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故事 山前褶皱-通南巴构造带构造特征

山前褶皱-通南巴构造带构造特征

时间:2022-01-26 励志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从区域构造分析,通南巴构造带实际上是龙门山推覆带在盆地内形成的一个褶皱。通南巴构造带以上特征:和米仓山斜交,局部构造轴线旋转,涪阳坝断裂带分割构造带,黑池梁冲起构造,和基底控制有较大关系。
山前褶皱-通南巴构造带构造特征_龙门山-米仓山褶

四、山前褶皱-通南巴构造带构造特征

通南巴构造带为米仓山前褶皱,为一个大型的近NE向展布的背斜(如图4-21所示),是仅次于威远背斜的一个大型构造带。构造带夹持在米仓山-大巴山推覆带之间(如图4-16所示),东侧的黑池梁构造同时位于米仓山前、大巴山山前,为米仓山山前冲断带,也属于大巴山隐覆推覆带内的一个构造。而通南巴构造带西侧距离冲断带较远,为山前褶皱(如图4-17、图4-18、图4-19、图4-20所示)。

通南巴背斜构造带表现为多期次、多方向构造叠加(如图4-21所示),为大巴山、米仓山复合冲断带。从区域构造分析,通南巴构造带实际上是龙门山推覆带在盆地内形成的一个褶皱。如图4-16所示,通南巴构造带和九龙山构造是两个NE走向、基本上平行的背斜,与龙门山推覆带构造平行,表明这两个构造的动力实际上来自龙门山推覆带;其次,米仓山—汉南地体的总体走向也是NE走向。因此川东北盆地构造变形的动力很可能来碧口地块的作用。

通南巴构造带平均轴长90~100公里,背斜隆起幅度为1750~1100米,地下构造形态总体为NE向的大型隆凹格局(如图4-21(a)所示)。构造剖面特征表明(如图4-21(b)所示),构造主体主要为米仓山推覆带挤压应力形成,同时又叠加北西向展布的大巴山期构造(如图4-21(c)所示)。在米仓山推覆作用形成通南巴构造带之后,大巴山推覆带即用应力和米仓山推覆带的挤压应力垂直,挤压改造、局部分割通南巴构造带,由此形成多个高点:仁和场、河坝场、涪阳坝冲断带、马路背、黑池梁等。

通南巴构造带突出的构造特征为(如图4-21、图4-22所示):

1)米仓山推覆带形成通南巴构造带主体,后期叠加大巴山改造作用(如图4-21所示)。

2)通南巴构造带的走向和米仓山斜交(如图4-16所示),与碧口地体、九龙山构造平行。从动力学分析,其动力可能主要来自龙门山推覆带。米仓山地体内的断层走向也表现出龙门山改造的迹象。

3)通南巴构造带内有多个局部构造,在图4-21、图4-22中描述有3个局部构造:黑池梁(剖面特征见图4-17)、马路背(剖面特征如图4-18所示)、河坝场(剖面特征如图4-21(c)所示。这些构造的特征是:

局部构造都比较完整,尤其是河坝场构造,为一个完整的背斜;黑池梁构造为一个完整的断背斜(如图4-21所示)。

img107

图4-21 通南巴构造带构造特征示意图

其次,部构造之间的轴线方向、位置都有较大变化(如图4-21(b)、图4-22(a)所示)。以涪阳坝断裂带为界,西侧的河坝场-仁和场构造的轴线为近东西走向,东侧的马路背-黑池梁构造走向东北向,局部构造的轴向有明显的旋转。局部构造走向的差异,表明局部构造形成的应力场有较大的变化。

局部构造之间的断层为撕裂断层,也是重要特征。河坝场背斜轴线更加靠近盆地,马路背构造轴线居中,而黑池梁构造轴向靠近冲断带。局部构造之间有明显的错动,使得构造之间的断层成为撕裂断层。撕裂断层的形成,同时和推覆带内部差异有关,也和推覆带前缘的地质体差异有关,通南巴构造带局部构造的差异同时受到基底、盖层以及米仓山地体差异的影响。由此造成米仓山构造分段性,后面将详细讨论。

img108

图4-22 通南巴构造带构造三维可视化显示图

a:通南巴构造带-河坝场、马路背、黑池梁局部构造三维可视化显示。局部构造的轴线明显有旋转。

b:河坝场-涪阳坝断裂带构造特征。涪阳坝断裂带由数十条断层组成,表现为破碎带。

c:黑池梁-大巴山隐伏推覆带构造特征。大巴山推覆带表现为一系列的坡坪式叠瓦断层。在黑池梁地区发育一个冲起构造。

4)马路背与河坝场构造之间,发育涪阳坝大型断裂带,该断裂带从米仓山一直延伸到普光气田,由20余条大小断层组成,断裂带内上部陆相反射波组连续,而下部海相地层反射波组杂乱(如图4-22(b)所示)。涪阳坝断裂带构造十分独特,两侧的构造都非常完整,唯独涪阳坝断裂带为破碎带。

5)大巴山前(如图4-22(c)所示):在黑池梁东北部,断层发育带为大巴山推覆带的隐伏推覆带。发育的断层主要呈近西北-东南走向,断层规模相对较小,多条断层近平行分布,反映大巴山弧形构造带的挤压应力对黑池梁东北部断层形成的明显影响。平行断层顶底部并未连接起来,没有形成双重构造,而是形成了双重构造的雏形-坡坪式冲断构造。每个S型逆冲断层基本都发育反冲断层,这些冲断构造将中变形层系分几个大断块构造。这种坡坪式逆冲构造体系是双重逆冲构造的雏形,是由于大巴山前缘相对较弱的构造挤压应力影响形成的。通南巴构造带以上特征:和米仓山斜交,局部构造轴线旋转,涪阳坝断裂带分割构造带,黑池梁冲起构造,和基底控制有较大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