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的定义的逻辑与新闻内涵的要点

新闻的定义的逻辑与新闻内涵的要点

时间:2022-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闻发布会上披露的信息大都没有报道,遵循上述定义,新闻发布会只好改称信息发布会了。这些都给新闻定义的逻辑演绎提供了充足的根据。

一、新闻的定义与内涵

“新闻”这个概念在民众中的熟知率恐怕是最高的,即使对黔黎兆庶而言,它的含义也不存在疑问。可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外新闻界对它的内涵却没有取得共识,提出的所有定义都有懈可击,所以我们不能不重新界定这一概念。

1.新闻定义的逻辑

新闻定义必须立于严密的逻辑之上,全面回答新闻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这种回答不能有任何破绽。如果说,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没有报道的就不是新闻,那么在编辑部里时而出现真正的新闻被扣押而不准报道的情况,就推翻了这一定义的自身逻辑。新闻发布会上披露的信息大都没有报道,遵循上述定义,新闻发布会只好改称信息发布会了。新闻定义只有建立在新闻成立的基础上,而不是诉诸报道的前提下,才符合自身的概念逻辑。

在李普曼眼中,新闻至少具备以下五个特性:(1)新闻首先是生活中的反常现象,是引起人们注意的事情;(2)新闻是突出的事实,任何偶然发生的事情能被确定为具体化,衡量和确定它的名称越多,则能报道的新闻也越多;(3)新闻是体裁化的事实,报刊文章并不是原始材料,而是一种集合了无可争辩的事实与触引读者兴趣的陈述;(4)记者对新闻事实做出判断,他要判断哪些事实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他的陈述同时能引起读者的共鸣[6]。新闻的这些特性使新闻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模式化与类型化。人们常说“记者记录事实,编辑赋予意义”,一个完整的新闻不仅仅是对事实的记录,还包括记者对事实的认识,并对其引入思想判断。为了让读者热切地受阅新闻,新闻报道必须提供一个亲切的立足点,陈述受众注意并有所知悉的内容。这些都给新闻定义的逻辑演绎提供了充足的根据。

在今天看来,记者的陈述既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声音或图像的,但它必须被制成文本。有了记者陈述的文本,就可以把一则新闻拿给编辑部内外的人们看,新闻就成立了。所以,新闻定义的逻辑首先立足于文本的形成,而不是立足于媒体的报道。有的新闻被媒体所报道,有的被一些媒体报道而没有被另一些媒体报道,有的虽然被记者发现并陈述为一个文本,却被媒介把关人由于某种原因而排除在报道之外,这类情况几乎每天都在新闻界出现。因此,新闻的成立同它是否被报道没有直接的关系。另外,新闻不是一般信息,更不是无知悉价值的信息,最近发生的信息如果没有可知性,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同样不具有新闻的本性。排除以上两种对新闻的通常误解,对新闻的定义只能做出如下的概括:新闻是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对公众有知悉意义的事实的陈述。

这一定义沿着事实、时间、可知性与记者陈述的严密逻辑,揭示了新闻的本性,使人们对新闻获得全面的认识。在这一定义中,没有涉及报道和传播字样,因为报道与传播不是新闻内涵中固有的,它们恰恰是在新闻成立之后对新闻施加的一种扩散行为,不应把新闻内涵之外的东西纳入定义之中。新闻定义只能解决认识新闻含义的问题,为揭示新闻的性质提供基础,并不能回答新闻理论的全部问题。

2.新闻内涵的要点

上述定义包括五个要点,展示了新闻的全部内涵,人们通常把这些要点视为事实的新闻性。

第一,新闻内涵的第一个要点是满足公众的需要,新闻具有对象要素。新闻必须对公众而不是只对记者及把关人有认知意义。新闻是公众需要的信息,不是记者或媒介所有者需要的信息,这一特性说明,报道新闻不是媒介的自我需求,而是满足公众的需求。新闻的传播对象是受众而不是报道者,没有受众的新闻自然不是新闻。

第二,新闻内涵的第二个要点是事实的再现,具有实体要素。这是说,新闻是由事实构成的,其实体是事实而不是议论。新闻中的事实并不简单地等于事情或一段有情节的故事,而是指实在的而不是想象出来的事件,是实际上发生的事情;事实必须有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要求记者对事实进行具体的再现。即使深度报道、通讯或报告文学都以真实的事实为主体,记者的议论仅仅是依附于事实、紧贴事实的分析,不能脱离事实放肆地议论。事实是新闻的实体。

第三,新闻内涵的第三个要点是事实的知悉性,表现为功能要素。消除公众的未知性,使公众了解他不知、欲知和应知的事实,才具有新闻性。新闻必须满足受众的知悉需求,否则就不是新闻。在信息爆炸时代,媒介提供有用的新闻非常重要,因为大众迫切期望新闻对生活的指导,但媒体上却有相当多的无知晓意义的报道,浪费受众的时间。

新闻事实的知悉价值主要体现在:人们从这些事实中看到客观世界中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趋势和新规则;人们从这些事实中认识到切身利益的所在,感受到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人们从这些事实中了解到新知识,扩大视野,提高智慧;人们从这些事实中了解国家政令、法令和规定,社会行为得到指导;人们从这些事实中获悉社会文化规范,人的文明程度得到提高;还从这些事实中了解国家间、社会中的冲突或消除冲突的途径。

第四,新闻内涵的第四个要点是事实的时间性,即时间要素。在新闻中,只有新近或正在发生或发现的事实,才有新闻性。新闻是时事性作品,以现实生活变动为中心,在逻辑上归属于瞬间的存在。报道过时,就成为废品。

第五,新闻内涵的第五个要点是记者对事实的陈述,即形态要素。事实没有被人发现和转告,只能是事实,只有它反映到记者的头脑并被用陈述的方式表达出来,才是新闻。就是说,事实本身不是新闻,新闻是对事实的陈述,表现为文字、言语或图像形态。媒介不断向公众传播各种事实,都是以记者特有的陈述文本吸引受众的。

如果事实具备上述前四个内涵,就可认为这个事实具有新闻性,把它作为素材加工成一条新闻,表现出记者的职业能力。新闻的文本一旦形成,使受众获取受阅实体,就成为一条真正的新闻。新闻定义及其内涵不仅为判定记者的文本是不是新闻提供了根据,同时也为记者辨别一则事实能不能构成新闻提供了理性认识。

3.新闻的“家庭岛”现象

在网络普及时代,新闻传播的个人化和家庭化,使本书对新闻定义和对新闻内涵的概括越发具有现实性。今天,大量新闻将出现“正在发生”的特点,事实的“知悉性”由网民自己确定,对许多事件的陈述也由公众而不是由记者来表达。人们对新闻与意见的选择更加公众化了,在家庭中,除非是重大事件的发生,人们受阅同一条新闻的几率将会变小。当把家庭成员收看电视新闻的共鸣和个人在电脑上收视新闻的隔离性比较,就会发现,同一条新闻的影响力要随家庭成员个人的兴趣而增减。网络新闻走入居室,家庭化的收受作用就更加明显,呈现出“家庭岛”现象。

在21世纪,许多人早晨一起床,就可能急于打开电脑,阅读网络报,一个电子声音会播放最新事件的新闻,这一切是在公众选择所要“知悉”的新闻程序指导下进行的。听了一条简短的消息后想要了解更多的内容,只要按一下按钮,详细新闻的全文就显示出来。如果人们喜欢,还可将它保存在自己的电脑文件里,多次温习具有“知悉”价值的信息。受众不再是被动的读者和观众,他们不再悄悄按照记者、编辑的报道“洗耳恭听”。他们认为必要,可与新闻机构的采编人员和其他受众进行交流,把身边正在发生或自己发现的事件告诉全世界,许多有特别兴趣的公众纷纷介入,他们都成为新闻提供者。

这样一来,许多公众把自己在社会上看到、听到的事情或自己的观点,回家后键入网内,传遍世界,这种新闻的家庭岛现象将与世界贯通,打破新闻封锁,至少会在瞬间摆脱网警的监控。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新闻报道变成纯个人的行为,完全由个人确定事实的新闻性。“把关人”失去把关的对象,难以控制个人报道者的行踪,新闻已经失去以往的报道规范。实际上,网上每个信息输入者不仅是在报道,而且是在网页上独自“陈述”事件和自己的“观点”。

这说明,新闻媒介在网络时代一方面具有全球化、大众化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包含充分的家庭化、个人化,使“全球村”过渡到“家庭岛”。个人意志的施展将有广阔的天地,新闻与舆论控制不在技术上有重大突破,把关人的活动将陷入无能为力的状态。公众主动参与新闻传播,把意识形态的较量第一次推向以公众为中心,人类的思想解放在网络时代将可能全面得以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