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辛帝赐给畲族的对联

高辛帝赐给畲族的对联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民间文学畲族是一个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但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畲族人民口头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文学作品,许多作品通过口耳相传或以汉字记录文本流传至今,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十分丰富。
民间文学_中国畲族

第四节 民间文学

畲族是一个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但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畲族人民口头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文学作品,许多作品通过口耳相传或以汉字记录文本流传至今,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十分丰富。尤其是在民间歌谣与民间传说方面,不仅作品数量众多,而且充满浓郁的民族特色。可以说,畲族的口头文学是他们的“编年史”,在历史学、民俗学、语言学等方面,为畲族历史与文化提供了可供研究的宝贵资料。这些口头文学反映了畲族自传说时代以来的悠久历史、卓绝斗争和走向新生的步伐,显示了他们对各种社会现象的认识态度和审美意趣,展现了畲族人民勤劳勇敢的美德和丰富的精神世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民间歌谣

畲族是个善歌的民族,习惯以歌传言,畲族谚语云:“肚里歌饱人相敬,肚里无歌出门难。”在畲族社会中,能歌善歌是一种荣耀,是受族人尊敬的事情。在农闲时节,学歌成了畲村青年男女最主要的娱乐方式。而民间歌谣(也叫“畲族山歌”“畲族民歌”)则是畲族民间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畲族民间歌谣大多以畲语歌唱形式代代相传,并在传唱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属于典型的口头文学。但随着文化的发展,一些畲族文人也借用汉字记音,形成手抄歌本。为了表达特定的含义,畲族在传抄歌本时还创造了许多土俗字,如:“分”(意为“给”)、“太”(意为“看”)、“娚”(意为“玩”)、“乇”(意为“物质”“东西”)等。

畲族歌谣传唱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说无所不歌,俗不离歌。根据歌词的内容,我们大致可以将它区分为叙事歌、小说歌、杂歌和儿歌四种类型。

1.叙事歌

叙事歌是畲族歌手对民族历史和社会事件以歌谣的形式进行叙述的口头艺术,可分为民族史诗和一般叙事歌两种类型。

(1)民族史诗。民族史诗反映的主要是本民族来源、斗争历史,歌颂祖先的英雄业绩,多由有名望的歌手或族长在祭祀时咏唱。畲族的民族史诗性的叙事歌有《高皇歌》《麟豹王歌》《古老歌》等。

《高皇歌》又名《盘瓠歌》《盘古歌》《龙麒王歌》《金龙歌》《龙皇歌》《盘瓠王歌》等,虽然各地的抄本名称不同,歌词有多有少,但主要内容基本相同。这首长达三四百句的七言史诗,以朴素和真挚的感情叙述了畲族始祖龙麒(盘瓠王)不平凡的来历和征番立功而娶下高辛皇帝三公主为妻,并功成身退,隐居凤凰山的故事;同时还叙述龙麒死后,畲族子孙受尽汉族地主、豪强欺压,被迫背井离乡,由广东潮州向福建兴化、连江、古田、罗源迁徙,再由闽东向浙江景宁、云和、泰顺、平阳、丽水迁徙的悲惨遭遇。在尾声中,要求族人将史诗“万古流传子孙唱”,铭记民族的历史,并希望畲族各姓子孙加强团结。《高皇歌》在畲族民间文学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不仅塑造了盘瓠的生动形象,成为中国古代图腾文化的典型,同时史诗叙述的历史经历,也成为研究畲族历史、畲汉民族关系史的重要的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的材料,其曲折离奇的传说,更成为畲族民间文学的雏形。

《麟豹王歌》流传于闽东罗源境内畲族民间,原诗长达400行。《麟豹王歌》叙述的也是关于盘瓠的传说,但内容与《高皇歌》有很大的出入。在《麟豹王歌》中,高辛帝似乎成了一个反面人物:龙麒征番立功被招为驸马,但高辛皇帝并不情愿将女儿嫁给他,最终龙麒为高辛帝所害。龙麒遇害后,三公主愤然出走,在山中将三子一女养大成人,此后世代生活在山上。

(2)一般叙事歌。在畲族歌谣中,讲理说事的一般叙事歌比较丰富。有描绘畲家“理想国”生活的《封金山》;有反映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末朝歌》《元朝十八帝》;有揭露道光年间人民遭受严重旱灾的困苦惨景,官府腐败、地主剥削的《救荒歌》;有叙述和歌颂太平军三度攻克浙江丽水的《长毛歌》;等等。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传统民歌《封金山》。

《封金山》在畲乡传唱了百余年,称得上是畲族中最普及的一首山歌,且很少嬗变,这在畲族众多的民歌中是极罕见的。这组山歌只有32首128行,但在畲民中久唱不衰。《封金山》以清代康熙朝为背景,盼望康熙帝对汉族和南方各少数民族的宽容笼络政策付诸实施,使苦难深重的畲民找到一方理想的乐土“封金山”,以结束畲民长期以来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的迁徙生活,并凭借畲族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开拓精神,把封金山建设成畲族人民休养生息的繁华之地。歌中唱道:

住落福建几多年,人马来多又无田,

蓝雷钟姓商量讲,一心乃念封金山。

封金山上好世界,蓝雷钟姓人丁齐,

住落金山开田地,开出田地做世界。

封金山上好造京,八十五里串心城,

十字路口造金殿,造出金殿九重墙。

封金山上好田场,三万七千串心洋,

新开田地无粮纳,冬来收转谷满仓。

封金山上是宝山,十里串心万里城,

方方两万七千里,山哈子孙住万年。

……

封金山上树木长,杉树杂树满山长。

山水地盘十分好,年长月久采不光。

封金山上好世界,蓝雷钟姓人丁齐。

住落封金开田地,旺出子孙有大细。

《封金山》以铺张的描写,丰富的想象力,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蓝图,反映了畲族人民反抗封建压迫,追求幸福自由,向往没有剥削的美好生活的心声。

2.小说歌

img18

白露坑的小说歌抄本

畲族小说歌滥觞于清代,发源于福建省霞浦县侯南镇白露坑村。最初村中一些能识字的畲族歌手将汉族章回小说和评话唱本改编为本民族山歌口头唱本和手抄唱本,后逐渐在本民族流传的英雄人物事迹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生活、心理、语言特点进行加工,由此形成小说歌。清末民初是小说歌的全盛阶段,歌手很多。现存手抄本和口头小说歌130本。小说歌作为长篇故事歌,是畲族民众创造的独特的文学样式和文化载体

畲族小说歌的基本特点:一是叙事性强,有故事情节;二是有严谨的结构章法,每篇由众多的单首组成,单首的结构为四行,每行七字,类似汉语的“七绝”;三是运用多种技法对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加工;四是作者的署名被巧妙地隐藏在歌尾。小说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明快,音韵和谐,不用典故,不事夸张和粉饰,融叙事、咏物、抒情为一体,朴实真切,因而得到了畲族民众的广泛认同。流传较广的小说歌有《高皇歌》《历期歌》《钟良弼》《白蛇传》《十贤歌》《钟景祺》《蓝佃玉》等。

《钟良弼》是在闽东、浙南畲族中广为流传的一本小说歌。歌中讲的是清嘉庆年间福鼎畲族童生钟良弼反抗民族歧视,争取科考权利,最终考中第20名秀才的真实故事:

五县童生来福宁[13],良弼一卷也起身,

都来府内去报考,遇着主考王万年。

万年串通监考官,毛布[14]良弼进场门:

“蓝雷钟李吴毛考,五姓人仔唔要忖。”

良弼听讲气愤愤,回转福鼎丹桥村,

就讲主考怪厉害,又请教习一大群。

又请教习一大群,良弼带去打场门,

场那打了来报卷,卷那报了又思忖。

卷那报了有智挨,五县童生有个呆[15]

告你考官毛道理,包你屁股布打歪。

万年见讲也发性[16],连夜回转去做呈,

万年编出书四卷,四卷书内讲黑天。

良弼见讲气冲天,即时即刻也做呈,

府里一张递去了,又走省里去递呈。

府里又递一张呈,知府总是为百姓,[17]

告状那毛银钱使,思量这状告难赢。

良弼忖起唔可躬[18],安心用开几担银,

告状那毛银钱使,唔会告的有功名。

良弼使钱告功名,童生听讲头惊眩,

个个都来摘名字,摘开一名百把银。

想来良弼大可躬,私下使开几多银,

起先家财卖开使,以后算来古有赚。

别个名字摘了边,一心要告王万年,

姓高文非施亦玉,姓梁一号请运名。

良弼明日起身行,一直去透福州城,

上司衙门去告状,福建省府去递呈。

良弼做得好呈词,告转武院衙门去,

姓李武院接呈看,“毛考蓝雷钟李吴。”

武院看呈笑嗳嗳,就骂万年这奴才,

天下毛布我姓考,我这武院哪处来?

看了呈词气愤愤,就调万年上堂问,

良弼万年来对审,万年心里就思忖。

良弼万年审一堂,万年话讲是横强,

毛话脱开三句讲:“他今[19]又是禽兽养。”

“他今又是禽兽养,全身生毛白茫茫,

天下毛让他来考,毛让他入贡院堂。”

武院心里又思忖,就调良弼上堂问,

齐人脱衫露肉看,良弼白他二三分。

万年无道告功名,武院当堂就发性,

连打万年三十板,良弼去考有功名。

好个姓李武院官,良弼这次有威风,

二十四拜谢武院,又将万年逐出门。

回转福宁考秀才,福州另拨主考来,

扛转福宁来主考,武院书信寄落来。

武院吩咐武学台,位好良弼二兄弟,

良弼这科来考试,无论本领是好呆。

主考见讲就应承,良弼去考有功名,

好个福州李武院,武院做官会察情。

五县童生上科场,良弼做得好文章,

文章进上主考看,良弼文章实高强。

看了文章榜发来,良弼这科中秀才,

嘉庆癸亥年科进,齐齐欢喜笑嗳嗳。

我郎造歌句句真,姓钟良弼告功名,

当先毛布山哈考,好个良弼打头阵。

造歌人仔白露坑,不出人名出地名,

借问歌言士人[20]造?四十七都不磨岚。

小说歌有人物、有故事、有离奇曲折的情节,题材广泛,情节生动,深受畲族人民的喜爱。它不仅是畲族民间歌谣中的精髓,也堪称是畲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现形式和闽东地区最具特色的艺术类别,在畲族文化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3.杂歌

杂歌即传统山歌,是畲族民间歌谣中最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最富有生活情趣的部分。这些传统山歌多为即兴编唱,形式自由,可长可短,讲究比兴,有浓郁的山野气息,情感淳朴真挚,寓意深刻,抒发了歌者的心声。根据其内容,可以分为诉苦歌、劳动歌、礼俗歌、情歌、对歌等。

诉苦歌是畲族民众抒发悲苦心情的歌诗。历史上,畲族人民生活艰苦,深受剥削、欺凌和歧视,他们便编出众多的诉苦歌,抒发心中的悲苦,控诉反动统治的罪行。著名的诉苦歌有《年年无收闹饥荒》《抓丁苦》《穷人痛苦歌》《血泪当饭菜》等。

劳动歌大多产生于劳动生产中,往往整首歌描述某一生产劳动的全过程,感叹劳动的艰辛,兼寓生产知识于其中。劳动歌实际上也成为畲族民间进行生产教育的重要形式。《种田歌》《采茶歌》《播种歌》《种苎歌》《砍柴歌》《织布歌》等,都是畲族流传广泛的劳动歌。

礼俗歌也叫风俗歌,是根据畲族习俗,在人生仪礼活动中编唱的山歌。根据仪礼场合的不同,有婚礼歌、丧葬歌、出门路径歌等。

情歌则是畲族关于真挚淳朴爱情的歌谣,在传统山歌中数量最多。这些情歌或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诉说相思的情绪,或抗争包办婚姻,或表示纯真爱情,反映了畲族人民纯真的爱情观。

4.儿歌

儿歌是畲族民间歌谣中最为想象大胆、活泼有趣的、充满奇趣意味的部分,反映的多是畲族儿童的生活、思想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或是对畲族儿童进行生产生活和社会知识启蒙。畲族儿歌语言短小活泼,充满奇幻的想象。如流行于闽西畲族山村的《月光生毛》,就以月亮出嫁的奇妙想象,将社会各种职业进行了有趣的介绍,饶有趣味。

二、神话

畲族神话丰富多彩,涉及面广,曲折含蓄地反映了畲族人民对自然界的认识和与自然界的关系,是畲族人民自然观的生动体现。

天地是怎么来的?人类来自哪里?日月星辰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等等,这些深奥的自然现象,民间难以给出科学的解释,但人们的好奇心总是希望能够得到一个答案,于是神话便成为民间解释自然现象的传统形式。如畲族神话《男造天,女造地》,就非常生动地解释了天、地、山川的来源。虽然这种解释显得荒诞不经,经不起现代科学的检验,但在知识贫乏的年代和乡村,人们对这种神话解释的认可度远比枯燥的“科学解释”要高,反映了畲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独特理解。

射日神话在畲族中有多个版本。如福鼎畲乡的射日神话《太阳和月亮》说:千万年前,天上有11个太阳,没日没夜地晒着,人们没饭吃,天天有很多人饿死。一天,来了一对英雄夫妇,看到这样下去世界将不成世界,就跑到山顶,老公拿起弓箭接连射落了9个太阳。正要挽箭再射,老婆一看差不多了,连忙拉了一下老公的手说:“莫射,莫射,留两个。”幸亏这一拉,箭射歪了,只擦去了第十个太阳的一层皮,吓得这个太阳全身都凉了,成了月亮[21]。宁德流传的射日神话中太阳则只有10个,射日的主人公成了天神武弓;寿宁的射日神话中太阳则有12个,射日的主人公成了后羿。

神话《天眼重开》原文以诗歌的形式记录,大意是:传说很久以前,西天刮起狂风,乌云密布,把天空遮住,人间伸手不见五指。凤凰山有个青年叫勇囡,决心拨开乌云,重开天眼,但苦于没有办法,愁出了皱纹和白发。有一天东边来了个老爷爷,告诉他最远的西方有座双龙山,两条九角旱龙在吐乌烟。老人还指点他在山上的凤凰殿得到双头宝剑,说完就变成凤凰飞走了。勇囡一直朝西前进,遇到一个老婆婆,听她诉说了杀龙的凶险,但仍表示无所畏惧。老婆婆赠予他增强体力的果实,赶路的草鞋和抵御妖气的腰带,同样也变成凤凰飞走了。勇囡来到双龙山,空中跌落一只折断了翅膀的凤凰,勇囡不知如何相救,一只画眉鸟告诉他扯下自己的头发来包扎。他这么做了,同时发现自己的皱纹被扯平,头上重新长出了黑发。凤凰的翅膀康复了,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叫妮囡。她用金簪变成一把双头宝锤,告诉勇囡她是凤凰山神的小女,特地下山帮助勇囡,老爷爷和老婆婆都是她所变幻。他们一起来到双龙山顶,用宝剑和宝锤杀死旱龙。但乌云还是没有消散,妮囡让勇囡解下腰带,两人骑着飞上天去,用宝剑和宝锤驱散乌云,发出震耳的雷声和耀眼的闪电。后来他们在天上做了夫妻,永远为人类看守天眼。雷声、闪电和彩虹,就是他们的见证。[22]

这些神话充满奇思妙想,成为畲族民间文学中颇为精彩的组成部分。

三、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是民间相传的一种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地方风物、古迹等密切联系的口头故事。在民间传说中,故事的主人公一般有名有姓,其中有的是历史上知名的人物,事件发生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有的还涉及国家民族的重大事件;而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的结果也常与某些历史、地理现象及社会风习相附会,因而往往给人以它是真实历史的错觉。畲族民间传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歌颂祖先开基创业、反抗侵略的功绩。

在畲族民间文学中,有关民族始祖盘瓠的神话传说异常地引人注意,这一题材的作品既有韵文体的民族史诗《盘古歌》和《麟豹王歌》,也有散文体的神话传说《高辛与龙王》和《三公主》等,这些作品讲述了畲族祖公龙麟因在争战中建立奇功而娶高辛皇帝的三公主为妻并繁衍出畲族后代的故事,在畲族地区特别是浙江省南部和福建省东部的畲族聚居区最为流行。各地盘瓠传说的讲述版本各不相同,故事长短也有差异,但大致情节是相同的:传说上古时代,高辛皇帝掌管人间,皇后患耳疾三年,从中取出一条似蚕的虫子,放在盘子里三昼夜,竟变成一条周身五色斑斓的龙犬。高辛皇帝很喜爱这条龙犬,取名为“盘瓠”。一次,番王发兵来犯,高辛王在无奈之时,张榜求将,并许诺凡能退敌者可娶三公主为妻,并可得皇位。盘瓠闻讯而去,将番王头颅咬下带回,并大败敌兵。高辛皇帝因盘瓠是只犬,不忍心把女儿嫁给它。有臣子献计:将盘瓠放在金钟内七昼夜,可使之变成人形。谁知只到第六天,皇后心急而打开了金钟,盘瓠只得了人身却没有使犬头变形。三公主为不使父皇失信,与盘瓠结了婚,生了三男一女。后来,三男分别姓了盘、蓝、雷,女儿姓钟。他们的后代,便是后世绝大多数人姓盘、蓝、雷、钟四种姓氏的畲族。

《畲族姓氏及世居山脚的传说》则讲述了畲族四大姓氏的来历和畲族为什么深居大山的原因。

传说在尧帝之前,高辛帝的时候,朝廷遭到了番邦的侵略,朝中文武百官都无能抵敌,高辛帝出皇榜告急,始祖盘瓠,一举平定了番邦,立了大功后,高辛帝封他为“忠勇王”,并将三公主许配成亲。盘瓠王与三公主相亲相爱,生了三男一女,一一上朝奏请高辛帝赐姓。因长子是用珍贵的宝盘托奉上朝的,高辛帝见外孙后非常喜欢,就赐姓盘,名自能,后来封南阳郡“武骑侯”;次子是用珍贵的宝篮托奉上朝的,那日是万里晴空一片蓝天,高辛帝见二外孙后非常欢喜,就赐姓蓝,名光辉,后来封汝南郡“护国侯”;三子是用巨幅的彩绸包裹着抱上朝的,高辛帝见三外孙后非常欢喜,这时,天空正响一声雷,就赐姓雷,名巨祐,后来封冯翌郡“立国侯”;女儿赐名淑玉,后来招女婿赐姓钟,名志清,封颍川郡“国勇侯”。畲族盘、蓝、雷、钟四姓氏,传说是这样来的。

盘瓠王一家人赤胆忠心,并且勤劳勇敢,在安邦定国后,不愿在帝都王府里过那安闲的生活,他们经常在盘瓠王带领下,进山狩猎,消除兽灾。三公主提出把家搬到山里去,全家人一起去种地狩猎,自食其力。

盘瓠王向高辛帝表示他一家人要搬去山地的决心后,高辛帝也同意了,问:“天下东南西北角,你要想往哪角发展?”盘瓠王说:“要上山狩猎,向三角发展。”因“三角”与“山脚”同音,高辛帝听后便说:“好,你们就向山脚发展吧。南方凤凰山是天下四只凤凰栖息的好地方,就到那里山脚下住吧!”于是,盘瓠王和三公主他们就迁到广东的凤凰山、会稽山和七贤洞一带居住下来。

以后,盘瓠王的子孙大发展,在一次大迁移中,大部分到了福建,在福州、连江、罗源上岸,迁移到现今宁德地区各县定居下来,随后,又有部分向浙江、江西、安徽山区迁移定居。因长子盘姓一房人在坐船航行时遇风漂泊海外去了,所以今天畲族,主要是蓝、雷、钟三姓人。在几经迁徙和繁衍后代中,盘、蓝、雷、钟四姓人,又招女婿吴、李等姓的,世代同居,生活语言风俗习惯一样,就是不改姓,所以至今畲族中,少数有吴、李等姓氏的。他们世世代代总是依山搭棚建房,在山脚或山腰居住,有利于开荒耕山或狩猎。直到现在,还是住在这些地方。

畲族民间传说还将民间风物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紧密联系起来。比如关于三月三吃乌米饭的传说,在畲族民间就有很多种版本:一种版本说古时畲民与敌兵交战时,敌人常来抢米饭,畲民故意将米饭染黑,敌人怕中毒,不敢问津,畲民便安稳吃饭,有了气力,打败敌兵。第二种版本是说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被关在牢房,他一顿能吃一斗米,母亲送来的饭却都被狱卒抢去,雷万兴想办法让母亲将米饭染黑,从此,狱卒再也不动乌饭。以后,雷万兴越狱,于农历三月初三战死沙场,族人每年以乌饭悼念他。第三种版本说畲族英雄雷万兴率领畲军抗击官兵,他们被围困在大山里,粮食断绝,以乌稔果充饥,为畲军渡过断粮关,并取得反围剿的胜利。雷万兴回军营吃尽鱼肉酒菜都感乏味,时值三月初三,他想吃乌稔果,就吩咐兵卒出营采撷。可是,这时乌稔尚未开花,那些兵卒只好采些乌稔叶子,有人出了个主意,将乌稔叶和糯米一起蒸煮,结果糯米饭呈现乌黑色,而且味道特佳,雷万兴吃了食欲大振,于是下令大量制作乌饭,以纪念抗敌胜利。从此制作乌饭衍成风俗,世代相袭。在这三个传说中,乌米饭被看成是与畲族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紧密相关的事物了。

四、民间故事

畲族的民间故事相当丰富。既有通过生活中的某一个事件反映人们的理想和愿望、具有讽刺喜剧意味的生活故事,也有反映畲族人民智慧的人物故事;既有缠绵悱恻、悲戚哀怨的爱情故事,也有精彩生动的幻想故事、童话、寓言和笑话等。

《插花姑娘》流传于闽东、浙南一带。故事讲述了从前有一个畲族姑娘非常美丽,唱起山歌特别动听,她最爱把鲜花插在头上,因此百姓们都称她为“插花姑娘”。一个财主被她的美丽所吸引,起了非分之心,在万般无奈之下,姑娘镇静地妥善安排好父母生活之后,在前往财主家途中的悬崖上自尽。从此,姑娘跳崖的那座山上花儿开得格外艳丽。据当地村民反映,这座山就在裕溪乡和象溪镇靖居口附近,在山顶上,至今留有插花殿,里面还有一幅插花娘娘图。插花姑娘的动人故事感人至深,在浙南象溪镇、裕溪乡、板桥乡一带代代相传。

畲族地区关于梁山伯的故事也有自己的版本。

我们畲族人的竹林,常常套种杉木,长得很快。盖房时,都是杉木做椽,毛竹做椽钉;杉木做家具,也要竹钉钉;杉木做水楻、水桶,就用毛竹做蔑箍。哪里有杉木,哪里也就有毛竹。杉木和毛竹怎么合得这么好呢?畲族人是这样讲的。

传说,梁山伯在杭州读书,和祝英台结拜义兄弟,日间同桌读书,夜间同床睡眠,可梁山伯就是不知道祝英台是女儿身。

三年后,他俩回家了。梁山伯到祝英台家中,才知道她是个千金小姐,又奇怪又欢喜,就向她求婚。可是,祝英台已被父亲许配给马家了。梁山伯心肝像刀割一样,气得血都吐出来了,回家不久,就这么气死了。

梁山伯死了,没几天,马家就来逼祝英台出嫁了。祝英台没办法,只好上轿,轿子经过梁山伯的墓地,她跳下轿,扑到墓前哭得很伤心,哭声传到天上,感动了神灵,突然“噼啪”一声,墓裂了!祝英台走进墓孔,奇怪啦!墓又合起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梁山伯和祝英台那座墓,左边长出一棵杉树,右边长出一株毛竹。杉木和毛竹长大了,叶连叶,枝连枝,笋壳尖和杉树叶一模一样。从这时起,杉木和毛竹栽在一起就长得青青绿绿。从此畲家人都讲杉木就是梁山伯变的,毛竹就是祝英台变的。

杉木和山伯,竹和祝,畲族话音是相同的。盖房时,杉木要留一根做“梁”,毛竹叫“祝”,用来做钉子,梁祝不分离;杉木做桶,毛竹就做蔑来箍,意思也是“梁祝”不分离。杉木做鼓身,竹就做竹钉来钉,做成了鼓以后,不但不分离,而且能使鼓两头敲打的声音都是“懂(咚)、懂(咚)”,意思是“梁祝”懂得永不分离。[23]

在闽东畲族地区,关于状师钟九公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24]。钟九公被畲族人敬称为“钟大佬”,是畲族民间中充满智慧的传奇人物,帮助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留下了许多千古传诵的故事。《麒麟山天子地》说的就是钟九公帮助麒麟山畲民制止知县乱占民地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说,新来的知县听说麒麟山的风水好,就想把祖坟迁到麒麟山,选定吉日,强行动土挖穴,畲家村寨的乡民们坚决不肯。正在争执时,钟九公坐轿来了,他把事先写好的一张纸条交给知县。那张纸条上写了28个字:

子时祖葬天子地,要出天子反江山。

如此县官留何用,满门抄斩万民安。

知县看后立刻跪下请求饶恕,并讲好愿罚1000两银子赔罪。从此知县再不敢欺压乡民。

《寡妇改嫁》则讲述了钟九公帮助寡妇实现改嫁愿望的故事。故事说,有个汉人寡妇,年轻时要改嫁,本家族长就是不肯依。到县衙门投诉,知县也判不准改嫁。后来这寡妇找到钟九公,哭哭啼啼求他写状子。钟九公看她年轻可怜,给她写了几个字,让寡妇拿着送到县衙。知县一看,纸条上写着:“民女二八亡夫,公公壮年失妻,夫兄年轻未娶,怎可共度时日?”知县觉得状书说得很有道理,当即判下:“准改嫁。”

蓝聪妹则是我国各族机智人物故事中,较为突出的劳动女性机智人物形象,其故事在浙江畲族地区十分流行。目前搜集整理出来的关于蓝聪妹的故事[25],就有《稻谷与稗子》《三间新房》《打官司》《没泥哪来的谷米》《拾“毡帽”》等。故事通过她在日常生活中与财主老爷、县官、无赖们的较量,表现她的聪明、善良、富有同情心和幽默。《没泥哪来的谷米》讲述了聪妹家由于家贫无米下炊,就让丈夫去向财主借五升米,她丈夫发现米里有三分之一是谷,便向财主争辩说米里有谷,财主不阴不阳地说,有谷才有米,没谷哪来的米?谷米不是一样!聪明的聪妹立即回敬了财主,她让丈夫装了半畚斗泥作为五升米的债务还给财主。财主说,这全是泥,聪妹的丈夫说,有泥才有谷,有谷才有米,没泥哪来的谷米,泥米还不是一样!财主是哑巴吃黄连,气得两眼发直。故事采用对比的手法,表现聪妹对于财主诡辩的抗议,印证了古人说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训诫。

畲族的机智人物故事,目前搜集到的还很有限,而且其流传的区域也不是很广,但即使这些故事,也足以说明畲族人民幽默风趣的性格和敢于反抗的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