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眼科常见疾病防治
一、眼睑疾病
眼睑病发生于眼睑皮肤、睑腺、睫毛、肌肉部位,包括眼睑的炎症、外伤、肿瘤,以及眼睑的内、外翻,上睑下垂,眼睑先天性畸形等。
眼睑位于眼球前面,分上下眼睑,边缘部称睑缘,其上有睫毛、腺体开口和泪小点。
上下睑间的裂隙称睑裂。两睑交接处分别称为内、外眦。眼睑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保护眼球,上下睑的闭合,可避免外界的微生物、灰尘等的侵及,瞬目运动又可使腺体的分泌物均匀分布于眼球表面,润滑眼球,使角膜有正常的光泽。睫毛还可阻挡过多的光线入眼。
有时眼睑病变为全身疾病的早期表现,如肾炎患者表现为双上睑非炎性水肿,感冒时眼睑可出现单纯疱疹,面神经麻痹时眼睑可闭合不全或痉挛性收缩等。
1.针眼如何防治
“针眼”医学名称为睑腺炎,又叫麦粒肿。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全身抵抗力减弱、营养不良、睑缘炎、屈光不正等均可为其诱因。
睑腺炎又可分为外睑腺炎和内睑腺炎两类,外睑腺炎是睫毛根部的皮脂腺或毛囊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发病较急,以睫毛根部的局限性红肿和疼痛为特征。眼睑局部呈现出水肿和充血现象,有胀痛和压痛感,在近睑缘部位可触及到硬结,数日后硬结逐渐软化,在睫毛根部形成黄色脓疱,可自行破溃排脓而愈。若炎症位于外眦部,因其压迫静脉回流常可引起球结膜水肿。内睑腺炎是睑板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其症状与外睑腺炎相似,但因睑板腺在致密的组织内,所以疼痛会更甚,常由结膜面穿破排脓。若致病菌的毒性强烈,炎症可以扩展,侵犯整个睑板组织形成眼睑脓肿。
患了“针眼”如何治疗呢?在急性睑腺炎初期,局部热敷尤为重要,可2~3次/日,每次15分钟,点抗生素滴眼剂或眼膏。若耳前淋巴结有肿痛或伴全身发热时,应全身加用抗生素。对脓肿成熟的患者可切开排脓(切忌挤压,以免炎症扩散引起眼眶蜂窝织炎或败血症),在皮肤面的切口应与睑缘平行,在结膜面的切口应与睑缘垂直。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快从皮肤穿破的睑腺炎,要赶在穿破之前行皮肤切开,以减少瘢痕,不影响外观。反复发作者应增加营养,纠正偏食习惯,治疗睑缘炎,矫正屈光不正。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过食厚味,脾胃积热,并外感风邪所致。中药可用金银花15g,连翘10g,紫花地丁10g,夏枯草10g,黄连3g,黄芩10g,甘草5g。水煎服,1次/日。还可针刺治疗、用三棱针点刺患侧耳尖放血等。
2.睑皮下的小肿物应考虑什么病
临床上常遇见一些人,神色慌张的说眼皮里长个小瘤子而来就诊。从外观来看,睑皮肤不红不肿,仅有局限性隆起,检查时在睑皮下可触及硬结,无疼痛,与皮肤无粘连,翻转眼睑,在正对肿块的睑结膜表面,结膜呈紫红色或灰红色,此种病医学上称为睑板腺囊肿,以往称为霰粒肿。本病是在睑板腺排出管道阻塞和分泌物潴留的基础上形成的睑板腺慢性炎性肉芽肿,儿童和成年人均可发病。此病特点是,病情缓慢,早期常无自觉症状。囊肿逐渐增大时,眼皮有沉重感,当结膜面出现肉芽肿时,可引起摩擦和异物感,如有继发感染则形成急性化脓性炎症,临床表现与内睑腺炎相同。
临床上,眼睑下的小肿物最常见的是睑板腺囊肿,此外也要考虑到皮脂腺囊肿、皮样囊肿、由筛窦而来的黏液囊肿,老年患者要注意是否为睑板腺癌。
关于睑板腺囊肿的治疗,小的睑板腺囊肿可通过热敷或向肿物内注射长效皮质类固醇促进其消退,大的睑板腺囊肿则需手术治疗。此种手术属眼科小手术,施行时先在眼睑皮肤下局部浸润麻醉,然后用睑板腺囊肿镊子夹住囊肿,翻转眼睑,用尖刀垂直睑缘切开囊肿,刮匙伸入囊腔刮净内容物,并向两侧分离和剥离囊膜壁,将囊膜完整摘除,然后结膜囊内上消炎药水、药膏包扎即可。若反复发作者,术后可配合中药治疗防止复发。
3.鳞屑性睑缘炎如何防治
鳞屑性睑缘炎是由于眼睑皮脂腺及睑板腺分泌旺盛,以致皮脂溢出而发生的轻度炎症。各种物理、化学刺激(风、尘、烟、热等),全身抵抗力降低、营养不良、睡眠不足、屈光不正以及视疲劳等,加之眼部不卫生,都会诱发本病。中医认为,多因脾胃蕴热,复受风邪,风热合邪触染睑缘,伤津化燥所致。
鳞屑性睑缘炎患者往往自觉眼睑刺痛、干燥感、奇痒。检查时可见:睑缘充血,睫毛及睑缘表面附着鳞屑,睑缘表面可有点状皮脂溢出,皮脂集于睫毛根端,形成黄色蜡样分泌物,干后结痂,鳞屑与痂皮除去后,露出充血之睑缘表面,但无溃疡及脓点,睫毛易脱落,且能再生。如果炎症长期不愈,可致睑缘肥厚,后唇钝圆,不能与眼球紧密接触,如果伴有结膜炎,尚可出现泪小点肿胀及向外翻转现象而出现溢泪。而溢泪又可导致下睑湿疹,迫使患者经常擦泪而使下睑外翻,溢泪加剧。
鳞屑性睑缘炎要如何治疗呢?首先是除去病因,避免一切刺激性因素,矫正屈光不正,注意营养,锻炼身体,治疗全身其他慢性病,以提高机体素质。局部用棉签蘸3%~4%碳酸氢钠溶液或温生理盐水,除去痂皮使睑皮脂腺及睑板腺的过剩分泌物排泄通畅。再于睑缘涂用抗生素软膏,或用1∶5000氧氰化汞软膏涂搽睑缘,2~3次/日,用药需至痊愈后两周,以防复发。如汞剂过敏或局部刺激反应过重者,则改用抗生素或5%磺胺眼膏。若同时伴有结膜炎,则应滴用抗生素滴眼剂。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风邪上扰所致,治宜祛风散邪,方用柴胡汤加减:柴胡10g,防风10g,赤芍10g,荆芥10g,羌活10g,桔梗10g,茯苓10g,黄芩10g,地肤子10g,甘草5g。眼痒甚者加蝉蜕5g,蒺藜10g,以祛风止痒。
4.溃疡性睑缘炎如何防治
溃疡性睑缘炎是指睫毛毛囊及其附属腺体的慢性或亚急性化脓性炎症。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也可由鳞屑性睑缘炎遭受感染后发展而成。屈光不正、视疲劳、营养不良和不良卫生习惯也是其诱因。
临床可见睑缘皮脂腺分泌物很多,干后结痂,并将睫毛粘着成束,痂皮除去后,睫毛根部可见出血性溃疡及小脓疱。因病变深达皮脂腺及毛囊,毛囊被破坏,睫毛易脱落,不易再生而形成秃睫,即使再生,位置也不正。附近瘢痕收缩,形成倒睫或睫毛乱生,刺激角膜。病变长期拖延,可使睑缘肥厚变形,并发慢性结膜炎、溢泪、周围皮肤湿疹、甚至下睑外翻等。
本病较为难治,每日应清除痂皮,并拔除受累的睫毛,多用各种抗生素或者磺胺眼膏搽涂。治疗务求彻底,不可中断。对屡发和长期不愈的病人,应做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以选择有效药物。严重的溃疡性睑缘炎可用1%硝酸银涂布,生理盐水冲洗,1次/日,数日可愈。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湿热壅盛所致,治宜清热除湿,方用除湿汤加减:连翘10g,滑石(包煎)15g,车前子(包煎)12g,黄芩10g,黄连5g,川木通10g,陈皮6g,茯苓10g,苍术10g,栀子10g,荆芥10g,防风10g,甘草5g。湿烂较甚者,加苦参12g,白鲜皮12g,以清热除湿;脓液较多者,加金银花12g,蒲公英12g,以清热解毒。
5.眦角性睑缘炎如何防治
眦角性睑缘炎是指睑缘及附近皮肤显著充血糜烂,自觉干燥刺痒和异物感,常合并慢性结膜炎,称眦部睑缘结膜炎。
本病为一种双杆菌感染,常为双眼病变,限于眦部,以目外眦部最为常见。常与体质差或贫血、结核等因素有关或由缺乏核黄素所致。
治疗主要以改善健康状况,增强体质为主。眼部点0.25%~0.5%硫酸锌溶液或涂布抗生素眼膏,具有特殊治疗功效。亦可用硫酸锌电离子透入法治疗,涂布1%白降汞软膏亦有效。全身可内服维生素B2(核黄素)。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心火内盛,风邪犯眦,引动心火,灼伤睑眦所致,治宜清心泻火,方用导赤散合黄连解毒汤加减:生地黄10g,川木通10g,淡竹叶10g,黄芩10g,黄连5g,黄柏10g,栀子10g,蝉蜕5g,蒺藜10g,地肤子10g,甘草5g。
6.单纯疱疹病毒性睑皮炎如何防治
本病是由单纯性疱疹病毒所引起的睑皮炎。病变可发生于上、下睑,以下睑多见,与三叉神经眶下支分布范围相符。初发时睑部皮肤出现丘疹,常成簇状出现,很快形成半透明水疱,周围有红晕,眼睑水肿,眼部有刺痛、烧灼感,水疱易破,渗出黄色黏稠液体。约1周后充血减退,肿胀减轻,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不留瘢痕,但可有轻度色素沉着,可以复发。如发生于睑缘处,有可能蔓延至角膜。在唇部和鼻前庭部,可出现同样的损害。
本病是由单纯性疱疹病毒所引起。病毒通常存在于人体内,当感冒、高热或身体抵抗力降低时,趋于活跃。因发热性疾病常可致病,所以又称为热性疱疹性睑皮炎。
患了单纯疱疹病毒性睑皮炎,一定要保持眼部清洁,防止继发感染,不能揉眼。并可在结膜囊内滴用0.1%阿昔洛韦滴眼剂,防止病变蔓延至角膜。皮损处涂敷3%阿昔洛韦眼膏或0.5%碘苷眼膏。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风邪热毒上乘胞睑所致,治宜祛风清热解毒,方用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5g,板蓝根15g,连翘12g,薄荷5g(后下),荆芥10g,桔梗10g,牛蒡子10g,甘草6g,黄芩10g,赤芍10g,栀子10g。红肿加蒲公英15g,以清热解毒消肿。
7.带状疱疹病毒性睑皮炎如何防治
本病是指由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或三叉神经第一支所致的睑皮炎。
发病前常有轻重不等的前驱症状,如全身不适、发热等,继而在病变区出现剧烈神经痛。数日后,患侧眼睑、前额皮肤和头皮潮红、肿胀,出现成簇透明小疱。疱疹的分布不越过脸和鼻的中心界限。小疱的基底有红晕,疱群之间的皮肤正常。数日后疱疹内液体浑浊化脓,形成深溃疡,约2周后结痂脱落。因皮损深达真皮层,脱痂后留下永久性皮肤瘢痕。炎症消退后,皮肤感觉数月后才能恢复。可同时发生带状疱疹性角膜炎或虹膜炎,若鼻睫神经受累,鼻翼出现疱疹,这种可能性更大。
治疗:疱疹未破时,局部无需用药。疱疹破溃无继发感染时,患处可涂敷0.15%更昔洛韦、3%阿昔洛韦眼膏或青黛软膏。如有继发感染,可加用抗生素滴眼剂湿敷,2~3 次/日。结膜囊内滴用0.1%阿昔洛韦滴眼剂,防止角膜受累。重症患者,须全身应用阿昔洛韦、维生素B1、维生素B12、抗生素。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脾胃湿热内蕴或肝胆湿热上乘胞睑所致。脾胃湿热内蕴者,治宜清脾除湿,方用清脾除湿饮加减:茵陈10g,泽泻10g,生地黄10g,栀子10g,黄芩10g,连翘10g,紫花地丁10g,金银花10g,蒺藜10g,甘草5g。水疱多者,加苍术10g,地肤子10g,以除湿止痒;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g(后下),以泻热通腑;眼痒甚者,加蝉蜕5g,荆芥10g,防风10g,以祛风止痒。肝胆湿热上乘者,治宜清热利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g,栀子10g,黄芩10g,生地黄10g,车前子10g(包煎),川木通10g,柴胡10g,紫花地丁10g,板蓝根15g,蒲公英10g,甘草5g。畏光流泪者,加羌活10g,荆芥10g,防风10g,以祛风止泪;疼痛剧烈者,加黄连5g,乳香5g,没药5g,以清热活血止痛。
另外,患者应注意适当休息,提高机体抵抗力。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忌食辛辣、酒类食物。疼痛甚者,必要时用镇痛药和镇静药。
8.接触性睑皮炎如何防治
接触性睑皮炎是指眼睑皮肤对某种致敏原的过敏反应,也可以是头面部皮肤过敏反应的一部分。
常见的致敏原为眼局部应用的抗生素、局部麻醉药、阿托品、毛果芸香碱、磺胺药物、汞制剂等。全身接触某些致敏物质或食入某种食物后也可发生,有时接触致敏原一段时间后才发病,如长期滴用阿托品或毛果芸香碱滴眼剂。
患者常自觉眼痒和烧灼感。急性者眼睑突发红肿,皮肤出现丘疹、水疱或脓疱,伴有微黄黏稠渗液,不久糜烂结痂、脱屑,有时睑结膜肥厚充血。亚急性者,症状发生较慢,但常迁延不愈。慢性者,可由急性或亚急性湿疹转变而来,睑皮肤肥厚粗糙,表面有鳞屑脱落,呈苔藓状。
急性期可用生理盐水或3%硼酸溶液进行冷湿敷,并在结膜囊内滴用糖皮质激素滴眼剂,眼睑皮肤涂青黛软膏。渗液停止后,可涂敷糖皮质激素眼膏,但不宜包扎,必要时可全身治疗,常用抗组胺类药物,反应严重时可口服醋酸泼尼松片。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湿热上扰所致,治宜清热除湿祛风,方用除湿汤加减:滑石12g(包煎),车前子10g(包煎),川木通10g,陈皮5g,茯苓10g,苦参10g,黄芩10g,黄连5g,防风10g,荆芥10g,甘草5g。痒甚者,加羌活10g,以祛风止痒;湿疹糜烂者,加苍术10g,以健脾祛湿;灼热疼痛者加黄柏10g,以清热止痛。
患者应立即停止接触致敏原。如果患者同时应用多种药物,难于确认何种药物引起过敏时,可暂停所有药物,并少食辛辣炙煿刺激之品,以免助火化热。
9.睑内翻、倒睫如何防治
睑内翻是指眼睑特别是睑缘部朝眼部方向卷曲的一种位置异常的眼病。当内翻达到一定程度时,睫毛也必然随之倒向眼球,刺激角膜,称为倒睫。临床上内翻和倒睫经常同时存在,俗称“倒睫卷毛”。
睑内翻主要由于睑结膜或睑板在某种病变后瘢痕收缩所导致,以往多由沙眼引起。近年来则常见于睑结膜烧灼伤后的瘢痕形成,这种情况称为瘢痕性睑内翻,上、下睑均可发生。另一种内翻多见于老年人的下睑,是由眼睑组织的老年性退变所引起,特别是眼睑皮肤和皮下组织萎缩变薄失去正常张力,皮下组织与眼轮匝肌之间的联系变得不很紧密,加之囊睑筋膜变性松弛,使下睑失去维持正常位置的稳定性。当眼睑闭合时,位于睑板下缘处的眼轮匝肌纤维向前上方滑动,压迫睑板上缘,使其向内翻卷。老年人眶脂肪萎缩,眼球内陷,下睑失去依托,也是导致内翻的一个因素,这种内翻称为退变性内翻,也称老年性内翻。婴幼儿眼睑发育异常有时也可引起内翻,常与眼睑赘皮同时存在。
睑内翻、倒睫的睑缘向眼球方向卷曲,睫毛也随之倒向眼球,刺激角膜,患者有怕光、流泪、刺痛、眼睑痉挛等症状。倒睫不断摩擦角膜上皮,使之变粗糙,荧光素弥漫性着色,严重者角膜上皮脱落形成溃疡,引起剧烈疼痛。长期慢性刺激,可使角膜表层发生混浊,并有新生血管生长,导致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
只有倒睫而无睑内翻者,倒睫往往不多,可仅将倒睫去除,但必须将睫毛囊破坏,以免再生。破坏毛囊最常用的是电解法。瘢痕性睑内翻通常需要手术矫治。手术的原则是:除去部分严重畸变的睑板组织,减少瘢痕牵引,并借助缝线的力量,将内翻的睑缘纠正到正常位置。如睑板畸变不严重,则可不必切除,仅将靠近睑缘处的睑板切断,用缝线矫正多余的松弛皮肤及部分眼轮匝肌,增强眼睑的张力,有时还需通过缩短或折叠松弛的囊睑筋膜,以增强睑板下缘的稳定性,必须强调的是在切除松弛多余的皮肤时,绝不可过度,以免引起外翻。术前术后,均可选用抗生素滴眼剂滴眼。
中医认为,睑内翻、倒睫多为风热偏盛所致,治宜疏风清热,方用石膏羌活散加减:羌活10g,白芷10g,牛蒡子10g,荆芥10g,藁本10g,密蒙花10g,木贼5g,菊花10g,石膏10g,黄连5g,川芎5g,苍术10g。热泪多者,去川芎、苍术,加蔓荆子10g,青葙子10g,以疏风清热;结膜充血明显者,加金银花10g,连翘10g,赤芍10g,丹参10g,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睑内翻、倒睫如伴有沙眼者,均需积极治疗。同时患者应少食辛辣炙煿及肥甘厚腻之品,以免助热化湿生痰。
10.小儿倒睫可治愈吗
倒睫是一种小儿常见的眼病,称为发育性眼睑内翻。这种内翻主要发生在下睑内1/3处,大多由内眦赘皮引起。有些婴儿是因睑缘部眼轮匝肌纤维过度发育或睑板发育不全,造成眼睑内翻倒睫。还有些婴幼儿较胖,并且鼻根部发育得不够饱满,亦可造成下睑内翻。
婴幼儿下眼睑内翻倒睫一般病情较轻,即使倒睫触及角膜、结膜,由于睫毛极细而且柔软,除引起流泪外,不致造成角膜损伤混浊。轻度的内翻倒睫,可以随年龄增长逐渐自愈,故不宜急于手术治疗,也有部分婴幼儿的倒睫,刺激了眼睛而发生疼痛、流泪、异物感及结膜充血。
在婴儿期,每次喂奶时,母亲就可用大拇指从鼻根部向下向外轻轻按摩婴儿下眼睑,使眼缘每次按摩有轻度的外翻,每次按摩5分钟左右,日积月累婴儿的倒睫会渐渐地恢复。
为了防止眼睛感染,平时可点些抗生素类滴眼剂。如果患儿已2~3岁,倒睫严重,对眼球有刺激症状,那么就应该用下眼睑缝线术或下眼睑成形术等手术方法来矫正内翻倒睫,效果很好。一般会永久治愈,不留瘢痕。
11.眼皮为何抬不起
眼部有块肌肉叫提上睑肌,当这块肌肉的功能不全或完全丧失时,可以造成上睑部分或全部下垂,这样一来使人总感觉眼皮抬不起来,医学上称上睑下垂。上睑下垂严重时可完全遮盖住瞳孔,既影响美观又影响视力。
上睑下垂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先天性上睑下垂,常为双眼,有遗传性,多为单纯性上睑下垂。有的人不但有上睑下垂,还伴有眼球上转受限。治疗时应注意先解决眼球上转问题,再矫正上睑下垂。后天性上睑下垂,引起的原因有很多,可以是眼睑本身有问题,也可以是神经系统的毛病,还可以由全身疾病引起。如①机械性上睑下垂,常由眼睑本身病变引起,如眼睑肿瘤、严重沙眼、外伤等。②肌源性上睑下垂,常由重症肌无力及进行性眼外肌麻痹引起。③神经性上睑下垂,主要是由动眼神经、交感神经及大脑皮质等病变引起。可发生于单眼或双眼,有的还可伴有瞳孔的变化。④全身疾病引起的代谢性上睑下垂,常见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贫血等。
对上睑下垂的治疗,如为先天性上睑下垂,治疗上主要采用手术矫正,一般效果较好,如是后天性上睑下垂,应以治疗原发病为主,有些上睑下垂不应因影响面容,而急于做手术进行矫正,要积极查明病因,方可确定治疗方案。
12.上睑下垂不可大意
上睑下垂是许多疾病的早期症状,若对此症状掉以轻心,任其发展,不仅影响美观,有的病还会致残,甚至致命。因此,对能引起上睑下垂的几种常见病有所认识大有必要。
(1)重症肌无力:这种眼睑下垂是缓慢发生的,先一眼,后另一眼,早晨轻,晚上重,一天之内有明显的波动性,若注射新斯的明半小时后明显好转,则可确诊。应积极采用中医中药和(或)免疫抑制疗法,否则不仅可导致双睑下垂,眼球固定,还可发展成四肢无力、吞咽困难,甚至呼吸困难等。
(2)糖尿病:老年人突然一侧眼睑下垂,发病前常感患侧眶上区疼痛,有的看东西重影,瞳孔大多正常,注射新斯的明也无改善,而血糖增高,这就是糖尿病引起的动眼神经麻痹的表现。确诊后及时给予降糖、营养神经药物和中药的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可在1个月左右治愈。
(3)颅内夹层动脉瘤:动脉瘤引起的上睑下垂也是一侧性、突然的,其瞳孔常散大,若再伴有剧烈头痛、呕吐、抽搐、昏迷等,很可能是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隙出血,应立即到神经科抢救。
(4)脑干病变:一侧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另一侧上下肢麻木、无力,这很可能是脑干病变,儿童多见于脑干肿瘤,老人则多为脑干血管病,磁共振可确诊。
(5)先天性上睑下垂:这是一种在出生时即可发现的上睑下垂,多为单侧,也可为双侧。家长常发现患儿出生后三四天仍迟迟不睁眼,后来尽管睁开了,也比正常小得多,这种上睑下垂只能用手术矫正。
因此,发现上睑下垂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应到眼科、神经科查清病因,对因治疗。不管什么原因引起,早治大多可治愈,特别是重症肌无力所引起的上睑下垂,中医中药治疗效果更好。
二、泪器疾病
泪器疾病包括泪道和泪腺疾病。泪器包括分泌和排出两部分,泪腺司分泌功能,泪道司排出功能。泪腺位于眼眶外上方泪腺窝内,于结膜穹隆部还有副泪腺,正常时均不可触及。泪道包括泪小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泪小点上下各一,位于睑缘内部与眼球紧密相贴;泪囊位于泪骨的泪囊窝内,内韧带后面,上端为盲端,下端与鼻泪管相连;鼻泪管开口于鼻腔下鼻道内。泪液入结膜囊后经泪小管的虹吸作用入泪小管至泪囊、鼻泪管到鼻咽。
流眼泪是泪器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其原因有二:一是排出受阻,泪液不能流入鼻腔而溢出眼睑之外,称为溢泪;二是泪液分泌过多,排出系统来不及排走而流出眼睑外,称为流泪。临床上主要区分的是因泪道阻塞引起的溢泪,还是因眼表疾病刺激引起的流泪。鼻泪管阻塞常可引起泪囊继发感染,形成慢性泪囊炎。作为常见的泪道感染性疾病,慢性泪囊炎对眼是一个潜在的威胁。此外,泪液基础分泌不足,也是引起眼表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泪腺疾病相对少见,主要为炎症及肿瘤。
1.迎风流泪和无时泪下如何防治
迎风流泪和无时泪下多见于泪道狭窄或阻塞,都可出现溢泪症状。泪道包括泪小点、泪小管、泪囊与鼻泪管。如果泪小点外翻、闭塞,泪小管或鼻泪管狭窄、阻塞,造成泪液通道受阻,则泪液溢出。
泪道狭窄或阻塞主要症状为溢泪。溢泪可造成不适感,并带来美容上的缺陷。长期泪液浸渍,可引起慢性刺激性结膜炎、下睑和面颊部湿疹性皮炎。病人长期不断揩拭眼泪,可致下睑外翻,从而加重溢泪症状。冲洗泪道时:①冲洗液完全从注入原路返回,为泪小管阻塞;②冲洗液自下泪点注入,由上泪点反流,为泪总管或鼻泪管阻塞;③冲洗有阻力,部分自泪点返回,部分流入鼻腔,为鼻泪管狭窄。
泪点狭窄、闭塞或缺如,可用泪点扩张器扩张或泪道探针探通。睑外翻、泪点位置异常可于泪点下方切除一水平椭圆形结膜及结膜下结缔组织,结膜水平缝合后缩短,即可矫正睑外翻,使泪点复位。如病人有眼睑松弛,也可做眼睑水平缩短术。此外,也可试行电烙术,电灼泪点下方结膜,术后借助瘢痕收缩使泪点复位。泪管阻塞,可试用泪道硅管留置治疗。近年开展了激光治疗泪管阻塞,通过探针引导导光纤维至阻塞部位,利用脉冲YAG激光的气化效应打通阻塞,术后配合插管或置线,可提高疗效。对于泪总管阻塞,可采用泪道插管术或结膜——泪囊鼻腔吻合术,用Pyrex管或自身静脉建立人造泪液导管,将泪液直接从结膜囊引流到泪囊或引流到鼻腔。
中医认为迎风流泪和无时泪下多因年老体弱,肝肾不足,精血亏耗所致。治宜调补肝肾,方用杞菊地黄汤加减:枸杞子10g,菊花10g,泽泻10g,茯苓10g,山药12g,牡丹皮10g,生地黄15g,熟地黄15g,山茱萸6g,肉苁蓉10g,巴戟天10g。
同时要及时治疗沙眼及鼻腔疾病,并少食辛辣香燥刺激性食物。
2.眼角长期流脓怎么办
眼角长期流脓多见于慢性泪囊炎,是一种较常见的眼病,常发生于中老年女性,特别是绝经期妇女,多为单侧发病。因鼻泪管狭窄或阻塞,致使泪液滞留于泪囊之内,伴发细菌感染引起。常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和白色念珠菌,但一般不发生混合感染,泪点反流的分泌物做涂片染色可鉴定病原微生物。沙眼、泪道外伤、鼻炎、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等因素与发病有关。
慢性泪囊炎主要症状为溢泪、流脓泪。检查时可见结膜充血,下睑皮肤出现湿疹,用手指挤压泪囊区,有黏液或脓性分泌物自泪点流出。泪道冲洗时,冲洗液自上、下泪点反流,同时夹有黏液或脓性分泌物。由于分泌物大量潴留,泪囊扩张,可形成泪囊黏液囊肿。如果发生眼外伤或施行内眼手术,极易引起化脓性感染,导致细菌性角膜溃疡或化脓性眼内炎。因此,应高度重视慢性泪囊炎对眼球构成的潜在威胁,尤其在内眼手术前,必须首先治疗泪囊感染。
慢性泪囊炎的药物治疗是用抗生素滴眼剂滴眼,4~6次/日,滴眼前要先挤出分泌物,也可在泪道冲洗后注入抗生素药液。但药物治疗仅能暂时减轻症状,手术治疗疏通阻塞的鼻泪管才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关键。常用术式是泪囊鼻腔吻合术和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均可达到消除溢泪、根治慢性泪囊炎的目的。对无法行吻合术或造口术者,如高龄病人,可考虑泪囊摘除术,以去除病灶,但术后溢泪症状依然存在。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心脾湿热所致,治宜清心利湿,方用竹叶泻经汤加减:黄连3g,黄芩10g,炒栀子10g,柴胡10g,升麻3g,羌活10g,赤芍10g,决明子10g,茯苓10g,泽泻10g,车前子15g(包煎),淡竹叶10g,炙甘草5g,生大黄10g(后下)。若大便稀溏者去大黄;便秘者,加玄明粉10g(冲服)。
患者应及时治疗沙眼及鼻腔疾病,少食辛辣香燥刺激性食物。
3.急性泪囊炎如何防治
急性泪囊炎大多在慢性泪囊炎的基础上发生,与侵入细菌毒力强大或机体抵抗力降低有关。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
急性泪囊炎多有慢性泪囊炎病史,常突然发病,泪囊区(内眼角下方)出现红、肿、热、痛,可波及眼睑、鼻根部及面颊,耳前淋巴结肿大。囊部形成脓肿,破溃后炎症消退。有时可形成泪囊瘘管,经久不愈,泪液长期经瘘管溢出。
患者应在医师的指导下全身和局部使用足量抗生素以控制炎症。如炎症未能控制,脓肿形成,则应切开排脓,放置橡皮引流条,待伤口愈合,炎症完全消退后,按慢性泪囊炎处理。
中医认为急性泪囊炎多因邪毒外袭所致,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方用仙方活命饮加减:金银花10g,黄芩10g,当归10g,赤芍10g,制乳香5g,制没药5g,防风10g,白芷10g,天花粉10g,浙贝母10g,陈皮5g,穿山甲5g,皂角刺6g,甘草5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g(后下),以泻热通腑。早期可用生大黄30g,芒硝30g,煎水,做湿热敷,3次/日;如意金黄膏,敷贴,1 次/日,效果良好。
在炎症期切忌行泪道探通或泪道冲洗,以免感染扩散,引起眶蜂窝织炎。同时应忌食辛辣香燥刺激之品,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
4.新生儿泪囊炎要早治
新生儿泪囊炎亦称先天性泪囊炎。多由于先天性泪道发育障碍所致,如鼻泪管下端的胚胎性残膜没有退化,阻塞鼻泪管下端,泪液潴留在泪囊内,引起继发性感染而出现炎症。出生时产道感染引起的结膜炎波及泪道亦可引起炎症阻塞,极个别新生儿可能因鼻泪管骨部狭窄或鼻部畸形所致。
常表现为单侧,但也有双侧发生的。患儿出生后不久即流泪,逐步变为脓性分泌物,常误诊为结膜炎,但压迫泪囊区时有黏液脓性分泌物回流,有的显现泪囊区肿胀。发病年龄一般为出生后6周,少数在1岁以后,一般为慢性,逐渐瘢痕化阻塞全泪道。少数扩散成急性泪囊周围炎,可致瘘道形成。个别因坏死性泪囊周围炎感染扩散而导致死亡。
本病要早发现、早治疗。局部滴药可应用抗生素滴眼剂,有条件的可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滴药次数应频繁,滴药前应先将泪囊囊腔内分泌物全部挤出,然后再滴入滴眼剂。在局部滴抗生素滴眼剂的同时,应对泪囊部进行轻压按摩,方向朝向鼻腔,3~5次/日。经按摩治疗两周以上无效者,应做加压泪道冲洗,再无效,则等患儿月龄稍大(生后2~6个月)做泪道探通术。
以往强调新生儿泪囊炎在1周岁内不宜手术处理,1周岁后在全身麻醉下行泪道探通术。但是,新生儿泪囊炎如果长时间不治疗,泪囊长久扩张使泪囊壁失去弹力,日后即使泪道通畅,流泪也依然存在,亦可能因泪道炎症过久而形成永久性瘢痕性闭塞,况且泪囊脓液不断排入结膜囊还可能导致结膜慢性炎症,引起角膜溃疡,对眼球有潜在的危险,所以必须尽早去除隐患。
泪道冲洗或泪道探通术时应注意轻、巧、准,不要造成假道。
5.人在伤心时为什么会流泪
人类学家发现,在种类众多的灵长类动物中,人类是唯一会哭泣流泪的成员。流泪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简单行为,无需学习,人人都会,就像心脏搏动、肾脏排泄一样的本能,像叹息、打喷嚏一样自发。
人为什么会流眼泪?流泪对于人体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是长期以来使研究者们深感困惑的一个难题。
进化论的创始人查理•达尔文认为,流泪是某种进化的“遗迹”,与进化过程中的生存竞争无关。达尔文分析道:哭泣时,眼周围的微血管会充血,同时小肌肉为保护眼而收缩,于是导致泪腺分泌眼泪。达尔文据此认为,对于人体来说,眼泪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副产品”。
不过,美国人类学家阿希莱•蒙塔戈的观点与达尔文截然相反。他认为,流眼泪对人体具有益处,这种益处在进化中有一定影响,因而能通过自然选择被一代一代地保存下来。人类会流泪正是适者生存的结果。蒙塔戈举例说:眼泪中含有溶菌酶,这是人体的一种自卫物质,它能保护鼻咽黏膜不被细菌感染。观察表明,没有眼泪的干哭,很容易使鼻咽黏膜干燥而受感染。
今天,越来越多的学者赞同蒙塔戈的观点,相信流泪行为对人体可能具有某些益处。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家威廉•佛莱从心理学和生物化学的角度,对流泪行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他把流泪分成反射性流泪(如受到洋葱刺激)和情感性流泪两类。在5年时间里,佛莱的统计表明,在一个月时间内,男人哭泣流泪的次数很少超过7次,而女人则在30次以上。晚上7~10点钟同家人亲朋相聚,或者在看电视时,是情感性流泪发生频率最高的时间。佛莱用特制的小试管收集受试者的眼泪,对眼泪样品进行分析测试。他发现,情感性流泪的泪水中含蛋白质较多,而反射性流泪的泪水中含蛋白质较少。在这些结构复杂的蛋白质中,有一种据测定可能是类似于止痛药的化学物质。根据这一结果,佛莱推测,流泪可能是一种排泄行为,能排除人体由于感情压力所造成和积累起来的生化毒素。这些毒素如果不通过流泪排出,留在体内,将对健康不利。情感性流泪排泄毒素,使流泪者恢复心理和生理上的平衡,因而对健康有益。然而,通过眼泪排出的究竟是什么成分的毒素?眼泪中所含的又有哪些功能不同的蛋白质?它们是如何产生,怎样代谢的?这些连佛莱本人也不清楚。搞清楚这些问题,将能帮助人们判断佛莱的学说是否正确。
研究表明,人的喜泪量大,味道很淡,而悲泪、怒泪则水分不多,味道很咸,原因在于受刺激的是交感神经还是副交感神经。因此,悲伤时,流出泪水,有利于健康。
那么,为什么灵长类动物中唯独人类会流泪呢?对于这一点,研究者们长期以来似乎一直找不到比较合理的解释。
1960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利斯特•哈代教授提出轰动一时的海猿假说。以往的人类起源理论都认为,人类诞生的舞台是森林草原。而哈代提出,在人类进化历史中,存在着一段几百万年的水生海猿阶段。这一特殊的阶段在人类身上至今留有深刻的印记,留有解剖生理方面的痕迹。这些特征,在别的陆生灵长类动物身上都是没有的,而在海豹、海狮等海洋兽类、海鸟身上却同样存在。例如,人类的泪腺会分泌泪液,泪水中含有约0.9%的盐分,这一特殊的生理现象也是海兽的特征,是古老的海猿阶段留在人体上的痕迹。在缺少盐分的陆上进化发展的动物,是不可能产生这种“浪费”盐分的生理特征的。
哈代教授的海猿假说在刚提出时,曾被视为“异想天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假说并没有被驳倒,相反,相信这一假说的研究者越来越多。
1983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生物学家彼立克•丹通教授研究比较了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控制体内盐平衡的生理机制。他的研究也提示,人类的流泪可能起源于海兽泪腺的泌盐机制。
海猿学说也许是目前唯一能解释人类流泪起源的学说。然而,由于这一学说目前还缺乏可靠的化石依据,尚未被多数人类学家所接受。作为一种人类起源进化的假说,海猿学说有待进一步完善。
6.得了泪腺炎怎么办
泪腺炎在临床比较少见,因为泪腺位于眶上缘下,受其严密保护不易遭受外伤,而且泪腺的排出管口向下,不易受结膜囊上行感染。泪腺排泄系统周围的淋巴网状细胞对细菌及病毒性感染具有一定的抵抗作用,加之临床上易和睑腺脓肿或眶蜂窝织炎相混淆,因此造成误诊或漏诊机会较多。
泪腺炎可因各种传染病引起,如腮腺炎、流行性感冒、伤寒、肺炎、急性咽喉炎等,也可以是周围组织炎症蔓延的结果。另外还有原因不明者,一般均称为原发性,双侧或单侧发病,睑部泪腺较眶部泪腺易受累。常见的病原菌为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少数病例为病毒引起。
泪腺炎病变限于睑部腺或眶部腺,甚至同时发炎,局部疼痛流泪,上睑外1/3处睑缘红肿,上睑下垂(炎症),同时伴有眼睑高度水肿,若提起上睑,令眼球下转时,可见泪腺膨出部分,严重者可使眼球向下内移位,耳前淋巴结肿大压痛。通常1~2周后炎症消退,化脓者可自行穿破形成暂时性瘘管,亦有转变成亚急性或慢性者,全身方面可出现全身不适,体温增高等症状。
其治疗主要是根据病因和症状,对细菌、病毒感染,应全身应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局部热敷。脓肿形成时,应及时切开引流。睑部泪腺炎可通过结膜切开排脓,眶部泪腺脓肿则可通过皮肤切开排脓。
中医认为泪腺炎多为心火炽盛所致,治宜清心泻火解毒,方用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连5g,黄芩10g,黄柏10g,栀子10g,金银花15g,蒲公英15g,败酱草10g,淡竹叶6g,野菊花6g,甘草6g。疼痛剧烈者,加制乳香5g,制没药5g,以散瘀消肿止痛;欲成脓而未成脓者,加穿山甲(代)5g,皂角刺6g,白芷10g,以促成脓溃破。
泪腺炎的保健和预防是:经常锻炼身体,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寻找到原因者,应积极针对病因治疗,如抗结核、抗梅毒、抗真菌治疗。
小贴士:为何会笑出眼泪来
当你非常快乐,兴奋得哈哈大笑,或者听到一个十分好笑的故事,笑得气都透不过来时,你会发现自己笑得满脸是泪。
眼泪经常在分泌,也时时刻刻在眼球表面流动。可是,因为平常分泌的泪液很少,而且是紧沿着眼球表面,在眼皮内面的微细空隙向前规规矩矩地走,不会乱流,所以你不会觉得泪水在流动。
然而,就在你睁眼闭眼的一刹那间,这些眼球表面的泪水被吸到眼泪地下水道——鼻泪管里去了。别小看这条不太长的细管子,它却是眼泪通到鼻腔的唯一要道呢!
人在纵声大笑时,一方面眼皮拼命用力闭紧,把泪水挤向鼻腔;另一方面,鼻腔里的压力增加,泪水向鼻腔流动时受到阻碍,泪水流不下去,积在眼里的泪水就越来越多,最后终于溢出来,经过眼睑缘,流到脸上“笑出眼泪”了。
三、眼表疾病
眼表和眼表疾病是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外伤、炎症等各种损伤因素均可导致角膜、结膜上皮表型发生改变,以及角膜新生血管化、眼干燥等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进而造成患者视功能障碍,因此眼表结构的正常是清晰视觉获得的前提条件。
“眼表”顾名思义就是眼球的表面。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的话,那么眼表就是眼的窗户。它由角膜上皮、结膜上皮以及粘附在其表面的一层泪膜组成,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所谓角膜即人们通常所说的“黑眼珠”,它和巩膜(即通常所说的“白眼珠”)一起构成眼球的外壳,而所谓结膜即是巩膜表面的一层黏膜。眼表的主要功能是保证睁眼状态下的清晰视觉。眼表的三个部分关系密切,任何一部分的改变都将导致眼表的不稳定,所引起的疾病即是眼表疾病。
眼表疾病是最常见的眼科疾病。各种眼表疾病的严重并发症均可影响角膜的透明度,导致视力下降,甚至致盲,即角膜盲。角膜盲排在致盲和致低视力的第二位,仅次于白内障。因此眼表疾病的防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人的眼泪是从哪里来的
人的眼泪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原来眼泪是来自于泪腺。泪腺是由细管状腺和导管组成的,它是分泌泪液的器官。泪腺位于眼眶外上方泪腺窝里,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为眶部,也叫上泪腺,较大,形态很像杏仁,大约有12mm×20mm;下部为睑部,也叫下泪腺,较小。泪腺有10~12条排泄管,泪液产生后就由这些排泄管排出。泪液是一种弱碱性的透明液体,其中98.2%是水,其余为少量无机盐和蛋白质,还有溶菌酶、免疫球蛋白A、补体系统等其他物质。
眼泪产生后,通过泪道排泄。泪道由泪小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组成。泪小点在上、下眼睑缘内侧各有一个,眼泪由泪小点进入像下水道一样的泪小管,通过长约10mm的泪小管进入泪囊,泪囊专门是用来收集和存储泪液的,防止泪液外流。泪囊的大小约为12mm×6mm,泪囊的下方有一根长12~24mm、直径3~6mm的管子直通鼻腔,这就是鼻泪管。泪囊中的眼泪通过鼻泪管进入鼻腔,所以当我们点滴眼剂时,要用手指按住泪囊部,就是为了防止滴眼剂通过鼻泪管流入鼻腔。
人在忧伤、悲痛、伤心的时候,会流眼泪;人在高兴的时候也会流眼泪。眼泪似乎成了情绪变化的象征,其实眼泪并不完全表示情绪的变化。当我们眼睛中落入灰尘等异物时,就会产生大量的眼泪,把异物冲出来。
眼泪中除大量的水外,还有溶菌酶、免疫球蛋白、补体系统、乳铁蛋白、β-溶素等,它们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因此眼泪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防卫。一般情况下,结膜囊并不是细菌生存的理想场所,因为细菌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35~38℃,由于眼睁开时,泪液蒸发,角膜表面的温度可低达30℃,因而不适合细菌的生长,但长时间的闭眼或包扎,结膜囊的温度就会上升,有利于细菌的繁殖。结膜囊的防卫作用来自泪液中的抑菌物质。泪液中溶菌酶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分解存在于细菌细胞壁中的多糖类物质,以达到杀菌的目的。在眼泪中的免疫球蛋白共发现了五种,其中最多的是免疫球蛋白A,它能抑制病菌在黏膜表面的附着,在溶菌酶等的参与下,溶解细菌,从而达到杀菌的目的。乳铁蛋白则通过阻止细菌对铁离子的利用,而抑制细菌的代谢,从而达到除菌的目的。β-溶素为一种非溶菌酶抗菌物质,它主要对抗葡萄球菌,裂解细菌的细胞膜,协助溶菌酶作用。另外,眼泪还能湿润眼球表面,湿润结膜囊,改变角膜的光学性能。
2.什么是眼干燥症
眼干燥症医学上又称“角结膜干燥症”,是最近几年才引起人们重视的一种疾病。泪液的分泌在正常情况下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所以,眼干燥症的患者以年老者居多。美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0岁以上的老人15%患有眼干燥症,虽然我国没有这方面的调查数据,但是近几年,由于长期使用电脑、空气污染等原因,年轻患者不断增多,尤其是女性白领容易患此病,保守估计目前我国至少有3000万人患有眼干燥症。
病因有两大类:一方面由于全身疾病如干燥综合征、关节炎、糖尿病等使泪腺不能产生足够的泪液而引发眼干燥症;另一方面是由于环境因素,如长期使用电脑,眨眼次数减少,角膜得不到湿润,眼睛就会出现干燥酸涩的症状而诱发眼干燥症。在秋冬季天气干燥的情况下,眼球表面泪液蒸发加速,眼干燥、疲劳等症状则会明显或者加重。
正常情况下,泪液会以一定的速度不断地蒸发和被吸收,同时泪腺也持续地分泌一定量的新泪液进行补充,以维持眼表的健康、舒适和抗感染能力。而长期在空调开放、空气不流通环境里工作的人员或者经常从事注意力集中的工作者,如电脑工作者、编辑等,因为长期注视荧光屏,眨眼次数明显减少,眼球缺少眼内润滑剂泪液的湿润,同时由于眼球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使泪液的蒸发加快,造成眼睛干涩不适,久而久之就形成眼干燥症。所以眼科医师张健要提醒您,经常使用电脑的朋友应特别注意保护眼睛,注意用眼卫生。
3.眼干燥症的病因及分类
眼干燥症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泪液质和量,或动力学异常,导致泪膜不稳定和眼表组织病变,并伴眼部不适症状的一类疾病。
常见病因:一是眼部疾病,如反复发作性角、结膜炎,严重沙眼、眼睑闭合不全等。二是全身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中老年妇女同时出现干眼、口腔干燥和关节炎三联征的斯耶格伦(Sjogren)综合征以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再者眼部特殊刺激,如长时间电脑前工作,因注视,瞬目减少以及电脑辐射等多重因素引起的眼干燥,即荧光屏综合征,或长期戴角膜接触眼镜或滴用滴眼剂等。
分类:①按发病原因分类,眼干燥症可分为水样液缺乏性眼干燥症、黏蛋白缺乏性眼干燥症、脂质缺乏性眼干燥症及泪液分布异常所致眼干燥症等。②按临床分类,可分为泪液生成不足型和蒸发过强型。前者是由于泪腺疾病或功能不良所致的眼干燥症及非结膜干燥综合征。后者是由于泪液分泌正常而蒸发过强引起的眼干燥,包括睑板腺功能障碍、眼睑闭合不全及戴角膜接触镜等导致的眼干燥。实际上,眼干燥症的分类并不完全独立,往往是多种类型交叉、共同存在。
4.眼干燥症应如何治疗
许多眼干燥症患者可能是水样液缺乏和蒸发过强两种因素并存,开始治疗眼干燥症之前,首先应明确患者以哪一型为主,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此外,眼干燥症是慢性疾病,多需长期治疗,要帮助患者树立坚持治疗眼病的信心。泪膜不稳定者,应首先寻找病因并进行治疗。其次泪液涂布的异常与眼睑的解剖结构以及眼表是否光滑等也有关,故应予以相应的治疗。如若是因为眼睑的暴露导致的泪液过度蒸发型眼干燥症,应根据病情把握眼睑重建手术时机,进行眼睑重建。
治疗用得较多的是替代疗法,也就是滴眼剂,润滑眼,减少干涩感。但是,很多患者在开始出现眼不适的时候喜欢先自己“治疗”,如用抗生素、抗病毒眼药,其实这种方法并不适于眼干燥症的治疗,反而有可能使症状加重,因为不同的眼干燥症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如果是服用了某些药物而引起眼干燥症,则应把药物停掉;若是免疫性疾病、内分泌失调、维生素缺乏等引起的,就要先治疗以上疾病。泪液缺乏性眼干燥需要点人工泪液,不舒服的时候就点,但一天最好不超过6次,如果超过6次,就会把正常的泪膜冲走,从而加重病情。
另外一种比较先进的治疗就是自体颌下腺移植治疗,将患者自身的颌下腺摘除后,移植到颞部,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将颌下腺的动、静脉与颞部动静脉相吻合,颌下腺导管转移到结膜穹,以颌下腺分泌物代替滴眼剂,达到滋润眼部的效果。
另外要特别提醒的是:由于眼是人体比较敏感脆弱的地方,所以出现眼干燥症的症状后,无论是使用抗生素滴眼剂、激素滴眼剂、人工泪液,还是治疗脂溢性皮炎药物,都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同时眼干燥症的患者应避免长时间使用电脑,少接触空调及烟尘等环境,并少食辛辣香燥刺激之品,饮食宜清淡富于营养。
5.中医如何辨治眼干燥症
眼干燥症是一种以侵犯泪腺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干燥性角膜结膜炎。本病多发于40岁到60岁的女性,也就是在绝经期前后。临床表现:开始时眼部可有异物感、发痒、干燥以及烧灼感,眼泪减少,并有一定程度的视物模糊和怕光现象。
眼干燥症多是燥热之邪灼肺,肺阴亏虚,不能上润于目,或年老体虚,肝肾之阴精亏虚,目失濡养所致。我们采用清热利肺,养阴清肺,滋肝补肾的中医治疗大法,治疗眼干燥综合征取得了很好效果。所选用中药能够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促进腺体分泌,从而使眼干燥综合征的症状和体征得以改善。
邪热留恋者,多见于患急性结膜炎后,未能彻底治愈,目内干涩,眵少畏光,轻微畏光流泪,结膜微充血,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清热利肺,方用桑白皮汤加减:桑白皮10g,泽泻10g,玄参10g,麦冬12g,黄芩10g,菊花10g,地骨皮10g,桔梗10g,茯苓10g,甘草3g。角膜点状着色者,加蝉蜕5g,木贼5g,谷精草10g,以退翳明目。
肺阴亏虚者,患者眼内干燥,灼热,畏光,频频眨眼,视力下降,结膜、角膜干燥,荧光素染色,角膜呈点状着色,舌淡红,苔少,脉细数。治宜养阴清肺,方用养阴清肺汤加减:玄参15g,生地黄15g,麦冬10g,白芍10g,甘草5g,牡丹皮10g,薄荷5g(后下)。结膜充血者,加桑白皮10g,地骨皮10g,赤芍10g,以清肺泻热,凉血退赤;角膜点状着色者,加蝉蜕5g,木贼草5g,谷精草10g,以退翳明目。
中成药可选服一些滋肝益肾类药物,如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明目地黄丸等。妇女更年期综合征患者除结合相应治疗外,可常服枸杞子,每天15克,洗净后嚼服或煮水服,或用百合、山药、薏苡仁、红枣煮粥食用,或每晚吃2个核桃仁,也可用菊花、麦冬、玄参、沙参泡水代茶饮。当出现眼睑红肿、充血、疼痛等热性症状时,可服黄连羊肝丸、牛黄清心丸。
此外,按摩眼部穴位也有效。可选睛明、太阳、攒竹、风池、光明等穴位进行局部按摩治疗,有条件者亦可进行针刺治疗,疗效更佳。
服用补药时,不宜吃鹿茸、肉桂等燥性很大的药物。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因为心态平和有利于气血通畅,可避免因情绪受到刺激而导致的上火。
6.眼干燥症的饮食疗法
一般所知,眼之健康需要一些营养素:如维生素A可帮助光敏感色素的形成,若缺乏维生素A,会导致夜盲症,同时也会有眼干燥症及角膜软化症。维生素C、维生素E则有抗氧化的功能,可排除人体内不正常堆积的氧化物、自由基,避免组
织破坏,对眼睛晶状体、视网膜有保护的功能。β-胡萝卜素在体内可转化成维生素A,一些类胡萝卜素如叶黄素、玉米黄质具抗氧化功能,可保护晶状体和视网膜黄斑部。DHA(二十二碳六烯酸)促进脑部、中枢神经系统以及眼视网膜的发育。锌离子可能与视网膜黄斑部的健康有关。高密度脂蛋白则可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改善眼内血液循环。吃富含以上营养素的食物有利眼健康。
眼干燥症患者,应食富含这些营养的食物有胡萝卜、蕃茄、木瓜、南瓜、菠菜、绿花椰菜、枸杞子等黄红色和深绿色蔬果(富含维生素A、C、E,β-胡萝卜素、叶黄素、玉米黄质),牛奶(富含维生素A),植物油(富含维生素E),深海鱼类如鲔鱼、鲑鱼(富含DHA、维生素A、高密度脂蛋白),各种植物的种子如核桃、松果(富含维生素E)和牡蛎(富含锌)等。
食物应多生鲜,烹调宜蒸煮,应避免辛辣、油炸、烧烤等促使人体老化的烹调方式和烟熏、腌渍等食物。
7.预防“电脑眼干燥症”策略
“电脑眼干燥症”已经成为众多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的办公族遇到的共同问题,为了健康需要,特提出以下结论。
(1)疾病探究:长期使用电脑的人普遍患有眼干燥症。眼干燥症与使用电脑时眨眼次数不足有密切的关系。当人们注视荧光屏时,眼的眨眼次数会在无形中减少,从而减少了眼内润滑剂和泪液的分泌,同时眼球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使水分蒸发过快,造成眼干涩不适,长期如此就容易造成眼干燥症,严重的甚至会损伤角膜。另外,电脑荧光屏由小荧光点组成,眼必须不断地调整焦距,以保证视物清晰,时间过长,眼肌会过于疲劳。电脑荧光屏的电磁波、紫外线、放射线、刺眼的颜色和红外线等也会刺激眼。
(2)饮食策略:为防止电脑操作者患上眼干燥症,专家提醒要注意合理膳食。早餐应吃好,营养充分,以保证旺盛的精力。中餐应多吃含蛋白质高的食物,如瘦猪肉、牛肉、羊肉、动物内脏、各种鱼、豆类等。晚餐宜清淡,多吃含维生素高的食物,如各种新鲜蔬菜,饭后吃点新鲜水果。同时,选用含磷脂高的食物以利健脑,例如蛋黄、鱼、虾、核桃、花生等。还要有意识多选用保护眼的食物,如各种动物的肝脏、牛奶、羊奶、奶油、小米、核桃、胡萝卜、青菜、菠菜、大白菜、番茄、枸杞子等。
(3)日常预防:避免长时间连续操作电脑,注意中间休息。通常连续操作1小时,休息5~10分钟。保持良好的工作姿势,使双眼平视或轻度向下注视荧光屏,这样可使颈部肌肉轻松,并使眼球暴露于空气中的面积减小到最低。眼和电脑荧光屏的距离要保持在60厘米以上。周围环境的光线要柔和,电脑荧光屏的亮度要适当,桌椅的高度要和电脑高度匹配。
但如果出现眼睛干涩、发红,有灼热或异物感,眼球胀痛,休息后仍无明显好转者,那就需要看眼科医生了。
8.治疗眼干燥症的三大误区
为了预防视疲劳,不少人纷纷采取了不同措施,在办公桌上备用一瓶滴眼剂就是最常见的现象。不过由于缺乏护眼知识,选择这种措施未必就科学。以下是在眼干燥症的认知上最容易出现的误区。
误区一:眼睛干燥就点滴眼剂 当我们长期面对电脑或大气污染等原因引发眼干涩酸痛、疲劳不适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恐怕就是去药店购买滴眼剂。过度使用滴眼剂就是我们最容易踏入的误区之一。我们不主张眼干燥症患者长期使用滴眼剂。因为目前90%的滴眼剂中都含有防腐剂,这些物质会对眼表面的细胞产生损害,临床就有乱滴滴眼剂致盲的病例,所以眼出现不适还是要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不要随意乱滴滴眼剂。
误区二:眼干燥症一次就能治愈 眼干燥症需要长期治疗,不是看一次医生就能治愈的,而且治疗期间病情可能会反复。因为无论是全身疾病还是环境因素引起的眼干燥症,都只有去除了病因才能根治。
误区三:患了眼干燥症会失明 很多患者担心眼干燥症会导致失明,心理压力较大,其实只有极少数由于全身疾病引起的眼干燥症会致盲,大部分患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不会导致失明。
小贴士:教您几招预防眼干燥症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睡眠充足,不熬夜。
(2)注意用眼卫生,定时休息,看书或者看电脑等需要注意力集中的工作,建议每隔50分钟就休息5~10分钟,注意眨眼的次数。
(3)计算机屏幕和眼睛的距离保持60厘米,并且屏幕要比眼睛低。
(4)眼球表面的疾病,如角膜、结膜及眼睑等有发炎、过敏、受伤等需要咨询眼科医生并积极治疗,切勿自行买药。
四、结膜疾病
结膜是一层覆盖在眼睑后面和眼球表面的薄而透明的黏膜,它所形成的囊样间隙称为结膜囊。依解剖部位分成睑结膜、球结膜和穹隆结膜。
睑结膜位于眼睑后面与睑板紧密连接,不可移动。而球结膜覆盖眼球表面,终止于角膜缘,故结膜病常合并角膜病,如结膜炎伴边缘角膜浸润,沙眼则常是结膜炎伴有角膜血管翳和溃疡等。球结膜与其下的筋膜疏松相连,故可在眼球上移动,在泪阜前球结膜形成皱褶称半月皱襞,相当于低等动物第三眼睑。结膜上有杯状细胞多位于球结膜,可分泌黏液,滑润眼球。穹隆结膜是睑结膜与球结膜的移行部位,形成皱褶,以便眼球运动。
结膜血液供应来自眼睑动脉弓和前睫状动脉,前者起自睑结膜,止于角膜缘外4mm,其充血称结膜充血或周边充血,表示结膜自身的炎症。而后者于角膜缘外形成血管网,其充血称睫状充血,代表角膜或虹膜睫状体有炎症。故区分此两种充血极为必要。
结膜疾病中最常见的为炎症,具有传染性,可由细菌、病毒等感染所致。其他还有变性或代谢性疾病,最常见为睑裂斑、结膜结石和翼状胬肉等。维生素A缺乏时表现为结膜上皮干燥症,典型表现为比托氏斑。另外还可由于炎症或外伤等所致实质性结膜干燥症。结膜肿瘤多为先天性、良性,如血管瘤、淋巴管瘤、皮样脂肪瘤等,可行手术切除。
结膜病是最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细菌性结膜炎、病毒性结膜炎的患者眼红、分泌物增加,影响日常生活;另一些结膜病,如翼状胬肉则影响眼部外观。结膜病的种类颇多,彼此之间应如何辨别?常见结膜炎应如何治疗?本章节将回答您这些问题。
1.急性细菌性结膜炎如何防治
急性细菌性结膜炎又称急性卡他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指由细菌感染而引起的结膜炎症。多见于春秋季节,散发流行于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等集体生活场所。发病急,多双眼发病。显著的特点是结膜充血,有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
最常见的病菌是肺炎双球菌、流行性感冒杆菌和葡萄球菌等,这些细菌通过水、毛巾、手帕等媒介传染。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1~3天,急性发病,两眼同时或相隔1~2天发病,发病3~4天时病情达到高潮,以后逐渐减轻。表现为患眼红、烧灼感,或伴有畏光、流泪。结膜充血,中等量黏脓性分泌物,夜晚睡眠后,上下睑睫毛常被分泌物粘合在一起,视力一般不受影响,如分泌物附于角膜表面时,可致一过性视物模糊或虹视。病情较重者可出现结膜下出血。肺炎球菌、流行性感冒杆菌所致结膜炎,可在睑结膜表面覆盖一层假膜。流行性感冒杆菌感染还可并发卡他性边缘性角膜浸润或溃疡。部分患者伴有体温升高、身体不适等全身症状。
本病应及时治疗,当患眼分泌物多时,可用无刺激性的冲洗剂,如3%硼酸水或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可选用氯霉素、氧氟沙星滴眼剂滴眼,睡前涂抗生素眼膏。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风热壅盛上攻于目所致,治宜疏风清热,方用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5g,连翘12g,薄荷5g(后下),荆芥10g,桔梗10g,牛蒡子10g,黄芩10g,赤芍10g,栀子10g,甘草6g。白睛红赤明显者,加蒲公英15g,紫草10g,牡丹皮10g,以清热解毒、凉血消肿。若风热并重,则宜表里双解,方用防风通圣散加减:防风10g,荆芥10g,黄芩10g,石膏20g(先煎),滑石12g(包煎),桔梗10g,黄连5g,羌活10g,当归10g,赤芍10g,菊花10g,薄荷3g(后下),连翘10g,麻黄3g,蒺藜9g,荆芥穗10g,白术9g,大黄10g(后下),玄明粉6g(冲服),甘草5g。
急性细菌性结膜炎传染甚速,在家庭和集体生活中,应注意消毒隔离,防止传染给他人。发病期间注意忌口,勿食辛辣发物,防止病情加重。
2.慢性细菌性结膜炎如何防治
慢性细菌性结膜炎又称慢性卡他性结膜炎,为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结膜炎症,发病无季节性,常为双侧性。其病因复杂:①可由急性结膜炎治疗不当演变而来。②Morax-Axenfeld双杆菌、链球菌或其他毒力不强的菌类感染后,一开始就呈慢性炎症过程。③还可由不良环境刺激,如粉尘和化学烟雾、眼部长期应用有刺激性的药物、屈光不正、烟酒过度、睡眠不足等引起。很多患者同时存在睑内翻倒睫、慢性睑缘炎或睑板腺功能异常,以及慢性泪囊炎、慢性鼻炎等周围组织炎症。④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莫阿菌是慢性细菌性结膜炎最常见的两种病原体。
病程进展缓慢,持续时间长,可单侧或双侧发病。症状多样,主要表现为眼痒、烧灼感、干涩感、眼刺痛及视疲劳。结膜轻度充血,可有睑结膜增厚、乳头增生,分泌物为黏液性或白色泡沫样。莫阿菌可引起眦部结膜炎,伴外眦角皮肤结痂、溃疡形成,以及睑结膜乳头和滤泡增生。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者,常伴有溃疡性睑缘炎或角膜周边点状浸润。
治疗:主要是去除病因,抗感染,在等待实验室结果时,应开始局部使用广谱抗生素,确定致病菌后给予敏感抗生素。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脾肺湿热,熏蒸于目所致,治宜清肺化湿,方用桑白皮汤加减:桑白皮10g,旋覆花10g(包煎),泽泻10g,玄参10g,麦冬12g,黄芩10g,菊花10g,地骨皮10g,桔梗10g,茯苓10g,甘草3g。伴有干咳者,加杏仁10g,以止咳;口渴者,加天花粉10g,以清热生津。
本病病程呈慢性,治疗时间长,患者应注意用眼卫生、生活起居与饮食等,并尽量减少各种不良因素的刺激。如有屈光不正,应予矫治。
3.淋菌性结膜炎如何防治
淋菌性结膜炎也称淋病眼或淋菌性脓漏眼,是一种极为剧烈的急性化脓性结膜炎。其发病的特点为眼睑、结膜高度充血水肿及大量脓性分泌物,如治疗不及时,短时间内将发生角膜溃疡及穿孔,最终导致失明的严重后果。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性病被控制,此病在我国已极为罕见,但近年来,淋菌性生殖泌尿系感染在我国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本病为淋病双球菌感染所致,成人主要是通过生殖器—眼接触传播而感染,新生儿主要是出生时由患有淋球菌性阴道炎的母体产道感染。根据淋病病史、典型的眼部病程发展及分泌物涂片或结膜刮片细菌学检查即可确诊。
淋菌性眼部感染由于病情险恶,发展迅速,应高度警惕,认真处理。一般细菌性结膜炎以局部抗生素治疗为主,而淋菌性感染则需全身应用抗生素合并局部用药以控制,避免并发症。
新生儿可用水剂青霉素,按每日5万U/kg体重计算,分2次静脉注射,连续7日。对耐药者每日给予头孢曲松25~50mg/kg体重,肌内或静脉给药,共7日。也可采用第3代头孢菌素或大观霉素等。其他如氨苄西林、头孢噻啶、红霉素、多西环素、卡那霉素及磺胺制剂也可选用。有角膜病变者,宜用头孢曲松静脉滴注或大观霉素肌内注射。成人用水剂普鲁卡因青霉素肌内注射,注射前1小时服丙磺舒,注射后继续减量口服,或用水剂青霉素静脉注射,连续5日,或长效青霉素肌内注射。对青霉素耐药及青霉素过敏者,可肌内注射头孢曲松或大观霉素。
淋菌性结膜炎发作时应用温盐水彻底冲洗结膜囊,冲洗时,头偏向患侧,每分钟1次,半小时后每5分钟1次,再过半小时后改为每半小时1次。1日后每小时1次,数日后每2小时1次,持续2周,直至分泌物消失。也可滴用0.25%氯霉素、0.1%利福平或杆菌肽等滴眼剂,红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或杆菌肽眼膏每日睡前涂眼。角膜病变时,用阿托品散瞳。角膜溃疡穿孔时,在抗生素治疗下,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或巩膜移植。对患者或患儿父母应进行生殖泌尿系等检查及治疗。
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多因出生时为母体阴道炎性分泌物或其他被淋菌污染的用品所感染。成人淋菌性结膜炎病菌多因自身或他人的尿道分泌物所感染,偶有经血行感染者即所谓内因性淋菌性结膜炎,常双眼发病,可伴体温升高。熟悉和掌握本病的基本防治原则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临床上将本病分为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和成人淋菌性结膜炎。成人淋菌性结膜炎潜伏期为10小时至2~3日,双眼或单眼发病。病情急剧发展至浸润期,眼睑高度红肿和疼痛,睑结膜高度充血,伴小出血点及假膜形成,球结膜水肿,重者突出于睑裂外,有耳前淋巴结肿痛。病初分泌物为浆液性或血性,结膜刮片证明上皮细胞内有许多淋球菌存在。3~5日后眼睑肿胀有所减轻,变软,而代之以大量脓性分泌物,自睑裂源源不断地流出,是为脓漏期。此时,分泌物中有大量淋球菌。2~3周后脓性分泌物逐渐减少,但仍含淋球菌,有感染性;结膜水肿消退,睑结膜高度肥厚、乳头肥大、表面粗糙,可持续数月之久。然后,炎症消失,睑结膜上可遗留深的瘢痕。角膜并发症几乎不可避免,除角膜上皮点状荧光素着染以外,角膜周边部实质浅层可见部分或全环形浸润。浸润与角膜缘间有一窄的清亮区相隔,伴轻度前房反应。轻症浸润数日后消退遗留薄翳。重者形成与免疫介导的边缘角膜融解相似的环形溃疡,或中央部溃疡,角膜弥漫模糊,局部变薄,很快穿孔,虹膜脱出。
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是新生儿眼炎中最严重者,曾为儿童的重要致盲原因。潜伏期2~5日内者多为母亲产道感染,出生7日后发病者为产后感染。临床表现为双眼剧烈的急性结膜炎,发病初期眼睑和球结膜水肿、充血,分泌物为水样、血清样、血性,但进展很快,发病数小时后即转为脓漏期,有大量脓性分泌物。重度睑球结膜水肿及炎症。角膜变暗,周边部浸润、溃疡,或中央部溃疡。溃疡穿孔,虹膜脱出,眼内发炎,视力丧失。
淋菌性结膜炎是通过接触传染,重要的是应使淋病患者了解到其随时有感染他人或自己眼睛的危险。患者应注意清洁,大小便后一定要洗手,并用1∶10000的升汞溶液、1%来苏儿溶液或75%乙醇(酒精)消毒,严禁到公共游泳池游泳和公共浴池洗澡。眼患病后,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如果一眼患病,患眼应戴透明眼罩保护健眼,睡觉时向患侧卧,被病眼污染的敷料均应烧毁。脸盆、毛巾等生活用品应煮沸消毒,禁止他人使用。医务人员检查和处理病人时应戴防护眼镜,操作完毕应认真消毒双手。关于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的预防,要做好产前检查,凡患有淋病的孕妇,应立即彻底治疗。治疗方案是:阿莫西林或氨苄西林0.5g,3~4次/日,同时口服丙磺舒0.5g,3~4次/日,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大观霉素2g,肌内注射。婴儿出生后,必须严格按Crede滴眼预防法治疗,即在清除眼睑上的污物后,立即滴1%硝酸银溶液于结膜囊内,或用1%四环素眼膏或0.5%红霉素眼膏涂眼。
中医认为淋菌性结膜炎多为热毒炽盛,上犯于目所致,治宜泻火解毒,方用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龙胆草10g,黄芩10g,柴胡10g,生地黄10g,泽泻10g,栀子10g,车前子10g(包煎),川木通10g,金银花10g,蒲公英10g,紫花地丁10g,野菊花6g,连翘10g,荆芥10g,甘草5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g(后下),玄明粉10g(冲服),以通便泻热。
4.腺病毒性角结膜炎如何防治
腺病毒性角结膜炎是一种由腺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眼病。可散发,也可暴发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
本病多由腺病毒8、19、29和37型腺病毒(人腺病毒D亚组)引起。潜伏期为5~7天。起病急,症状重,常双眼发病。主要症状有充血、疼痛、畏光、伴有水样分泌物。①急性期:眼睑水肿,结膜充血水肿,48小时内出现滤泡和结膜下出血。假膜(有时真膜)形成后能导致扁平瘢痕、睑球粘连。②角膜病变:发病数天后,角膜可出现弥散的斑点状上皮损害,并于发病7~10天后融合成较大的、粗糙的上皮浸润。2周后发展为局部的上皮下浸润,主要散布于中央角膜,角膜敏感性正常。发病3~4周后,上皮下浸润加剧,形态大小基本一致,数个至数十个不等。上皮下浸润由迟发性过敏反应引起。原发症状消退后,角膜混浊数月后可消失。③结膜炎症:最长持续3~4周。④全身表现:常出现耳前淋巴结肿大和压痛,且眼部开始受累侧较为明显。儿童可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咽痛、中耳炎、腹泻等。
治疗:常选用抑制病毒复制药,如0.1%更昔洛韦、0.15%阿昔洛韦、0.1%碘苷、0.1%利巴韦林、4%吗啉胍等,每小时1次。合并细菌感染时加用抗生素滴眼剂。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猝感时气邪毒,内兼肝肺火旺,内外合邪,风火上攻于目所致,治宜疏风清热,方用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5g,板蓝根12g,薄荷5g(后下),荆芥10g,桔梗10g,牛蒡子10g,甘草6g,黄芩10g,赤芍10g,栀子10g。角膜有点状浸润者,加蝉蜕5g,蒺藜10g,木贼5g,以祛风退翳。
本病为接触性传染,且传染性强,易流行,对病人接触过的用具应严格消毒和隔离。同时应保持眼部清洁,患眼严禁遮盖。
5.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如何防治
本病是一种暴发流行的眼部传染病,发病急,传染性极强,又称“阿波罗11号结膜炎”。多由70型肠道病毒引起,偶由A24型柯萨奇病毒引起。
潜伏期为18~48小时,常见症状有眼痛、畏光、异物感、流泪、结膜下出血、眼睑水肿等。结膜下出血呈片状或点状,从上方球结膜开始向下方球结膜蔓延。多数患者有滤泡形成,伴有上皮性角膜炎和耳前淋巴结肿大。少数人发生前葡萄膜炎,部分患者还有发热不适及肌肉痛等全身症状。
本病和流行性角结膜炎同属病毒性结膜炎,西医治疗参照流行性角结膜炎。
中医认为本病是感受疫疠所致,治宜清肺泻热,泻火解毒,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黄芩10g,黄连5g,牛蒡子10g,连翘10g,玄参10g,板蓝根10g,薄荷3g(后下),柴胡10g,甘草5g。眼睑红肿,结膜充血明显者,加生石膏10g(包煎),桑白皮10g,以清肺泻热;球结膜下出血者,加生地黄10g,牡丹皮10g,以清热凉血。
本病为接触性传染,对病人接触过的用具应严格消毒,同时要保持眼部清洁,患眼严禁遮盖。
6.包涵体性结膜炎如何防治
本病是一种通过性接触或产道传播的急性或亚急性滤泡性结膜炎,多为双眼发病。由于表现有所不同,临床上又分为新生儿包涵体性结膜炎和成人包涵体性结膜炎。
病因多为D~K型沙眼衣原体引起。通过性接触或手-眼接触传播到结膜,游泳池可间接传播疾病,新生儿经产道分娩也可能感染。
成人的包涵体性结膜炎多见于年轻人,接触病原体后1~2周发病,表现为轻、中度结膜充血,眼部刺激和黏脓性分泌物,部分患者可无症状。眼睑肿胀,结膜充血显著,睑结膜和穹隆部结膜滤泡形成,并伴有不同程度的乳头增生反应,多位于下睑结膜。耳前淋巴结肿大。3~4个月后,急性炎症逐渐减轻消退,但结膜肥厚和滤泡持续存在3~6个月之久,方可恢复正常。有时可见周边部角膜上皮或上皮下浸润,或细小表浅的血管翳(<1~2mm),无前房炎症反应。可有结膜瘢痕但无角膜瘢痕,从不引起虹膜睫状体炎。可能同时存在其他部位如生殖器、咽部的衣原体感染征象。
新生儿的包涵体性结膜炎的潜伏期为出生后5~14天,有胎膜早破时可在出生后第1天即出现体征,多为双侧。开始有水样或少许黏液样分泌物,随病程进展,分泌物明显增多并呈脓性。结膜炎持续2~3个月后,出现乳白色光泽滤泡,较病毒性结膜炎的滤泡更大。严重病例有假膜形成、结膜瘢痕化。大多数患儿是轻微自限的,但可能有角膜瘢痕和新生血管出现。衣原体还可引起新生儿其他部位的感染而威胁其生命,如衣原体性中耳炎、呼吸道感染、肺炎等。
治疗:局部可使用抗生素滴眼剂及眼膏,如15%磺胺醋酸钠、0.1%利福平等。婴幼儿可口服红霉素40mg/(kg•d),分4次服下,至少用药14天。如果有复发,需要再次全程给药。成人口服四环素1~1.5g/日,或多西环素100mg,2次/日,或红霉素1g/日,治疗3周。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风热壅盛所致,治宜祛风清热,方用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5g,板蓝根15g,淡竹叶6g,连翘12g,荆芥10g,桔梗10g,牛蒡子10g,黄芩10g,赤芍10g,栀子10g,甘草5g。眼痒甚者,加蝉蜕5g,蒺藜10g,以祛风止痒;分泌物多者,加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0g,以清热解毒。
本病多为性接触或产道传染所致,故应加强对年轻人的卫生知识,特别是性知识的教育。高质量的产前护理包括生殖道衣原体感染的检测和治疗是成功预防新生儿感染的关键。有效的预防药物包括1%硝酸银、0.5%红霉素和2.5%聚烯吡酮碘,其中2.5%的聚烯吡酮碘滴眼效果最好且毒性最小。
7.沙眼如何防治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是致盲的主要疾病之一。
沙眼多由A、B、C或Ba抗原型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感染率和严重程度同居住条件以及个人卫生习惯密切相关。热带、亚热带地区或干旱季节容易传播。沙眼为双眼发病,通过直接接触或污染物间接传播,节肢昆虫也是传播媒介。
一般起病缓慢,多为双眼发病,但轻重程度可有不同。沙眼衣原体感染后,潜伏期为5~14天。幼儿患沙眼后,症状隐匿,可自行缓解,不留后遗症。成人沙眼为亚急性或急性发病过程,早期即出现并发症。沙眼初期表现为滤泡性慢性结膜炎,以后逐渐进展到结膜瘢痕形成。
急性期症状包括畏光、流泪、异物感,较多黏液或黏液脓性分泌物。可出现眼睑红肿,结膜明显充血,乳头增生,上下穹部结膜浸润、充血、布满滤泡,可合并弥漫性角膜上皮炎及耳前淋巴结肿大。
慢性期无明显不适,仅眼痒、异物感、干燥和烧灼感,结膜充血减轻,结膜污秽肥厚,同时有乳头及滤泡增生,病变以上穹隆及睑板上缘结膜显著,并可出现垂帘状的角膜血管翳。在病变进展中,结膜病变逐渐形成瘢痕。最早在上睑结膜的睑板下沟处,称之为Arlt线,渐成网状,以后全部变成白色平滑的瘢痕。角膜缘滤泡发生瘢痕化改变,临床上称为Herbet小凹。沙眼性角膜血管翳及睑结膜瘢痕为沙眼的特有体征。
晚期发生睑内翻与倒睫、睑下垂、睑球粘连、角膜混浊、实质性结膜干燥症、慢性泪囊炎等并发症,导致症状加重,可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失明。
我国在1979年制定了沙眼分期方法。
Ⅰ期——进行期,即活动期。上穹部和上睑结膜血管模糊、充血、乳头增生、滤泡形成与角膜血管翳。其中以上活动病变占上睑结膜面积<1/3的为轻度(+),以沙Ⅰ+表示;在1/3~2/3面积的为中度(++),以沙Ⅰ++表示;>2/3面积的为重度(+++),以沙Ⅰ+++表示。
Ⅱ期——退行期。有活动性病变,同时出现瘢痕。其中活动病变占上睑结膜面积<1/3的为轻度(+),以沙Ⅱ+表示;在1/3~2/3面积的为中度(++),以沙Ⅱ++表示;>2/3面积的为重度(+++),以沙Ⅱ+++表示。
Ⅲ期——完全结瘢期。活动性病变完全消失,代之以瘢痕组织,以沙Ⅲ表示。说明沙眼治愈,无传染性。
即①Ⅰ期(进行活动期):上睑结膜乳头与滤泡并存,上穹结膜模糊不清,有角膜血管翳。②Ⅱ期(退行期):上睑结膜自瘢痕开始出现至大部分变为瘢痕,仅留少许活动病变。③Ⅲ期(完全瘢痕期):上睑结膜活动性病变完全消失,代之以瘢痕,无传染性。
沙眼的局部治疗,可用0.1%利福平、0.1%酞丁胺或0.5%新霉素滴眼剂等点眼,4次/日。夜间使用红霉素类、四环素类眼膏,疗程最少10~12周。急性期或严重的沙眼应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可口服阿奇霉素,单次口服1g;或四环素1~1.5g/日,分为4次服用;或者多西环素100mg,2次/日;或红霉素1g/日,分4次口服,一般疗程为3~4周。7岁以下儿童和孕期妇女忌用四环素,避免产生牙齿和骨骼损害。
中医认为沙眼进行期多为血热瘀滞,治宜凉血散瘀,方用归芍红花散加减:当归10g,赤芍10g,红花5g,大黄10g(后下),连翘10g,栀子10g,黄芩10g,防风10g,白芷10g,甘草5g。角膜血管翳伸入瞳孔区者,加决明子10g,木贼5g,蝉蜕5g,以退翳明目。
沙眼的预防措施和重复治疗应结合进行,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接触传染,改善环境,加强对旅店业及理发业等服务行业的卫生管理。
8.春季角结膜炎如何防治
春季角结膜炎又名春季卡他性结膜炎、季节性结膜炎等。青春期前起病,持续5~10年,多见于青少年男性,常为双眼发病。春夏季节发病率高于秋冬两季。
病因尚不明确,很难找到特殊的致敏原。通常认为和花粉敏感有关。各种微生物的蛋白质成分、动物皮屑和羽毛等也可能致敏。近年来,发现春季角结膜炎病人角膜上皮表达细胞粘附分子ICAIVI-1。泪液中可分离出特异性的IgE、IgG,组胺和类胰蛋白酶升高,血清中组胺酶水平下降。因此,发病机制和体液免疫(IgG、IgE)及细胞免疫都有关。春季角结膜炎也见于免疫球蛋白E综合征的病人。
临床上可分为睑结膜型、角结膜缘型及混合型3种。患者眼部奇痒,黏丝状分泌物,夜间症状加重,可有家族过敏史。①睑结膜型:上睑结膜出现大量扁平的乳头,形如铺路的卵石样,表面覆盖一层牛乳样乳白物,牵引成丝状。②角结膜缘型:上下睑结膜均出现小乳头。重要的表现是在角膜缘有黄褐色或污红色胶样增生,以上方角膜缘明显。③混合型:睑结膜和角膜缘同时出现上述两型所见。各型都可发生角膜病变,表现为弥漫性上皮型角膜炎,以至“春季溃疡”,后者为盾形无菌性上皮损害,多分布于中上1/3角膜。角膜上方可有微小血管翳,极少全周角膜血管化。该病和圆锥角膜可能有一定关系。
治疗:可用糖皮质激素,以迅速缓解眼痒症状,但要注意,长期使用会产生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白内障等严重并发症。中、重度患者可使用细胞膜稳定药,如色甘酸钠,或新一代药物奈多罗米钠,预防病情发作;血管收缩药的应用,如0.1%肾上腺素溶液;抗组胺药物的应用,如特非那丁;冷敷以及在有空调房间都可使病人感觉舒适。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风火夹湿上扰所致,治宜清热祛湿,疏风止痒,方用菊花通圣散加减:菊花10g,防风10g,荆芥10g,麻黄3g,栀子10g,赤芍10g,连翘10g,桔梗10g,黄芩10g,生石膏20g(包煎),滑石12g(包煎),黄连5g,薄荷3g(后下),蒺藜9g,荆芥穗10g,白术9g,大黄10g(后下),玄明粉6g(冲服),蒲公英10g,甘草5g。眼痒甚者,加蝉蜕5g,以祛风止痒;大便不燥者,去大黄、玄明粉。
春季角结膜炎的发病季节,可戴有色保护眼镜,尽量避免接触花粉、强烈的阳光和烟尘。局部滴用激素类滴眼剂,症状消退甚速,但不能根治,长期滴眼应注意副作用。另外,中药的内服药渣再煎后加明矾少许,澄清后取上清液洗眼部,可缓解症状。
9.泡性角结膜炎如何防治
泡性角结膜炎是由微生物蛋白质引起的迟发型免疫反应性眼病。中医称“金疳”或“金疡玉粒”。
泡性角结膜炎常见致病微生物包括: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球菌、球孢子菌属,以及L1、L2、L3血清型沙眼衣原体等。
多见于女性、青少年及儿童。患者有轻微的异物感,如果累及角膜则症状加重。疱性结膜炎初起为实性,在球结膜隆起的红色小病灶(1~3mm)周围有充血区。在角膜缘处,呈三角形病灶,尖端指向角膜,顶端易溃烂形成溃疡,多在10~12天内愈合,不留瘢痕。病变发生在角膜缘时,有单个或多发的灰白色小结节,结节较泡性结膜炎者为小,病变处局部充血,病变愈合后可留有浅淡的瘢痕,使角膜缘齿状参差不齐。初次泡性结膜炎症状消退后,遇有活动性睑缘炎、急性细菌性结膜炎和营养不良等诱发因素可复发。反复发作后,疱疹可向角膜中央进犯,新生血管束也随之长入,称为束状角膜炎。
首先应治疗诱发此病的潜在性疾病,如结核感染。局部可用糖皮质激素滴眼剂,如0.1%地塞米松滴眼剂,伴有相邻组织的细菌感染要给予抗生素治疗。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肺经燥热所致,治宜清肺散结,方用泻肺汤加减:桑白皮10g,地骨皮10g,黄芩10g,知母10g,麦冬10g,桔梗10g,连翘10g,赤芍10g,防风10g,薄荷3g(后下),甘草5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g(后下),以通腑泻热;小疱生于角膜缘者,加蒺藜10g,决明子10g,木贼5g,夏枯草10g,以清肝泻火退翳。
10.过敏性结膜炎如何防治
过敏性结膜炎是一种由于眼部组织对过敏原产生超敏反应所引起的炎症。有速发型和迟发型两种。
本病多为接触药物或其他抗原而过敏的结膜炎。①速发型:致敏原有花粉、角膜接触镜及其清洗液等。②迟发型:一般由药物引起,如阿托品、新霉素、广谱抗生素及缩瞳药等。
急性起病,常为局部应用药物过敏引起。眼部奇痒,可有异物感,伴有结膜分泌物。眼睑红肿或呈湿疹样改变。结膜水肿、充血,睑结膜乳头增生、滤泡形成,严重者可引起结膜上皮剥脱。部分患者可伴全身过敏表现。
治疗:应首先查找过敏原,并避免再次接触。局部点糖皮质激素滴眼剂(如0.1%地塞米松)、血管收缩药(0.1%肾上腺素或1%麻黄素)。伴有睑皮肤红肿、丘疹者,可用2%~3%硼酸水湿敷。近年来,研制的几种新型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0.5%酮咯酸氨丁三醇、抗组胺药0.05%富马酸依美斯汀,以及细胞膜稳定药奈多罗米钠点眼,可明显减轻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加用全身抗过敏药物,如氯苯那敏、阿司咪唑,抗组胺药或糖皮质激素等。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风热外袭所致,治宜祛风清热止痒,方用消风散加减:羌活10g,防风10g,荆芥10g,黄芩10g,茯苓10g,蝉蜕5g,蒺藜10g,僵蚕5g,地肤子10g,甘草5g。睑皮肤湿烂者,加苍术10g,蝉蜕5g,以祛风止痒;球结膜充血明显者,加桑白皮10g,连翘10g,以清泻肺热;痒甚不止者,加牡丹皮10g,丹参10g,以凉血活血。
预防:立即停止使用致敏物质,注意以后不再接触。药渣再煎冷却,洗眼部,可缓解症状。
11.翼状胬肉如何防治
翼状胬肉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因形状似昆虫翅膀而得名。
具体病因不明,可能与紫外线照射、烟尘等有一定关系。局部角膜缘干细胞受损,失去屏障作用可能是其发病基础。
常双眼发病,以鼻侧多见。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度异物感,当病变接近角膜瞳孔区时,因引起角膜散光或直接遮挡瞳孔区而引起视力减退。睑裂区肥厚的球结膜及其下纤维血管组织呈三角形向角膜侵入,当胬肉较大或手术后复发时,可妨碍眼球运动。按其发展与否,可分为进行性和静止性两型。①进行性:头部隆起,其前端有浸润,有时见色素性铁线,体部充血、肥厚,向角膜内逐渐生长。②静止性:头部平坦,体部菲薄,充血不明显,静止不发展。
本病的治疗,初起者可选用0.1%利福平、0.25%氯霉素、0.3%诺氟沙星滴眼剂滴眼。如胬肉进行性发展,侵及瞳孔区,可以手术治疗,但有一定的复发率。手术方式有单纯胬肉切除或结膜下转移术、胬肉切除+自体球结膜移植、胬肉切除+羊膜移植术或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β射线照射等,可以降低胬肉复发率。
中医认为本病为心肺风热所致,治宜祛风散热,方用栀子胜奇散加减:栀子10g,黄芩10g,蒺藜10g,蝉蜕5g,谷精草10g,决明子10g,菊花10g,密蒙花10g(包煎),荆芥10g,防风10g,木贼5g,牡丹皮10g,甘草5g。胬肉体部充血明显者,加黄连5g,生石膏10g(包煎),以清肺泻火。若心火上炎者,治宜泻心清火,方用加味导赤散加减:生地黄15g,川木通10g,黄连5g,黄柏10g,甘草6g,淡竹叶6g,栀子10g,红花5g,赤芍10g,荆芥10g,防风10g,蝉蜕5g,当归10g,蒺藜10g。眼痒者,加蕤仁10g,以除风热明目;眼痛者,加黄芩10g,以清热止痛;胬肉红肿较甚者,加桃仁10g,以散血退红;便秘者,加大黄10g(后下),玄明粉10g(冲服),以通便泻火。
手术治疗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因手术后易复发,手术务求彻底,以减少复发。
12.球结膜下出血如何防治
球结膜下出血是结膜小血管破裂出血聚于结膜下,又称为结膜下出血。
球结膜下出血的形状不一,大小不等,常呈片状或团状,也有波及全球结膜成大片者。少量呈鲜红色,量大则隆起呈紫色,多发生在睑裂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出血常有向角膜缘移动的倾向,也有因重力关系而集聚在结膜下方者。出血先为鲜红或暗红,以后变为淡黄色,最后消失不留痕迹。出血多为炎症或外伤所致,自发的出血多见于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血液病等。发病时自觉症状不明显,一般多为他人发现,发病3天以内者出血可有增加趋势,一般7~12天可以消退,不留痕迹。
轻者一般可以自愈,初起宜冷敷,2天后可酌情热敷。由剧烈呛咳、呕吐、外伤、酗酒等所致者,主要针对病因治疗。
球结膜下出血早期宜清肺凉血,后期血变紫暗时,可酌加通络散血之品,以促进瘀血早日消散。由肺热引起者,治宜清肺散血,方用退赤散加减:桑白皮10g,黄芩10g,当归10g,赤芍10g,牡丹皮10g,天花粉10g,瓜蒌5g,桔梗10g,甘草5g。若心营耗损,肝肾不足者,治宜平补肝肾,养血补心,方用归芍地黄汤加减:熟地黄15g,山药15g,山茱萸5g,牡丹皮10g,茯苓10g,泽泻6g,白芍10g,当归10g。失眠者,加酸枣仁10g,五味子5g,以增补肝肾、养心神的作用。
13.眼里为何会长“石头”
问:我的眼睛既不红,又不肿,但时常会觉得有个东西在眼睛上摩擦,甚至使眼睛感致疼痛,经常滴滴眼剂或涂眼药膏也不见好。到医院检查,医师说是长结石,挑过几次,但过不了多久就复发,请问眼里为何会长“石头”?真的是种疑难眼病吗?
答:人眼有上下两块眼皮,在眼皮的内面和眼球的前面,附有一层叫结膜的薄膜,长在眼结膜上的“石头”就叫结膜结石。结膜结石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眼病,多见于长期患沙眼和慢性结膜炎的病人。
那么眼结膜怎么会长结石的呢?原来眼结膜并不完全光滑平整,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的表面有很多凹坑。在这些凹陷中,从眼球和结膜上脱落的上皮细胞,或从血管中渗出的白细胞逐渐堆积,加上眼泪中极少量的钙质沉淀,就会形成一团凝结物,这就是结膜结石。因此,严格地说,结膜结石并不是真正的“结石”,只是结膜表面的一团固体凝结。
结膜结石在眼结膜上呈浅黄色的坚硬的小点,数量多少不一,结石周围常有红色的充血圈。结石不突出于眼结膜表面,如果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就不必做特殊处理。如果突出于结膜表面,有摩擦感或疼痛时,就需要诊治。必须注意,如果不治愈沙眼和慢性结膜炎,结膜结石很容易复发。
五、角膜疾病
角膜位于眼球前面,质地透明,表面光滑,无血管,直接与外界接触,易受损伤和感染,因而角膜病较多见,也是致盲的重要原因。角膜是透明的组织,具有一定的曲率半径和屈折力,在屈光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若发生病变使其混浊则影响视力。
角膜是一个无血管的组织,代谢缓慢,发病后病程长。因其无血管,故为免疫赦免组织,若行异体移植不易发生排斥反应。角膜感觉神经丰富,因而知觉敏锐,当有异物刺激或发生病变时,立即引起疼痛、流泪等反应。
常见的角膜病为炎症和外伤。另有先天异常,如圆锥角膜,轻者可戴硬性角膜接触镜,重者可行角膜移植;先天性的大角膜和小角膜,前者须与先天性青光眼鉴别,后者易发生青光眼,应予警惕。角膜变性,常见者为老年环,不需治疗。角膜边缘变性颗粒状和格子状营养不良轻者,无需处理,重者可行角膜移植。带状角膜变性是位于前弹力层下的钙质沉着,常继发于眼球严重的慢性炎症。
角膜病变也可由全身疾病所致,最典型的是维生素A缺乏引起角膜结膜上皮干燥变质,晚期出现角膜软化、坏死。角膜软化症多见于3岁以下的儿童,常为双眼受累。此外,还有结核、梅毒所致角膜基质炎等。
角膜病是主要致盲性眼病之一,我国有300万~500万角膜病盲人,炎症、外伤、变性、营养不良等均可导致角膜失去透明性。角膜病的临床特点、如何预防和治疗?本章将回答这些问题。
1.细菌性角膜炎如何防治
细菌性角膜炎是指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角膜炎症。本病起病急,病情多较危重,变化多,如得不到有效治疗,可发生一系列并发症,如角膜溃疡穿孔,甚至眼内感染、眼球萎缩等。即使病情得以控制也可能残留广泛角膜瘢痕、角膜新生血管或角膜葡萄肿等后遗症,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失明。
本病的致病菌多种多样,其中以微球菌科(主要是葡萄球菌属和微球菌属)、链球菌属、假单胞菌属及肠杆菌科为主,约87%的细菌性角膜炎是由上述四类细菌所致。感染多见于角膜异物伤后,如树枝、稻草、麦芒等擦伤或角膜异物剔除术后,与全身状况有很大的关系,营养不良、年老体弱、糖尿病、长期应用免疫抑制药等易发病。某些局部因素如眼干燥状态、泪道阻塞、倒睫、接触镜等亦是造成感染的重要因素。以上局部及全身因素可破坏角膜上皮的完整性,机体抵抗致病菌能力下降,使一些存在于结膜囊的条件致病菌也可造成角膜感染,是细菌性角膜炎的诱因。
本病发病急,常在角膜外伤24~48小时后发病。自觉症状明显,眼及眉弓部疼痛、眼睑痉挛、畏光、流泪、异物感、视力下降,伴有较多脓性分泌物。偶尔出现全身症状如头痛、畏寒、发热等。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角膜溃疡,常在伤后数小时或1~2天内发病,症状更为明显剧烈,眼睑红肿痉挛,睫状或混合性充血,角膜损伤处出现上皮溃疡,溃疡下有致密的灰黄色浸润灶,病灶边界模糊,周围组织水肿,浸润灶迅速扩大,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常伴有前房积脓。如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角膜溃疡,典型表现为快速发展的角膜液化性坏死。由于铜绿假单胞菌产生蛋白分解酶,故角膜损伤部位出现迅速扩展的浸润及黏液状坏死,前房积脓严重。如不及时控制,数天内可导致全角膜坏死穿孔、眼球内容物脱出或发生全眼球炎等并发症和后遗症。细菌毒素引起虹膜严重的炎症反应,表现为前房积脓。如治疗及时,控制感染,则溃疡逐渐清洁修复,前房积脓吸收,遗留角膜白斑,保存部分视力。如果治疗不及时,溃疡继续向深部发展,进而角膜穿孔,虹膜脱出,成为角膜葡萄肿,痊愈后形成粘连性白斑。但少数病例因细菌侵入眼内,亦可发生眼内炎甚至全眼球炎而失明,最终导致眼球萎缩。
治疗:局部用抗生素滴眼剂,根据药敏试验选择药物,急性期每15~30分钟滴眼1次。严重的病例,开始30分钟内每5分钟滴药1次,病情控制后,逐渐减少滴眼次数。常选用头孢唑啉50mg/ml、万古霉素50mg/ml、妥布霉素14mg/ml、喹诺酮类3mg/ml、庆大霉素14mg/ml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首选多黏菌素B2mg/ml。睡前可用抗生素眼膏涂眼。溃疡愈合后,除继续滴抗生素滴眼剂外,可慎重加用激素类滴眼剂,以减少局部浸润。球结膜下注射,病情严重或不适合滴眼的患者可选用,每日或隔日1次。用量为头孢唑啉100mg,万古霉素25mg,妥布霉素20mg,庆大霉素20mg,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首选多黏菌素B50mg,也可用银黄注射液做球结膜下注射。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使用扩瞳药,直到溃疡愈合、浸润明显消退为止。为抑制溃疡形成,局部使用胶原酶抑制药,如依地酸二钠、半胱氨酸等。角膜溃疡恢复期,可选用八宝眼药、清凉眼药膏涂眼,以清热退翳明目。如角膜溃疡穿孔或接近穿孔,可用金霉素眼膏和1%阿托品眼膏涂入结膜囊内,绷带加压包扎,每日换药1次,并可结合口服降眼压药。病情严重、发展较快的溃疡,特别是年老、体弱并有全身感染性疾病同时存在者,除局部用药外,还应口服或注射抗生素及大量维生素B、维生素C,有助于溃疡的愈合。
中医认为本病初期为风热壅盛所致,治宜祛风清热,方用新制柴连汤加减:柴胡10g,黄连5g,黄芩10g,赤芍10g,蔓荆子10g,栀子10g,龙胆草10g,川木通10g,甘草5g,荆芥10g,防风10g。若分泌物多,色黄黏稠者,可加金银花20g,蒲公英15g,以清热解毒。若为里热炽盛者,则头眼剧烈疼痛,畏光流泪,眼睑红肿痉挛,结膜水肿混合充血,角膜溃疡凹陷深大,前房充满脓液,溃疡表面及结膜囊内分泌物呈黄绿色,可伴发热口渴,溲赤便秘,舌红,苔黄厚,脉数,治宜泻火解毒,方用四顺清凉饮子加减:龙胆草10g,黄芩10g,黄连5g,桑白皮10g,大黄10g(后下),枳壳10g,车前子10g(包煎),生地黄20g,赤芍10g,当归10g,羌活10g,防风10g,木贼5g,柴胡10g,甘草5g。若分泌物呈黄绿色者,再加金银花20g,蒲公英10g,以清热解毒;眼部红肿疼痛严重者,可加牡丹皮10g,乳香5g(包煎),没药5g(包煎),以凉血化瘀;口干便燥明显者,加天花粉10g,石膏15g,芒硝10g(冲服),以增清热生津、泻火通腑之功。
后期阴虚津伤,应滋阴退翳,方用滋阴退翳明目汤加减:生地黄15g,玄参15g,青葙子15g(包煎),石决明15g(包煎),当归10g,谷精草10g,蒺藜10g,车前子10g(包煎),防风10g,木贼6g,蝉蜕6g,黄连3g,甘草5g。眼痒有泪者,加荆芥10g,防风10g,以祛风止痒。
预防:主要是防止角膜外伤,注意劳动保护。若有角膜上皮损伤,应及时用抗生素滴眼剂和眼膏,必要时还应包扎患眼,逐日随访,直至角膜上皮愈合为止。处理角膜异物时应严格按无菌操作,防止角膜感染。如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住院患者,应实行床边隔离,防止交叉感染。慢性泪囊炎是造成细菌性角膜溃疡的重要原因,应予彻底治疗。
2.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如何防治
本病是指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角膜感染。它是一种严重的世界性致盲眼病,其发病率和致盲率均占角膜病首位,是病毒性角膜炎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一般为单侧发病,少数可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病。治疗较为困难,有复发倾向。依其病变形态的不同,又分别命名为树枝状角膜炎、地图状角膜炎、盘状角膜炎。
本病主要是由单纯疱疹病毒1型感染所致,偶尔2型也可以致病。原发性单纯疱疹病毒1型感染常发生于幼儿,其病毒在三叉神经节内长期潜伏。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角膜也可作为病毒的潜伏源地。一旦机体抵抗力下降,如发热、感冒、月经期、角膜外伤、全身或局部使用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药后,便可发病。免疫因素尤其是细胞免疫在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分为原发性感染和复发性感染。原发性感染多见于6个月至5岁的小儿,主要表现为全身发热和耳前淋巴结肿痛,唇部和皮肤单疱感染,眼部可表现为眼睑皮肤疱疹、急性滤泡性结膜炎、膜性结膜炎、点状或树枝状角膜炎等,甚至可发生角膜基质炎和葡萄膜炎。临床上以复发性感染最为常见,根据病变深浅而有不同的表现。轻者眼内有异物感、畏光、流泪、视物模糊,重者眼内刺痛、灼热、畏光、热泪频流、视力障碍。初起时角膜表面发生细小颗粒状小疱,呈点状、线状或星状排列。小疱破溃后即相互融合成线条状溃疡,溃疡连接融合成沟状,并向两端发展,形成树枝状角膜炎。荧光素染色呈典型的树枝状形态。病损区角膜知觉减退,持续一至数周后,病灶修复,遗留薄翳。若病情进展,向周围或深层扩展,形成地图状角膜炎或盘状角膜炎,严重者可并发虹膜睫状体炎。合并感染时,可出现前房积脓、继发青光眼。角膜深层可有新生血管长入,愈后可形成致密白斑,严重影响视力。反复发作者可引起坏死性角膜基质炎,甚至角膜穿孔。
治疗:局部可应用滴眼剂、眼膏:常用的抗病毒滴眼剂有0.1%更昔洛韦、0.1%阿昔洛韦、0.1%碘苷、1%三氟胸腺嘧啶或0.05%安西他滨滴眼剂。晚上涂用0.1%更昔洛韦、3%阿昔洛韦或0.5%碘苷眼膏。更昔洛韦合并高浓度干扰素有较好疗效。并可酌情选用抗生素眼药,以防继发性细菌感染。激素:树枝状和地图状角膜溃疡禁用糖皮质激素,否则可导致感染扩散。对于盘状角膜炎,可在滴用足量抗病毒滴眼剂的同时加用激素滴眼或结膜下注射,但应在医生的严密观察下使用,并及时减少浓度和频率。增强免疫功能药:转移因子0.5单位结膜下注射,同时耳前淋巴结注射0.5单位,1~2天后重复注射。干扰素滴眼、结膜下注射等免疫增强治疗对控制病情和防止复发非常重要。扩瞳:病变范围较广而深者,尤其有虹膜睫状体炎时,应充分扩瞳。全身治疗:可口服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5次/日,每次200mg,连服1~2周。或使用干扰素或聚肌胞,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风热壅盛所致,治宜祛风清热,方用银翘荆防汤(张怀安经验方)加减:金银花20g,连翘10g,荆芥10g,防风10g,板蓝根20g,蒲公英20g,黄芩10g,柴胡10g,薄荷6g(后下),桔梗10g,甘草6g。头痛者,加羌活10g,白芷10g,以祛风止痛。若肝胆湿热,治宜清肝泻火,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g,栀子10g,黄芩10g,生地黄10g,车前子10g(包煎),川木通10g,柴胡10g,紫花地丁10g,板蓝根10g,蒲公英10g,甘草5g。若畏光流泪者,加羌活10g,荆芥10g,防风10g,以祛风止泪;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g(后下),芒硝10g(冲服),以通腑泻热;病灶色黄,团聚一片者,加金银花10g,蒲公英10g,千里光10g,以清热解毒。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后期多阴虚津伤,治宜滋阴退翳,方用滋阴退翳明目汤(张健经验方)加减:生地黄15g,玄参15g,青葙子15g(包煎),石决明15g(包煎),当归10g,谷精草10g,蒺藜10g,车前子10g(包煎),防风10g,木贼6g,蝉蜕6g,黄连3g,甘草5g。眼内充血消退者,去黄连,加蛇蜕3g(包煎),以退翳明目。
患者应注意增强体质,避免感冒发热及过度疲劳。在星点状及树枝状角膜炎阶段采取得力措施治疗,以预防病变向深层发展。禁用皮质类固醇。饮食以清淡富有营养食物为宜,少食辛辣炙煿等刺激性食物。
3.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为何久治不愈
单纯疱病毒性角膜炎久治不愈,令人担惊受怕,头痛心烦。必须认真分析,采取对策。究其久治不愈的原因有四个。
(1)使用抗病毒药物后,单疱病毒1型并不是在角膜原处“等着挨打”,而是施展“游击战术”跑到眼球后“保存实力”,一旦患者感冒、过劳、饮酒、身体免疫力下降,潜伏的病毒就会卷土重来,再次袭击角膜。
(2)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常用药阿昔洛韦(无环鸟苷),病毒对其已有抗药性(约为30%)。所以对一部分患者来说,用阿昔洛韦滴眼根本无效。
(3)使用激素不当:合理使用激素,激素就是神药;不合理使用激素,激素就成了毒药。对浅层病变不用激素,对深层病变,如盘状角膜炎必须配合抗病毒药使用激素。有人对激素谈虎色变,对盘状角膜炎坚持不用激素,结果增加了病人痛苦,延长了病程,治愈后角膜遗留过多的混浊。有的滥用激素,以致离开激素角膜炎就复发。
(4)用药时间短:看似治愈,实际上没有达标就草率停药了。因此必须勤看医师,接受正确指导。
4.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七大禁忌”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眼科的常见病,轻者可引起患者视力降低,重者可引起失明。为了避免出现严重后果,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应注意以下“七大禁忌”。
(1)忌酒:乙醇能降低人体免疫力,加快病毒繁殖的速度。因此,患者必须停止饮酒及含乙醇的饮料。
(2)忌羊肉、狗肉:由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的角膜深层病变是免疫反应的表现,而吃羊肉、狗肉可加重这种免疫反应,导致病情加重。所以,患者不要吃羊肉、狗肉。
(3)忌用药偷工减料:抗病毒药滴眼剂滴眼次数一天要保证6~8次,不能减少。道理很简单,用药如用兵,药量不能保证,结果可想而知。
(4)忌滴药时不压住泪囊:病人在用药时滴入眼内的滴眼剂约70%会流入泪囊,如果这时不堵住此通道,药物的疗效就会大打折扣。
(5)忌乱用或骤停激素:激素对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是神药,用得不好就是毒药。病在浅层,不宜用激素,但在治疗盘状角膜炎时,眼科教科书中已有明确记载,可以配合抗病毒药使用,有的患者治疗时用了激素,但是当病情得到迅速控制,角膜恢复透明,视力提高比较满意时,便误以为自己的病已经治愈,自作主张停药,结果导致严重后果。他们不了解激素用法比较特殊,需要递减停药。
(6)忌仅使用一种药而不换药:患者在使用某种抗病毒药,如抑制型抗病毒药效果不满意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换用其他类型的抗病毒药,如杀灭型抗病毒药。
(7)忌“见好就收”:只有病被彻底治愈后,患者方可遵医嘱停药。
5.真菌性角膜炎如何防治
本病又称角膜真菌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感染性角膜病变,致盲率极高。随着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广泛使用,近年来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发病前多有农作物所致角膜外伤史。一旦患病,则病程较长,又可反复发作,严重者可导致整个角膜坏死而失明。
本病是由真菌直接侵入角膜引起。多发生在温热潮湿的气候环境,尤其在收割季节多见。常见致病菌为镰刀菌属、念珠菌属等。这些真菌常附着在农作物、农具或禽兽身上,通过灰尘、异物、动物皮毛或毛巾等带入眼内,当角膜上皮遭到损伤时,如树枝或农作物的擦伤、角膜接触镜擦伤或角膜手术后易引起感染。其次,全身或局部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或免疫抑制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失调,可促进真菌生长,常导致继发感染。
真菌侵入角膜后,起病缓慢,早期仅有异物感,以后逐渐出现眼部疼痛、畏光、流泪、视力障碍、有黏性分泌物等。与细菌性角膜炎比较,眼部病变严重但自觉症状较轻,病程较长。严重混合性充血,初起角膜溃疡较浅,角膜表面覆盖着灰白色或乳白色垢状物,似牙膏或豆腐渣样,外观干燥而粗糙,欠光泽,表面微隆起。溃疡周围因胶原溶解而出现浅沟,或因真菌抗原抗体反应形成免疫环。溃疡边界因菌丝伸向四周,形成伪足。有时在其外周分布有结节状或分支状“卫星”病灶,病灶表面的坏死组织易于刮除。角膜后出现斑块状沉着物,且伴有黏稠的前房积脓。并发症和后遗症溃疡向深部发展可伴严重虹膜炎。若病变继续发展则导致角膜穿孔,真菌也可进入前房,引起真菌性眼内炎而失明。
本病的治疗:局部应频繁滴抗真菌滴眼剂,可选用2.5%氟康唑滴眼剂、0.25%两性霉素B、0.5%硝酸咪康唑、5%那他霉素或1%氟胞嘧啶滴眼剂滴眼,每小时1次。克霉唑眼膏晚上涂眼。溃疡愈合后仍应继续用药2周,以防复发。病情严重者可结膜下注射抗真菌药,如两性霉素B0.1mg或硝酸咪康唑5~10mg,每日或隔日1次。并发虹膜睫状体炎者,应使用1%阿托品滴眼剂或眼膏扩瞳。本病忌用糖皮质激素。在滴眼的同时,可使用全身抗真菌药,如口服氟康唑胶囊(或片剂)首次剂量0.2g,以后一次0.1g,1次/日;口服酮康唑每日200~400mg,亦可用硝酸咪康唑400~600mg静脉注射。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角膜即将穿孔或已穿孔者,应及时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清创术、结膜瓣遮盖术和角膜移植术。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湿毒之邪乘伤侵入,湿邪内蕴化热,湿热上乘,熏灼黑睛所致。属湿重于热者,治宜祛湿清热,方用三仁汤加减:杏仁10g,薏苡仁10g,豆蔻10g,半夏10g,厚朴10g,滑石10g(包煎),通草10g,淡竹叶10g。泪液黏稠者,加黄芩10g,茵陈10g,以清热利湿;口淡纳差者,可加茯苓10g,苍术10g,以健脾燥湿;小便短赤者,加茯苓10g,猪苓10g,泽泻10g,以利小便、清湿热;胸不闷去厚朴。热重于湿者,治宜清热化湿,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豆蔻10g,藿香10g,石菖蒲10g,薄荷6g(后下),黄芩10g,连翘10g,射干10g,滑石10g(包煎),川木通10g,茵陈10g,浙贝母10g。前房积脓较多者,可加薏苡仁10g,桔梗10g,玄参10g,以清热解毒排脓;大便秘结者,可加芒硝10g(冲服),生石膏15g(包煎),以泻热通腑。
预防措施:避免角膜外伤,尤其在秋收季节,严防农作物或树枝擦伤角膜。另外,眼部不宜长期使用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以防止真菌的继发感染。
6.角膜基质炎如何防治
是位于角膜基质层的非化脓性炎症。主要表现为角膜基质水肿、深层血管形成,角膜上皮及基质浅层一般不受影响。本病多见于青少年,初为单眼,常累及双眼。
角膜基质炎多系先天性梅毒、结核、单纯疱疹、带状疱疹、麻风、腮腺炎等所致。致病微生物直接侵犯角膜基质或微生物抗原与血液中抗体在角膜基质内发生剧烈的免疫反应,从而导致角膜基质炎。
本病多发生于年轻人,双眼(先天梅毒性)或单眼(结核性)为患,伴较重的刺激症状与明显的睫状充血,病程较长,常伴发虹膜睫状体炎,愈后易复发。若为先天梅毒性,角膜呈灰白色毛玻璃样浑浊,常弥漫成片,多累及全角膜,但不形成溃疡。伴有新生血管,呈毛刷样排列,局限于角膜基质层内,由周边向中央发展。炎症消退后,基质内残留新生血管及瘢痕组织,可有先天性梅毒的其他体征,如鞍鼻、赫金森齿、唇角皲裂等,血清华康氏反应阳性。若为结核性者,浸润多在角膜基质的中、后层,多限于下侧。初起呈结节状,逐渐融合扩大,集合成灰黄色的脓疡,深层新生血管呈区域性,类似肾小球状。其他类型的,各有独特表现。
治疗:局部可用皮质类固醇滴眼,如0.5%可的松或0.1%地塞米松滴眼剂滴眼,每2小时1次,炎症消退后减量。伴有虹膜炎者,需用1%阿托品滴眼剂或眼膏散瞳。为了预防继发感染,应同时滴抗生素滴眼剂。炎症较重者,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2.5~5mg,隔日1次或泼尼松龙0.3~0.5ml,1~2次/周。全身治疗应根据病因,给予抗梅毒、抗结核或抗病毒治疗。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肝经风热或肝胆热毒蕴结,熏蒸于目所致。属于肝经风热者,治宜祛风清热,方用羌活胜风汤加减:羌活10g,柴胡10g,黄芩10g,白术10g,荆芥10g,桔梗10g,枳壳10g,川芎3g,白芷10g,前胡10g,薄荷3g(后下),甘草5g,防风10g,独活6g。结膜充血明显者,加金银花10g,菊花10g,蒲公英10g,以清热解毒;若系梅毒引起者,加土茯苓30g,以驱梅解毒。肝胆热毒者,治宜泻肝解毒,方用银花解毒汤加减:金银花20g,紫花地丁10g,黄连5g,连翘10g,夏枯草10g,茯苓10g,牡丹皮10g,水牛角30g(先煎)。热毒甚者,重用金银花30g,再加蒲公英15g,野菊花10g,土茯苓20g,以清热解毒;角膜肿胀增厚者,可加车前子10g,茺蔚子10g,以利水消肿;若角膜新生血管明显者,可选加当归10g,赤芍10g,红花5g,桃仁10g,以活血化瘀;口渴欲饮者,可加生石膏15g(包煎),知母10g,以助清热;若大便秘结,加玄明粉10g(冲服),大黄10g(后下),以助清里泻热。
预防措施:主要是预防梅毒、结核等原发病。角膜基质炎病程较长,需医患配合,耐心调养,避免复发。患者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煎炸之物,以免助火生热。
7.棘阿米巴角膜炎如何防治
棘阿米巴是一类自由生活的小型原虫,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棘阿米巴原虫可引起人体原发性脑炎和角膜炎。自1974 年Nagington等首次报道棘阿米巴角膜炎以来,全世界已相继有数百例报道。棘阿米巴角膜炎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其主要临床特点为眼部剧烈疼痛和环形角膜基质炎、角膜放射状神经炎。角膜轻度受损和局部抵抗力降低,如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不适当使用,使棘阿米巴病原体易于侵入角膜而致病。
本病是由棘阿米巴原虫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视力的角膜炎,常表现为慢性进行性角膜溃疡,病程可持续数月。多为单眼发病,患眼畏光、流泪伴低视力,眼痛剧烈。初期表现为角膜上皮混浊、假树枝状或局部点状荧光素染色,之后逐渐扩展成基质浸润及沿神经分布的放射状浸润(放射状角膜神经炎)。继而形成基质浸润环,环周有卫星灶,可有后弹力层皱褶、角膜后沉着物及前房积脓,角膜上皮反复剥脱。容易和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真菌性角膜溃疡相混淆。
棘阿米巴原虫存在于土壤、水、谷物和家畜体表等处,角膜接触棘阿米巴污染的水源,特别是医源性(如接触污染的接触镜或清洗镜片的药液)均可感染而发病。
治疗:①在疾病早期试行。病灶区角膜上皮刮除。②选用二咪或联咪类药(0.15%羟乙醛酸双溴丙咪)、咪唑类(咪康唑10mg/ml)或强化新霉素,用药量先频后减,疗程4个月以上。最近有应用0.02%氯己定和0.01%~0.02%聚六甲撑双胍成功治疗的报道。糖皮质激素有使病情恶化的危险,一般不用。③穿透性角膜移植:当病灶局限、药物治疗失败或形成严重影响视力的角膜基质浑浊,感染已完全控制,炎症也已消退时,可施行手术,术后应继续药物治疗以减少复发。
预防:①注意用眼卫生;②角膜接触镜片必须热消毒;③局部单独应用咪康唑或依西酸丙氧苯脒,或与口服依曲康唑联合治疗,或局部应用新霉素-多黏菌素-短杆菌肽软膏可阻止病变发展,但要恢复正常视力需做角膜成形术或角膜移植。
8.蚕蚀性角膜溃疡如何防治
本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非感染性、疼痛性角膜溃疡,是一种比较难治的眼病。多见于成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常单眼发病,也可双眼先后发病,相隔时间可达数年之久。自觉眼痛剧烈,溃疡由周边向中央发展,如果不继发感染,一般不穿孔,但可侵蚀整个角膜表面,最终形成广泛性角膜薄瘢,严重影响视力。
蚕蚀性角膜溃疡的病因不明,可能的因素有外伤、手术或感染等。可能是一种继发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既有细胞免疫介导,又有体液免疫参与。某些炎症或感染因素使角膜的抗原性发生改变,从而激发自身免疫反应。补体活化导致释放胶原酶,引起角膜溶解,并使已发生变化的角膜抗原进一步变化和暴露,这一循环不断进行,直到整个角膜被破坏。
临床表现:剧烈眼痛、畏光、流泪及视力下降,眼睑痉挛,混合性充血。早期周边角膜缘基质层出现数个灰白色浸润灶,病灶逐渐融合扩展而形成溃疡。病变部位逐渐出现上皮缺损和浅沟,溃疡先沿角膜缘进展,然后向角膜中央进展,有时还波及巩膜。溃疡靠角膜中央一侧和进行缘呈灰白色,进行缘在角膜上皮层与浅基质层之下,出现典型的穿凿性(蚕蚀性)边缘。同时,溃疡一面进展,一面修复,溃疡底部被上皮生长覆盖,并有新生血管伸入。病经数月,侵蚀全部角膜,形成广泛薄瘢,导致角膜瘢痕化、血管化,严重影响视力。如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可出现角膜穿孔。病变如向巩膜发展,表现为球结膜充血肥厚,形成暗红色的堤状隆起。
治疗:局部可用糖皮质激素或胶原酶抑制药,如1%醋酸泼尼松龙滴眼剂滴眼,每小时1次,2%半胱氨酸滴眼剂滴眼,3 次/日。联合应用散瞳药和预防性抗生素滴眼剂。免疫抑制药,如1%~2%环孢霉素油剂或0.05%他克莫司(FK506)滴眼剂滴眼,3~4次/日。病情顽固者,加用环磷酰胺50mg,口服,3次/日,或100~200mg加生理盐水40ml,静脉缓慢注射,1 次/日,7~10次为1个疗程。应注意用药前后的白细胞计数变化。亦可配合泼尼松片,20mg/日,口服,症状及体征改善后逐步减量。必要时可行角结膜清创术,对病变角膜、球结膜、结膜下组织及表层巩膜加以切除。术后涂抗生素眼膏,糖皮质激素滴眼剂或环孢素油剂滴眼。对角膜变薄,有穿孔危险或病变已累及瞳孔区者,应行治疗性带板层巩膜瓣的板层角膜移植术。术后配合糖皮质激素滴眼剂及环孢素滴眼剂或他克莫司滴眼剂滴眼。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肝经伏热,又感风邪,形成肺肝风热,上攻于目所致。属于肺肝风热者,治宜疏风清热,方用加味修肝散加减:羌活10g,防风10g,荆芥10g,麻黄5g,菊花10g,木贼5g,蒺藜10g,桑螵蛸10g,栀子10g,黄芩10g,连翘10g,大黄10g(后下),当归10g,赤芍10g,甘草5g。角膜边缘只出现点状浸润未形成溃疡者,为风重于热,去大黄、栀子;结膜充血严重者,加桑白皮10g,以助清肺热;角膜溃疡扩展者,加龙胆草10g,以助清肝热。若为肝胆实热者,治宜清肝泻热,方用洗肝散加减:当归10g,防风10g,生地黄15g,苏木10g,菊花10g,蒺藜10g,羌活10g,赤芍10g,川芎5g,薄荷5g(后下),红花5g,蝉蜕5g,木贼5g,甘草5g。若结膜充血严重者,可加桑白皮10g,金银花10g,夏枯草10g,以清肝泻肺;伴有前房积脓者,加栀子12g,泽泻10g,生石膏30g(包煎),天花粉10g,以清热泻火。
必须积极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特别要注意眼压和角膜情况,防止角膜穿孔。在坚持用药的同时,应防止细菌或真菌等继发感染。
9.卷丝状角膜炎如何防治
角膜上皮部分剥脱,呈卷丝状,一端附着在角膜表面,另一端呈游离状态,称为丝状角膜病变。该病与下列因素有关:①上皮细胞的异常增殖;②基底膜与前弹力膜接合异常;③类黏液形成过多,多见于眼干燥症和腺病毒或单疱病毒感染,也可见于神经营养障碍性角膜炎,沙眼或疱疹引起的瘢痕性角膜结膜炎。此外,角膜擦伤、戴角膜接触镜、内眼手术眼部包扎也可引起本病。
卷丝状角膜炎常见症状:异物感,畏光流泪等。角膜上可见色泽较暗、卷曲的丝状物,一端附着于角膜上皮层,另一端游离,可被推动。细丝长短不一,能被孟加拉红染色。丝状物可在不同位置反复出现,一旦丝状物脱落,断端附着处下方的角膜上皮缺损,可被荧光素染色。若在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角膜表面有上皮卷丝,即能明确诊断。
本病的治疗原则:查找病因,对因治疗。在表面麻醉后,机械拭去角膜丝状物,然后结膜囊涂抗生素眼膏,包眼12~24小时。适当应用抗生素滴眼剂及眼膏,防止继发感染。试用营养角膜上皮的药物,适当口服维生素类药。10%半胱氨酸可减低丝状物黏性,有利于卷丝的去除。角膜上皮剥脱后,可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以减轻症状,同时点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
丝状角膜病变的角膜卷丝轻者在数天内可自行消失,重者应到医院处理,不要自行刮除或擦掉,以免造成角膜感染等严重后果。
10.大泡性角膜病变如何防治
本病是由于各种原因严重损毁角膜内皮细胞,引起角膜基质和上皮下持续性水肿的一种疾病。眼前段手术尤其是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置入、无晶状体眼的玻璃体疝接触内皮、绝对期青光眼、单疱病毒或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损伤内皮、角膜内皮营养不良的晚期阶段等,均可导致此病。
主要症状和表现:患眼雾视,轻症者晨起最重,午后可有改善。重者刺激症状明显,疼痛、流泪、难以睁眼,特别是在角膜上皮水疱破裂时最为明显。结膜有不同程度的混合性充血,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见角膜基质增厚、水肿,上皮气雾状或有大小不等之水疱,角膜后层切面不清或皱褶混浊。病程持久者角膜基质新生血管形成、基质层混浊、视力明显减退。
主要的治疗方法有:①药物治疗,局部点50%高渗葡萄糖、90%甘油或5%生理盐水以减轻角膜水肿延缓大疱发生破裂。②亲水性角膜接触镜,配戴后可吸收角膜水分使大疱减少甚至消失,此外还可隔绝眼睑与角膜大疱的摩擦,并消除由于大疱破裂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③手术治疗:烧灼前弹性层;结膜薄瓣遮盖术、角膜板层移植术或角膜层间嵌置晶体囊膜术、角膜层间灼烙术、穿透角膜移植术等。
11.角膜软化症如何防治
本病是一种以缺乏维生素A为主的高度营养不良而引起的角膜基质软化和坏死性眼病。也是全身营养不良的局部表现。多见于小儿,故又名小儿疳眼。若能及早医治,预后良好;若延误治疗,可致角膜穿孔,产生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视力。
角膜软化症常有高度营养缺乏史,多见于伴有高热、腹泻的幼儿或人工喂养不当的婴儿。轻者形体较消瘦,面色萎黄,食欲缺乏,皮肤粗糙,毛发稀疏等;重者腹泻咳嗽,声音嘶哑,肚腹膨胀,精神委靡等。早期主要为夜盲,患眼干涩不适,逐渐出现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球结膜及角膜表面失去光泽,弹性减退。当眼球转动时,球结膜可折叠成与角膜缘同心的皱纹圈,在睑裂部球结膜上出现典型的基底朝向角膜缘的三角形泡沫状上皮角化斑,称为Biot斑。随着病情发展,角膜知觉减退,上皮脱落,基质发生迅猛的变薄、溶解、坏死,继而形成溃疡。若继发细菌感染,则出现前房积脓,如发现处理不及时,可迅速恶化而导致穿孔,甚至眼内容物脱出等严重后果。
治疗:为了预防感染,局部应同时滴用抗生素滴眼剂或涂眼膏,也可用维生素A油剂滴眼。若出现角膜溃疡及前房积脓,必须及时充分散瞳。全身方面:在积极治疗内科疾病、改善营养的同时,应迅速补充大量维生素A及其他维生素,纠正水及电解质失调。可口服维生素AD丸等。严重病例应每次肌内注射维生素A2万U,连续7~10天。
中医认为本病常因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或偏嗜食物,以致脾胃受伤,精微失运,肝血不足,目失濡养所致。肝血不足者,治宜滋补肝血,方用猪肝散加减:蛤壳3g,夜明砂3g,谷精草3g,共为末,用猪肝70~100g切片,掺药末于内,以线扎定,煎煮,稍凉取肝同药细嚼之,汤同服。脐周疼痛者,加使君子3g,研末空腹服以杀虫消积。若脾气不足,治宜补脾益气,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10g,茯苓10g,白术10g,炙甘草6g,山药10g,白扁豆10g,薏苡仁10g,桔梗10g,砂仁3g,莲子10g,陈皮3g。脘腹胀满者,加厚朴5g,以理气健脾;完谷不化、四肢不温者,加熟附子(先煎、久煎)5g,以温阳健脾;虚热者,加胡黄连3g,以退虚热;不思饮食者,加神曲6g,山楂6g,炒麦芽6g,鸡内金3g,以健脾化食;出汗多者,加浮小麦10g,以止汗。中医的针刺四缝、捏脊疗法等均可使用。
预防:婴幼儿、孕妇和哺乳期的妇女要合理饮食,防止营养不良。当婴幼儿患慢性腹泻等消耗性疾病时,要适当及时补充营养丰富的食品,防止无原则的忌口。眼部症状严重者,医生检查或用药时,动作应轻柔,并防止患儿用手揉擦眼部,以防穿孔。
12.角膜瘢痕如何防治
角膜瘢痕是指由于角膜炎症、外伤及其他角膜病痊愈后遗留下的不透明的结缔组织。
当炎症或外伤深达角膜基质层时,炎症消退后角膜结缔组织增生修复炎症或外伤造成的缺损,形成瘢痕。
患眼无红肿疼痛,畏光流泪的症状,角膜表面光滑,荧光素不着色。瘢痕较小或位于角膜周边未遮盖瞳孔者,多不影响视力。瘢痕较大或位于角膜中央遮盖瞳孔者,可不同程度的影响视力。根据其厚薄程度分为以下几种①薄翳:为浅层的瘢痕性混浊,薄如云雾状,通过混浊部分仍能看清虹膜纹理。②斑翳:为稍厚的灰白色瘢痕,肉眼显而易见,境界比较清楚,仍可透见虹膜。③白斑:为白色致密的混浊斑块,境界清楚,不能透见虹膜。④粘连性角膜白斑:是由于角膜穿孔,部分虹膜脱出,在愈合过程中,角膜瘢痕组织中嵌有虹膜组织所致。⑤角膜葡萄肿:表现为角膜瘢痕大而薄,虹膜粘连范围广泛,因眼压的作用向前膨隆形成角膜葡萄肿。突出局限者称为部分角膜葡萄肿,整个角膜向前突起者称为全角膜葡萄肿。
角膜瘢痕的治疗:早期的角膜瘢痕,常伴有浸润、水肿,可滴用激素类滴眼剂、乙基吗啡滴眼剂滴眼,或选用退云散或八宝眼药点眼。对不能手术的角膜大白斑,可试戴一种具有正常虹膜、瞳孔色彩的角膜接触镜(所谓美容镜),以改善外观。对于中央性角膜白斑,散瞳后视力增加者,可考虑光学虹膜切除术。对于视力在0.1以下的角膜白斑,可行角膜移植术。对于符合适应证者,可行准分子激光治疗。
中医认为角膜瘢痕为黑睛炎性疾病后期,常余邪未尽,气阴俱伤,治宜养阴退翳,方用滋阴退翳明目汤(张健经验方)加减:生地黄15g,玄参15g,青葙子15g(包煎),石决明15g(包煎),当归10g,谷精草10g,蒺藜10g,车前子10g(包煎),防风10g,木贼6g,蝉蜕6g,黄连3g,甘草5g。白睛微红者,加黄芩10g,黄连5g,赤芍10g,以清热;眼内痒涩有泪者,加荆芥10g,薄荷5g(后下),以祛风止泪。
六、巩膜疾病
巩膜是眼球壁的最外一层,由坚韧、致密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构成,纤维间的细胞成分与血管极少。正常巩膜呈均匀的乳白色。巩膜表面由透明的球结膜和眼球筋膜覆盖,不与外界直接接触。眼球前极巩膜上,有前睫状血管通过,由微细的血管网构成丰富的血液供应,所以炎症多发生在此处。
在巩膜疾病中,以炎症最常见,但急性化脓性感染极少看到。不论病因为何,其病理改变较为单纯。典型者为肉芽肿增殖反应,形成炎性结节或弥漫性肿胀区,表现为胶原纤维的坏死、变性和慢性炎性细胞浸润。由于巩膜深层血管及神经较少,病程进展缓慢,损伤后修复能力差,对药物治疗反应亦较为迟钝。
1.表层巩膜炎如何防治
表层巩膜炎是巩膜表层组织的非特异性炎症,以眼红、局限性结节样隆起或伴有疼痛为特征。病变多位于角膜缘至直肌附着点之间的赤道前部,尤以睑裂部最为常见。成年女性多见,男女比约为1∶2。本病常单眼发病,部分患者可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生。
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但常与过敏性因素有关。前部表层巩膜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有利于免疫成分积聚是其主要原因。妇女月经期发病多由内分泌失调引起。
根据表层巩膜炎临床表现,可分为结节性表层巩膜炎和单纯性表层巩膜炎两型。结节性表层巩膜炎:畏光、流泪、疼痛不适,视力一般不受影响。巩膜表层局限性暗红色结节,呈圆形或椭圆形隆起,压痛,结节表面及周围充血水肿。单纯性表层巩膜炎:常周期性发作,发病突然,持续时间短暂,轻微疼痛和灼热感,偶有暂时性近视。表层巩膜和球结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色泽鲜红或粉红,充血多局限于一个象限或呈扇形,有时伴有眼睑神经血管性水肿。
治疗:可用0.1%地塞米松或0.5%可的松滴眼剂滴眼,3~4次/日。还可选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滴眼剂,如普南卟灵滴眼剂或露奇滴眼剂等。病情较重者,可口服吲哚美辛(消炎痛)25mg,3次/日,必要时给予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肺经郁热所致,治宜清肺泻热,方用桑白皮汤加减:桑白皮10g,泽泻10g,玄参10g,麦冬12g,黄芩10g,菊花10g,地骨皮10g,桔梗10g,茯苓10g,红花5g,赤芍10g,甘草3g。伴头痛者,加羌活10g,白芷10g,川芎5g,以祛风止痛;口干喜饮者,加生石膏10g(包煎),芦根10g,以清胃降火;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10g(后下),以泻热通腑。如为妇女月经期,巩膜表层和球结膜呈弥漫性充血水肿,或伴神经性血管性眼睑水肿,疼痛者,宜疏肝调经,方用顺经汤加减:当归10g,川芎5g,赤芍10g,柴胡10g,香附10g,乌药10g,青皮5g,陈皮5g,桃仁10g,红花5g,苏木10g,玄参10g。口咽干燥或颧红潮热者,加知母10g,黄柏10g,以滋阴降火;角膜边缘白色混浊者,加桑白皮10g,石决明10g(包煎),以清肺平肝。
表层巩膜炎在饮食上宜清淡,少食辛辣炙煿之品,保持心情舒畅,戒烟酒。局部热敷,改善血液循环,以减轻眼部症状,缩短病程。
2.深层巩膜炎如何防治
深层巩膜炎是巩膜基质的炎症,以眼痛、眼红和低视力为主要临床特征。该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双眼发病占50%以上。其病情和预后均比表层巩膜炎严重。本病病情顽固,易反复发作,并发症较多,如硬化性角膜炎、葡萄膜炎和青光眼等,严重者可发生巩膜葡萄肿,甚至穿孔,属眼科急重症。
除少数感染外,本病大多与系统性结缔组织病变有关。其中,类风湿关节炎是前部巩膜炎最重要的相关因素,其他常见的相关疾病包括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周围炎、Wegener肉芽肿病、IgA肾病、强直性脊柱炎等。一般认为,巩膜炎是局部产生的抗原或循环免疫复合物在眼内沉积诱发的超敏反应。
巩膜炎因病变部位、类型和性质的不同,临床表现和预后均有较大的差异。前巩膜炎:病变位于赤道之前,临床更为常见,并可分为弥漫性、结节性和坏死性三种类型。疼痛、眼红和视力减退是前部巩膜炎的主要症状。疼痛为持续性,夜间加重,并向周围放射。合并角膜炎和葡萄膜炎时,引起不同程度视力减退。后巩膜炎:病变位于赤道后方,多无明显外部体征,具有一定隐蔽性。以疼痛和视力减退为特征。眼睑及球结膜水肿,眼球压痛,眼球突出,复视。眼底可见玻璃体混浊、视盘水肿、视网膜条纹以及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和黄斑水肿等,部分患者眼压升高。
治疗:局部可用糖皮质激素滴眼剂,如0.1%地塞米松或0.5%可的松滴眼剂滴眼,3~4次/日。还可配合非甾体类消炎药滴眼,如普南卟灵滴眼剂或露奇滴眼剂等。并发虹膜睫状体炎者,滴用0.5%阿托品等滴眼剂以充分散瞳。病情严重者,配合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吲哚美辛25mg,2~3次/日。若巩膜出现无血管区,则应给予足量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以抑制巩膜坏死。甲泼尼龙多用于冲击疗法,应用剂量为500~1000mg,加入0.9%生理盐水500ml中,静脉滴注,1次/日,3天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3天后可重复使用2~3个疗程。免疫抑制药适用于顽固性巩膜炎,或作为糖皮质激素减免药使用。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肺热亢盛所致,治宜清热泻肺,利气散结,方用泻肺汤加减:桑白皮10g,黄芩10g,地骨皮10g,知母10g,麦冬10g,桔梗10g,赤芍10g,红花5g,郁金10g。热甚者,加连翘10g,生石膏15g(包煎),加强清热之功。如属心肺热毒者,宜泻火解毒,凉血散结,方用还阴救苦汤加减:桔梗10g,柴胡10g,防风10g,羌活10g,当归10g,黄连5g,黄芩10g,生地黄15g,知母10g,连翘10g,红花5g。热重者,加石膏15g(包煎),金银花15g,增强清热泻火之功。
患者应忌辛辣炙煿之品,宜清淡饮食,保持心情舒畅,并戒烟酒。另外局部热敷,避免潮湿,注意寒暖适中,可减轻眼部症状,缩短病程。
七、葡萄膜疾病
葡萄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组成,解剖和生理上密切相连。其特点都含有丰富的色素组织,能遮隔外界弥散光,保证视物成像的清晰性。由于色素组织具有特异性,容易产生自身免疫反应而发病。
虹膜、睫状体、脉络膜从前向后顺序相连,为同一条血管供血。因此虹膜与睫状体常常同时发炎。睫状后短动脉主要供应脉络膜,与虹膜、睫状体间互有交通支相连,故炎症亦能向后蔓延,产生全葡萄膜炎。还可影响视网膜形成脉络膜视网膜炎。
葡萄膜具有丰富的血管,对全身性疾病的影响极易产生反应,如通过血流播散来的转移性栓子,易在葡萄膜的血管内停滞下来,引起病变。
葡萄膜发生炎症后,炎性产物通过房水干扰晶状体和玻璃体的代谢,导致浑浊。虹膜睫状体炎时,积聚在虹膜与晶状体面的渗出物,可形成粘连和机化,阻碍房水循环时则继发青光眼。晚期睫状体严重破坏时,可使房水分泌减少,眼球萎缩。
葡萄膜炎是眼科急重症难治之病,由于发病急,变化 快,反复发作,并出现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失明,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因此,寻求合理而有效的防治方法,已成为眼科领域里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前葡萄膜炎如何防治
前葡萄膜炎包括虹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和前部睫状体炎三种,其中以虹膜睫状体炎最为常见。
本病的病因复杂,除外伤、手术、感染等因素外,绝大多数属内源性,发病机制主要是一种自身免疫反应。
初起以眼球坠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为主要症状。急性炎症疼痛常较剧烈,甚至睫状区有压痛。检查时可见睫状体充血或混合充血;角膜后壁沉着物(简称KP),KP按形状可分为尘状、中等大小和羊脂状三种类型;房水闪辉,严重时形成前房积脓;虹膜充血水肿,纹理不清,严重时虹膜与晶状体因渗出物而粘附在一起,称为虹膜后粘连。瞳孔因炎症刺激,睫状肌痉挛和瞳孔括约肌持续性收缩,瞳孔缩小。散瞳后,虹膜后粘连不能完全拉开,瞳孔常出现梅花状、梨状等多种外观。如瞳孔周围与晶状体呈环状后粘连,称为瞳孔闭锁。如渗出物形成的机化膜覆盖整个瞳孔,则称为瞳孔膜闭。房水受阻可继发青光眼,炎症反复发作可造成房水成分改变,影响晶状体的营养与代谢,故可引起白内障。炎症反复发作或病程日久,可致睫状体萎缩,房水分泌减少,眼压降低,眼球变软、缩小,终至眼球萎缩。
治疗的关键是迅速散瞳,局部可应用1%阿托品滴眼剂或眼膏,2~3次/日,滴药后必须压迫泪囊部,以免滴眼剂进入鼻腔引起毒性反应。若瞳孔因虹膜后粘连不能散开,可结膜下注射散瞳合剂(1%阿托品、1%可卡因、0.1%肾上腺素等量混合液)0.1~0.2ml,炎症恢复期予以0.5%托吡卡胺滴眼剂滴眼,1~2次/日。糖皮质激素的局部应用:局部滴0.5%醋酸可的松滴眼剂,或0.1%地塞米松滴眼剂及其他糖皮质激素滴眼剂,4~8次/日。病情严重者,每0.5小时或1小时1次,睡前涂四环素可的松眼膏,或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醋酸泼尼松龙0.5ml,1次/3~5日。非甾体类消炎药滴眼剂,局部滴吲哚美辛或双氯芬酸钠滴眼剂,如普南卟林或露奇滴眼剂,可促进局部炎症的消退。全身治疗寻找病因,由感染因素引起者应抗感染治疗。其他因素所致者应结合相应的病因治疗。糖皮质激素:病情严重者,可口服泼尼松片,30~50mg/日,早餐后一次顿服,待病情缓解后逐渐减量;或用地塞米松10~15mg静脉滴注,1次/日,5~7天后减量,10日后改为口服。非甾体消炎药:可口服吲哚美辛,每次25mg,2~3次/日,或阿司匹林,每次0.5mg,3次/日。
前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患者,宜配合房水抑制药、脱水药降低眼压。瞳孔阻滞者在炎症控制后,可行虹膜周边切除术或激光虹膜切开术,恢复房水循环通道。如房角粘连广泛者,可行滤过性手术。对并发性白内障,在炎症控制后,可行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肝经风热或肝胆湿热上攻于目,或风湿热邪流窜经络上犯清窍所致。初起属肝经风热者,治宜祛风清热,方用新制柴连汤加减:柴胡10g,黄芩10g,黄连5g,栀子10g,龙胆草10g,荆芥10g,防风10g,蔓荆子10g,赤芍10g,川木通10g,甘草5g。前房积脓者,加生石膏15~30g(包煎),知母10g,以清阳明胃火;目赤疼痛较甚者,可酌加牡丹皮10g,生地黄15g,茺蔚子10g,以凉血散瘀,退赤止痛。属肝胆湿热者,治宜清泻肝胆,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g,栀子10g,黄芩10g,生地黄10g,车前子10g(包煎),川木通10g,柴胡10g,泽泻10g,黄连5g,蒲公英10g,甘草5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g(后下),玄明粉10g(冲服),以通便泻火;兼前房积脓者,加知母10g,生石膏15g(包煎),以清胃泻火;兼前房出血者,加赤芍10g,牡丹皮10g,紫草10g,以凉血散瘀。属风湿夹热者,治宜祛风除湿清热,方用抑阳酒连散加减:独活5g,羌活10g,白芷10g,防己10g,防风10g,蔓荆子10g,黄芩10g,黄连5g,栀子10g,黄柏10g,寒水石10g,生地黄10g,知母10g,甘草5g。湿重者,可去生地黄,知母,寒水石等寒凉泻火药物;火热偏重者,可酌减羌活、独活等辛温发散之品;赤痛较甚者,酌加茺蔚子10g,赤芍10g,牡丹皮10g,以散瘀止痛。
可用煎服的中药薰眼或用湿热毛巾做眼部湿热敷,能加强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炎症的吸收,并有止痛消肿的作用。散瞳以防止虹膜后粘连。应用糖皮质激素药物宜适量,按规律递减。另外,应少食辛辣炙煿之品,保持大便通畅。
2.中间葡萄膜炎如何防治
中间葡萄膜炎,是累及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基底部、周边视网膜和脉络膜的炎症性和增殖性疾病。本病多发于40岁以下,双眼可同时或先后发病。起病隐匿,通常表现为慢性炎症的过程。
本病多与免疫因素有关,如对链球菌和常见的病毒有超敏反应,可并发本病。因此,睫状体与肾小球一样易发生免疫复合物疾病。但其确切病因不明。
轻症中间葡萄膜炎者无明显不适,重者眼前似有阴影飘浮,视物模糊,暂时性近视。若出现黄斑囊样水肿,并发性白内障时,视力可明显下降。少数有目赤、疼痛等症,检查时大多眼外正常,或仅有轻微炎症改变,少数患者可有少量尘点状角膜后沉着物,轻度的房水闪辉。虹膜可出现后粘连,周边前粘连,一般无充血。但儿童患者可出现睫状体充血,明显的房水闪辉,多量的角膜后沉着物等急性前葡萄膜炎的体征。玻璃体呈雪球样浑浊,以晶状体后隙和下方玻璃体基底部最为明显。睫状体平坦部雪堤样改变,多见于下方,由大量渗出物形成,呈白色或黄白色。并易发生下方周边部视网膜炎、视网膜血管炎和周边部视网膜脉络膜炎。严重者可见黄斑囊样水肿,亦可出现黄斑前膜、黄斑裂孔、并发性白内障等。
治疗:局部滴用0.5%醋酸可的松滴眼剂及其他糖皮质激素滴眼剂,3~4次/日;或眼球筋膜囊下注射地塞米松或醋酸泼尼松龙0.5ml,1次/5~7日。病情严重者,可口服泼尼松,初始量为每日每千克体重1~1.2mg,随病情好转逐渐减量。若炎症难以控制,可选用环孢素、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药。由于需长时间的治疗,应注意药物的全身毒副作用。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肝胆湿热内蕴,熏蒸目窍,或热邪伤阴,阴虚火旺所致。属于肝胆湿热者,治宜清肝泻胆,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g,栀子10g,黄芩10g,柴胡10g,当归10g,生地黄10g,泽泻10g,车前子10g(包煎),川木通10g,甘草5g。眼底大量渗出者,加牡丹皮10g,水牛角10g,以凉血清热;房水浑浊者,加生石膏15g(包煎),知母10g以清胃泻热。阴虚火旺者,治宜滋阴降火,方用滋阴降火汤加减:生地黄15g,熟地黄15g,玄参10g,白芍10g,黄芩10g,黄柏10g,石斛10g,麦冬10g,知母10g,柴胡10g,甘草5g。有新生血管者,加牡丹皮10g,丹参10g,白薇10g,以凉血散瘀;有机化膜者,去甘草,加昆布10g,海藻10g,牡蛎10g,以软坚化痰散结。
在临床中,对出现飞蚊症并有加重倾向者,宜散瞳做三面镜、双目间接检眼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免疫抑制药应谨慎应用,严格掌握适应证。
3.后葡萄膜炎如何防治
后葡萄膜炎是一组累及脉络膜、视网膜、视网膜血管和玻璃体的炎症性疾病。临床以低视力、眼前有黑影飘浮、玻璃体混浊、眼底黄白色渗出为主要特征。其病因与前葡萄炎相同。
本病初起时,患者自觉眼前有阴影飘浮或有闪光感、低视力或视物变形。检查时,眼前段大多无改变,如炎症波及睫状体时,偶尔可见少量角膜后沉着物。玻璃体内炎性细胞呈尘状或絮状混浊。急性期眼底呈局灶性或弥漫性边界不清的黄色渗出灶,病灶位于视网膜血管之下。晚期形成瘢痕病灶,眼底出现色素或脱色素区。视网膜血管炎者可出现血管白鞘、血管闭塞和出血等。可见黄斑水肿,甚者可发生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和玻璃体积血。
治疗:应查找病因,针对性治疗。若确定有感染因素,应予以抗生素抗感染。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成人剂量为每日口服泼尼松20~30mg;病情严重者,可每日用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注,根据病情逐渐减量。同时亦可用醋酸泼尼松龙0.5ml,做眼球筋膜下注射,1次/5~7日。若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可选用环孢素、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药,但应注意其毒副作用。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风热外侵或由湿热内蕴,以及阴虚火旺等导致眼内脉络瘀滞、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所致。后期炎症消退,由于气血供应不足而发生萎缩、变性等退行性变。若心火上炎者,治宜清心泻火,方用泻心汤加减:大黄10g(后下),黄连5g,黄芩10g,生地黄15g,川木通10g,淡竹叶6g,莲子心5g,牡丹皮10g,甘草5g。炎性渗出呈弥漫性者,加金银花10g,蒲公英10g,白花蛇舌草10g,以清热解毒。肝胆实热者,宜清肝泻火,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g,栀子10g,黄芩10g,当归10g,生地黄15g,车前子10g(包煎),川木通10g,柴胡10g,青葙子10g,白花蛇舌草10g,板蓝根10g,大黄(后下)10g,甘草5g。房水浑浊者,加知母10g,生石膏15g(包煎),以清胃泻火;伴有出血者,加牡丹皮10g,水牛角10g,以清热凉血。若为湿热蕴蒸,治宜清利湿热,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滑石10g(包煎),川木通10g,黄芩10g,茵陈10g,连翘10g,藿香10g,豆蔻10g,石菖蒲10g,牡丹皮10g,白花蛇舌草10g。视网膜水肿明显者,加丹参10g,当归10g,益母草10g,以活血利水。阴虚火旺者,治宜滋阴降火,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生地黄15g,山药12g,茯苓10g,泽泻10g,山茱萸6g,牡丹皮10g,知母10g,黄柏10g。眼底渗出或色素多者,加当归10g,丹参10g,苏木10g,桔梗10g,牛膝10g,以养血活血,通络消滞;兼心烦失眠者,酌加麦冬10g,五味子5g,以滋阴安神;视物昏矇较甚,酌加桑椹10g,女贞子10g,以滋阴明目。
若眼前阴影飘浮加重,且有频发闪光者,应散瞳仔细检查眼底,防止视网膜脱离。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应定期检查肝肾功能、血常规,以免出现毒副反应。患者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炙煿之品。
4.全葡萄膜炎如何防治
全葡萄膜炎,是指虹膜、睫状体及脉络膜三者同时或先后发生的炎症,其临床表现及防治参照前葡萄膜炎、中间葡萄膜炎、后葡萄膜炎。
5.交感性眼炎如何防治
交感性眼炎是指一眼穿通伤或内眼手术后,出现双眼全葡萄膜炎。受伤眼称为诱发眼,另一眼为交感眼。多发生在受伤后2周至2个月内,也可在数月或数年后发病。
本病多在眼球穿通伤或内眼手术后出现症状与体征,经过一段时间后,另一眼(健眼)也发生同样性质的葡萄膜炎。以眼球疼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眼前似有阴影飘浮等症为主。先表现为诱发眼,之后交感眼亦出现同样表现。检查时可见诱发眼眼前段主要表现为睫状充血,角膜后沉着物,房水浑浊,瞳孔缩小,虹膜后粘连等。若能窥视眼底,表现为视盘充血、后极部视网膜水肿和浆液性视网膜脱离。交感眼初发炎症不一,或先出现眼前段炎症,亦可先发生眼底改变。眼前段炎症主要表现为睫状充血或混合充血、角膜后沉着物、房水浑浊,或前房积脓、虹膜后粘连、瞳孔缩小等。眼底主要表现为视盘充血,其周围视网膜水肿,视网膜黄白色点状渗出,后极部有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发病数月后,因视网膜色素上皮色素广泛脱失,眼底呈现晚霞样改变。主要并发症和后遗症有: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视神经萎缩等。
局部治疗:①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局部可滴醋酸可的松滴眼剂及其他糖皮质激素滴眼剂,或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或醋酸泼尼松龙0.3~0.5ml,1次/3~5日。②散瞳剂的应用。对以前葡萄膜炎和全葡萄膜炎为主要表现的交感性眼炎患者,可用1%阿托品滴眼剂滴眼,3次/日,甚者可结膜下注射散瞳合剂0.2~0.3ml,防止虹膜发生后粘连。对以后葡萄膜炎为主要表现的交感性眼炎,轻度者不使用散瞳剂,中、重度患者可用1%~2%去氧肾上腺素滴眼剂或1%托品酰胺滴眼剂,1~2 次/日。
全身治疗:①糖皮质激素,口服泼尼松片,每次30mg,每日早晨1次顿服。甚者可用地塞米松注射液,每次10~2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日。随病情好转,逐渐减量。②免疫抑制药,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可考虑用免疫抑制药。常用环磷酰胺,2~3mg/kg每日,一般200mg/日,炎症好转后可逐渐减量,维持量为每日50mg。③抗生素,可用青霉素钠,每次320万~480万单位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2次/日,或妥布霉素,每次24万单位,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 次/日。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邪毒乘伤侵入并化热,灼伤黄仁及视衣所致。属于风毒外袭,治宜祛风散邪,清热解毒,方用新制柴连汤加减:柴胡10g,黄连5g,黄芩10g,赤芍10g,蔓荆子10g,栀子10g,龙胆草10g,川木通10g,荆芥10g,防风10g,甘草5g。热毒较甚者,加金银花20g,连翘12g,蒲公英20g,以泻火解毒;目赤痛较甚者,加牡丹皮10g,茺蔚子10g,以凉血散瘀。热毒壅盛者,治宜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方用泻脑汤加减:黄芩10g,熟大黄(后下)10g,玄明粉(冲服)10g,玄参10g,茺蔚子10g,车前子10g(包煎),川木通10g,茯苓10g,防风10g,桔梗10g。口苦咽干,头目疼痛较甚者,加石决明10g(包煎),夏枯草10g,青葙子10g,以清肝泻火;眼底视盘充血及视网膜水肿渗出较甚者,酌加牡丹皮10g,赤芍10g,丹参10g,以凉血散瘀,活血通络。
当眼球穿通伤后应及时修复创口,避免葡萄膜嵌顿,并预防感染。若受伤眼损害严重而且炎症强烈,视力恢复无望者,或继发性青光眼,眼压不能控制者,或保守治疗无效,慢性炎症反复发作,伤眼已丧失视力者,可慎行眼球摘除术。患交感性眼炎,糖皮质激素应维持应用3~6个月,随病情控制而逐渐减量,以防炎症复发。
6.葡萄膜大脑炎如何防治
葡萄膜大脑炎为双眼弥漫性渗出性葡萄膜炎。其主要表现除了葡萄膜炎外,还有头痛,颈项强直等脑膜炎刺激症状,以后兼有耳鸣、耳聋,皮肤色素脱失、毛发变白或脱落等全身改变。以前葡萄膜炎为主者称为伏格特-小柳(Vogt-Koyanagi)综合征;以后葡萄炎为主者,称原田病;前后葡萄膜皆有病变者,称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又称特发性葡萄膜大脑炎,是一种累及全身多器官系统的临床综合征。确切病因不明,目前认为是一种与病毒感染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发病前常有头痛、耳鸣、听力下降及感冒样等先驱症状,随后双眼视力急剧下降。伏格特-小柳综合征:表现为前葡萄膜炎,睫状充血或混合充血,角膜后沉着物,房水浑浊,前房积脓,瞳孔缩小或闭锁,虹膜后粘连等。原田综合征:表现为后葡萄膜炎,视盘充血,视网膜水肿,黄白色点状渗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等。病情稳定后,眼底呈晚霞样改变。全身可见毛发变白、脱发、白癜风、皮肤过敏等。并发症和后遗症:主要有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等。
局部治疗:可滴醋酸可的松滴眼剂及其他糖皮质激素滴眼剂,并应充分散瞳,常用1%阿托品滴眼剂(或眼膏),3次/日。全身治疗:可用糖皮质激素,对于初发者主要给予泼尼松片口服治疗,一般起始量为每日每千克体重1~1.5mg,于10~14日开始减量。维持剂量为每日20mg,治疗多需8个月以上。对于复发性者,可给予免疫抑制药。常用环磷酰胺,每千克体重2~3mg/日,一般为200mg/日。炎症好转后可逐渐减量,维持量为50mg/日。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热毒炽盛或肝胆湿热,上炎目窍,蒸灼瞳神所致。后期因热邪伤阴,阴津被灼,故又可出现阴虚火旺之证。属于肝胆湿热者,治宜清泻肝胆,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g,栀子10g,黄芩10g,柴胡10g,当归10g,生地黄15g,车前子10g(包煎),泽泻10g,川木通10g,白花蛇舌草10g,板蓝根10g,半枝莲10g,甘草5g。头痛耳鸣较甚者,加石决明15g(包煎),夏枯草10g,以清肝泻火;口腔、阴部溃疡明显者,加苦参10g,土茯苓10g,以增燥湿解毒之功;前房渗出多者,加知母10g,生石膏15g(包煎),以清胃泻热;视网膜水肿者,加桃仁10g,泽兰10g,丹参10g,以化瘀行水。风湿夹热证者,治宜疏风清热除湿,方用除湿汤加减:连翘10g,滑石(包煎)15g,车前子(包煎)12g,黄芩10g,黄连5g,川木通10g,荆芥10g,防风10g,陈皮6g,茯苓10g,甘草5g。热重于湿者,酌加栀子10g,金银花15g,蒲公英15g,以清热解毒;湿重于热者,酌加猪苓10g,泽泻10g,以利湿清热;目赤痛较甚者,酌加牡丹皮10g,赤芍10g,茺蔚子10g,以凉血散瘀通络。后期,多为阴虚火旺,治宜滋阴降火,方用滋阴降火汤加减:生地黄15g,熟地黄15g,玄参10g,白芍10g,当归10g,黄芩10g,黄柏10g,石斛10g,麦冬10g,知母10g,柴胡10g,甘草5g。阴虚津伤,口干舌燥者,加沙参10g,天冬10g,以养阴生津;视物昏矇较甚者,加桑椹10g,女贞子10g,以益精明目。
使用糖皮质激素者,停药不当会出现病情反跳,宜按规律逐步递减。同时要注意增强体质,避免过度劳累,以免病情发作。
7.白塞病如何防治
白塞病又称贝赫切特综合征,是一种以葡萄膜炎、口腔溃疡、皮肤损害和生殖器溃疡为特征的多系统受累的疾病,故又称眼-口-生殖器综合征。多为双眼发病,好发于20~40岁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复发率高,病程较长,缠绵难愈。
病因多与细菌、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有关,主要通过诱发自身免疫反应致病。
初起患者常觉眼球疼痛,视物模糊,全身常伴有低热,乏力倦怠,食欲缺乏,四肢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眼部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全葡萄膜炎,呈非肉芽肿性。眼前段受累者,以前葡萄膜炎伴前房积脓为特征;眼后段病变者多表现为视网膜炎、视网膜血管炎,以及后期出现的视网膜血管闭塞。全身损害主要表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多形性皮肤损害(皮肤结节性红斑、痤疮样皮疹、溃疡性皮炎、脓肿、针刺处出现结节和疱疹等)、关节炎、神经系统损害等。常见并发症和后遗症为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和视神经萎缩等。
局部治疗:发于眼前段受累者,可用1%阿托品滴眼剂(或眼膏)滴眼,2~3次/日。糖皮质激素的应用,眼前段受累者,可局部滴醋酸可的松滴眼剂及其他糖皮质激素滴眼剂。全身治疗:若出现严重的视网膜炎或视网膜血管炎,宜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可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2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1次/日,或口服泼泥松片,每次30mg,每日早上1次顿服,随病情好转逐渐减量。病情严重者,可考虑用免疫抑制药。常用环磷酰胺,每日每千克体重2~3mg,一般为200mg/日。炎症好转后,可逐渐减量,维持量为每日50mg。如视网膜和视盘有新生血管,视网膜血管阻塞及有大面积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者可行激光治疗,以避免玻璃体积血、黄斑水肿的发生。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血热瘀滞所致,治宜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方用清热凉血化瘀汤:生地黄15g,赤芍10g,当归10g,川芎5g,红花5g,桃仁10g,苏木10g,黄连5g,黄芩10g,大黄10g(后下),羌活10g,香附10g,金银花15g,连翘10g,木贼5g,甘草5g。兼多形性皮肤病变,生殖器溃疡者,为湿热壅盛,可加苦参10g,地肤子10g,蛇床子10g,白鲜皮10g,以清利湿热;若心烦少寐,口舌糜烂者为心经热毒较甚,可加川木通10g,淡竹叶10g,以清心解毒。属肝经湿热者,治宜清热利湿,佐以祛风,方用清热利湿祛风汤:龙胆草10g,栀子10g,黄芩10g,生地黄15g,黄连5g,防风10g,金银花15g,蒲公英15g,羌活10g,枳壳10g,滑石15g(包煎),大黄10g(后下),甘草5g。湿热偏重者,加苍术10g,黄柏10g,土茯苓15g,萆薢10g,以清利湿热。阴虚内热者,治宜养阴清热除湿,方用养阴清热除湿汤:生地黄10g,知母10g,黄芩10g,天冬10g,麦冬10g,玄参10g,栀子10g,黄连5g,生石膏15g(包煎),金银花15g,熟大黄10g,甘草5g。虚烦失眠者,可加酸枣仁10g,首乌藤10g,以滋阴安神;视物昏矇较重者,可加桑椹10g,女贞子10g,楮实子10g,以滋养肝肾、益精明目。
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以免病情复发。同时要注意调理饮食,少食辛辣炙煿之品。在使用免疫抑制药者,应定期复查肝肾功能,以免产生毒副反应。
八、晶状体疾病
晶状体是眼球中重要的屈光介质之一,呈双凸透镜状,前面的曲率半径约10mm,后面约6mm,富有弹性。晶状体的直径约9mm,厚4~5mm,前后两面交界处称为赤道部,两面的顶点分别称为晶状体前极、后极。
晶状体就像照相机里的镜头一样,有屈光作用,同时也能滤去一部分紫外线,保护视网膜它最重要的作用是通过睫状肌的收缩或松弛改变屈光度,使看远或看近时,眼球聚光的焦点都能准确地落在视网膜上。晶状体由晶状体囊和晶状体纤维组成。晶状体囊为一透明薄膜,完整地包围在晶状体外面。前囊下有一层上皮细胞,当上皮细胞到达赤道部后,不断伸长、弯曲,移向晶状体内,成为晶状体纤维。晶状体纤维在人一生中不断生长,并将旧的纤维挤向晶状体的中心,并逐渐硬化而成为晶状体核,晶状体核外较新的纤维称为晶状体皮质。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核逐渐浓缩、扩大并失去弹性,这时眼的调节能力就会变差,出现老视。
晶状体内没有血管,它所需的营养来自房水,如果房水代谢出了问题或晶状体囊受损时,晶状体因缺乏营养而发生浑浊,原本透明的晶状体就成为乳白色而不透明,最终影响视力,这就是白内障。
1.老年性白内障如何防治
老年性白内障,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衰老而发生渐进性视力下降乃至失明,通常双眼先后发病。
老年性白内障是晶状体老化后的退行性病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环境、营养、代谢、遗传、老化损伤、辐射、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病、过量饮酒、吸烟等均是发生老年性白内障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白内障的形成与氧化损伤有关。氧化作用一方面使晶状体上皮细胞膜蛋白酶降解,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水液流入晶状体内,逐渐形成皮质性白内障;另一方面使晶状体核内可溶性蛋白氧化、水解、糖化和脱酰胺,致晶状体蛋白聚合,形成不溶性高分子蛋白,发生核性白内障。多种因素引起的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凋亡也导致了晶状体混浊。
根据晶状体混浊部位的不同,老年性白内障分为皮质性、核性及后囊下三种类型。
(1)皮质性白内障:最常见,发展过程分为初发期、膨胀期、成熟期和过熟期。①初发期:最初在晶状体下方赤道部的皮质出现空泡、水裂和板层分离等水化现象,以后发展为楔形混浊。散瞳检查时,彻照法可见的眼底红光反射中有车轮状、楔形或花环样阴影。当混浊仅出现在周边部时,对视力无影响;如果混浊位于瞳孔区,则会引起视力障碍。②膨胀期或未成熟期:晶状体混浊继续加重,原有的楔形混浊向瞳孔区发展并互相融合,视力显著下降。由于渗透压改变,晶状体吸收水分,使体积膨胀、增大,导致前房变浅,少数患者可诱发急性青光眼,此时可见空泡、水裂和板层分离。因晶状体前囊下仍有透明皮质,斜照法检查可见虹膜投影。患者视力明显下降,眼底难以观察。③成熟期:膨胀期以后,晶状体完全浑浊,膨胀消退,前房深度恢复正常。由于晶状体内水分逸出,浑浊已达到囊膜下,斜照法检查虹膜投影为阴性。部分患者可见前囊膜表面有白色斑点或皮质钙化。患者视力高度障碍,只存手动或光感,眼底不能窥入。④过熟期:晶状体逐渐脱水,体积缩小,出现前房加深、虹膜震颤、皮质乳化、核下沉等,此时视力可好转。此期可以出现以下并发症,晶状体囊膜变脆、皱缩、通透性增加或自行破裂,溶解的晶状体皮质可呈现闪光和胆固醇结晶,称为Morgagnian白内障。此外,晶状体核脱位到前房或玻璃体腔内,晶状体皮质颗粒或吞噬了晶状体皮质的巨噬细胞易积聚在前房角,阻塞小梁网,产生继发性青光眼,称为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进入前房的晶状体皮质具有抗原性,可诱发自身免疫反应,引起严重的葡萄膜炎,称晶状体过敏性眼内炎。
(2)核性白内障:此型白内障发病年龄较早,进展较慢,没有明显分期。核的浑浊从胚胎核或成人核开始,初起时核呈黄色浑浊,随着病程进展逐渐加深而成为黄褐色、棕色、棕黑色、甚至黑色。由于核密度增加致屈光指数增强而产生核性近视,远视力的减退较慢。后期因晶状体核的严重浑浊,眼底不能窥见,视力极度减退。
(3)后囊下白内障:后囊下白内障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与其他类型的白内障合并存在。早期可见晶状体后囊下有许多黄色、棕黄色的小点、小空泡和结晶样颗粒构成的外观如锅巴样的浑浊,常在早期出现明显的视力障碍。
局部治疗:可选用卡他林滴眼剂滴眼。全身治疗:可适当补充微量元素如钙、镁、钾、硒以及维生素C、E、B等,以对抗晶状体的氧化损伤。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年老体衰,肝肾亏损,阴虚火旺或肝阳上亢或肝热犯目,精血不能上荣于目所致。阴虚火旺者,治宜滋阴降火,方用二地二冬汤加减:熟地黄15g,生地黄15g,天冬10g,麦冬10g,蒺藜10g,石斛10g,防风10g,菊花10g。若眼干涩不适者,可加沙参10g,五味子10g,玉竹10g,何首乌10g,以益气养阴滋肾;虚火上炎,口咽干燥者,加知母10g,黄柏10g,以滋阴降火。肝阳上亢者,治宜平肝潜阳,方用二石二至汤加减:磁石10g(包煎),石决明10g(包煎),生地黄10g,桑椹10g,女贞子10g,茺蔚子10g,知母10g,玄参10g,墨旱莲10g。火盛者,加天冬10g,麦冬10g,黄芩10g,黄连10g,黄柏10g,以养阴清热泻火;风胜者,加菊花10g,蒺藜10g,钩藤10g,天麻10g,以祛风退翳明目;食少纳差者,可选加神曲10g,炒谷芽10g,炒麦芽10g,以消食和胃。肝热犯目者,治宜益气散火,方用加减升阳散火汤: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黄芪10g,防风10g,柴胡10g,白芍10g,羌活6g,黄连5g,黄芩10g,甘草6g。无外邪者,去羌活;头晕头痛者,加桑叶10g,菊花10g,蔓荆子10g,钩藤10g,以祛风止痛;头痛目涩者,加白芷10g,桑叶10g,荆芥10g,以祛风清热;急躁易怒者,加石决明20g(包煎),珍珠母20g,以镇肝明目;口苦咽干甚者,宜加生地黄15g,麦冬10g,玄参10g,以清热生津。
当老年性白内障的发展影响到患者工作和日常生活时,应当考虑手术治疗,通常采用在显微镜下施行的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包括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置入术,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行白内障囊内摘除术,术后给予眼镜、角膜接触镜矫正视力,也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要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每日定时定量餐饮及排便,避免强烈精神刺激或过度劳累,保持身心愉快、健康,参加适当的文化娱乐活动,放松情绪与缓解精神紧张或压力。这些对衰老的机体保持功能与活力尤为重要。同时,加强适宜的身体锻炼与体育活动,使机体在健康、轻松的运动中延缓衰老。避免阳光下用眼,配戴有色眼镜防护红外线、紫外线照射。避免长时间用眼,减轻眼部疲劳,放松调节。
2.老年性白内障最好什么时候动手术
老年性白内障什么时候做手术最好?这要根据晶状体混浊的程度、视力情况、病人全身情况以及病人的工作对视力的要求等因素来决定。一般地说,要等到看不见东西,白内障完全成熟的时候做手术为好,尤其是以前的囊内白内障摘除术(冷冻白内障摘除),晶状体完全浑浊才是手术的最好时机。
但是,近几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眼科显微手术的开展,人工晶状体问世以后,目前基本上都采用囊外白内障摘除,在病人感到工作和生活有困难、阅读不方便时即可提前手术。另外,还要根据病人的工作环境及对视力的要求选择手术时间。对双眼老年性白内障,视力明显减退,工作精度要求高(如电子计算机操作人员、修表工等)或生活自理发生困难者,即使白内障还未成熟,也应提前行手术,可安放人工晶状体。
假如一只眼白内障已成熟,另一只眼视力正常,年龄偏大或全身情况较差(如有心脏病、糖尿病等),对视力要求不高(如家庭妇女),也不必非手术不可。如白内障虽已成熟,但检查不能正确分辨烛光光亮及辨别其方位,说明除了白内障以外,还可能有玻璃体或视网膜病变,在这种情况下,做了白内障摘除,视力恢复可能性也不大。但如果是双眼白内障,生活又不能自理,可以试行一只眼手术,术后观察眼底情况,必要时再行玻璃体或视网膜手术。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视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白内障显微手术及人工晶状体的应用,老年性白内障手术的时机有提前的趋势,不一定要等到晶状体完全浑浊,而是根据病人的生活、工作环境以及对视力要求的高低来决定手术时间。
3.先天性白内障如何防治
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较常见的眼病,是指出生前就存在或出生后才逐渐形成的晶状体浑浊。是胎儿发育过程中晶状体的发育生长障碍所致,是造成儿童失明和弱视的重要原因。可单眼或双眼发病,也可以伴发眼部或者全身其他的先天性异常。
各种影响胎儿晶状体发育的因素都可能引起先天性白内障。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约占1/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最为多见。分子遗传学研究显示,至少有12个先天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位于不同染色体的不同位点。另外,母亲妊娠头3个月内有病毒感染,如风疹、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等,或照射了X线,服用磺胺类、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以及母亲自身患有代谢性疾病等,干扰和破坏了胎儿的晶状体代谢,使晶状体的蛋白合成异常,致使晶状体浑浊,发生先天性白内障。
先天性白内障除晶状体有浑浊外,有些还伴有全身或眼部其他先天异常,如无虹膜、小眼球等。常根据晶状体混浊的部位与形态进行分类,如前极性白内障、珊瑚状白内障、后极性白内障、绕核性白内障或板层白内障、花冠状白内障等。如晶状体全浑浊,称为全白内障,常双侧对称发生。先天性白内障,除全白内障和后极性白内障外,一般很少影响视力,且多数静止不变,如有发展则必定影响视力。当视力障碍明显时,若见于幼儿,则应注意防止出现弱视。
对于已影响视力、阻碍视功能发育的先天性白内障,若光感、光定位、色觉良好者,应尽早施行手术,注意手术后对弱视的防治。
中医认为本病多与先天性禀赋不足,或妊娠期间将息失度,感受风毒,以及服用某些药物等有关。脾虚气弱者,治宜健脾益气,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6g,茯苓6g,白术6g,炙甘草5g,山药6g,白扁豆5g,薏苡仁6g,桔梗3g,砂仁2g,莲子6g,陈皮3g。目中干涩不适者,加石斛6g,玉竹6g,枸杞子5g,以养阴增液;血虚者,加熟地黄6g,白芍6g,当归5g,川芎2g,以补血;不思饮食者,加神曲6g,山楂6g,炒麦芽6g,鸡内金3g,以健脾化食。肝肾亏虚者,治宜补益肝肾,方用杞菊地黄汤加减:枸杞子5g,菊花5g,泽泻3g,茯苓5g,山药6g,牡丹皮5g,熟地黄6g,山茱萸3g,女贞子5g,桑椹5g,菟丝子5g。纳差者,加神曲6g,山楂6g,炒麦芽6g,鸡内金3g,以健脾化食。
预防:在怀孕前3个月应杜绝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避免感冒、减少感染病毒的机会、尽量避免用药。有家族白内障史的,可在妊娠中期做羊水穿刺检查,如果发现胎儿携带白内障显性基因的,可中止妊娠。对晶状体全浑浊或中央部分严重浑浊者,手术治疗应尽早实施,否则会引起弱视而丧失获得良好视功能的机会。
4.外伤性白内障如何防治
由眼球穿孔伤、钝挫伤、辐射性损伤及电击伤等引起的晶状体浑浊,称外伤性白内障。晶状体有不同程度的浑浊及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也可伴有眼部或其他组织器官的损伤。因致伤原因不同,晶状体浑浊的部位、形态、发生、发展和预后各有特点。以机械伤所致的晶状体浑浊多见,青壮年多发。
外伤性白内障可分为①钝挫伤白内障:眼部钝挫伤后,脱落的色素上皮细胞、前房的积血、纤维素性渗出等引起的晶状体前囊浑浊以及前皮质浑浊,挫伤严重者晶状体前囊膜破裂或者晶状体脱位等发生白内障。②穿孔伤白内障:角膜或者巩膜穿孔伤直接损伤晶状体前囊膜,房水渗入到晶状体,造成局限性或完全性浑浊。若较多的晶状体皮质溢出至前房,从而阻塞前房角时,可以导致继发性青光眼。此时需要行手术治疗吸除白内障。③辐射性白内障:主要是从事野外作业的工作人员、从事放射线工作的医务人员、电焊工以及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们,可以发生红外线性白内障、紫外线性白内障、电离辐射性白内障等。④电击性白内障:由触电或雷电击伤所致,引起晶状体局部或者全部浑浊。
当晶状体浑浊对视力影响不大时,可以随诊观察:晶状体浑浊明显而影响视力时,应施行白内障摘除术;当晶状体破裂,皮质突入前房时,可用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及降眼压药物治疗,待前节炎症反应消退后,再行手术摘除白内障:经治疗炎症反应不减轻或眼压升高不能控制,或晶状体皮质与角膜内皮层接触时,应当及时摘除白内障。由于外伤白内障多为单眼,白内障摘除术后应尽可能同时置入人工晶状体。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钝器等因素震击晶珠,气血失和,脉络郁遏,晶珠失其晶莹透明之色而变浑浊;或因锐器刺伤,晶珠破裂,膏脂外溢,凝结而成内障。属于气滞血瘀者,治宜行气活血,祛风止痛,方用除风益损汤加减:熟地黄10g,白芍10g,当归10g,川芎5g,藁本10g,前胡10g,防风10g,茯苓10g,三七粉3g(冲服)。若眼睑、结膜下出血肿胀较甚者,加桃仁10g,红花5g,以活血祛瘀;前房积血者,去川芎,加白茅根10g,侧柏叶10g,炒蒲黄10g(包煎),以活血止血;睫状充血者,加决明子10g,蔓荆子10g,夏枯草10g,柴胡10g,以祛风清热。若为风毒夹瘀者,治宜祛风解毒散瘀,方用分珠散加减:大黄10g(后下),槐花10g,牡丹皮10g,紫草10g,当归10g,苏木10g,红花5g,蒲黄10g(包煎),丹参10g,赤芍10g,牛膝10g,乳香5g,血竭3g。大便通畅者,去大黄;畏光流泪者,加荆芥10g,白芷10g,以祛风止泪。
防止外伤性白内障的关键是注重劳动保护,如磨工、车工、电焊工等工作时要注意戴防护眼镜,防止眼外伤。儿童不要玩锐利、有弹性、有爆炸性的物品,以防眼外伤。
5.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手术应注意的7个问题
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障碍性疾病,它与眼睛关系密切,糖尿病性白内障是引起失明的主要原因。由于全身的特殊情况,糖尿病患者做白内障手术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严格控制血糖、控制饮食,严格生活起居规律:饮食定时、定量,多吃蔬菜和豆制品。按时服降血糖药,术前尽可能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内,尿糖阴性或一个加号以内。
(2)注意全身检查:有无感染病灶,心、肺、肝、肾功能检查及血浆蛋白定量,全身情况较差或有感染者(如咳嗽等),应推迟行白内障手术。
(3)详细检查有无五官科病灶:如慢性鼻窦炎、牙残根等,眼睑有无化脓性炎症,冲洗泪道是否通畅等,必要时做结膜囊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4)视功能及眼前节检查:包括光觉、色觉及光定位检查,同时应检查虹膜及瞳孔缘有无新生血管,与晶状体囊膜有无粘连。此外还应注意眼压是否正常,有无眼肌麻痹等。
(5)眼后节检查:包括玻璃体是否浑浊,有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眼底看不清者应行B超及视网膜电流图检查。
(6)手术当天,应给予镇静药,如苯巴比妥0.09克/次,术中操作要轻、稳、准、快,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有虹膜新生血管及眼底视网膜病变在Ⅲ期以上者,尽可能采用简单手术方法,一般不主张安放人工晶状体。
(7)术后要多进高蛋白饮食,全身或局部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适当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
九、青光眼疾病
青光眼是以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主要的危险因素。眼压升高水平和视神经对压力损害的耐受性与青光眼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的发生与发展有关。青光眼是主要致盲眼病之一,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在患者的直系亲属中,10%~15%的个体可能发生青光眼。
1.眼压与青光眼有何关系
眼内压简称眼压,是指眼球内容物对眼球壁产生的压力。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体、玻璃体。晶体和玻璃体相对稳定,因此眼压的波动变化主要受房水的影响。
眼压的作用主要是维持眼球形态、保持正常生理功能,因此必须保持在恒定范围内,不能高也不能低。好比一只气球,眼压就是里面的气,有了气的支撑,对球壁施加压力,气球才能鼓起,如果气少了,球就瘪了,如果气太足,就有随时爆裂的可能。正常眼压为10~21mmHg(1.33~2.78kPa),两眼压差<4~5mmHg(0.53~0.67kPa),昼夜波动差<5mmHg(0.67kPa),眼压超过正常范围,一般即认为已患青光眼。
眼压是诊断青光眼的重要依据,但却不是唯一依据,不能机械的以眼压高低判定是否为青光眼。临床上有一种青光眼,直至失明眼压还在正常范围内,我们称之为低眼压性青光眼,这是因为其本身基础眼压就低,即使在正常眼压波动范围内,也足够造成对其眼底的损害。还有一种表现为高眼压,但却没有青光眼的任何临床表现及眼底破坏,我们称之为高眼压症,这类人只有10%发展为青光眼。所以眼压对青光眼的诊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但却不是唯一根据。
2.青光眼为何会损伤视神经
青光眼的主要特征是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这会给患者的视力带来很大的损害,其中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眼压升高的水平和视神经对压力损害的耐受性,与青光眼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的发生发展有关。
关于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机制主要有两种学说,机械学说和缺血学说。机械学说强调视神经纤维直接受压,轴浆流中断的作用;缺血学说则强调视神经供血不足,对眼压耐受性降低的作用。
目前一般认为,青光眼视神经损害很可能为机械压迫和缺血的联合作用。眼压升高是公认的青光眼主要危险因素,其他引起视神经供血不足的任何情况,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血流动力学异常等,也都可能是青光眼危险因素。因此,对青光眼的治疗,应在降低眼压的同时,改变视神经的血液供应,进行神经保护性治疗。
视神经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紊乱,也是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原因之一,正常眼压存在一定波动性,视神经血管根据眼压也存在一定波动性,视神经血管根据眼压的高低,通过增加或减少自身张力以维持恒定的血液供应。若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减退,当眼压升高时,血管不能自动调节,视神经血液供应可明显减少以至造成病理性损害。
3.青光眼应做何检查?如何诊断
青光眼要做的最基本检查有眼压、房角、视野和视盘四项。
(1)眼压:临床眼压测量方法主要有3种,一是以哥德曼眼压计为代表的压平眼压测量,其测量中央角膜被压平一定面积所需要的力量。二是以修氏眼压计为代表的压陷眼压测量,测量一定重量施加在角膜上,角膜被压陷的程度。三是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其测量一定力量的气流喷射到角膜上,所回弹的气流的强度。目前公认哥德曼眼压计的准确性相对最好。
(2)房角:房角开放或关闭是诊断开角型青光眼或闭角型青光眼的依据。简单通过手电筒光源斜照于前房,根据虹膜阴影范围大致判断房角的宽窄。利用裂隙灯显微镜窄光带60°侧照在颞侧角膜缘,以角膜厚度为参照,也可以估计周边前房角的宽窄,如果从虹膜表面到角膜内面的距离小于1/4角膜厚度,应考虑是窄角。目前最好方法是通过房角镜检查直接观察房角结构。此外,UBM及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也可检测生理状态下的虹膜形态和房角结构。
(3)视野:青光眼视野缺损的类型、进展方式,以及视野缺损与视盘改变都具有一定特征性。定期视野检查对于青光眼的诊断和随访十分重要。哥德曼视野计可作为手动性和定量视野检查,而自动视野计可精确、快速地进行光阈值测定。目前自动视野计已成为评价青光眼视野的标准检查。
(4)视盘:是诊断青光眼的客观依据。目前临床常用检测青光眼视盘改变的方法有方便易行的直接检眼镜检查、以观察视盘表面轮廓改变为特点的裂隙灯显微镜前置镜检查、以及对资料可作永久记录的眼底照相。早期青光眼获得性改变与正常生理性大凹陷有时不易区分,近年来多种眼底图像分析系统,如共焦激光扫描系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仪,用于评价早期青光眼视盘改变,对视盘面积、杯容积等有关视盘参数进行定量检测和追踪观察,有助于青光眼眼底改变的早期发现。眼底图像分析系统可对视盘参数进行定量测量,但在形态识别方面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尚有待改进。目前较有价值的青光眼视盘评价方法仍是高质量同步立体眼底照相。
4.青光眼如何分类
正确的疾病分类既能反映病因和病机,又能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但由于青光眼病因复杂,至今尚没有一个很完善的分类方法,目前常用的方法是根据前房角形态(开角或闭角)、病因机制(明确或不明确),以及发病年龄三个主要因素,一般将青光眼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先天性三大类。
(1)原发性青光眼:闭角型青光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开角型青光眼。
(2)继发性青光眼。
(3)先天性青光眼:婴幼儿型青光眼、青少年型青光眼、先天性型青光眼伴其他异常。
目前青光眼的分类尚不完善,例如将病因尚不清楚的青光眼分类为原发性;又如人为地根据发病年龄将临床表现相同的一类青光眼分为开角型和青少年型。近年有人提出,应根据眼压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将开角型青光眼分为压力依赖型和非压力依赖型;根据周边虹膜堵塞房角的机制将闭角型青光眼进一步分为瞳孔阻滞型和非瞳孔阻滞型。这些亚型分类十分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随着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和病因学研究的进展,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有望进一步归类为某一个或多个基因缺失或突变所致。在青光眼的分类上,原发性这一术语最终可能被废弃。
5.青光眼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临床上30%左右的青光眼患者不是因病情的直接破坏而引起严重的视力受损,而是因缺乏青光眼的正确诊断标准而使患者丧失最佳治疗时机,最终酿成不可逆转的后果。所以科学的青光眼诊断标准对青光眼的预防起着关键作用。我们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中西互参,病症结合,总结出一个完善的青光眼诊断标准,使无数患者在疾病萌芽状态时已彻底治愈,避免了患者遭受青光眼的病痛折磨。现简述如下。
(1)临床症状:青光眼患者在眼压升高、眼底改变前即有明显的全身表现,开始并不表现在眼睛上,只是出现顽固性失眠、偏头痛、习惯性便秘或劳累,情绪波动变化后暂时性眼胀痛、干涩、疲劳、视物矇眬,休息后即缓解,一年仅出现一两次,随着病情发展,发作时间愈频繁,每次发作时间就愈长,如此反复发作,随时都可以导致急性大发作。
(2)眼压:它是青光眼的重要依据,但却不是唯一依据,临床90%以上的青光眼误诊的患者都是错误的以眼压为标准,眼压不高不一定就不是青光眼(参:低血压性青光眼)。眼压高也并非都是青光眼。
(3)眼底:早期可正常,一旦眼底改变,说明病情已较重,病程较长,已造成明显的青光眼损害。
(4)视野、电生理:对低眼压、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有的患者直到失明都无症状,眼压不高,眼底看不出损害,但电生理及视野却已反映出病情变化。
(5)家族史及相关病史:明显家族史及全身、局部疾病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如近视、外伤、眼部炎症、白内障、高血压、糖尿病史等易于继发青光眼。
因此,对于青光眼的诊断,必须具有高度责任心,丰富的临床经验,不能轻易排除任何一个有青光眼征象者,以免给患者造成严重的、不可挽回的后果。
6.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如何治疗
本病是一种因周边虹膜堵塞小梁网,或与小梁网产生永久粘连,房水外流受阻,而引起的以眼压升高、视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的一类青光眼。患眼具有房角狭窄、周边虹膜易与小梁网接触的解剖特征。临床上根据眼压升高的急与缓,又分为急性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多见于50岁以上老年人,女性更常见,男女之比约为1∶2,双眼先后或同时发病。阅读、疲劳、情绪激动、暗室停留时间过长、局部或全身应用抗胆碱药物等,均可使瞳孔散大,周边虹膜松弛而诱发本病。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以男性较多见,发病年龄较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为早。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若能及早预防和治疗,可控制病情发展或保持一定视力,若误治或失治,则易导致失明。
本病的发病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其局部解剖因素主要是眼轴较短、角膜较小、前房浅、房角狭窄,且晶状体较厚、位置相对靠前,使瞳孔缘与晶状体前表面接触紧密,房水越过瞳孔时阻力增加。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晶状体厚度增加,与虹膜更加贴近,以致房水经过晶状体与虹膜之间的空隙时阻力增加,形成生理性瞳孔阻滞,导致后房压力比前房高。当瞳孔中度散大时,周边虹膜更加前移,在房角入口处与小梁面相贴,房角关闭,以致房水排出受阻,引起眼压急剧升高,这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最常见的局部解剖因素。本病与神经体液调节失常导致的葡萄膜充血,虹膜前移,堵塞房角,也有密切关系。其诱发因素主要是情绪激动、悲哀哭泣、精神创伤、过度劳累、气候突变、暴饮暴食、药物散瞳等,长期暗室工作也可诱发本病。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眼球的解剖变异,其程度较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者为轻,瞳孔阻滞现象也不如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明显。其眼压升高,也是由于周边虹膜与小梁网发生粘连,使小梁功能受损所致。但其房角粘连是由点到面逐步发展,小梁网损害为渐进性,眼压水平也随着房角粘连范围的缓慢扩展而逐步上升。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有几个不同的临床阶段(分期),不同的病期各有其一定的特点。
(1)临床前期:如一眼发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具有浅前房、窄房角、虹膜膨隆等局部解剖因素,那么没有任何症状的另一眼为临床前期。若有家族史,暗室试验阳性,双眼具有浅前房、窄房角、虹膜膨隆等局部表现,但未发作,也为临床前期。
(2)前驱期(先兆期):表现为一过性或反复多次的小发作,如一过性虹视、雾视、眼胀,或伴同侧鼻根部酸胀、额部疼痛,经休息后自行缓解或消失。若即刻检查可发现眼压升高(常在40mmHg以上)、眼局部轻度充血或不充血、角膜轻度雾状浑浊、前房浅、瞳孔稍扩大、对光反射迟钝。
(3)急性发作期:起病急,自觉患眼剧烈胀痛,甚至眼胀欲脱,伴同侧头痛、虹视、畏光、流泪、视力急剧下降,严重者仅留眼前指数或光感,可有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检查可见眼睑水肿,混合充血,角膜上皮水肿呈雾状或毛玻璃状,角膜后色素沉着,前房极浅,瞳孔中度散大,常呈竖椭圆形及淡绿色,对光反射消失。眼压一般在50mmHg以上,个别严重病例可高出本人舒张压。因角膜水肿,眼底多看不清。眼压下降后,症状减轻或消失,视力好转。但常留下角膜后色素沉着、虹膜扇形萎缩、房角广泛后粘连、瞳孔无法恢复正常形态和大小等眼前节改变。高眼压可引起瞳孔区晶状体前囊下呈多数性、卵圆形或点片状灰白色浑浊,称为青光眼斑。临床上凡见青光眼斑,则提示曾有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大发作。
(4)间歇期:小发作后自行缓解、小梁网尚未受到严重损害者为间歇期。其诊断主要依据为,有明确小发作史;房角开放或大部分开放;不用药或少量缩瞳药即能使眼压稳定在正常范围。急性大发作经积极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消失,视力部分或完全恢复,也可进入间歇期,但随时有急性发作的可能。
(5)慢性期:急性大发作或反复小发作后,病情呈慢性进展,视力下降,视野改变,房角广泛粘连,小梁网功能大部分遭受破坏,眼压中度升高,眼底视盘呈病理性凹陷及萎缩,并出现相应视野缺损。
(6)绝对期:持续性高眼压,使视神经遭受严重损害,视力全部丧失,有时可出现眼部剧烈疼痛。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在发作时眼前部没有充血,自觉症状也不明显,如果不查房角易被误诊为开角型青光眼。本病发作时常有虹视,其他自觉症状如头痛、眼胀、视物模糊等,都比较轻微,眼压中度升高,多在40mmHg左右。发作时房角大部分或全部关闭,充分休息和睡眠后,房角可再开放,眼压下降,症状消失。随病情发展或反复发作,房角即发生粘连,继而眼压持续升高,晚期则出现视神经萎缩,视野缺损,最后完全失明。
本病的治疗主要有局部治疗,全身治疗和手术治疗。
(1)局部治疗:主要是缩瞳剂,1%~2%毛果芸香碱滴眼剂。急性大发作时,每3~5分钟滴眼1次,共3次,然后每30分钟滴眼1次,共4次,以后改为1小时滴眼1次,待眼压降低、瞳孔缩小后,改为4次/日。亦可同时使用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药,常用0.25%~0.5%噻吗洛尔滴眼剂,1~2次/日,或用0.25%~0.5%盐酸倍他洛尔滴眼剂,1~2次/日。
(2)全身治疗:①碳酸酐酶抑制药。能抑制房水分泌。常用乙酰唑胺口服,一般首次药量为250mg,以后每次125mg,降压作用可保持6小时左右。同时服氯化钾或氨苯蝶啶,以减少其排钾的副作用。对磺胺类过敏及肾功能与肾上腺皮质功能严重减退者禁用。②高渗药。本类药能提高血浆渗透压,吸取眼内水分,使眼压迅速下降,但作用时间短,一般仅用在术前降压。常用的有20%的甘露醇、50%的甘油等。
(3)手术治疗:临床前期适宜施行虹膜周边激光打孔或做虹膜周边切除术。间歇期一般认为房角粘连小于1/3周者,可做虹膜周边切除术;大于1/2周者则需做眼外引流术。急性发作期经药物治疗,眼压基本控制,充血明显消退,前房反应消失后,若停药48小时眼压不回升,房角功能性小梁1/2以上开放,眼压描记之c值在0.19以上者,可施行虹膜周边切除术;对于眼压不能控制到正常范围,房角已发生广泛前粘连者,应考虑施行小梁切除术或其他滤过性手术。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在房角出现周边虹膜前粘连及小梁受损害之前,一般采用虹膜周边切除术,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对于晚期病例,房角大部分闭塞,一般应做小梁切除术等滤过性手术。
7.中医如何诊治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中医称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为“绿风内障”“五风内障”等。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与中医学“黑风内障”(《秘传眼科龙木论》)相似。
中医认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病因与发病多为七情内伤,情志不舒,郁久化火,火动风生,肝胆风火上扰;或肝气乘脾,聚湿生痰,痰郁化热生风,肝风痰火上扰清窍;或肝气郁结,气机阻滞,疏泄失权,气火上逆;或劳神过度,嗜欲太过,阴精内损,肝肾阴虚,阴不制阳,风阳上扰;或脾胃虚寒,浊气不化,饮邪上犯;或肝肾阴虚,水不制火,虚火上炎等,均可导致气血失和,气滞血瘀,眼孔不通,目中玄府闭塞,神水瘀滞,而酿生本病。
根据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肝经风热、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肝气郁结、肝经虚寒5种证型。
(1)肝经风热证:症见眼胀欲脱,头痛剧烈,视力锐减,球结膜混合性充血,角膜水肿,瞳孔散大,色呈淡绿,眼压显著增高,烦躁口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治宜搜肝清热,利湿化痰,方用回光汤加减:羚羊角0.3~1g(或山羊角15g替代),玄参15g,知母10g,龙胆草10g,荆芥10g,防风10g,法半夏10g,僵蚕6g,菊花10g,细辛3g,川芎5g,茯苓20g,车前子20g(包煎)。混合充血明显者,加赤芍10g,牛膝10g,以凉血散瘀;风甚头痛者,加羌活10g,以祛风止痛;气滞眼胀痛者,加槟榔10g,以行气止痛;口苦胁痛者,加栀子10g,以清泻肝胆;恶心呕吐者,加竹茹10g,以和胃降逆;热结大便秘结者,加芒硝(后下)10g,以泻腑通便;溲赤短少者,加猪苓10g,川木通10g,以清利小便。
(2)肝火上炎证:症见头痛如劈,眼珠胀痛欲脱,耳鸣耳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视物昏矇,虹视,结膜混合充血,角膜雾状浑浊,瞳孔散大,眼压增高,小便黄赤,情志不舒,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火,方用加味龙胆泻肝汤:龙胆草10g,黄芩10g,栀子10g,泽泻10g,川木通10g,车前子10g(包煎),当归10g,柴胡10g,生地黄30g,羌活10g,防风10g,大黄(酒炒)10g,甘草5g。大便通畅者,去大黄;眼胀甚者,加夏枯草10g,以清肝明目,利尿降压;眼红甚者,加红花10g,赤芍10g,以活血祛瘀。
(3)肝阳上亢证:症见眼胀头痛,视物模糊,虹视,眼压中度升高,瞳孔散大,时愈时发,腰膝酸软,面红咽干,眩晕耳鸣,舌红少苔,脉弦细。治宜平肝潜阳,方用平肝潜阳汤加减:石决明20g(包煎),磁石20g(包煎),珍珠母20g(包煎),天麻10g,钩藤10g(后下),熟地黄30g,枸杞子10g,菊花10g,山茱萸10g,泽泻10g。若见五心烦热,加知母10g,黄柏10g,以降虚火。
(4)肝气郁结证:症见目珠胀痛,视物昏矇或视灯火有红绿色彩圈,角膜雾状混浊,瞳孔散大,眼压增高,性情急躁或精神抑郁,胸闷,舌红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解郁,方用加味开郁汤加减:香附10g,青皮10g,荆芥10g,防风10g,川芎5g,栀子10g,柴胡10g,车前子10g(包煎),当归10g,白芍10g,牡丹皮10g,夏枯草10g,甘草5g。肝郁化火而生风者,加羚羊角0.3~1g(或山羊角15g),钩藤10g,以平肝熄风;眼内有红丝者,加红花5g,生地黄15g,以凉血散瘀。
(5)肝经虚寒证:症见头痛眼胀,痛牵巅顶,眼压增高,视物昏矇,瞳孔散大,干呕吐涎沫,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治宜温肝降逆,方用加味吴茱萸汤:吴茱萸6g,党参10g,法半夏10g,陈皮10g,茯苓20g,枳壳10g,生姜10g,大枣5枚。眼胀痛甚者,加石决明10g(包煎),珍珠母10g(包煎);巅顶痛者,加藁本10g,细辛3g。
8.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如何预防
闭角型青光眼是重要而常见的致盲眼病,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宣传有关青光眼的知识,争取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已确诊的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定期检查眼压和视野。由于急躁恼怒、抑郁悲伤、过度兴奋及劳累紧张均可使本病发作,因此,有青光眼的患者,必须保持心情开朗,避免情绪过度激动。平时要摄生有道,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劳逸得当。室内光线要充足,不宜做暗室工作,不看或少看电视。老年人要慎用或不用散瞳药。由于本病发病属双侧性,其发作可有先有后,如一眼已确诊,另一眼虽未发作,亦须密切予以观察,定期检查,或考虑采取必要的预防性措 施,如做预防性虹膜切除。对疑似病例,应追踪观察,必要时做激发试验,以明确诊断,及早治疗。
治疗原则为闭角型青光眼一经确诊就必须手术治疗,但术前必须使用药物将眼压降至正常范围。术前中医辨证论治,可减轻患者的自觉症状,改善局部体征;术后使用祛风活血中药,可减少术后反应,并提高患者的视功能。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容易致盲的眼病之一,必须进行紧急处理。其处理程序是:先用缩瞳药、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药及碳酸酐酶抑制药或高渗药等迅速降低眼压,使已闭塞的房角开放。待眼压下降后及时选择适当手术防止再发。
9.怎样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又称慢性单纯性青光眼,是一种由眼压升高而致视神经损害、视野缺损,最后导致失明的眼病。其特点是眼压虽然升高,但房角宽而开放,即房水外流受阻于小梁网-Schlemm管系统。本病进展相当缓慢,且无明显自觉症状,不易早期发现,部分患者直到视野损害明显时才就诊。约50%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早期检查眼压正常,因此多次随访检查眼压十分必要。本病多见于20~60岁的患者,男性略多于女性,多为双眼发病。
本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明了,可能与遗传有关。其阻滞房水流出的确切部位还不够清楚。目前一般认为房水外流受阻于小梁网-Schlemm管系统。病理改变包括小梁网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变性,小梁内皮细胞脱落或增生,小梁条索增厚,网眼变窄或闭塞,Schlemm管内壁下的近小管结缔组织内有高电子密度斑块物质沉着,Schlemm管壁内皮细胞的空泡减少等。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开角型青光眼具有多基因或多因素的基因致病倾向性。
本病发病较为隐蔽,进展缓慢。一般双眼发病,可有先后轻重之分。多数人早期自觉症状不明显或无自觉症状。少数人可因视力过度疲劳或失眠后眼压升高出现眼胀、头痛、视物模糊或虹视。随着病情进展,眼胀、头痛等症状可以加重。晚期视野缩小,低视力或失明。检查可见双眼眼压、视盘、视野改变及瞳孔对光反射的不对称性。①眼压:早期表现不稳定,正常或一天之内有数小时眼压升高,随病情发展,眼压逐渐增高。②眼前节多无明显异常。在双眼视神经损害程度不一致时,可发生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障碍。③眼底表现为视盘凹陷进行性扩大加深,垂直径杯/盘(C/D)值增大,常大于0.6,或两眼视盘凹陷不对称,杯/盘之差值>0.2,视盘上或盘周浅表线状出血,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病至晚期,视盘边缘呈穿凿状,盘沿几乎消失,视盘血管偏向鼻侧,由凹陷边缘呈屈膝状爬出,视盘颜色苍白。有的病例在视盘上还可见动脉搏动。④视野缺损在视盘出现病理性改变时就会出现。早期主要有孤立的旁中心暗点、弓形暗点、与生理盲点相连的鼻侧阶梯。旁中心暗点多见于5°~25°范围,生理盲点的上、下方。进展期可出现环状暗点、扇形暗点、鼻侧视野缺损和向心性视野缩小。晚期形成管状视野或仅存颞侧视野。由于部分晚期,甚至仅存管状视野的青光眼患者的中心视力仍可保留在1.0左右,因而以往认为青光眼对中心视力的影响不大。但近年研究发现,除视野改变外,青光眼对黄斑功能也有损害,表现为后天性色觉障碍,视觉对比敏感度下降,以及图形ERG、VEP的异常等。但这些指标异常的特异性不如视野变化强。
局部治疗:如滴用1~2种药物即可使眼压控制在安全水平,视野和眼底改变不再进展,患者能配合治疗并定期复查,则可先试用药物治疗。药物使用以浓度最低、次数最少、效果最好为原则。先从低浓度开始,若眼压不能控制者改用高浓度;若仍不能控制者,改用其他降眼压药或联合用药,保持眼压在正常范围。局部常用滴眼剂有①缩瞳药。如用1%~2%毛果芸香碱滴眼,3~4次/日。②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常用0.25%~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剂,2次/日,或用0.25%~0.5%盐酸倍他洛尔、0.3%美替洛尔滴眼剂,1~2次/日。但对有心脏传导阻滞、窦房结病变、支气管哮喘者,忌用马来酸噻吗洛尔。③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药。常用1%肾上腺素、0.1%地匹福林滴眼剂,2~3次/日。对严重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不宜使用。④碳酸酐酶抑制药。如用2%杜塞酰胺滴眼剂,3次/日。⑤前列腺素制药。如0.005%拉坦前列素滴眼剂,1 次/日,以通过增加葡萄膜巩膜旁道的房水引流来降低眼压。
全身治疗:①碳酸酐酶抑制药。如口服乙酰唑胺,每次0.125g,2次/日,或每次0.0625g,3次/日。②高渗药。常用50%甘油2~3ml/kg,口服,或用20%甘露醇1~2g/kg,快速静脉滴注。
手术治疗:①激光治疗。如药物治疗不理想,可试用氩激光小梁成形术。②滤过性手术。是通过角巩膜切口后造成的滤过通道,使房水流出眼外,进入结膜下,从而防止眼压升高的一种手术。以往仅用于没有条件进行药物治疗,或药物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长期用药者。近来有人主张一旦诊断明确,且已有明显视盘、视野改变时,滤过性手术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手段,并认为比长期药物治疗失败后再做手术的效果更好。目前小梁切除术是最常用的术式,也可选用非穿透性小梁手术、巩膜扩张术等。
10.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中医诊治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医称“青风内障”,又名“青风”。认为多因情志抑郁,忧忿悖怒,肝气郁结,郁而化火,上扰清窍;或素有头风痰火,又因情志不舒,肝郁化火,痰火相搏,升扰于目;或劳瞻竭视,真阴暗耗,肝肾阴亏,阴不潜阳,肝阳上亢等致气血不和,脉络不利,玄府闭塞,神水瘀积,酿生本病。
根据临床表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可分为:气郁化火、肝经风热、肝阳上亢、肝肾阴虚4种证型。
(1)气郁化火证:症见常在情绪波动后出现头目胀痛,或有虹视,眼压升高,情志不舒,胸胁满闷,食少神疲,心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疏肝清热,方用舒肝明目汤(张怀安经验方)加减: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0g,白术10g,桑寄生10g,桑椹20g,女贞子20g,茯苓10g,决明子10g,首乌藤10g,夏枯草10g,槟榔10g,车前子10g(包煎),菊花10g,甘草5g。若因肝郁而阴血亏虚较甚者,加熟地黄10g,以滋阴养血。
(2)肝经风热证:症见头眩目痛,眼压偏高,心烦而悸,食少痰多,胸闷恶心,口苦,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滑或滑数。治宜搜肝清热,利湿化痰,方用回光汤加减:羚羊角0.3~1g(或山羊角15g),玄参15g,知母10g,龙胆草10g,荆芥10g,防风10g,法半夏10g,僵蚕6g,菊花10g,细辛3g,川芎5g,茯苓20g,车前子20g(包煎)。混合充血明显者,加赤芍10g,牛膝10g,以凉血散瘀;风甚头痛者,加羌活10g,以祛风止痛;气滞眼胀痛者,加槟榔10g,以行气止痛;口苦胁痛者,加栀子10g,以清泻肝胆;恶心呕吐者,加竹茹10g,以和胃降逆;热结大便秘结者,加芒硝10g(冲服),以泻腑通便;溲赤短少者,加猪苓10g,川木通10g,以清利小便。
(3)肝阳上亢证:症见劳倦后眼症加重,头痛目胀,眼压偏高,瞳神略有散大,视物昏矇,心烦面赤,腰膝酸软,面红咽干,眩晕耳鸣,舌红少苔,脉弦细。治宜平肝潜阳,方用平肝潜阳汤加减:石决明20g(包煎),磁石20g(包煎),珍珠母20g(包煎),天麻10g,钩藤10g(后下),熟地黄30g,枸杞子10g,菊花10g,山茱萸10g,泽泻10g。五心烦热者,加知母10g,黄柏10g,以降虚火;心烦失眠者,加酸枣仁10g,茯苓15g,以养心安神;口苦者,加夏枯草10g,以清肝明目。
(4)肝肾阴虚证:症见病久瞳神渐散,中心视力日减,视野明显缩窄,眼珠胀硬,头晕耳鸣,失眠健忘,腰膝酸软,舌红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数。治宜补益肝肾,方用明目二地汤加减:生地黄15~30g,熟地黄15~30g,枸杞子10g,菊花10g,麦冬10g,五味子10g,石斛10g,石决明20g(包煎),茯苓20g,山茱萸6g。若嫌力薄者,加菟丝子10g,以补肝肾明目;气血不足者,加黄芪15g,党参10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0g,以补益气血。
11.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有何注意事项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病因比较复杂,目前尚难从根本上防止发病,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力求减低对视功能的损害,避免致盲的严重后果。首先,要开展对本病有关知识的宣传,在30岁以上成年人中进行普查,以发现早期病例。其次,有以下可疑本病的患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做进一步检查:①主诉有一过性虹视、雾视现象,并伴有头痛,但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者;②不能解释的视疲劳,不明原因的视力下降,特别是戴镜或频换眼镜仍感不适者;③家族中有本病患者,而本人兼有不明原因的视力下降或其他可疑症状者;④一眼已患本病者的“健眼”,视盘或视野有可疑变化者;⑤24小时内眼压波动幅度大于8mmHg或眼压高于24mmHg者。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若通过药物能使眼压控制在安全水平,视野和视盘损害不继续加重者,可不行手术治疗;若药物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长期用药者,须手术治疗。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患者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生活有规律,少用目力,不要暴饮暴食,戒除烟酒。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使内火有下导之机。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炙煿,避免酿成脾胃湿热。近年来,有学者发现颈椎病对眼压有影响,对颈椎小关节错位患者要及时检查复位,排除对眼压有影响的因素。
12.青光眼患者的“八大注意”事项
青光眼是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发病率约占全民的1%,40岁以上的每50个人中就有一位患者。一般来说,青光眼不能被治愈,但能控制。一旦确诊,就需要经常的、终身的护理。不停地观察和治疗以控制眼压,从而保护视神经,防止视力损坏。眼科医师张健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青光眼患者的“八大注意”事项,供广大患者参考。
(1)青光眼危害性大,诊断治疗均比较复杂。所以,得病后要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需要药物治疗者,要严格按医生规定的方法用药,自己不要随便增减药量或中断治疗,并定期到医院复查。
(2)眼压下降后应及时停用降眼压药物或调整用药。经过手术治疗的病人,也要定期到医院检查,让医生了解术后眼压情况,以便及时处置,千万不要认为眼压降至正常,症状消失了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3)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一眼发作青光眼后,另一眼即使用药也会有50%的人在5年内急性发作;如果不用药,则80%的人在5年内急性发作。所以,除高龄或全身状态不良者外,患者在手术后,另一眼应进行预防性手术或坚持继续用药。
(4)先天性青光眼一定要早期手术,切不可错误地认为孩子年龄尚小,等长大一些再手术而遗恨终生。
(5)慢性青光眼一般需要检查的项目比较多,有些需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才能确诊。所以,病人要与医生积极配合,耐心地接受各种检查,千万不要因怕麻烦或认为病情不重而延误诊断和治疗。
(6)在治疗其他疾病时,要向医生说明自己患青光眼,以避免应用导致青光眼急性发作的药物。
(7)青光眼易误诊为胃肠炎或颅内疾患,症状轻者易误诊为视疲劳、眼花、神经衰弱或偏头痛等而往往延误治疗时机,应注意及时到眼科检查治疗,家族中有青光眼病人者尤应注意。
(8)在处理日常生活或工作时,要避免情绪激动。不喝浓茶及咖啡,一次不要喝大量的水或饮料,口渴时少量多次喝。尽量不吸烟、少喝酒,勿暴饮暴食,少食辛辣、牛肉、狗肉等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睡眠充足。避免在暗室停留过久,勿在暗光下阅读。看电影、电视时间不宜过久。
13.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如何防治
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即青光眼睫状体炎危象,是前部葡萄膜炎伴青光眼的一种特殊形式。既有明显眼压升高,同时伴有角膜后沉着物的睫状体炎为特征。为常见的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多发生于20~50岁的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以单眼发病居多,偶可双眼发病,起病甚急,常反复发作。如不伴有原发性青光眼,则预后良好。
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发现,发作期内房水中前列腺素,尤其是前列腺素E的浓度较高,间歇期时又恢复正常水平,认为是前列腺素介导的炎症反应。本病与劳累,尤其是脑力疲劳和精神紧张也有关。
本病多骤然起病,单眼发生,轻度头痛,眼胀不适,视物模糊,虹视。眼压中度升高,通常为40~60mmHg,前房不浅,瞳孔轻度散大或散大不明显,对光反射好。同时可有睫状体炎的表现,如睫状充血,角膜后壁有灰白色、大小不一、数目不多的沉着物(KP),房水丁道尔征阳性。但患者房角开放,无粘连,从不发生瞳孔后粘连,也无瞳孔缩小,易反复发作。炎症发作和眼压升高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周,1~2周内能自行缓解,缓解后眼压、房水流畅系数、视野、激发试验等均属正常。
局部治疗:在发作期可滴用0.5%可的松或0.025%地塞米松滴眼剂,或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或局部滴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如普南卟灵滴眼剂。眼压偏高时,滴用0.25%~0.5%马来酸噻吗洛尔、1%肾上腺素滴眼剂。全身治疗:口服吲哚美辛(消炎痛),每次25~50mg,3次/日,或氟芬那酸每次200~400mg,3次/日。如表现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则按该病处理。
中医认为本病与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输布失常有关。由于肝的疏泄功能关系着整个人体气机的通畅,脾的运化对水湿津液的代谢至关重要。若七情所伤,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气血失调,气滞血瘀,神水瘀积;或肝木犯脾,脾失健运,津液停聚,化为痰湿,上犯目窍,玄府不通,神水滞留则成本病。属肝郁气滞者,治宜疏肝清热,活血利水,方用舒肝明目汤加减: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0g,白术10g,桑寄生10g,桑椹20g,女贞子20g,茯苓10g,决明子10g,首乌藤10g,夏枯草10g,槟榔10g,车前子(包煎)10g,菊花10g,甘草5g。眼胀明显者,加香附10g,川芎5g,以疏肝行气;眼压较高,舌质紫暗者,加泽泻10g,丹参10g,以利水活血;因肝郁化火者,治宜清肝泻火,方用加味龙胆泻肝汤:龙胆草10g,黄芩10g,栀子10g,泽泻10g,川木通10g,车前子10g,当归10g,柴胡10g,生地黄30g,羌活10g,防风10g,大黄(酒炒)10g,甘草5g。目珠疼痛甚者,加夏枯草15g,以清肝火、散郁结。属痰湿上泛者,治宜祛痰化湿,利水明目,方用温胆汤加减:半夏10g,陈皮10g,茯苓30g,甘草5g,竹茹10g,枳实10g。舌苔黄腻者,加黄连5g,以清热利湿;角膜后羊脂状沉着物迟迟不退者,加党参10g,薏苡仁10g,肉豆蔻6g,以健脾化湿。
本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虽有利于控制炎症,但又可升高眼压,应尽量缩短使用时间。高眼压时可用降眼压药物治疗,如发生视功能损害,可施行眼外引流手术治疗。中医药治疗有利于控制炎症和降低眼压。本病患者应少用眼,勿过劳,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肥甘厚味,以免化火生痰。本症与一般青光眼不同,不宜滴缩瞳药。
14.先天性青光眼如何防治
先天性青光眼是胎儿发育过程中,前房角组织发育异常,使眼压升高的眼病。一般分为婴幼儿型青光眼和青少年型青光眼。部分患者有家族遗传史,多双眼发病,男女之比约为2∶1。
本病病因尚未充分阐明。以往认为小梁网上有一层无渗透性的膜覆盖,但缺乏组织学证明。在病理组织学上,发现虹膜根部的附着点前移,有时可见到过多的虹膜突覆盖在小梁表面。葡萄膜小梁网致密而缺乏通透性等,都提示房角结构发育不完全,与胚胎后期分化不完全的房角形态相似。晚期病例,还可见到Schlemm管闭塞,这可能是长期眼压升高的结果而不是发病的原因。
先天性青光眼若为婴幼儿,90%在1岁时即出现症状。早期多有畏光流泪、眼脸痉挛。角膜及眼珠不断增大,角膜横径超过12mm,角膜呈毛玻璃样浑浊,有时可见到后弹力层膜破裂及条状基质浑浊。瞳孔散大,眼压升高,房角异常及青光眼性视盘凹陷。若为青少年,一般在6岁以后、30岁以前发病,其表现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基本一致,症状隐蔽,病久可有视盘凹陷萎缩及视野缺损。
本病的治疗原则上一旦诊断应尽早手术。抗青光眼药物引起儿童的全身不良反应严重,耐受性差,仅用作短期的过渡治疗,或适用于不能手术的儿童。药物治疗的原则,也是选择低浓度和全身影响小的制剂。局部治疗:可用0.25%马来酸噻吗洛尔0.25%的倍他洛尔、1%毛果芸香碱滴眼剂滴眼,2次/日。全身治疗:口服乙酰唑胺,按5~10mg/kg体重,3~4 次/日。手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措施,约80%的病例,有望通过房角切开术或小梁切开术控制眼压。晚期病例则以选用小梁切除术为妥。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眼部发育异常,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肾虚不能化气行水,眼孔不通,神水淤积所致。属肝肾阴虚者,治宜补益肝肾,方用明目二地汤加减:生地黄6g,熟地黄6g,枸杞子6g,菊花5g,麦冬5g,五味子2g,石斛5g,石决明6g(包煎),茯苓6g,山茱萸3g。气血不足者,加黄芪6g,党参6g,当归5g,白芍5g,以补益气血;纳差者,加神曲5g,山楂5g,以健脾化食。脾虚湿泛者,治宜健脾益气,渗湿行滞,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6g,茯苓10g,白术6g,炙甘草3g,山药10g,白扁豆6g,薏苡仁5g,桔梗5g,砂仁2g,莲子6g,陈皮3g。若角膜水肿者,可加猪苓5g,泽兰5g,牛膝5g,以增消肿行滞之效。
先天性青光眼眼压控制后,还须矫正常常合并存在的近视性屈光不正,以防弱视形成。先天性青光眼术后结合全身情况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疗效显著。
15.“世界青光眼日”的来历及其意义
世界青光眼日是由世界青光眼学会联合会(现在改称世界青光眼联合会)和世界青光眼患者联合会联合发起的旨在宣传青光眼,提高知晓率,提高预防率的活动的探讨下建立的。世界青光眼日定在每年3月6日。
为什么建立世界青光眼日?青光眼是一个全球最常见的,不可逆性的致盲眼病。虽说全球最常见的致盲眼病是白内障,但白内障是可以治愈的,而青光眼在现阶段的水平上是不可治的,所以叫做全球最常见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据估计全球有6000万到7000万的青光眼患者,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到2020年的时候,全球的青光眼患者可能会达到8千万。中国的青光眼患者,以视神经有损害作为标准的话,大概有500万到600万,到2020年会高达800万左右。在这些青光眼患者中,有10%的人最终会完全失去视力而进入盲人的行列。在全球的盲人行列中,青光眼造成的盲目的比例占10%左右,在个别地区,由青光眼造成的盲目比例可以高达30%,这是一个全球性的严峻问题。在所有致残的疾病中,盲目所造成的致残是最严重的,这就是为什么青光眼的防治倍受医疗界重视的原因。
十、玻璃体疾病
玻璃体是无色透明的胶质体,充满在晶状体后面的空腔内,其主要成分是水和少量胶原与透明质酸等。玻璃体本身既无神经和血管,也无固定的细胞,全靠房水及脉络膜等组织供给营养,新陈代谢也甚微,一旦丢失,不可再生。
因为玻璃体是透明的,如周围组织有外伤、炎症、出血,就会使玻璃体浑浊而影响视力。
玻璃体除参与屈光和维持眼球形态外,还有支撑视网膜的作用。若玻璃体液化或手术时丢失过多,则支撑力减弱而导致视网膜脱离。
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玻璃体手术迅速发展完善,已成为多种眼后段疾病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1.玻璃体炎性浑浊如何防治
玻璃体炎性浑浊是由邻近组织的炎性渗出物进入玻璃体所致。本病临床上比较常见,可单眼或双眼发病,病程一般较长,病因复杂。
本病多因各种类型的葡萄膜炎及视网膜炎所产生的炎性细胞、渗出物及坏死组织等病理产物进入玻璃体内所致。
患者常自觉眼前有黑影飘动,其形状不一,可呈点状、丝网状、绒球状或团块状,随眼球转动呈现无规律的飘动。视物模糊,视力不同程度的减退,严重者视力显著下降。
检眼镜下可见程度不等、形状不一的浑浊物漂动。严重浑浊时,眼底像模糊不清。裂隙灯显微镜加前置镜下,如为红褐色粗大点状浑浊物,多见于重症葡萄膜炎;如为细小色素颗粒浑浊物,多为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及交感性眼炎的早期表现;如为块状、束状和分枝状浑浊,多是结核所致;如为灰白色弥漫性尘埃状浑浊,为梅毒的特征;如在下部周边玻璃体呈雪球状,则多数呈慢性反应而发生玻璃体液化。严重的变性浑浊伴有积血时,多不易吸收,最终被机化而形成致密的富有血管的纤维膜。纤维膜收缩时可引起玻璃体后脱离、视网膜脱离甚至眼球萎缩。
本病的治疗主要针对原发病的病因。如为葡萄膜炎者,可用皮质类固醇,具体参照葡萄膜炎章节。炎症静止或稳定,可用碘制剂治疗,以加强浑浊物的吸收,如每日肌内注射普罗碘胺注射液0.4g,10次为1个疗程,可用3~4个疗程。如玻璃体内有增生纤维膜而牵引视网膜脱离者,可考虑玻璃体切割术。
中医称本病为“云雾移睛”,认为因湿热内蕴,熏蒸目窍;或阴虚火旺,灼伤神膏所致。属湿热蕴蒸者,治宜清热利湿,方用猪苓散加减:猪苓10g,川木通10g,大黄(后下)10g,栀子10g,狗脊10g,萹蓄10g,苍术10g,车前子10g(包煎),决明子10g,滑石10g(包煎),玄参15g,生地黄15g,桑椹20g,女贞子20g。目赤胀痛者,加柴胡10g,龙胆草10g,夏枯草10g,以清肝泻火;前额疼痛者,加白芷10g,赤芍10g,以活血化瘀止痛;玻璃体内有机化物者,可加昆布10g,海藻10g,牡蛎10g,以软坚散结。阴虚火旺者,治宜滋阴降火,方用知柏地黄二至汤加减:知母10g,黄柏10g,生地黄20g,牡丹皮10g,茯苓20g,泽泻10g,山茱萸6g,山药15g,墨旱莲10g,女贞子10g,桑椹10g,玄参10g,决明子15g。肺阴不足者,可加沙参10g,麦冬10g,以滋肺养阴;血瘀者,可加丹参10g,牛膝10g,以活血化瘀;肝气郁结者,可加柴胡10g,茺蔚子10g,以疏肝解郁。
对于本病应早期诊断,早期积极地治疗,以防病情加重。患者应保持情绪乐观,避免烦躁、沮丧。忌食辛辣炙煿之品。
2.玻璃体积血性浑浊如何防治
玻璃体积血性浑浊是因周围组织出血积于玻璃体内所致,常继发于眼外伤或视网膜血管性疾病。
任何原因导致的视网膜、葡萄膜血管破裂都可形成玻璃体积血性浑浊。最常见的原因以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如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其病变血管或新生血管
破裂可造成大量出血,进入玻璃体。其次是眼外伤或眼内手术损伤血管所致。其他还有老年黄斑盘状变性、视网膜血管瘤、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等。
本病的临床表现依积血量的多少而不同。积血量少者,自觉眼前有点状或条状黑影飘动,视力无明显影响或轻度减退,眼内检查可见玻璃体内有点状或条状浑浊物漂移,有的还可见到原发病灶。积血量多者,视力急剧减退,甚至仅有光感,眼底检查无红光或仅见微弱红光反射,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见前玻璃体内有大量红细胞或鲜红色血块。若积血量多,日久不吸收,或病情迁延,反复出血,可形成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若积血阻塞房角,影响房水循环,或房角有新生血管,均可继发青光眼。
玻璃体积血性浑浊应首先治疗原发病,如原发病不明确则对症处理。新鲜出血者以止血为主,卡巴克络10mg,或酚碘乙胺500mg,肌内注射,1~2次/日;或静脉缓注氨甲环酸100~300mg,用25%葡萄糖或0.9%生理盐水稀释,1次/日。亦可口服止血药,如维生素C、维生素K等。对于由视网膜静脉阻塞引起者,可用尿激酶500~1000U,溶于0.5~1ml生理盐水中做球结膜下或球旁或球后注射,每周1次,可用2~3次;也可用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加尿激酶3000~10000U静脉滴注,1次/日;或用右旋糖酐-40500ml静脉缓滴。注意用前先查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凝血因子Ⅱ时间及活动度。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陈旧性玻璃体积血,治疗6个月视力低于0.05,或治疗3个月,玻璃体内有纤维组织增生者,应尽早行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术,以防止玻璃体增生引起牵引性视网膜脱离。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灼伤脉络,血溢脉外;或因情志不舒,肝气上逆,气逆血阻,瘀血内停;或因眼部外伤,脉络破损所致。属阴虚火旺者,治宜滋阴降火,方用知柏地黄二至汤加减:知母10g,黄柏10g,生地黄20g,牡丹皮10g,泽泻10g,茯苓20g,墨旱莲10g,女贞子10g,桑椹10g,生蒲黄10g(包煎),白茅根10g,车前子10g(包煎)。头晕目眩者,加石决明15g(包煎),珍珠母15g(包煎),以平肝潜阳。瘀血内停者,治宜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生地黄20g,红花5g,桃仁10g,赤芍10g,川牛膝10g,柴胡10g,当归10g,川芎5g,枳壳10g,泽泻10g,车前子10g(包煎)。有新生血管者,加丹参10g,三七粉3g(冲服),以化瘀止血;视网膜有增生带者,加昆布10g,海藻10g,牡蛎10g,以软坚散结。若为外伤血瘀者,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10g,红花10g,生地黄20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5g,牡丹皮10g,荆芥炭10g,生蒲黄10g,甘草5g。新近外伤有出血倾向者,加白茅根10g,藕节10g,侧柏炭10g,以止血;若外伤日久,无继续出血者,加丹参10g,三七粉(吞服)3g,以加强活血化瘀。
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病情发展或进一步加重病情。同时患者应保持情绪乐观,避免烦躁、沮丧,忌食辛辣炙煿之物。在积血初期,宜卧床休息,少活动,少用目力,必要时包扎双眼休息。
3.玻璃体退变性浑浊如何防治
本病是由玻璃体退行性改变引起的眼病。多见于轴性高度近视眼及老年人,亦可因炎症、出血及眼底退行性变性后继发玻璃体退行性改变引起。本病临床上较多见,自觉眼前有蚊虫样物飞舞。多为双眼发病,起病缓慢,病程长,久治难愈。
多见于老年人,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终年的眼球运动使透明质酸与胶原细纤维相互分离,或因长期光照使视网膜代谢产生自由基,引起光中毒以及内分泌胶原细纤维与透明质酸的生化改变等因素有关。轴性高度近视者,有可能是扩张膨大的眼球使玻璃体单位体积中的胶原纤维及透明质酸的含量相对减少,因而容易液化。
患者常自觉眼前有蚊蝇样黑影飞舞,一般不明显影响视力。但若有玻璃体后脱离影响至黄斑部时,可有低视力或视物变形。检眼镜下可见蝌蚪状或丝状混浊物,混浊物可有透明或半透明感,如为高度近视者,眼底常有高度近视改变。渐进的玻璃体液化可致玻璃体后脱离,在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玻璃体腔中有一巨大的透明空腔及细长而屈曲的膜样纤维光带,在带上有时还可见到白色细小颗粒附着,这是由凝固的胶体和破碎的纤维沉着所致。纤维带可牵引视网膜引起裂洞,进而出现视网膜脱离。
本病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病。可用普罗碘胺注射液0.4g,肌内注射,1次/日;或10%碘化钾10ml口服,3次/日,一般10~15次为1个疗程。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年老体弱,肝肾阴虚,精血不足所致;或因用眼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亏虚,神膏失养所致。属肝肾阴虚者,治宜补益肝肾,方用明目地黄汤加减:熟地黄20g,生地黄20g,茯苓20g,山茱萸6g,山药15g,菟丝子15g,泽泻10g,牡丹皮10g,柴胡10g,当归10g,菊花10g,枸杞子10g。兼头晕,血压偏高者,加石决明20g(包煎),珍珠母30g(包煎),以平肝潜阳;肾虚明显者,加肉苁蓉10g,巴戟天10g,桑椹10g,以增强补肾之功;气血两虚者,治宜益气补血,方用八珍汤加减:党参10g,白术10g,熟地黄10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5g,猪苓10g,狗脊10g,黄精10g。若视久眼胀,视力疲劳者,加黄芪10g,柴胡10g,以补气升清;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10g,茯苓10g,以养心安神,亦可用归脾汤加减。
此外,患者应避免剧烈劳动以及增加眼部压力的动作,以免发生视网膜脱离。同时要注意不要用眼过度,以免视疲劳加重症状,并注意预防近视的发展。
4.飞蚊幻视症如何防治
飞蚊幻视是一种眼科常见的自觉症状,是指视野中有点状黑影飘动。在明亮或白色背景的衬托之下更为明显。常见于青壮年,可单眼或双眼出现。
飞蚊幻视多为胚胎残留组织细胞或少数生理细胞漏到玻璃体而投影到敏感的视网膜上的结果。
飞蚊幻视患者眼前常有点状或丝状黑影飘动,数目不多,一个或二三个,呈间歇性出现,在明亮背景注视时清晰可见,失眠后更明显,思想高度集中注视黑点时,又觉消失,一般对视力无影响,常有轻度屈光不正。眼底检查找不到病灶,玻璃体、脉络膜属正常范围。如有视力损害,应扩瞳,用眼底镜、三面镜检查,寻找有无视网膜裂孔等器质性病变。
飞蚊幻视无特殊治疗,有屈光不正者应配镜矫正。
中医学认为飞蚊幻视多因精神紧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心神不宁所致。治宜补益心脾,方用归脾汤加减:黄芪10g,党参10g,白术10g,茯苓20g,远志10g,酸枣仁10g,龙眼肉10g(后入),当归10g,木香5g,石菖蒲10g,神曲10g。睡眠不安,早醒多梦者,可加首乌藤10g,五味子5g,以养心安神;焦虑不安,精神紧张者,可加柴胡10g,白芍10g,以疏肝解郁。
飞蚊幻视如视力无影响,应劝患者不要寻视飞蚊,避免情绪紧张,必要时可定期检查眼底。
十一、视网膜疾病
视网膜结构精细、功能复杂,特别是黄斑区位于后极部,该区视网膜组织结构和生理活动特殊,脉络膜血流量大,极易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发生病变,如黄斑水肿、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此外,视网膜易受血管疾病的影响,如视网膜动脉阻塞、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1.视网膜动脉阻塞如何防治
视网膜动脉阻塞是指由视网膜中央动脉及其分支的阻塞引起的视网膜组织急性缺血,表现为无痛性的视力突然下降甚至盲目。其中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最严重,抢救不及时可能导致永久性的视力损害,是致盲的急重症之一。本病多发生于老人,特别是伴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多为单眼发病,男性比女性发病率稍高。
各种血管栓子阻塞动脉是视网膜动脉阻塞的主要原因之一,常发生于筛板和动脉分叉处。动脉硬化或炎症导致血栓的形成而发生本病。血管反射性痉挛和血管的舒缩神经兴奋异常是发生本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此外,血液黏度增加、血流变慢、外伤、动脉的灌注压和眼内压之间的平衡关系失调、动脉供血不足等,均可以诱发本病。球后注射偶可引起本病。
本病常突然起病,视力骤降,甚至失明,多无疼痛。部分病人在发病前可有一过性的黑矇和头痛头晕等。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时,外眼正常,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呈乳白色半透明浑浊、水肿,以后极部为甚。黄斑区可透见脉络膜红色背景,呈樱桃红色又称樱桃红斑,是本病的特征性体征。视盘色淡、水肿、边界模糊,动脉高度变细,甚至呈白色线条样,部分血管腔内的血柱呈间断状,静脉亦变狭窄。若为分支动脉阻塞,在其供血区出现灰白色水肿,血管变细,并有相应的视野缺损。常见并发症和后遗症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继发性视神经萎缩。
视网膜动脉阻塞超过240分钟(4小时)就会产生视神经萎缩,因此,应尽快予以抢救性治疗,球后注射妥拉唑啉25mg 或12.5mg,按摩眼球至少15分钟;或24小时内做前房穿刺,放液0.1~0.4ml。纤溶制剂:眶上动脉注射纤维溶解药,或动脉介入灌注治疗。全身治疗:立即吸入亚硝酸异戊酯或舌下含硝酸甘油。罂粟碱30~60mg,静脉滴注,1次/日;葛根素注射液200~400mg静脉滴注,1次/日,同时口服烟酸50~100mg,3次/日,也可口服胰激肽释放酶片,1~2片/次,3次/日。降低眼压:口服乙酰唑胺250mg,3次/日。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血络瘀阻,目窍失养。多因忿怒暴悖,肝气上逆,气血郁闭,脉络阻塞;或肝阳上越,上扰清窍,血流阻滞;或因劳视竭思,房劳过度,暗耗真阴,阴虚阳亢,气血失调;或因偏食肥甘厚味,痰热内生,上壅目窍;或因年老真阴渐绝,肝肾亏虚,肝阳上亢,气血上逆;或因心气亏虚,无力推动血行,络脉不利而发生本病。属气滞血瘀者,治宜理气活血通窍,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赤芍10g,川芎6g,桃仁10g,红花5g,白芷10g,生姜10g,大枣5枚,老葱白3根,黄酒适量,煎服。胸胁胀满者,酌加郁金10g,青皮10g,香附10g,以理气;头晕者,酌加天麻10g,以平肝降逆;视网膜水肿者,酌加泽兰10g,车前子10g(包煎),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痰热上壅者,治宜涤痰通络,活血开窍,方用涤痰汤加减:姜半夏10g,胆南星5g,橘红6g,枳实6g,茯苓10g,红参6g,石菖蒲6g,竹茹6g,丹参15g,红花5g,地龙10g,川芎10g,牛膝10g,泽兰10g,甘草3g,生姜10g,大枣5枚。热邪较甚者,可去红参、生姜、大枣,加黄连5g,黄芩10g,以增清热涤痰之功。阴虚阳亢者,治宜滋阴潜阳,方用镇肝熄风汤加减:龟板15g(先煎),玄参15g,天冬10g,白芍10g,龙骨15g(包煎),牡蛎15g(包煎),牛膝10g,赭石10g(包煎),川楝子10g,麦芽10g,茵陈10g,甘草5g。失眠者加酸枣仁10g,首乌藤10g,以养血安神;视网膜水肿者酌加泽兰10g,牛膝10g,以利水消肿。气虚血瘀者,治宜益气活血,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100g,桃仁10g,红花3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5g,地龙3g,泽兰10g,牛膝10g,葛根15g,丹参10g。心慌心悸,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10g,柏子仁10g,首乌藤10g,以养心安神;病久视力不提高者,加枸杞子10g,楮实子10g,菟丝子10g,以补肾明目;四肢不温者,加桂枝10g,白术10g,以温通健脾。
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做好精神调护,避免情绪激动。戒烟防冷,多食蔬菜、水果及清淡饮食,忌食肥甘油腻之品。可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促使血液流畅。视网膜动脉阻塞为眼科的急症,常造成不可逆的视功能损害,治疗应争分夺秒地挽救病人的视力,各种治疗可综合应用,务求视力恢复至最大限度。同时做全身详细检查以尽可能去除病因。
2.视网膜静脉阻塞如何防治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视网膜中央静脉的主干或分支发生阻塞,以阻塞远端静脉使其扩张纡曲,血流淤滞,出血和水肿为特征的病变。是最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病,也是致盲眼病之一。多见于中老年人,单眼发病,偶见于双眼,多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
本病的病因复杂,可能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炎症、血液高黏度及血流动力学等改变均与本病的发生有关。视网膜的动、静脉血管交叉处有一共同的外膜包绕,动脉发生硬化,静脉受压迫而管腔狭窄或发生内皮增生,静脉血管炎症致使血管内壁粗糙,或血液的黏稠度和凝集性增高,或血循环动力障碍引起血流速度减慢等均易形成血栓,导致本病的发生。此外,口服避孕药、眼压增高、情绪激动等均可以诱发本病。
本病起病突然,外眼正常,视力骤降,视力减退程度与黄斑水肿及出血情况有关。中央静脉阻塞者视力较差,分支静脉阻塞者稍好。可分为缺血型和非缺血型。①缺血型:视盘明显充血,水肿、边界模糊,视网膜水肿。静脉高度迂曲怒张,色紫红而呈节段状。有时隐藏于水肿的视网膜组织内或混杂于出血斑中,周围伴有白鞘,动脉高度收缩。视网膜及视神经盘上有大量浅层的火焰状、放射状和深层圆形或片状之出血斑,以及棉团状渗出。出血量多,进入玻璃体者,眼底无法窥清。②非缺血型:视盘及视网膜轻度水肿,静脉纡曲、扩张,有斑状或点状出血。常见的并发症和后遗症有:黄斑水肿、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
本病可采用光凝治疗:黄斑水肿可采用氩激光做局部格栅样光凝,封闭无灌注区,预防和治疗新生血管。全身治疗:①纤溶制剂。特别适用于凝血因子Ⅰ增高的患者。可应用去纤酶或尿激酶静脉滴注,或口服胰激肽释放酶片。②抗血小板聚集药。可服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等。③血液稀释疗法。可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④激素。病因治疗,主要针对青年患者由视网膜静脉炎症所致者,可减轻水肿,改善循环。
中医认为病机是脉络瘀阻,血溢脉外而遮蔽神光。可因情志郁结,肝失条达,气滞血瘀,血溢络外,蒙蔽神光;或因年老体弱,阴虚阳亢,气血逆乱,血不循经,溢于目内;或因肝肾阴虚,虚火上炎,上扰目窍,血脉瘀阻出血而成。属肝阳上亢者,治宜平肝潜阳,养阴通络,方用地龙丹参通脉汤(张健经验方):地龙10g,丹参12g,生地黄15g,钩藤10g(后下),石决明15g(包煎),决明子15g,知母10g,黄柏10g,牛膝10g,茯苓15g,茺蔚子12g,木贼6g,夏枯草10g。失眠多梦者,加珍珠母30g(包煎),首乌藤12g,以镇静安神。阴虚火旺者,治宜滋阴降火,凉血散瘀,方用知柏二至通脉汤(张健经验方):熟地黄15g,生地黄15g,山茱萸6g,山药15g,茯苓20g,泽泻10g,牡丹皮10g,知母10g,黄柏10g,丹参15g,桑椹20g,女贞子20g,墨旱莲20g。若眼底出血色紫暗者,宜加生蒲黄10g(包煎),茜草10g,三七粉3g(冲服),以化瘀止血;视网膜水肿甚者,加泽泻10g,车前子10g(包煎),猪苓10g,以利水渗湿;失眠多梦者,加珍珠母30g(包煎),首乌藤12g,以镇静安神。肝郁气滞者,治宜疏肝解郁,通经活络,方用疏肝解郁通脉汤(张健经验方):柴胡10g,枳壳10g,白芍10g,赤芍10g,香附10g,川芎6g,郁金10g,丹参20g,茺蔚子15g(包煎),当归10g,茯苓20g,栀子12g,甘草5g。出血量多而鲜红者,加牡丹皮10g,墨旱莲10g,白茅根10g,以凉血止血;失眠多梦者,加珍珠母30g(包煎),首乌藤12g,以镇静安神;玻璃体积血或视网膜水肿甚者,加泽泻10g,车前子10g(包煎),猪苓10g,以利水渗湿。
患者应注意休息,少运动,避免情绪激动,戒烟酒,忌辛辣,多食蔬菜水果及清淡饮食。
3.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如何防治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又称EaIes病,或青年复发性视网膜玻璃体积血。其特点是周边部血管发生阻塞性病变,尤以静脉明显,血管有白鞘,视网膜出血,晚期产生新生血管,导致反复玻璃体积血。20~40岁男性多发,双眼常先后发病。反复发作者,视力明显减退。
本病的病因不明,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本病可并发于全身免疫性疾病,也可并发于全身多种感染,或眼其他部位炎症,也可独立发病。
本病早期可无症状,一般患者就诊时,自觉眼前黑影飞舞,视力正常或轻度下降;或视力骤降,可仅见手动,甚至光感。检查时可见外眼正常。早期病变多发生在视网膜周边部,小静脉迂曲,不规则扩张,可扭曲呈螺旋状,周围有白鞘,两侧视网膜有水肿,浅层出血及渗出。随着病情发展,病变波及范围增加,逐渐扩展到大静脉。黄斑可产生水肿或囊样水肿。晚期周边部小血管闭塞产生大片无灌注区,诱发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从而导致大量玻璃体积血。反复出血发生机化而形成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最终导致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或严重者晚期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终至失明。本病主要并发症有:视网膜新生血管、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黄斑囊样水肿、并发性白内障等。
本病可采用激光治疗,西医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办法。一旦发现视网膜有大片无灌注区或伴黄斑囊样水肿时,即应行激光光凝治疗。玻璃体切割术可去除积血,改善视力,术后应进一步检查无灌注区的大小和新生血管的部位,以便即时做激光治疗,预防复发玻璃体积血。全身治疗方面以对症治疗为主,有炎症者抗炎治疗,可用糖皮质激素球后注射或口服。钙剂注射或口服,对控制出血与炎症有益。维生素C及芦丁可减低血管脆性,可长期服用。碘剂注射、离子导入或内服可用于陈旧性出血和渗出,以促进吸收。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热入血分,灼伤脉络,眼内出血;或因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迫血妄行,血溢眼内;或因心肾不交,虚火上炎,血溢络外而致眼内出血。属阴虚火旺者,治宜滋阴降火,方用知柏地黄二至汤加减:知母10g,黄柏10g,生地黄20g,茯苓20g,泽泻10g,山茱萸6g,山药15g,墨旱莲10g,女贞子10g,桑椹10g。反复出血,新旧杂陈者,可酌加三七3g,生蒲黄10g(包煎),花蕊石15g,以化瘀止血;虚热甚者,加地骨皮10g,白及10g,白薇10g,以退虚热。属肺肾阴虚者,治宜滋阴降火,补益肺肾,方用百合固金汤加减:百合10g,生地黄15g,熟地黄15g,玄参10g,浙贝母6g,桔梗10g,麦冬10g,白芍10g,沙参10g,白及10g,地榆10g。属心肾不交者,治宜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方用黄连阿胶汤加减:黄连6g,黄芩10g,白芍10g,阿胶(烊化)10g,知母10g,黄柏10g,麦冬10g,鸡子黄2枚(后入)。出血之初量多者,加仙鹤草10g,白及10g,以收敛止血;出血量少或出血已止者,酌加丹参10g,三七3g,以活血化瘀。
本病患者出血期应高枕静卧,包扎双眼或戴针孔镜限制眼球运动。并做好精神调护,保持心情平静,不可烦躁沮丧,树立长期治疗观念。饮食以清淡为宜,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4.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如何防治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早期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在欧美是主要的致盲眼病。近年来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逐渐增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致盲者也呈上升趋势。据估计,到2015年,我国的糖尿病患者将达到6000万。糖尿病人群中有30%~50%合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其中1/4有明显视力障碍,生存质量与健康水平严重下降,其致盲率为8%~12%。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与糖尿病的类型、病程、发病年龄及血糖控制等情况密切相关,高血压、高血脂、肾病、肥胖、吸烟等均可加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本病发病与性别无关,多双眼发病。本病以视力减退、眼底出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特征性改变为主要表现。
本病主要是长期糖代谢紊乱损害视网膜的微循环所致。早期的病理改变为基底膜增厚,内皮细胞增生,毛细血管周围细胞的选择性丧失。血管扩张导致微动脉瘤和血管结构改变,血-视网膜屏障损害,随后毛细血管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血流改变,致使视网膜缺血缺氧,最终形成新生血管等增生性改变。
病变早期眼部多无自觉症状,病久可有不同程度低视力,眼前黑影飞舞,或视物变形,甚至失明。
眼底表现包括微动脉瘤、出血、硬性渗出、棉绒斑、静脉串珠状、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黄斑水肿、新生血管、视网膜前出血及玻璃体积血等。常见的并发症有:玻璃体脱离、牵拉性视网膜脱离、虹膜新生血管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其中后两种最常见,也是致盲的重要原因。
2002年全球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项目组,根据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ETDRS)和Wisconsin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流行病学研究(WESDR)两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证据制订了国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分级标准(表3-1)及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分级标准(表3-2)。
表3-1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国际临床分级
表3-2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国际临床分级
本病可采用光凝治疗:主要适用于国际分级标准第4级,过早激光治疗弊大于利。根据治疗目的不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各期的光凝方法也不同。黄斑水肿可采用氩激光做局部格栅样光凝。增殖前期,视网膜出血和棉絮状斑增多,广泛微血管异常,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增加,提示有产生新生血管进入增生期的危险时,应做全视网膜光凝,防止发生新生血管。如果视网膜和(或)视盘已有新生血管,则应立即做全视网膜光凝,以防止新生血管出血和视力进一步下降。玻璃体切割术常用于大量玻璃体积血和(或)有机化条带牵拉致视网膜脱离。手术的目的是清除混浊的玻璃体,缓解玻璃体视网膜牵拉,封闭裂孔,使脱离视网膜复位。全身治疗方面首先应控制血糖,采用饮食控制或联合降糖药物。长期稳定地控制血糖能延缓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展,短时间内快速降低血糖,反而会加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导升明(国产药名多贝斯):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血黏度,减少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及其释放反应。预防用药,500mg/日,分1~2次服用;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750~1500mg/日,分2~3次服用;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每日1500~2000mg,分3~4次服用。疗程为3~6个月。其他药物如口服阿司匹林、肌内注射普罗碘胺等可用于促进出血吸收。
患者应严格、合理控制血糖、血压、血脂,调整起居、饮食,并适当运动。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治疗本病应当在西医有效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加以中医药辨证论治。适时采用眼底激光光凝手术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和减少失明的发生。
5.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医如何辨治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属中医“视瞻昏渺”“云雾移睛”“暴盲”及“血灌瞳神”等内障眼病范畴,现代中医称“消渴目病”。
中医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阴虚燥热,虚火上炎,灼伤目中血络;或阴虚日久,气无所化,目失所养;或气虚行血乏力,阴虚血行滞涩,目中瘀血阻络;或气不摄血,血不循经,溢于络外,或水液外渗;消渴日久,累及肝肾,目失濡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有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证候特点。气阴两虚始终贯穿于病变发展的全过程。气阴两虚,气虚渐重,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瘀血阻络,阴损及阳。阴阳两虚为其主要证候演变规律,而阳虚是影响病情进展的关键因素。胃火熏灼,肺燥津伤,症见视物模糊,或视物变形,或自觉眼前黑花飘移,视网膜出血、渗出、水肿,多饮多尿,多食善饥,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体消瘦,口干咽燥,自汗便干或稀溏,舌红苔黄燥,脉细数。治宜养阴清热,益气生津,方用养阴益气汤(张怀安经验方)加减:生地黄30g,玄参20g,麦冬15g,天冬10g,玉竹20g,知母10g,生石膏30g(包煎),黄芪20g,甘草5g。视网膜出血量多者,可酌加三七粉3g(冲服),墨旱莲15g,牡丹皮10g,以增凉血、活血、止血之功;伴有黄斑水肿者,酌加茯苓30g,白术10g,薏苡仁15g,车前子10g(包煎),以利水消肿。肺胃阴伤,虚火上炎者。症见消渴日久,视物模糊,有视网膜微动脉瘤、出血、渗出、水肿,甚者玻璃体积血,面色黧黑,躯干四肢有刺痛,固定不移,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治宜凉血活血,养阴生津,方用加味犀角地黄汤(张怀安经验方):犀角1g(用水牛角20g代替),生地黄30g,白芍15g,牡丹皮10g,丹参15g,麦冬15g,玄参15g,三七3g(冲服)。视网膜出血量多者,可酌加墨旱莲15g,女贞子15g,以增凉血止血之功;伴有黄斑水肿者,酌加茯苓30g,泽泻10g,车前子10g(包煎),以利水消肿。肾阴不足,燥热内生者,症见视力减退,视网膜病变为1~2级,口渴多饮,口干咽燥,消谷善饥,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微黄,脉细数。治宜补肾壮水,润燥生津,方用知柏地黄二至汤(张怀安经验方)加减:知母10g,黄柏10g,熟地黄20g,牡丹皮10g,茯苓20g,泽泻10g,山茱萸10g,山药15g,墨旱莲10g,女贞子10g,桑椹10g,玄参10g,决明子15g。肺阴不足者,可加沙参10g,麦冬10g,以滋肺养阴;眼底有新鲜出血或新鲜玻璃体积血者(出血在10天以内),加用熟蒲黄10g(包煎),仙鹤草10g,以凉血止血;眼底以微血管瘤为主者,可加丹参10g,郁金10g,牛膝10g,以凉血化瘀;玻璃体内有机化物者,可加昆布10g,海藻10g,牡蛎10g(包煎),以软坚散结。
6.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如何防治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是指由高血压引起的视网膜病。分为急性和慢性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
本病多为长期缓慢持续的高血压,使视网膜动脉由功能性血管痉挛,逐渐发生管壁弥漫性的细胞增生、弹力纤维增生、玻璃样变性,导致管径逐渐狭窄,发生慢性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血压短期急剧增高,可引起视网膜及脉络膜血管失代偿,血管壁细胞肿胀、破裂、渗透性增加,发生急性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
本病常见于高血压患者,视力逐渐下降或骤降,或无眼部症状,偶然眼底检查发现。①慢性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早期视网膜动脉普遍缩窄,管径不规则,粗细不匀。随着病情进展,动脉管壁增厚,出现动静脉比增加,动脉反光增强,血管内血柱色浅或几乎不见,动脉纡曲,特别是黄斑区小血管常呈螺旋状弯曲,动脉分支呈锐角,动静脉交叉征等动脉硬化表现。当病情进一步加重,末梢血管管壁受损,屏蔽功能失常,后极部出现视网膜水肿、出血、棉絮斑及硬性渗出斑,有时可见微血管瘤。②急性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见于突然、急剧的血压升高。主要表现为视盘水肿和视网膜水肿,合并视网膜出血、渗出和棉絮状斑,称为高血压性视神经视网膜病变。同时可见上述眼底改变。
临床分级:Ⅰ级,视网膜动脉痉挛或合并轻度硬化。Ⅱ级,视网膜动脉硬化程度比Ⅰ级明显,动静脉交叉处常可见到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动脉管径狭窄不均匀。Ⅲ级,除视网膜动脉狭窄与硬化外,尚有视网膜水肿、棉絮状斑、硬性白斑、出血斑等。Ⅳ级,除Ⅲ级改变外,并有视盘水肿。
本病是以高血压为发病基础,故降血压为最根本的防治措施。辅以维生素B1、C、E及芦丁、钙剂等促进眼底病变吸收。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肝阳上亢,脉道闭阻;或阴虚火旺,血不循经;或瘀血阻滞,脉道闭阻所致。肝阳上亢,脉道闭阻者,治宜平肝潜阳,凉血散瘀,方用地龙煎加减:地龙10g,生地黄30g,山药20g,白芍10g,泽泻10g,牡丹皮10g,酸枣仁10g,栀子10g,生龙骨20g(包煎),石决明20g(包煎),桑椹20g,知母10g,黄柏10g,女贞子20g,墨旱莲20g。视网膜出血多者,加三七粉3g(冲服),丹参15g,以活血化瘀;视网膜水肿甚者,酌加茯苓30g,白术10g,薏苡仁15g,车前子10g(包煎),以利水消肿;失眠者,加首乌藤15g,珍珠母20g(包煎),以养心安神。阴虚火旺,血不循经者,治宜滋养肝肾,凉血散瘀,方用知柏地黄二至汤加减:知母10g,黄柏10g,熟地黄15g,生地黄15g,牡丹皮10g,茯苓20g,泽泻10g,山茱萸10g,山药15g,墨旱莲20g,女贞子20g,桑椹20g,丹参15g。视网膜出血多者,加三七粉3g(冲服),以活血化瘀;伴有黄斑水肿者,加泽泻10g,车前子10g(包煎),以利水消肿。瘀血阻滞,脉道闭阻者,治宜祛瘀散结,方用祛瘀散结汤:川芎6g,当归10g,桃仁10g,红花6g,昆布10g,海藻10g,三棱10g,莪术10g,丹参10g,赤芍10g,牛膝10g,石决明20g(包煎)。眼底出血较多者,加三七粉3g(冲服),茜草10g,仙鹤草10g,以活血化瘀;短气懒言,疲乏无力者,加黄芪15g,党参10g,以益气健脾。
患者应定时规范服用降血压药。患者饮食宜清淡。适当地参加体育运动,能舒筋活络、畅通气血。同时要回避不良环境(如紧张环境),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保证睡眠充足。注意气温变化。
7.高血压性眼底改变如何分类
(1)Keith-Wagener-Barker分类
Ⅰ:视网膜动脉轻微收缩及有些纡曲。患者高血压较轻。
Ⅱ:视网膜动脉有肯定的局部狭窄,有动、静脉交叉征。患者血压较前升高,一般无自觉症状,心肾功能尚好。
Ⅲ:视网膜动脉明显局部收缩,并有出血、渗出及棉絮斑,即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多数患者同时有显著动脉硬化。血压持续升高,有心、肾功能损害。
Ⅳ:上述视网膜病变均较严重,并有视盘水肿,即高血压性视盘视网膜病变。有的还有elschnig斑。患者心、大脑及肾有较严重损害。
(2)Scheie分类:鉴于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与视网膜动脉硬化的程度不一定平行,将视网膜动脉硬化及高血压性改变分别分级,各分为四级。
高血压性改变:
Ⅰ:广泛的小动脉狭窄,特别是小的血管,小动脉管径尚均匀,无局部狭窄。
Ⅱ:小动脉狭窄更明显,可有小动脉局部收缩。
Ⅲ:局部和弥漫的小动脉狭窄更为明显与严重,可能有视网膜出血。
Ⅳ:所有上述异常均可有表现,并有视网膜水肿、硬性渗出及视盘水肿。
视网膜动脉硬化:
Ⅰ:小动脉光反射增宽,有轻度或无动静脉交叉压迫征。
Ⅱ:小动脉光反射增宽,动静脉交叉压迫征均较显著。
Ⅲ:小动脉呈铜丝状,动静脉交叉压迫征较明显。
Ⅳ:银丝状动脉,动静脉交叉压迫征更重。
8.肾炎性视网膜病变如何防治
肾炎性视网膜病变是由肾炎引起,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且多由于长期发病,伴有高血压症,血压持续增高而并发本病。
发生肾炎性视网膜病变的原因还不清楚,但部分病人与感染有关,特别是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病毒等感染,使机体产生变态反应,使肾小球遭到损害而引起局部的全身症状。
患者多有慢性肾炎病史,除表现为眼睑水肿外,还伴有全身水肿、高血压及蛋白尿与贫血外貌。视力下降,眼底可见视盘水肿、边界不清,视网膜动脉硬化,极度细狭,动静脉交叉压迫。视网膜水肿,以视盘附近及黄斑部为甚,该处可出现大量棉絮状渗出物与深浅大小不一的出血斑,黄斑部并见放射状排列之星芒状斑。后期眼底症状可随全身体征好转而逐渐消失,或遗留萎缩病灶及继发性视神经萎缩。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由于肺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机不利,运化失职与升清降浊的功能丧失,因而出现全身浮肿与眼底水肿、渗出等症状。属脾肾阳虚者,治宜温肾健脾,方用真武汤加减:制附子6g(先煎),茯苓15g,生白术12g,生白芍12g,车前子15g(包煎),山茱萸10g,巴戟天12g,菟丝子24g(包煎),生姜6g。眼底水肿较著者,加猪苓10g,泽泻10g,以利水消肿;形寒较甚者,加肉桂3g,以温阳通脉。肝肾阴虚者,治宜滋阴降火,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生地黄30g,山药12g,山茱萸12g,茯苓20g,泽泻10g,牡丹皮10g,知母10g,黄柏10g,牛膝10g,墨旱莲20g,女贞子20g,桑椹20g。浮肿较甚者,加车前子10g(包煎),以利水消肿;失眠者,加首乌藤12g,酸枣仁12g,以养心安神。肺肾两虚者,滋肾养肺,方用六味地黄汤合增液汤加减:生地黄20g,熟地黄20g,玄参12g,麦冬10g,山药12g,山茱萸10g,茯苓10g,泽泻10g,牡丹皮10g,百合10g。神疲乏力者,加党参10g,以益气健脾。
患者应注意生活起居及饮食,忌盐、忌烟酒、忌高脂肪及刺激性食物。肾功能衰退严重的患者,须以内科治疗为主,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
9.妊娠中毒性视网膜病变如何防治
妊娠中毒性视网膜病变多发生在妊娠6~9个月,是因妊娠期高血压及肾功能不全,视网膜动脉受毒素刺激而引起。本病发病急,病情重,两眼同病,视力严重障碍。
发病多为妊娠6个月后。两眼视力突然下降,伴高血压、全身浮肿和蛋白尿等。严重时,伴惊厥、昏迷。眼底早期,视网膜动脉普遍变细、弯曲(血管痉挛期)。随后,发生硬化(血管硬化期),进而出现视网膜病变,可见视网膜水肿,点状、线状或放射状出血及棉絮状渗出,黄斑部并见星芒状斑。严重时,可发生视网膜脱离。
本病治疗以妇科、内科为主。眼底检查对观察本病有重要的意义,即当眼底仅有视网膜动脉痉挛,可继续观察,经中药治疗常可缓解病情。经治疗无效,或进入视网膜病变期,甚至视网膜脱离,应考虑中止妊娠。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妊娠胎火妄动,导致肝脾功能失调;或脾的运化不力,水湿停聚;脾弱肝旺,肝阳上亢,化风内动,因而出现全身与眼底水肿及高血压、抽搐等症状。属脾虚肝旺者,治宜健脾安胎,平肝清火,方用保胎清火汤加减:生地黄20g,炒白芍10g,当归10g,川芎3g,黄芩10g,荆芥10g,连翘10g,砂仁3g(后下),茯苓15g,炒白术12g,泽泻10g,陈皮6g,生石决明30g(先煎),菊花10g。眼底及四肢水肿较重者,加车前子10g(包煎),以利水消肿。属肝风内动者,治宜育阴潜阳,平肝熄风,方用羚角钩藤汤加减:山羊角15g(先煎),钩藤10g(后下),桑叶10g,菊花10g,生地黄15g,白芍12g,麦冬15g,珍珠母30g(包煎),茯苓10g,甘草6g。口噤流涎者,加重山羊角剂量。属脾肾阳虚者,治宜健脾渗湿,温阳利水,方用真武汤加减:制附子(先煎)3g,茯苓12g,白术12g,白芍12g,陈皮6g,大腹皮10g,生姜3g,泽泻10g,杜仲10g。水肿明显者,加用泽泻10g,车前子10g,以利水消肿;腰痛甚者,加狗脊10g,以袪风湿、补肝肾、强腰膝;伴头晕目胀、血压较高者,则加黄芩10g,夏枯草10g,以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蛋白尿严重者,加用诃子10g,杜仲10g,覆盆子10g,以滋养肝肾。
早期可采取保守疗法,继续妊娠,如保守治疗无效,应立即终止妊娠。当本症同时出现惊厥、昏迷时,应立即采取中西医综合抢救治疗。
10.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如何防治
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又称Coats病,或外层出血性视网膜病变。好发于青年男性,多单眼发病。其特点为眼底呈现大量白色或黄白色渗出,有成簇胆固醇结晶沉着和出血,血管呈梭形或球形扩张。
本病的病因迄今不明。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儿童和青少年发病系因先天视网膜小血管异常所致。成年患者的病因则比较复杂,可能与内分泌失调和代谢障碍有关。
早期无自觉症状。由于多为单眼,且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故患者常无自觉症状。直至视力显著下降或瞳孔出现黄白色反射,或眼球外斜始引起注意而就诊。典型的眼底改变为视网膜渗出和血管异常。视网膜渗出呈白色或黄白色,位于血管下视网膜深层,也可部分遮盖血管,并可隆起高达数个屈光度。渗出附近常可见点状发亮的胆固醇结晶小体及点状、片状出血。病变区的血管明显异常,血管扩张纡曲,管壁呈囊样、枝形或花圈状等异常形态,并可伴有新生血管或血管间交通支。常见的并发症有: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等。
本病无特殊治疗,早期对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区进行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可阻止病情进展,保留部分视力。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与心肝肾功能失调有关,其局部病理为痰瘀湿浊之象,如肾元不充,禀赋不足,神光乏源;或肾精亏虚,水火不济,心火上炎,灼伤血络;或后天失养,肾虚而脾弱,运化失司,湿浊内生,上泛清窍。属肾精亏虚者,治宜补肾益精,化痰祛湿,方用四物五子丸加减:枸杞子6g,菟丝子6g,楮实子6g,茺蔚子5g,当归6g,生地黄10g,白芍6g,山茱萸5g,车前子6g(包煎),地肤子6g,陈皮3g,浙贝母6g。眼底出血者,加三七粉1.5g(冲服),茜草6g,以止血;纳差者,加白术6g,神曲6g,以健脾。属阴虚火旺者,治宜滋阴降火,凉血散瘀,方用清营汤加减:生地黄10g,玄参6g,地骨皮6g,赤芍6g,丹参6g,栀子5g,连翘6g,知母6g,牡丹皮5g,浙贝母6g,昆布5g,海藻5g,三七粉1.5g(冲服),白及10g。属脾虚湿泛者,治宜健脾祛湿,凉血散瘀,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6g,白术6g,山药6g,茯苓10g,陈皮3g,法半夏5g,地龙3g,昆布5g,海藻5g,三七粉1.5g(冲服)。纳差者,加神曲6g,山楂6g,鸡内金6g,以健脾化食。
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应禁辛辣炙煿之品。
11.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如何防治
本病是指发生在黄斑部及其附近视网膜的局限性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的病症,习惯上简称为“中浆”。
本病好发于20~45岁的青壮年男性,常为单眼发病,女性和双眼发病者较少。初次发病有自愈趋势,但易复发。本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精神的过度紧张、用脑过度或感染常为诱发因素。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原发病变,是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由于某种未明原因,导致色素上皮的屏障功能损害,脉络膜毛细血管漏出的含有多量蛋白质的液体,通过受损的色素上皮进入视网膜的神经上皮下,液体积聚于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之间,从而形成黄斑部及其附近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局限性盘状脱离。渗漏点可在黄斑区内,也可在黄斑周围,但不论渗漏点位于何处,渗液多半积存于黄斑区。
患者自觉视力下降,检查其视力多在0.5左右,最低亦不低于0.1,有时出现2D以内的暂时性远视。视物变暗、变形或变小,眼前视野中有团状灰色或灰黄色阴影,在白色背景下暗影更明显。眼底可见黄斑区呈盘状视网膜浅脱离,黄斑区水肿,周围有反光晕,中央凹光反射消失,水肿消失后残留黄白色渗出及色素紊乱。
中医认为本病多与肝脾肾的功能失调有关。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或肝肾亏损,精血不足,目失濡养;或脾失健运,津液运化失常,聚湿成痰,积于视衣;或肝经郁热,经气不利,气滞血瘀,玄府阻闭,精气不能上营于目;或心脾两虚,气血不足,目失所养。属肝经郁热者,治宜清热疏肝,行气活血,方用舒肝明目汤加减: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0g,白术10g,桑椹20g,女贞子20g,茯苓15g,黄柏10g,决明子10g,桑寄生10g,首乌藤10g,甘草5g。黄斑水肿较甚者,加车前子12g(包煎),以利水消肿;陈旧性病变者,可加丹参15g,毛冬青10g,茺蔚子10g,以增活血行气之功效。属阴虚火旺者,治宜滋阴降火,方用知柏地黄二至汤加减:知母10g,黄柏10g,生地黄20g,牡丹皮10g,茯苓20g,泽泻10g,山茱萸6g,山药15g,墨旱莲10g,女贞子10g,桑椹10g。若眼底渗出物及色素较多者,可加当归10g,牛膝10g,丹参10g,以增养血活血,通络消滞的作用。脾虚湿泛者,治宜健脾益气,渗湿行滞,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10g,茯苓15g,白术10g,炙甘草6g,山药10g,白扁豆10g,薏苡仁10g,桔梗10g,砂仁3g,莲子10g,陈皮3g。若黄斑区水肿、渗出较甚,可加猪苓10g,泽兰10g,牛膝10g,以增消肿行滞之效。若脾阳虚衰,水湿停滞致眼底水肿较甚,舌苔白滑,脉象沉细者,可于原方中酌加干姜3g,桂枝6g,牛膝10g,以温阳散寒,化气行水,通络消滞。若病变在早期,脾虚不著,亦可用三仁汤加减。
西医认为,对发病4个月后仍未痊愈,且渗漏点位于中心凹250μm以外者,可使用激光光凝封闭病灶。
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和精神过度紧张,注意不过度劳累。同时忌食辛辣炙煿之物,戒除烟酒,以免脾胃积热,病情反复。
12.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如何防治
本病是发生于黄斑部孤立的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伴有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和出血,简称“中渗”。好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无明显性别差异,单眼发病者居多,少数病例为双眼发病,常造成永久性的视力损害。
本病的确切病因不明,可能与弓形虫、结核、梅毒、真菌和病毒感染等不同原因引起的炎症有关,但不少患者并不能查出有关原因。炎症引起脉络膜新生血管进入视网膜神经上皮下,形成新生血管膜,由于新生血管的结构脆弱,导致血浆的渗出、新生血管破裂导致出血、机化,最后因瘢痕形成,造成中心视力的永久损害。
患者常有中心视力下降或中心区暗影,视物变形、变小、变色等,病变未波及中央凹者可无明显自觉症状。眼底检查可见黄斑中央或附近灰白色圆形渗出性病灶,微微隆起,边缘模糊,大小为1/4~1视盘直径(PD),渗出灶边缘常常有呈点状、片状、弧形或环形的出血。病灶处有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与神经上皮脱离,常伴有出血。病程持续较久者,视网膜水肿消失,病灶周围形成境界清楚的灰白色斑块,亦可有色素增生。
本病主要针对病因治疗,若不能明确病因,可用非特异性抗炎药,如吲哚美辛、布洛芬等。必要时可考虑激光光凝治疗。
中医认为本病多与肝、脾、肾功能失调,湿浊痰瘀,火热动血有关。如情志不舒,肝气郁滞,气郁日久,既可化热,又致血瘀,热迫血行,常致出血,瘀血阻络,气血津液均失于常道,致眼底渗出和出血;或劳欲过度,劳伤肝肾,阴精亏耗,虚火内生,入于营血,迫血外溢;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水湿停滞,痰湿互结,郁遏化热,熏蒸目窍,致眼部气血津液失常而渗于视网膜。属阴虚火旺者,治宜滋阴降火,方用知柏地黄二至汤加减:知母10g,黄柏10g,生地黄20g,牡丹皮10g,茯苓20g,泽泻10g,山茱萸6g,山药15g,墨旱莲10g,女贞子10g,桑椹10g。兼见头晕目眩者,可加石决明10g(包煎),牡蛎10g(包煎),以平肝潜阳。湿热痰瘀者,治宜清热利湿,化痰散瘀,方用温胆汤合四物汤加减:半夏10g,陈皮10g,茯苓30g,甘草5g,竹茹10g,枳实10g,熟地黄15g,白芍10g,当归10g,川芎5g,薏苡仁10g,杏仁10g,滑石10g(包煎)。出血较明显时,选加牡丹皮10g,生蒲黄10g(包煎),以凉血活血。肝经郁热者,治宜清热疏肝,行气活血,方用舒肝明目汤加减: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0g,白术10g,桑椹20g,女贞子20g,茯苓15g,黄柏10g,栀子10g,决明子10g,桑寄生10g,首乌藤10g,甘草5g,三七粉3g(冲服)。陈旧病变夹杂新出血者,加桃仁10g,红花3g,茜草10g,以化瘀止血。肝肾亏虚者,治宜滋补肝肾,方用杞菊地黄汤加减:生地黄15g,熟地黄15g,山茱萸6g,山药12g,茯苓10g,泽泻10g,牡丹皮10g,枸杞子10g,菊花10g。纳差者,可加郁金10g,鸡内金5g,炒谷芽10g,焦山楂10g,以行气活血,散结消瘀。
患者应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勿抑郁恼怒,以防肝郁化火,灼伤目络,加重病情。同时应忌食辛辣炙煿,戒除烟酒,以免脾胃积热,病情反复。
13.急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炎如何防治
急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炎是指以视网膜黄斑部出现渗出为主症的一种眼病,好发于青壮年,单眼或双眼先后发病,视力减退、视物变形等自觉症状。
本病主要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视网膜脉络膜循环障碍,细胞代谢障碍,水液潴留。由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功能异常,光感受器的感光和传导受阻,从而出现该病的临床特征。
本病好发于青壮年,发病急,病程长,有自愈倾向,但易复发。常突然发病,视力轻度下降,并伴眼前黑影,视物变形、缩小等自觉症状。眼底早期,可见黄斑区细小暗灰或暗黑色渗出病灶,周围绕以淡黄色晕环,中心光反射消失。晚期,渗出吸收,不留瘢痕,或遗留色素沉着。荧光血管造影,可见簇状荧光斑点,或中黑外亮的环状灶。
治疗:主要是用抗病毒药物、广谱抗生素、维生素B族、维生素C,及大量血管扩张药和能量合剂。
中医认为本病多见于急性热病后,并与肺、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是因肺气不宣,脾虚湿胜、肾水亏虚或肝气郁结等导致眼内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气血瘀滞,水湿停留而出现渗出。属肺经风热者,治宜宣肺疏风,凉血清热,方用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5g,板蓝根15g,连翘10g,荆芥10g,桔梗10g,薄荷3g(后下),牛蒡子10g,生甘草3g,黄芩10g,牡丹皮10g,芦根30g。发热者,加淡豆豉5g,以发散热邪。属肝经郁热者,治宜疏肝健脾,清热解郁,方用舒肝明目汤加减: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0g,白术10g,桑寄生10g,桑椹20g,女贞子20g,茯苓15g,决明子10g,首乌藤10g,牡丹皮10g,炒栀子10g,川芎5g,甘草5g。黄斑水肿明显者,加泽泻10g,车前子10g(包煎),以利水消肿;渗出较著者,加郁金10g,丹参10g,以活血化瘀;因肝郁而阴血亏虚较甚者,加熟地黄15g,以滋阴养血。属痰瘀内结者,治宜祛痰散结,活血化瘀。方用二陈汤加减:制半夏10g,陈皮6g,茯苓15g,生甘草5g,白术10g,川芎6g,丹参15g,赤芍10g。黄斑水肿明显者,加车前子10g(包煎),益母草10g,以活血利水;渗出较著者,加郁金10g,夏枯草10g,以解郁祛痰,行气活血散结。属阴虚火旺者,治宜壮水涵木,滋阴降火,方用知柏地黄二至汤加减:知母10g,黄柏10g,生地黄20g,牡丹皮10g,茯苓20g,泽泻10g,山茱萸6g,山药15g,墨旱莲10g,女贞子10g,桑椹10g,赤芍10g,川芎6g。陈旧性渗出者,可加昆布10g,海藻10g,以软坚散结。
急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炎易复发,愈后可继以知柏地黄丸或六味地黄丸内服,既能巩固效果,又能防止复发。
14.黄斑出血如何防治
黄斑出血是指视网膜出血局限于黄斑部者,是依其部位和症状命名。很多眼底疾病可发生黄斑出血。由于黄斑部组织结构和功能的特殊,一旦出血,对中心视力的损害很大。虽说黄斑出血是多种眼底病可能发生的症状之一,但临床上当黄斑出血是唯一或主要症状时,习惯上把黄斑出血作为病名诊断。除外伤因素外,一般以高度近视者,中老年人多见。
高度近视、眼球挫伤、老年黄斑盘状变性等眼病,均可发生黄斑出血,尤以高度近视较常发生。如高度近视,有后巩膜葡萄肿,脉络膜被牵拉,玻璃膜出现裂隙,新生血管进入视网膜下,可致黄斑出血。
本病起病急,中心视力下降,视野中央固定暗影,视物变形,周围视力多无改变。眼底检查:可见高度近视眼底改变,或有其他原发眼病的相应改变。外伤则有眼球挫伤史或伴贯通性眼外伤。黄斑部出血可呈点状或斑片状,出血量不会太多,常发生于深层或视网膜下。可并发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离。
治疗主要是促进出血吸收,改善视网膜营养。存在新生血管时,选择激光光凝治疗。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竭视劳瞻,耗其精血,肝肾阴虚,虚火上扰,灼伤目中血络所致;或是情志不遂,肝气郁滞,郁久化火,上扰目窍;或是饥饱劳役,忧思过度,脾胃损伤,脾气虚弱,血失统摄所致。属阴虚火旺者,治宜滋阴降火,凉血散血,方用知柏地黄二至汤加减:知母10g,生地黄15g,黄柏10g,牡丹皮10g,泽泻10g,茯苓15g,女贞子15g,桑椹15g,墨旱莲15g,玄参15g,白及10g,三七粉3g(冲服),茜草10g,炒栀子10g。或天王补心丹加减:生地黄10g,当归10g,麦冬10g,天冬10g,丹参10g,玄参10g,五味子10g,酸枣仁10g,柏子仁10g,远志5g,桔梗10g,茯苓10g。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10g,首乌藤12g,磁石15g(包煎),以养心宁神;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g(酒炒),以活血通便。肝郁化火者,治宜清肝解郁,凉血散瘀,方用舒肝明目汤加减: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0g,白术10g,桑寄生10g,桑椹20g,女贞子20g,茯苓10g,决明子10g,首乌藤10g,牡丹皮10g,炒栀子10g,川芎5g,甘草5g。早期,血色鲜红者,加白茅根10g,大蓟10g,小蓟10g,以凉血止血;发病时间较久,血色暗红者,加生蒲黄10g(包煎),茜草10g,三七粉3g(冲服),以活血化瘀;出血久不吸收者,加川芎5g,郁金10g,生蒲黄10g,花蕊石10g,以促进出血吸收;出血吸收,形成机化者,加海藻10g,昆布10g,以软坚化结;食少便溏者,加神曲10g,山楂10g,以健脾消食;失眠多梦者,加首乌藤12g,珍珠母30g(包煎),以养心安神,清肝明目。属心脾两虚者,治宜健脾益气,活血止血,方用归脾汤加减:黄芪15g,党参10g,当归10g,白术10g,茯苓15g,山药10g,白茅根10g,首乌藤10g,炒栀子10g,三七粉3g(冲服),桔梗10g,生蒲黄10g(包煎)。心悸健忘者,加珍珠母15g(包煎),磁石15g(包煎),以镇惊安神;头晕眼花者,加女贞子15g,何首乌15g,以滋阴补肾,养肝明目;心火亢盛,舌红心烦者,加生地黄15g,麦冬15g,以养阴生津,清心除烦;腰酸遗精者,加熟地黄15g,山茱萸15g,金樱子15g,以补肾强腰固精。属外伤损络者,治宜凉血散瘀,方用生蒲黄汤加减:生蒲黄10g(包煎),炒荆芥10g,川芎5g,赤芍10g,牡丹皮10g,当归10g,防风10g,三七粉3g(冲服),泽泻10g,车前子10g(包煎),生地黄15g,白及10g。气滞不通,血瘀眼络,出血日久,情志抑郁,两胁胀满者,加香附10g,郁金10g,枳壳10g,以行气解郁。
平时注意养生,避免重体力劳动及头部撞击伤,出血初期,尽量少活动,避免脑力过度使用,对本病的治疗和防止复发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15.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如何防治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亦称老年性黄斑变性,是一种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上升并导致患者的中央视力减退的眼病。发病年龄一般在50岁以上,无性别差异,是发达国家老年人致盲的首要原因。近年随着我国人均寿命和眼科诊断水平的提高,本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之势。4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2.9%~12.9%,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临床上根据有无视网膜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生成而分为干性(萎缩型)和湿性(渗出型)两类。前者发病相对较多。
本病的确切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其发病可能与遗传、代谢、慢性光损伤、营养不良、中毒、药物作用、免疫异常、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原因有关。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最直接的病因,是多种原因复合作用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的代谢功能衰退。视网膜色素上皮功能之一是吞噬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脱落的外节盘膜,随着年龄增长,细胞代谢功能亦随之衰退,色素上皮细胞胞质中消化不全的残余物质形成脂褐质逐年增多并堆积于色素上皮与Bruch膜之间形成玻璃膜疣,大量玻璃膜疣引起Bruch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变性,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即是干性老年性黄斑变性。如由于玻璃膜的破裂,脉络膜毛细血管由裂缝中向色素上皮方向生长形成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即是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
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初期视物昏矇,如有轻纱薄雾遮挡。随着病情发展,视物模糊逐渐加重,眼前出现固定暗影,视物变形。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早期与干性相似,如出现黄斑出血,则一眼视力骤降,眼前暗影遮挡,甚至仅辨明暗。他们各自的特点是①干性:初期双眼黄斑部色素紊乱,中心凹光反射消失,后极部比较多的圆点状玻璃膜疣,大小不一。萎缩期可见黄斑区密集融合的玻璃膜疣及大片边缘清晰的浅灰色萎缩区,色素上皮萎缩日久可能继发脉络膜毛细血管闭塞,裸露出粗大的脉络膜血管。②湿性:早期眼底主要为黄斑区色素紊乱及玻璃膜疣,与干性很难鉴别。渗出期可见黄斑区视网膜下灰黄色的脉络膜新生血管及大量视网膜下出血、渗出,造成黄斑区大片色素上皮脱离或神经上皮层的盘状脱离,出血较多者眼底见范围较大、色泽污暗的圆形或近似圆形的病灶区,常掩盖脉络膜新生血管,出血严重者可见火焰状出血斑,甚至出血进入玻璃体。经过漫长的时间,渗出和出血逐渐吸收,黄斑区可见灰白色的形态不规则的瘢痕。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新的新生血管,重新经历渗出、出血、吸收结瘢的过程,使原来的瘢痕进一步扩大。常见的并发症有,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为适应我国眼科工作者在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对本病有一个统一诊断标准的需要,经1986年8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眼底病学组第二届全国眼病学术会议专题讨论研究,制订了“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临床诊断标准”(表3-3)。
早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的视力大多数正常,许多眼底虽有明显的色素上皮改变及玻璃膜疣存在,但对视力影响不大。近年来国内外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早期诊断进行了许多研究,力求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作出早期诊断,及时进行预防治疗,推迟老化及防止新生血管膜,避免浆液性或出血性视网膜脱离,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早期诊断、防盲具有重要的意义。
表3-3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临床诊断标准
注意以下三点:①有早期眼底改变但视力正常,为可疑患者,应定期观察。②注意病史,排除其他黄斑病变。③视力减退者应排除屈光不正和屈光介质浑浊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有研究表明抗氧化药与锌剂合用能使中、晚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病情进展延缓。局部治疗可用施图伦滴眼剂,3次/日,滴眼。渗出型的早期可采用止血药、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全身补充抗氧化药物,如维生素C、B6、E及胡萝卜素等;补充缺乏的微量元素,如锌;还可应用干扰素进行治疗。
目前激光光凝被证实对本病有远期疗效,可以诱导玻璃膜疣减退,封闭脉络膜新生血管,减少视网膜的缺血缺氧区,降低新生血管及其渗出所导致的视力损害,但不能完全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发展,复发率高。光动力疗法,这种疗法是通过用冷激光激发一种光敏剂物质,起光化学反应后,释放出大量的自由基,从而使得病变组织内容易引起出血和渗漏的新生血管发生萎缩,以达到治疗目的。但该项治疗费用昂贵,有的患者可能需要多次重复治疗,应事先交代清楚。其疗效与病情也有关系,若病程较长,所造成的视网膜的损伤太大,则视力恢复就较差。光动力疗法不仅可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对因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其他眼底病变也可以治疗,其原理均为使脉络膜新生血管萎缩,从而减轻出血、水肿和渗出,以达到稳定病情和提高视功能的目的。另外有一种叫经瞳孔温热疗法,是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所致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一种视网膜光凝术。用半导体激光(常采用810nm半导体激光),经过瞳孔将热能输送到脉络膜和色素上皮,以封闭脉络膜新生血管,使脉络膜新生血管萎缩、瘢痕化,导致渗出减少,减轻黄斑水肿,减轻视网膜纤维层损害,保护视力。尽管目前研究显示,经瞳孔温热疗法是一种极具运用前景的治疗方法,但现在对此疗法的疗效下结论,其论据还不充分,特别是治疗试验还未能采用随机化,病例的随访时间也未达到5年,还需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研究以及更长期的随访观察加以证实。
手术疗法:手术治疗黄斑下新生血管膜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视网膜转位、局限性黄斑易位及手术切除黄斑下新生血管膜。现有多种不同的视网膜转位方法。为了使Ⅰ型新生血管切除术后患者的视力提高,目前有人正在研究切除新生血管后进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移植的可行性。
本病的发生可能与光的毒性蓄积有关,故应避免光损伤,强光下活动应配戴遮光眼镜。当一眼已患黄斑变性,应注意监测健眼。饮食以清淡为宜,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16.中医如何诊治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属中医的“视瞻昏渺”“暴盲”的范畴。中医认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病因病机,“有劳神,有血少,有元气弱,有元精亏而昏渺者”,强调因虚致病。但临床诊治过程中,本病有虚有实,归纳为:老年人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目失濡养或阴虚火炎,灼烁津液以致神光暗淡;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聚湿生痰,湿遏化热,上泛清窍;或脾气虚弱,气虚血瘀,视物昏矇,或脾不统血,血溢络外而遮蔽神光;或劳思竭视,耗伤气血或素体气血不足所致,以致目昏不明。
属肝肾亏损者,症见眼底有玻璃膜疣,黄斑部色素紊乱,呈萎缩性改变,或是形成机化和瘢痕,视物模糊,眼内干涩。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多梦,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治宜补益肝肾,益精明目,方用驻景丸加减:楮实子15g,枸杞子10g,五味子5g,党参12g,熟地黄15g,肉苁蓉10g,菟丝子10g,丹参12g,郁金12g,葛根15g,山楂10g,炒麦芽10g。渗出物多者,加白术10g,鸡内金6g,昆布10g,海藻10g,以健脾散结消积;五心烦热,失眠盗汗者,加知母10g,黄柏10g,地骨皮10g,以降虚火;头痛头晕者,加石决明15g(包煎),以平肝潜阳;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10g,首乌藤15g,以养心安神。
属脾虚湿困者,症见视物模糊,或视物变形,眼前暗影,眼底可见黄斑区有较多的玻璃膜疣,中央凹光反射消失,或黄斑区出现浆液性盘状脱离,兼见纳差腹胀,面色萎黄,疲乏无力,舌质淡胖,苔白腻,脉细濡。治宜健脾利湿,活血明目,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10g,茯苓15g,白术10g,白扁豆10g,陈皮6g,山药15g,炙甘草6g,薏苡仁12g,莲子12g,桔梗10g,砂仁5g,茺蔚子10g,赤芍10g,山楂10g,郁金10g,丹参15g。若舌苔黄腻者,加黄芩10g,黄柏10g,以清热燥湿;黄斑区出现浆液性盘状脱离者,可加泽兰10g,猪苓10g,以活血通络,行水消肿。
属脾不统血者,症见视力突然下降,眼底可见黄斑区有大量的玻璃膜疣,黄斑区视网膜下有青灰色和灰红色渗出及出血病灶,甚或可见视网膜前出血,可伴见神疲乏力,面色萎黄,纳差便溏,舌质淡胖嫩,脉细弱。治宜健脾益气,养血活血,方用归脾汤加减:白术10g,黄芪15g,当归10g,茯苓15g,党参10g,甘草5g,木香5g,远志5g,酸枣仁10g,龙眼肉10g,生地黄15g,墨旱莲10g。出血初期者,为血热妄行,酌加白茅根10g,三七粉2g(吞服),以凉血止血;出血停止后,为血热瘀滞者,可加丹参10g,郁金10g,赤芍10g,炒麦芽10g,以活血化滞;心悸失眠者,为心失所养,加首乌藤12g,酸枣仁10g,磁石15g(包煎),以养心宁神。
17.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如何防治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组以进行性感光细胞及色素上皮功能丧失为共同表现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以夜盲、进行性视野损害、眼底色素沉着和视网膜电图异常或无波为主要临床特征。本病是眼科常见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世界各国发病率为1/3000~1/5000,是遗传性视觉损害和盲目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早在1855年,Donder就首次详细描述本病,并命名为色素性视网膜炎。1858年VonGraefe则首次提出本病具有遗传性。本病一般在青少年时期发病,男多于女,常双眼发病。其病程漫长,日久则发生视神经萎缩而致失明。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本病为严重的遗传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隐性、X连锁隐性遗传和双基因遗传。其中,常染色体显性的比例占15%~25%,现已找到12个与之有关的基因,其中6个已被克隆,分别是视紫红质基因、视网膜变性慢基因、RPl基因、杆体外节盘膜蛋白基因、神经性视网膜特异亮氨酸拉链蛋白基因、锥体-杆体同源框基因。除遗传因素外,色素上皮吞噬功能及免疫功能异常、视细胞(杆体)层的原发性营养不良及逐渐退变,色素上皮失去处理神经上皮外节盘膜和代谢废物的能力等可能与本病的发病有关。
发病早期表现为暗适应障碍或夜盲,即入夜或黑暗处视物不清,以后视野逐渐缩窄,至晚期形成管状视野而中心视力可长期维持,表现为经常无意识撞人碰物,最终可致失明。眼外观正常。早期眼底检查可正常,或仅见视网膜赤道部色素紊乱,随病情进展逐渐出现眼底改变。骨细胞样色素沉着,早期多出现在赤道部,逐渐向周边和后极部扩展。色素多聚集于血管的前面,遮盖血管的一部分。黄斑部至晚期方被累及。有特殊情况,眼底看不到骨细胞样色素沉着,但其他改变与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基本相同。视神经盘萎缩呈蜡黄色,边缘清楚,有时被一层薄膜遮盖,乃增生的视神经胶质细胞。视网膜血管呈一致性狭窄,尤以动脉显著。当血管壁由于玻璃样退行变性而增厚,导致管腔完全闭塞,则仅于视盘附近可见血柱。色素上皮及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脉络膜大血管透见,呈豹纹状眼底。常见并发症有并发性白内障和继发性青光眼。
西医对本病无特殊药物治疗,一般给患者长期服用血管扩张药、多种维生素,适当补充锌的摄取等支持疗法,但效果不明显。对于低视力者可佩戴助视器,以提高阅读能力。
目前有不少学者进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视网膜感光细胞、虹膜色素上皮细胞移植手术,以及基因治疗的研究,均取得令人鼓舞的进展。近年国内外已成功地进行感光细胞的培养,动物异体感光细胞片移植手术技术已成熟,但其功能构建尚存疑问。同种异体视网膜色素上皮移植存在排斥反应,而取自体的视网膜色素上皮较困难,于是有学者探讨以虹膜色素上皮取代视网膜色素上皮。经虹膜色素上皮培养、鉴定、功能测验,证实传代的虹膜色素上皮具有视网膜色素上皮的各种功能,已有临床行自体移植虹膜色素上皮初步成功的报道,但视功能无显著提高,且并发症的机会增加。
患者应注意避光,平时可戴太阳镜。禁止近亲结婚。
18.中医如何诊治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属中医的“高风雀目”“高风雀目内障”“高风内障”“阳衰不能抗阴之病”等范畴。
中医认为先天禀赋不足是本病的主要原因,肝肾两亏,精血不足,阴阳不济,阳气不能为用而夜盲;肾阳亏虚,命门火衰,入暮之时阳弱无以抗阴,致夜无可视;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浊阴上盛,阳不彰明而夜盲;气血不足,养目之源匮乏,入暮不能视物。最后可因脉道闭塞,气机阻滞而丧明。
肝肾阴虚者:症见夜盲,视物模糊,视野缩小,眼干涩,头晕耳鸣,失眠梦扰,口干,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补肝肾,活血明目,方用明目地黄汤加减:生地黄10g,熟地黄10g,山茱萸6g,泽泻6g,山药12g,牡丹皮10g,丹参12g,柴胡10g,当归10g,五味子5g,枸杞子10g,蒺藜10g,茺蔚子10g,夜明砂15g(包煎)。头晕目眩者,加石决明15g(包煎),钩藤10g(后下),以平肝潜阳;纳少腹胀者,加砂仁5g,鸡内金5g,陈皮5g,以和胃消食;情志不舒者,加香附10g,白芍10g,以疏肝解郁。
脾虚气弱者:症见夜盲,视物模糊,视物疲劳,不能久视,视野缩小,面无华泽,肢体乏力,食纳不馨,口淡无味,或有便溏泄泻,舌质淡,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治宜补脾益气,活血明目,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柴胡10g,黄芪15g,党参10g,白术10g,当归10g,葛根20g,红花3g,蔓荆子10g,蒺藜10g,丹参12g,夜明砂12g(包煎),苍术10g,甘草5g。若大便溏泻,形寒肢冷者,加附子5g(先煎),吴茱萸5g,以温阳止泻;唇舌色白,心悸失眠者,加白芍10g,酸枣仁10g,以养血安神;视网膜血管狭细者,可加桃仁10g,郁金10g,以活血通脉。
肾阳虚衰者:症见夜盲,视物模糊,视野缩小,腰膝酸软,神疲倦怠,形寒肢冷,面色苍白,阳萎早泄,夜尿频多,女子月经不调,量少色淡,舌质淡,苔薄,脉沉迟无力。治宜温补肾阳,活血明目,方用右归丸加减:熟地黄15g,枸杞子10g,肉苁蓉10g,菟丝子10g,楮实子15g,覆盆子10g,山茱萸6g,杜仲10g,牛膝10g,当归10g,丹参12g,沙苑子10g,苍术10g。视网膜血管变细,色素堆积者,加丹参12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3g,以活血通脉;五更泻泄,食少便溏者,加黄芪15g,党参10g,吴茱萸5g,肉豆蔻5g,以温补脾肾;食少便溏,神疲乏力者,加黄芪10g,桂枝6g,党参10g,以温补脾阳;腰膝酸痛者,加胡桃肉10g,以补肾助阳,强腰膝;阳痿者,加巴戟天10g,黄狗肾粉3g(冲服),以补肾壮阳。
气虚血瘀者:症见夜盲,视野狭窄,视物模糊,病情日久,视盘蜡黄色,视网膜血管纤细,脉络膜血管硬化,舌质暗,苔薄,脉细。治宜益气活血明目,方用十全大补汤加减:红参6g,白术10g,茯苓15g,甘草5g,熟地黄15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5g,黄芪15g,肉桂2g,生姜10g,大枣10g,丹参12g,红花3g,三七3g,山楂10g。两目干涩者,加枸杞子10g,生地黄10g,麦冬10g,以养阴润燥。
针灸治疗:①毫针治疗。局部腧穴常取攒竹、睛明、球后、瞳子髎、丝竹空、承泣;远端常根据中医辨证取肝俞、肾俞、脾俞、命门、百会、足三里、光明、三阴交、血海、膈俞等。每次局部取1~2穴,远端取2~3穴,隔日1次,10次1个疗程。久病者,可在远端加灸,阴虚者除外。②穴位注射。一般取背俞穴为主,选用复方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每次2穴,每穴注射0.3~1.0ml,隔日1次,10次1个疗程。
19.原发性视网膜脱离如何防治
原发性视网膜脱离是指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的分离,包括裂孔性、非裂孔性及牵引性三大类,前者又称为原发性视网膜脱离,临床上较为常见。视网膜脱离是对视功能危害较大的严重眼病。
本病又称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多见于高度近视的患者,是视网膜变性和玻璃体液化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变性发生裂孔,液化的玻璃体经裂孔进入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导致视网膜脱离。
原发性视网膜脱离与近视、遗传、年龄、外伤等因素有关。高度近视者或中老年人多有视网膜囊样变性、网格状变性、玻璃体液化等改变,在视网膜的锯齿缘、赤道部和黄斑部容易产生裂孔,液化的玻璃体经裂孔进入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导致视网膜脱离。进行性近视有遗传性,有些视网膜脱离发生于同一家族,说明本病有遗传性,外伤可为诱因。
本病在视网膜脱离发生之前,往往有飞蚊症、眼前移动性黑影、眼前闪光感等先兆症状。当视网膜发生部分脱离时,脱离对侧视物变形或视物不见,视网膜发生全脱离时,视力完全丧失。眼底可见脱离的视网膜呈青灰色隆起,表面高低起伏,暗红色的血管爬行其上。可有一个或数个马蹄形、圆形的红色裂孔,边界清楚,多位于颞侧周边部。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手术封闭裂孔。详细查找所有的裂孔是关键,应做眼底绘画,记录裂孔的数目、部位、大小、形态以及变性的情况,然后进行手术封闭裂孔。可采用激光光凝、透巩膜光凝、电凝或冷凝,使裂孔周围产生炎症反应以闭合裂孔,然后在裂孔对应的巩膜外做垫压术。复杂病例选择玻璃体手术,气体或硅油玻璃体腔内充填手术,使视网膜复位。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禀赋不足,肾精亏虚或劳瞻竭视,精血暗耗,肝肾两虚,神膏失养,而致神膏稀薄,视衣失养,则生裂孔,而致视衣脱离;或饮食不节,损及脾胃,脾虚失运,水湿内停,上泛神膏,而致神膏混浊,积于视衣致视衣脱离;或过用目力,气阴两伤,致视衣不固。属湿热蕴脾者,治宜清热利湿,方用猪苓汤加减:猪苓10g,栀子10g,川木通10g,萹蓄10g,滑石10g(包煎),车前子10g(包煎),狗脊10g,菊花10g,桑椹20g,生地黄20g,苍术10g,女贞子20g,甘草5g。大便溏者,减生地黄;大便秘结者,加炒大黄10g(后下),以通便泻热。肝气郁结者,治宜疏肝解郁,方用舒肝明目汤加减: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0g,白术10g,茯苓10g,牡丹皮10g,栀子10g,桑椹20g,女贞子20g,决明子10g,桑寄生10g,首乌藤10g,甘草5g。视网膜水肿甚者,加车前子10g(包煎),猪苓10g,以利水消肿。属脉络瘀阻者,治宜祛风活血,方用除风益损汤加减:熟地黄10g,白芍10g,当归10g,川芎10g,藁本10g,前胡10g,防风10g,茯苓10g,三七粉3g(冲服)。残留积液者,加赤小豆10g,白茅根10g,以祛湿利水;头目胀痛甚者,加蔓荆子10g,菊花10g,石决明10g(包煎),以祛风镇痛。肝肾阴虚者,治宜滋补肝肾,方用杞菊地黄汤加减:熟地黄15g,山药12g,茯苓15g,泽泻10g,山茱萸6g,牡丹皮10g,枸杞子10g,菊花10g,当归10g,丹参10g,柴胡10g。眼前黑花及闪光者,加麦冬10g,太子参10g,川芎6g,赤芍10g,以滋阴益气补血。
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确诊后应及早手术,封闭裂孔,使视网膜复位。若找不到裂孔,或术后见视网膜下积液不退者,可采用中医辨证论治,促进视功能的恢复。
患者术前需卧床休息,控制体位,使裂孔处于头部最低位。多闭眼或戴小孔眼镜,减少眼球活动,以免脱离范围扩大。术后3~5天内须采取半卧位休息,使头部处于身体的高位,以免液体在视网膜下积聚。术后恢复期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不长期低头,严禁跳水与倒立。年老和高度近视者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术后尤其应保持大便通畅。术后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用眼疲劳。
十二、视神经疾病
视神经由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轴索组成,每眼视神经约有100万根轴索。视神经轴索在离开巩膜后即有鞘膜包裹,视神经外面围以3层鞘膜,与颅内的3层鞘膜相连续。视神经为脑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受损后不易再生。
视神经疾病包括视盘至视交叉以前的视神经段的疾病。由于视神经疾病除视盘的病变可以通过检眼镜检查外,其余部分均不能直视。因此,诊断视神经疾病必须依据病史、视力、视野、瞳孔、暗适应、色觉等检查,并借助视觉诱发电位、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眼眶与头颅的X线、CT、MRI等检测手段。其中视野对视神经及视路疾病的定位诊断最为重要。
视神经疾病常见病因有3种:炎症、血管性疾病、肿瘤。中老年患者应首先考虑血管性疾病,年轻患者则考虑炎症、脱髓鞘疾病。
1.视盘炎如何防治
视盘炎又称视神经乳头炎,为视神经球内段或紧邻眼球的球后视神经的急性炎症,如波及视网膜,亦称为视神经视网膜炎。本病以发病急、视力严重受损和瞳孔光反射异常为临床特点,可单眼或双眼同时发病。40岁以下者占86%。儿童以双眼发病多见,占90%。本病若不及时有效治疗,最终形成视神经萎缩。
本病的病因复杂,全身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等脱髓鞘病变、脑膜炎、肺炎、流行性感冒、结核、败血症;局部病变如中耳炎、牙周炎、眶蜂窝织炎、葡萄膜炎;铅及某些药物中毒;梅毒、艾滋病等性病;哺乳等。家族性遗传性视神经萎缩的早期也可以表现为本病。另有相当一部分病例找不出具体病因。在病理上,有的炎症先发生于神经间质,继则因间质结缔组织收缩,血供减少而使神经髓鞘破裂,神经轴索破坏、吸收,为神经间质增生所代替。另一类炎症造成神经纤维髓鞘肿胀,进而被破坏,神经轴索随之发生退行性变。
临床患者常视力突降,在一两天内降至0.3以下,甚至仅存光感或失明。可一眼或双眼发病。部分患者有眼胀痛、转动疼痛或同侧头痛。因全身、局部病变引起者,有原发病表现。患眼瞳孔正常或大于正常,直接(传入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视力严重障碍者瞳孔散大。单眼者可有直接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相对性瞳孔传入性障碍阳性。眼底检查可见视盘充血、水肿(但水肿程度不超过3D),边缘不清;视网膜可有水肿、条索状出血渗出,可波及黄斑区,以视盘周围更明显,亦可视网膜完全无异常;视网膜静脉可有迂曲充盈。视野检查多为巨大的中心暗点,亦有周边视野向心性缩小者。如不及时治疗,最终可形成视神经萎缩,视功能严重受损。
局部治疗,可球周注射地塞米松5mg,1次/日,连续5~7天。症状好转后改为隔1~2日1次。能找到病因者,如细菌感染者,应用抗生素(能透过血脑屏障者);结核、梅毒引起者,相应采用抗痨、驱梅治疗;因鼻、齿、扁桃体等处炎症所致者,应积极治疗,清除病灶。对症治疗主要采用早期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可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mg,3~5天减量;后改口服,可用泼尼松30~50mg每日晨顿服,症状好转后渐减;辅助治疗包括口服或注射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500μg肌内注射,1次/日;或血管扩张药,如口服烟酸等。
视盘炎忌辛辣饮食,宜清淡及富含维生素饮食。吸烟者戒烟,哺乳者应中断哺乳。情志要保持乐观、舒畅。
2.中医如何辨治视盘炎
视盘炎,中医称“暴盲”“目系暴盲”。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六淫外感侵扰,上攻目系;或情志内伤,五志化火,灼伤目系;或气滞血瘀,壅阻目络;或肝肾亏损,久病体虚,产后等,致气血精亏,目系失养所致。
风邪袭目者:症见视力骤降,常见于外感之后或外感之中,或有目珠胀痛不舒,或目珠转动时疼痛,眼底见视盘充血水肿,舌红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或浮紧。治宜散风清热,开窍明目,方用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5g,淡竹叶6g,连翘12g,薄荷5g(后下),荆芥10g,桔梗10g,牛蒡子10g,黄芩10g,赤芍10g,栀子10g,菊花10g,细辛3g,甘草5g。热象不显,或有表寒者,减竹叶,加防风10g,藁本10g,以祛风散寒;眼球转动时疼痛明显者,加牡丹皮10g,红花10g,鸡血藤10g,以通经止痛。
肝胆湿热者:症见视力骤降,眼球胀痛,眼底见视盘充血明显、水肿,视网膜静脉纡曲明显,或有视网膜出血,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泻肝火,通络开窍。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g,栀子10g,黄芩10g,生地黄10g,车前子10g(包煎),川木通10g,柴胡10g,菊花10g,甘草5g。眼痛明显者,加川芎5g,丹参10g,陈皮6g,以活血行气止痛;视网膜出血较多者,加三七粉3g(冲服),以活血化瘀;大便秘结者,加熟大黄10g,决明子10g,以润肠通便。
肝经郁热者:症见视力骤降,眼球痛或胀痛,发病前后常有情绪波动,平素情绪抑郁,胸胁胀满,善太息,头晕口苦,食欲不佳,眼底见视盘水肿,充血或视网膜水肿,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治宜疏肝解郁,行气活血,方用舒肝明目汤加减: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0g,白术10g,桑寄生10g,桑椹20g,女贞子20g,茯苓10g,决明子10g,首乌藤10g,栀子10g,红花3g,川芎5g,菊花10g,甘草5g。兼脾虚症状者,减栀子,加山药10g,以健脾;兼热象者,加青葙子10g,蒺藜10g,以助清肝热之力。
气血两虚者:症见哺乳期或久病失血之后,突然视物模糊,眼底见视盘水肿,边界模糊,面白无华,唇舌色淡,少气乏力,舌淡苔白或少,脉沉细无力。治宜益气养血,开窍明目,方用八珍汤加减:党参12g,白术12g,茯苓12g,炙甘草6g,当归12g,炒白芍12g,川芎3g,生地黄15g,熟地黄15g,枸杞子12g,丹参12g,鸡血藤12g,菊花10g。气虚甚者,加红参15g,炙黄芪15g,以益气;血虚甚者,加益母草15g,鹿角胶10g(烊化),龟甲胶10g(烊化),以补血;失眠者,加首乌藤10g,酸枣仁10g,以安神;便秘者,加蜂蜜10g(兑服),生何首乌10g,黑芝麻10g,以润肠通便。
3.球后视神经炎如何防治
球后视神经炎是指视神经穿出巩膜后至视交叉前的一段神经发生的炎症。依炎症对视神经损害部位不同,分轴性视神经炎、视神经囊膜周围炎和横断性视神经炎,分别为视神经轴心的乳头黄斑束、神经鞘及周围纤维和神经整个横断面受损。
球后视神经炎的发病原因与视盘炎大致相同,病因多且复杂,慢性者多为中毒引起。
临床症状以视力损害为主,可急可缓,早期眼底正常。急性者与视盘炎相同,以视力急剧减退,眼球转动时眶内胀痛为主。慢性者除视力减退明显外,有视力波动及昼盲现象,即光线越明亮视力反而越差,患者常诉关闭视力表灯光反而可以多看1~2行。通常眼底正常,个别有视盘充血现象。晚期视神经萎缩后视盘苍白。视力严重障碍者直接光反射迟钝或消失;视力减退不严重者可有瞳孔光反射不持久、瞳孔颤动(呈跳跃式),或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障碍;全盲者瞳孔改变不明显。视野改变对本病检查十分重要,横断性者,健眼视野正常;轴性者为巨大的中心暗点和哑铃状暗点;视神经囊膜周围炎型者表现为视野向心性缩小;慢性者可有中心视野相对或绝对中心暗点;急性者多有色觉障碍。横断性球后视神经炎VEP呈熄灭型。本病大多预后良好,少部分患者最终演变成视神经萎缩而失明。
局部治疗,可用地塞米松5mg球后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连续5~10次。全身治疗大致同视盘炎。慢性者,初期治疗取效后,缓慢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维持剂量可较长时间应用。维生素、血管扩张药等亦可长时间应用。
中医认为球后视神经炎的病因与视盘炎大致相同,慢性者在病因病机上更重视与内伤七情、五脏功能失调、气滞血瘀等的关系,虚实夹杂情况更为多见。属肝经郁热者,治宜疏肝解郁,行气通窍,方用舒肝明目汤加减: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0g,白术10g,桑寄生10g,桑椹20g,女贞子20g,茯苓10g,决明子10g,首乌藤10g,青皮10g,车前子10g(包煎),菊花10g,甘草5g。有热者,加丹参10g,栀子10g,以清热散郁;病变日久或舌有瘀斑者,加丹参10g,红花3g,鸡血藤10g,以通络开窍。属阴虚火旺者,治宜滋阴降火,方用知柏地黄二至汤加减:知母10g,黄柏10g,生地黄20g,牡丹皮10g,茯苓20g,泽泻10g,山茱萸6g,山药15g,墨旱莲10g,女贞子10g,桑椹10g,香附10g,木香3g。久病者加细辛3g,地龙10g,以通络明目。属气虚血瘀者,治宜益气化瘀,通络明目,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 ~100g,桃仁10g,红花3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5g,地龙3g,泽兰10g。眼痛不舒明显者,加蔓荆子10g,夏枯草10g,白芷10g,以行滞消胀;饮食不思者,加陈皮5g,砂仁5g,佛手5g,以行气醒脾;便溏者,加茯苓10g,白术10g,以健脾止泻;口干明显者,加女贞子10g,花粉10g,麦冬10g,以滋阴增液。
还可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ml,取肝俞、肾俞穴注射,取2 穴/日,10日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3~5日,可连用3~5个疗程。
患者应积极配合各科医生,反复、详细检查,力争找到病因。饮食宜清淡,并注意多休息,勿过劳体力及目力。
4.视盘(视乳头)水肿如何防治
视盘水肿,旧称视乳头水肿,是指视盘的非炎症性水肿,通常视功能障碍不明显。视神经外面的三层鞘膜分别与颅内三层鞘膜相连续,当颅内的压力增高时,可经脑脊液传达至视盘处。视盘位于眼压与颅内压两个不同压力临界面之间,眼压通常大于颅内压,一旦二者中一方有压力改变,则引起视盘水肿或凹陷。
视盘水肿常因颅内肿瘤、炎症、外伤、先天性畸形等所致;恶性高血压、肺心病、眶内肿瘤等引起颅压增高的疾病及眼压过低等亦可引起本病。当颅压升高时,导致视神经的蛛网膜下隙压力随之增高,视网膜中央静脉回流受阻,同时神经纤维轴浆流的运输受阻,导致轴浆、水分、蛋白质积存于视盘处的细胞间,引起水肿。
患者早期多视力正常,或有一过性黑矇、头痛、呕吐等,少数患者有复视。眼底检查,可见视盘水肿。在早期只表现为生理凹陷消失,边界模糊,可有充血。水肿明显时可呈菌状,隆起达3~7D;视网膜静脉纡曲、怒张;视网膜有出血,棉绒斑和黄白色硬性渗出。如长期水肿,终将导致视神经萎缩。视野可正常或生理盲点扩大。
视盘水肿只是种征象,应积极找出原发病进行治疗,颅眶占位病变等应及时处理。对症治疗,如病因未详但颅眶内压增高时可用高渗脱水药(如甘露醇)治疗,如颅内疾病暂未能解决,为了挽救视力可考虑行侧脑室持续引流减压以免导致视神经萎缩而失明。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气郁气滞,气不化水,水停目窍;或素体肝旺,肝阳上亢于头目,壅阻目系;或脑生肿瘤,气滞血瘀或痰浊积聚,瘀阻目系等而致。属肝胆湿热者,治宜清肝泻火,利水渗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g,黄芩10g,栀子10g,泽泻10g,川木通10g,车前子10g(包煎),当归10g,生地黄10g,柴胡10g,甘草5g。如视盘及周围网膜出血较多者,可加牡丹皮10g,赤芍10g,蒲黄10g(包煎),茜草10g,以凉血止血;如视网膜静脉纡曲怒张者,可酌加丹参10g,郁金10g,香附10g,地龙10g,以活血通络;形体较胖,舌苔白腻,脉弦滑者,可加法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胆南星5g,以利湿化痰。属肝阳上亢者,治宜平肝潜阳兼以滋阴,方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30g,生赭石30g(轧细),川楝子6g(捣碎),生龙骨15g(捣碎),生牡蛎15g(捣碎),生龟板15g(捣碎),白芍15g,玄参15g,天冬15g,生麦芽10g,茵陈6g,甘草5g。头痛较重者,加山羊角10g(先煎),石决明10g(包煎),夏枯草10g,以平肝潜阳;头部抽痛者,加天麻10g,钩藤10g(后下),以镇肝熄风;失眠多梦者,加珍珠母10g(包煎),龙齿10g(包煎),首乌藤10g,茯神10g,以镇惊安神;视网膜出血明显者,加女贞子10g,墨旱莲10g,以清热凉血;如大便干结者,加决明子10g,生何首乌10g,以润肠通便。肝经郁热者,治宜疏肝健脾,行气活络,方用舒肝明目汤加减: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0g,茯苓20g,白术10g,牡丹皮10g,桑椹20g,决明子10g,桑寄生10g,首乌藤15g,甘草5g。口苦口干者,加栀子10g,以清热;视盘水肿者,加猪苓10g,泽泻10g,车前子10g(包煎),以利水消肿。脾肾阳虚者,治宜温补肾阳,利水化湿,方用济生肾气(丸)汤加减:熟地黄20g,山茱萸10g,山药10g,牡丹皮10g,泽泻10g,茯苓20g,肉桂3g(后下),制附子6g(先煎),牛膝10g,车前子10g(包煎)。腰膝酸软者,加狗脊10g,续断10g,牛膝10g,以补肝肾、强筋骨;小便不利者,加车前子10g(包煎),以利水消肿。气虚水停者,治宜益气利水,方用五苓散加减:猪苓10g,泽泻15g,白术10g,茯苓10g,桂枝6g,党参10g,黄芪10g,石菖蒲10g。气虚明显者,加黄芪15g,葛根10g,以升阳益气;腰酸腿软者,加枸杞子10g,桑寄生10g,杜仲10g,以滋补肝肾;久病加牛膝10g,鸡血藤10g,红花3g,以活血通络。
患者应积极配合各科医生,反复、详细检查,力争找到病因。饮食宜清淡,注意多休息,勿过劳体力及目力。
5.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如何防治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是指供给视神经的血管发生阻塞、缺血,引起筛板前后的视神经供血不足,产生梗死而致。临床分前部和后部缺血两种。后者较少见,故本节以讨论前部缺血为主。该病过去曾称血管性假性视盘炎,因发病较急,现亦称急性前段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多为双眼先后发生,相隔数周或数月、数年不等。视力损害轻则表现为某象限发黑,重则失明,以中老年居多,男女无明显差异。
病变常为一支或数支睫状后短动脉阻塞或灌注不足所致。引起此种改变的原因有多种,如视神经局部血管狭窄或阻塞(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颞动脉炎等)、血液成分及流变性异常、血压过低(如失血、休克等)、眼压升高使眼压与灌注失去平衡等。
本病常为单眼视力突降,以视野特征性改变及眼底视盘改变为主;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眼底无明显异常。有一眼已病数月、数年,形成视神经萎缩而另一眼又发病者,应结合眼部及全身检查帮助诊断。发病前可能有一过性视物矇眬。轻者自述患眼视野中某一范围发黑,重者突然视力明显下降,甚至失明。另一眼可正常或以前曾有类似情况。因颞动脉炎而致,伴同侧头痛史者,按压颞动脉及咀嚼时有疼痛感。瞳孔直接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眼底可见视盘在缺血侧水肿,边界不清,严重者全视盘水肿,盘缘及周围视网膜有少量出血。1~2个月后视神经出现萎缩,表现为开始水肿的一侧视盘颜色变淡。双眼先后发病者,先发眼为视神经萎缩,后发眼为视盘水肿。视野多为与生理盲点相连的扇形缺损,亦可见水平或垂直性偏盲。不经及时、有效治疗或病情较重者,视力、视野恢复困难,最终形成视神经萎缩。
局部治疗:可球后或球周注射地塞米松5mg加扩张血管药(如山莨菪碱2ml或阿托品1ml),每日或隔日1次,连用6~8次。滴用降眼压药如1%卡替洛尔滴眼剂,2次/日;或0.5%噻吗洛尔滴眼剂,2次/日。全身应进行系统、全面的检查,查找病因。颞动脉炎而致者,应用大量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口服60~80mg,1次/日,后渐减;或静脉予氢化可的松100~ 300mg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500ml中滴注,1次/日。亦可根据情况适当应用抗生素。有高血压者,应适当、稳妥降血压,血压突降常会加重眼部病情。复方樟柳碱注射液1ml,球后或太阳穴(颞浅动脉附近)注射,1次/日,连续10~15天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3~5天,可连用3~5个疗程。一般急性期以球后注射效果好,以后可球后、太阳穴交替,或只用太阳穴注射。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0~30mg,口服,1次/日,取效后渐减。血管扩张药、抗凝药等:如烟酸50mg,口服,3次/日;曲克芦丁4片,口服,3次/日;阿司匹林40~80mg,口服,1~2次/日;川芎嗪100~15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1次/日,15日为1个疗程。辅助用药:维生素C0.2g,口服,3次/日;维生素E10mg,口服,3次/日;肌苷片400mg,口服,3次/日。亦可采用三磷酸腺苷、芦丁等。降低眼压:可以口服醋氮酰胺250mg,3次/日,连用15~20天。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素体肝旺或暴怒伤肝,情志过激化火,气火上攻;或嗜食肥甘辛辣,饮酒无度,痰热内生,上壅目窍;或年老久病,肝肾不足,阴虚火旺,虚火上灼目络所致。属风痰阻络者,治宜熄风豁痰,活血通脉,方用导痰汤加减:半夏6g,天南星5g,橘红5g,枳实6g,茯苓6g,炙甘草5g,红花5g,当归10g,丹参10g。热象明显者,加竹茹6g,黄芩10g,菊花10g,改天南星为龙胆草6g,以清肺肝之热;大便不畅者,加瓜蒌6g,以泻热通便。属气滞血瘀者,治宜行气活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生地黄20g,红花5g,桃仁10g,赤芍10g,川牛膝10g,柴胡10g,当归10g,川芎5g,枳壳10g,青皮10g,香附10g。视网膜出血较多者,加三七粉3g(冲服),茜草10g,以化瘀止血;视力下降严重者,加细辛3g,白芷10g,以开窍明目;便秘者,加熟大黄10g,以逐瘀通便。阴虚阳亢者,治宜滋阴潜阳,活血通络,方用天麻钩藤饮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天麻10g,钩藤10g(后下),桑寄生10g,石决明15g(包煎),牛膝10g,栀子10g,地龙6g,僵蚕5g,桑叶10g,生地黄15g,菊花10g,珍珠母30g(包煎),桃仁10g,红花5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5g,女贞子10g,天冬10g。口干者,加麦冬10g,以养阴清热;失眠者,加酸枣仁10g,以养心安神。
患者应忌肥甘厚腻之物,饮食宜清淡而高营养。忌烟,少饮酒。适当运动,锻炼身体。应积极诊治可能导致本病的全身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炎等。
6.视神经萎缩如何防治
视神经萎缩系因视神经退行性病变而致的视盘颜色变淡或苍白。临床上习惯将所有视盘颜色变淡的病变均称为视神经萎缩,而实际上有时视盘颜色变淡可由其表面血管减少等而致,视力、视野等均无异常。视神经萎缩
是多种眼及全身病变对神经损伤的最终结果,亦可由遗传、外伤等导致,发病率高,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大,治疗困难,为常见的致盲或低视力的主要病种之一。
本病原因复杂,可归纳如下。①血管性:如视网膜动、静脉阻塞,睫状血管硬化或阻塞,大出血后视神经营养障碍等;②视神经节细胞纤维变性;③视盘水肿后;④炎症:如视神经炎、眼内炎、梅毒等;⑤继发于颅压升高:如脑肿瘤;⑥中毒或营养缺乏:如烟酒中毒、乙胺丁醇中毒等;⑦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⑧外伤;⑨眼压升高:如青光眼;⑩遗传变性等。病变视神经的视网膜光感受器、神经节细胞及轴突广泛损害,最终神经纤维消失,胶质增生。
视神经萎缩患者眼外观无异常,而视力明显减退,严重者无光感,或有视力突降史,久未恢复。瞳孔对光反射正常、迟钝或消失。视野可为向心性缩小,中心暗点,双颞侧偏盲、同侧偏盲等。眼底检查,视盘色淡或苍白、灰白、蜡黄。视盘边界清楚,生理凹陷稍扩大、加深,视网膜及血管均无异常者,称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又称下行性视神经萎缩);视盘边界模糊,动脉变细,血管旁可有白鞘者,称继发性神经萎缩;除视盘颜色改变外,尚有严重的视网膜、血管、脉络膜病变(原发病)表现者,为上行性视神经萎缩。
本病首先是病因治疗,行全身检查,尽量发现可能的病因并予以针对性治疗,如脑瘤等。支持疗法:予维生素B1、维生素B12、芦丁等常规口服;肌苷片400mg,口服,3次/日;亦可给予能量合剂(5%葡萄糖液500ml、辅酶A100单位、三磷酸腺苷40mg、维生素C2g,适当加用胰岛素)静脉滴注,1次/日,15日为1个疗程。
视神经萎缩主要是积极治疗原发病。头部外伤后,只要神志清醒,应尽早检查视力及眼底。同时饮食应富含蛋白质及维生素,忌烟酒。视力低下者应加强生活护理及心理调护。
7.中医如何辨治视神经萎缩
视神经萎缩中医称为“青盲”。中医认为视神经萎缩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体虚,气血不足;或劳伤肝肾,精气亏损,目系失养;或肝郁气滞,气机不达;或外伤头目,经络受损,气滞血阻等,致目络瘀滞,玄府闭塞。病因及全身病机虽有多种,但最终局部病机主要有二:一为目系失养,一为目络瘀阻。
肝郁气滞者,症见视物昏矇,渐至失明,眼底见视盘色白,或有病理性凹陷如杯,兼情志抑郁,胁肋胀痛,食少太息,口苦,舌红,脉弦或弦细。治宜疏肝解郁,健脾明目,方用舒肝明目汤加减: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0g,茯苓20g,白术10g,牡丹皮10g,桑椹20g,决明子10g,桑寄生10g,首乌藤15g,甘草5g。若有热象者,加黄柏10g,炒栀子10g,菊花10g,以清热明目;因肝郁而阴血亏虚较甚者,加熟地黄20g,女贞子15g,以滋阴养血;气血瘀滞者,加川芎5g,丹参10g,青皮10g,红花5g,石菖蒲10g,以行气化瘀开窍。
肝肾阴虚者,症见视力渐降,甚者失明,眼外观无异常,眼底见视盘色淡,边缘清或不清,全身可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宜滋阴补肾,养肝明目,方用二地明目汤加减:生地黄15~30g,熟地黄15~30g,牡丹皮10g,山药10g,茯苓15g,泽泻10g,柴胡10g,当归10g,枸杞子10g,菊花10g,丹参10g,五味子5g。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者,加黄柏10g,知母10g,以清热泻火;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10g,首乌藤10g,以养心安神。
心营亏虚者,症见视力渐降,时有波动,渐至视物困难,眼底见视盘苍白或灰白,血管变细,兼眩晕心烦,怔忡健忘,梦扰难寐,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宜滋阴养血、补心宁神,方用补心明目汤加减:生地黄15~30g,熟地黄15~30g,党参10g,玄参15g,丹参15g,茯苓15g,桔梗10g,远志6g,天冬10g,麦冬10g,当归10g,白芍10g,白术10g,黄芪15g,五味子5g,酸枣仁10g,柏子仁10g,菊花10g,枸杞子10g。眼内血管细者,加鸡血藤15g,石菖蒲10g,以活血开窍;便秘者,加生何首乌15g,以润肠通便。
久热伤阴者,此证型多见于小儿,视力突然丧失,常发生于热病后。症见余热不退,目昏神呆,口渴心烦,间有眼珠上窜或惊厥等,舌绛,脉细数。治宜清营解毒,泄热滋阴,方用清营明目汤加减:水牛角10g(先煎),山羊角5g(先煎),生地黄10g,丹参10g,玄参10g,连翘10g,黄连5g,麦冬10g,僵蚕5g,全蝎3g,蝉蜕3g,钩藤10g(后下),金银花10g,菊花10g,淡竹叶5g。偶有神昏抽搐者,加石菖蒲10g,地龙10g,增强通络化瘀开窍之力;久病体虚者,加太子参10g,枸杞子10g,杜仲6g,以补益脏腑精气。
血虚生风者,病见于外伤;或衄血、便血;或妇女产后、崩漏失血过多,其眼失明或视力锐减,眼珠作痛;或午后目珠涩痛,牵引眉骨;眼底见视盘苍白或灰白,血管变细,面白唇淡,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养血滋阴,活血祛风,方用补血明目汤加减:熟地黄15~30g,生地黄15~30g,黄芪15~30g,川芎5g,当归10g,白术10g,天冬10g,羌活10g,防风10g,牛膝10g,白芍10g,丹参15g,炙甘草6g。视物不清,眼痛者,加鸡血藤10g,石菖蒲10g,以活血开窍;便秘者,加生何首乌10g,以益阴润肠;失眠者,加首乌藤10g,柏子仁10g,茯苓15g,以宁心安神。
还可针灸治疗,局部腧穴取攒竹、上睛明、下睛明、球后、丝竹空、承泣,远端取肝俞、肾俞、脾俞、命门、足三里、光明等。每次局部取1~2穴,远端取2~3穴,隔日1次,并在背腧穴、下肢穴加灸法。
十三、眼视光学
眼是以光刺激而产生视觉的生物器官,因此,可将眼看作一种光学器具,即一种复合光学系统。眼球光学系统的主要成分由外向里依次为: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从角膜到眼底视网膜的每一界面都是该复合光学系统的组成部分,如同一件精密的光学仪器,包含着复杂的光学原理。
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不同折射率的介质时,光线将在界面发生偏折现象,该现象在眼球光学中称为屈光。外界所注视的物体,通过眼的屈光系统折射后聚焦在视网膜上,是人们获得清晰视觉的前提。若在眼调节放松的状态下,无穷远处物体所产生的图像,没有准确聚焦在视网膜上,即称为屈光不正,若正好聚焦在视网膜上,则称为正视。
屈光不正的状态比较复杂,主要包括近视、远视、散光等。老视(亦称老花)虽然是因年龄出现的生理性调节所致,也常常被归为屈光不正的一种特殊类型。此外,由于人类有双眼,双眼间的屈光状态也有可能存在差异,从而更增加了人眼屈光不正的复杂性。
人眼的屈光状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正常情况下婴幼儿出生时大部分都是处于远视状态,随着年龄增长和生长发育逐渐趋于正视,至学龄前基本达到正视。
在眼科临床中,约60%的就诊者为屈光不正。读者要想知道屈光不正到底是什么原理,最好具备几何光学基础知识,将眼球理解为复合的光学系统,就更容易理解近视、远视、散光、屈光参差等各种屈光不正的成像特点。在此基础上,熟悉角膜、眼轴、晶状体等各界面或参数的构成和形态,包括调节变化等在屈光中的作用,可从根本上理解各种屈光不正和老视的症状与体征,进而更易理解眼镜、角膜接触镜和屈光手术的矫正方法及原理。
1.近视眼如何防治
近视是指眼在不使用调节时,平行光线通过眼的屈光系统折射后,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的一种屈光状态,在视网膜上形成不清楚的像。远视力明显降低,但近视力正常。近视眼是临床常见病,在屈光不正中所占比例最高。
近视眼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近视眼具有遗传倾向。一般近视属多因子遗传,而在高度近视眼中,遗传倾向更为明显,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随着眼球发育,眼轴延长,一般到18岁停止。据统计,眼球发育阶段,课外阅读时间4~5小时的近视患者数是小于2小时的3.2倍,可见眼球发育阶段视近过度是形成近视眼的最主要原因。某些疾病也可因改变晶体或角膜的屈光力而形成近视眼,如糖尿病、白内障早期、青光眼、圆锥形角膜、角膜葡萄肿、晶体核异常以及晶体移位等。近视多为眼球前后径过长(称为轴性近视),其次为眼的屈光力较强(称为屈率性近视)。正常人出生时的眼轴较短,大部分有+2.00D~+3.00D的远视,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远视的度数慢慢减少,大约到青春期,眼的屈光渐变为正视。但这一过程中,因各种原因眼球过度发育,就会导致近视的发生。在发育期过后,眼屈光度将基本保持不变,但部分高度近视可能还会持续进行性地发展,直到老年才趋于休止。
近视眼的分类可按近视程度分为几种。①轻度近视:-3.00D以内者;②中度近视:-3.00D~-6.00D者;③高度近视:-6.00D以上者,又称病理性近视。按照屈光成分分类,①轴性近视:是眼轴长度超过眼球正常值而角膜和晶状体屈率在正常范围者;②屈光性近视:是由于角膜或晶状体屈光力过大超出正常范围而眼轴长度在正常范围者;③混合性近视:是既有轴性近视又有屈光性近视者。另外,还有假性近视眼的称谓,又称调节性近视眼,是由看远时调节未放松所致,与屈光成分改变的真性近视眼有本质上的不同。此外,有人把婴幼儿期即出现的近视称为先天性近视,也有人把遗传性近视称为先天性近视。
近视眼的临床表现是远视力降低,近视力可正常,视疲劳,暂时性交替性斜视。高度近视眼常表现眼球较突出,前房较深,瞳孔大而反射较迟钝,轻度虹膜震颤;豹纹状眼底,近视弧形斑,黄斑部单独或融合的白色萎缩斑或色素沉着呈圆形黑色斑,有时可见出血;巩膜后葡萄肿及视网膜锯齿缘部囊样变性;玻璃体液化、混浊和后脱离,视网膜裂孔甚至视网膜脱离。
近视眼的药物局部治疗,初起者可试用睫状肌松弛药类的眼药,如阿托品类药物,但这类药物均难免合并看近困难和畏光的不良反应。有人试图用较低的浓度使之具有一定的放松调节效果而无副作用,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副作用的消失,疗效亦随之消失。可利用光学原理使用调节放松的仪器。生理学治疗法:如松弛调节或解除睫状肌紧张状态的方法,如远眺、雾视法;加强眼外肌与睫状肌的肌力,增强晶体弹性的方法,如眼球操、晶体保健操;也可用眼罩、眼袋、针灸、推拿、气功等方法进行治疗。
一旦证实为真性近视,应首选戴镜,对于青少年配镜验光要在睫状肌麻痹下进行。一般低于-6.00D的近视眼,要充分矫正并经常戴;高度近视者,既要矫正以获得较好视力,又要保持舒适和双眼视觉功能。
近视眼戴角膜接触眼镜可以增加视野,又可使两眼屈光参差明显减少,使之维持双眼视觉功能。但一定要注意清洁卫生,按要求消毒保养和经常更换。
极高度近视或有黄斑部病变的患者,借望远镜式眼镜,常能读书或做近工作。这种眼镜的放大程度为1.8倍,因此可以增强2%~3.5%的远视力,看近最多可增强5倍。由于视野过小,所以在走路时不能使用。
对症治疗:高度近视并发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者要进行对症治疗。
手术治疗,目前临床主要开展的是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
中医认为近视眼多因过用目力,久视伤血;或肝肾两虚,禀赋不足以致目中神光不能发越于远处,故见近视。气血不足者,治宜补益心气,方用定志丸加减:蜜远志6g,石菖蒲10g,党参10g,茯神10g,枸杞子10g,菊花10g。气虚甚者,加黄芪10g,白术10g,以健脾益气;兼肝肾虚弱而近视继续加深者,加菟丝子10g,黄精10g,以补肾明目;伴食欲不振者,加山药10g,山楂10g,麦芽10g,以健脾消食。心营亏虚者,治宜补心宁神,方用天王补心丹加减:酸枣仁10g,柏子仁10g,当归10g,天冬10g,麦冬10g,生地黄10g,人参6g,丹参10g,玄参10g,茯苓10g,五味子10g,远志5g,桔梗10g。视物易疲劳者,加黄芪10g,以增益气之功;口唇淡白者,加阿胶10g,白芍10g,以补益精血。
针灸治疗:体针常用穴为睛明、攒竹、丝竹空、肝俞、足三里、合谷等。每次局部取2穴,远端配1~2穴。耳针:可取耳尖、神门、眼等穴。
另外,还要从环境因素着手预防近视眼的发生,重视对儿童及青少年的宣传教育,读书写字姿势要端正,眼睛离桌面的距离应保持在30厘米左右,不能小于23厘米;连续看书或看电视45分钟后,应休息10~15分钟或向远方眺望;不要在光线暗弱及阳光直射下看书写字,桌面上的照明,最好不低于100Lux;不要躺在床上及走路或乘车时阅读;改革教育制度,减轻学习负担。自我运动调护,眼保健操能解除眼的疲劳,对预防近视眼有一定的作用,应提倡。注意平时身体锻炼,改变生活方式,多在室外活动。定期进行视力及眼部检查。减少遗传因素的影响,如注意优生,择偶时应尽量避免近亲及两人都是高度近视的情况。注意饮食习惯及营养搭配,避免铬、钙等微量元素在机体内缺乏。
2.近视眼到底要不要配戴眼镜
有人说近视眼必须戴眼镜,而也有人说近视最好别戴眼镜。近视了,却不戴眼镜,这岂不是讳疾忌医。从用眼卫生的角度,近视到一定程度,就应该戴眼镜。一般100度以下的轻微近视可以不必戴眼镜,但前提是视物、看黑板眼不疲劳。当然,不戴眼镜或许有不戴眼镜的理由,但那些理由是不当的。譬如说,有的学生和家长担心戴眼镜会使度数越来越深,还有的人怕一旦戴上眼镜就摘不下来,其实这种顾虑是没根据的,也完全没有必要,目前,戴框架眼镜仍然是矫治屈光不正最有效的方法。至于调查显示的学生患近视不戴眼镜的其他一些原因,有的对视力下降毫无察觉,直到学校体检才知道已患近视;有的是怕影响美观,不肯戴眼镜;还有的是怕麻烦,以及家庭生活贫困配不起眼镜等。对于这些情况则更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分别对待、合理诱导,争取及时解决问题。绝大多数青少年近视属于单纯性近视,只要注意用眼卫生,并及时戴眼镜加以矫治,完全可以控制近视的发展。
据资料显示,近视眼的形成,遗传因素占60%,环境因素占40%。父母双方或一方患有高度近视,有可能就会遗传给子女。子女在患近视过程中,度数可能会逐渐加深,这是遗传因素在作怪,与佩戴眼镜没有关系。佩戴眼镜不仅方便日常学习生活,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近视眼的发展。如果不配戴眼镜,模糊的视网膜成像可以加速近视的发展,如果配戴一副合适的框架眼镜,可以使模糊的视网膜成像清晰。
如今青少年近视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重在预防,但更要关心那些已经近视的学生。在这方面,应实施视力健康干预,由预防变干预,由被动变主动,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理念,唤醒全社会爱眼护眼的意识。让眼镜呵护眼睛,已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值得重视并尽快付诸实施。
当然,戴眼镜只能治标,难以治本,要想从根本上改变眼保健堪忧的局面,还需要深入贯彻预防为主的眼保健理念。青少年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限制近距离用眼时间。
3.远视眼如何防治
睫状肌处于非调节状态时,平行光线在视网膜后形成焦点的眼,称为远视眼。
引起远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轴性远视:在远视眼中最常见,在初生时人的眼轴平均约为17.3mm,处于+2.50D~ +4.00D的远视状态,可以说婴儿的远视眼是生理性的。随着发育,眼轴也慢慢增长,1~3岁为+0.50D~+1.50D,在5岁时还有90%的孩子处于远视状态,16岁则减少到50%,但因度数较低,处于调节范围之内,一般不会感觉到。有些人在眼的发育过程中,由于遗传、环境等因素眼球停止发育,眼轴不能达到正常眼的长度,则形成轴性远视眼。一般眼轴较短的程度并不很大,很少超过2mm。故临床所见的远视多在+6D以内,但也可见有高度数远视眼,有的甚至会高达+24D。②曲率性远视:是由于眼球屈光系统中屈光体的表面弯曲度较小所形成。多为先天性,如先天性扁平晶状体、先天性平角膜等;也有由角膜外伤引起。近年来,由于屈光性角膜手术的普及,因近视手术过矫引起的远视逐渐增多,应引起重视。③屈光指数性远视:由于房水、晶状体的屈光指数减少,玻璃体的屈光指数增高引起。主要见于老年人及糖尿病患者,有的晶状体脱位也可导致远视。④病理性的远视:在病理性发育不正常中眼的前后轴变短,例如小眼球,其远视程度甚至还会超过+24D;眼肿瘤或眼眶的炎性肿块可使眼球后极部内陷并使之变平;某个屈光媒质缺如;球后新生物或球壁组织水肿均可使视网膜的黄斑区向前移。
远视又可根据其程度分为①轻度远视:+3.00D以内者;②中度远视:+3.00D~+6.00D者;③高度远视:+6.00D以上。
由于远视眼的光学焦点在视网膜之后,因而在视网膜上所形成的像则模糊不清,如远视度数尚在晶体调节范围内,为了看清物体,即使看远处也要利用调节力把视网膜后面的焦点移到视网膜上,故远视眼经常处在调节状态;如远视度数超出晶体调节范围,与近视不同,视网膜上将始终得不到清晰的图像。轻度远视由于自身的调节,远近视力均好;中度远视,远、近视力均不好。视疲劳是远视眼最主要的症状,轻度远视一般无明显症状,中高度远视视疲劳明显。患者用眼时间稍久则出现视物模糊、字迹串行、眼球酸胀,以及不同程度的头痛,严重者尚可引起恶心、呕吐等。中高度远视眼,一般调节过强,相应的集合亦过强,易发生内隐斜或内斜视。中高度远视眼,眼轴较短,有的角膜小,前房浅,晶体改变不大,眼底改变明显,视盘较正常小,边缘不清,色稍红。
远视眼的治疗主要用镜片矫正。一旦怀疑远视应及时进行检查,要散瞳验光,对幼儿及青少年尤为必要。7岁以下的儿童,有轻度远视是生理现象,不需要配镜;但如果度数过高、视力低下或伴有斜视应配镜矫正。成年人不适应者,应逐步予以矫正。全身无需特殊治疗。手术治疗可行钬激光、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及晶体置换术。
中医认为远视眼多由禀赋不足,阳不生阴,阴精不能收敛,目失濡养,以致目中神光不能收敛视近,故见远视。属肝肾不足者,治宜补益肝肾,方用杞菊地黄汤(或丸)加减:枸杞子10g,菊花10g,泽泻10g,茯苓10g,山药12g,牡丹皮10g,生地黄15g,熟地黄15g,山茱萸6g,肉苁蓉10g,巴戟天10g。眼胀明显者,加石决明10g(包煎),磁石10g(包煎),以平肝潜阳;眼睑重坠不能久视者,加党参10g,黄芪10g,以补脾益气;眉骨疼痛者,加川芎5g,白芷10g,以活血止痛。
中度、高度远视和轻度远视有症状者需验光配镜,定期做眼睛检查,防止斜视、弱视。饮食要均衡,长时间用眼时,要适当地休息。
4.散光如何防治
进入眼球的平行光线各径线焦点不在一个截面上,则称为散光。
引起散光的原因很多,比较常见的有以下三点。①曲率性散光:为角膜弯曲度发生异常变化引起。如屈光力最大的子午线与屈光力最小的子午线互相垂直,则引起规则散光,多为先天性,而且散光度数较大。如为角膜表面不规则,在视网膜上无法形成焦点,则形成不规则散光,如角膜外伤性瘢痕、圆锥角膜、角膜变性等。②偏心性散光:以前多见于晶体移位,如先天性偏斜、晶体半脱位等。近年来由于屈光性角膜手术的增多,临床也可见到因屈光手术引起的散光。③屈光率性散光:为晶状体各部的屈光指数发生变化所致。散光度数一般比较小,如老年性白内障、晶状体皮质发生水隙、羽毛状浑浊,造成晶状体的屈光指数改变,都可形成散光。
散光的分类:散光可根据屈光情况分为不规则散光和规则散光。不规则散光是指各子午线的弯曲度不一致,用一般柱镜无法矫正。规则散光是指弯曲度最大的子午线与弯曲度最小的子午线正好垂直,用柱镜矫正能获得较好的视力。其中规则散光又可分为:①单纯近视散光。为一条主要子午线上的平行光线在视网膜上成像,和它垂直的另一条子午线上的平行光线在视网膜前聚焦成像。②单纯远视散光。为一条主要子午线上的平行光线在视网膜上成像,和它垂直的另一条子午线上的平行光线在视网膜后聚焦成像。③复性近视散光。两条互相垂直的主要子午线上,平行光线都是在视网膜前成像,但是它们屈光力不相等。④复性远视散光。两条互相垂直的主要子午线上,平行光线都是在视网膜后成像,但是它们屈光力不相等。
散光患者看远看近都不清楚,似有重影,可伴有视疲劳、眼胀、头痛、流泪、恶心呕吐。眼底有时可见视盘呈垂直椭圆形,边缘模糊,用检眼镜不能很清晰地看清眼底。
轻度散光而无症状者可不处理,目前以戴镜和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为主。
中医认为散光因肝气不和,气血不调所致。肝郁气滞者,治宜疏肝理气解郁,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0g,香附10g,丹参10g,蔓荆子10g,白芷10g,枳壳10g,川芎5g,甘草5g。月经不调者,加益母草10g,以活血调经;虚者,加黄芪10g,党参10g,以益气健脾。
5.老视如何防治
老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调节力逐渐衰弱,近视力减退的生理现象,俗称老花。
40岁以上的人,随年龄增长晶状体核硬化,晶状体的可塑性及弹性逐渐减弱,睫状肌亦随年龄增长而变弱影响部分调节功能。老视的发生和发展与年龄直接相关,每年减少0.25D~0.40D,到40岁左右开始出现老视。女性发生老视的年龄略早于男性。
老视初发时,常需将书报等目标移远或在强光下方能看清,如果勉强阅读或做近距离工作就会出现视疲劳症状,后逐渐不能看清近物。
老视的治疗以验光配镜为主:一般45岁左右约在+1.00D,以后每5年可酌情增加+0.50D。若以往有屈光不正,先确定屈光不正的性质、度数,然后再根据年龄加上老视度数。手术治疗:可采用传导性角膜成形术(CK)、激光治疗,另外有应用新手术“硅扩张条的睫状体前巩膜切开术”治疗的临床报道。
中医认为老视的病因多为肝肾两亏,精血不足,血虚肝郁或脾虚气弱,目失所养,经络涩滞,调节失司所致。属肝肾两亏者,治宜滋养肝肾,方用一贯煎合四物补肝散加减:北沙参10g,麦冬10g,生地黄10g,当归10g,枸杞子10g,川楝子10g,熟地黄30g,香附10g,川芎5g,白芍10g,夏枯草10g,甘草5g。若兼头痛眼胀,头晕眼花,烦躁易怒,面红目赤者,加石决明10g(先煎),钩藤10g(后下),磁石10g(先煎),牛膝10g,赭石10g(包煎),以平肝潜阳;大便干结者,加番泻叶10g,郁李仁10g,以通便泻火。属血虚肝郁者,治宜养肝解郁,方用舒肝明目汤加减: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0g,白术10g,桑寄生10g,桑椹20g,女贞子20g,茯苓10g,决明子10g,首乌藤10g,菊花10g,甘草5g。若眼胀明显,加香附10g,夏枯草10g,川芎5g,以疏肝行气;若因肝郁而阴血亏虚较甚者,加熟地黄10g,枸杞子10g,以滋阴养血。脾虚气弱者,治宜健脾益气,升阳和血,方用助阳活血汤加减:防风10g,黄芪10g,炙甘草6g,蔓荆子10g,当归10g,白芷10g,升麻5g,柴胡10g,党参10g,葛根10g。便溏者,加茯苓10g,陈皮5g,白术10g,以健脾利湿;纳差者,加白术10g,神曲10g,以健脾化食。
针灸治疗可缓解症状,常用穴位:睛明、攒竹、太阳、承泣、合谷、足三里、肝俞、肾俞、太冲等。每次选用眼周及远端穴位各2个进行针刺。
晶体操可加强眼外肌与睫状肌的肌力,增强晶体的弹性。这些保健方法不但可治疗假性近视与预防近视眼的发生或发展,还对视力疲劳、老视的预防和治疗都有很好的效果。晶体操:有节奏的交替看玻璃窗上的画与窗外远处的物体,逐渐加快速度,待感眼球疲劳后可稍作休息,再有节奏的交替看桌上的图像与窗外远处的物体,逐渐加快速度,待感眼球疲劳后即停止。每天坚持,并根据个人情况逐渐加量。
6.如何阻挡“老花眼”提前报到
在正常情况下,老视一般出现在40岁左右,如今许多年轻人开始出现老视,主要是过度用眼所致。现在的大多数年轻人,近距离的工作时间长,用眼的地方也越来越多。比如,上班离不开电脑,下班后多数也是看电视、看书,致使眼劳累过度,老视提前“报到”。
许多人认为近视眼不会再得老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老视谁也不能幸免,近视眼的人到了老视的年龄眼睛也会花,主要的感觉是看近处事物时近视镜不适合了,需要重新配眼镜。
不少人在感觉眼花之后,随便到眼镜店买副老花镜戴上,感觉能看清楚就行了。其实,老花镜也不能随便戴,每个人花眼的度数不同,两只眼的花眼度数也不一样,长时间戴不合适的老花镜对眼睛有害无益。正确的做法是,到正规医院眼科检查,再配适合自己的老花镜。
年纪轻轻的,谁也不想戴老花镜,这就需要平时多加注意,别总让自己的眼睛处于疲劳状态。首先,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成年人至少要保证每天6小时睡眠,每晚11点钟前入睡才能保证充分休息。其次,要在近距离工作间隙让眼睛休息一下,一般10分钟即可。可以让眼睛离开电脑屏幕或书本,往远处眺望,做一做办公室操、眼保健操,活动一下颈椎。如此长期坚持,必有好处。
十四、眼外肌疾病
眼外肌疾病,是指双眼12条眼外肌因自身肌力不平衡或支配系统失调造成的双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视轴呈分离状态所发生的病变。一眼注视目标,另一眼偏离注视目标为斜视。由于一眼的偏斜,使外界物像无法落在两眼底的同一对应点上,当融合力不足时,就会产生复视。为了克服这种视觉紊乱上的干扰,大脑皮质会抑制斜视眼的物像,长期被抑制的斜视眼就会变成弱视。
斜视和弱视为眼科常见病、多发病,是双眼视觉和眼球运动相关的疾病。
1.共同性内斜视如何防治
共同性内斜视是儿童斜视中最常见的类型。先天性内斜视是指出生6个月以内发生的内斜视;后天性内斜视,大部分在出生6个月以后,因调节性集合过强所引起,故又称为调节性内斜视。调节性内斜视分为完全调节性(15%)、部分调节性(46%)及非调节性内斜视(39%)三种类型。完全调节性内斜视属于后天性内斜视,而部分调节性及非调节性内斜视如发病时间不清,则与先天性内斜视的鉴别比较困难。
共同性内斜视多为视觉形成的过程中患有眼病,如屈光不正、屈光介质混浊、眼底或视神经的病变等;或中枢神经疾病,如脑炎、脑膜炎等,均可影响双眼视觉功能的建立和发展,从而出现眼位偏斜状态。
先天性内斜视:是指6个月龄前发生的恒定性内斜视。开始时内斜视可间歇出现,内斜视角大(30°~50°或以上),且稳定,受检查距离、注视眼及调节因素影响较小。因双眼交叉注视,故较少形成弱视,如为单眼注视,可伴发弱视。一般呈轻度远视,配戴充分矫正眼镜后斜视角不减小;眼球运动一般外转力弱,内转力强。可伴分离性垂直偏斜、眼球震颤、垂直斜视等。
后天性内斜视:①完全调节性内斜视好发年龄在2~5岁。斜视角变化较大,早期间歇出现,看近时内斜角加大,看远时则减小,而且斜视角的大小与患者的精神状态及看近时使用的调节量有关。多为中度远视,发热可诱发本病,如斜视不经矫正,可逐步发展为恒定性内斜视,及时使用矫正眼镜,较少发生弱视。配戴充分矫正眼镜后,内斜视可消失,或变成部分调节性内斜视。②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发病比完全调节性内斜视早,为1~3岁。轻度或中度远视,配戴完全矫正远视眼镜后,内斜视角减小,但仍残余10°以上内斜视,其残余的内斜视几乎都是先天性内斜视,多有单眼弱视及异常视网膜对应,仅少数人存在双眼视。常伴单或双眼垂直斜视。③非调节性内斜视是指6个月以后发生的、与调节无关的内斜视,占儿童共同性内斜视的1/3。可分为以下四种。①基本型内斜视:无明显的屈光不正,远、近斜视几乎相等。发病初期呈间歇性,有复视,斜视角较先天性内斜视小,逐渐增加至30°~70°。需注意眼底有无视盘水肿,有无中枢神经系统异常。②非调节性集合过强型内斜视(视近内斜视):发病年龄在2~5岁。屈光状态为远视或正视,看远正位或小角度内斜视,看近内斜视角较大,与调节无关,戴镜不能改变斜视度。③分开不足型内斜视(视远内斜视),看远呈内斜视,看近则为正位,无屈光不正。④内斜视合并近视:发生年龄较晚,中、高度以上近视,内斜视缓慢发展并伴有高低位及外旋斜视,外展受限。
共同性内斜视的局部治疗。①治疗弱视:遮盖主视眼,完全遮盖或按比例遮盖。在遮盖期间要监视注视性质,并行视力的定量检查。②矫正屈光:3D以上的远视,必须配戴眼镜。③手术治疗:先天性内斜视原则上尽可能早手术,多数学者主张1.5~2岁以前手术,可争取获得周边融合,功能性治愈机会多。手术宜欠矫,以免将来出现外斜视。术式以双内直肌后徙为主,常规后徙量为5~6mm。后天性内斜视,对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残余内斜视手术的治疗,手术量一般按戴镜后残留看远斜视角度设计内斜矫正术。若斜视角大,除后徙双内直肌外还可加后固定缝合术。
中医认为共同性内斜视多因幼时患目病,或热性疾病,风热攻脑,使脑筋急缩;或因惊风天吊;或头面外伤,经络受损,失于治疗使气血凝定;或婴幼儿期,小儿头部偏向一侧,视之过久,均为造成眼珠偏斜的原因。属肝肾不足者,治宜补益肝肾,方用杞菊地黄汤加减:枸杞子6g,菊花6g,泽泻5g,茯苓10g,山药10g,牡丹皮5g,生地黄6g,熟地黄6g,山茱萸3g。气虚体弱者,加党参6g,黄芪6g,黄精6g,以益气养阴;伴能远怯近者,加何首乌6g,龙眼肉6g(后下),肉苁蓉6g,以补肾明目。属脾虚气弱者,治宜益气健脾,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10g,党参6g,炒白术6g,炙甘草3g,当归6g,陈皮3g,升麻3g,柴胡3g,僵蚕3g,枸杞子5g。风重者,加防风6g,天麻5g,蝉蜕3g,蒺藜5g,以祛风通络。属风热上攻者,治宜祛风通络,平肝熄风,方用正容汤加减:附子3g,胆南星2g,半夏2g,僵蚕5g,防风6g,秦艽5g,茯苓10g,全蝎2g,羌活6g,天麻5g,钩藤6g(后下),天冬5g,麦冬5g,甘草5g。高热抽搐者,加羚羊角粉0.5g(冲服),以平肝熄风;热退后肌肉■动,加生地黄6g,以养阴。
针灸治疗常用穴:睛明、瞳子髎、承泣、太阳、攒竹、颊车、地仓、风池、合谷、足三里。每次选2~4个穴,1次/日,10日为1个疗程。
预防共同性内斜视主要是在幼儿期不可让其逼近视物,仰卧时避免让头经常侧视光亮处,以免日久形成斜视。如有共同性内斜视儿童宜早期散瞳验光配镜。加强营养,增强体质,坚持治疗。
2.共同性外斜视如何防治
共同性外斜视的发生率比共同性内斜视低,在儿童,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率上升。外斜的发生有明显的遗传性,为染色体显性遗传,父母一方或双方有外斜,其孩子有较高的外斜或外隐斜的倾向。外斜视通常分为恒定性和间歇性。
共同性外斜视分为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占外斜视的1/2,常在1岁左右发生,5岁左右表现较明显。追踪病史,可发现外斜程度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严重。看远时外斜明显,看近一般能融像,无斜视。集合功能较好,一般与屈光不正无直接关系。由于间歇性外斜的儿童在部分时间能融像,因此较少发生弱视,可合并A-V征、垂直斜视。恒定性外斜视比间歇性外斜视发生率低。可在出生时发生,也可由间歇性进展为恒定性。在婴儿期发生的恒定性外斜视,通常有潜在的神经性疾病。外斜视较稳定,斜视角较大(小于-20°),出生时发生者,双眼视力较差。是由间歇性外斜视发展而来的,术后有望恢复部分双眼视力。无明显的屈光参差时,很少出现弱视,一般为双眼交替注视。若存在明显屈光参差,常有异常视网膜对应、弱视。常有集合功能不足,合并A-V征、下斜肌功能过强或垂直斜视。
共同性外斜视的局部治疗主要是矫正屈光不正和弱视训练,若AC/A很高,则可使用负片来推迟手术时间。抗抑制训练或集合练习,可暂时缓解间歇性外斜程度。全身治疗:同共同性内斜视。是否需手术,应综合考虑斜视角的大小、显性外斜出现的频率和时间的长短、集合功能是否良好、患者年龄、融合控制状态、双眼视功能状态和有无视疲劳等因素。即使斜视角小,但出现显性外斜的频率多,时间长,集合和双眼视功能差,视疲劳明显者,也可手术;如斜视角大,但出现显性外斜的频率少,时间短,集合和双眼视功能好,无视疲劳,不可勉强手术。恒定性外斜视: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法的选择同间歇性外斜。手术目的分功能性和美容性。对需达到功能性效果的,除非外斜视明显,伴有运动障碍需要早期手术外,对术后立即发生的外斜视,感觉性和运动性融合正常者,应观察数天,常可自发好转;对需达到美容性效果的,切忌过矫。
间歇性外斜视注意配戴合适的眼镜,积极治疗弱视,并加强集合功能的训练。恒定性外斜视术后发生外斜视,经2~3个月保守治疗无效,应考虑再手术。在等待期间,要采取预防措施,使用三棱镜保持双眼平视,或进行部分时间遮盖,绝不能让患者抑制复视像。
3.麻痹性斜视如何防治
麻痹性斜视是指包括神经肌肉异常之外的多种因素所致的眼球运动障碍。可以是单条或多条眼外肌完全性或部分性麻痹,完全性麻痹立即出现斜视,部分性麻痹初期可以不出现斜视。
临床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麻痹肌功能减弱,而对抗肌功能亢进;继而麻痹肌的直接对抗肌发生痉挛或挛缩,逐步发生萎缩、纤维化、玻璃样变、失去正常的弹性;偏斜扩散到所有的注视方向,逐渐向共同性斜视方向发展。
本病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者,在出生时或出生后早期发生,主要由于先天发育异常、产后眼外肌缺如等。先天麻痹性斜视多有代偿性头位,引起两侧面颊不对称,出现复视。临床上少见。后天性者,主诉有复视,发病时间确切,可因头部外伤、炎症、血管性疾病、肿瘤和代谢性疾病等引起。后天性麻痹多为急性,往往立即出现复视、视物模糊不清。严重的复视会出现眩晕和恶心呕吐,必须闭上一眼或遮盖一眼才能使症状消失。由于突然的眼位偏斜,视觉定位功能被破坏,患者走路时步态不稳,常向某一方向偏斜,触拿物体有异常投射现象。如先天性或幼年早期发生的部分麻痹,由于有代偿头位和健全的融合功能,一般多无自觉症状,偶有因某些原因发现复视而来就诊者。
麻痹眼向麻痹肌作用方向运动受限,眼位向麻痹肌作用相反方向偏斜,并出现代偿头位。第二斜视角比第一斜视角大(健眼注视目标,斜眼的偏斜度称为第一斜视角;斜眼注视目标,健眼的偏斜度称为第二斜视角)。斜视度因注视方向而异,向麻痹肌作用方向注视时斜视度最大。
本病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对后天性不全麻痹的患者,早期采取针灸、药物及理疗、推拿治疗,可达较理想的治疗目的。经过6~8个月甚至1年的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行手术治疗。
局部治疗:①遮盖麻痹眼,解除复视,或遮盖健眼,以减少麻痹肌的拮抗肌挛缩,视力相等或相差不大者,可交替遮盖。亦可使用三棱镜。②地塞米松注射液2.5mg加肌苷注射液20mg混合后行麻痹眼球结膜下注射,也可行麻痹肌止端附近或肌腹内注射,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③在肌电图的监视下,对不同度数的斜视角,分别用1.25~5.0单位肉毒杆菌毒素A注射于麻痹肌的拮抗肌内。
全身治疗:①营养神经。肌内注射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500μg,各1支/日,10日为1个疗程;口服或静滴肌苷、三磷酸腺苷、辅酶A等;胞磷胆碱50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静脉滴注,1次/日,10~14天为1个疗程。②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注射液10~15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静脉滴注,1次/日,疗程10~15天,逐渐减量。
手术治疗:①先天性眼外肌麻痹,在麻痹肌已确定、病因已查明,并且不危及生命、也不会发展或复发后,可考虑手术。②后天性眼外肌麻痹,应在发病后6~8个月不见好转时行手术。非手术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但仍未痊愈者,可待病情稳定4~6个月再考虑手术。手术原则是首先确定注视眼(患者是用麻痹眼还是健眼注视),健眼注视者,其直接对抗肌受累而发生痉挛、挛缩;麻痹眼注视时,受累肌是麻痹肌的配偶肌,二者的手术设计是完全不同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多用水平线以下眼位,要尽量把高的眼位降下来。若有眼外肌的痉挛或牵引,首先要解除牵引,松弛挛缩的肌肉。减弱麻痹肌的直接对抗肌所起的作用,要远远超过加强麻痹肌的效果。做直肌手术时,一般一次不超过两根直肌,以免影响眼前部的供血。手术方式,包括麻痹肌缩短及拮抗肌后徙术。注意超大量的拮抗肌后徙术,只能使眼球放在正中,但不能转动。
中医认为后天性麻痹多因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侵入经络,使其眼筋缓缩不利;或脾失健运,聚湿成痰,复感风邪,风痰阻络,使眼球转动不灵;或中气不足,眼筋失养,故上睑不能抬举,眼球转动不灵;或肝肾两亏,不能制阳,阳亢动风,挟痰上扰,阻滞经络;或头面外伤,肿瘤压迫,使经络受损,气滞血瘀,均可导致目珠偏斜,视一为二。属风邪中络者,治宜祛风通络,扶正祛邪,方用小续命汤加减:麻黄5g,防己10g,党参10g,黄芩10g,肉桂5g,甘草5g,白芍10g,川芎5g,杏仁10g,制附子5g(先煎),防风10g,生姜10g。风热为患者,原方去生姜、制附子、肉桂,加生石膏10g(包煎),生地黄15g,桑枝10g,秦艽10g,以疏风清热通络。属风痰阻络者,治宜健脾利湿、豁痰通络,方用六君子汤合正容汤加减:附子5g,胆南星5g,半夏5g,僵蚕5g,防风10g,秦艽10g,茯苓10g,全蝎5g,羌活10g,党参10g,白术10g,陈皮5g,甘草5g。头痛甚者,加菊花10g,川芎5g,以祛风止痛。属脉络瘀阻者,治宜活血行气,化瘀通络,方用桃红四物汤合牵正散加减:桃仁10g,红花10g,生地黄20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5g,白附子5g,僵蚕5g,全蝎3g。疼痛甚者,加乳香5g,没药5g,五灵脂10g,郁金10g,以化瘀止痛;后期可加黄芪10g,党参10g,以益气扶正。属阳亢风动者,治宜平肝潜阳,熄风通络,方用天麻钩藤饮合六味地黄丸加减:天麻10g,钩藤10g(后下),石决明10g(先煎),栀子10g,黄芩10g,川牛膝10g,杜仲10g,桑寄生10g,益母草10g,首乌藤10g,茯苓10g,熟地黄15g,山茱萸6g,山药10g,泽泻10g,牡丹皮10g。眼内干涩者,加北沙参10g,墨旱莲10g,女贞子10g,以润肺生津,滋阴补肾。
麻痹性斜视还可用其他治疗方法,如按摩眼周及全身俞穴,促进血液循环,经络疏通,促进眼肌收缩功能的恢复。脉冲理疗,刺激麻痹眼外肌,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或减少肌肉萎缩。针灸治疗以取三阳经穴位为主,局部及远端取穴配合,每次选2~4个穴,1次/日,10日为1个疗程。常用穴位:天柱、完骨、风池、睛明、瞳子髎、承泣、四白、阳白、丝竹空、太阳、攒竹、颊车、地仓、合谷、足三里、太冲、行间。
后天性眼外肌麻痹可遮盖麻痹眼,消除复视。同时忌食肥甘厚腻,以免聚湿生痰加重病情。避风寒,慎起居,以减少本病的发生。
4.弱视如何防治
眼球无器质性病变而矫正视力低于同龄正常儿童,这种视力低下的眼球称为弱视眼。
人类的视觉系统在出生后逐渐发育完善,如果在视觉发育过程中,由于斜视、屈光不正、先天性白内障等原因,无法使视觉细胞获得充分刺激,视觉发育受到影响,将可能发生弱视。弱视是儿童发育期常见的眼病,我国发病率为2%~4%,是一种可治疗的视力缺陷疾病。如在患儿视觉发育期不及时治疗,将造成终身视力低下,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弱视的治疗与年龄有密切关系,5岁前开始治疗,效果最好;10岁以后效果相对较差。12岁前是视觉发育的可塑期,而12岁以后开始治疗弱视则视力恢复的机会很小。
弱视看远看近均视物不清,对年幼的患儿,多由家长细心观察而发现。睫状肌麻痹下检影验光,视力检查发现矫正视力≤0.8、拥挤现象(对单个字体的识别能力比对同样大小但排列成行的字体识别能力高)、眼底检查常有异常固视点等。可伴斜视、先天性白内障等斜视性弱视。儿童期患斜视,致双眼不能同时对同一物体协同聚焦,从而产生视觉混淆,大脑皮质主动抑制由斜视眼黄斑输入的视觉冲动,该眼黄斑部功能长期被抑制就形成弱视。弱视可分为以下三类。
(1)屈光参差性弱视:由于两眼的屈光参差较大,使同一物体在两眼视网膜形成的物像清晰度不等,即便屈光不正获得矫正,但屈光参差所造成的物像大小仍不等,程度较低的眼提供相对较清晰的视网膜像,大脑选择该眼的像,而抑制另一屈光不正度数高的眼的模糊像,造成该眼弱视。
(2)形觉剥夺性弱视:儿童期由于眼的屈光介质混浊(白内障、角膜瘢痕等)、完全性睑下垂、医源性眼睑缝合以及为治疗外眼病长期不加选择地遮盖患眼,限制了视觉感知输入,使黄斑不能接受正常光刺激而产生弱视。
(3)屈光不正性弱视:这种弱视多为双侧性,发生在未配戴过矫正眼镜的高度屈光不正者,双眼视力相等或相近。屈光不正性弱视多见于远视性屈光不正。由于调节所限,患者看近、看远都不能获得清晰的物像而形成弱视。这种弱视因双眼视力相差不大,没有双眼像融合障碍,故不引起黄斑抑制。
弱视伴有屈光不正者,应矫正屈光不正。并可用遮盖法,遮盖健眼,强迫弱视眼注视。遮盖分完全性和部分性,遮盖的时间依患儿年龄、弱视程度决定。遮盖治疗时,须注意被遮盖眼的情况,避免发生遮盖引起的形觉剥夺性弱视。在遮盖的同时,用弱视眼做一些精细作业,如穿针、穿珠子、描画、刺绣等以刺激视觉,促进视力提高。压抑疗法,戴过矫或欠矫镜片以及每日点阿托品以压抑主眼功能,弱视眼则戴正常矫正镜片以利看近。具体方法如下:一是压抑健眼看近,健眼每日点1%阿托品滴眼剂,戴矫正眼镜,即在弱视眼矫正镜片上再加+2.00D或+3.00D球镜。其目的是强迫弱视眼看近,健眼看远。二是压抑主眼看远,主眼滴阿托品滴眼剂,并在矫正镜片上过矫+3.00D球镜使之看远不清,看近清,弱视眼戴全矫镜看远。三是完全压抑,主眼滴阿托品滴眼剂,戴欠矫镜,一般减去5.00D球镜(可用负片或减少正片),弱视眼戴全矫镜。目的是使主眼看远看近均不能。四是选择性压抑,为调节性集合过强者,主眼滴阿托品滴眼剂,戴矫正眼镜,弱视眼戴双光镜片促进看近并减轻或消除看近时的内斜。为维持巩固疗效,需交替压抑双眼,即配两副眼镜,分别为左右眼各过矫+3.00D,患儿每日交替使用以防弱视复发。全身治疗,可用左旋多巴片每千克体重1.0mg,口服,3次/日,4周为1个疗程。
弱视还可以采用其他疗法:如视刺激疗法:适用于中心注视的弱视及屈光不正性弱视。后像疗法:适用于旁中心注视的弱视,其目的是使弱视眼的旁中心注视减弱或消退。红色滤光片疗法:能促使旁中心注视眼自发地转变为中心注视,游走性和中心旁注视的弱视宜采用该疗法。
中医认为弱视多属虚证。先天不足,肝血亏损,肾精不足,目失涵养则神光发越无力;或后天喂养不当,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则目失濡养,视物不明。属肝肾不足者,治宜养血滋阴,补益肝肾,方用四物五子丸加减:熟地黄10g,白芍10g,当归10g,川芎3g,车前子5g(包煎),覆盆子10g,枸杞子10g,地肤子5g,菟丝子10g(包煎)。视疲劳者,加黄芪10g,蔓荆子6g,以补气升清。脾胃虚弱者,治宜益气健脾,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10g,茯苓10g,白术10g,炙甘草6g,山药10g,白扁豆6g,薏苡仁10g,桔梗10g,砂仁3g,莲子10g,陈皮3g。纳差食积者,加山楂10g,麦芽10g,鸡内金5g,以健胃消食。
弱视可用针灸、脉冲电流刺激疗法或穴位按摩疗法。常用穴位为睛明、承泣、攒竹、鱼腰、太阳、四白、光明、风池、肝俞、肾俞、脾俞等,多采用补法治疗。
5.“遮遮掩掩”治弱视
用遮盖法治疗弱视已有200年历史。目前仍然被公认为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
具体方法是:做一个眼罩,中间一层黑布,两面为软的白纱布或绸布,制成口罩状。若是单眼弱视,眼罩戴在健眼前,然后戴矫正眼镜,白天遮盖晚上取下,这种方法称之为常规遮盖。为了防止健眼视力下降,遮盖5~6天后打开1天。遮盖期间要做画图、刺绣、穿针等精细工作,每日至少30分钟。强迫弱视眼看东西,使其得到锻炼。若双眼视力均不正常但视力相等,可采取交替遮盖,例如双眼视力均0.3、0.4,可双眼交替遮盖(3∶3),即每眼遮盖3天,治疗1个月后到医院复诊。如果两眼视力不等,可根据情况,以4∶3、2∶5等交替遮盖。总的原则是视力好的眼遮盖天数多,视力差的眼遮盖天数少,视力极差的弱视眼(视力0.1或低于0.1者)常规遮盖后,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活动,可行短时间遮盖,在家里进行,每日至少30分钟,遮盖时做精细工作。
对常规遮盖或交替遮盖的患儿,必须按视力程度做各种不同的精细工作(如描图、刻纸、绣花、穿针等)。家中准备一张视力表,在治疗期间应经常检查视力,最好定期到医院检查,如果视力提高了,根据具体情况,医生要调整遮盖天数。若弱视眼视力接近正常眼,可用半遮盖法,将塑料薄膜盖在好眼前,使好眼视力低于弱视眼两行。如果健眼视力减退,可适当地遮盖弱视眼数日,健眼视力可自然恢复。
用遮盖法治疗后,不能立刻停止遮盖,而是要逐渐减少遮盖,直到停止,还要定期到医院检查,至少要随访2~3年,因为3年视力不降才算治愈。
应提倡患儿用眼卫生,在遮盖时既要遮盖完全,又要保持一定的间隙,便于空气流通。保持眼罩清洁,勤洗勤换。注意安全,少看电视。尤其是深度弱视,一旦将健眼严格遮盖,要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加强体育锻炼,认真做好眼保健操。患儿在做精细目力训练时,家长、幼儿园或学校老师要密切配合,认真完成。定期复诊,合理饮食和营养搭配,选择富含蛋白质、钙质、维生素类食物,以改善全身及眼部的营养,增强眼的抵抗力与调节作用。一旦弱视的诊断确立,治疗的首要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导致弱视的原因。对于形觉剥夺性弱视,需行药物或手术治疗以清除视觉通路上的障碍。对于斜视性弱视,手术前的弱视治疗是整体治疗中的重要部分,其治疗手段包括光学治疗、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按摩治疗等。对屈光不正性弱视及屈光参差性弱视,首要治疗是完全矫正屈光不正。治疗效果取决于年龄、弱视程度和对治疗的依从性,年龄越小,预后越好。
十五、眼眶疾病
眼眶疾病大致可分为炎症、肿瘤、外伤、先天性疾病、代谢和内分泌性疾病及寄生虫类疾病等。从部位来分主要有眶壁和眶内容的两大类病变。眼眶病变的体征由于病变性质和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错综复杂。
眼球突出是眼眶疾病的重要体征之一。眼眶疾病的治疗由病变性质而定,炎症性疾病主要用抗生素或皮质类固醇治疗。眼眶外伤早期主要是控制出血,预防感染,去除异物或死骨片等;后期遇有畸形者,可做矫形手术。
诊断眼眶疾病首先应做好详细的病史询问和系统的眼部检查。一般说来,眼眶炎症性、外伤性、循环障碍性疾病的诊断比较容易,可无需特殊检查。但如疑有眶内占位性病变时则除了依靠常规检查,还需利用各种特殊检查技术,如X线片、眶血管造影、颈内动脉造影、超声波检查,以及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CT)、磁共振成像等,进一步确定占位病变的部位、大小和性质,必要时还可直接采取活体组织做病理检查,以求获得最后诊断。
眼眶肿瘤的治疗因其性质而异,良性肿瘤只做肿瘤摘除,恶性肿瘤需做较广泛的清除,术后可酌情进行化疗和放疗。由全身疾病或邻近组织病变向眼眶蔓延而致的病变,除对眼部做对症处理外,重点应对原发疾病进行积极治疗。总之眼眶病的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给予恰当处理才能获得满意效果。
1.眶蜂窝织炎如何防治
眶蜂窝织炎是指发生于眼眶内软组织的急性感染性炎症。根据感染的部位,以眶隔为界分为隔前蜂窝织炎和隔后或眶深部蜂窝织炎。眶蜂窝织炎多发于青少年,常单眼发病,不仅严重影响视力,有时还可引起颅内并发症或败血症而危及生命,属眼科急症。
眶蜂窝织炎多因细菌感染引起,邻近组织特别是鼻窦炎症的播散是其最主要的原因,与其局部血管丰富,且无静脉瓣,感染容易扩散有关,血源性感染少见。常见的致病菌有溶血性乙型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眶蜂窝织炎可分为眶隔前蜂窝织炎和眶深部蜂窝织炎。眶隔前蜂窝织炎常出现眼睑红肿,球结膜充血水肿,常伴有发热、全身不适和耳前淋巴结肿大。溃后穿破皮肤,可出现脓性分泌物。眶深部蜂窝织炎常有眼睑、球结膜高度充血、水肿,眼球突出,运动障碍,传入性瞳孔障碍,疼痛,视力显著下降。眼底检查可见视盘水肿,视网膜静脉充盈。病情严重者,引起眶尖综合征,甚至感染向颅内扩散,危及生命。
眶蜂窝织炎局部可用抗生素滴眼剂如0.3%氧氟沙星滴眼剂,并涂0.5%红霉素眼膏以预防暴露性角膜炎。全身治疗以抗感染为主,原则上应尽早给予足量广谱抗生素,通常采用静脉给药。用药过程中,可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酌情调整用药,以免因治疗不及时或不适当引起严重并发症。在足量抗生素的基础上,还可根据病情,适当使用糖皮质激素。如眶内脓肿形成后,应选择波动最明显处切开引流,但应避免过早手术。经抗生素治疗后,眶蜂窝织炎和鼻窦炎无明显好转者,应行患侧鼻窦引流术。
中医认为眶蜂窝织炎多因外感风热邪毒,或火热亢盛,邪毒流注,循经上攻于目,蕴结不解,致气血凝滞,肉腐血败而成。属风热邪毒者,治宜疏风清热,解毒散邪,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黄芩15g,黄连6g,陈皮6g,玄参10g,柴胡6g,桔梗10g,连翘10g,板蓝根10g,马勃5g(包煎),牛蒡子10g,薄荷3g(后下),僵蚕3g,甘草5g。红肿疼痛明显者,去柴胡,加赤芍10g,红花5g,夏枯草10g,金银花15g,以凉血解毒,散瘀止痛。火毒壅滞者,治宜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方用清瘟败毒饮加减:生石膏20g(包煎),生地黄15g,水牛角15g(先煎),栀子10g,桔梗10g,黄芩10g,知母10g,赤芍10g,玄参10g,连翘10g,淡竹叶6g,牡丹皮10g,甘草5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g(后下),芒硝10g(冲服),以通腑泄热;壮热神昏者,可用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
预防眶蜂窝织炎须积极处理颜面部疖肿、鼻窦炎和其他部位感染性病灶,防止感染扩散。如感染向颅内扩展,引起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者,应进行抢救。患者饮食宜清淡而富于营养,忌辛辣滋腻,戒烟酒。
2.甲状腺相关性眼病如何防治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是成人眼球突出最常见的原因,占成人眼眶病的20%。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中,40%~75%患者发生眼球突出,多为中青年女性,男女比为1∶4。甲状腺功能正常而眼球突出者占25%。本病以眼球突出、眼睑退缩和上睑迟落等为主要临床特征。
本病与遗传有关,同时也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眼部表现。病变主要累及眼外肌肌腹,病理改变表现为淋巴细胞、浆细胞和肥大细胞浸润、黏多糖沉积等。另外,吸烟也与甲状腺相关性眼病密切相关。
临床表现为眼痒、刺激感、畏光、流泪、复视、视力减退等。眼痒和刺激感于晨起时较重,视力减退主要因视神经受压或暴露性角膜炎所致。常伴有甲亢性全身症状。检查可见眼睑退缩,上睑迟落,上方角膜缘和部分巩膜暴露,眼球突出,运动障碍,下直肌和内直肌最常受累。严重者,发生暴露性角膜炎和角膜溃疡。甲状腺功能相关检查,多数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血清总T3、T4和游离T3(FT3)水平升高,放射性碘摄入增加,伴高峰提前。CT、MRI和超声波检查显示眼外肌受损,常累及双侧多条肌肉。
局部治疗:如眼睑闭合不全者,应用0.3%氧氟沙星滴眼剂或0.5%红霉素眼药膏以保护角膜,预防暴露性角膜炎和角膜感染,并可减轻眼部不适。全身治疗:抗甲状腺药物应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选用丙硫氧嘧啶、卡比马唑等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糖皮质激素: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能够有效减轻眼眶急性炎症引起的突眼和眼外肌运动障碍,改善视力,促进结膜充血水肿消退。初始剂量一般泼尼松为60~100mg,待临床症状缓解或使用1~2个月后逐渐减少剂量,每月减量一次,每次减量以不超过原用剂量的1/3为宜,至维持剂量时再服用2~4个月后停药。或先每日一次静脉滴注含甲泼尼龙500~1000mg的葡萄糖液250ml,1小时内完成,连续数日,达到预期使用剂量,继之以泼尼松口服。免疫抑制药:适用于对皮质激素、放射或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或不能耐受,视力受到威胁的患者。除传统免疫抑制药外,还可选用环孢素(每日每千克体重3~5mg)与泼尼松联合用药,常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必要时手术治疗:手术包括眼睑手术、眼肌手术和眶减压术。目的在于消除或减轻眼睑退缩、滞后、眼球突出和眼球运动障碍。放射治疗:适用于初发期和活动期患者,对消除组织水肿,减轻压迫性视神经病变,提高视力有较好疗效。激素治疗无效,或副作用严重者也可使用。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情志失调,气郁伤脾,运化失职,痰瘀互结;或热毒上壅,气血郁滞;或素体阴虚,或劳心过度,耗伤阴血,致阴虚阳亢,气血凝结日久而致眼突欲出。属热郁痰凝者,治宜清热解郁,化痰散结,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柴胡10g,白芍12g,当归10g,茯苓12g,白术10g,黄药子10g,天竺黄6g,炙甘草6g。气郁化火者,加夏枯草10g,青皮10g,决明子10g,清解肝经郁火;两手震颤者,加石决明10g(先煎),钩藤10g(后下),僵蚕5g,以平肝熄风;郁久痰多者,加浙贝母10g,玄参10g,牡蛎10g,半夏10g,加强化痰散结之功。属热毒壅滞者,治宜清热解毒,散瘀通络,方用泻脑汤加减:防风10g,车前子12g(包煎),川木通10g,茺蔚子10g,茯苓15g,熟大黄10g,玄参12g,玄明粉10g(冲服),桔梗10g,黄芩10g,金银花12g,蒲公英12g,赤芍10g,红花5g,夏枯草10g。大便通畅者,去熟大黄、玄明粉。属阴虚阳亢者,治宜滋阴潜阳,化瘀散结,方用一贯煎加减:北沙参10g,麦冬10g,生地黄10g,当归10g,枸杞子10g,川楝子10g,海藻10g,昆布10g,夏枯草10g,三棱10g,莪术10g。热象明显者,加知母10g,黄柏10g,以清热降火;心烦失眠重者,加莲子心5g,酸枣仁10g,首乌藤10g,以清心安神。
患者应抬高头位以减轻眶周水肿和眼部不适。通过配戴墨镜和使用人工泪液以减轻畏光,缓解异物感。同时应调理情志,保持心情舒畅,合理饮食,定期复诊。
3.眼球筋膜炎如何防治
眼球筋膜炎是指发生于眼球筋膜囊的炎性疾病,比较少见。临床上可分为浆液性眼球筋膜炎与化脓性眼球筋膜炎两种。
浆液性眼球筋膜炎原因不明,一般认为多与变态反应有关,多伴有风湿关节炎、结节性动脉炎、红斑狼疮、复发性多发性软骨炎等全身免疫性疾病。化脓性眼球筋膜炎,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继发于眼球脓炎及邻近组织感染病灶,如泪囊炎、牙周炎、腮腺炎等;全身病症如肺炎、流行性感冒、白喉、产褥热等均可引起。
浆液性眼球筋膜炎常突然发生,多数为双侧性,有复发趋势。主要症状是眼球突出,运动受限,球结膜浆液性水肿,一般不充血,无分泌物,视力不受影响。发生于眼球后部,可见眼睑和结膜不肿,较轻压痛,轻度眼球突出,眼球运动受限比较明显。化脓性眼球筋膜炎多为单眼发生,眼部疼痛,球结膜充血水肿,眼球突出及眼球运动障碍均较浆液性明显。若治疗不及时可向周围蔓延,侵及眶内组织。
浆液性眼球筋膜炎用糖皮质激素口服或局部用药均有效。化脓性眼球筋膜炎,以广谱抗生素为主,辅以局部对症治疗,如热敷、局部消炎药,出现脓肿时,应及时切开引流。浆液性眼球筋膜炎治愈后不影响视力,但可复发。化脓性眼球筋膜炎可因并发视神经炎、神经萎缩而影响视力,但治愈后一般不复发。
中医认为本病因肺经郁热,肺气不宣,水湿停滞引起;或因五脏热毒,上攻于目;或因外伤,风热毒邪乘机而入,邪毒蔓延所致。属肺经郁热者,治宜泻肺清热,方用泻肺汤加减:桑白皮10g,黄芩10g,地骨皮10g,知母10g,麦冬10g,桔梗10g,前胡10g,杏仁10g,甘草5g。球结膜水肿明显者,加葶苈子10g,茯苓20g,泽泻10g,以泻肺利水;小便赤涩者,加栀子10g,车前子10g(包煎),以清热利尿。属热毒攻目者,治宜清热泻火解毒,方用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黄连10g,黄芩10g,黄柏10g,栀子10g,金银花10g,野菊花10g,蒲公英10g,紫花地丁10g,天葵子10g,甘草5g。伴有恶寒者,加荆芥10g,防风10g,以疏散表邪;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g(后下),以泻腑通便。
4.眼眶炎性假瘤如何防治
眼眶炎性假瘤为一种眶内非特异肉芽肿性慢性炎症。其临床表现与肿瘤相似,但病理切片为慢性炎症,故名炎性假瘤。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单侧发病者多,但亦可双侧发病。起病较急,发展缓慢,屡有复发炎症史。本病波及眶内各种软组织,但主要发生于某一特定部位,如眼外肌、泪腺、视神经硬脑膜鞘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等。
本病的病因至今不明,可能与感染如鼻窦炎、上呼吸道感染和免疫功能紊乱等有关。本病血清中IgG、IgM可增高,部分病人发现抗核抗体、平滑肌抗体。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炎性假瘤是一种免疫反应性疾病。其病理表现有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或有以纤维组织增生为主,或者两者混合存在。
本病按病理学可分为淋巴细胞浸润型、纤维增生型和混合型。因炎症侵犯部位和组织类型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尽一致。淋巴细胞浸润型和混合型,早期有眼球突出和移位,发生和发展较快,伴有疼痛、复视、低视力。眼睑和结膜水肿、充血。眼球运动障碍发生较早,且为多方向运动障碍。约有1/3病人眶缘可扪及肿物,呈结节状,多发,可推动,轻度压痛。如侵犯眼外肌,肌肉附着点处水肿充血明显,透过结膜隐见红色肥大的眼外肌。泪腺受侵犯者,表现为泪腺炎症,上睑外侧及外上象限结膜水肿充血,睑缘呈“S”形,眶外上方可触及半圆形或扁平形肿物,不能推动。炎症侵及视神经周围,则可引起视力下降。眼底可见视盘血管充盈及视盘水肿。纤维增生型也称硬化性炎性假瘤,少有炎症现象,其病程较缓慢,眼球突出不明显,但还纳困难。眶深部可扪及硬性肿物,缺乏明显边界,视力多有减退。眼球运动各方向明显受限,甚至眼球固定,如视神经萎缩,则视力丧失。
对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型、肌炎型的眼眶炎性假瘤,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显效。泼尼松口服60~90mg/日,症状缓解后药量渐减。因本病易复发,小剂量用药应延续3个月或更长。病变内或其周围,局部注射泼尼松龙或甲泼尼龙,可增强疗效,减少药物并发症。对于不宜用糖皮质激素者,可用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药,用药期间注意血象,但疗效较差。纤维增生型炎性假瘤,对各种治疗效果均不显著,中、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的长期服用,可防止神经和眼外肌继续受损。另外,还有放射治疗,亦可酌情选用。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风热毒邪壅滞于目,热盛伤阴,导致眼络涩滞,阴液亏耗,气血不行,气滞血瘀所致。属风热壅目者,治宜清热散风,泻火解毒,方用泻肝散加减:玄参10g,桔梗10g,车前子10g(包煎),羌活10g,龙胆草10g,当归10g,防风10g,薄荷3g(后入),荆芥10g,茺蔚子10g,黄芩10g,栀子10g,知母10g,当归10g,赤芍10g,大黄10g(后下),芒硝10g(冲服),甘草5g。若眼红肿甚者,加金银花10g,连翘10g,以清热解毒消肿;炎性假瘤日久者,加昆布10g,海藻10g,牡蛎15g(包煎),以软坚散结。大便稀溏者,去大黄、芒硝。属气滞血瘀者,治宜行气活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牛膝10g,桃仁10g,红花5g,当归10g,川芎5g,赤芍10g,生地黄10g,枳壳10g,柴胡10g,桔梗10g,甘草5g。服药后眼球突出减退较慢者,加莪术10g,郁金10g,夏枯草10g,以破气软坚;五心烦热,口燥咽干,便结者,加麦冬10g,以滋阴软坚。
患者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食物。复视严重者可遮盖患眼,以减轻复视所造成的眩晕症状。睑裂闭合不全者,应注意保护角膜,可于患眼涂入大量抗生素眼药膏,并加以遮盖。
十六、眼外伤
眼外伤是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单眼失明的首要原因。由于眼的位置暴露,眼外伤很常见。眼的结构精细特殊,即使轻微的外伤,也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眼外伤患者多为男性、儿童或青壮年,瞬间伤害对患者的身心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也相继带来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因此,对眼外伤的防治应引起极大的重视。眼的表面积只占全身总体表面积的1/375,但由于视觉的需要,常处于暴露状态,受伤的机会远高于其他任何部位,例如眼外伤占所有身体外伤的比例可高达10%,占眼科住院患者的10%或更多。眼外伤还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比如一个0.1mm长的铁片穿入皮肤,可能不会注意到,但若进入眼内,就是一种严重眼外伤,可引起受伤眼丧失视力,甚至双眼(交感性眼炎)失明。
1.钝挫伤如何防治
机械性钝力引起的眼部损伤称为钝挫伤,致伤物多为钝性物体。据其致伤物及其作用力大小的不同,其临床表现千变万化,轻者可不影响视力,严重者可导致眼球破裂。.
钝性物体如球类、拳头、棍棒、土块、砖头、石头等击伤眼部,或跌仆伤眼,或高压液体、气体冲击眼部均可致眼部钝挫伤。一般除接触处直接受伤之外,还可因作用力的传导,伤及眼内深部组织。此外,眼球邻近组织损伤或头部受强烈震击,亦可伤及眼球。眼钝挫伤可分为以下几类。
(1)眼睑挫伤:因眼睑皮肤薄而松弛,血循环丰富,易造成眼睑水肿、出血、血肿,重者合并眶骨骨折、皮下气肿(鼻旁窦气体进入皮下,扪之有捻发音)、眼睑裂伤、泪小管断裂等。
(2)结膜挫伤:表现为结膜出血和水肿,重者撕裂。
(3)角膜挫伤:①角膜基质水肿。由于暴力使角膜内陷,内皮层和后弹力层破裂,房水进入角膜基质引起。②角膜擦伤。角膜上皮损伤,睫状体充血,可伴畏光、流泪、疼痛等刺激症状。③角膜破裂。损伤较重,易发生在角巩膜缘处,该处最薄弱。
(4)巩膜挫伤:常导致巩膜破裂,角巩膜缘或眼球赤道部,可发生眼内容物脱出、嵌顿。眼科检查应仔细,注意不要漏诊。若发现结膜下出血,呈一团黑色,可能有葡萄膜组织脱出。
(5)虹膜睫状体挫伤:外伤性虹膜睫状体炎时,小动脉暂时痉挛收缩造成组织缺氧,继之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组织水肿、房水浑浊,前房内细胞、房水闪辉阳性。外伤性瞳孔括约肌、睫状肌麻痹时,瞳孔散大,光反应迟钝或消失,调节障碍。瞳孔括约肌撕裂及虹膜根部离断,在瞳孔缘处可见不规则的楔状裂口,后者瞳孔呈“D”形。患者可发生单眼复视。虹膜及睫状体血管破裂时见前房积血,引起继发性青光眼及角膜血染,此时角膜呈棕红色,角膜中央盘状浑浊,以后黄白色不易消退。
(6)前房角后退:由于挫伤冲击眼球,部分睫状体撕裂(环-纵肌分离),造成房角后退,形成假房角。前房角镜检查,可见房角明显加宽、睫状体带加宽。严重者巩膜突加宽及小梁网纤维化、变性。可引起继发性青光眼。
(7)晶状体损伤:外伤致晶状体悬韧带断裂,晶状体不全脱位或全脱位。表现为虹膜震颤,瞳孔区晶状体倾斜或见部分晶状体,若晶状体嵌顿于瞳孔区可引起急性继发性青光眼。晶状体也可脱位于结膜下,表现为前房积血,瞳孔区未见晶状体,眼压低。如出现外伤性白内障,其形态表现多样化。
(8)玻璃体积血:由睫状体、视网膜或脉络膜血管损伤引起。表现为视力减退,视物模糊等。
(9)视网膜脉络膜损伤:可见视网膜震荡,表现为后极部视网膜一过性水肿,视网膜变白,视力减退。也可出现视网膜脱离,高度近视者易发生。还可见脉络膜裂伤,表现为后极部视盘与黄斑之间呈弧形,凹面向视盘,周围绕以黑色色素,宽1/3~1/2PD,周围有黑色的脉络膜出血。晚期白色瘢痕,可有新生血管,视力受影响,预后差。
(10)视神经挫伤:视力减退,瞳孔散大,直接光反射迟钝或消失,间接光反射存在。
钝挫伤的治疗原则是:若有眼球破裂则必须先行手术清创缝合,再考虑其他治疗。若无眼球破裂则以药物治疗为主,后期考虑手术治疗。中医辨证论治应首先辨受伤部位、轻重、新旧、有无眼球破裂,以及有无并发症等,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眼睑出血:宜先冷敷,两天后热敷,重者运用止血药。眼睑气肿需加压包扎,勿擤鼻涕,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眼睑裂伤,需仔细分层缝合,防止畸形,并抗感染治疗。泪小管断裂,行泪小管吻合术。
(2)结膜撕裂:超过3mm,可行缝合。
(3)角膜挫伤:用抗生素冲洗结膜囊后,涂眼膏包扎。破裂按穿孔伤治疗原则处理。
(4)外伤性虹睫炎:按急性虹睫炎治疗。外伤性瞳孔散大、光反应迟钝或消失、调节障碍者,无特殊处理,只处理伴随症状。瞳孔括约肌撕裂及虹膜根部离断者,后期可行手术治疗。
(5)前房积血:患者需半卧位休息,双眼包扎,运用止血药。有继发青光眼者可降低眼压,出血量>1/2前房高度,眼压高且时间长,考虑手术治疗,冲洗前房积血,防止角膜血染,瞳孔不扩不缩,必要时使用激素。
(6)前房角后退继发青光眼:治疗同开角型青光眼。
(7)晶状体不全脱位或全脱位导致继发青光眼:处理同青光眼;外伤性白内障晶状体全部浑浊考虑手术摘除。
(8)玻璃体积血:可应用止血药。同时处理其他伴随疾病。
(9)视网膜震荡:可应用血管扩张药、糖皮质激素和营养视网膜的药物。视网膜脱离按视网膜脱离处理。脉络膜裂伤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10)视神经挫伤:可应用血管扩张药、糖皮质激素和神经营养药物。
中医认为钝挫伤后气血受伤,机体受损,以致气血瘀滞,是钝挫伤的主要病机。属络伤出血者,治宜止血为先、活血为后,方用生蒲黄汤加减:生蒲黄10g(包煎),墨旱莲10g,丹参10g,牡丹皮10g,荆芥炭10g,郁金10g,生地黄10g,川芎5g。出血之初,出血较重而不易止者,去川芎、郁金,选加藕节10g,仙鹤草10g,白茅根10g,血余炭10g,侧柏叶10g等以助止血之功。无继续出血时,改用祛瘀汤加减:桃仁10g,红花10g,干地龙10g,三棱10g,赤芍12g,川芎7g,老葱4条,生姜3片,白芷10g,三七粉3g(冲服)。若目中瘀血较多者,可在祛瘀汤中加莪术10g,川牛膝10g,枳壳10g等行气破血消瘀之品;若有化热倾向,大便秘结者,可加入大黄10~15g(后下),既可泻下攻积,清热解毒,又兼活血祛瘀之功。属气滞血瘀者,治宜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生地黄20g,红花5g,桃仁10g,赤芍10g,川牛膝10g,柴胡10g,当归10g,川芎5g,枳壳10g,泽泻10g,车前子10g(包煎)。视网膜水肿者,可加泽泻10g,茯苓10g,猪苓10g,以利水消肿;疼痛甚者,可加乳香6g,没药6g,以活血止痛;前房积血,日久难消,又出现眼胀头痛,眼硬如石等症者,则可中西医结合治疗;若晶体浑浊,则按惊振内障治疗。本病后期酌情用补益肝肾之剂,以恢复功能,提高视力。
眼钝挫伤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外伤,易导致目盲,故应以预防为主。在工厂及其他劳动工地,要制订安全防护措施,以杜绝外伤事故的发生。同时也要预防儿童的眼外伤,这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2.眼球穿孔伤如何防治
眼球穿孔伤是指由锐利器械刺破或异物碎片击穿眼球,导致眼球壁全层裂开的一种眼病。致伤物以刀、剪、竹签、弹片、金属碎片、石屑等最为常见。预后取决于伤口部位、范围和损伤程度,以及有无并发症等。
致伤原因多因锐利物体,如刀、剪、锥、针等刺破眼球或高速飞溅之金属碎屑、碎石飞射入眼所致。致伤物对眼球的直接损害可导致角膜与巩膜破裂、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致伤物带菌进入眼内或细菌直接经伤口入眼,可引起眼内感染,眼球内异物存留可造成组织损伤,其中金属异物危害性大。一眼的穿孔伤或球内异物,有时导致健眼发生严重的葡萄膜炎,称为交感性眼炎,严重威胁健眼的视力。
眼球穿孔伤导致低视力的原因很多,程度不同,严重者可无光感。角膜穿孔伤、角巩膜穿孔伤、巩膜穿孔伤等小的伤口可自行闭合;大的伤口有组织嵌顿,眼内容物脱出,被结膜掩盖的伤口应仔细检查。前房变浅、眼压下降、结膜下出血,若后部巩膜破裂,晶体虹膜隔后移,则前房加深。晶体浑浊、破裂可导致外伤性白内障。眼内出血可见前房积血,玻璃体积血。异物存留包括金属与非金属异物存留于眼内。
眼球穿孔伤常见的并发症有:外伤性眼内炎多发生在伤后2~7天,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等感染。表现为眼部刺激症状,视力迅速下降甚至完全消失。眼睑结膜充血、水肿、角膜浑浊,前房内大量积脓,玻璃体内积脓,瞳孔黄光反射。若炎症局限在眼内,以后眼球可逐渐萎缩;若眼内炎症向眼球周围发展,累及球壁及周围筋膜、眼肌等眶内组织,则导致全眼球炎,有时炎症可向颅内蔓延,引起化脓性脑膜炎、海绵窦血栓等,可危及生命。铁质沉着症(铁锈症):由铁质异物产生的铁锈(氧化铁)与组织蛋白结合,形成不溶性铁蛋白,沉着于角膜基质、前房角小梁、虹膜、睫状体、晶状体上皮细胞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内,引起角膜变性、晶状体浑浊、视功能严重损害及继发性青光眼,称为铁质沉着症(铁锈症)。表现为晶体前囊下出现棕色小点,致使晶体呈弥漫性黄色,角膜实质内亦可出现棕色颗粒,眼底色素沉着可有夜盲。铜质沉着症:由铜质异物引起,是一种无菌性化脓性炎症,伤后2个月至2年发生。表现为角膜后弹力层周围、房水、玻璃体内出现细微的褐绿色颗粒。晶体前囊呈向日葵样浑浊,玻璃体、视网膜上出现黄色闪辉颗粒,长期刺激眼组织,可导致眼球萎缩。交感性眼炎:一眼的穿孔伤或球内异物,有时导致健眼发生严重的葡萄膜炎,称为交感性眼炎。
本病应以西医治疗为主,配合中医中药治疗,以减少并发症,促进组织愈合。强调及时封闭伤口,防止感染,尽早取出异物,必要时行二期手术。
眼球穿通伤3mm以下的伤口,若闭合好,无眼内容物嵌顿,可不缝合,滴抗生素滴眼剂,涂抗生素眼膏,加压包扎。3mm以上的伤口,无论有无眼内容物脱出,均需缝合。脱出的虹膜、晶状体、玻璃体原则上应剪除。但若在24小时内,虹膜表面干净,可用抗生素冲洗后将虹膜送回前房。葡萄膜组织的处理也同虹膜。锯齿缘后方巩膜裂口,在缝合伤口后,宜在巩膜伤口两侧做电凝或冷凝,防止视网膜脱离。若晶体浑浊破裂,可一并切除,局限性的白内障,暂不处理。对复杂病例,多采用二步手术,初期缝合伤口,1~2周内再行内眼或玻璃体手术。术后全身及局部使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一周内均需注射抗破伤风血清(TAT)。根据影像学检查定位,手术取出异物。预防交感性眼炎,及时取出异物,注意睫状区伤口的处理。药物治疗参见葡萄膜病有关章节。
中医认为眼外伤可导致经络、气血、组织受损,且邪毒为患,可出现严重证候。在某些情况下,若受伤眼红赤难于消退或眼内存留异物,可感伤健眼。若治不及时,可致双目失明。属气滞血瘀者,治宜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10g,红花10g,生地黄20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5g,牡丹皮10g,荆芥炭10g,生蒲黄10g(包煎),甘草5g。新近外伤有出血倾向者,加白茅根10g,藕节炭10g(包煎),侧柏炭10g,以止血;若外伤日久,无继续出血者,加丹参10g,三七粉3g(冲服),以加强活血化瘀。初伤之时,眼底出血或玻璃体积血者,应选加墨旱莲10g,茜草10g,侧柏叶10g,以助凉血止血;待出血停止后,加入丹参10g,郁金10g,三七粉3g(冲服),枳壳10g,以增强行气消瘀之力;痛剧者,可加入没药5g,乳香5g,以化瘀止痛。属脓毒侵袭者,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方用经效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水牛角10g(先煎),生地黄10g,玄参10g,牡丹皮10g,金银花20g,野菊花10g,蒲公英20g,紫花地丁10g,天葵子6g。风热盛者,加荆芥10g,防风10g,黄芩10g,以祛风清热;前房积脓,大便秘结者,可加入芒硝10g(冲服),川木通10g,车前草10g(包煎),使二便通利,邪热下泄;剧痛者,加没药5g,乳香5g,以化瘀止痛。伤感健眼者,治宜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方用泻脑汤加减:黄芩10g,熟大黄10g(后下),玄明粉10g(后下),玄参10g,茺蔚子10g,车前子10g(包煎),川木通10g,茯苓10g,防风10g,桔梗10g,栀子10g,龙胆草10g。无瞳神紧小、抱轮红赤,而以神膏混浊为主者,去栀子、龙胆草,加丹参10g,郁金10g,泽兰10g,牛膝10g,以增强凉血行滞之功;无便秘者,去玄明粉、大黄,加生石膏10g(包煎),知母10g,大青叶10g,以清气分之火;口苦咽干,头目疼痛较甚者,加石决明10g(包煎),夏枯草10g,青葙子10g,以清肝泻火;眼底视盘充血及视网膜水肿渗出较甚者,加牡丹皮10g,赤芍10g,丹参10g,以凉血散瘀,活血通络。
眼球穿孔伤是一种严重的眼外伤,易导致失明,必须以预防为主。在社会大力宣传预防眼外伤的知识,在工厂制订安全保护措施,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以杜绝外伤事故发生。学校和家长对儿童进行安全教育,不要玩耍尖锐玩具及爆炸物品,如有外伤,要及时就医。眼球穿孔伤者饮食以清淡为宜,保持大便通畅,以利伤情痊愈。
3.角结膜异物伤如何防治
由于角膜、结膜暴露在外,在日常生活中,容易遭受异物嵌入。最常见的异物为沙石、灰尘、铁屑等。
角结膜异物伤多因在工作或生活中防护不慎或回避不及,以致金属碎屑、玻璃细渣、麦芒、谷壳等溅入眼内;或尘埃沙土、煤灰炭渣、碎叶毛刺随风吹入眼内;或昆虫之类飞扑入目。
结膜异物:异物进入后可附着在结膜表面,由于瞬目动作,异物常存留在睑板下沟处,也可在上下穹。常表现为异物感、沙涩、不适、刺激症状。角膜异物:多见于角膜表面,角膜缘周围充血,时间稍长,异物周围可出现灰白色浸润,铁质异物者可出现棕色的锈圈,可继发感染形成角膜溃疡。
治疗首当分辨入目异物的部位和性质,其治疗原则以清除异物为要。异物进入眼内,应及时取出,切忌揉眼或用不清洁的东西挑出。本病一般不需要全身治疗,但若出现风毒侵袭的证候,则需配合内治。
结膜及表浅的角膜异物,用1%丁卡因表面麻醉后可用浸有氯霉素或生理盐水的湿棉签轻轻擦去。粉末状异物,可用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若异物刺入前弹力层或基质浅层,用1%丁卡因表面麻醉后用针头或刀刮除。若铁质异物需连锈斑一同刮除。较深的异物,可用电磁铁吸出。
在处置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无菌操作,所有器械和溶液应防止污染,特别是铜绿假单胞菌。尽量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次日复查。
角结膜异物伤属睛伤邪侵者,治宜疏风清热解毒,方用石决明散加减:石决明10g(先煎),决明子10g,羌活10g,栀子10g,大黄10g(后下),荆芥10g,木贼10g,青葙子10g,芍药10g,麦冬10g。大便稀溏者,去大黄;毒邪较重者,加蒲公英10g,野菊花10g,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力。
在异物入目机会较多的场地工作时,可戴防护眼镜。若有异物入目,需及时正确处理。角结膜异物伤切勿乱加揉擦和随意挑拨,以免加重病情或变生他症。
4.化学性眼外伤如何防治
化学性眼外伤是指酸、碱及其他腐蚀性物质对眼组织的损伤。其损伤程度与预后取决于化学物质的性质、浓度、入眼量、物理状态和接触时间的长短以及当时紧急处理的措施等因素。
常见的致伤物:酸性物质如硫酸、硝酸、盐酸等,低浓度可引起眼局部刺激,高浓度可使蛋白质凝固变性,引起眼损害。但是,由于组织蛋白的凝固,从而部分阻止酸性致伤物质的渗透和扩散。碱性物质如石灰、烧碱、氨水等,除了直接引起腐蚀伤外,还能与组织脂质起皂化作用,使组织溶解,以致化学物质得以深入组织,向深部渗透和扩散。所以碱性伤较酸性伤为重。
化学性眼外伤后,轻者有刺痛、畏光、流泪等自觉症状,眼部可见眼睑、结膜充血、水肿,角膜上皮脱落。重者上述刺激症状加重,结膜充血或苍白坏死,角膜浑浊、水肿甚或坏死、穿孔,前房积脓,视力锐减。
治疗:以彻底清除化学物质、减轻眼部损伤、预防并发症为治疗原则。发病后,必须立即急救。抢救后按早、后期治疗。
现场急救:立即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至少冲洗15分钟左右。如有固体物质(如石灰)应先彻底清除,再反复冲洗,然后送医院进一步治疗。院内急救:送医院后继续用生理盐水或中和液冲洗。重者做结膜下冲洗,前房穿刺、结膜下注射自血。碱性伤结膜下注射维生素C,酸性伤可用5%磺胺嘧啶钠,之后滴用0.5%依地酸二钠、抗生素滴眼剂及扩瞳药。每日2次用玻璃棒分离结膜囊并涂金霉素眼膏以防睑球粘连。
中医辨治:早期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用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水牛角30g(先煎),生地黄30g,玄参15g,牡丹皮10g,黄芩10g,黄连5g,大黄10g(后下),栀子10g。后期治宜退翳明目,方用消翳汤加减:木贼5g,密蒙花10g,当归10g,生地黄20g,蔓荆子10g,枳壳5g,川芎5g,柴胡10g,荆芥10g,防风10g,甘草3g。黑睛有翳者,加石决明10g(先煎),蝉蜕5g,丹参10g,以活血退翳明目。
为防止化学性眼外伤,对化学物应妥善保管,有关操作人员应注意安全防护。
5.如何防治眼部烧烫伤
眼部烫伤是指沸油、开水、蒸汽或生产过程中的铁水等溅及眼部引起的眼灼伤;眼烧伤常因火焰、黄磷燃烧等引起。其伤害程度与眼部受伤的部位、范围及时间等密切相关。其症状和治疗可参照“化学性眼外伤”。
预防的关键在于提高安全意识。食堂、浴室、实验室、开水锅炉房等地是最易发生烧烫伤的地方,必须倍加注意。在开水房附近马路上打球或骑快车,弄不好会砸破别人手提的热水瓶而造成烫伤,应严格禁止;实验室的安全守则和各项实验操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必须严格遵守;进行有可能发生危险的实验时,要按规定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不可疏忽;实验室的废气和废液要妥善处理;实验室内不准吸烟;实验结束后要好好洗手;要熟悉砂箱、灭火器的地点、使用方法和使用选择;烧伤的救护知识应普及。
6.电光性眼炎如何防治
电光性眼炎又称紫外线眼炎,是指紫外线照射后引起结膜与角膜浅层损害的疾病。
本病多在电焊或气焊时,由电弧与融化金属产生的紫外线照射后引起;也可由紫外线消毒灯、高压电短路放出的电弧光等所致;亦有在冰川、雪地等受阳光照射后反射的紫外线所致。
临床表现:多为接触紫外线光后6~8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双眼出现烧灼感、异物惑、疼痛、畏光、流泪等症状。眼睑痉挛,结膜充血、水肿,角膜点状或弥漫性荧光素染色,瞳孔缩小。
治疗:可用1%丁卡因滴眼剂滴眼,滴2~3次以止痛,滴抗生素滴眼剂、眼膏以防感染。亦可用新鲜人乳滴眼。
针刺治疗:常用穴位有合谷、风池、太阳等穴。采用强刺激手法,留针20分钟,期间可捻转2次。
本病治疗以止痛为主,伤后采用针刺止痛可起到立竿见影之效。重按合谷、四白与攒竹3穴,也可起到同样的效果。冷敷亦可止痛。为预防本病的发生,电焊光接触者或在沙漠、雪地上行走时应戴防护镜。
十七、眼部肿瘤
肿瘤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严重的常见病,在全身发生的肿瘤大都可在眼部发生,除晶状体外几乎各种眼组织都可发生肿瘤。
肿瘤分为良性与恶性。良性肿瘤一般生长慢,边界清楚,有包膜,呈膨胀性或外生性生长,治疗效果好;恶性肿瘤生长快,多呈浸润性生长,无包膜,往往发生远处转移,治疗效果欠佳。
眼眶肿瘤中良性肿瘤最常见的是皮样囊肿,血管源性和神经源性良性肿瘤;恶性肿瘤以横纹肌肉瘤和神经母细胞瘤多见。眼内肿瘤多为恶性肿瘤,包括视网膜母细胞瘤、脉络膜淋巴瘤和睫状体恶性肿瘤等。儿童眼部肿瘤与成人眼部肿瘤不同,以先天性和胚胎性肿瘤为主,其中恶性肿瘤主要为原发性肉瘤和胚胎性肿瘤,有时与良性肿瘤和炎症鉴别困难。
眼肿瘤既可导致失明也会致命,要在保护好生命的前提下,尽量保存患者视力与外观。
眼球与眼眶的肿瘤尽管位于体表,但常有视力减退、眼前黑影和眼球突出等症状与体征。影像学检查(超声、CT或MRI等)在眼部肿瘤的诊断与疗效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眼部与邻近组织有着解剖学上的密切联系,因此眼眶与鼻窦及颅脑的病变可相互影响,并产生复杂的临床症状。
眼部恶性肿瘤可向全身如肝、肺、脑等组织转移,全身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也可向眼球或眼附属器转移。
手术是治疗眼部肿瘤的重要手段,但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与免疫治疗等,也是肿瘤治疗的有效方法。
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癌症的认识已有长足的进展,对癌变机制的研究在不断的深化。临床诊治手段也在日益前进中,基因诊断已获得应用,基因治疗也进入日程。摘除眼球将不再是治疗眼部恶性肿瘤的唯一方法,甚至未必是首选方法。各种保留眼球的治疗方法(激光、光动力学、冷冻、温热放射性、同位素巩膜板局部敷贴、脉络膜肿物局部切除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这不仅保全了生命,而且保存了眼球与视力,提高了生存质量,显示了令人鼓舞的前景。
在癌变尚未被彻底认识和征服之前,有效预防以及早诊断早治疗或筛选高效抗癌药和包括基因治疗在内的各种有效手段是能够实现的。预防是唯一有效的降低癌症发病率病死率的“良方”。
1.眼睑色素痣如何治疗
眼睑色素痣是眼睑先天性扁平或隆起的病变,境界清楚,由痣细胞构成。一般出生时即有,少数发在青春期。初期生长较快,以后生长较慢;有的自行萎缩,到成年可逐渐静止。眼睑色素痣在组织学上可分为以下几种。
(1)交界痣:一般是平的,呈一致性棕色,痣细胞位于表皮和真皮交界处。有低度恶变趋势。
(2)皮内痣:最常见,一般是隆起的,有时为乳头瘤状。色素很少,如有则为棕色至黑色。痣细胞完全在真皮内,可能无恶性趋势。
(3)复合痣:常为棕色,由前二型成分结合在一起。有低度恶性趋势。
(4)蓝痣:一般为扁平,几乎出生时就有色素,呈蓝色或石板灰色,无恶性趋势。
(5)先天性眼皮肤黑色素细胞增多症,又称太田痣,是围绕眼眶、眼睑和眉部皮肤的一种蓝痣。好发于东方人和黑人,无恶性趋势。如发生于白人则有恶性趋势。
治疗:如无迅速增大变黑及破溃出血等恶变迹象时,可不必治疗。如为美容而需切除时,必须完整而彻底,否则残留的痣细胞可能受手术刺激而恶变。
2.眼睑血管瘤如何治疗
眼睑血管瘤是较为常见的眼睑良性肿瘤。多认为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异常增生所致,故多出现在新生儿及婴幼儿。有的病例可在5~7岁内自行消退,究竟能否消退,实难预估。临床上多见逐渐长大,尤其6个月内的病例常有迅速发展,不仅出现睑下垂致弱视并影响面容及表情,甚至可因外伤而出血或感染,故多主张积极治疗。
眼睑血管瘤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鲜红斑痣。①毛细血管瘤(又称草莓状痣):扁平稍隆起,鲜红或紫色,境界清楚,压之可褪色,深部可并发海绵状血管瘤;②海绵状血管瘤:呈淡蓝或紫蓝,轻微隆起,质软而有弹性,压之可缩小,哭泣时增大;③鲜红斑痣:暗红或紫红色斑片,边界清楚,不高出皮面,表面平滑,压之可部分或完全褪色。
治疗:可行皮质类固醇瘤内注射;镭射疗法;冷冻疗法;浅层X线照射或锶90敷贴;手术切除。
疗效评价:①治愈,血管瘤完全消退;②好转,血管瘤大部分消退;③未愈,血管瘤无缩小。
眼睑血管瘤以婴幼儿最多见,如果肿瘤较小又不大影响面容可观察。迅速扩大者应及早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应首选瘤内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类药物,疗效与全身用药有同样好的效果,而比全身用药的副作用大为减少。据我们的观察,康宁克通-A疗效优于2.5%泼尼松龙,有的病情仅瘤内注射0.5ml康宁克通-A,肿瘤即完全消退,而注射泼尼松龙多次无效者也改用康宁克通-A显效。部分海绵状血管瘤必须加用硬化药或博来霉素等药物才能奏效。一般联合用药效果好,尤其是硬化药与皮质类固醇联合可达到取长补短,缩短疗程,提高疗效的目的。我们认为婴幼儿血管瘤除及早药物治疗外,应尽量避免手术,以免因手术而产生各种意外和并发症。
3.眼睑基底细胞癌如何治疗
眼睑基底细胞癌为我国最常见眼睑恶性肿瘤,病程缓慢,极少转移。如能及早治疗,疗效可达90%以上。本病对放射线敏感。本病病因不明,长期日晒、放射线、外伤、应用某些腐蚀剂等均可诱发本病。多见于老年人,男性比女性多。
癌瘤初起时为小结节,表面可见小的毛细血管扩张。因富含色素,可被误认为色素痣或黑色素瘤,但它隆起较高,质地坚硬,生长缓慢,患者无疼痛感。病程稍久,肿瘤中央出现溃疡,其边缘潜行,形状如火山口,并逐渐向周围组织侵蚀,引起广泛破坏,罕有转移。如发生转移,最常转移至肺、骨、淋巴结、肝、脾和肾上腺。
本病对放疗敏感,应早期切除后再行放疗。由于癌细胞通常向四周浸润,超出临床上所见的边缘以外,因此手术切除范围应足够大,最好应用冷冻切片,监察切除标本的边缘。
4.眼睑皮脂腺癌如何治疗
眼睑皮脂腺癌占我国眼睑恶性肿瘤的第2位,仅次于眼睑基底细胞癌,多发于中老年妇女,好发于上睑,病灶多小于1厘米,因为常被误诊为慢性眼睑结膜炎或霰粒肿,不易早期诊断而延误就医,且肿瘤生长迅速,扩散很快,容易转移,导致死亡。即使切除也常会复发。
本病常起源于睑板腺和睫毛的皮脂腺,如起自睑板腺,初起时为眼睑皮下小结节,与睑板腺囊肿相似,以后逐渐增大,睑板弥漫性斑块状增厚,相应的睑结膜呈黄色隆起。
如起自皮脂腺,则为睑缘的黄色小结节,表面皮肤正常。当肿块逐渐增大后,可形成溃疡或呈菜花状。可向眶内扩展,侵入淋巴管并发生转移。
眼睑皮脂腺癌的三种扩散方式如下所述。
(1)表皮内散布,散布在眼结膜、角膜及眼睑皮肤,其治疗方法除眼窝内容物剜除术外,也有报道将结膜或浅层角膜左右切除、冷冻治疗、或二氧化碳镭射治疗,并手术切除病灶,可保留眼球。
(2)直接扩散,侵入眼窝或鼻窦,经眼窝内容物剜除术或眼窝骨移除后可治愈。
(3)经淋巴及血液转移,最多是局部淋巴结,其次是脑、肝、肺、骨。虽然肿瘤转移后死亡率大增,仍可行颈部淋巴结清除术,放射线或化学治疗可治愈。
眼睑皮脂腺癌对放射线不敏感。早期局限时,手术切除预后较好。晚期已侵及邻近组织,手术后极易复发,需长期追踪,以排除复发或转移之可能。由于皮脂腺癌与睑板腺囊肿极相似,因此对老年人睑板腺囊肿应常规做病理检查,对切除后复发者更应警惕。
5.眼睑鳞状细胞癌如何治疗
本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好发于睑缘皮肤黏膜移行处。生长缓慢,患者无疼痛感。
眼睑鳞状细胞癌开始时像乳头状,后来逐渐形成溃疡,边缘稍隆起,质地坚硬,可发生坏死和继发感染,不但向周围和深部侵蚀,还侵犯皮下组织、睑板、眼球眼眶和颅内。可经淋巴系统向远处淋巴结转移。
治疗应以手术为主,根据肿瘤大小,确定眼睑切除范围,再行放射治疗。
6.眼睑恶性色素瘤如何治疗
眼睑恶性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高、发展迅速、容易向全身各处广泛转移的肿瘤。本病约占眼睑恶性肿瘤的1%,黑色素的组织来源可能有三种:①皮肤交界痣或复合痣恶变;②癌前期黑变病;③原发性黑色素瘤。
本病多见于老年人的睑缘部,部分患者由良性黑色素瘤恶变而成。一般患者仅有轻度的痒感,无其他感觉,往往容易忽视。
本病对放疗和化疗均不敏感,治疗首选手术切除,切除的范围较其他眼肿瘤更大,通常要达到肉眼可见肿瘤边缘外8~10毫米。
7.结膜色素痣如何治疗
本病是来源于神经外胚层的先天性良性错构瘤,极少恶变。
结膜色素痣是由于增多的黑色素细胞聚积成巢状或团状而形成的,约1/3缺乏色素,50%以上的结膜黑色素痣可见囊肿样上皮包涵体。
本病多发于角膜缘附近及睑裂部的球结膜,呈不规则圆形,大小不等,境界清楚,稍隆起于结膜面。痣一般为黑色,深浅不一,有的为深黑色,有的为棕红色。青春期前的痣常不含色素。痣内无血管。出生时常不明显,青春期有生长趋势,很少恶变,如痣体突然变大且表面粗糙、有血管长入,提示有恶变的可能。
结膜色素痣的鉴别诊断:结膜色素痣要和后天原发性结膜黑变病相鉴别,后者又称癌前期黑变病,通常为单侧、不规则、扁平而弥散的色素沉着,一般在30岁以内发生,常有色素颜色变淡的趋势,有恶变可能。
本病一般不需治疗,如影响外观,可予以切除,但要注意切除彻底。切除时必须常规送病理检查,一旦发现有恶变,应给予广泛的彻底切除,以免复发。
8.结膜血管瘤如何治疗
本病多为先天性,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即出现。
结膜血管瘤分两种。一是毛细血管瘤:多见于幼儿,生长较快,无明显边界,多位于球结膜上,由孤立的团状扩张的毛细血管组成,一般范围较小。二是海绵状血管瘤:呈隆起的紫红色肿物,可为多叶,外有包膜,呈弥漫性扩张。血管瘤有压缩性,随结膜移动性极差,一般范围较广,位置较深,常伴眼眶眼睑或颅内血管瘤。
结膜血管瘤可手术切除、电凝、冷冻,亦可用放射治疗,或行结膜下注射或口服药物。
9.浆细胞瘤如何治疗
浆细胞瘤并非真正的肿瘤,常见于年轻人,双眼发病。主要是由大量浆细胞浸润,继发淀粉样变性所致。
浆细胞瘤与结膜长期慢性炎症、尤其是和沙眼有关。患者的睑结膜、穹隆结膜呈蜡黄色隆起,无血管,形状不规则,瘤组织脆弱易碎。
由于面积广泛,本病难以全部切除,切除后的结膜缺损应用口唇黏膜或异体结膜修补。
10.角结膜皮样瘤如何治疗
角结膜皮样瘤是一种类似肿瘤的先天性异常,在组织学上并非真正的肿瘤,而属典型的迷芽瘤。其来源于胚胎性皮肤,肿物表面覆盖上皮,肿物内由纤维组织和脂肪组织组成,也可含有毛发与毛囊、皮脂腺、汗腺,病变一般侵及角膜实质浅层,偶尔可达角膜全层甚至前房内。
肿物多位于颞下方球结膜及角膜缘处,为圆形淡黄色,实性表面有纤细的毛发。肿物的角膜区前缘,可见弧形的脂质沉着带,少数病例角膜缘处可出现多个皮样瘤,甚至相互融合,形成环形皮样瘤。有时肿物可位于角膜中央,仅遗留周边角膜。偶可表现为Goldenhar综合征,即眼部有角膜皮样瘤、伴有耳部畸形、脊柱异常等三联征。
角结膜皮样瘤宜手术切除及施行板层角膜移植。常用半月形带角膜缘的板层移植片修复。位于角膜中央者要在6个月前手术切除,并做板层角膜移植术,以防弱视。手术时如果见皮样瘤组织已侵入全层角膜,则改做穿透性角膜移植。
11.角膜鳞状细胞癌如何治疗
角膜鳞状细胞癌为来源于角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可原发于健康的角膜上皮,也可以是角膜上皮癌(原位癌)突破上皮基底膜侵犯深部角膜所致。本病发展缓慢,相当长时间内只在局部生长,恶性程度低,很少转移到邻近淋巴结,远处转移者更少。
本病的病因可能与紫外线照射以及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有关,具体病因不清。
本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睑裂部角膜缘部位,以颞侧最常见。可原发于角膜,但多同时侵犯角巩膜缘和结膜,初起时病变为灰白色结节,渐向角膜内发展形成翼肉样或乳头状肿物,有时肿瘤呈胶样隆起,基底宽,富于血管,长大后见肿物表面凹凸不平呈菜花状,并有溃疡,肿物周围血管扩张明显。当有继发感染时,常在结膜囊内有浆液脓性分泌物。由于有角膜前弹力层屏障阻挡,使肿瘤多向球结膜及角膜表面蔓延生长。角膜鳞状细胞癌恶性程度低,在相当长时间内局限在上皮层与基质浅层,少数情况下肿物侵犯深部及经Schlemm管向眼内扩展。淋巴结转移者少见,即使局部淋巴结肿大,也多是由于继发感染性炎症所致,只有极少数病例在数月或数年后发生远处转移而死亡。
本病有3种蔓延方式:一是向外生长,在眼球表面形成肿块,深部浸润少,与周围结膜界限分明。二是沿角膜、结膜表面蔓延,呈扁平生长,向前侵犯角膜,向后累及球结膜及上下穹部结膜。肿瘤呈菜花状或围绕角膜缘形成环形肿块。三是一旦前弹力层被肿瘤细胞穿破,基质层很快受累,因后弹力层构成一道屏障,阻止了肿瘤细胞的侵入,因而沿角膜缘血管网侵入巩膜静脉窦进入眼内,在虹膜睫状体、房角脉络膜上腔内形成转移性病灶。肿瘤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局限于角膜表层,生长速度相对较慢,与眼睑或其他部位的鳞状细胞癌相比,其恶性程度较低。角膜鳞状细胞癌可侵犯周边,产生角膜炎及虹膜睫状体炎。
本病预后和治疗的转归有两个特点:极少远处转移和治疗不彻底时易于复发。由于肿瘤早期只侵犯角膜上皮,前弹力层未被浸润,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后可详细标记手术切除范围。广泛范围的结膜和角膜浅层切除并辅以局部冷冻治疗可达到根治的目的。局部切除时,若切缘干净无肿瘤组织浸润者,复发率低于5%。切缘疑有残留肿瘤细胞者,应做病理切片检查,术后要追加β射线照射或冷冻治疗。在肿瘤切除同时,是否单做羊膜贴敷抑或联合角膜缘移植可视角膜缘受损范围而定。
角膜鳞状细胞癌术前应做虹膜角膜镜和眼底检查,有助于排除肿瘤眼内蔓延的可能性。对穹隆部已受累的病例,眼球摘除无助于本病的根治,除非考虑眶内容摘除,不过这种病例为数罕见。
角膜鳞状细胞癌原发于角膜而不涉及角膜缘和结膜的鳞状细胞癌很少见。但其肿瘤特性与波及结膜及角膜缘者相似,局部切除加冷冻治疗,有望治愈而无复发。
12.虹膜色素痣如何治疗
根据虹膜色素痣病变范围和临床特点,虹膜色素痣一般分为局限性和弥漫性两种。
局限性虹膜色素痣:可发生于虹膜下方、瞳孔缘周围或虹膜根部,其大小、形状和色素多寡均有差异。多数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扁平黑色素性斑块或稍突出于虹膜表面,但其厚度一般不超过1mm。有些色素痣范围较大,可从虹膜周边部延伸到瞳孔缘。虹膜周边部色素痣亦可波及到前房角部位。有些色素痣周围伴有“卫星灶”分布的小病灶。大多数虹膜色素痣比较稳定,无明显的生长倾向。临床症状多与色素痣的部位、体积和对邻近组织的影响有关。发生于虹膜中部、体积较小的色素痣一般无明显症状,常在眼部常规检查时偶然发现;而发生于虹膜根部或瞳孔缘部,或体积较大的色素痣通常因对邻近组织的影响,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虹膜根部的色素痣可波及到前房角组织,引起眼压增高。瞳孔缘附近的色素痣出现瞳孔变形或虹膜外翻。有些色素痣伴有邻近晶状体非进行性、局限性浑浊。极少数表现为双眼多发性色素痣,多数伴有神经纤维瘤病。
弥漫性虹膜色素痣:大多数属于先天性病变,有些病例可能属于眼黑变病或虹膜色素痣综合征的一种表现。主要特点为色素痣体积较大,累及虹膜一个象限或大部分虹膜,但病灶仍为扁平状黑色素性斑块。有些患眼的虹膜颜色明显深于对侧健眼,类似于虹膜异色症。
对虹膜黑色素性肿物均应进行定期随访观察。大多数虹膜色素痣比较稳定,无明显生长倾向,无需治疗。对大多数有生长倾向的色素痣应密切观察,如怀疑有恶变,可以切除活检。虹膜色素痣属于良性黑色素性病变,除极少数发生恶变外,一般不会发生全身转移。大多数虹膜色素痣对视力无明显影响。少数位于虹膜根部的色素痣或弥漫性色素痣可以引起慢性继发性青光眼,导致视力减退或丧失。对少数伴有生长倾向的色素痣要注意与黑色素瘤鉴别。
13. 虹膜囊肿如何治疗
虹膜囊肿是由于眼球穿孔伤或内眼手术后,结膜或角膜上皮通过伤口进入前房,种植于虹膜并不断增生所致。虹膜囊肿的病因有多种,包括先天性、外伤植入性、炎症渗出性和寄生虫性等,其中以外伤植入性最常见。
虹膜囊肿可向后房伸展,于瞳孔区见到虹膜后有黑色隆起块,易被误诊为黑色素瘤。
原发性虹膜囊肿一般呈静止性,很少引起眼内其他结构的改变与视力障碍,多不需治疗。植入性虹膜囊肿容易引起继发性青光眼、并发性白内障与角膜失代偿,如有发生则需要用激光、放射或手术治疗。如果原发性虹膜囊肿引起弱视,也应尽早处理。
14.脉络膜血管瘤如何治疗
脉络膜血管瘤为先天性血管发育畸形。伴有颜面血管瘤、或脑膜血管瘤、以及青光眼称Sturge-Weber综合征。多发生于年轻人。病变常从视盘及黄斑部附近开始,可为孤立性,表现为一个淡红色的圆形或近似球形隆起;也可为弥漫性,表现为广泛、弥漫、扁平、边界不清楚的番茄色增厚。易引起视网膜脱离而致视力高度减退,或并发顽固性青光眼而失明。超声波和FFA检查对诊断有较大帮助,可采用激光治疗。
15.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如何治疗
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是成年人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多见于50~60岁的人群,常为单眼发病。主要起源于葡萄膜组织内的色素细胞和痣细胞,如肿瘤位于黄斑区,疾病早期即可有视物变形或低视力,如位于眼底的周边部则无自觉症状。
本病分为局限性及弥漫性两种。局限性:较多,表现为凸向玻璃体腔的球形隆起肿物,周围常有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弥漫性:沿脉络膜水平发展,呈普遍性增厚而隆起明显,易被漏诊或误诊,并易发生眼外和全身性转移,可转移至巩膜外、视神经、肝、肺、肾和脑等组织,预后甚差。可因渗出物、色素及肿瘤细胞阻塞房角,肿瘤压迫静脉或肿瘤坏死所致的大出血等引起继发性青光眼。在肿瘤生长中可因肿瘤高度坏死而引起眼内炎或全眼球炎,因此又被称为伪装综合征。
本病早期诊断较困难,必须详细追问病史、家族史、进行细致的全身和眼部检查。此外,还应行巩膜透照、超声波、FFA、CT及MRI等检查,以作出诊断。
治疗:小的肿瘤可随访观察或做局部切除、激光光凝和放疗。眼球摘除术仍是主要的治疗选择。适用于肿瘤继续移植发展、后极部的肿瘤累及视神经、肿瘤较大已失明或继发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等。
16.脉络膜转移癌如何治疗
脉络膜转移癌多见于40~70岁的女性,可为单眼或双眼,左眼多于右眼。以乳腺癌转移最为多见,肺癌次之,其他包括肾癌、消化道癌、甲状腺癌和肝癌等转移。
脉络膜转移癌的生长较快,可压迫睫状神经,早期就有剧烈眼痛和头痛。眼底表现为后极部视网膜下灰黄色或黄白色、结节状的扁平隆起,晚期可发生广泛视网膜脱离。
本病的诊断应详细询问肿瘤病史、查找原发病灶,CT、MRI、超声波和FFA有助于诊断。一般为癌症晚期,已有颅内或其他部位的转移。除非为解除痛苦,眼球摘除术无治疗意义,可考虑化疗或放疗。
17.视网膜血管瘤如何治疗
视网膜血管瘤属于先天血管异常,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的良性肿瘤,常伴有皮肤、中枢神经系统及内胚层的血管瘤。
本病可以是孤立、散发、非遗传型,也可以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见于10~30岁的青少年,30%~50%为双眼发病,每一只眼可为单发病灶,也可为多发。早期,肿瘤体积小,未侵犯黄斑部,可以没有任何症状。随着血管瘤逐渐增大,黄斑区出现渗出、水肿,导致视力下降。眼底检查可见肿瘤位于眼底周边部,单发或多发,为暗红色球形包块,有数根粗大纡曲的血管供应,检眼镜下有时很难区分供养动脉与回流静脉。有时可能先出现肿瘤包块,无粗大血管,数年后才发生血管变粗。随时间推移,肿瘤周围出现大量渗出,黄斑部可出现星芒状硬渗或伴小出血。渗漏逐渐增多,形成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网膜下可出现胆固醇结晶。有时,肿瘤表面形成灰白色不透明组织覆盖,遮挡肿瘤影响眼底检查。
本病治疗方式的选择依肿瘤的大小,部位及肿瘤表面是否有纤维化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直径<1.5mm的肿瘤可以观察;直径<4.5mm、隆起度<1mm的肿瘤氩激光光凝;更大的肿瘤可以行巩膜外冷凝治疗。
18.视网膜母细胞瘤如何诊断和鉴别
视网膜母细胞瘤一般可根据病史、年龄和临床症状进行诊断。X线片:可见到钙化点,或视神经孔扩大。B超检查:可分为实质性和囊性两种图形,前者可能为早期肿瘤,后者代表晚期肿瘤。CT检查:①眼内高密度肿块;②肿块内钙化斑,30%~90%病例有此发现可作为诊断根据;③视神经增粗,视神经孔扩大,说明肿瘤向颅内蔓延。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早期即动脉期,肿瘤即显荧光,静脉期增强,且可渗入瘤组织内,因荧光消退迟,在诊断上颇有价值。前房细胞学检查:应用微型离心沉淀器房水涂片,吖啶橙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瘤细胞呈橙黄色,阳性检出率高。现已作为光化学治疗前明确诊断及治疗后疗效观察指标。经长期观察未见瘤细胞由角膜穿刺伤口播散。尿化验:患者尿中香草扁桃酸(VMA)和高香草酸(HVA)24小时排泄增多。故当尿中VMA和HVA阳性时有助于诊断,但阴性仍不能排除肿瘤。乳酸脱氢酶(LDH)的活力测定:当房水内LDH值高于血清中值,二者之比大于1.5时,则强烈提示视网膜母细胞瘤可能。其他:尚可做同位素扫描、巩膜透照法、癌胚抗原等,即可诊断。
如何鉴别诊断呢?视网膜母细胞瘤发展到三、四期后一般是容易诊断的,但在一、二期时就比较困难,这个时期在它的晶状体后瞳孔区内可出现白色反光或黄白色组织块叫白瞳孔,事实上出现白瞳孔的情况很多。在鉴别诊断中应该注意的是:视网膜发育异常;晶体后纤维增生;转移性眼内炎;渗出性视网膜炎(Coats病),发生于7~8岁以上男性青少年,多为单眼,病程进展缓慢,眼部检查,玻璃体很少有混浊,视网膜呈白色渗出性脱离,广泛的毛细血管扩张及出血点和胆固醇结晶。而视网膜母细胞瘤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玻璃体混浊较多见,视网膜脱离为实性,血管怒张及新血管多限于肿瘤区。此外,从X线片、CT及超声诊断均有明显不同,可除外渗出性视网膜炎(Coats病)。
19.视网膜母细胞瘤如何治疗
视网膜母细胞瘤在婴幼儿眼病中是性质最严重、危害性最大的一种恶性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生于视网膜核层,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多发生于5岁以下,可单眼、双眼先后或同时罹患。视网膜母细胞瘤易发生颅内及远处转移,常危及患儿生命,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本病分为未分化型和分化型。未分化型:瘤细胞为圆形、椭圆形、多边形或不规则形。胞核大,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染色深,有1~2个以上核样结构体,核内常见1~2个不规则核仁。胞质少,有丰富的细胞器,主要为游离的核糖体及线粒体。瘤细胞围绕着一个血管形成的细胞柱,其中可见部分瘤细胞坏死及钙质沉着,此称为假菊花型。该型分化程度低,恶性程度较高,但对放射线敏感。分化型:又称神经上皮型,由方形或低柱状瘤细胞构成,细胞围绕中央腔环形排列,称菊花型。其中央腔内的“膜”为酸性黏多糖物质。胞核较小,位于远离中央腔一端,有一个核仁。胞质较多,主要细胞器为线粒体、微管、粗面内质网及高尔基体等。此型分化程度较高,恶性度较低,但对放射线不敏感。还有一些视网膜母细胞瘤病例瘤细胞分化程度更高,已有类似光感受器的结构,恶性程度最低。瘤细胞簇集似莲花型,又称感光器分化型,最近称此型为视网膜细胞瘤,以别于一般的视网膜母细胞瘤。
根据表现和发展过程本病一般可分四期。
(1)眼内生长期:开始在眼内生长时外眼正常,因患儿年龄小,不能自述有无视力障碍,因此本病早期一般不易被家长发现。当肿瘤增殖突入到玻璃体或接近晶体时,瞳孔区将出现黄光反射,故称黑矇性猫眼。此时常因视力障碍而瞳孔散大、白瞳症或斜视而被家长发现。眼底改变:可见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单发或多发,白色或黄色结节状隆起,表面不平,大小不一,有新生血管或出血点。肿瘤起源于内核层者,向玻璃体内生长者叫内生型,玻璃体内可见大小不等的白色团块状浑浊;起源于外核层者,易向脉络膜生长者叫外生型,常使视网膜发生无裂孔性实性扁平脱离。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前房内可能有瘤细胞集落,形成假性前房积脓、角膜后沉着物,虹膜表面形成灰白色肿瘤结节,可为早期诊断提供一些临床依据。
(2)青光眼期:由于肿瘤逐渐生长,体积增大,眼内容物增加,使眼压升高,引起继发性青光眼,出现眼痛、头痛、恶心、呕吐、眼红等。儿童眼球壁弹性较大,长期的高眼压可使球壁扩张,眼球膨大,形成特殊的所谓“牛眼”外观,大角膜、角巩膜葡萄肿等,所以应与先天性青光眼等鉴别。
(3)眼外期:①最早发生的是瘤细胞沿视神经向颅内蔓延。由于瘤组织的侵蚀使视神经变粗,如破坏了视神经孔骨质,则视神经孔扩大,但在X线片上即使视神经孔大小正常,也不能排除球后及颅内转移的可能性。②肿瘤穿破巩膜进入眶内,导致眼球突出;也可向前引起角膜葡萄肿或穿破角膜在球外生长,甚至可突出于睑裂之外,生长成巨大肿瘤。
(4)全身转移期:转移可发生于任何一期,例如发生于视盘附近之肿瘤,即使很小,在青光眼期之前就可能有视神经转移,但一般讲其转移以本期最为明显。转移途径:①多数经视神经或眶裂进入颅内。②经血行转移至骨及肝脏或全身其他器官。③部分是经淋巴管转移到附近之淋巴结。
对单眼和双眼母细胞瘤,应分别对待。单侧病例应及早摘除眼球,剪断的视神经不应短于10mm。如果病理切片显示视神经断端已受累,应考虑行眼眶内容摘除,辅以放疗或化疗。双眼者,若一眼已失明,另一眼尚有视力,摘除视功能丧失的一眼,另一眼可行保守治疗,采用光凝、冷凝、放疗,激光-血卟啉疗法。若双眼均已失明,为挽救患者生命也应施行眼球摘除术。
20.视神经胶质瘤如何治疗
视神经胶质瘤属于视神经内胶质细胞增生所致,为发病缓慢的良性肿瘤,有少数为低度恶性。病理分两型,即星形细胞神经胶质瘤和少突神经胶质细胞瘤。
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女性受累较多。眼球突出是较早必然出现的症状,一般为中度突出,不能复位,一般于突眼之前就出现低视力,为视神经纤维遭瘤组织压迫之故。眼底改变征象取决于肿瘤部位,如距眼球后稍远处,则出现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如紧靠眼球的视神经处,因压迫视网膜中央静脉,可引起视盘水肿,伴有明显渗出、出血、静脉怒张,像中央静脉阻塞一样改变。由于视神经干受累而引起各种形态视野缩小,如视交叉受累则可出现偏盲。因视神经受压致视力丧失,或是眼肌受压迫造成斜视。由于肿瘤起源于眶内段或颅内段,二者可互助延伸,使视神经孔扩大。因此,经CT扫描或X线摄片检查可发现,一般认为视神经孔大于6.5~7mm或较对侧大1mm以上时,可视为视神经孔扩大。
治疗:以早期手术切除肿瘤为主,局限于眶内,采用外侧开眶术摘除肿瘤;眶颅相沟通肿瘤,则采用额颅径路摘除肿瘤。
21.视神经脑膜瘤如何治疗
视神经脑膜瘤最常发源于视神经鞘,很少来自眶壁骨膜或眼眶内残留的蛛网膜,颅内脑膜瘤向颅外蔓延,也可以累及眼眶。在视神经的原发肿瘤中,脑膜瘤约占1/3。双侧视神经脑膜瘤常并发神经纤维瘤病。
好发于20~50岁的女性。临床表现特点是早期视力丧失,而眼球外突发生较晚,经常并发视盘水肿和视神经萎缩。
X线平片下可见视神经孔增宽、边缘硬化、蝶骨翼增厚。CT检查,可见视神经梭形增粗,软组织密度增高,中心透亮线可增宽(轨道征),内可有点状或袖套状钙化,肿瘤中度至明显增强,眶尖脂肪常消失,眶尖骨质硬化。肿瘤边缘不规则提示已突破硬膜生长,视神经正常部分拉直。MRI可见梭形增粗的肿瘤T1权重像信号,强度略低于或等于正常视神经,T2权重像信号略高于正常视神经。因无骨伪影的干扰,视神经颅内段受累的显示优于CT。血管造影可见患侧眼动脉增粗、移位,肿瘤染色。
视神经脑膜瘤对化疗与放疗均不敏感。治疗的关键是早期诊断,一旦诊断明确,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残余肿瘤也可以用γ刀治疗。
22.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如何治疗
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是胚胎期表皮外胚层植入深层组织形成的囊肿,是一种迷芽瘤。浅表病变多在儿童期即可发现,位于眶隔以后的囊肿往往成年后才有临床表现。囊肿由囊壁与囊内容组成,皮样囊肿的囊壁为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毛囊和皮脂腺,囊腔含有脱落上皮、毛发及皮脂腺分泌物,囊壁绕以纤维结缔组织,类似真皮。表皮样囊肿的囊壁仅有表皮,囊腔内为角蛋白填充物。
本病为先天性肿物,增长缓慢,好发于外上眶缘,也可见于内上或内下眶缘,触诊为圆形肿物,表面光滑,无压痛,可推动,也可固定。囊肿如压迫眼球,可引起屈光不正,如侵蚀眶壁,可使眶顶或外壁缺损,并只能沿骨缝向颅内或颞窝蔓延,向表层发展,可在眶缘形成瘘管,排出豆渣样内容物。位于眶深部的囊肿,常表现为渐进性眼球突出并向下移位,偶尔囊肿破裂,引起严重炎症,颇似眶蜂窝织炎,需借助影像诊断。超声图像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透声性强,可压缩,根据囊腔内容物的性质,内回声呈多样性。CT扫描可发现占位病变,内密度不均,眶壁改变,如向颞窝侵犯,呈“哑铃”状伸展。
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可手术治疗,手术时应将囊壁去除干净,以免复发。
23.海绵状血管瘤如何治疗
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先天发育畸形的血管错构瘤,是最为常见的眼眶良性肿瘤。本病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青壮年较多见。据统计,35~50岁占71.3%。
本病是成年人眶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近似圆球形,紫红色,有完整包膜,切面呈海绵状,由大小不等的血管窦构成,窦壁有平滑肌,间质为结缔组织。
常见体征为无痛性,慢性进行性眼球突出,突出方向依肿瘤位置而定,多位于肌锥内或视神经的外侧,生长缓慢,视力一般不受影响。位于眶前部的肿瘤,局部隆起,呈紫蓝色,触诊为中等硬度、圆滑、可推动的肿物,眶深部肿瘤虽不能触及,但按压眼球有弹性阻力。位于眶尖者,可压迫视神经,引起视神经萎缩。血管瘤较大时,可出现眼球运动障碍、复视、眼底视网膜压迫条纹等。超声、CT及MRI影像检查多可确诊。A超有其特异表现:内反射呈中高波;B超显示病变近似圆形,边界清楚,内回声多而强,病变具有压缩性。
本病很少有自发退化,对体积小、发展慢、视力好、眼球突出不明显者可观察。影响视力或有症状时,施行手术切除。
中医治疗:丹参10g,莪术6g,当归10g,穿山甲(代)6g,红花5g,香附10g,乳香5g,没药5g,石见穿10g,白花蛇舌草10g,黄芩10g。1剂/日,煎服,同时吞服水蛭胶囊2粒,早晚各1次。
24. 泪腺肿瘤如何治疗
常见的泪腺肿瘤有:泪腺混合瘤、泪腺圆柱瘤和泪腺囊样腺瘤。
(1)泪腺混合瘤:由上皮细胞分化生成,肿瘤细胞呈多形性,肿瘤组织有完整包膜。80%为良性,中年男性偏多。
泪腺混合瘤起病缓慢,外上方眶缘或深处扪及质硬,结节状肿块,无压痛,易推动。眼球向鼻下方突出,可产生复视,视力减退。良性者很少有转移,恶性者多为淋巴转移。
眼眶X线检查:良性者一般为泪窝扩大,骨质增生;恶性者常有骨质破坏。手术治疗须彻底摘除肿块,注意保持包膜的完整。恶性者应行眶内容物摘除,并辅以放射治疗。
(2)泪腺圆柱瘤:为起源于泪腺导管上皮的恶性肿瘤。病程较短,泪腺区疼痛发生较早。眶缘或眼睑皮下可扪及肿块、粘连,有压痛。眼球突出,运动障碍,但视力损害不显著,易向邻近组织蔓延,并侵入颅内,也可经淋巴或血行向全身转移。眼眶X线检查可见泪腺窝扩大及局部骨质破坏。
泪腺圆柱瘤尽早行眶内容摘除术,力求手术彻底仔细,术后辅以放射治疗。
(3)泪腺囊样腺瘤:是泪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多见于30~40岁病人,病程短,有明显疼痛,出现复视和骨质破坏,常有视力障碍。肿瘤有良性外观的基底样细胞形成筛状,其间充有黏液物质。本病预后差。本病应手术清除病灶并联合放射治疗,但复发率高。
25.横纹肌肉瘤如何治疗
横纹肌肉瘤是一种分化程度不同的横纹肌母细胞瘤所构成的高度恶性肿瘤,好发于四肢、躯干与眼眶。本病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占眼眶肿瘤的2%~5%,是儿童时期最为常见的眼眶恶性肿瘤。好发于眼眶上部,恶性程度高、发展快,如不及时治疗,多一年内死亡。
典型症状是快速发展的眼球突出,多数患者在眶缘处能摸到肿物,检查发现患者眼睑充血、水肿,常伴有眼球运动障碍或复视,眼底检查可见视盘水肿,后极部视网膜压迫性皱褶,黄斑部出现放射状条纹。本病早期以局部侵犯眼眶内组织为主,晚期容易发生血行转移。
影像学检查和活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治疗原则:在保存生命的前提下,根据病变范围选择综合治疗,尽可能全部切除肿瘤,同时采取放疗和多疗程化疗。疑似患者可先做放疗,阻止病变进展,待病理切片证实后再实施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免延误病情。
26.绿色瘤如何治疗
绿色瘤是为髓性白血病,异常白细胞在骨膜下或软组织内所形成的一种局限性浸润。因其颜色淡绿(瘤细胞原浆骨存在淡绿色色素),肿块呈圆形隆起似瘤,由此得名。此病患者多为外观健康的儿童,男性较女性多见。常有白血病的血液及骨髓象改变,病程急而发展快,可在数月乃至数周内死亡。
绿色瘤以骨髓过度增生为其突出改变,由此产生大量髓母细胞的集结,从而形成肿瘤样的改变。
本病因眼球突出而引人注意,这是因为眼眶骨膜是白血病局限性浸润的好发部位。通常多在眶缘摸到质地坚硬的肿块,眼睑肿胀且呈淡绿色,肿块发展异常迅速,短期内可填满眼眶,里面累及鼻窦及颅脑,耳前及颌下淋巴结常有肿大。肿块皮肤表面也有绿色的色素沉着。病程后期累及全部重要脏器及四肢骨骼,晚期常因贫血感染衰竭而死亡。
本病应尽早做内科治疗,忌做活检或手术切除,以免引起不能控制的大出血。
十八、常见全身疾病的眼部表现
眼虽小,但其构造却异常精细、复杂,有神经、血管系统、肌肉、复杂的屈光介质。此外,眼也是全身唯一可直接见到血管的器官,许多全身性的疾病会在眼部有所表现,例如:若见结膜苍白以及血管颜色变淡(血液浓度减低)可知患者贫血;若眼球向外突出或眼皮退缩,可知为甲状腺功能亢进;若巩膜颜色由白变黄,可能有肝胆病变;从视网膜血管的粗细比率改变及硬度情况,可知高血压及动脉硬化之程度;如果视盘呈水肿现象,则可能是脑压增高的征兆。因此,定期检查眼睛,不但对视力有所保障,也可对某些全身性疾病及时提出预警。
1.内分泌疾病
(1)糖尿病:是造成中老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患者失明的比率约为一般人的20倍,糖尿病造成的眼睛病变主要为视网膜病变、白内障、青光眼与视神经麻痹等,若能早期发现可做有效的治疗。其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最为重要,一般而言,罹患糖尿病的时间愈久,且血糖控制不良合并肾脏病变时,越容易发生严重的视网膜病变。所以,糖尿病患者应每年做眼的检查,若有明显的黄斑部水肿或新生血管生成时,即应考虑进行网膜镭射治疗,如果发生玻璃体积血或视网膜脱离,则需进行手术。
(2)甲状腺毒症:50%以上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会出现眼部病变,但甲状腺性眼眶病变发生的时机和严重程度,与甲状腺毒症的病程并无直接相关。其病因尚不明了,可能是体内产生特异性自体抗体所致。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眼、眼睑肿胀退缩、眼外肌麻痹而复视、角膜炎,甚至造成视神经压迫。一般以保守性药物治疗为主,若经过长时间追踪,病程已稳定时,可以采用手术方式矫正突眼或复视等症状。
2.血管性病变
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心血管病变,常在眼睛出现对应性变化。若长期血压控制不佳或发生恶性高血压时,可能会造成视网膜缺血或出血、血管阻塞、视盘水肿、甚至网膜脱离等现象。
3.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颅内肿瘤或血管瘤常造成视神经或视觉皮质受压迫,致使病人低视力或视野缺损。负责眼球运动的脑神经亦可能受压迫而导致复视,多发性硬化症可能以视神经炎或眼外肌麻痹为主要表现。
4.结缔组织及关节病变
此类疾病多与免疫系统失调相关,如类风湿关节炎、僵直性脊椎炎、莱特症候群、贝西症候群等常并发虹膜炎。休格连症候群常有明显的眼干燥症、全身性红斑性狼疮、皮肌炎、多发性动脉炎等,常造成视网膜缺血栓塞与视盘水肿。
多数全身性疾病的眼睛表现的症状查知后,可转其他科配合治疗。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眼病变后,为不可逆性反应,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若在病变发生影响到视力后,再来控制血糖,对视力恢复已不可能,所以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是必须的。尤有甚者,许多严重或致命的疾病,如脑瘤、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及肝病等,也可从眼检查中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挽回生命。
5.观察疾病的“窗口”——眼底
眼底位于眼球的后半部,包括玻璃体、视网膜、葡萄膜、视神经,观察眼底需借助眼科的专门仪器——检眼镜。
眼底是全身唯一能直接看见血管的部位。某些与血管变化有关的全身疾病常常能从眼底血管及其所波及的视网膜、脉络膜的变化找到诊断的根据,估计其程度、预后并指导治疗。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肾炎、白血病、妊娠中毒症等在一定时期眼底均可见到相应的病变。有时可先从眼底看到病变,从而发现其他全身性疾病。
视神经与大脑连通,某些颅内疾病可以从眼底发现相应变化。例如颅内肿瘤引起的颅内高压,压迫视神经时,眼底可看到视盘水肿或视神经萎缩等表现,所以眼底是观察全身疾病的一个“窗口”。
眼底是机体健康的“窗口”,应定期检查。眼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是唯一能够直接观察到活体血管的部位。很多眼病常由全身疾病引起,眼病常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因此,根据眼部的改变,往往可以提供早期诊断某种疾病的线索,从而达到早期治疗、判断预后的目的。眼底检查既简便又无痛苦,医学上将眼底称为“机体健康情况的橱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