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耕地面积与耕作制度

耕地面积与耕作制度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恢复耕地和鼓励农民开荒,1952年,耕地增至2733公顷。耕作制度传统耕作制度有:一年一熟制,即冬闲田或冬种绿肥、大麦、萝卜,种植一季中稻或一季晚稻。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水利灌溉条件改善,农业科学技术提高,以及劳力增加,农业耕作制度发生较大变化,主要是水稻一季改双季。旱地轮作复种制有三熟制和二熟制两种类型。
耕地面积与耕作制度_八景镇志

第二节 耕地面积与耕作制度

耕地面积

1950年,境内有耕地1912公顷。经过恢复耕地和鼓励农民开荒,1952年,耕地增至2733公顷。经过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1964年耕地达3253公顷,其中,水田2354.60公顷,旱地898公顷;全镇农业人口17985人,人均耕地0.18公顷;劳动力7231人,劳均耕地0.45公顷。其后,由于兴修水利、修筑道路、退耕还湖、退耕还林等原因,导致耕地逐年减少。2007年,全镇耕地面积2354公顷,其中,水田1735公顷,旱地620公顷,按乡村总人口29957人计算,人均耕地面积1.20亩(1公顷=15亩,下同)。

耕作制度

传统耕作制度有:一年一熟制,即冬闲田或冬种绿肥、大麦、萝卜,种植一季中稻或一季晚稻。一年二熟制,即冬种油菜、夏种早稻或中稻;或夏种水稻、秋种大豆或红薯等。由于土质、灌溉条件及种植习惯不同,轮作复种也不相同。民国时期,靠近肖江下游的庄头、坦湖等地因水患严重,多为一季晚稻为主;西山、南头、上保等地水利条件差,多为夏种早稻和中稻为主,秋种少量红薯或荞麦。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水利灌溉条件改善,农业科学技术提高,以及劳力增加,农业耕作制度发生较大变化,主要是水稻一季改双季。1953年,试栽双季稻,产量不高。1979年,栽种二季晚稻1344公顷,占水田面积66.50%。亩产251公斤,总产量5059.16吨。20世纪90年代,靠近肖江下游沿岸村庄,田多地少,实行稻、稻、油菜轮作制;土地肥力较差的丘陵地区,实行稻、稻、肥制或油、稻、豆轮作制。旱地轮作复种制有三熟制和二熟制两种类型。

水田 冬作一熟制:绿肥、水稻;二熟连作制:绿肥、水稻、水稻。

冬作二熟轮作制:油菜、棉花;油菜、一晚;油菜、晚秧田、二季晚稻。

冬作三熟轮作制:油菜、早稻、二晚;油菜、早大豆、二晚。

冬闲一熟制:冬闲、一季晚;冬闲、早稻、二晚秧田。

旱地 主要是一年二熟制:油菜、棉花;油菜、花生;

一年三熟制:小麦、大豆、芝麻;油菜、西瓜、芝麻。

上述各种轮作复种制度,各有不同特点:稻稻、豆稻二熟制或油稻稻、油稻豆三熟制产量高,是增产粮油主要途径;二季晚稻后种植绿肥(红花草),可以较快恢复地力,绿肥与油菜冬季轮作,更能增肥土壤,获得显著增产。豆、稻耕作,又能水旱交替,对改良培育土壤,挖掘土地增产潜力有很好作用。对低洼易淹水田,一晚一熟制可坐过汛期保丰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