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体系——[需手动填充]木

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体系——[需手动填充]木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铁菱角、铁蒺藜、鹿角木、陷马坑、檑木、石檑等防御设施用于守城。铁菱角部署在壕沟,或近城的塘陂,以防止敌军。城池一但遭到敌人的破坏,若无法即时修复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守城时务必准备辅助防御设施,来暂时阻挡敌人的攻势。
防御兵器_嘉峪关志

第四节 防御兵器

城池的构筑在中国历史上是源远流长的。周人以城立国,武装殖民,统一了中国。唐代的城制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在杜佑所著《通典》中,也特别列有〈守拒法〉一章,叙述了城墙、城壕、墩台等防御设施。明代将城池的防御系统发展成由城墙、城门、瓮城、马面、钟楼、鼓楼、望楼、弩台、敌楼等机制所构成的复杂体系。在敌军攻城前应尽量消耗敌军的有生力量,以降低攻城时敌军所给予的压力,所以就必须设置阻滞设施。如铁菱角、铁蒺藜、鹿角木、陷马坑、檑木、石檑等防御设施用于守城。嘉峪关的攻防设施历史上鲜有记载,从冯胜首筑土城到嘉峪关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事,可能是它巨大的威慑力发挥了作用。但作为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它的攻防设施是必不可少的。根据历史资料,防御兵器有:

一、蒺藜

蒺藜是一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因为它的果实外壳有刺,所以古时作战常常就地取材,将它收集后洒于敌军必经之路,用以刺伤敌军人马脚部。《孙子兵法.虎韬.军用》提到木蒺藜和铁蒺藜的用法:“狭路微径,张铁蒺藜,其高四寸,广八寸,长六尺以上,千二百具,败步骑。”

二、诌蹄、铁菱角、鹿角木诌蹄则是由一具钉满逆须钉的七寸(0.22米)木框构成,都是较大型的阻滞设施。铁菱角部署在壕沟,或近城的塘陂,以防止敌军。鹿角木是长数尺的坚木,插入土中一尺多,目的是用于阻挡骑兵

三、陷马坑、机桥

明代的陷马坑坑中底部布满削尖并用火烤过的鹿角枪和鹿角签,坑上以刍草或种草苗覆盖,藉以欺敌,用来迟滞敌军骑兵的行动。陷马坑一般设置于敌人通行的道路和城门的内外两侧。机桥是一种陷阱装置,主要是部署在壕沟上,平常与正常的便桥无异,在敌军攻城时,则可将栝木取下,敌军一践踏桥面,桥就立刻翻覆,使敌陷入壕沟内被歼。

img110

铁蒺藜

img111

陶檑

四、檑木、石檑、陶檑

攻城军队在攻城过程中伤亡最大的是攀爬城墙时(也就是“蚁附”),此时守城兵士可以用所有的兵器去对付攀爬中无力还击的攻城士兵。其中应用的最多的就是檑木、石檑,其中木檑是采用巨大的木材,修成长四尺(1.25米)直径五寸(0.16米)的木柱,然后在木柱上钉上逆须钉,以增加檑木投掷时的杀伤力。石檑用当地石头制成,敌人攻城时从城上掷下石檑杀伤敌军。

五、回收型檑木

传统型的檑木多半是藉助重力来产生破坏

力,制作的材料多半容易自城中取得。但是若敌人围城经年,城中有限的资源无法长期支应制造檑木所需,很快的便无法应付蚁附的攻城军,所以可以回收多次的檑木便出现了。这些回收型的檑木有车脚檑和夜叉檑两种,其中车脚檑是自城上立一个绞车,然后以车轮作为檑具,投掷后再以绞车收回。而夜叉檑(又称留客住)则是以长一丈多(3.13米)直径一尺(0.313米)的湿榆木制成,檑木外钉满长五寸的逆须钉,两端装有轮子,一样依靠城上的绞车施放。如此一来,当夜叉檑施放后,两端的轮子(当然它们的直径超过五寸)可以迅速的帮助檑木回到原位,而不会受到逆须钉和城墙摩擦而导致难以回收的窘境。

六、狼牙拍、飞钩、铁撞木

除了可回收的檑木之外,明代还有其他回收型的攻击兵器,如狼牙拍、飞钩和铁撞木。狼牙拍由长五尺(1.57米)、宽四尺五寸(1.41米)、厚三寸(0.09米)的榆木板钉满五寸长,重六两的狼牙铁钉二千二百个,四面各装上一刀刃,以加强杀伤力。飞钩是运用在敌军士兵穿着沉重的铁甲攻城时,因为头戴物笠,又担心矢石攻击,不敢抬头的心理,只要他们聚集在城下,就立刻将飞钩抛下,飞钩会钩住盔甲,每次可以钩到两三个人,提起后杀伤。

七、守城火炮、炮车

火药发明之前所谓的“炮”就是指投石车,确实的起源时间虽不可考,但是,可以确定在春秋时代已经有实际投入作战的纪录,而唐代时更是广泛的运用。宋代的《武经总要》曾提到:“凡炮,军中之利器也,攻守师行皆用之”。《武经总要》中共记载有十八种炮车,其中用于守城的炮车有双梢炮、五梢炮、七梢炮、旋风炮、虎蹲炮、拄腹炮、独角旋风炮、旋风车炮、卧车炮、车行炮、旋风五炮、合炮、火炮等。到了明代,各个关口要塞守城的炮车还继续使用。

img112

守城火炮

八、弓、床弩

弓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在上古文献中有许多记载,如《世本》将弓矢的起源归于皇帝的大臣“挥”和“夷牟”;《山海经》则称:“少皞生般,始为弓矢。”弩的起源很早,和弓一样,没有人确切知道它的发明时间。但是可以确知的是,到了春秋战国时代,随着战争形态的日益扩大,弓和弩已经成为军队中最重要的武器之一。到了明代亦发展了一系列巨型的床弩,这些床弩为增加发射的力道,都是以复合弓来提供足够的弹力。这些床弩的发射机制和个人型所使用的弩机不同,一般是以槌子来敲移“牙发”,使弦脱离,进而带动弩箭。床弩一次发射数十箭,对于敌人的密集攻击具有很大的伤害力。

九、消防器具

攻城部队常用炮车投掷燃烧弹,因此城墙上必须预贮水源,以便随时灭火减少伤害。一般的水袋是以牛马杂畜的皮毛制成水袋,可以贮水三四石,出水口以长一丈(3.13米)粗径的竹,中间打通,以利出水。遇到城上的城楼、角楼、敌楼失火,以三至五人为一组,立刻提起水袋灌救,一座城门必须配置两具水袋。若是敌人在城下起火,则用另外一种可以投掷的水囊,水囊是用猪或牛的胞衣制成。火势大的时候,水不易接近火源,可将水喷洒到火源上。遇上油性的燃烧物时,就不能以水来灭火,否则会有火苗四散的情形,这时就以麻搭(形如现代的拖把)沾泥浆来灭火。

十、辅助防御设施

有塞门刀车、布幔、皮帘、木女头等。城池一但遭到敌人的破坏,若无法即时修复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守城时务必准备辅助防御设施,来暂时阻挡敌人的攻势。如塞门刀车就是用来代替被敌军破坏的城门,它共有两个车轮,门板上向前插出许多枪刃,以防止敌军再度破坏。

木女头则是代替被破坏的女墙,它高六尺(1.88米),宽五尺(1.56米),墙面上预开了一些射口,底部设两个轮子以便推行,迨移至定位时用附带的两枝拐木加以固定。因为女墙往往是城上争夺战的僵持地点,所以往往是攻方攻击的重点,若是女墙为攻城部队所破坏,则城上的守军就失去屏蔽,很快便会丧失战力,所以守军多半会利用布幔来保护女墙。布幔是以很多层的厚布(也有用绳子编成绳网)做成一面布幕,以一枝竹杆撑出墙外七八尺外(2.19-2.50米)来抵挡矢石,当然同理它也可以用于保护望楼。若是城上被打出缺口,则利用牛皮制的皮帘来遮蔽,皮帘的长八尺(2.50米)宽一丈(3.13米)。

img113

弓箭

img114

床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