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土族六月六花儿会

土族六月六花儿会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七节 节庆习俗节庆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创造形成的,折射出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观念,是构成民族文化形态和民族精神凝聚力的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土族男青年在这天还可以抢夺姑娘们做的香包,以示相爱之意。但在青海同仁地区,有一些土族不过中秋节。
节庆习俗_中国土族

第七节 节庆习俗

节庆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创造形成的,折射出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观念,是构成民族文化形态和民族精神凝聚力的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除传统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以外,土族具有浓郁的本民族特色的民间节会主要有纳顿节、观经会、花儿会等,其中擂台会、丹麻戏会和“纳顿”最具民族特色。

一、传统节日

(一)春节

春节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重大节日,也是土族最为隆重的节日。一进入腊月,土族家家户户就开始繁忙起来,置办年货,打扫房屋,缝制新衣,杀猪宰羊,烙炸年馍,酿造青稞酒等,到处一片繁忙景象。民间有“快腊月,慢正月,不过三十(除夕)不歇脚”之说。此外,土族人家有腊月祭灶神的习俗,一般是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送灶神,在腊月三十晚上或正月初一早上迎灶神。

大年三十上午,平时借用的家具及其他物件都要自觉送还。下午将庭院打扫干净,在堂屋八仙桌上供福、禄、寿三大神,献上“酥盘”(粘有红枣的大馒头)、水果等供品。门柱、门梁、门扇上贴春联、门神、黄表纸印的钱马和年画等。在此之前,每家还要出一名男丁带若干过年食品,到祖坟前烧纸、烧“尚阔”(土语,一种菱形的油炸薄饼,用于祭祀祖先),以表示对祖先的尊敬、爱戴和追思。到祖坟上烧纸回来后,全家就开始吃年夜饭(也叫团圆饭)。过去年夜饭大都是大块肥肉和长条面,如今已是想吃什么就做什么。吃完年夜饭,有的人算一算当年生产的收入,有的人为明年春耕做打算。有些土族人家还有打醋弹的习俗,即把三颗烧红的圆滑的石头放进盛有开水的桶或盆中,倒入醋,再放入柏木子、粮食、钱币等,用蒸气熏全家大小,然后将盆端到家中每间屋子熏绕,最后把盆中的水连同石头倒在大门外,并紧闭大门。这天夜里人们通宵达旦不睡觉,有人喝酒唱歌,有人讲故事聊天,高高兴兴,很是热闹。现在许多土族人家喜欢收看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以欢度除夕之夜。子夜过后开始接神,点明灯,放鞭炮。民和土族群众在家中焚香点灯迎接财神、福神后,各家各户都派一名成年男子携带香油、酒水等物到村庙中给村神磕头烧香,拜完村神后回到家中给长辈拜年。一些地区的土族群众还要到附近山上放风马,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互助地区的土族每年正月初一还要开展一年一度的轮子秋大赛,有些没有儿女的夫妇还专门在打麦场上立几架秋千或轮子秋,供青年男女玩耍,据说这样就会喜得贵子。从正月初二到十五,各家都要到亲友家里拜年。而甘肃卓尼勺哇土族则爱跳“嘎尔”舞。在节前腊月时,各村就开始组织“嘎尔”演出队,进行排练。农历正月初八,“嘎尔”队就开始活动。先在本村表演,尔后接受邀请到外村跳舞,一直跳到正月十五才结束,给当地土族的春节增添了浓厚的节日喜庆气氛。

(二)清明节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土族最隆重的祭祖节日。每年的清明,家家户户上坟祭奠祖先,出门在外的人,嫁出去的女厢阿姑都要回来。届时,同姓亲房们将一头猪或一只羊宰杀后放在木板上抬到祖坟前。祭奠开始后,将宰杀的猪或羊放到祖坟的后土,然后焚化纸钱香表,男女跪拜,由族中长者祈祷祖先赐福于后代。祭奠仪式结束后,由“坟头”(民和土族在每年清明节祭祖时都要从家族中选出或轮派6~8人作为坟头,主要负责清明祭祖仪式中熬茶、杀猪宰羊、蒸煮、分发祭品等任务)将猪羊肉切成块全部下锅,还愿的猪羊分下另一锅中,煮熟之后,将肉切碎,象征性盛在碗中,将猪头、羊头放在盘中,还愿煮熟的猪羊肉也需另盛他碗,一一供在祖坟前面。再将煮熟的鸡心或羊心切成两半作为卜器,然后又由族中长者带领全体家族成员跪于祖坟前,向祖先一一表明还愿的人家,祈祷卜卦,如卦准,便将碗中肉食倒于事先铺在坟前的塑料布或纸上,以示祖先享用。祭奠仪式结束后,家族中各成员按辈分大小列坐在地,边饮酒吃肉,边讲家谱、祖规及家族中荣耀之事。结婚后没有子嗣者爬在祖坟前痛哭,以示向先人要儿女。有辈高年长者拿柳条在哭者身上打,要子嗣者发誓许愿,长者祈祷祖先显灵,麒麟送子。此外,在祖先坟头焚烧纸币、尚阔、花圈等物时,常以其烟雾升腾快慢判断祖先喜悦与否。

img78

清明节乞子

有些土族祭祖上坟的时候,还要在坟前竞放风筝,放出风筝后断线让其飘走,有的收回后也当场焚毁,俗信认为放风筝就是放“晦气”,因而忌讳将放过的风筝带回家。

(三)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夏季里最大的一个节日,青海人习惯称之为“端阳”。在五月初五清晨,土族人家家户户门口插上柳枝或艾草,有的还在庄稼地里也插上柳枝,以示庄稼不受病虫之害,会茁壮成长。有人还会用清晨的露水沾身,以求不得病。不少土族人家还将柔嫩碧绿的杨柳枝、金卉银叶的沙枣花插在盛满清水的瓶子内献在屋中。这一天,不仅要吃韭饼,还要做三角形的包子(糖馅的、菜馅的均有),邻居和亲戚间还会相互串门,喝雄黄酒。大人们还会给小孩们的手腕上拴五色花线,据说可以防止蛇、蝎、蜈蚣、蜘蛛、蜂等毒虫的伤害。给小孩们的衣襟上佩戴各种式样的香包,香包均用绸缎缝制成各种动物和花卉形状,内装各种香草,下面缀有各色丝绒做成的穗子。土族男青年在这天还可以抢夺姑娘们做的香包,以示相爱之意。

(四)中秋节

以前土族群众过中秋时,常常会在月亮出来之前,在房顶上献月饼、果子、核桃、枣儿之类供品,并点一对油灯。月亮出来后赏月,一直等到明灯油干熄灭之后,将所有供品拿下来全家共同分享。现在这种习俗已慢慢变成在院中摆香案,点上蜡烛,拜接月亮。供桌四周摆满各种糖果,中间放着直径约一尺大小的特制月饼,在大月饼上面捏上各种花卉图案,里面卷着糖、核桃仁等内瓤。有些地区的土族群众还在院子中央放置一大盆,内盛清水,盆中映出圆月,天上人间,上下共赏。但在青海同仁地区,有一些土族不过中秋节。

二、民间节会

(一)与生产有关的民间节会

1.二月二

在农历二月初二,土族人家通常会爆炒大豆(蚕豆)、豌豆、麻麦等食用。关于吃炒豆子的来历,民间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相传武则天做了皇帝以后,为求社稷安宁,进行祭天祀神。有一次她亲自提笔,写了一篇歌颂玉帝的文章,文中将“玉皇大帝”误写成“王皇犬帝”,玉帝知道后大怒,传谕四海龙王三年不向人间降雨。但两年过后,龙王实在不忍人间因旱而遭受涂炭,于是擅自降雨,百姓得救却惹恼了玉皇大帝,将龙王压在一座大山底下,并下旨说龙王若要重返灵霄殿,除非金豆开花。人们知道后,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救龙王。一位善良的小伙子找啊找啊,找了整整一年,仍然毫无结果,就在他万分沮丧的时候,一天他拿着玉米棒蹲在火炉旁掰,突然一粒玉米溅入炉膛爆开了花,他猛然醒悟,召集人们炒玉米,摆在院中。玉皇大帝看到的确是“金豆开花”,于是便释放了龙王。这天正好是农历二月初二,从此,二月二吃炒豆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炒吃麻麦,寓意各类粮食冬休之后,开始入土发芽,寄予了土族人期盼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互助威远地区还在二月初二这天举行擂台会,届时除唱戏外还进行转轮子秋、跳安昭舞、赛马、摔跤、武术表演、唱花儿等文体娱乐活动。互助东瀛一带的土族这天还要举行龙王庙会,祭祀龙王。届时请来七八个法师念经跳“欠”,祈求龙王及时降雨,以保五谷丰登。

2.青苗会

青苗会是土族特有的迎神祈福、踏青护苗的传统节日。按农事季节和传统习俗的不同,于每年农历二月至六月间择日举行。如互助丹麻乡索卜沟村的青苗会会期是农历三月十八,东沟乡大庄村的青苗会会期是农历五月十三,丹麻乡丹麻村的青苗会会期是农历六月十一。互助东沟乡的青苗会有源自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龙王显灵、庇佑土族牧民的传说,距今有数百年的历史

土族青苗会从开始到结束需要2~3天,内容包括煨桑、请神、巡山、背经、颂经、踏青、插牌、巡视田禾等一系列仪式,其目的是通过请神巡山、颂经祷告、游山踏青等形式取悦神灵,祈求神灵保佑一方风调雨顺、冰雹不降、病虫毋作。青苗会期间,不仅全村的男女老幼身穿民族服装踊跃参加,邻村的汉、土、藏族群众也穿着节日盛装,前来参加盛会,因此,游山的队伍有时多达千人,极为壮观。节日期间,除了举行上述宗教仪式外,还要举行野餐、唱花儿、摔跤等文娱活动,过去还有赛马活动。届时,商贩们也竞相而来,进行物资交流,会场热闹非凡。青苗会结束后,自兹日起至庄稼收割前,禁止在田间地头放牧牛羊,禁止砍树、拆房、践踏青苗,禁止村民打架斗殴,违者将受到责罚。护青苗期间如需拆房,需向龙王等神佛请示。

3.丹麻戏会

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丹麻村,是一个土族聚居的村庄。该村于每年农历六月十一日至十五日唱青苗戏,同时制定村规民约,加强护青措施。远近群众赴会看戏,故称“丹麻戏”。丹麻戏会的影响波及整个互助东部地区,届时,各族群众特别是土族群众穿戴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丹麻戏场上,除了进行各种体育文娱活动外,还进行物资交流。

img79

土族护青苗活动

4.夏至

每年夏至,民和三川地区的许多土族村庙的庙倌会在本村神前供上长明灯,村内的众嘛呢其们要聚集在村庙内每天念经,祈求众神在临近开镰收割之际,保佑庄稼平安收获。村内的大小派头要组织村民分摊供养嘛呢其的饭食。除此以外,部分村庄还要求每户必须出一人,头戴柳树梢编制的帽子,背着嘛呢干本,抬着村神,赤脚巡游在田间。这类活动一般持续10~15天。大暑和小暑期间,大小派头要宰杀一只肥美且没有缺陷的本地羯羊,祭祀村神。羯羊煮熟时,派头们敲锣高喊“肉熟了”,请村民们自愿前来分享。

5.十月初一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早上,互助一些土族村庙的庙倌、老者、“特肉其”等聚集在村庙内,煨桑、磕头、点灯,向龙王请示来年农历二月二的“img80img81”会在村内哪个地方举行。此外,还要从村民中选两家,一家收布化粮食100斤、清油3斤,另一家作为贮存二月二庙会所需粮食的库房,当地称此为“安庙”。当龙王神谕一下,确定了人家,老者们立即派“特肉其”分别到两家通知。一两个小时后,老者们手持一条哈达和一包砖茶来到所通知人家布化粮食清油,主人家为老者们端茶斟酒,做烧麦、长饭。土族村民称此仪式为“端三道茶”。老者们吃完饭以后,将所化的粮食、清油拉往“安庙”的人家,“安庙”人家也同样向老者“端三道茶”,并腾出一间房子作为库房将粮食贮藏。一切完备后,老者们在“安庙”人家的大门上贴一红纸和插一柏树枝,以告诉家有暗房或丧事的人不能进去。年内,村内每户人家都要给这家送去1斤清油和10斤粮食,为来年的“”会作准备。从翌年的正月二十二日起,老者、“特肉其”们聚集到所选“安庙”的人家中,磨粮食、酿酒、炸“包适左”,但禁止食用。正月三十早上,从寺中请来龙王,将酒、“包适左”供在香案上,煨桑,土族称此活动为“破财”。然后将酒、“包适左”拉到“img82img83”会场上的帐房中。

6.“img84img85”会

img86img87”会是土族传统的民俗活动,因法师跳神时手持单面扇形羊皮鼓边用木棍敲击鼓面,其声“img88img89”而得名。它是互助地区土族每逢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等日子,为保丰收或祈平安而举行的酬谢本村龙王的活动,又称龙王会。“img90img91”会的主要仪式有:竖幡、跳神、招魂、放幡、卜卦等(本书信仰部分有详细介绍)。从准备到整个活动结束共需三天时间。时至今日,每年的“img92img93”会仍香火旺盛,法鼓不停。其间不仅进行物资交流,还开展旅游、科技宣传等活动。届时,方圆百里的许多土族群众骑着摩托车前来赴会,如果说以前的“img94img95”会是赛马的现场,那么现在就是赛摩托车的现场了。

img96

土族二月二庙会

(二)与生活有关的民间节会

1.天社

在春分前后遇到午日的一天为天社。这一天一些地区的土族要上坟祭祖。祭祖的过程和仪式基本与清明祭祖完全相同,只不过时间比清明节早些。

2.谷雨

过去,在民和三川土族地区蝎子很多,为防止蝎蛰,人们在谷雨那天请人写“谷雨”,即在一张黄表纸的上半部分书写“天师到门庭,仙气吹一口,蝎子不出洞,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下半部分画一只公鸡,嘴里衔一只蝎子,有鸡的人家从鸡冠上取一点血滴在蝎子身上,然后将黄表纸贴在墙上。

3.冬至

冬至的到来,意味着白天的光照时间会逐日延长,因此,土族人民有着自己过节的习俗。例如他们早上会吃油烙饼,吃面茶,中午吃一顿烩菜,而晚上吃长面条,意为长命百岁。白天,青年男女还会打秋千或者进行角力比赛,他们认为在这个日子里打秋千,会使个头矮小者和急于长个的青年们遂了自己的心愿,随着白天时间的增加,人的个头也会随之增高。土族重视冬至节,认为冬至不仅是寒季的开始,而且也是过去一年的结束,新的一年的到来,所以人的岁数从冬至起增加一岁,有的地方还要吃冬至新寿饭。

4.腊八

土族人十分重视腊八节。这天凌晨时分,家家都会到河滩上背回几块冰,立在自家的果树或田里的粪堆上。同时抱一堆麦草,分别在地里、粪堆上和果树底下燃烧。有的还会盛一碗清水放在院中,待结成冰后,根据冰凸起的形状预测来年庄稼的收成情况。早上吃麦仁饭,并将麦仁涂在各类果树上,用木棍敲打树身,问道:“结不结果子?”旁边另一人回答:“结——结——结!”早饭后,孩子们自发组织起来祭祀山神和巴蜡爷(指专管蠕虫类的神)。他们从各家各户收取清油、面粉、香表、柴火等,带上灶具,到野外选个地方,自己起灶,炸小油饼,大家分享,将剩余的油、面等做一锅油面疙瘩饭,盛一碗一边用树枝向周围泼洒,一边口里祷告道:“给天泼洒,给地泼洒,保佑挡羊娃平平安安;给山神泼洒,狼的眼睛里麻洒洒;给巴蜡泼洒,害虫不伤人畜和庄稼。”说毕,分吃油面疙瘩,烧香叩拜后回家。有的地方还做豆面搅团,或做麦仁饭,先供佛后食用。腊八是在年底举行的一种对自然界风调雨顺的答谢祭。同时,腊八也成为人们准备过春节的时间界限,过了腊八后,就要开始操办年货,筹办儿女婚事等。

(三)与信仰有关的民间节会

1.正月十五纳吉驱邪仪式

每年正月十五晚上,土族人家要撤去正月初一所供的神位和贡品,焚化钱马。夜幕降临之后,大多数土族村落每家每户都在大门外堆放7个小麦草堆子,从厨房内点燃白天扎好的火把,引燃麦草堆,全家大小都要从每个火堆上跳过三次,以祛邪消灾。手执火把者,不停地挥舞火把,口喊“去了!散了!”认为这样一年中全家人会不生病,健康长寿,然后将火把送至山顶或离村落较远的固定地点。

民和中川乡民主村和官亭镇的喇家、鲍家等村庄还要举行名为“来宝”的傩祭活动。以民主村为例:表演“来宝”的是一老一少,反穿羊皮袄,腰束彩绸,裤腿扎起,赤脚戴着面具,老者面具神情慈祥,少年面具憨厚淳朴。“来宝”先是与村民去村庙祭祀村落保护神九天圣母娘娘和摩劫龙王,出庙门绕村庙一周后,前往当地寺院向佛祖献舞。然后向每个僧舍和村落的各家各户举行纳吉仪式。“来宝”到来时,东家已在门口设香案供献品,门里下跪迎接。“来宝”跳上几圈舞后,向东家作揖问好并致祭词和土语祝词。致辞毕,“来宝”将杯中的酒向东家门内泼去。主人起身再次向“来宝”敬酒,“来宝”揭开面具饮用,随从庙倌等亦接酒饮过,将主人供桌上的年馍收取,作揖告别。其间,有两户人家要请“来宝”吃饭,一家上包子,一家炒菜。等“来宝”转完全村,时值傍晚,众人已聚集在大场上,等候“来宝”进场。场地正上方的帐篷里供奉地方福神的神案,神案前面献满了香火和各种祭品。两位“来宝”进场后对舞一阵,然后摘去面具,叩头谢神。晚上,在村子四面山头上举行的柴祭仪式和村庙的跳火堆也由“来宝”主持。夜幕降临时,先由庙倌和派头敲响锣鼓,在村庙里烧香,接着点燃庙门前的火堆,跟“来宝”从村南往北走。守候在山上点火的人,看见庙台上的火光,便点起火来。村里各户人家也争先恐后地点燃火堆,大家从火堆上跳过,借以消灾免祸。各家各户都有一人点燃早已制作好的火把,穿过每个房间驱赶鬼怪邪物,出门后挥舞着火把,直奔送火点,待火把燃尽,才能返家。最后,派头、庙倌和“来宝”送火到村北头的总排处,整个仪式宣告结束。出嫁的姑娘,连续三年在娘家躲火,过了十五才能回到婆家。家中遇有丧事,不满百天不过年,也不跳火。

2.观经会

佑宁寺是土族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旧称“郭隆寺”。该寺于每年农历正月和六月举行两次规模宏大的祈愿法会,也就是观经会。群众习惯地称“郭隆·兰迦”(即郭隆寺法会),它不仅是寺院的重要宗教盛会,而且也是民间文艺活动的盛会。观经会上,最吸引人的是叫“欠”的藏式神舞,如“法王舞”“马首金刚舞”及“神猴变人的故事”等。信教群众则有施食茶、布施、点灯、煨桑、背经卷转“斯过拉”等宗教活动。

正月观经会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十六,历时16天。节日期间,大小经堂、各学院、佛殿、活佛,每天施食供奉“三宝”,集体登殿诵经3次。各重要佛殿、经堂都陈列法器幛幡,供献1000份或100份香灯,施食、净水、干花、粮食供养。正月十四上午,由密咒院、跳神院、赞康的80名喇嘛,身着不同颜色的禅装,在跳神院跳“法王舞”。正月十五上午,举行晒佛(浴佛)仪式,在经堂前沿,展出弥勒、菩萨佛案和其他平时见不到的珍贵佛像。土、藏、汉各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施舍礼物,顶礼膜拜佛案,络绎不绝。

六月观经是纪念释迦牟尼讲经传法和祈愿弥勒佛“出世”的法会,从农历六月初二至初九,历时8天,寺院布置、供养法事与正月观经一样。六月初八上午,由密咒院、跳神院、赞康的喇嘛身着禅装在跳神院跳“法王舞”。法会期间,附近各村庄的土族群众身着民族服装前来赶会,附近一些商贩也前来摆摊设点,到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

3.“刚日纳顿”

“刚日纳顿”,土语,意为跳神舞,民和地区又称“喇嘛纳顿”,农历正月初八、十五两日在寺庙内举行。届时,在佛堂前煨桑、点灯、上香、叩头致祭后,由若干年轻人戴上凶煞恶神面具,穿古装神衣或反穿皮袄,跳神舞酬祭。有些土族地区还有一种类似“刚日纳顿”的“老莫得纳顿”(跳驱魔瘟疫神舞),于农历正月初三举行。届时,村民们跪候神谕,求得神佛预言后,由若干人戴凶神恶煞面罩,反穿皮袄,腰系梢铃带,手持五尺棍,在神器的前导下,逐门挨户跳神舞,驱魔鬼赶瘟疫。

三、娱乐节会

(一)鸡蛋会

每年农历三月三、三月十八、四月初八,大通、互助一些地区举行的传统庙会。由于赶会的人都带许多熟鸡蛋,在会场上敲击作戏,被敲破者将蛋送给赢家取乐,所以人们习惯地叫做“鸡蛋会”。庙会上要给龙王、三霄娘娘等献牲酬祭,并请法师诵经,跳法师神舞,以避祸禳灾。赶庙会的人一则上香、供灯、敬香钱,以还神灵保佑之心愿;二则春耕之余娱乐欢庆一番。庙会期间,远近土、藏、汉各族群众蜂拥而至,摩肩接踵,络绎不绝。会终人散,则见会场上铺满白花花的蛋壳,如同下了场冰雹,群众认为这样能禳解雹灾。据传,“鸡蛋会”是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因一次春天的雹灾而举行的,留下庙会打鸡蛋禳灾之俗,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二)六月六

农历六月六这天,许多地区的土族群众有集体登山祭祀、游玩野餐的习俗,俗称朝山会。名为朝山祭神,实则登高娱人。朝山会由众人推举的青苗头主持。届时,去朝山进香的队伍扶老携幼,熙熙攘攘,一路上敲锣打鼓,经幡和彩旗罗列,煞为壮观。到了神山之巅,众人煨香磕头,念嘛呢经,求神保佑。朝山之后,人们身着新装,拿着碗筷,到寺庙内先敬神,后聚餐,还要请阴阳先生诵经超度,祷告神灵保佑庄稼年年丰收、人丁兴旺。此外,青海民间普遍认为六月六这天是药王爷向各地泉眼抛洒神药的日子,所以这天天一亮人们就要去挑泉水,挑来的第一担水被认为是药水,全家大小轮流喝几口,据说能祛病禳灾。民和的七里寺、互助的五峰寺以及贵德的滴水崖,每年六月六这天赶早来喝神药水的群众络绎不绝。还有更多的人成群结队来到附近的山林中、草甸上,撑开花伞,尽情歌唱。一曲曲悠扬动听的“花儿”便在田野间久久回荡。

(三)六月歌会

“六月歌会”(简称“六月会”)是同仁地区土族特有的节会,在每年农历六月十七这天从四合吉村开始,此后沿隆务河两岸,从麻巴峡口到卫哇村这12公里的40多个藏族、土族村庄,相继吹响圣洁的海螺,敲着吉祥的龙鼓,升起桑烟,载歌载舞,酬神娱人,祈盼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的好年景,庆祝“六月会”的到来,到农历六月二十五方才结束。各村六月歌会活动的内容虽不尽相同,但基本活动程序大体相同,一般包括沐浴、请神、法师神附体、供献食品、煨桑、血祭献牲、放风马、开红山、诵经送神等一系列仪式。活动期间,除了祭祀山神、二郎神外,还要祭祀龙神,跳龙舞。

img97

同仁六月会

歌会前夕,各村都要成立一个办会领导小组,以便安排筹备和组织本村“六月会”的各项事务。该小组的成员叫“坎果瓦”(藏语意为“首领”,当地汉语俗称“把总”),人数3~5人不等,其中一名为指挥全盘工作的首领。“坎果瓦”过去多由部落头人担任,现在多由村中年老长辈或有威望、有能力的人,经众人推举和“拉哇”(即法师,均为男性)指定担任。“坎果瓦”既是一种义务又是一种荣誉,故而采取轮流担任制,通常每年变换一次。他们除操办当年的“六月会”外,还兼管监护庄稼林木、调解纠纷等。“六月会”的活动费用由各村村民自筹,各种供品由各村村民散供。“坎果瓦”们根据村庙收入来掌握支出,一般都能做到收支平衡。

“六月歌会”的一个重要前奏就是在歌会前要举行法师的沐浴仪式和“请神”仪式。法师的沐浴仪式,各个村庄大同小异,但具体内容又不相同。四合吉村的法师自农历六月十三至十五一直在隆务寺内请喇嘛诵经祈祷,而后用“净水”浴洗上身,作为象征性的沐浴仪式,以示对神灵的虔诚敬仰;苏和日村的法师则在本村“六月会”前夕,由其助手和村里的男子陪同,将神轿抬到村口附近的小河边上,先用河水泼洗神轿,然后洒洗自身,继而相互泼水,以示沐浴洁身。举行请神仪式时,由村里的法师带领10余名青壮年男子组成请神队伍,在神庙集中,然后从神殿抬出神轿(里面供地方保护神),敲铜锣、击羊皮鼓、颠轿(即抬神轿前后颠簸而行),法师当即以神附体,领队前往村内为各家请神。请神队伍每到一家,先将神轿放在院中正厅屋廊事先摆好的供桌后面,然后由法师往地上祭洒酸奶、酒,掷铰问卜,出现吉兆,请神队伍随即离开。主人除向神庙奉送馍、酒、水果等供品,并赠少许钱币(一两元)给法师和请神人表示谢意。请神队伍按规定顺序为全村各户请神后,返回神庙,迎神仪式也就结束。

这一阶段,每个村子按照既定日程安排,进行各种准备工作。男子到本村的嘛尼康清扫洒洗,准备祭神用的各种供物,布置会场;女的则洒扫庭院,收拾房屋,准备节日期间的食品和家人的节日服装等。各家各户还要为本村保护神准备献祭的供品(水果、鲜花、馍、酸奶、青稞酒、砖茶、哈达等),预备煨桑用的燃料(柏树枝、香毛草)和熏料(酥油、炒面或青稞)。所有供品都必须保持“洁净”,尤其不能让妇女跨过供品,否则会受到神灵的惩罚。

“六月歌会”的开场仪式每个村基本相同,即全村男子在法师的引导下举行祭祀本村所信仰的山神。在农历六月十五首先由隆务镇四合吉村举行祭祀山神仪式,由此拉开整个热贡“六月歌会”的序幕。各村的祭拜活动结束后,祭神的队伍返回神庙,接着全村人集结在神庙会场跳起敬神娱神的舞蹈。各村所跳的舞蹈各具不同的内涵,大致可分为“拉什则”(神舞)、“勒什则”(龙舞)、“莫合则”(军舞)三种。

到第三天或第五天下午,“六月会”便进入尾声,村民们祭供神灵,而后将各自所供奉的神灵(“六月会”期间被请到神轿之中)重新送回到神庙中,并举行相关的降神等活动(各村的活动内容不尽相同),“六月会”至此宣告结束。

(四)纳顿节

“纳顿”为土族语音译,意为“玩”“娱乐”“游戏”等,是青海省民和县官亭、中川、甘沟一带土族人民喜庆丰收的节日,因此也称“庄稼人会”“庆丰收会”“七月会”等。一年一度的“纳顿”是以各个村社为主体的群体活动,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祭祀二郎神和本村保护神,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从农历七月十二开始,至农历九月十五结束,历时近2个月,所以有人称之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img98

打杠子

关于纳顿节的起源,当地流传着许多的神奇传说。其中有一种说法认为,从前有一位技艺高超的土族木匠,被皇帝召去修建皇宫。三年后,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建成了,其壮观华丽前所未有。但恶毒的皇帝为了独享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竟然下令要杀害木匠。木匠连夜逃到家乡,组织早已不堪皇家虐待的乡民们起义。皇帝闻讯后派出大批军队前来镇压,机智的木匠灵机一动,立即让乡亲们敲锣打鼓,扛着制好的战旗,挥舞着涂上染料的兵器,高呼“大好”向村庄的庙宇走去。皇帝派来的军队大惑不解,村民们则告诉他们:“我们正在庆祝今年的收成,跳纳顿答谢上天的恩赐。”于是皇帝的军队便撤回去了。此后为了纪念这位机智的木匠,一年一度的纳顿就流传了下来,后来逐渐成了庆祝丰收的活动。另有一种说法则认为,旧时青海民和一带灾难不断,每年秋收时粮食基本上颗粒无收。人们只好请法师筑雷台诵经驱鬼,并起早贪黑跪拜,祈求神灵保佑,但没有什么结果。后来从四川借来了一尊木雕二郎神像,人们虔诚祈祷二郎神显灵,果然当年风调雨顺,获得丰收。于是,每年丰收时节,当地人就用八抬大轿抬着二郎神像到各村寨巡游。一路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所到之处,人们伏地跪拜、供奉茶酒、奉鸡献羊,以感谢二郎神之恩,日久天长就形成了纳顿。

img99

唱喜讯

img100

纳顿会手舞

纳顿节分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是筹备,从清明节开始,三川各土族村庄在本村的神庙祭奠二郎神和地方神,并推选出当年七月举办纳顿会的“大派头”和“小派头”,由他们在节前负责筹集经费、维持本村社会秩序、协调生产管理(如田间用水顺序)等,节日期间则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其次是小会,节前一日大小派头敲锣打鼓,在会场搭建大型帐篷,以供安放神像和进行祭奠。最后便是纳顿节的正会,届时举行迎神、供献、许愿、还愿、会手、答头、谢恩、颂喜讯、打杠子、面具戏表演、法拉发神、食胙和送神等一系列仪式。

纳顿节纯粹是以庙会的形式发起组织的。具体组织和负责主持事务的总家、派头,都由村民选举产生,或轮流担任。在村庙这一组织下,规定了若干村规民约,谁违犯就罚香表、钱粮等。在纳顿节前一天,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每户都要来一个成年人,带一瓶酒,一个大蒸饼,这些食品都交庙倌保存。纳顿节的当天,在村庙正前方100米左右处扎一顶帐篷,设香案,上供二郎神和其他地方神,会场对面立长杆,上挂纸钱粮、幢幡。最为常见的是两村联合,一村充当“主人”,而另一村为客,两村男性排成长列,扛着各色彩旗,敲锣打鼓,高呼“大好”,在主方村外麦场上会合,从而拉开了纳顿节的序幕。

会手舞首先在上午10点左右就开始了,这是由四五十人参加的大型舞蹈。老幼按顺序排列,舞在最前面的是身着长衫、手执扇子的老人。在舞蹈的同时,主方不停地用大海碗给会手们敬酒,以此助兴。当舞蹈表演结束时,众人齐齐跪在场中,由老人唱“喜神”曲,赞美神并答谢神灵降临尘世,与民同乐,赐福于民的厚恩。

会手舞结束之后,举行民间小戏表演。民间小戏表演是土族纳顿节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因演员都戴面具进行表演,有学者称之为“面具戏”或“傩舞”,但土族民间是根据剧目来称呼的。面具戏的剧目包括《庄稼其》《五官》《五将》《三将》《关王》《杀过将》。《庄稼其》是一出戏剧性很强的寓教于乐的舞蹈表演剧,剧情表现的是老农教子务农的故事,被称为是“纳顿的根本”,在各村纳顿会上向来是第一个演出的剧目。《五官》只在下川的鄂家、桑布拉、祁家等少数村庄的纳顿会上表演。关于戏中的角色,有说领头者是皇帝,其余四人为大臣的,也有说五官是天官、地官、水官、火官、龙官的。全剧表演均以舞蹈为主,没有言语,纯粹是哑剧表演。《五官》表演结束后,上演《五将》《三将》和《关王》等三出三国戏。三国戏是纳顿面具戏中舞蹈性较强的节目,表演关羽、刘备、张飞、曹操与吕布之间所进行的战斗故事,颂扬关羽的英武和忠义。其中,关羽是所有三国戏中的绝对主角,土族人尊称他为“老爷”,称刘备“刘爷”,对张飞、曹操、吕布则直呼其名。《杀过将》又称《杀虎将》,是纳顿会面具戏表演中的最后一个节目,上场的角色有杀过将、娘子、猴子、老虎等,表演老虎下山祸害百姓,山王杀过将为民除害的故事。这些动作原始质朴的舞蹈,生动地反映土族勇于和大自然抗争的无畏精神,蕴含着土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内涵,具有浪漫主义的神话色彩。

(五)花儿会

花儿会是有规模地演唱花儿和青年男女互相交流情感的一种民间集会活动,其规模有大有小,大者人数逾万,少者也有一两千人。规模较大的花儿会一般都是每年定期举行,而一些在朝山活动、庙会、物资交流会上自发地对唱花儿的活动,也算得上是一种特殊的小型花儿会。花儿内容多以歌唱男女爱情为主,歌声高亢悠扬,唱腔优美动听。花儿会主要以男女对唱的形式进行,以情歌为主,歌手们即兴而发,借物抒情,以歌示爱,以歌诉怨,以歌交友,以歌抒情,整个会场由优美的歌声、喝彩声、口哨声组成了一组全民欢乐的交响乐章。

img101

土族花儿歌手

土族地区规模较大的花儿会主要有互助威远镇二月二擂台会、民和古鄯七里寺花儿会、大通老爷山花儿会、互助丹麻花儿会和互助五峰山花儿会。其中互助威远镇二月二擂台会以打擂台的形式进行对唱;民和古鄯七里寺花儿会,不仅吸引着本地的土族等各族群众,而且还有甘肃永登、天祝等县的歌手们也风尘仆仆前来助兴;大通老爷山花儿会、互助丹麻花儿会和五峰山花儿会都是在这种男女高唱花儿、一纵情怀的花儿浪潮中让人们热恋着这个既传统又现代的集会。在有花儿盛会的这一天,土族群众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相邀相伴,扶老携幼,从四村八堡赶来赴会。花儿会上唱者如醉如痴,听者心旷神怡,都陶醉在美的歌声之中。无论是向往爱情的青年男女,还是大胆表白追求真爱的年长者,都在花儿的海洋里撷取着属于自己的浪花。

由于土族长期生活在多民族融合和多宗教共存的空间中,因此,无论是与生活、生产有关还是与宗教信仰或娱乐等有关的节俗,都表现出一种相互交错的现象。诸多形式各异的民间节俗,既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又弥漫和夹杂着浓烈的宗教信仰色彩成分,其间始终伴随着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在复杂交错的仪式展演过程中,民间节庆所发挥的功能和作用也是相互交错和多方面的。例如,在土族地区举办的形式各异的庙会、花儿会等,既有祭祀信仰、净化心灵的一面,又有通过各种民间文艺演出来娱乐神灵、实际上又娱乐自己身心的一面;既有交流信息、增进友谊、加强团结、教育子女的一面,还有促进商业贸易活动、旅游观光活动和文化传播的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