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雪大恨清兵伐大明的故事

雪大恨清兵伐大明的故事

时间:2022-02-19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雪大恨清兵伐大明明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宣布与明朝大恨有七,小恨无数,因而大誓三军,决定兴师攻明。这场大战历时五天,在三个战场上进行了三次大战,以明朝的失败、后金的胜利而告终。大军按预定的计划进行。气愤之余,他立即下令调兵遣将,准备驱剿八旗军,扫荡努尔哈赤的老巢,以振大明国威。

雪大恨清兵伐大明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努尔哈赤宣布与明朝大恨有七,小恨无数,因而大誓三军,决定兴师攻明。抚顺、清河等城接连失陷后,明廷举朝震惊,万历皇帝决定倾其国力,消灭努尔哈赤。

经过九个多月的选将、调兵、拨饷、督师等准备,伐金兵马初具规模,一场大战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万历四十七年(1619,后金天命四年),明朝与后金之间爆发了著名的萨尔浒之战。

这场大战历时五天,在三个战场上进行了三次大战,以明朝的失败、后金的胜利而告终。这一战,成为明金双方关系的转折,对当时的辽东形势以至后来长时期的明金(清)对峙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明七恨

后金政权建立后,努尔哈赤就明白,一山容不下二虎。这年正月,他把诸贝勒召集到一起,郑重地对他们说:“我已经下定决心了,今年要征讨明朝。”众人早就摩拳擦掌,一听这话,全票通过了。

打仗讲究个师出有名,以争取民心,瓦解敌军。那么如何名正言顺地与明作战呢?努尔哈赤发动手下的精兵强将,要他们想理由。没几天工夫,就列出了明政府的七条罪状,名曰“七大恨”。

究竟是哪“七大恨”呢?

第一,我的祖父和父亲从来没有损害过明朝边境的一草一木,而明朝却无故地杀死他们。

第二,我本来想与明朝修好,互不侵犯,但明朝却逞兵越界,出兵援助叶赫。

第三,双方曾有不许私越边界的盟约,但明朝经常偷越边境,肆意掠夺,我遵照盟约,杀了出境的军民,明朝指责我擅杀,并且还挟取杀死我的使臣。

第四,明朝越境支持叶赫,使得叶赫将许给努尔哈赤的女儿改嫁蒙古。

第五,柴河、三岔、抚安是我们世代的领地,我们在那种植的庄稼,明朝却不许收取,而且派兵驱逐。

第六,叶赫获罪于天,明朝却偏信叶赫一面之词,遣使斥责努尔哈赤,大肆侮辱。

第七,哈达帮助叶赫两次来侵犯我,所以我吞并了哈达,明朝让我恢复哈达原地,后来,叶赫率先进攻努尔哈赤,从而引起了叶赫与建州之间的战争,明朝却帮助叶赫,明朝是非不分,偏袒叶赫、哈达,唯独处处与建州为难。

反正就一句话,明朝老是帮助我的敌人,那你就是我的敌人。

不管怎样,努尔哈赤觉得自己是出师有名了。他的“七大恨”文告一发,就是做了最好的战前思想动员,立即点燃了女真人的民族情绪,八旗兵一个个咬牙切齿,恨不能立马打到北京去,灭了“罪行累累”的大明王朝。

首战抚顺

努尔哈赤终于等到这一天了。万历四十六年(1618)四月十三日,努尔哈赤率两万多旗兵,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告天七大恨”仪式。祭天结束后,出征号角吹响,当天就发兵攻明。

抚顺,成了努尔哈赤的第一个目标。抚顺城建于明初洪武年间,周围仅三里,是辽阳以东的边防重镇,明朝在辽东开设马市贸易,设有抚顺关,边境的少数民族,特别是建州女真要进入边内,必须经过抚顺关,所以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努尔哈赤青年时期经常到抚顺进行马市贸易,对抚顺的山川、道里、城垣了如指掌。抚顺城坚兵强,硬攻难以得手。

怎么打好这第一战呢?关键时刻,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献了一计,他对父亲和诸兄弟说:“李永芳大开马市,一直要到二十五日才闭市。贸易时,人流较大,出入也混杂,边境防备肯定松懈。我们可以先派五十人假扮马商,驱马五路入城假装贸易。接下来再派兵五千,趁夜潜行到城下,外呼里应,内外夹击,肯定能一举拿下抚顺城。”

努尔哈赤听后,大加赞赏,对皇太极的智取计划完全同意,随后就令众贝勒、大臣们分头准备。

大军按预定的计划进行。十四日,假扮商人的八旗兵赶赴抚顺城内,皇太极统率的五千兵马也于当天夜间神不知鬼不觉地兵临城下。

午夜时分,战斗打响了。只听一声炮响,顿时炮火烛天,潜入城内的后金兵虚张声势,到处呐喊放火。守城游击李永芳从梦中惊醒,当他明白是怎么回事时,城内早已乱成一团,整个抚顺城都处在后金的包围之中。

就在努尔哈赤担忧城池迟迟攻不下来的时候,忽报外面有一书生求见。来人自称是明朝的秀才,姓范名文程,沈阳人。他对努尔哈赤说,守城的将领没什么本领,不必用兵,给他写一封降书就行了。

努尔哈赤觉得不妨试试,于是,当晚就派被俘的汉人入城,带给李永芳一封劝降信,以高官厚禄相诱。李永芳自知大势已去,第二天一大早,就穿着官服骑马出城,向努尔哈赤投降。

与此同时,另一支八旗军队也攻克了抚顺附近的东州、马根丹二堡,明辽东总兵张承荫闻悉败报后,率兵万人前往援救。

努尔哈赤闻知后大惊,急忙问李永芳:“张承荫是个什么样的人?”

李永芳答道:“此人是一员勇将。”努尔哈赤说:“既是勇将,想必不肯投顺,不若先发制人。”说完,努尔哈赤赶紧部署,一面派兵留守抚顺,一面发兵迎敌。

张承荫据山之险,分兵三地立营浚壕,布列火器以待。可没想到天公不作美,突然间风云突变,暴风骤起,黄尘蔽日,人马咫尺不能辨。明军站立不稳,军中有些混乱。

皇太极看准时机,一马当先,率领惯于在恶劣气候条件下作战的八旗铁骑,犹如从天而降的金甲神将,向明军直冲而去。

张承荫虽然勇猛,但明军扛不住八旗铁骑。几个回合下来,就败下阵来。张承荫阵亡,所部也全军覆没。

努尔哈赤攻陷抚顺、大败明军的消息不久就传到京城,举朝震惊,就连平日深居简出、不理政事的万历皇帝也深感问题的严重性。虽然大明王朝已是江河日下,但二百年来一向不成“气候”的“小小女真”竟敢兴师进犯,万历君臣又岂能容忍。气愤之余,他立即下令调兵遣将,准备驱剿八旗军,扫荡努尔哈赤的老巢,以振大明国威。

兵部遵旨照行,任命兵部侍郎杨镐为辽东经略,起用废将李如柏为辽东总兵,起用原任总兵官杜松驻扎山海关,命还乡总兵刘铤赴京听调,并征集福建、甘肃等地兵马,准备赴辽参战。

然而,问题来了。大明将士找出了很多理由,不愿出关作战。这样一来,光征集兵马,就花了九个多月的时间,这对努尔哈赤来说,无疑是个绝好的休养生息的机会。

的确,努尔哈赤在做着积极的准备。攻陷抚顺以后,他赶紧安置编户的汉人,整顿内部,并且在沿边布防,防御明军的反扑剿杀。

等了两月有余,还不见明军动静。努尔哈赤开始谋划新的进攻了,这一次他把目标瞄向了清河。清河位于努尔哈赤的出生地赫图阿拉西南一百六十里,地势险峻,孤悬山中,为辽沈屏障,是明和后金出入辽东边境的孔道,后金军从此处出来,西北长驱沈阳,西南直逼辽阳,其间无险可守。

万历四十六年(1618)七月二十日,努尔哈赤率八旗劲旅向清河进发。明将邹储贤闻敌来犯后,亲率守军八千余人据城设防,准备死守。

次日清晨,努尔哈赤率八旗军包围了清河。八旗兵冲到城下竖云梯、放箭,硬把个小小的清河城围得水泄不通。城上守军凭险抵抗,一场残酷的攻守战在所难免。

可是打了半天,却久攻不下,八旗将士死伤惨重。努尔哈赤便改变战术,采取远围,并派降将李永芳劝降,结果无济于事。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努尔哈赤派八旗兵用盾板车为掩护挖城墙,这下终于奏效了,他们将城东北角挖了个大缺口,城上守军没想到敌人会用这招,顿时惊慌失措,乱了阵脚。

八旗兵就像洪水,只要给一个小小的缺口,就能一决而下。不到一顿饭工夫,整个清河城就到处是敌兵,主将邹储贤大骂抗敌,战死疆场。

一个小小的清河,竟费了如此大的波折,这让努尔哈赤很恼火,便令八旗兵残杀了全城军民。之后,努尔哈赤又挥师南下,凡路过之处,民居房屋尽行焚毁,他的目的就是破坏明朝在辽东的防御能力。

抚顺、清河等城接连失陷,明廷上下主张立即“大张天讨”努尔哈赤之声,不绝于耳,万历皇帝也终于忍无可忍,决定倾其国力,一举灭掉努尔哈赤,这就是明清兴亡史上的首次决战——萨尔浒大战。

以少胜多

努尔哈赤攻下抚顺后,严密封锁消息,不准任何人私自出入。后金的间谍向努尔哈赤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情报:明军征剿的主力必定从抚顺方面来攻!

战场上,情报往往决定胜负成败。努尔哈赤得知这一信息后,当即决定在萨尔浒部署兵力,等待明军。这是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萨尔浒西距抚顺七十里,东距赫图阿拉百余里,为后金与明出入的门户。

明军终于准备进军了。这一天,明经略杨镐在辽阳演武场举行了盛大的誓师仪式,他手持尚方宝剑,坐镇沈阳,麾下大军兵分四路,围攻努尔哈赤的出生地赫图阿拉。

此战之前,并非人人都把后金当回事,至少明军最高统帅杨镐就是如此。在他看来,自己手中有将近二十万兵马,“消灭贼酋”不过是手到擒来的事情,根本没有想到会有战败的可能。

为此,杨镐向努尔哈赤修书一封,号称大明王朝集结了四十七万大军,他想通过虚张声势,彰显天朝神威,来吓倒后金,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努尔哈赤可不是“吓”大的。后金军只有十万,针对明军的部署,他采纳了降将李永芳提出的“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作战方针,即集中优势兵力,全力对付从抚顺方面来攻的这一路明军,最后再歼灭其他各路明军。

三月一日,大明西路军在杜松的率领下出发了,他们的目的地是萨尔浒。杜松身经百战,屡有战功,但此人勇武有余,谋略不足。他的部队从抚顺出发后,慢慢悠悠,到达浑河岸时,距会师期限只有半天了,可还有六十里的路程。半天走六十里,杜松觉得只有一个法子,那就是抄近道。

思来想去,他决定直接横渡浑河,便派人先去试探水情。不一会儿,派去的人回来禀报说河水不深,还不及马腹,而且还带来一个好消息,说河上还有数十艘小舟。杜松大喜,想也没想,就催促兵士徒渡。

杜松一高兴,就想喝两口。眼看天色不早了,手下的诸将请求宿营,可他根本不听,还趁着酒意,袒露胸怀,挥舞大刀,决定裸骑渡河。众将士一看劝阻不成,便为他披甲,杜松不但拒绝了,还轻蔑地说道:“入阵被坚,不是大丈夫的作为,我从小从军到现在,还不知道铠甲有多重吗?”边说边麾兵而进。就在明军都解衣渡河时,努尔哈赤派兵在上游决坝放水,淹死明军千余人,部队也被河水冲得七零八落。

两军还没开战,自己就折兵近千,杜松恨不能立即出了这口恶气。渡河后,他率兵疾进,行军的速度明显快多了。

来到萨尔浒后,后金兵正在构筑界凡城。杜松也不待部队休整,立即将手下军队分为两部,一部分结阵于萨尔浒山冈,另一部分由他亲自率领攻打界凡。

杜松的这一步棋,不走倒罢,一走就恰好中了努尔哈赤之计。他先命代善、皇太极率两旗兵马增援界凡,自己则集中兵力率六旗之众扑向萨尔浒。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界凡只是个引兵出动的幌子,萨尔浒才是努尔哈赤真正的战场。明军显然没有想到,努尔哈赤会来这招,顿时慌了阵脚。他们虽然居高临下,不断施放火器,可怎么抵挡得住久经沙场的八旗兵冲击?一阵激战后,努尔哈赤终于笑逐颜开,一举拿下了萨尔浒明军大营。

之后,努尔哈赤又与另两旗会合,八旗之旅以占绝对优势的兵力将杜松部逼迫在吉林崖下。萨尔浒大营一失,增援就没有指望了,腹背受敌的杜松,只能背水一战。他率军多次奋力厮杀,试图杀开一条血路闯出重围,可惜都无济于事。突然间,一箭飞来,正中杜松的面额,顿时鲜血满面,落马而亡。明军见状,主帅都死了,哪还有心思再战,纷纷四处乱窜,不少人被八旗铁骑踩死,明朝西路军全军覆没。

杜松所部被击败后,另一路明军马林部顿时不寒而栗,士兵丧胆,所部大哗。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马林急忙改变战术,转攻为守,试图依山结成方阵,形成“牛头阵”,互为犄角。可他没想到,这种消极的防御正中努尔哈赤的下怀,于是,八旗兵集中优势兵力,将其各个击破。

努尔哈赤灭了西、北两路大军后,下一个目标就是东路军了(www.guayunfan.com)。东路军的主帅叫刘铤,因为习惯使一柄乌黑镔铁的大刀,所以外号叫“刘大刀”。刘铤是明朝名将,南征北战多年,屡立战功,这与他手下的几万川兵是离不开的。

明朝叫刘铤去征讨后金时,他多次请求调川兵三万北上辽东,但未及调动便被催上了征程。无奈之下,他只能遵旨前往。可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朝廷让他统领的居然是两万多名中朝联合军,不但这些人是临时调凑,而且装备还差到了极点。

从宽甸到赫图阿拉,沿途山高水深,道路险远,刘铤的这路杂牌军走走停停,行速较慢。当行进到距赫图阿拉五十里远的地方时,西、北两路已经败没,而刘铤却全然不知。

在战场上,对友军的动态毫无所知为兵家大忌。果不其然,为诱使刘铤深入,皇太极又向努尔哈赤献了一计:派一个明降卒扮成杜松部的人,令其手持杜松军败时缴获的令箭,到刘铤军前诈称杜松已经旗开得胜,顺利进抵赫图阿拉,诱使刘铤快速进军。

这边,刘铤不知是计,竟信以为真,亲率精锐为前锋,快马加鞭来到阿布达里冈。刘铤一心怕杜松抢了头功,竟顾不得观察周边形势,走进了早已埋伏在山顶、溪谷中的后金八旗兵的埋伏圈。

后金将领阿敏见鱼已上钩,率兵突击而出,将刘铤军拦腰切断,猛攻其尾部。皇太极也率兵从山上冲下来,左突右冲。老将刘铤身陷重围,身被数十创,面颊都被削去了一半,但仍然奋力拼杀,手刃数十敌。可“刘大刀”还是敌不过八旗兵的“乱刀”,最终落马身亡。

击败刘铤以后,代善等又移师南行,扑向朝鲜军队所在的富察,在那里还驻有明监军康应乾统领的明军余部。

朝鲜军毕竟是前来帮忙的,一看明军大势已去,他们觉得还是袖手旁观为好。于是,后金兵刚一到,朝鲜军自都元帅姜弘立、副元帅金景瑞以下,都不战而降,归顺后金。明朝在朝军中的监军乔一琦,情知无力回天,投崖而死。至此,东路明军也完全失败。

杨镐得知三路明军覆灭的消息后,急忙下令南路李如柏撤军。李如柏本就胆小如鼠,怯懦无能,一直不愿出师,带兵上路后,他故意行动迟缓,观望不前,接到杨镐撤军令箭,高兴得喜出望外,急忙率军回师沈阳。这样一来,出征的四路明军中,仅南路全师而返。

整个萨尔浒之战,历时五天,在三个战场上进行了三次大战,由于主战场在萨尔浒,故称萨尔浒之战。这是一场后金与明廷决定盛衰的决战,明朝要消灭后金,后金想打败明朝,不管对谁来说,成败都在此一举,最终以明朝的失败、后金的胜利而告终。从此,后金上下信心百倍,士气高涨,对明朝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而明朝则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最为关键的是,这场大战撼动了明朝二百多年的基业,对于后金来讲,与其说是保卫政权的防守战,不如说是后金兵进辽沈的军事大演习,两年之后努尔哈赤便攻占了辽沈地区。从此,努尔哈赤敲响了进攻明朝的战鼓,明与后金(清)长达二三十年的战争宣告开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