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拉祜族歌曲快乐的拉祜

拉祜族歌曲快乐的拉祜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特别是为增强拉祜民族凝聚力,推进拉祜族干部、知识分子的成长,弘扬拉祜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拉祜族研究会作为一个学术团体,开展学术研究活动是其中心工作。
民族社团活动_中国拉祜族

第三节 民族社团活动

云南省民族学会拉祜族研究委员会成立于1995年12月5日,是一个全省性、群众性、非营利性民间学术团体。学会驻址设在昆明市,下设一室五部,即办公室、联络部、文艺部、宣传部、文化部、妇女儿童发展部,目前主要在昆明市、普洱市、临沧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等拉祜族人口较多的州市县开展工作。研究会以“促进民族团结,繁荣拉祜文化,服务拉祜社会”为宗旨,以塑造民族精神形象,关注拉祜族社会发展,传承拉祜族优秀文化,弘扬民族节日文化,培养拉祜族创新人才,建设拉祜族边疆文化长廊和生态文化旅游村,打造拉祜族旅游精品为目标,广泛开展学术交流,编写拉祜学论著,制作拉祜族音像作品,参与政府部门有关民族问题的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及科学论证等活动。自成立以来,研究会开展了拉祜族或拉祜族地区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民族干部培养等课题研究,广大会员以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经济为己任,在当地党委、政府和研究会支持下,积极为拉祜族经济社会发展献计出力,为实现拉祜族与其他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作出了无私奉献。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特别是为增强拉祜民族凝聚力,推进拉祜族干部、知识分子的成长,弘扬拉祜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img155

第一届拉祜族研究委员会会员代表大会全体人员

1995年12月5日,云南民族学会拉祜族研究委员会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成立,研究会成立以后,围绕研究会章程明确的宗旨和任务,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克服重重困难,创造条件,努力为拉祜族和拉祜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开展的主要工作和活动如下:

第一,开展学会内各种学术活动。拉祜族研究会作为一个学术团体,开展学术研究活动是其中心工作。

一是学会紧紧围绕民族工作大局,组织广大会员深入开展拉祜族及拉祜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研究,在昆明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召开了4次拉祜族社会发展研讨会,充分利用研究成果服务拉祜族及拉祜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1996年1月,研究会成立不久便向会员发出了“拉祜族地区两个文明建设与脱贫致富之路”为主题的研究倡议,议题涉及6个方面:拉祜族干部培养与脱贫致富,拉祜族地区民族团结与两个文明建设,拉祜族地区市场经济,拉祜族地区工农业经济与脱贫致富,拉祜族地区民族文化教育工作与两个文明建设,拉祜族地区民族法制等工作与两个文明建设。倡议发出后,得到广大会员的积极关注和支持,研究会共收到会员寄交论文共30余篇,并逐个做了审阅,虽然未能集中研讨,但这是研究会发动会员对拉祜族各方面问题进行研讨的开端。

二是动员并鼓励、支持研究会成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结合本专业学科,主动开展有关拉祜族文化这一综合性学科的调查研究活动。从民族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法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各个方面着手,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挥各自优长。迄今会员在全国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文章上百篇,甚至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了一批极具价值的学术论文,如《20世纪拉祜族文学一瞥》《浅析拉祜族女作家娜朵的创作》《民族艰难迁徙历史的真实写照——读拉祜族女作家娜朵长篇小说〈母枪〉》《愿绿色铺满拉祜山村村寨寨》(杨春),《拉祜语与傈僳语四音格词比较研究》(刘劲荣),《苦聪语概况》(张伟),《拉祜语语法研究》(张雨江),《南段拉祜族村寨文化的传承与变迁》(王正华)等。杨春撰写的《拉祜族民俗》刊载于《中国少数民族民俗大观》,《拉祜族文字与书法》刊载于《中国民族文字与书法宝典》,《拉祜族文化遗产》刊载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集萃》,《拉祜族风俗》刊载于《中国少数民族风俗志》,《拉祜族文化词条》刊载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浓浓山乡情,拳拳赤子心》刊载于《中国少数民族风土漫记》,苏翠薇,肖淑琼撰写的《拉祜烧烤》刊载于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荟萃》。出版专著十几部,如刘劲荣撰写的《拉祜族民间文学概论》《拉祜语四音格词研究》,雷波、刘劲荣主编的《拉祜族文化大观》(获国家最高优秀图书奖),和少英、王正华撰写的《拉祜族文化史》,雷波、刘辉豪撰写的《拉祜族文学简史》,张晓松撰写的《拉祜文化论》,张绍云主编《中国拉祜族医药》,刘劲荣、扎拉、张雨江、彭华、张伟等编著的国内拉祜语第一部词典《汉拉简明词典》,苏汉林、杨元美、李红军编著《临沧南美拉祜族发展研究》,苏翠薇撰写的“20世纪中国民族家庭实录”《猎虎卡些》,王振明、王振荣编《苦聪民间故事集》,政协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委员会编《拉祜族史》,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编《从葫芦里出来的民族——拉祜族》,《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拉祜族卷》等。这些论文和专著的发表出版,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部分会员还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有的甚至还承担了国际合作项目。有的会员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的奖励,其中,屈野教授于2005年获“云南省科技耆英”称号,石春云、饶琨于2009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胡志寿、吴开明于2009年荣获“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难能可贵的是,80余岁高龄的屈老先生,为民族文化事业,老当益壮,自2003年起,便着手进行具有开创性且具有相当难度的“拉祜族习惯法研究”,为取得第一手资料,亲至澜沧、双江、金平、勐海等10余县进行广泛深入的实地田野调查,并写出阶段性研究成果报告。有的会员对苦聪语和老缅语进行了调研,基本摸清了苦聪语和老缅语的语言系属情况。上述研究会员所展现的实绩表明,拉祜族群体正在不断涌现出更多有作为、贡献突出的一批又一批中高级人才,涌现出更多自己的教授、研究员、博士、硕士,并呈现出承前启后的趋势。

三是积极配合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做好《拉祜族史》的编写工作,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并发挥研究会的优势,积极为当地政府献计献策。

第二,积极开展或参与国内外有关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升拉祜族研究的影响力。在昆明举办拉祜族学术讲座,邀请国内外著名语言学大师、拉祜语研究专家马提索夫教授、大卫布来德勒教授等作学术报告或交流;积极与东南亚一带国家的拉祜族进行交流沟通,有的学会会员得到国际基金项目的资助,深入泰国北部拉祜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自学会成立以来,先后参与国内外有关拉祜族研究的学术交流活动20余次。其中,1999年,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的世界法理学研讨大会交流发表屈野教授撰写的《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影响》(该文核心内容在《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头条刊登),2000年,在泰国清迈大学发表刘劲荣教授撰写的《拉祜族舞蹈文化论》,2002年,在日本京都大学交流发表刘劲荣教授撰写的《拉祜族宗教文化论》,2009年,刘劲荣教授在日本金泽大学所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的学术报告,2008年,苏翠薇副研究员在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举办的“民族·文化·变迁”会议时所作的《基督教与拉祜族传统文化的调适发展》及在第十六届国际人类学大会上所作的《拉祜族厄萨信仰与基督教的互动整合》交流发言等,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学会成立以来便十分重视加强与国外有关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拓展拉祜族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其中,2010年1月,学会成员刘劲荣、张伟、张雨江、石进英与中央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泰国清莱皇家大学、老挝南塔师范学院等高校联合20余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泰国等拉祜族聚集地区进行“跨境拉祜语的使用现状及其演变”的调研,为跨境合作研究拉祜族进行了有益尝试。此外,学会会员还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广大拉祜族群众提供科技、法律知识等服务。如彭华、扎给、罗娅等编译出版了《民族区域自治法》《宪法》《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禁毒知识》《农村法律普及读本》《农村实用知识读本》《艾滋病防治知识》等拉祜文读物。通过开展上述国内外相关学术交流活动,使学会委员们的视野得到了开阔,促进了相关学术水平的提升。

第三,关注拉祜族现实状况,反映拉祜族民生问题。从事拉祜族学术研究,其目的在于及时了解和发现拉祜族群体社会发展中有关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国家各级党委、政府提供决策依据,让这些问题获得重视并适当解决,从而推动拉祜族群体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为此,拉祜族研究委员会成立伊始,便投入极大的精力关注有关拉祜族群体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如就当下拉祜族地区反映较为敏感而突出的一些问题,由学会负责人协调召集,对拉祜族较为集中的澜沧、孟连、西盟、勐海、双江、临沧、金平、新平等地进行调研,重点调查了解拉祜族干部任用的基本情况,发现在一些地区确实较为突出地存在着事实上不平等而需要及时关注的情况,并感到很有必要及时向云南省委组织部、普洱市委组织部等相关部门如实反映,并由委员会办公室起草了“关于进一步重视拉祜族干部培养”的报告,强调说明此种情况若长期得不到解决,会有损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也不能充分体现《宪法》所规定的“民族自治”当家做主的权益。报告提交后,引起了云南省委领导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批示,使拉祜族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针对省级机关拉祜族干部较少的实际,向省委组织部及有关部门以书面形式递交了“关于请求在省级机关配备拉祜族干部”的报告。由于所反映的问题事实清楚,材料充分,相关意见得到采纳,几年来一批拉祜族年轻干部或优秀毕业生相继到省级机关任职,甚至有的得到提拔重用。

第四,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和交流活动。宣传和交流是促进研究会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研究会成员除发表学术论文和出版学术专著以外,还积极参与云南省社科联组织的科普宣传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集中展示拉祜文化学术研究的成果和拉祜族的文化特色,从而达到更有效地宣传拉祜族文化的目的。在缺乏经费来源的情况下,参加活动的娜朵委员个人垫支网络费用,建立了拉祜族文化网站(http://www.lahuzu.com),利用现代技术宣传介绍拉祜族文化,网站自2006年年初开通以来,收到了良好的对外宣传效应。在对外交流方面,学会还经常向省外、国外的拉祜族同胞,以及其他民族的学者介绍学会和拉祜族的情况,特别是拉祜族在改革开放中的发展变化,介绍拉祜族文化的研究成果等,如拉祜族女作家娜朵所著的《绿满拉祜山》,便介绍了一批拉祜族的代表人物。通过种种交流活动,扩大对外宣传沟通,增进相互间的了解,从而促进学会和拉祜族的发展。

第五,大力弘扬拉祜族文化,促进民族繁荣发展。自学会成立以来,紧紧抓住中央和省委领导高度重视拉祜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以及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大好机遇,大力弘扬拉祜文化,推动拉祜族及拉祜族地区发展进步。拉祜族作为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其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民族经济发展问题,一直以来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云南省省委书记白恩培等领导先后对澜沧拉祜族聚居区发展问题和拉祜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作出重要批示,为拉祜族及拉祜族聚居地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云南省民族学会拉祜族研究委员会作为全国唯一的拉祜族社团,在弘扬拉祜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学会一直以来通过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激励民族自强不息精神,促进民族团结、发展、进步,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如积极开展拉祜族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充分利用文学艺术、新闻出版、音乐舞蹈、影视歌曲等载体,将民族传统文化通过文字、图片、声像、歌舞等形式广为传播,成为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用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民族世界观价值观,促进拉祜族地区社会进步;积极打造民族节日,扶持民族原生态文化艺术团体,加强与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合作,全方位宣传推介拉祜族文化,极大提升了拉祜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力推动了拉祜族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为拉祜族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学会将举办民族节日“葫芦节”,作为弘扬拉祜族文化的主要举措。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昆明地区有拉祜族人口1653人,和学会联系过的在昆明工作和学习的拉祜族同胞,人数在600人左右。他们离开家乡,离开父老乡亲,分散在不同的单位和学校中。为了让在昆明的拉祜族同胞能够过上自己的传统节日“葫芦节”,并通过节日加强相互间的联系和交流,扩大影响。研究会成立后,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关怀下,在省、市民委的支持下,每年都要筹备举行拉祜族的节日活动。这一活动,虽然一年只有一次,但要做的工作不少,研究会克服种种困难,尽心尽力,确保每年节日的顺利进行,加强了研究会与拉祜族干部群众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团结了拉祜族干部群众、教师和学生,特别是每年都邀请有关电视台及报社新闻媒体参与并给予一定程度的报道,使拉祜族“葫芦节”的影响逐年扩大。2009年4月8日,学会联合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政府在云南省首府昆明市举办了以“快乐拉祜,幸福和谐”为主题的大型拉祜族葫芦节庆典活动,得到了会员、拉祜族同胞和社会各界的好评,以新华社为主的20余家新闻媒体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了报道,为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提升民族精神,扩大对外宣传拉祜族文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促进拉祜族地区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六,关注拉祜族教育现状与发展。拉祜族研究委员会成立以来,针对拉祜族地区基础教育较为薄弱的实际,研究会成员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写出“深化双语教学,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拉祜族双语教学”调查报告,向云南省教育厅等相关部门反映拉祜族过去和当前的教育状况;根据拉祜文的使用情况和部分拉祜同胞的要求,向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提交“关于请求对《拉祜文试行方案》进行专家论证”的报告;面对每年拉祜族高考学生成绩不够理想的实际,学会向云南省招办和各高等院校请求给予拉祜族考生降分录取。这些报告和行动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扶贫先扶教”,学会会员屈野教授情系家乡教育,将自己很有限的工资日积月累,于1995年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东主小学和县民族中学设立了“屈野教授奖学金”,奖励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金额虽不多,但影响正在扩大。

第七,是积极协调社会力量,关注拉祜族社会发展。学会自成立以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拉祜族社会存在的突出问题,如在多次到金平县者米乡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把有关问题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组织云南民族大学师生捐献上千件衣物和几万册书籍,分别捐赠给拉祜族最贫穷的乡村临沧县南美乡和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自治县贺六乡等。学会会员张有在昆明无数次为同胞和家乡人无偿提供服务和帮助,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拉祜同胞在昆民间办事处”。学会会员石安达等向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政府提交了“关于制定拉祜族文化保护发展十年规划的建议”“关于与普洱市、澜沧县党委、政府商谈茶叶发展计划的建议”等。

第八,是努力加强自身建设,研究会影响力不断提升。研究会是一个群众性的学术团体,相对行政部门而言,是一个松散性机构,为充分发挥研究会的职能作用和广大会员的聪明才智,更好地为拉祜族同胞服务。一直以来,学会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使学会影响力逐步提升。

首先,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学会实行会长分工负责制。会长负责全盘工作,常务副会长负责处理日常重要事项,秘书长负责处理日常会务工作,做到各负其责,分工合作,协调进行。2008年9月起,学会增设了1室5部的工作机构,即办公室(下设财务科)、联络部、学术部、宣传部、文艺部、妇女儿童发展部。

其次,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了各部门工作职责,健全财务制度,在昆明市设立学会总账号,配备专门的会计和出纳,规范财务收支行为,确保财务开支在章程和学会活动范围内进行。广大会员各尽所能,积极筹措学会工作经费,云南省民委、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等人民政府以及云南省城市投资有限公司、拉祜酒家、澜沧拉祜土锅鸡、快乐拉祜公司、拉祜民族餐饮等对学会经费给予了大力支持,为研究会活动正常开展创造了条件。

再次,大力发展学会会员。根据云南省民族学会要求和有关社团管理条例规定,修改完善章程,大力发展会员,建立健全会员登记、缴纳会费制度,目前已登记会员600名。会员涵盖云南省拉祜族主要集聚区普洱、西双版纳、红河、临沧4个州(市)16个县(市、区),会聚了拉祜族不同地区、不同层面的各类人才,是拉祜族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最后,组织会员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本会所有管理者、工作人员都是兼职,但他们都能识大体、顾大局,无私奉献,竭尽全力做好拉祜族研究会的工作,并积极参与有关社会活动。自成立以来,学会领导机构十分重视联络沟通工作,广泛与拉祜族聚集的州、市、县联系,加强与4个拉祜族自治县联络,在昆明热情周到地做好接待服务工作。鼓励各地会员发挥自身优势条件,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协助各联络点工作。与此同时,加强同国内外兄弟民族之间的交流往来,积极派出相关会员参加彝、傣、苗、景颇、佤、纳西、独龙、满、哈尼、白、壮、怒、傈僳等25个民族的节日和学会活动。刘劲荣、苏翠薇等会员还积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

以上是研究会成立以来的主要工作,通过上述一系列工作的开展,为促进拉祜族群体和拉祜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尝试,使拉祜族研究委员会逐渐壮大、健康发展。一批又一批拉祜族研究的青年学者正在成长起来,过去少见的有关拉祜族研究的文章和著作正在不断涌现,拉祜族群体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正在通过一些正常渠道得到有效反映,有的得到了相应的解决,增强了民族平等和团结的氛围。

【注释】

[1]陈风新:《澜沧教育志》。

[2]李曰垓,云南腾冲人,著名哲学家艾思奇之父。

[3]雷波、刘劲荣:《拉祜族文化大观》,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

[4]娜朵:《绿满拉祜山》,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8月,第182页、179页。

[5]娜朵:《绿满拉祜山》,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第179页。

[6]政协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委员会:《拉祜族史》,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

[7]娜朵:《绿满拉祜山》,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第183页。

[8]娜朵:《母枪》,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418~41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