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故事 德才双馨育桃李

德才双馨育桃李

时间:2022-01-25 励志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底蕴深厚创遥感 德才双馨育桃李余 涛梅安新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遥感与空间信息科学专家,也是我的授业恩师。德才双馨,教书育人,桃李天下梅老师是新中国成立后在20世纪50年代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科学使命感,个人一生虽历经坎坷,但始终傲骨铮铮、刚正不阿,淡泊名利、乐于奉献。
德才双馨育桃李_巡天察地梅安

底蕴深厚创遥感 德才双馨育桃李

余 涛

梅安新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遥感与空间信息科学专家,也是我的授业恩师。梅老师出生于1934年11月,浙江天台人,1953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学习,1957年毕业留校,师从著名地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吉余教授,长期从事地貌、第四纪地质、遥感及空间信息科学的教学、科研,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我想我是很幸运的,得有机缘成为梅老师的亲传弟子,受益良多。时逢老师八十华诞,特撰此文以表感恩之心、感激之情,并合十祈愿老师福寿绵长!

地学底蕴,融合理工,开创遥感

梅老师学思敏捷而能勤奋刻苦,慧根天赋又有名师引导,在长期努力的学习和教育中,积累了极为深厚的地学底蕴,在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地质学等学科都有高深造诣,学术自成体系。例如:他是长江三角洲和上海市第四纪地质系统研究的开拓者,其“长江三角洲第四纪地质”一文,在该领域具有奠基性质;参与了高教出版社出版的两个版本的地貌学教材的全面编写;在地理系不断开设新课;是“全国高师地貌教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全国的第一个课程教学研究会)等等。

20世纪80年代,信息技术已经开始呈现出无比蓬勃的生命力,梅老师非常敏感并极具前瞻地意识到:信息技术必将对地理学科未来的发展带来全面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面对当时国内教育科研思想滞后、技术落后的窘境,梅老师发挥自己地学知识全面、理工基础扎实、对前沿技术领悟与洞察能力强的特点,成为国内开创遥感应用的先行者之一,并创建华东师大“城市与环境考古遥感开放实验室”(现称“地理信息科学实验室”),随后又参与发起成立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遥感分会。梅老师擅长结合地理知识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等,熟练利用专业软件进行遥感信息的提取、分析和决策辅助,国内罕见。梅老师主编的21世纪教程《遥感导论》一书,是目前全国发行、使用最广的里程碑式的专业教材,已发行近20万册,该书首次打破了航天遥感与航空遥感的界限,不再将两者分开讨论,书中提出的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独到见解,对我国未来遥感应用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梅老师主持的“上海城市扩展和城市化过程及规律的遥感动态研究”,应用了1947年至1993年上海历次航空遥感数据以及1996、2002年的QUICK BIRD等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时间跨度近60年,土地利用分类全部按建设部系统3级类型解译并按统一行政区统计数据,制图精度优于1∶20 000比例尺,个别可达1∶5 000。这样多的时相、这样大的制图比例尺、这样高的解译精度,国内和国际均未见报道。这一成果不仅在科研思路上有重要创新,而且成果中包含了丰富的遥感和地学信息,有待进一步挖掘,许多博士生论文都曾得益于梅老师无私提供的未发表成果,其中1997年的数据和图件提供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使用。值得指出的是个别出版地图册引用了梅老师的部分成果图件,不加出处,我们为此颇为不平,而梅老师却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不必与他们计较。

博学多识,勤于实践,倡导创新

梅老师治学严谨、成果丰硕,曾主持和承担的国家重点项目就有十多项,并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60多篇论文,出版了3本教材。而我在读研期间对老师最为深刻的印象却是其博学多识、勤于实践和倡导创新的特点。

梅老师曾到美国、德国、英国、中国香港等地进行讲学、研究和交流,学贯中西,通晓数国语言,能熟练地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用俄语、日语等查阅专业文献。老师也鼓励我们经常直接阅读外文文献(而不是翻译),争取多写外语论文,以便及时掌握学科领域的前沿动态,并在今后能与国际同行自如地进行交流。对此,我在后来的学习、工作中确感受益匪浅。

梅老师非常注重实际调查,收集野外第一手资料,在长达数十年的教学科研活动中,老师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迄今为止仍然是华东师大地理系野外工作时间最长的教师。记得1998年我刚读研三时,在准备论文选题报告中,结合当时承担的一个国家级风景区规划项目,我提出了基于互联网,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一个实时远程的风景区规划、模拟及决策辅助系统的构想,由于当时的互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都还处于应用起步阶段,心想国内还没有见到类似设计,实在没把握是否可行。1个多月后开题论证,梅老师听完我的汇报,即指出国外也有人提出这种想法,只是没有具体设计,我可以结合项目,加强调研实践,努力完成研究。老师的肯定极大地鼓舞了我,最终顺利地完成了系统设计、硕士论文和学位答辩。

梅老师曾告诫我:学问,学问,就是要好学善问。我的理解,这里的“学”代表着做学问的态度——勤奋、积极,这里的“问”代表着做学问的方法——探究、创新。梅老师曾这样比拟在大学的不同学习阶段:本科生,有问题有答案;研究生,有问题没答案;博士生,没问题没答案。虽然刚开始我对这种学习阶段的划分理解并不深刻,但努力记下了,并在后来的博士学习阶段迅速得到了领悟。如果说本科生是扎扎实实打基础的阶段,那么硕士生就要能在专业领域的一个或者几个点上有所突破,而博士生则必须在学科领域中能独树一帜地提出创新理论或见解(甚至开创一个完全崭新的学科领域)。正是一直坚持梅老师所提倡的创新思想,我的博士研究成果和学位论文都得到了一致认同,而我在后来的研究工作中,相比同行也能较为超前地完成了《位置服务》(2005)、《智能空间》(2011)、《利用情境感知提高LBS适切性的研究》(2012)、《从互联网、物联网到地球神经网络——全球互联的未来之路》(2012)等著作和论文的出版。梅老师倡导创新的思想,仍将继续激励着我对人(People)、地(Place)、物(Things)的信息势能、信息流动力学及智能空间的应用服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德才双馨,教书育人,桃李天下

梅老师是新中国成立后在20世纪50年代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科学使命感,个人一生虽历经坎坷,但始终傲骨铮铮、刚正不阿,淡泊名利、乐于奉献。1987年梅老师赴美讲学,针对当时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对中国大陆不了解甚至有误解的客观现象,老师通过当地媒体《布鲁金斯日报》,从谈文化差异的角度,实事求是、客观得体地介绍了自己的祖国,维护了民族尊严。1997年梅老师退休后,与师母余冬月老师一起,长期无偿资助边疆贫困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迄今已有数十人。

梅老师在30多年前就已经评上教授,但却长期坚持在教学一线,亲自教授多门地学基础课程。梅老师讲课,气定神闲、娓娓道来,联系实际、生动形象,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尽为书上不载之秘,学生听来常有如沐春风之感。记得从华东师大地理系本科毕业攻研的一些同学曾说:本科时就能听到梅安新老师亲自授课,是完全意想不到的收获,也正是因为梅老师对地理学科的介绍和诠释,才坚定了我在该领域长期学习和发展的信心!

梅老师德才双馨,嘉言懿行,几十年来,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仅亲自培养和指导的博、硕士研究生就有40多人,进修教师3名,本科生则难以胜数。梅老师指导我可谓无微不至,不仅体现在学术上,也体现在生活中和思想上。2002年我博士毕业时,梅老师对我说:经过较为系统的学习、研究和训练,今后有机会为国家、为社会多做一些贡献了,要坚持学习、努力工作;要掌握系统、全局、综合的思维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梅老师的谆谆教诲没齿难忘,也使我再次顿悟:人比山高,脚比路长,只有继续拼搏,才能不辜负恩师的期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