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昭君墓独留青冢向黄昏

昭君墓独留青冢向黄昏

时间:2022-06-29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昭君墓独留青冢向黄昏2000多年前,一位南国红妆女子越关山走朔漠,涉黑河踏荒原,肩负着巩固汉朝和匈奴关系的重大使命而远嫁异邦。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在她的墓前题诗纪念:“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C王昭君雕像衣冠青冢留人间昭君墓背依大青山紧傍黄河水,位于今日呼和浩特市南郊大约9千米处。昭君去世以后,没有人知道她的确切埋葬地点,这座墓地其实是一座衣冠冢,也是许多昭君墓中影响最大的一座墓地。

昭君墓独留青冢向黄昏

2000多年前,一位南国红妆女子越关山走朔漠,涉黑河踏荒原,肩负着巩固汉朝和匈奴关系的重大使命而远嫁异邦。她为黄河两岸带去60年的和平,她的子孙后代也为胡汉两族同胞的亲善友好做出了巨大贡献。后世人民永远记得这位红颜女子的不朽功绩。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在她的墓前题诗纪念:“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昭君出塞千古传

昭君姓王名嫱,字昭君,出生于今天湖北秭归县一带。她天生丽质,聪慧过人,后因选秀入宫踏进了长安。汉元帝时期,草原部落匈奴日渐崛起,呼韩邪单于主动前来求亲。经过再三考虑,元帝决定将一位宫女远嫁塞外和亲。虽然汉宫中的三千佳丽都想飞出宫外,可一听要去遥远的北国草原都纷纷退缩。王昭君听说后,主动提出愿意嫁给呼韩邪单于。

A昭君单于骑马像

B俯瞰昭君墓全貌

昭君到达草原后被封为宁胡阏氏,开始了异域生活。她接受匈俗,传播汉习,辅王哺幼,扶正驱邪,化解单于兄弟争权的内乱,先后报恩王盾,劝归王怀,救助张子先。昭君在世的时候,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呼韩邪单于亡故后,她按照匈奴习俗,嫁给长子复株累单于。复株累单于死后,32岁的昭君继续致力于巩固匈奴与汉朝的友好关系,将两族人民之间的和平延续了几十年。王莽内乱时期,昭君去世,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绝代佳人,在大黑河南岸建起了一座古墓。

C王昭君雕像

衣冠青冢留人间

昭君墓背依大青山紧傍黄河水,位于今日呼和浩特市南郊大约9千米处。这座古墓在蒙语里称作特木尔乌尔琥,意指“铁垒”。它有两个特异之处:据说每逢冬日来临之时,四周皆草枯木朽,唯有昭君墓青翠依旧,于是后人又称其为“青冢”。另外,也有人说昭君墓具有三种不同变化,“晨如峰,午如钟,酉如纵”,一日三变,景色各异。

整座墓院占地面积3.3公顷,墓高33米,是一座青色大土丘。昭君去世以后,没有人知道她的确切埋葬地点,这座墓地其实是一座衣冠冢,也是许多昭君墓中影响最大的一座墓地。墓前有一尊高约4米,重约5吨的呼韩邪单于与昭君并辔向前的铜像。墓院里有一座六角攒尖红亭,亭内立有不少纪念石碑,最醒目的一块是由近代名人董必武先生题写的《谒昭君墓》诗碑,上面写有“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之句。另外墓院还设有青冢牌坊、石雕云墙、出塞文物陈列室与奇石馆等。

这座衣冠冢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墓主王昭君早被视为和平的使者、民族团结的象征,她为草原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化,也为汉匈之间开启了贸易交流的先河。直到现在,呼和浩特和包头两地的人们还依旧奉其为昭君娘娘,常逢年过节时前往墓地上香祈福。

A昭君故里

B匈奴文化博物馆内的昭君和单于蜡像

C王昭君陵园

D昭君墓石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