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景颇族头发

景颇族头发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崇尚自然的淳朴天性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构成了景颇族传统文化的主体。景颇族人认为,凡有房屋、大树、人畜等遭到雷击,都是雷神对人的惩罚或凶兆。景颇族对黑色的崇拜还与黑色是其护佑色有关。这些神话传说和迷信说法实质上说明了先民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而尽量选用与所处自然环境相一致的颜色,景颇族地区特有的幽暗环境恰好适合人们选用黑色。
崇尚自然的淳朴天性_中国景颇族

第一节 崇尚自然的淳朴天性

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构成了景颇族传统文化的主体。从上古时代到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奢侈。那时的人们以淳朴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淳朴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景颇族崇尚自然、崇尚自然黑色、崇尚自然服饰、崇尚自然歌舞等,形成淳朴的天性。

一、崇尚自然

自然崇拜是原始社会一种极其普遍的信仰形式,是原始人类最初的一种认为自然物和自然力具有生命、意志以及伟大能力的信念。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和知识的极端贫乏,人们几乎完全处在周围自然界和自然力量的支配之下。各种自然物和自然力量如山、石、土地、太阳以及风、雨、雷、电、洪水等,时刻都会给人们带来幸福或苦难,甚至死亡。对于这些自然力量,原始人类既不能理解,也无法克服和防止。这样,久而久之,便在人们的头脑中产生了一种神秘和恐惧思想。人们为了生存和生活,总是要尽可能地去认识自然、了解世界。于是原始人就按自己的活动和认识情况来解释自然界和各种现象,把人的意志添加在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上,把各种自然事物和现象都看成是有意识的活动,认为统治和支配着人的自然力都是由某种神秘的不可知的力量主宰着,它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给人类带来幸福或灾难。在自然崇拜中比较普遍崇拜的对象有土地、天体、山峰、岩石、河流、水、火等。

(一)崇尚土地

崇尚土地在自然崇拜中较为普遍。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生产、生活以及万物生长的依托,因此,它首先被原始人类人格化和神化。人们为了乞求丰收,就要乞求土地神保佑。在景颇族中就有古老的龙尚祭地活动。按照景颇人的传统观念,农作物能有好收成是土地的恩赐,所以在每年播种、包谷结果时,都要举行祭地仪式。

(二)崇尚天体崇拜

崇尚天体也是自然崇拜中比较普遍的信仰形式。天边无际,给人以莫大神秘之感,而且任何地区的人都毫不例外地能够感受到它。特别是一些天体现象如日、月、星辰和风、雨、雷、电等,都在极大地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因此,原始人类“赖天而生”的思想便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对天及天体现象的崇拜便产生了。景颇族人认为,凡有房屋、大树、人畜等遭到雷击,都是雷神对人的惩罚或凶兆。被雷击的地方或物品都被视为鬼地方、鬼物,人们从此不敢再接近。如果自己家的物品遭雷击,则要杀猪、杀鸡请巫师祭祀,祈求雷神不再雷击。

(三)崇尚山和石

崇尚山和石也是自然崇拜中较为普遍的信仰形式,高山峰峦高大雄伟,具有神秘性。原始人类往往将高山视为通天之路而加以崇拜,并幻想山峰具有“神灵”性。同时,山石也直接联系着原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山中有人类生活需要的动植物,石则可以制造工具和武器,动植物及工具武器的多少可直接制约着人类的早期生活。因此,人们便幻想出由山神管理山中的动植物和宝藏。所以,原始人类对山、石的崇拜,祈求获得更多的利益或减少灾害是顺乎其原始思想的。

(四)崇尚水

崇尚水也是自然崇拜的一种形式。万物生长离不开水,无论雨水还是河水不仅能促使万物生长,而且能扑灭草原、森林的火灾,同时还能泛滥成灾或破坏地面万物。水的这些功能被原始人类认为是神灵威力的显示,因此,水也受到崇拜,并继续发展而出现了河神、雨神、湖神、泉神等水神观念,得到了人们的信仰。

景颇族认为水中有水神,如果有人全身发痒或生疮,则被认为是水神在作祟,要请董萨准备猪、鸡各一只,到野外杀牲祭祀。同时还认为每条河里都有水神,若一个人单独到河中洗澡或河边解手,水神会缠住人的灵魂,使人生病。因此,景颇人忌讳一个人单独到河中洗澡或水边解手。

(五)崇尚火

崇尚火也是自然崇拜的主要信仰形式。火是原始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重要能源,能利用火是人类从动物中分离出来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类最初从惧怕火到利用自然火,到学会人工生火,从既能熟食、取暖、防御猛兽,又能化草木为灰的奇异功能中,原始人类逐步形成了火的神秘观念及对火的崇拜。

二、崇尚自然黑色

(一)崇尚黑色,以黑为美

景颇族主要分布在崇山峻岭、沟壑纵横的天然屏障之中,祖先生活的环境空间狭小封闭,景色幽深玄奥,以黑为代表的暗色成为主导性色彩,从而唤起人们的黑色意识乃至黑色崇拜,对黑色的崇尚表现在全身服装皆为黑色。景颇族服饰的色彩可谓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然而,人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景颇族崇尚黑色,以黑为美,以黑为贵,以黑色为吉祥、护佑之色。对景颇族来说,黑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色彩,而是要通过这种色彩传达景颇族的某些信息,表现了景颇族的社会历史文化心理。

(二)黑色被视为吉祥之色

一个民族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往往决定或制约着该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特点。特定群体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变异,还会引起群体内部的人们崇尚之色的变异,以便和新的自然环境相适应。如景颇人活动于青藏高原地区的高山大川之间时,人们崇尚黑色。景颇族对黑色的崇拜还与黑色是其护佑色有关。远古时候,先民居住在原始山林中,终日与群兽为伍,以狩猎和采集为生,为了保护自身安全,就选用与环境颜色比较一致的黑色成为他们生命的保护色。景颇族的神话传说中有这样一个类似的故事:祖先在和外来入侵者的争战中,或是在遇到危险时,黑色往往使他们逢凶化吉,化险为夷,从而把黑色视为吉祥之色,以黑为美,以黑为贵。这些神话传说和迷信说法实质上说明了先民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而尽量选用与所处自然环境相一致的颜色,景颇族地区特有的幽暗环境恰好适合人们选用黑色。

(三)原始宗教的影响

一是图腾崇拜对民族崇尚黑色的影响。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先民在面对强大、无情的外部世界时不知所措,对自身的生老病死也感到神秘莫测。因此,人们急切地寻求某种精神保护或精神支柱,这就产生了驱邪祈佑的需要,图腾崇拜就是从原始人对自身与外部自然的无法抵御中产生的。图腾的表现,有学者概括为以某种动物、植物等为自己氏族的图腾,相信与之同源,是祖先或亲族,受其庇护、警告和预言等。在现实生活中,直接依靠图腾的护佑是不太可能的。因此,为了获得图腾的保佑,先民往往通过各种手段,如改变自己的外形和生活环境,力求与图腾发生某种联系,亦即存在着“图腾同化”的心理。二是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等也和民族崇尚黑色关系密切。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首先表现为对天和地的崇拜。在景颇族的意识里,天、地多是白黑或青黑之色。在对天、地的崇拜中衍生出了对天地色彩的崇拜,这其中渗透着对自然神灵的幻想。对鬼神的崇拜也与民族尚黑有关,因为人们认为“鬼”居住的地方多是黑暗之所。因此,对天地的崇拜,对鬼怪的恐惧、敬畏也影响了崇尚黑色习俗的形成。

(四)历史上文化接触与融合的结果

景颇族崇尚黑色习俗的形成还与历史上与周边民族的文化接触、融合有关系。景颇族是从北方迁徙过来的,至今还保留着远古北方的一些习俗。景颇族到了德宏地区以后,与其他许许多多民族交错杂居。长期杂居交往的结果是带来了文化上的相互影响、吸收、同化、融合,特别是在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渗透之下,景颇族的崇尚黑色习俗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三、崇尚自然服饰

(一)种植麻和棉花

麻和棉花在春天种植,秋天收获。从种麻、棉到割麻、剔麻、摘棉花、纺棉、织布做衣服,一般由妇女承担。平时赶集、下山背水、出门参加社会活动、出工都带上弹好的棉花和线坨,边走边不停地捻线。之后把捻好的线用植物和矿物染料染色、晾干。过去,景颇族山寨里的女子一年四季除劳动外,余下的时间几乎都用在捻线织布上。全家男女老幼用的织锦都出自她们的巧手。每个有了孩子的妇女都有义务为自己的孩子准备好将来的织锦,女孩没有线织筒裙穿、男孩没有织锦包背是母亲的一大耻辱。织锦织得多而好,就表明这个女人勤劳能干、心灵手巧,女人也以纺织出漂亮的织锦而引以自豪。

(二)传统服饰

景颇族妇女的筒裙是用手捻的羊毛线织成的,体现了景颇族妇女的聪明才智和艺术才能。据说织筒裙是按史祖诺羌和熟羌夫妇俩的遗嘱织成的。相传史祖诺羌临终前,对他的妻子熟羌留下遗嘱:“晴雨间,请你看天空,我要把长刀展现给你看(闪电)。请你看山坡,我要滚石头给你看(泥石流)。请你看田坝,我要堆谷子给你看(谷堆)。”后来,景颇族男子学着闪电的样子,打制了长刀;学着史祖的说法,堆起了谷堆。史祖熟羌临终前也留下了遗嘱给世人:“晴雨间,我要在天空织七彩筒裙给你们看(虹)。”景颇族妇女才学着天上的彩虹织出了筒裙并定下规矩:景颇女子不会织筒裙不能嫁男人。可见,织锦在景颇族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景颇族妇女们织各种图案的布几乎都是用手挑数经线织出来的。景颇族筒裙多为黑底,少数是红底上面再用红、绿、黄、蓝、紫毛线织出精细的图案。图案有瓜果种子、草木花卉、飞禽走兽等三大类。由3块拼成的筒裙,围在腰上的那边必须是黑毛线织的,不能倒过来围。由两面拼成的筒裙,上下都有花纹,可以倒过来围,不讲究哪边在上。打开的筒裙呈长方形,长5尺左右,宽3尺多,也可以披在身上御寒,还可以当被子盖或做背娃娃的背兜。景颇族姑娘通常在短衣下摆和筒裙衔接处系一条红色的腰带。妇女常戴“护腿”,“护腿”是套在腿上作为御寒或装饰用的布套子。为了美观,青年妇女的布套子上也绣满了美丽的花纹。

(三)织锦

景颇族织锦的来历在景颇族民间还有几种动人的传说,传说故事生动形象,既反映了历史的进程,也记录了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生产生活经验。如,传说有一年在大青树果子成熟的季节里,百鸟选择吉日,在结满红、白、黄、黑、灰、紫各种颜色大小不一的果子的大青树下,举行了隆重的鸟类目瑙盛会。这一天,人类如期赴约,参加了鸟类的目瑙盛会,与鸟类一同欢歌狂舞。盛会结束时,在舞场上满地散落着百鸟舞蹈后落下的五彩斑斓的美丽羽毛,细心、爱美的一些景颇族妇女把它一一拣起来,拿回家去,小心翼翼地编织为筒裙,上面绘有多姿多彩的图案,非常漂亮。到来年举行目瑙纵歌盛会时,妇女们穿着自己亲手织的鸟羽筒裙去参加了,引来在场所有宾朋的目光,大家都想要如此漂亮的筒裙,可哪里去寻找这么多羽毛呢,聪明的妇女们灵机一动,便用多彩线模仿鸟羽筒裙纺织,并惊喜地发现,所纺织出来的织锦鲜艳夺目,妇女们兴高采烈,大家相互效仿,个个都来学习织织锦了,编织的图纹日益丰富、工艺日益成熟。又如,相传,景颇族织锦创制者是一位名叫碧作锐汤的小姑娘,一天,她看见父亲扣回来一只五彩缤纷的芭帮鸟,心里十分喜爱,心想自己也能有一条鸟羽般美丽的筒裙该多好!她灵机一动,将芭帮鸟的羽毛一根一根拔下编织起来,汇成了一幅幅好看的图案,煞是可爱。到她出嫁的那天,穿上自己亲手编织的鸟羽筒裙,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她的筒裙引起了所有宾客的注目,姑娘们甚至看得入了迷,人人都想要一条如此漂亮的鸟羽筒裙,可怎么去找这么多芭帮鸟的羽毛呢?于是姑娘们就用五彩线慢慢地学着模仿鸟羽筒裙编织,汇成的花纹图案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奇妙,就这样,织锦一代代传下来了。经过许多年代的流传,景颇族纺织技术日益精湛,品种日渐丰富。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女性对美最敏感,她们是最能感知时尚和展示时尚的人群,她们懂得修饰自己,精致地活着。正如此,具有绚丽心性的景颇族妇女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织出了技艺精湛的织锦,研究出了灿烂纷繁的服饰,不断丰富自己的穿着世界。

一个民族的有形文化,就像河流一样,总是在默默地变化着,无声无息地展示着这个民族的历史和民族的思想性格,对于山地民族景颇族来说更是如此。也许在这个严酷的生存环境里,只有如此执著而奔放、热情的民族,才能创造出如此绚丽多彩的织锦。

四、崇尚自然歌舞

(一)原生态舞蹈

1.目瑙纵歌舞。传说目瑙纵歌最初是天王的天宫神舞,融入了太阳宫舞蹈的神采经典,集纳了鸟类舞蹈的精华,记录了远古景颇人生产生活的原始动作,是景颇族舞之始、蹈之初。千百年来,目瑙纵歌传承了远古景颇族先民创造发明的原始图腾文字,即把格顺木纪(蕨形符号)、格尚木戛(方形棱角符号)、兴国木戛(山形河谷符号)舞成了原生态舞蹈的精髓特征,蹈出了鼓舞斗志、奋发进取、团结向上、和谐发展的文明舞魂乐章,使之成为当今世界上恢弘壮观的天然原生态舞蹈之神韵和中国的、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布滚歌舞蹈。是景颇族崇尚和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图腾文化衍生出的又一种经典舞蹈,是在村寨德高望重的老人去世时举行的一种丧葬性舞蹈活动。舞蹈以人类生产生活的具体特征来展现,有百余种动作。领舞者手持竹条或树叶等道具,以身腰、手脚等比划、摆动来展示亡灵出生成长、生产生活的细节,赞美亡灵一生辛勤劳碌、美德人品,并以柔美的舞蹈动作把亡者灵魂送回祖先原籍,与祖先同栖共眠。这种丧葬舞自老人去世当晚到出殡入土为安之夜,每晚举行,通宵达旦。

3.金斋斋舞。是在德高望重的老人仙逝时举行的祭祀性舞蹈,用以驱邪赶鬼、招魂保平安。一般在亡灵出殡入土后的傍晚举行。亡灵入土为安后,六至八九个青壮年男子便在山中林边去衣裸体纹身作准备。天擦黑时,办丧事人家急促的铓鼓声骤起,一伙纹身裸体、带着假面具、下身用树叶遮蔽的“金斋斋人”(野鬼)就会各自从不同的地点、方向猛然窜出,扑向恩夺格康(在野外为亡灵者建盖的家)疯狂舞蹈,一边鬼跳神闹一边还学着兽禽乱叫。如果“金斋斋人”学猪叫,主人家就得抓一头小猪给他们。如果鸡声四起,主人家就得每人送他们一只鸡,以此作为酬劳。因此,仅有当官人家和生活条件较好的人家举行金斋斋舞。

4.象脚鼓舞。在景颇族的文化中,鼓与景颇族的族称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在蛮荒时代,人妖混杂,人类不纯,天王为纯净人种,发洪灾淹没大地,并指使雷神大将把一对纯种人类童男童女装入木质大鼓随洪波漂泊,后破鼓而出(破鼓,即景颇)。象脚鼓舞一般是在进新房、婚礼等喜庆和休闲时开展的群众性娱乐活动,以原始的生产生活动作为基本舞蹈动作来展现。每一种跳法均有数十种严谨的套路,亦可通宵达旦载歌载舞,是景颇族青壮年休闲娱乐的一种文化活动。

5.直过歌舞。“直”为歌或山歌,“过”为跳舞,是载歌载舞的意思。在新居落成、婚娶、过节时,青壮年男女们手挽手围成圈,围绕“直过过”的中心议题,即贺新房、结婚、吃新米等内容,以一人领唱、舞者伴唱合声的方式,歌唱和赞美新生活。

(二)原生态歌

1.原始音符“哦嘫嘫”。是景颇族人声之初、乐之始。每当举行目瑙纵歌盛会之时,一声声“哦嘫、哦嘫”“哦嘫耶哦嘫嘫”震撼人心,舞者激奋昂扬,观者会情不自禁地涌入舞队行列。

2.木占勒来。是一种民间盛行的、具有赞美诗内涵的曲艺,一般在贺新房、结婚等喜庆活动时邀请既懂历史、唱腔又好的人来说唱、祝赞美词。赞美颂词者一般手持扇子自拍节奏,围绕喜庆的内容颂天赞地、吟颂历史、赞美新生活,为主人祝福,为亲朋好友颂词献歌。

3.山歌、情歌。景颇语称“恩准”,载瓦语称“志么”“志作”(小声对歌吟唱),是在远离村寨时吟唱的一种休闲、自由式的山歌,是景颇族青年男女寻找知音伴侣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式,其声域高亢甜脆、跌宕起伏,歌词内容自由变换、饱含深情,节奏欢快。景颇语一声“哦嘫嘫……”或载瓦语一声“哦哟哎……”大伙便纵情放歌,音贯高山峡谷,歌声回荡,林中鸟儿伴唱有声,灌入异性耳中则催情忙对歌。

五、景颇族原生态乐器

景颇族原生态乐器种类繁多,名目纷呈。取木质材料可制作成象脚鼓、叮(三弦)等;取一节牛角可制作成洞巴;取一节节大小不一的薄竹可制作成笛子、吐良和占什、锐作(此两种为小型双簧管)等。景颇族的乐器取材简单、制作简易,吹奏出来的音色清正、音调高低不一。

1.吐良。是一节薄竹或两节薄竹相连接,中间烙一个吹奏小孔,两手拇指各把一头当音符进行调节吹奏的一种奇特民间乐器。有专家学者考证,在7000年前的远古时代就有了与景颇族吐良一模一样的玉制吐良,可谓是景颇族独有的古老乐器。德宏州民族歌舞团的春雷先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北京演奏吐良时,曾惊动京城文化艺术界。在文化艺术的春天里,现任州歌舞团乐队队长的麻腊先生也曾将吐良这一奇特竹笛吹向全国、吹向世界。

img76

吐 良

2.笛子。是景颇族最常用的一种传统乐器,用竹节做成,有一个吹孔和六个音符小孔。曲子“文邦”作为以景颇族先祖命名的文艺代号成为这个乐器的代称,使这种原生态竹笛家喻户晓。

img77

洞 巴

3.洞巴。制作洞巴时,取一节牛角,接一节木质接头,再插一小节上好的稻谷禾根,便可吹奏。在现实生活中,洞巴已经成为目瑙纵歌盛会上必不可少的一种吹奏乐器。同时,在舞场内的目瑙示栋桩旁还专设一个神台,供洞巴乐手登台演奏,使目瑙纵歌的音乐丰富多彩,把洞巴优美动听的音乐奏向天宇,让人们享受洞巴音乐的真谛。

六、食材崇尚自然

(一)食材和风味上崇尚自然

早期的景颇山,由于山区缺水,不能种植水稻,只能种植旱谷,所以景颇族传统上以种植旱谷为主,兼种一些玉米、高粱、小米等农作物。但在早期的刀耕火种年代,旱谷和玉米等农作物的种植很粗放,产量较低。景颇族在饮食食材和风味上更崇尚自然。说食材上崇尚自然,不得不承认,老祖宗说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一定道理,蕴涵了生态发展的丰富哲理。山水本天然,不假外求。在具有山水有利条件的地方,深入挖掘本土食材资源。根据这个理念,景颇族在现实生活中主要选择纯天然食材,包括各种野菜、野果、天然香料、野味等等原生态食材。

(二)烹饪方法上也有自然特色

景颇族饮食以煮为主,其次是烤、煎、炒、炸等。除此而外,景颇族还有一种独特的舂制烹饪方法,就是把各种生熟原料放到石臼(野外没这么讲究,找个带窝的石块就行了)里用力捣,直到食材全部捣碎、捣烂、全部混合在一起即可。这种烹饪方法健康又方便,因此在当地比煮更出名。考虑到狩猎的需要,景颇族肉制品以烤、晒为主,景颇族特产肉干(当地称“干巴”)也很有名。而在腌制食品方面,景颇族最出名的是豆豉,这个也常常作为舂制时的辅料,让人还能吃上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