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早期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的情况

早期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的情况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充分表达了这位伊斯兰教始传人对中华古老文明的向往和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伊斯兰教传入东南沿海不久,约在10世纪前后已传入我国新疆南疆地区,进而传至阿克苏、库车一带。[2]这对于后来维吾尔族的形成和伊斯兰教在全疆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早期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的情况_回族文化概要

一、早期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的情况

公元7世纪初伊斯兰教兴起时,正值唐帝国大开国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欢迎与正在崛起的阿拉伯帝国开展友好交往关系。为鼓励穆斯林传播友谊、寻求知识,先知穆罕默德发出了一条著名的“圣训”:“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充分表达了这位伊斯兰教始传人对中华古老文明的向往和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在这条“圣训”精神的指引下,穆斯林商人、贡使和部分知识分子不断来到中国的京都长安和广州、扬州、泉州等东南沿海商埠城市,当时的中国人称他们为“蕃客”,他们的聚集地称为“蕃坊”。伊斯兰教随着这种交往也东传中国。

阿拉伯商人苏莱曼于唐玄宗大中五年(851年)来广州经商,归国后著有《游记》,书中称:“中国商埠为阿拉伯人麇集者,曰广府(即广州),该处有回教教师一人,教堂一所……各地回教商贾既多聚广府,中国皇帝因任命回教判官一人,依回教风格,治理回民。判官每星期必有数日专与回民共同祈祷,朗读先圣戒训。终讲时,辄与祈祷者共为回教苏丹祝福。判官为人正直,听讼公平。一切皆能依《可兰经》、圣训及回教习惯行事。故伊拉克商人来此方者,皆颂声载道也。”[1]相传唐政府在长安为来华穆斯林建有礼拜寺。宋代继续推行对外开放政策,阿拉伯、波斯穆斯林来华经商传教者如钱塘潮涌,新建或重建的清真寺数量较多。留存至今的有广州怀圣寺、泉州的圣友寺、扬州的仙鹤寺、北京牛街寺等。

伊斯兰教传入东南沿海不久,约在10世纪前后已传入我国新疆南疆地区,进而传至阿克苏、库车一带。立都喀什噶尔的突厥喀喇汗王朝在萨图克·博格拉汗(约927~955\956年在位)统治时期接受伊斯兰教,其子穆萨汗继位后宣布伊斯兰教为国教,有约20万帐突厥游牧民族皈依伊斯兰教。[2]这对于后来维吾尔族的形成和伊斯兰教在全疆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元时,横跨亚欧的蒙古大帝国建成,东西交通大开,阿拉伯、波斯商人纷至沓来,以突厥语族穆斯林为主的“西域亲军”和“探马赤军”来华定居,最后形成回回民族,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了更深层次的对话和交融,推进了伊斯兰教在中华大地的普遍传播,故中山府《重建礼拜寺记》中说:“今近而京城,远而诸路,其寺万余,俱西向以行拜天之礼。”[3]元代来华的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其游记中说:“中国各城市都有专供穆斯林居住的地区,区内有供举行聚礼等用的清真大寺。”而且在“中国每一城市都设有谢赫·伊斯兰,总管穆斯林的事务[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