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本主义社会的诸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社会的诸意识形态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 资本主义社会的诸意识形态资产阶级的科学在资本主义的发展期,技术与科学,尤其自然科学,达到极端的繁荣。由此可见,科学显然带有历史的性质,但是资产阶级学者却主张科学是超阶级的人类共通的意识形态。从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前半期,出现了资产阶级罗曼主义,稍后又出现了文学上的写实主义,代替了古典主义和拟古典主义。
资本主义社会的诸意识形态_社会学大纲

二 资本主义社会的诸意识形态

资产阶级的科学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期,技术与科学,尤其自然科学,达到极端的繁荣。

科学的认识,是在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上才得到的。所以正确的科学的理论决不能和人类社会之物质生产活动的实践相分离,它本身必然包含着实践。

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是在对于技术的密切关系和交互作用之下发展起来的。技术上经济上的发达,急激的促进科学的发达;但同时,如果没有自然科学的发达,产业革命和机器生产也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意义上,自然科学,尤其化学、力学和物理学,是构成产业革命的一部分,和技术的进步一同发展起来的。

譬如蒸汽力,在古代经过人们实际的观察,便已发见了。但这种发见,既不能加入于技术之内,也没有保存在科学之中。因为这种发见,在当时不曾应用在实际之上,就和古代世界一般的崩溃而消失了。

后来,随着大生产的发生,就需要大机械力,因而技术的思维便趋向于蒸汽力的研究。最初的机器是劳动者在矿坑里用以抽出矿水和击碎矿石的,以后陆续应用,陆续改良。到了瓦特,便统一了这些成就,附加上若干新的东西。于是机器便具备了技术上便利的形态,可以应用于其他种种生产部门了。对于这样机器的需要,因为当时英国纤维工业的发达,感觉得特别强烈。

到了产业革命之后,蒸汽机的重要性引起人们努力就一般形态去研究它的作用。于是就由噶尔诺创设了热力学,从这个热力学,发展成能力不灭的法则,改造了全物理学及其他自然科学。能力不灭的法则,是指导一切技术的科学的计划之根本法则。但这个法则本身,却是过去生产发展的产物。由以上所述,我们可以说:科学的进展,依技术的进展所决定;同时,科学又是技术进步的最有力的工具。

由此可见,科学显然带有历史的性质,但是资产阶级学者却主张科学是超阶级的人类共通的意识形态。他们说许多科学的发见和成果,例如电灯电话等,不是不仅资产阶级可以使用,连无产阶级也同样可以使用?自然,科学的发见和革命,不仅是支配阶级可以利用,但是我们要知道,从这些发见所得的利益和便利的大部分,却是入于资产阶级之手。固然我们说科学是客观的东西,但不能认为科学是超阶级的东西。所谓资产阶级科学的阶级性,在于科学的发达,例如化学、力学、物理学的发达,是由于资产阶级产业发达的必要所引起的。换句话说,资产阶级阶级的利害,决定了自然科学发达的必然性。

资产阶级的法律和道德

在资本主义社会,法律和道德的规范充分表现出它的资产阶级的阶级性。支配阶级适应着自己的概念和利害,造出了适于维持自己的统治的所谓“最高善”的规范。支配阶级具有强制社会奉行自己的规范的可能性,他们可以经由裁判或自己制造的“舆论”去实行。他们宣言自己特有的道德原理和法律为万人应守的、理想的、永久不变的行为规范。他们实际上实行阶级道德和阶级法律,即追求自己的利害,同时却给予它们以普遍的性质和绝对的性质。

资产阶级当和封建势力斗争时,不仅创造出自己的哲学、科学和艺术,并且创造了自己的社会规范——道德和法律。然而在那时他们并不能在实际上实现它,它还没有现实的拘束力,只不过是“概念”或原则。

到了资产阶级获得政权之后,他们所创造的法律和道德的体系就广泛的移入强制社会实践的领域,具体的化为新的立法和行政,更显现为资产阶级所指导的新舆论。于是适应于资产阶级阶级利害的法律规范和道德原理,就被认为绝对的东西,而强制全社会遵守了。

资产阶级道德的阶级性之最明显的表现,在于道德理想与现实的分离。即资产阶级越是公然的残酷的实行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越是用华美的言辞来粉饰所谓永久的道德、永久的真理和义务的主张。换句话说,资产阶级道德的阶级性的本质,在于它彻头彻尾是个伪善的东西。

“文明越进步,越发需要用爱衣来隐蔽来粉饰由这文明必然生出的变态的可忌的现象。做一句话说,即实际上不能不实行的伪善。”

总之,道德和法律的规范,按其内容说,是以当时存在着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状态来决定的。由于时代不同,社会不同,阶级不同,这些规范的内容也各不相同。而这种规范主要的是依存于阶级利害。任何永久不变的道德规范和法律也不存在,并且也不能存在。

资产阶级的艺术和文学

为了理解资产阶级艺术和文学的特性尤其是阶级性,就需要先说明艺术的特性。简单的说,在形象中去反映去认识世界的,就是艺术。艺术表现的形象和形式的性质,是非常多方面的:它可以用绘画、雕刻、舞蹈、音乐、言语等等形式去表现。换句话说,艺术是把现实的种种现象,独特的普遍化于形象之中,而表出这些现象的本质、矛盾及其发展倾向。因此,我们可以说,艺术不仅是情绪感染的手段,而且必须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譬如我们读一篇有名的小说或戏剧,在我们心里便要引起一定的感情,这就是因为作品本身在形象之中表现着一定的感情。但同时,这个作品必然是浸透着意识形态的作品,其中必然表现着一定的哲学上或政治上的见解,表现着作者对于社会生活的独特的认识。

资产阶级的艺术和文学的阶级性,在于艺术和生活的分离,他们高唱“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把艺术提高到纯粹情绪的领域。资产阶级艺术领域中的这种倾向,正是资产阶级的伪善的表现。

资产阶级艺术及文学的发达,正可以表示出艺术是形象中的独特的思维。新兴的资产阶级的艺术和文学彻底为思想所渗透,没有和现实或政治思想相分离,用艺术的手笔或言辞去表现它们。资产阶级文学的这种现实的思想的性质,表现于所谓文艺上的“古典主义”时代,表现于十七世纪的戏曲文学之中。这时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虽然没有造成自身的形式,但在内容上已经开始征服了封建的意识形态。

从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前半期,出现了资产阶级罗曼主义,稍后又出现了文学上的写实主义,代替了古典主义和拟古典主义。随着资产阶级权力的增进,而这个社会的矛盾和平凡性以及实证论和爬行经验论的思潮,在这写实主义中,看出极有生彩的全面的表现。但是,资产阶级的写实主义者,虽然带有唯物论的倾向,而关于对现实的思维和观察,仍然限于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方法的领域,限于对人生之直观的唯物论的态度。并且他们有时虽然可以利用自己艺术的天才超出这种对人生的态度之界限以上,可是,因此反而自陷于矛盾。所以越是资产阶级文学的最有天才的代表者的作品,越是包含着内在的矛盾。这就是因为大艺术比任何人都能更尖刻的、深入的看出资产阶级制度的剥削和丑恶,但同时,他本身是这个制度的产物,是支配阶级思想的表现者,所以他不能正确的理解剥削的弊害,不能正确的找到消灭剥削的途径。

在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没落的现在,资产阶级已经不能再造出客观的积极的革命的思想,使自己的艺术丰富起来了。资产阶级的艺术,和它的一切制度一样,也要腐败而趋于灭亡了。这一点可以从资产阶级艺术回避现实的事实上很明显的表现出来。“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唯美主义、表现派、无内容的艺术样式等的发达,以及颓废派、象征派、未来派、神秘主义等等资产阶级艺术的各主义的繁荣,所有这一切的各种颓废的文学流派,都是表现着想要隐蔽现实或回避现实的资产阶级的企图。陶醉于无内容无思想的形式,是现代颓废的资产阶级艺术及文学的主调。这种无内容的资产阶级的艺术的形式,很显然而具体的表示着资产阶级的颓废,表示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颓废。

近代哲学思潮的发展

前面已经说过,封建时代是宗教的权威支配的时代,那时,哲学是神学的婢仆。但是,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唯物论哲学便开始抬起头来。首先在英国出现了新的思想形式,出现了新的哲学思想。这一新哲学思想的第一个代表人物便是培根。据他的意见,我们必须认识自然才能支配自然。因此,就必须抛弃所有旧的烦琐哲学的妄谈以及亚里士多德的学说。现在“一切旧的东西已成过去,理性得到胜利了”。这样,培根便离开了中古的烦琐的经院哲学,而达到实证哲学。

在培根之后,当时代表唯物论思想最著名的,便是霍布士。霍布士使哲学与神学断绝一切关系,使哲学脱离一切超越的玄学的性质。他以为哲学的任务在于认识和分析真正的实在。他比培根向前进了一步。

十七世纪英国唯物论思想发展之次一阶段的代表者是洛克。洛克是培根和霍布士所创始的经验哲学倾向之继承者。洛克的主要功绩,在于他是哲学复兴以后以唯物论的见解去发挥并提出认识论上的诸问题。

此外,还有一个代表唯物论哲学思潮的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这就是斯宾诺莎。唯物论者费尔巴哈说他是“近代自由思想家和唯物论者的摩西”,这可以看出他的影响之大了。

关于十八世纪法国唯物论的思想,我们首先就要注意到拉梅特里的学说。他是一个粗傲的唯物论的前驱战士,他反对一切神说传统所尊崇的旧思想。拉梅特里根本是一个笛卡儿主义者,他爽直而严肃的从笛卡儿体系作出结论,但未在唯物论思想的发展上形成一个阶段,法国唯物论世界观发展的新阶段,是经由狄德罗、霍尔巴赫等唯物论哲学家才形成的。

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论者,在他们的学说上,染上了战斗的革命的色彩,但他们总是时时刻刻站在资产阶级的阵线里面。他们带着二重的性质,即他们严厉的攻击封建的私产制,但认为资产阶级的私产制是神圣不可侵犯。他们宣传一般的平等,但主张财产上的不平等。他们要求自由,但以为对于一般民众不能给以完全自由。当他们宣布解放的口号,反对封建制度时,这个唯物论是革命的;当他们看见这些口号被“理发匠和女工”接受去时,这个唯物论就迟疑有所顾忌了。

法国唯物论之盛极一时,当然有它的社会条件,这个社会条件就是法国大革命的火焰。随着大革命之后而来的反动,深入于欧洲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各种领域,这个反动自然又要引起观念论的复兴。

在大革命后统治欧洲的反动时代,唯心论哲学体系就在德国复兴起来。这些体系的中心,就是要恢复“观念”和“精神”的优先权。其主要代表者为康德、菲希特、谢林等,而集其大成的是黑格尔。黑格尔拿他的观念的一元论的辩证法体系,来对抗法国的唯物论体系。

从唯心论哲学转变到辩证法唯物论哲学,费尔巴哈是一个过渡桥梁。

黑格尔认为人是“绝对精神”所创造的;费尔巴哈却说“绝对精神”的观念本身就是人所造成的。“实在先思维而存在,当你认识某种性质以前,你先感觉过这种性质”。当他宣布思想是实在之果时,他是坚决的走上了唯物论的道路;但同时,企图在“我”与“你”的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与他的宗教哲学有密切关系的论理体系,他就又走到了唯心论。

费尔巴哈所不能完成的任务,以后就由辩证法唯物论的创始者所完成了(详见本书第一篇)。

宗教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

在封建时代,具备圣徒的等级制度的天主教,是封建的等级制度的反映。在劳动生产物获得抽象性质的商品社会,最适宜的宗教形态,是崇拜抽象人类的基督教。在发达的资本主义时代,宗教的最深刻的根据,是“劳动大众的被压迫状态”。“恰如野蛮人对于自然斗争的无力产生神灵、恶魔、奇迹等信仰一样,被剥削阶级对于剥削者斗争的无力,也不可避免的生出对于来世幸福生活的信仰”。宗教就是向劳动大众宣传,要他们忍耐着地上的生活,以求得来世的幸福。”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是一种精神上的麻醉剂,它使资本的奴隶把自己对于人类生活的要求溶解在这种麻醉物之中”。所以宗教是阶级压迫的武器。

但是,随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对立的尖锐化,近代有意识的劳动者(为大工场的产业和都市生活所教育所启发的)就放弃了宗教的偏见,把天上的东西委之于僧侣和伪善者,而自己争取地上的更好的生活。

这样,资产阶级一方面自己向宗教寻求“安慰”,而陷于宗教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他方面,越发利用宗教去麻醉被剥削大众的意识,讲求种种手段去加强保存在劳动大众落后阶层中的宗教的情绪。

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教会尽了极大的反动作用。教会用威胁或软化的手段去麻醉劳动大众的意识。宣传“阶级和平”,要求劳动者反对社会主义,忍受资本家的剥削,要为企业主忠实的劳动。为了实现自己的任务,教会就创造出许多的劳动者组织,如政党、劳动组合、妇女和青年的组织、文化启蒙团体、以及俱乐部等等。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劳动组合(例如天主教劳动组合、基督教青年同盟等)。这种宗教的劳动组合,常常与资产阶级的政治组织直接结合着。“这些潮流,是无产阶级若干阶层中意识形态的幼稚性的产物,它们多带有浪漫的——封建的色彩。“这些组织的指导者,想用宗教的圣水去洗清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污秽,借死后刑罚的幻影,去威胁自己的羊群;所以他们是无产阶级阵营中最反动的部队。

宗教不仅在国内尽了伟大的反动任务,而且在殖民地还尽了帝国主义掠夺者的前锋的任务。帝国主义者在征服殖民地民族的政策上,广泛的利用殖民地的传教师制度。在殖民地国家中,传教师表面上是从事于基督教的宣传,而实际上多从事于侦探或工商业等活动。关于这一点,中国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我们可以不必多说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