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拉祜族火塘文化的变迁及影响

拉祜族火塘文化的变迁及影响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拉祜族干阑式房屋建筑,由于地区和毗邻民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一带的拉祜族,与佤族村寨交错而居,居住文化习俗相互影响融合,形成了这一地区拉祜族住房的特点,在房屋形式和室内布局上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糯福等地不同。
居住习俗_中国拉祜族

第四节 居住习俗

一、居住环境与村落布局

img58

群山环抱的拉祜族村寨

img59

拉祜族村寨远景

拉祜族村寨多建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之上,依山而建,远远望去,幢幢茅草房,层层叠叠,布满绿树掩映的山坡。村寨周围栽种着许多高大的凤尾竹和芭蕉树,四周都是崇山峻岭,山上林木葱茏。村寨有2~4道寨门,通向寨外的道路都是羊肠小路。拉祜族的寨址大多选择近水的山岳地带,寨间距离较大。村寨规模有大有小,大者百余户,小者二三十户。一般不设防御性设施,新中国成立前,西双版纳一带的拉祜族村寨常用茅草掩蔽外部通道,作为屏障;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拉祜族村寨,有的围以竹或木等简易矮篱笆围墙,亦非防御性质,而是防止牲畜跑出。村寨入口处有用竹木或细树干架成的象征性的简易门形寨门,作为象征性的“门”的标志,并不起“门”的实际防护作用。勐海一带的拉祜族还有每年在旧寨门后增加一个新寨门的习俗,旧寨门并不拆除,任其自然腐朽。寨中有广场,每逢节庆日,人们在此聚会歌舞。广场中间立有寨神桩,以三根木桩为象征物,曰一雌、一雄、一寨神。有不少村寨广场中还有供奉天神厄萨的小神屋,每年村寨成员在此集体祭祀,祈保平安。房屋围绕广场分布,每户住房一幢,独立修建,互不相连。房屋排列、朝向没有一定的规律,自由布置。房屋侧有的建有粮仓、杂用房。村寨内另建有两幢长形的村寨公用房。各户宅地周围一般无围墙,户门、户外粮仓都不上锁,反映了拉祜族保留着无偷盗的传统美德。寨外葱郁的密林中有神树,此处森林严禁砍伐,以免触怒鬼神,给人畜带来不利。神林古木参天,客观上起着优化居住环境的积极作用。信奉佛教的村寨建有佛寺。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一带的拉祜族,每个寨子或几个寨子有一个公共社交场所称“格格”,又称“公房”,是一间大草房,每逢节假日或农闲日,男女青年便在此谈情说爱,互赠礼物,私定终身。寨内道路以广场为中心,其基本是十字形布局,其中三条道路通向三个寨门,另一条道路通向寨子高地的佛寺。佛寺入口处有木牌坊,象征庙门,佛殿建筑的前后左右,原亦有相似的木牌坊,现在有的已不存在了,佛殿为两幢草顶平房,面积甚小,内无佛像,正中有神坊,周围挂满布幔经幡,神坛侧是驻守佛寺的教长住所。

img60

拉祜族传统村寨近景

二、民居的类型、结构、附属设施及居住习俗

(一)拉祜纳民居

img61

拉祜纳民居

img62

拉祜族掌楼晒台

拉祜族传统房屋建筑为双斜面“人”字形茅草房,全为竹木结构,有低矮的落地式平房,也有两层的木桩斜顶竹楼,因地区不同而异。拉祜族居住的云南省西南部山区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勐海县等一带,气候温热潮湿,其住房是利用自然资源的竹、木、草、藤等,建成干阑式房屋,俗称“掌楼”。上层住人,下层关养牲畜和存放杂物、舂米等。平面一般近似椭圆形,楼层低矮,被深深的出檐遮盖住,远望只见一根根木柱上,架着甚为硕大的黄色草顶,淳朴自然,不加装饰,颇有田园风光的韵味。拉祜族干阑式房屋建筑,由于地区和毗邻民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南段、糯福、东回等地的拉祜族,房屋由主房、牛圈和粮仓组成。宅地周围无围墙,有的四周围以矮竹篱,入口处有一象征性的门形架做宅门,似村寨寨门,只是较矮小些。主房近似于椭圆形平面,草顶,干阑建筑,上层住人,下层关养小牲畜和堆放柴草。楼上大空间,由五榀两支点木屋架组成。各屋架的两支柱间用竹席分隔成小隔间,前不设墙。中央通道甚宽大,可称之为堂屋,设火塘三四个,其中一个是用来煮猪食用的,其余皆为生活用火塘,火塘上方吊烤棚。两端椭圆形部分,贮存粮食。用一侧两个小隔间的位置设楼梯和平台,均在一个屋顶下,有的设在端部,并有晒台设在屋角。有的人家将室内一小隔间设为神龛,如果主人是一个宗教神职人员,则神龛设于房屋中部一侧最重要的位置上。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一带的拉祜族,与佤族村寨交错而居,居住文化习俗相互影响融合,形成了这一地区拉祜族住房的特点,在房屋形式和室内布局上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糯福等地不同。房屋由主房和粮仓组成,宅地周围设竹篱笆围墙。主房是干阑式草房,外形前端是椭圆形,后端是双坡顶的悬山式。入口设在前端,外有晒台和走廊。内部作横向分隔为内外两间,外间大,中设火塘一个,上方吊有烤棚。勐海县一带的拉祜族与哈尼族村寨交错而居,居住文化习俗在保留本民族传统的同时,可见相互影响融合的痕迹。主房是干阑式草房,平面呈方形,由一端入口,外有凹廊式晒台。室内分为两个部分,设两个火塘,内部和内部火塘为妇女所用,外部和外部火塘归男子所用,但两室之间的分隔不明显,仅在男、女铺间设有短墙相隔。

img63

拉祜族传统茅草屋近景

拉祜族民居的构造已有简单的柱梁受力体系。大构件用桦木卯接,其余用竹篾绑扎。屋盖共用桁(檩)条5~7根,其中部的3或5根,置于两支点的3或5架梁上,边部两根桁条则放在檐墙上,此两桁条与中部的梁架无联系措施,自呈纵向承重系统。因此,屋盖承重体系构成中部和边部分别为横向和纵向两种方式,尚未形成完整的横向木屋架结构体系。桁条之上用圆竹椽子,加横向圆竹,用竹篾绑扎固定,于其上绑扎草束屋盖,其方法甚为独特,是将草束端部折下绑于另外的一根横向竹条下。

拉祜族的“掌楼”一般分为上下两层,楼面及四壁均用木板或竹笆片铺搭而成,上层住人,分为三部分格局:“阿科”“沙骂底格”和“护格”。“阿科”为起居室,长约8米,宽约5米,是家人起卧饮居之所。“沙骂底格”为放置碓臼的碓房,长约5米,宽约4米。“护格”为晒台,长约4米,宽约5米,用以日晒谷物,夜赏星辰,和放置部分生产生活用具。“阿科”分为寝室和客房,寝室按辈份、人口又分为若干小间。里间多为父母家长的居室,也是供奉家神之所,外人一般不得擅自入内。外间为家庭其他成员的居室,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屋中央有一个火塘,终年燃烧不熄,用来烧水做饭,取暖待客。下层不筑墙,用以堆放柴禾及杂物,或关养家禽家畜等。房顶呈“人”字形,用山茅草覆盖其上,厚而密,且坡度较陡,故不易漏雨,可抵御山风暴雨的侵袭。竹楼从右侧顺梁开门,门外置一粗麻栗树桩砍成的独木楼梯或竹梯,连接上下两层,供人上下。

img64

拉祜族“阿科”——起居室

img65

拉祜族火塘

img66

拉祜族传统茅草屋近景

由于地区不同,拉祜族的房屋建筑也不尽相同。有的地方的拉祜族房屋建筑为低矮的“人”字形茅草房,以山茅草双斜面覆盖,屋檐离地仅一两尺,四壁以木板或竹笆片围搭而成。房屋分为内外两间,里间为卧室,外间为客房,做饭和招待客人用。或者干脆不分内外,起卧饮居均为一处,围火塘铺席而眠,夜间靠烧火取暖。房屋正面中间开门,无窗户,室内光线昏暗,满屋烟熏火燎,家人及客人进屋后便围火塘而坐。火塘设在屋内靠左后墙处,火塘周围是全家人吃饭、休息、睡觉之处,也是家庭生活的中心,火塘上方吊有一炕笆,用来烘烤谷物、辣椒等食物之类。室内陈设极为简陋,除盛水的竹筒之外,便是些竹筐、箩兜之类。与汉族、彝族等交错而居或毗邻而居的拉祜族,其住房明显地受汉、彝等民族的影响,通常采用汉式土墙平房,或竹木结构的低矮草房。这些土墙平房的屋顶一般用茅草双斜面覆盖,也有用木板盖顶的,四面的墙壁则是由土基垒砌而成。

img67

拉祜族茅草屋近景

(二)拉祜西民居

拉祜西的房屋建筑形式比较简陋,一种是较固定的,称为“耶”;另一种是在地里临时搭建的,称为“哈布耶”;有的则利用天然的石洞为屋。无论哪一种房屋建筑形式都反映了拉祜西的经济生活特点和生产状况。拉祜西在建筑房屋之前,要先进行占卜,选择建房的地基。占卜方式是将谷粒分放三处,用芭蕉叶盖上,连续揭开三次,若谷物不分开则认为吉利,反之则不吉利,不宜在此地建筑房屋。

拉祜西的房屋建筑结构,高不过3米,面积很小,长4~6米,宽3~5米。每座房屋能容纳数人有时多达十五六人。用桠木做柱,用树枝和竹子做壁,条件较好的将树干劈成厚木板做壁,屋顶用竹叶、茅草或芭蕉叶覆盖,以竹叶为主。盖房顶的方法极为简单,将竹叶捆成一束一束,然后系在房顶上便成。

img68

拉祜族传统畜棚

拉祜西建筑房屋,求其实用、方便,能避风雨,房檐、门檐极长,檐下便是饲养猪鸡的场所。这种竹叶房屋,一般只能住两三年,最长也不超过四五年,必须随时修补。山风常将茅草吹走,屋内便被雨淋个透,抵御寒冷的方法是烧火取暖。

尽管拉祜西的房屋建筑十分简陋,但房屋内部的安排则是井然有序,有火塘“周度”,专供做饭之用,父母生活的火塘叫“报路木拜”,客人、子女用的火塘叫“塔屋”。各种器物也多半有固定的放置处所。老人以及从妻居的女婿亦作为正式家庭成员占有一定的位置。

img69

火塘边温习功课

拉祜西典型的房屋内部结构是:父母有一个“阿泡”,即一个隔间。每个已婚的女子都各有一个“阿泡”,作为休息睡眠之所。大家庭里“阿泡”多者有七八个,个体家庭一般只有两个“阿泡”,即左右各一隔间,左侧间为父母居住,供奉祖先之处;右侧间为客人及子女居住。每个“阿泡”都有一个火塘,左侧间火塘是做饭和休息的地方,因此一年四季塘火不熄;右侧间火塘供子女使用,如果住的是女儿,便常邀请寨里的女友前来作伴,如果住的是男孩,则常邀寨中男孩来作伴。每个火塘的上方都吊有一块烤板,以便烘烤食物。碓臼安放在右侧房间里,炊具和水筒均放在或挂在火塘四周。在房屋顶端架设有一种“苟他”,相当于楼板,以便存放粮食。

芭蕉叶棚作为拉祜西临时性栖息的处所则更为简陋,只要生产需要,随时随地都可以在地里搭建。拉祜西一年有相当长的时间生活在芭蕉叶棚里。为了适应不稳定的农业生产环境,拉祜西一年里除9月外,都可以迁徙建筑房屋。生产的落后阻碍了拉祜西房屋建筑技术的发展。这一状况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大有改观。

(三)苦聪人民居

苦聪人的房屋建筑异常的简陋、矮小和狭窄,因为经常性的迁徙极大地阻碍了他们房屋建筑技术的发展。苦聪人的房屋通常是用木杆或竹杆搭成屋架,用芭蕉叶或竹叶铺盖屋顶。房屋建筑形式有只盖一面成偏厦状的,也有盖两面成“人”字形的。房屋最高处不超过3米,最低处仅1米,很像内地汉族农民看守庄稼的窝棚,屋内不再分格,就只一间。虽然房屋建造得十分简陋,但房屋内部的布置却井井有条。仅火塘就有三种:一种是灶塘,专供做饭用;一种是父母生活用的火塘;一种是子女或招待客人用的火塘。家庭成员都按辈分或成婚已否,而占居一定的位置。屋内没有灯,烧柴火照明和取暖。没有被褥,只垫些杂草、树叶之类,夜间主要靠烧火取暖。由于常年睡于火塘旁,不少人被火烧伤了身体。黑苦聪则已过渡到以泥土建造房屋。当然,以上所说的情形,都是过去的事,现在的情形,已大有改观。即使由于经常性的迁徙,但苦聪人对于建筑房屋仍然十分重视,把它看做是生活中的重大事情,如盖房前先要进行占卜,判定房基是否吉利等。

img70

拉祜族柴火房

img71

拉祜族谷仓

黑苦聪的房屋建筑大多为土墙,“人”字形的茅草房顶。盖房时全寨出动帮忙,主人则杀鸡宰猪款待前来帮忙的人。房屋的构造大致分为三部分:一间为寝室,一间为灶房,一间为谷仓,有的在屋内建有棚架,多用竹皮做间隔,为了防风,在屋前建有防风墙。

新中国成立前,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西南部和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等地的拉祜族,所处环境极为闭塞,很少受到外界的影响,尚残留着母系、双系大家庭公社制,经济生活是同耕共享,居住形态是与大家庭公社公有制经济并存的共居制,即大家庭公社成员同居于一幢干阑式的“大房子”里,亦称“长屋”。又因耕地分散,产生了建于耕地边上的临时性住房“班考”。形成了一个大家庭具有永久性住房“大房子”和临时性住房“班考”的独特特点。

“大房子”建筑为草顶,椭圆形屋盖。楼层室内两侧用竹篱笆或木板分隔成若干小格间,不设前墙,供小家庭成员居住。中间有宽敞的通道,其上设若干个火塘。“大房子”的规模大小不一,视家庭人口而定,据记载,新中国成立前夕,残存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糯福乡巴卡乃寨的“大房子”,最长达23米,最宽达14米,最大面积达252平方米,可住26个小家庭130余人。“大房子”的建造,是先建造一部分,待人口增加时,再在两侧延长建造而成,也有人口增加后,另建房屋时一次而成。

“班考”是由于刀耕火种农业,土地轮歇耕作,面积广,耕地分散,且离村寨较远,为了适应这一生产特点,减少每天路途上的往返时间,而搭建在较远的田边地角上的面积较小的临时住房,类似于内地汉族的窝棚。每年农业生产开始时,各小家庭便分散到当年耕作的各片田地边的“班考”居住,耕种该片山地,至秋收完毕,各小家庭将粮食背回来集中贮存,同时共居于“大房子”里。这种“班考”住地制度,使小家庭拥有部分私人财产,留在“班考”内,随着各个小家庭在“班考”单独经营的财产日益增多,为个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小家庭逐步脱离大家庭,“班考”逐渐演变为小家庭的永久性住地。随着该“班考”所在地的户数逐渐增多,促成了地缘性村落的出现。

拉祜族的公共“大房子”随着大家庭的解体而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一般是供1~4个有血缘姻亲关系的小家庭居住的面积较小的住房,房屋形式、居住方式、室内结构等大体上仍保留着古老的传统习俗,即椭圆形草顶干阑式住房,楼上室内分隔成若干个前不设隔墙的小隔间,通道上设火塘。表明这种传统的居住方式,尚能满足拉祜族现阶段的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需求。

三、民居的建造程序与礼仪

拉祜族在建盖房屋时保留着原始互助的美德,盖房子被看做是村寨一件大事,一家建房,全寨出动帮忙,男人平整地基,上山砍伐竹子、木材;妇女则割茅草、编草排。大伙齐心协力,两三日内建成新房,主人或杀猪或宰鸡招待前来帮忙的人们用餐,不另付报酬。七八月间是拉祜族建房的最佳季节,因为这时的竹木质量较好,虫子不蛀食竹木。“掌楼”一般盖成正方形,象征着房主地位平稳,生活安定,也有少数建成圆形或椭圆形的。掌楼大小不等,以各户人口的多寡而定。一般用33根柱子,7根或9根横梁,若干椽子和竹笆片穿接、串连而成。木材一般喜用向阳坡上的红毛树,以其粗大的主干做房梁房柱,手臂般粗细的枝干做椽子,用上好的黄竹做竹笆片,用柔软而结实的山茅草覆盖房顶。在近乎椭圆形屋盖深出檐的覆盖下,有效地防止了风雨的侵扰和太阳辐射,显示了多雨、炎热、潮湿地区的房屋建筑特点。

img72

新农村建设的拉祜族村寨近景

新房落成后,房主要举行贺新房仪式后才能迁入新居。贺新房仪式一般在竣工之夜举行,房主要有猪杀猪,无猪宰鸡,烤酒,备办一顿丰盛的宴席,请前来帮忙建房的人高歌畅饮,席间老人们咏唱起贺新房调,众人在新房前载歌载舞,弹弦吹笙,庆贺新居落成。拉祜族贺新房时有两件重要的事要做:一件是先安置好家神祭祀台位,焚香点蜡,献饭滴水,祈祷家神保佑吉祥康泰,日子越过越好;一件是在屋内中柱旁安置好火塘,安放好铁三角架,在火塘中点香祈祷。火塘和铁三角架安放好后便不能再移动,也不准外人触摸,否则被视为不吉利。

img73

新农村建设的拉祜族村寨远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