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侗族语言的日常用语视频

侗族语言的日常用语视频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两大方言区中,又以操南部方言的侗族人为多。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一工作队侗语工作组即承担了侗语调查和侗文设计的工作。经过认真讨论,会议通过了《侗族语言文字问题科学讨论会决议》,同意遵照国务院批准的《关于少数民族文字方案中设计字母的几项原则》制订的侗文方案(草案)。
语言文字_中国侗族

第五节 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不仅是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也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与记忆,维系着民族的认同意识,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性格与特色。因而,母语的使用、文字的创造,对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语言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族语族侗水语支,它与同语族的壮语、傣语、布依语、水语、仫佬语、毛南语有密切关系。据一些学者考证,今壮侗语族各语言的母语源于古越语,它们之间在语音、语法、词汇方面有许多共通之处。汉代刘向在《说苑·善说》中用古汉语记音的《越人歌》,以侗语诵读,竟也能朗朗上口,进一步佐证了侗语与古越语之间的渊源关系。

侗语分南北两个方言区。南部方言包括了黎平、从江、榕江、镇远、锦屏南部、三江、龙胜、融水、通道的侗语,以锦屏“启蒙话”为代表;北部方言区包括了天柱、三穗、锦屏北部、剑河、新晃、靖县(烂泥冲)等地侗语,以锦屏“大同话”为代表。两大方言区以锦屏启蒙一带为分界点。南北方言区又各分为3个土语区。南部方言的榕江章鲁、通道的陇城和陈团、龙胜的平等、三江的独峒、锦屏的启蒙为第一土语区;黎平的水口和平途、从江的贯洞、三江的和里为第二土语区;大苗山的寨怀、镇远的报京为第三土语区。在北部方言区,天柱的石洞、三穗的款场、剑河的小广为第一土语区;天柱的柱溪、新晃的中寨为第二土语区;锦屏的大同、靖州的烂泥冲为第三土语区。在两大方言区中,又以操南部方言的侗族人为多。侗族南北方言虽然有一定差异,但基本能够通话。由于长期以来与汉族、苗族等民族交往,不少侗族人还会汉语、苗语。随着学校教育的普及,以及外出上学、工作或打工的人逐渐增多,汉语的使用在许多侗区已是十分普遍。

侗语是一种非常成熟而独立的语言,其语调柔和,词汇丰富,能够细致表达生产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细腻的情感。同时,侗族人还擅长比喻,人们借助于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运用不同的言语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认知。此外,在与汉族人民的交往与交流中,侗语中还借用和吸收了许多汉语词汇,尤其是现代工业产品、政治方面的专有名词等,也融入侗语中,极大地丰富了侗语词汇。可以说,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同时期的汉语影响都能在侗语中找到印迹。

作为一种少数民族语言,侗语与全国许多民族语言一样,在20世纪50年代初也开始进入高等学府。1953~1954年的第二个学期,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开办了第一个侗语班,时有学生12人,其中女生8人,男生4人,均为汉族,由当时的侗族教师杨权主讲,郑国乔、龙明耀当辅导员。1963年招收了一届侗语本科班,1985年招收了侗语大专班,共有学生15名,均为侗族。此外,贵州民族学院民语系也开设了侗语班,为侗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工作培养了一批人才。

二、文字

历史上,侗族没有本民族所创造的文字。故长期以来,随着汉文化的推广,汉字也为侗族人民所接受,并成为传承其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工具之一。此外,在一些侗族地区,歌师们还借用汉字记侗音或音义杂记,写成“歌本”“剧本”,流传民间。

1956年,600多位语文工作者组成了语言调查工作队,分赴民族地区进行语言调查工作。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一工作队侗语工作组即承担了侗语调查和侗文设计的工作。侗语工作队由中国科学院、中央民族学院、中南民族学院和贵州民族学院4个单位的28名专家、学者组成。1956年12月~1957年2月底,工作组成员对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14个县的侗族地区进行了19个点的侗语调查,记录了13万多个词、语法现象的8000多个例句和25篇故事,[106]全面摸清了侗语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划分方言、土语的依据。

鉴于操南部方言的侗族人口较多,具有代表性,故专家们建议以其为侗族文字创制的基础方言,同时建议将榕江章鲁话作为创制文字的标准音点。1957年9月,湖南、广西、贵州三省(区)的侗族代表和有关领导在贵阳举行了侗族语言文字问题科学讨论会预备会议。会后,根据预备会的要求,设计了侗族文字方案(草案),提交1958年侗族语文科学讨论会正式讨论。1958年8月18~23日,侗族语言文字问题科学讨论会在贵阳召开,参会代表113人。经过认真讨论,会议通过了《侗族语言文字问题科学讨论会决议》,同意遵照国务院批准的《关于少数民族文字方案中设计字母的几项原则》制订的侗文方案(草案)。同年12月,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在侗族部分地区试验推行侗文方案(草案)。[107]但由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试行工作被迫停止,直到1981年才恢复民族语文试点工作。从1981年到1983年,凯里、榕江等14个县(市)先后开办了430多期为时3个多月的民族语文学习班,共培养了14000多名能用本民族文字记录诗歌、书写信件和能读懂翻译的科普读物学员。1984年,黔东南州民族事务委员会还创办了《苗文侗文报》。[108]贵州人民出版社为配合侗文试行,先后出版了《农民侗文识字课本》《干部侗文识字课本》《侗汉简明词典》以及一些科普读物。1982年冬,拉丁字母拼音体系的侗文开始在通道县黄土乡推广试行,收到较好效果。1984年,中共贵州省委决定建立贵州省民族语文办公室和贵州民族出版社,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也陆续建立了语文机构,试行工作由此走向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正常轨道。试行方式主要有成年扫盲型、儿童启蒙型、学校加强型和业余自学型。[109]在侗族文字试行工作的推动下,侗文教材、各类侗文读物、侗文报刊、侗语广播、影视、音像及侗族传统文化书籍的翻译出版工作、双语教学等也得到了一定发展。1983年8月,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和贵州省教育厅联合发出《关于在民族学校进行民族语文教学实验的通知》,使侗文推广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湘黔桂侗族地区推广试验都拨有专项经费来培训师资等,其工作大致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是在社会上办点。三江县早在1956年秋就办了马胖大队、南星大队两个侗文试点班,三穗县1985年至1990年举办了11个侗文试点班。第二步是把侗文引入全日制小学的课堂实行“双语文”教学。实行“双语文”教学的小学,1984年剑河县有5所,天柱县1982年至1990年有15所,锦屏县1982年至1985年有4所,三穗县1989年至1990年有1所,黎平县最多,1985年就有76所。侗文进入全日制学校后,学生学习兴趣很浓,成绩普遍有所提高,因可通过母语掌握汉语,汉文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促进了思维发展,比较容易地去学习现代科学知识,也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110]在此基础上,贵州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1991〕32号文件精神,于1996年1月18日以(黔府)〔1996〕1号文件报请国务院正式推行。

新创侗文采用拉丁字母为构形符号,属表音文字的音位文字种类。它由24个拉丁字母为文字的基本构形符号,根据侗语特点组成32个声母、64个韵母和9个用辅音字母表示声调音位的声(母)、韵(母)、调(号)系统。由于数量少,构形简单,凡是有一定语言基础、智力正常者,学习30~120学时就基本能掌握这套符号系统。

尽管侗语文的推广工作在一定时期里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师资、资金、适应面、认识等方面的原因,目前该项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学习汉语文已成为更多侗族人的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