在学习行政文书和刑律狱法的过程中锻炼出来的。在复杂而严格的秦帝国法制体系中,赵高堪称是精通法律的专才,有家学渊源的法学名家。晚年的秦始皇把少子胡亥的教育委托给他,正是看重他在文字、书法和法学上的造诣。秦始皇死后,赵高在沙丘策划政变,招致后人对赵高非议横生,贬斥四起,但这根本不足以否定赵高的才能,只能说明人性之恶在没有束缚的情况下开始泛滥和蔓延。

一个人的才能和他的品德是两码事,有才者未必有德,有德者未必有才。而要德才兼备,就鲜为人见了。秦国在培养教育官吏的同时,不仅看重才能,也看重道德;不仅用法律制度约束官吏,减少官吏犯罪,也注重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使他们的行为成为自觉的行为,从而降低管理的成本。但是,秦国政府眼中的道德并不是空泛而抽象的道德概念,也不是今天我们眼中那些所谓的道德品质(比如善良、诚实、乐于助人等),而是指特定的职业道德。

在前些年出土的睡虎地秦墓中,就挖掘出来了当时秦国对官吏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为吏之道》和《语书》。这些出土的古籍,记载了当时秦国区别良吏和恶吏的标准及作为良吏的道德操守。那么,什么样的官员是良吏?什么样的官员又是恶吏呢?《语书》中说良吏的标准是:1.通晓法律;2.勤恳能干;3.廉洁忠厚老实;4.能辅佐上级,认真执行上级命令;5.办事公正,不独断专行;6.能正己自律,不好与人争功。恶吏的标准是:1.不懂法律令;2.不明事理;3.不廉洁,贪污腐败;4.苟且懒惰,遇事推托;5.搬弄是非,不知羞耻,侮辱别人;6.没有公正之心,违规办理公务;7.争强好胜,好大喜功。

秦国对官吏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卓有成效的,因为这里起作用的不只是疲软的道德,后面还有法律的束缚和高压。这是两手同时抓,一软一硬,一张一弛,相互配合。被评为良吏,会受到嘉奖,而被评为恶吏,就不仅仅是道德谴责那么简单了,肯定要受到经济上或身体上的处罚。据载,秦国每年都要在官吏中开展一次整风运动,进行良吏和恶吏的评比。而要被评为良吏,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关键还要看平时的积累。久而久之,秦国的官吏也就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了。

那么,秦国的官吏到底是发自内心地想做一名良吏,还是忌惮于法律不敢作奸犯科呢?这一点估计谁也没办法说清楚了,就是秦国的官吏自己,估计也不知道自己的真正动机。也许他们良吏的表现都是装出来的,但如果能装一辈子,我们到最后也只能说是真的了。

后来,大秦帝国摇摇欲坠,一人造反而群雄并起,野心家们都想在这个资源重新分配的乱世中找点便宜。但秦国的官吏,却鲜有叛变倒戈的。秦国末年,有叛民而无叛吏,这成了两千年古代历史上独有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注释】

(1)夫地大而不垦者,与无地者同。

(2)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货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3)民众而不用者,与无民者同。

(4)农、商、官三者,国之常食官也。

(5)“食口众者,败农者也”,“农者寡,而游食者众,故其国贫危”。

(6)百人农,一人居者,王;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

(7)“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

(8)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9)事末利而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10)商无得籴,农无得粜。

(11)僻淫、游惰之民无所于食。

(12)“不农之税必多,市利之租必重”,“重关市之赋”。

(13)收泰半之赋。

(14)民有余粮,令民以粟出官爵。

(15)“使军市无得私输粮者。”“盗粮者无所售。”

(16)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

(17)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酤酒,田啬夫、部佐谨禁御之,有不从令者有罪。

(18)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