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藏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西藏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以西藏自治区为例,介绍藏族教育自和平解放以来的发展历程。昌都小学的建立是西藏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人们将它誉为“西藏现代民族教育的第一颗明珠”。在西藏现代教育体系初创阶段,民族中学教育和干部教育也有一定发展。这一时期西藏教育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空前的。
民族教育发展_中国藏族

第一节 民族教育发展

说文解字》记载: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作为人类文明的传递手段,是和人类社会的产生同步的。教育是一种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的传承和提升行为,作为人和动物相区别的重要特征之一,教育在藏族社会也有其特色和漫长的发展过程。

一、传统教育

从藏族民间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以言传身教方式进行的劳动经验和生产技能的传授,是最初的教育形式。进入吐蕃时期,藏王松赞干布创藏文、兴教育,他的后继者继续尊崇佛教、重视教育,使藏族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吐蕃王朝衰亡后,经历了长达400年的分裂割据状态,佛教发展迎来了后弘期。在后弘期形成了藏区教育的主要形式——寺院教育。寺院教育,以僧侣为教育对象,以佛教教义为主要教育内容,教育与宗教密不可分,寺院不仅是宗教活动中心,也是文化教育中心。除了传播佛教教义外,寺院教育还形成了大小五明的学科分类,创作、编纂、翻译了卷帙浩繁的各科知识,培养了一大批高僧大德,为藏族社会的发展、藏族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藏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作出了贡献。

藏族传统教育的第二种形式是官办教育。旧西藏社会的官办学校有僧官学校和俗官学校,学生绝大部分是贵族子弟,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地方政府培养僧俗官员。仲科学校,创设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学生来源是上过私塾、有一定文化基础的贵族和官员子弟,西藏地方政府的俗官一般都从其中选任,是为俗官学校。孜仲学校,创设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时期,地方政府的各级僧官一般都从孜仲中选拔,是为僧官学校。第三类官办小学,起源于清朝末年,张荫棠、联豫、赵尔丰等在康藏地区兴办的正规小学。1938年,南京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办了一所国立拉萨小学,隶属于教育部边疆教育司,是西藏正规小学的开端。

藏族传统教育的第三种形式是私学,分为家塾和私学两种。家塾是贵族、官员、大商人等在自己家里或庄园开办的,由单家或几家延请老师教授自家子女的教育形式。私学一般是由学者、教师在城镇开办,规模为数人至数十人不等。1949年时,拉萨有私人学馆8所,全藏共有学馆近百家,学生约3000人。但由于当时社会的局限性,这三种教育形式都没能对藏族教育水平的提高起到显著作用,因此,直到西藏和平解放前夕,文盲在藏族总人口中仍占有相当比重。

二、现代教育的崛起和发展

1949年10月1日,鲜艳的五星红旗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藏族历史和社会文化发展由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藏族教育建设也向前迈进了一步。下面以西藏自治区为例,介绍藏族教育自和平解放以来的发展历程。

(一)教育体系初创时期(1951~1958年)

1951~1958年,是西藏现代民族教育体系的初创时期,建立了昌都小学、拉萨小学等西藏的第一批现代小学和西藏的第一所现代正规初级中学。这一时期的变化,在西藏现代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50年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藏东重镇昌都之后,坚定地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为了使昌都人民迅速摆脱贫困落后状况,发展昌都地区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使广大适龄儿童都有入学受教育的机会,昌都地区首届人民代表会议于1950年12月通过了《在昌都地区创办学校,发展藏族教育事业》的决议。1951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昌都地区教育委员会在昌都人民和上层爱国人士的支持帮助下,正式建立了昌都小学,并成立了学校董事会。学校开设了藏文、汉文、算术、珠算、自然、体育、音乐等课程,并使用双语教学。四年级后直接用汉语教学,藏文课仍占一定比例。昌都小学的建立是西藏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人们将它誉为“西藏现代民族教育的第一颗明珠”。此后还先后建立了拉萨小学、日喀则小学、江孜小学、亚东小学等一批小学校。到1956年西藏自治区筹委会成立之前,全区已有公办小学31所,在校学生2000多人。

在西藏现代教育体系初创阶段,民族中学教育和干部教育也有一定发展。1956年9月,西藏教育史上的第一所现代正规初级中学拉萨初级中学成立。1958年9月,又在陕西省咸阳市创办了西藏公学和西藏团校,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干部培训教育。

(二)迅速发展时期(1959~1966年)

1959年,民主改革取得重大胜利,彻底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依附在旧制度上的官办学校、寺院教育、私塾教育相继瓦解,为西藏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重要的社会历史条件。1959~1966年的7年时间里,西藏现代教育迅速发展。不久又根据群众的愿望恢复了一批在1957年停办的公办小学,还于1960年春在拉萨初级中学基础上创办了西藏第一所完全中学——拉萨中学。1961年9月创办了西藏第一所中等师范学校——拉萨师范学校。1965年,在西藏交通厅驻格尔木办事处创办了全区第一所半工半读职业学校。1965年9月正式将西藏公学改建为西藏民族学院,这是西藏最早的一所现代高等学校,它的创建,标志着西藏现代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此外,这一时期人民群众还自发集资创办了一批西藏最早的民办小学,到1961年年底已达到1496所,在校学生5.2万人,发展极其迅速。到1966年上半年,全区的民办小学达到1943所,在校学生63223人。民办小学办学形式十分灵活,教育内容注重与农牧区生活实际相结合。人民群众对民办教育的关心和支持,充分反映了群众对文化知识的渴望,同时也是“两条腿走路”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重要历史实践。

这一时期西藏教育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空前的。到此时,一个包括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中等专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现代教育体系已初具规模。这一时期,共培养中、小学毕业生35000多人,培养和轮训各类干部、教师7000多人。

(三)严重挫折时期(1966~1976年)

1966年5月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都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教育所遭受的破坏尤其严重。在西藏,表现得尤为突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在极左思潮影响下,学校停课、学生四处串联,管理瘫痪,师范学校和西藏民院相继被撤销,西藏教育陷入困境。

1971年以后,学校逐步恢复。但相关部门不顾西藏经济基础薄弱和师资严重缺乏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实现“县县有中学、区区有完小、队队有民小、普及小学教育”的要求,致使西藏教育出现了盲目发展的虚肿现象。从1971年4月~1976年10月,公办小学从85所发展到513所,民办小学从1875所发展到6131所,普通中学从6所发展到35所,中专从1所发展到23所。上述这些学校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无师资、无校舍、无学生”的三无学校。由于盲目追求学校数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西藏教育遭遇了严重挫折。

1972年西藏民院恢复。1974年,在师范学校基础上成立了西藏师范学院。1974年4月,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内地支援西藏大、中师,专师师资问题意见的报告》,决定从各兄弟省市选派中学以上教师,以定期轮换方式进藏帮助发展教育事业,挫折现象稍有好转。

(四)恢复与调整时期(1976~1987年)

这一时期,西藏首先恢复了高校、中专招生考试制度,又陆续恢复了大学、中学、小学正常的教学秩序。高等院校教师职称的评定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大约有1200名民办教师先后转为公办教师,教职工普遍调整了工资,并初步恢复了教育工作者应有的社会地位。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西藏各项事业,尤其是教育事业的恢复和调整创造了条件。1981年2月教育部与国家民委共同召开了全国第三次民族教育工作会议,总结了建国以来民族教育工作的历史经验教训,研究了发展民族教育的政策。会议提出:要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重视普及小学教育和恢复师范教育。这一切为西藏教育的恢复和调整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

1983年,对院校做了调整,在原西藏师范学院基础上筹备成立了西藏大学。同时又根据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指示精神,制定了发展教育的大政方针、智力援藏的实施办法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方案,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了相应措施。

这一时期西藏教育的又一重大变化,是中央和内地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教育事业的扶持和援助。一是中央决定自1984年起,在内地19个兄弟省市举办内地西藏班(校),以加速西藏建设人才的培养。二是决定对部分重点中小学和边境沿线地区中小学实行“三包”(即包吃、包穿、包住)的改革试验,大大推动了西藏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五)转折发展时期(1987年至今)

1987年9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援藏工作会议,专门研究制定了发展西藏教育事业的大政方针和智力援藏的实施办法。1987年11月,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又联合召开了全区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专门研究贯彻国务院二援会议精神和西藏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

国务院二援会议及西藏自治区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一致明确了西藏教育工作的方针是:“重点加强基础教育,优先发展师范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巩固提高高等教育。”

1993年年初,自治区召开了在西藏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西藏自治区教育改革的决定》,并作出了在2000年实现“县县有中学,乡乡有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0%;牧区普及三年义务教育,农区普及六年义务教育,主要城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决策。

1994年秋,自治区又召开了第五次全区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西藏自治区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将西藏教育发展的目标进一步具体化,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自治区年度教育事业费预算的比重提高,办学积极性空前高涨。

1999年10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了全区第六次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为21世纪西藏教育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

三、现代教育体系的完善

和平解放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西藏各级各类教育以及教育的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建立了完整的基础教育体系,成绩有目共睹。据2000年的统计数据:全区学龄儿童入学率已由1951年的1%左右提高到85.8%,2000年共有小学842所,教学点2715个,在校学生313801人,是西藏和平解放前的近300倍;2000年,全区已有中学98所,在校学生55232人;到2000年底,全区已有两个县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普九人口覆盖率占6.9%,已有37个县实现了普及六年义务教育目标,普六人口覆盖率占50.8%。除完整的基础教育之外,还有中等专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以及双语教育、内地西藏班等各级各类教育形式对现代教育体系做了补充和完善。

(一)高等教育

西藏的高等教育是伴随着西藏的和平解放而孕育成长起来的。解放前的西藏没有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解放后从办小学做起,用了10多年的时间,于1965年创办了西藏第一所普通高等学校——西藏民族学院,它的前身是西藏公学。西藏公学是和平解放到民主改革过渡时期的特殊产物,学校创办的目的是为民主改革培养和准备民族干部。西藏公学的校址在咸阳,1958年9月15日正式开学。随着西藏形势的发展和中心任务的转移,西藏公学的主要任务也由培养民主改革的民族干部转变为为西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培养民族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并逐步开设了农林、畜牧兽医、会计、邮电、卫生、示范、藏语文等专业和政治培训班。1965年9月,西藏工委决定将西藏公学改名为西藏民族学院,至此西藏第一所高等学校成立。

据2001年统计,西藏共有西藏民族学院、西藏大学、西藏农牧学院、西藏藏医学院4所高等院校。

(二)中等专业教育

20世纪60年代,随着西藏的和平解放以及叛乱平息,西藏基础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师资的补充。在这种情况下,拉萨创办了第一所中等专业学校——拉萨师范学校,为西藏教育事业的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西藏自治区一方面按照全国统一的中等专业教育体制要求,另一方面适应西藏的特点和需要,创办了一大批的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到1998年,西藏自治区中等专业学校共有16所,涉及西藏的工、农、商、金融、卫生、体育、艺术、教育等各行各业。这16所学校分别是:西藏自治区艺术学校、西藏自治区银行学校、西藏自治区农牧学校、西藏自治区商业学校、西藏自治区财经学校、西藏自治区邮电学校、西藏自治区体育学校、西藏自治区警察学校、西藏自治区卫生学校、日喀则卫生学校、西藏自治区电力学校、拉萨市师范学校、日喀则地区师范学校、山南地区师范学校、昌都地区师范学校、那曲地区师范学校。

(三)成人教育

西藏的成人教育包括干部教育、扫盲教育和职业教育3个部分。

大力培育民族干部,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是保障民族平等、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巩固祖国统一的重大问题,同时又是我们党的民族工作和干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1958年9月成立的西藏公学和西藏团校,培养了大批翻身农奴干部。到1959年,西藏地方干校、西藏公学和各级各类干部培训班先后共培养或轮训各种干部近万名,有力地促进了西藏各项工作的开展。50多年来,西藏在各级党政干部培养、科技干部和管理干部培养、基层干部培养、妇女干部培养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

西藏和平解放以前,文盲的比例相当高,在广大农牧区,绝大多数农牧民都是文盲。和平解放后,特别是1959年平叛结束后,为了提高藏族人民的文化素质,当时大量的汉族干部到农村、牧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选拔和培养藏族干部,进行扫盲教育。到了20世纪80年代,西藏的扫盲工作被纳入人民政府的工作日程。从1988年开始,自治区教委每年投入20万元,用于扫盲,各地、县在财力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加大了扫盲投入。进入90年代以后,西藏的扫盲工作有了较快发展,全区出现了形式多样的扫盲教育活动,扫盲高潮在西藏兴起,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1991年统计,全区扫盲夜校发展为5453所,参加扫盲学习的青壮年达20多万人,专兼职扫盲教师达7000多名,文盲率下降到56.53%。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实现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需要,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条基本途径。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发展农牧业,全区各地、市、县每年都举办一些短期的农牧业生产技术、农机操作与维修等培训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西藏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职业教育正式列入各部门的工作日程。各部门、各单位均在青年职工中开展了学文化、学技术的“双补”活动。1993年,各地、市、县都建立了职业教育中心,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此后,职业教育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逐步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职中毕业的学生在社会上受到欢迎,报考职中的学生越来越多。从1997年起,自治区教委有计划地把一些县中学、县完小和乡完小建成多功能学校,为实现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的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创造条件。西藏的职业教育主要采取了培训班、职业中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大学成人教育、电视网络学校、函授大学的办学形式。

(四)双语教育

中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都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区域自治法》和《义务教育法》中又规定:“在以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或者班级,可以用本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并使用全国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没有本民族文字的,直接使用全国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用本民族语言辅助教学。”这就是说,在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中,既要开展好民族语言文字的教学,又要教好汉语文,即“民汉双语”教学。

从语言学来讲,母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最佳语言工具。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以母语为教育工具的专家会议上指出:“本族语是入门教育和取得成功的关键,对于维持一个土著集团的文化,本族语教育是最好的向导和工具,本族语是号召大众参加开发民族最好的振奋剂和指南。使用本民族语言是进行扫盲教育,扫除愚昧、歧视和贫困的有力工具,对振兴民族具有潜在的催化作用。”因此,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特别是不会汉语的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教学,不仅是各民族政治上平等的表现,更是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藏语是藏族人民的生活语言,是藏族所生活的各自治地方的第一语言。早在7世纪的吐蕃时期藏文即已创制完成,藏文作为一种成熟的拼音文字,具有易读、易记、易写的特点。从语言学习的实际来讲,藏语文的读写一致,以藏语为母语的学生读出声音就能了解意思,不存在语言和学习障碍,因此,使用本民族语文在开发民族智力、提高民族素质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方面非常有效。

西藏的双语教学基本上是随着现代新型学校的创办而发展起来的。它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有过辉煌,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虽然在西藏各级学校中仍然进行双语教学,但在思想上和实际工作中都只偏重于汉语文教学,忽视了藏语文课的教学和研究,双语教育开展得不好。80年代以来,摆脱了“左”的思想,双语教育有所恢复。90年代以来,双语教育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小学和中学三种模式:一是以藏语授课为主的小学模式。即把藏语文、汉语文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开设,其余课程全部使用藏文版教材、用藏语授课。西藏95%以上小学采用这种模式。二是以汉语授课为主,同时使用藏语辅助,即把藏语文、汉语文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开设,其余课程均使用汉文版教材,以汉语授课,藏语作为辅助教学语言。部分城镇小学及多数农牧区中学采用这种模式,约占西藏农牧区中学班级总数的85%以上。三是部分中学一部分课程用藏语授课,另一部分课程用汉语授课。

(五)内地西藏班

1984年年初,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了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转发了《西藏工作座谈会纪要》,要求充分认识西藏教育的特殊性,一切工作从西藏的实际出发。会议认为,要发展西藏教育,加速培养西藏人才,单纯靠西藏的力量和内地派人进藏就地办教育的方式还是不够的,必须打破封闭状态,实行立足本地力量、辅以内地支援的多渠道办学的方式。中共中央(84)22号文件指出:“要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在内地省市办学,帮助西藏培养人才。可考虑在北京、兰州、成都等地相对集中办西藏班,其他有条件的省市分配一定名额,西藏选送10~12岁的小学毕业生,以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为主,其中少数优秀的可以选送高等院校深造。”为加速西藏人才的培养,根据中央的指示,经国家计委、国家教育部、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研究,并与有关省、市共同协商,决定在上海、天津、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江苏、陕西、湖北、重庆、安徽、山西、湖南、浙江、江西、云南等16省、市中等以上城市办西藏初中班,在北京、兰州(或西安)和成都筹建3所西藏学校。

西藏中学和西藏班的招生原则是完全自愿,只招收德、智、体合格,能坚持长期学习的藏族学生。教学方面以汉语文教学为主,也视情况加授藏语文和英语。藏语文教师由西藏选派,其他各科老师则充分利用本校的师资力量和设备,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缓解了西藏师资缺乏的矛盾。10多年来内地办学的实践表明,这一办学形式有利于加速西藏人才培养步伐,增进内地和西藏相互了解的同时,还能为西藏教育节省一大笔教育经费,用以改善西藏其他地区落后的办学条件,是促进西藏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