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特征
社会主义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活的本质特征的总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规定了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本质特征。这些特征主要体现为:
(1)劳动是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基础。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人们,人人必须参加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劳动已成为社会成员的普遍义务和个人发展的手段,成为衡量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尺度。
(2)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关系是平等、友好和互助合作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不存在阶级的对立,不允许人压迫人的现象存在,这就为人与人之间建立平等与互助合作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
(3)集体主义是人们社会生活的指导原则。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了社会、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4],集体主义原则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指导原则。在这里,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并不意味着排斥个人利益与个性的发展,而是要求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社会的发展与个性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4)人们的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社会能为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创造条件。
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上述特征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逐渐体现出来。
一种生活方式的形成和确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社会主义生活方式同样是如此。当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性,表现为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物质和文化生活还不够丰富,甚至还存在一些腐败现象,等等。之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时间还比较短,加之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失误,因此社会主义制度还有一些不健全、不完善的地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其次,我国的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还很不平衡。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收入水平等等还存在着差别。职业的局限性使一些社会成员的发展受到限制。再次,我国是一个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社会脱胎出来的国家,旧社会生活方式的痕迹还不可能在社会主义生活方式中一下子消除干净。最后,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国外资本主义的种种腐朽堕落的生活方式也会对我国产生消极的影响。
总之,我们既要看到社会主义生活方式区别于封建主义的和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的崭新本质,又要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方式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崭新本质一定会得到充分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