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保卫祖国,维护国家利益

保卫祖国,维护国家利益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其10名副总管中,有鄂伦春族8人。1880年,黑龙江将军安定,将鄂伦春族兵从500名增至1000名。八旗军队中的鄂伦春族官兵,曾多次直接参加反击沙俄侵略者的战斗。
保卫祖国,维护国家利益_中国鄂伦春族

第三节 保卫祖国,维护国家利益

在巩固祖国边疆、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中,也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如,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阿穆勒塔,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阿穆勒塔是摩凌阿鄂伦春族人,他曾随清军远征西藏和川楚等地,作战机智勇猛,曾立下许多战功,因而成为名噪一时的英雄人物。在《大清历朝实录》《黑龙江志稿》《成城旧闻》《黑水先民传》等文献中均有记载。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和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廓尔喀(即尼泊尔)兵在英国殖民主义者的唆使下,不断侵入西藏,大肆掠夺扎什伦布寺,残害藏族人民。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二月,清政府派遣满、汉、蒙古族索伦等各路军队万余人进入西藏,抗击廓尔喀侵略军。由于得到西藏人民的支持,清军大胜,将英国唆使的入侵者全部赶出中国国境。阿穆勒塔随军参加了战斗。据《清高宗实录》记载,在攻克“擦木、玛噶尔、辖尔甲及济咙官寨,攻克要隘,奋勇杀敌,其属可嘉……头等侍卫佐领阿穆塔”。乾隆五十七年九月(1792年10月)又谕:“此次官兵进剿廓尔喀,所有的玛噶尔、辖尔甲山上打仗,横冲贼队之侍卫章京(即佐领)等,绕山陟险,截杀贼匪,实属奋勉出力,除末经给有巴图鲁名号都,业经加恩赏给名,其原有巴图鲁名号之副都统职衔头等侍卫……阿穆勒塔……俱著交部议叙。”由此可看出,阿穆勒塔在征讨廓尔喀的战斗中立有大功,因而清政府“以功授总管,加副都统衔”,成为历史上鄂伦春族人中职位最高的军事指挥官。

清康熙年间,清王朝将鄂伦春族划归布特哈总管衙门管辖,将其分为“摩凌阿鄂伦春”(骑马的鄂伦春族人)和“雅发罕鄂伦春”(步行的鄂伦春族人)两部分,后分5路8佐,每佐设佐领一人管理,另外,官府派“安达”征收貂皮。光绪八年(1882年),清廷设兴安城总管衙门,专管鄂伦春族事务。在其10名副总管中,有鄂伦春族8人。光绪十九年(1893年),兴安城总管衙门撤销,但鄂伦春族仍为清朝统治者服兵役和贡纳貂皮。其编入布特哈八旗的官兵,被清朝统治者调到新疆、云南、台湾等地长期征战。

长期以来,鄂伦春族与祖国各民族人民一起,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特别是在维护祖国统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关于鄂伦春族官兵征战的事例很多,例如: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阿尔巴津(即雅克萨)战斗中有鄂伦春族人565人参加,并立了战功。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黑龙江将军自瑷珲城移驻墨尔根城,增鄂伦春、达斡尔兵420名。

康熙三十年(1691年),挑选鄂伦春族、达斡尔披甲驻齐齐哈尔,遣满洲兵200人教练。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副都统白济等统领鄂伦春族、达斡尔官兵移驻托河,备剿准噶尔

康熙六十年(1721年),副都统穆克登统领黑龙江鄂伦春、达斡尔官兵赴巴尔库军前,预备调遣。

1730~1736年,清朝为对抗沙俄的东征,调鄂伦春族兵359名及其家庭移驻巴尔虎。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于布特哈打牲处挑选2000人,设为额兵,给予半饷。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命黑龙江将军傅玉选鄂伦春族、达斡尔兵1000名赴京,听候调遣。

同年,清朝政府曾调鄂伦春族官兵300名赴缅甸征战。

乾隆五十六年(1791),鄂伦春士兵随同参赞大臣海兰察远征过西藏和台湾。

咸丰十年(1860),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奏将五路鄂伦春族牲丁收罗团聚,分布要隘,以便紧急应用。

同治十三年(1874),吉林将军富阿明奏调鄂伦春族官兵500人剿捕吉林马贼,追袭甚力,枪法无敌,一战而剿除之。

1880年,黑龙江将军安定,将鄂伦春族兵从500名增至1000名。

光绪元年(1875年)间,黑龙江将军丰绅,奏调鄂伦春族兵500人,每年三月间,调集至内兴安岭旺山一带,集中操演40日。

据《鄂伦春族简史》记载,清政府曾派800名鄂伦春族人去新疆伊犁地区平息叛乱,因作战及途中患传染病,最后只有8人生还。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又从毕拉尔路调鄂伦春族士兵进行了血战。

宣统二年(1910年)二月间,库玛尔河驻防库厂兵溃,经总卡协领调派佐领保忠、台吉善,骁骑校来忠、察尔吉善等带领鄂伦春族马队70余名,追剿至漠河一带,颇有斩擒。因马疫致死50余匹,经姚副都统请准拨补马价银千两以恤之。

宣统二年(1910年)三月间,统领辛天成带领马步各队,剿贼至库。经总卡协领调派佐领刚通,带领上游鄂伦春族马队官兵50余名,随同剿抚至漠河。其骁骑校德奇琛、委官阿栋阿等传集驮马60余匹,带领步兵20余名,随队押粮抵制连崟,接济无误。

民国元年(1912年),库玛尔河厂驻军又发生兵变,调派委官阿栋阿、狄木讷善带领鄂伦春族兵30余名,会同呼玛总卡官兵共同讨伐,斩擒30余人。

在沙俄帝国主义者制造的震惊中外的“海兰泡惨案”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中,当地汉、满、达斡尔和鄂伦春族人出动马队抵抗,因寡不敌众,伤亡甚重。

由此可见,鄂伦春民族是勇敢坚强、富于反抗精神的民族。他们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一个人数并不多的民族,当祖国需要时,能挺身而出,宁死不屈,勇敢战斗,同各兄弟民族人民一道为巩固边防和维护国家的统一作出历史性的贡献[1]

一、抗击沙俄

17世纪中叶,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省流域,鄂伦春族地区横遭蹂躏,人民惨遭杀害。沙俄的暴行,激起了鄂伦春族人民的极大愤慨,他们和东北各族人民一道奋起抗击沙俄入侵者。据有关资料记载,“在1685年至1686年间,清政府在收复雅克萨的战役中,征调565名鄂伦春族官兵参加战斗”。他们积极为清军运送物资、当向导、侦察敌情,并参加战斗。

八旗军队中的鄂伦春族官兵,曾多次直接参加反击沙俄侵略者的战斗。在两次收复雅克萨城之战中,鄂伦春族军民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黑龙江将军衙门又移驻墨尔根,瑷珲副都统留守原城并从属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任首任黑龙江将军,鄂伦春族人参加了他领导的抗击沙俄侵略的自卫战,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遗迹。

1900年6月,英、法、俄等八国联军发动新的侵华战争,沙俄殖民者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制造了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对当时的汉、满、达斡尔、鄂伦春族等各民族人民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并且越江攻占瑷珲、齐齐哈尔等地,侵占了黑龙江以北中国领土。在抗击沙俄大屠杀和保卫瑷珲的战役中,库玛尔路和毕拉尔路鄂伦春族人出动500人的马队,毕拉尔路官兵60人,从车陆出发,人员取江道,马匹走旱路,急行军三天三夜,到达瑷珲后,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吃饭,俄军就向瑷珲城镇开炮,于是,所有人立即投入战斗。因为众寡悬殊武器落后,经过十周战斗,撤至大兴安岭一带。在北大兴安岭战斗中,鄂伦春族官兵埋伏在小河对岸,担负起截断敌人后路的任务[2]!“当俄军过河后,500名战士突然开枪,正在过河的侵略者便纷纷倒毙在河沟和小桥上”,“鄂伦春族马队官兵500名与俄军交战,颇为勇敢,因众寡不敌,两有损伤”[3]。自民国以来,“俄人觑窥兴安岭中林矿,而惧鄂伦春族人,乃遣其国最凶之哥萨克一千人来剿袭之,不到半年,死八百人,俄人乃惊鄂伦春族之雄强焉”[4]

二、打击日寇,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鄂伦春族人民积极参加东北抗日联军。当时,在抗日联军北满三、六、九、十一军中,都有鄂伦春族子弟,其中第六军约有40人,他们和各族人民一起,坚持武装斗争。鄂伦春族群众也积极给抗日联军带路、送信、运送粮食和物资,掩护抗联战士,帮助侦察敌情,配合抗日联军攻打敌人据点,袭击日军的“义和公司”,曾击毙日军小队长、指挥官等头目。他们之中有不少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用鲜血谱写了保卫祖国的光辉篇章。虽然有部分鄂伦春族人上当受骗,被编入伪“山林队”,但日本侵略者的险恶用心,已被多数鄂伦春族人识破。他们一致行动,打死了日本指挥官铃木喜一。鄂伦春族人当中出现了许多英雄人物,如“深入匪穴送密信”的孟玉同志,勇敢站起来投靠八路军,去签订协议的关门堤同志,为苏联红军当向导、消灭日本鬼子的赵立本、关臣马、郭闹开,上层人士戈满珠善、孟清太、老佐领孟守路、魏开闹等等,他们与广大鄂伦春族人民群众一起,曾为全中国的解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逊克县李英格利兄弟三人,大哥叫李冬格利,二哥叫李朋格利。1936年初,李朋格利带着儿子李桂下布、女儿李桂丽艳参加了抗联三军。李家父子在战斗中表现得勇敢顽强,先后在抗战中牺牲,李桂丽艳继承父兄的遗志,在三军被服厂勤奋工作,为抗战工作做出了贡献。

伪满时期,李英格利住在松树沟河北三间房,赵尚志的抗联队伍打松树沟时,李英格利就给抗联拉过道,抗联队伍曾在他家隐蔽。后来抗联队伍分两路冲进了松树沟,把日本宪兵全部押到了警察队,并当场打死三人、打伤五人。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国民党特务勾结日伪残余、反动军警和地主恶霸,抓住鄂伦春族人不了解国内外形势的弱点,煽动少数鄂伦春族上层人士参加他们的反动武装,游猎于浦拉口子一带的鄂伦春族第一队参加了反动武装。我党我军及时采取了争取、团结、教育鄂伦春族人民的民族政策,对一些顽固反动分子进行追剿。李英格利给解放军公安大队(原八路军三旅十团)当向导,带解放军去追剿挺匪。挺匪在山里有秘密粮库,为了彻底消灭顽匪,李英格利带领解放军烧了这个秘密粮库。由于没有粮食,一队的反动头人在其他人的鼓动下,于1947年7月3日夜里袭击了二队的住处。他们突然闯进卧龙河屯,把李英格利抓住打得皮开肉绽,后在北山坡上枪杀,并强迫二队老幼迁往山里。1947年夏季,居住在库尔滨河上游的部分鄂伦春族群众,携带家眷逃回松树沟,人民政府派人到库尔滨上游动员全部人员及家属下了山。为了保证他们的安全,将他们全部安排到奇克镇。1948年6月,县人民政府在李英格利遇难地松树沟兴隆屯附近,为李英格利修建了墓碑,当时任县长的刘今生在碑上亲笔写下了“少数民族英雄李英格利之墓”几个大字。

抗联英雄黄毛(绰号)是个百发百中的神枪手,于1936年参加了赵尚志和夏云杰的抗联队伍——抗联六军,成为正式的抗联战士。黄毛作战勇敢,弹无虚发,在多次战斗中,实现了“有我黄毛在,日本鬼子别想进汤旺河”的誓言。1936年夏,日本鬼子为了消灭抗联军,不断派飞机侦察,派特务刺探,纠集日伪军五六百人,从汤原县城出发,当时我军大部队在外,远离基地,只有部分机关工作人员,很难阻击敌人的进攻,情况非常危急,黄毛只带领两名警卫员,背着枪支弹药去迎击敌人。他站好有利地势,沉着冷静地瞄准射击,先将两个骑马的军官击毙,然后逐个点射,一枪一个,百发百中,不大工夫就一连打死四五十个。敌人被打得蒙头转向,不能抬头,便趴在草地里向前爬,可黄毛凭着打猎的经验,根据草的高低估量着射击,弹无虚发。这样,他一人打退五六百个鬼子兵。元宝是抗联英雄黄毛的亲侄子,25岁参加了抗日联军部队。他坚决抗日,机智勇敢,英勇杀敌,当时日军封锁,粮食极为短缺。元宝为了让战士吃到野生动物肉,起早贪黑坚持骑马打猎,总能打到狍子、野猪等动物,解决了吃粮食困难的问题。除此之外,元宝还负责保卫基地安全。敌人为捉到赵尚志的抗联将领,以重金悬赏。在这个紧要关头,元宝肩负起赵尚志的安全保卫重任。他是全军最出色的神枪手,一个人就可以抵挡住一二百个敌人的进攻,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来保卫军长的安全,出色地完成了警卫任务。1937年冬季,日伪军乘坐几辆汽车突然袭击了迁移到佳木斯南部地区的三军司令部,情况十分危急,元宝指挥警卫人员占据有利地形还击敌人,边指挥边向冲上来的敌人射击,五六十个冲上来的鬼子纷纷倒在元宝的枪下。元宝在这次战役中牺牲了,全军战士都因失去英雄战士而陷入极度的悲痛之中。赵尚志军长曾十分惋惜地说:“元宝是最英勇的抗联干部,我宁要一个元宝,也不要那些枪和炮!再多的枪也顶不上我的元宝呀!”[5]

鄂伦春族部落首领盖山于1941年7月,与王明贵率领的东北抗联第三路军三支队偶遇,并共商抗日救国大计,与王明贵等11人结拜为生死兄弟。盖山率7名鄂伦春族猎民为抗联部队当向导,配合作战,夜袭了日本人的“益昌公司”,解放了200多名中国劳工,缴获了万余斤粮油和一些武器弹药。为了帮助抗联战士度过严寒的冬天,盖山和女儿占珠梅发动全“乌力楞”的妇女,拿出自家的狍皮,为抗联战士缝皮衣、皮手套,帮助三支队在深山老林中建立了保存军需物资的仓库,还给部队送兽肉,鼓励队伍士气[6]

1945年11月,残余的日本鬼子逃往漠河。鄂伦春人魏开闹、孟曲木、孟坤珠等人为苏军领路,追赶日军。当苏联红军到达漠河西林吉时,日军已撤退出40多里地,苏军在鄂伦春族人的带领下继续追击,打死了260多名日军,并抓了几个活的。在此次战斗中,鄂伦春族人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积极配合苏联红军,其历史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正如《鄂伦春族简史》中所述:“抗日联军之所以在敌人封锁‘围剿’的险恶环境中能够生存和发展,并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是和鄂伦春族人民大力帮助和支援分不开的。”

抗联勇士莫桂林是一位勇敢的爱国青年,因为反抗日本鬼子的压榨而被抓住,关押在辰清警察署牢狱,他的罪名是反满抗日。1941年4月下旬,王明贵带领三支队攻克辰清,缴了警察的械,打开了牢房。莫桂林获救,并加入王明贵的抗联队伍,成了三支队战士。此后,他跟随王明贵打鬼子,做鄂伦春族群众工作,掩护抗联队伍,做出了巨大贡献。

抗日英雄关丽华,智勇双全,于1928年到铁骊县嫩铁公司当护勇(看家护院)。其性格刚烈、勇敢、果断,被嫩铁公司经理丁理中聘用为保镖,关丽华双手使枪,被称为“双枪老太婆”。1935年受抗联四军军长李延禄委派,隐蔽在铁骊等地秘密抗日。1936年,支援中共北满省委开辟的新的抗日根据地,协助北满省委书记汪金策,秘密组织了鄂伦春族抗日游击队,为开辟铁骊、庆城、海伦等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创造条件。1938年5月,关丽华救出抗联三军第三师七团团长张凤岐,之后在桃山古洞养伤,伤好归队。在抗战期间,关丽华除参加战斗外,还传递情报,掩护截车行动,卸敌人火车上的军用物资转移给抗联部队,运送粮食,救助伤员,掩护同志等。她曾经几次被叛徒告密而被捕入狱,受尽严刑拷打,但她坚贞不屈,每次都被同胞救出。抗联女战士赵凤兰(原名赵团捡)也叫“兰子”,被称为“白头发老党员”。从8岁起,就跟着母亲关丽华参加抗日活动,站岗、放哨,为伤员接尿、接屎、倒水、喂药,送情报,参加战斗。1942年,赵凤兰救出中共北满省委特委委员于天放,1942年5月,参加了东北抗联第三路军九支队、十二支队联合攻打汪洋东站的战斗。她英勇无畏、机智果断,枪法百发百中,在当地群众中传为佳话。

抗战时期,涌现出许多鄂伦春族抗日英雄,如宪扎布、孟淑云、李桂丽艳、李明谦、孟庆海等,他们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贡献。

三、剿匪斗争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宣告无条件投降,全国各族人民摆脱了侵略者的野蛮统治。然而,正当鄂伦春族人民庆贺抗日战争胜利,憧憬美好未来的时候,国民党特务勾结一小撮日伪军政警宪、恶霸地主及地痞流氓等,窜入大小兴安岭鄂伦春族人居住区,纠合“挺进军”“光复军”“保安队”等反动武装,向解放军、人民政府疯狂进攻,企图篡夺人民用鲜血换来的胜利成果。鄂伦春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为保卫人民政权及争取民族自由和解放的斗争,开展了一系列的斗争。1945年冬,呼玛县新立屯(现塔河县十八站庆丰村)鄂伦春族进步人士孟兆兴、孟玉生、葛平书等19人,协助人民解放军保卫三道卡一带社会治安,沉重地打击了土匪的骚扰,为解放呼玛县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946年,生活在新立屯、白银纳、十八站和下渔亮子的鄂伦春族群众,协助人民解放军进行剿匪,一直打到漠河,最终将土匪全部歼灭,并消灭了盘踞欧浦的一股土匪,解放了呼玛、欧浦。1947年,葛平书等人随同剿匪部队到漠河、欧浦一带,消灭了章伯军的“光复军”,又剿灭了来自内蒙古的一股土匪35人,既保住了驻三卡工作队的安全,又削弱了敌人的力量,为我军清匪建立政权立了大功。

鄂伦春族先进分子在剿匪斗争中,出生入死,作战非常勇敢,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鄂伦春族人为打垮国民党匪特,为巩固人民政权,为全国各族人民及自身的解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为此,人民政府对鄂伦春族有功之臣进行了奖励和表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