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视网膜色素变性散光手术

视网膜色素变性散光手术

时间:2022-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双眼屈光度数不等者称为屈光参差,当双眼屈光差异超过1.00 D者,在双眼矫正或非矫正状态下有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如屈光参差的远视者,低度数眼或正视眼清晰聚焦,而其度数较高眼则为模糊像,很容易成为弱视。一般情况下,屈光参差度数相差超过2.50 D以上并使用配戴框架眼镜矫正者通常会出现类似融像困难症状。因此,对屈光参差者进行屈光矫正时,需考虑矫正方法的视网膜像放大率。

第三节 正视、屈光不正与老视

一、正视

当眼调节静止时,外界的平行光线(一般认为来自5m以外)经眼的屈光系统后恰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聚焦,这种屈光状态称为正视(emmetropia),即正视眼的远点为眼前无限远。若不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聚焦,将不能产生清晰像,称为非正视(ametropia)或屈光不正(refractive error)。

二、近视

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称为近视(myopia)。近视眼的远点在眼前某一点。近视的发生受遗传和环境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目前确切的发病机理仍在探索中。

根据屈光成分分类:(1)屈光性近视:主要由于角膜或晶状体曲率过大,屈光力超出正常范围,而眼轴长度在正常范围;(2)轴性近视:眼轴长度超出正常范围,角膜和晶状体曲率在正常范围。

根据近视度数分类:(1)轻度近视:,23.00 D;(2)中度近视:23.00 D~26.00 D;(3)高度近视:.26.00 D。

近视的临床表现为:远距视物模糊,近距视力好,集合功能相应减弱,使用的集合也相应减少,近视初期常有远距视力波动,注视远处物体时眯眼。由于看近时不用或少用调节,所以易引起外隐斜或外斜视。

近视度数较高者,除远视力差外,常伴有夜间视力差、飞蚊症、漂浮物、闪光感等症状,并可发生程度不等的眼底改变,如近视弧形斑、豹纹状眼底、黄斑部出血或形成新生血管膜,可发生形状不规则的白色萎缩斑,或有色素沉着呈圆形黑色斑(Fuchs斑);视网膜周边部格子样变性、囊样变性;在年龄较轻时出现玻璃体液化、混浊和玻璃体后脱离等。与正常人相比,发生视网膜脱离、撕裂、裂孔、黄斑出血和新生血管的危险性要大得多。常由于眼球前后径变长,眼球较突出,眼球后极部扩张,形成后巩膜葡萄肿。伴有上述临床表现者,称为病理性近视,无明显上述病变者称为单纯性近视。

三、远视

当调节放松时,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后,称为远视(hypermetropia或hyperopia)。远视眼的远点在眼后,为虚焦点,因此典型的远视者视远不清、视近更不清。

当远视度数较低时,患者可以利用其调节能力,增加眼的屈光力,将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从而获得清晰视力。但由于频繁并过度使用调节,远视者视疲劳症状比较明显。

根据远视度数分类。(1)低度远视:,13.00 D,该范围远视在年轻时由于能在视远时使用调节进行代偿,大部分人40岁以前不影响视力;(2)中度远视:13.00 D~15.00 D,视力受影响,并伴有不适感或视疲劳症状,过度使用调节还会出现内斜;(3)高度远视:.15.00 D,视力受影响,非常模糊,但视觉疲劳或不适感反而不明显,因为远视度数太高,患者无法使用调节来代偿。

能被调节所代偿的那一部分远视,称为隐性远视,在未行睫状肌麻痹验光难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调节幅度或能力下降,被调节所代偿的隐性远视则逐渐暴露出来。

与远视有关的问题:

屈光性弱视:一般发生在高度远视且未在6岁前给予适当矫正的儿童,这类弱视可以通过检查及早发现并完全矫正,同时给予适当视觉训练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内斜:(1)集合和调节是联动的,当调节发生时,必然会出现集合。调节所诱发的集合的量取决于患者的AC/A,AC/A因人而异,远视者通常较高。(2)远视者未进行屈光矫正时,为了获得清晰视力,在远距工作时就开始使用调节,近距工作时使用更多的调节,产生内隐斜或内斜。如果内斜持续存在,就会出现斜视性弱视。

远视眼常伴有小眼球、浅前房,因此远视者散瞳前要特别注意观察前房深度。另外远视眼的眼底常可见视乳头小、色红、边缘不清、稍隆起,类似视乳头炎或水肿,但矫正视力正常或与以往相比无变化,视野无改变,长期观察眼底无改变,称为假性视乳头炎。

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轻度远视如无症状则不需矫正,如有视疲劳和内斜视,即使远视度数低也应戴镜。中度远视或中年以上远视者应戴镜矫正视力,消除视疲劳及防止内斜视的发生。

四、散光

眼球在不同子午线上屈光力不同,形成两条焦线和最小弥散斑的屈光状态称为散光(astigmatism)。散光类型:分为规则散光和不规则散光。最大屈光力和最小屈光力主子午线相互垂直者为规则散光,不相互垂直者为不规则散光。规则散光又分为顺规散光(astigmatism with the rule)、逆规散光(astigmatism against the rule)、斜向散光(oblique astigmatism)。最大屈光力主子午线在90°+30°位置的散光称为顺规散光,最大屈光力主子午线在180°+30°称为逆规散光,其余为斜向散光。根据两条主子午线聚焦与视网膜的位置关系,分为:

(1)单纯近视散光:主子午线聚焦在视网膜上,另一主子午线聚焦在视网膜之前;

(2)单纯远视散光:主子午线聚焦在视网膜上,另一主子午线聚焦在视网膜之后;

(3)复合近视散光:两互相垂直的主子午线均聚焦在视网膜之前,但聚焦位置前后不同;

(4)复合远视散光:两互相垂直的主子午线均聚焦在视网膜之后,但聚焦位置前后不同;

(5)混合散光:主子午线聚焦在视网膜之前,另一主子午线聚焦在视网膜之后。

散光对视力下降的影响取决于散光的度数和轴位。散光度数高或斜轴散光对视力影响较大,逆规散光对视力的影响比顺规散光大。

五、屈光参差

双眼屈光度数不等者称为屈光参差(anisometropia),当双眼屈光差异超过1.00 D者,在双眼矫正或非矫正状态下有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

由于人眼调节活动是双眼等同性的,在非矫正状态下眼通过调节来获得清晰视力,若此时屈光参差者一眼清晰聚焦,其另一眼则常处于视觉模糊状态。如屈光参差的远视者,低度数眼或正视眼清晰聚焦,而其度数较高眼则为模糊像,很容易成为弱视。若屈光参差的近视者,正视眼用于注视远处目标,近视眼用于注视近距离,一般不会引起弱视,但由于缺乏融像机会,因此,容易出现双眼视异常。

当屈光参差者屈光不正完全被矫正时,双眼视网膜上所成的的像的大小存在差异,即不等像(aniseikonia),有可能造成融像困难,从而出现相关融像困难症状如头晕、阅读模糊等。一般情况下,屈光参差度数相差超过2.50 D以上并使用配戴框架眼镜矫正者通常会出现类似融像困难症状。

因此,对屈光参差者进行屈光矫正时,需考虑矫正方法的视网膜像放大率。如单眼为无晶状体者,配戴框架眼镜后,双眼视网膜像大小差异约为25%,无法融像而产生许多症状。若配戴角膜接触镜,则放大率差异约为6%,接近双眼融像的能力范围(5%),可相对减少因融像困难带来的视觉症状。

六、老视

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逐渐硬化,弹性减弱,睫状肌的功能逐渐减低,从而引起眼的调节功能逐渐下降。在40~45岁开始,出现阅读等近距离工作困难,这种由于年龄增长所致的生理性调节减弱称为老视(presbyopia)。

老视者初期常感觉将目标放得远些才能看清,在光线不足时,由于瞳孔增大,景深变短,近距离阅读模糊更为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逐渐加重。在老视前期或初发期,为了看清近目标需要努力使用调节,常产生因睫状肌过度收缩和相应的过度集合所致的眼疲劳症状。

老视的症状:

(1)视近困难。患者会逐渐发现在往常习惯的工作距离阅读,看不清楚小字体,与近视患者相反,患者会不自觉地将头后仰或者把书报拿到更远的地方才能把字看清,而且所需的阅读距离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2)阅读需要更强的照明度。因为足够的光线既增加了书本与文字之间的对比度,又使患者瞳孔缩小,加大景深,提高视力。

(3)视近不能持久。因为调节力减退,患者要在接近双眼调节极限的状态下近距离工作,所以不能持久;同时由于调节集合的联动效应,过度调节会引起过度的集合,故看报易串行,字迹成双,最后无法阅读。某些患者甚至会出现眼胀、流泪、头痛等视疲劳症状。

老视是一种生理现象,不论屈光状态如何,每个人均会发生老视。除年龄外,老视的发生和发展还与以下因素有关。

(1)屈光不正:远视眼比近视眼出现老视的时间早;近视者配戴框架眼镜后,由于矫正负镜片离角膜顶点存在12 mm~15 mm距离,减少了同样阅读距离的调节需求,而戴角膜接触镜的近视者,由于角膜接触镜配戴在角膜面,其矫正后的光学系统接近正视眼,因此,戴角膜接触镜比戴普通框架眼镜出现老视要早。

(2)用眼方法:调节需求直接与工作距离有关,因此,从事近距离精细工作者容易出现老视的症状,从事精细的近距离工作的人比从事远距离工作的人出现老视要早。

(3)患者的身体素质:长手臂的高个子比手臂较短的矮个子有比较远的工作距离,需要比较少的调节,因此后者较早出现老视症状。

(4)地理位置因素:因为温度对晶状体的影响,生活在赤道附近的人们较早出现老视症状。

(5)药物对患者的影响:服用胰岛素,抗焦虑药,抗忧郁药,抗精神病药,抗组胺药,抗痉挛药和利尿药等的患者,由于药物对睫状肌的作用,会比较早出现老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