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颈椎病病人的护理

颈椎病病人的护理

时间:2022-05-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的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颈脊髓、颈脊神经根、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受累引起的临床表现。颈椎稳定性降低又促使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形成恶性循环。若病人表现以某一型为主,并伴有其他型的部分表现,则称为复合型。治疗颈椎病的手术有颈前路手术、颈前外侧手术及颈后路手术。应告知病人非手术治疗的目的和方法,使其能按照医嘱接受规范治疗。

任务二 颈椎病病人的护理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的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颈脊髓、颈脊神经根、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受累引起的临床表现。发病年龄多为50岁以上,男性居多,好发部位依次为第5~6颈椎、第4~5颈椎、第6~7颈椎节段。

【病因】

1.颈椎间盘退行性变 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是颈椎病的基本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间盘逐渐发生退行性变,颈椎间盘突出,关节囊松弛,颈椎的稳定性降低,并继发颈椎间关节及其周围韧带变性、增生、钙化,因此对脊髓、神经根、椎动脉或交感神经造成静态或动态的压迫。颈椎稳定性降低又促使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形成恶性循环。

2.损伤 慢性损伤(如长久地伏案工作)对已发生退行性变的颈椎可加速退行性变的过程而导致发病;急性损伤(如颈椎不协调的活动)也可加重已退行性变的颈椎和椎间盘的损害而诱发本病。

3.先天性颈椎管狭窄 若颈椎管发育异常,当颈椎管矢径小于正常值(14~16mm)时,极易引起颈椎管内神经组织受压,引起颈椎病。

【临床表现】

根据受压或刺激的组织不同,本病一般分为四型。若病人表现以某一型为主,并伴有其他型的部分表现,则称为复合型。

1.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最常见,发病率为50%~60%,主要是由退行性变导致突出的椎间盘、增生的骨赘或肥大的关节突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致,其症状为颈肩疼痛及僵硬,可向上肢放射,引起单侧或双侧上肢麻木、感觉过敏、无力,或有放电样串痛,当咳嗽、打喷嚏或颈部活动时加重。主要体征为头偏向患侧,上肢相应神经根感觉减退、过敏或感觉异常,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臂丛牵拉试验呈阳性(图9-34),压头试验也可呈阳性(图9-35)。

2.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占颈椎病的第二位,为10%~15%,是脊髓受到后突的髓核、椎体后缘的骨赘、增生肥厚的黄韧带、钙化的后纵韧带的刺激或压迫所致,表现为四肢无力,握力弱,精细活动失调,步态不稳,有踩棉花样感觉,病情加重后出现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表现,四肢反射亢进,肌张力增强,出现病理征,躯体有感觉障碍平面,并可有括约肌功能障碍。

img171

图9-34 臂丛牵拉试验

img172

图9-35 压头试验

3.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常由于颈椎退行性变、颈椎横突孔增生狭窄、上关节突增生肥大、周围韧带松弛或钙化对椎动脉刺激或压迫引起,表现为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主要有颈性眩晕(即颈部活动尤其是仰头时引起眩晕)、平衡障碍和共济失调,甚至猝倒。

4.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此型颈椎病是由颈椎不稳定、刺激颈交感神经所致,表现复杂多样,主要有头痛、头晕、耳鸣、听力下降、视物模糊、上睑下垂、面部麻木无汗、心律失常等。

【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X线检查可显示颈椎生理前凸消失,椎间隙狭窄,椎体前、后缘骨赘形成,椎间孔变窄及后纵韧带骨化等。

2.CT检查和MRI检查 CT检查和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椎管和神经根管狭窄及颈神经受压,以及椎动脉局部受压、梗阻表现。

3.椎动脉造影 椎动脉造影可显示椎动脉局部受压、梗阻、血流不畅等迹象。

【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治疗原则是祛除压迫因素,消炎止痛,恢复颈椎的稳定性,可根据病情选择适宜的方法。

(1)颌枕带牵引:可解除肌肉痉挛、增大颈椎间隙、减少颈椎间盘的压力,使嵌顿于小关节内的滑膜皱襞复位,减轻对神经、血管的压迫和刺激;脊髓型颈椎病不宜采用此法。

(2)颈托和围领固定:佩戴颈托和围领可限制颈部活动范围,有利于增加颈椎的稳定性。

(3)推拿和按摩:可松弛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应由专业人员操作,一般每日2次,每次20~30min;脊髓型颈椎病忌用此法。

(4)物理治疗:可改善颈肩部血液循环情况,松弛肌肉,消炎止痛,常用方法有热疗法、磁疗法、超声疗法或电刺激疗法等。

(5)局部封闭治疗:常用醋酸强的松龙等做局部痛点注射,有助于减轻症状。

(6)药物治疗:无特效药物,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肌肉松弛剂及镇静类药物等做对症治疗。

2.手术治疗 对于诊断明确、经非手术治疗无效、反复发作、压迫症状进行性加重,尤其是脊髓型颈椎病者,应考虑手术治疗。治疗颈椎病的手术有颈前路手术、颈前外侧手术及颈后路手术。手术的目的在于切除突出的椎间盘、椎体后方及钩椎关节的骨赘,切除椎板或行椎板成形术,以解除对脊髓、神经根、椎动脉的压迫,同时可进行椎体间植骨术以融合椎间关节,稳定脊柱

【护理诊断】

(1)疼痛:与神经、血管受刺激或压迫有关。

(2)躯体移动障碍:与颈肩痛、活动障碍、肌肉无力、眩晕等有关。

(3)有受伤的危险:与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有关。

(4)潜在并发症:术后出血、呼吸困难等。

【护理目标】

(1)病人疼痛逐渐减轻。

(2)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功能。

(3)病人未发生意外伤害。

(4)潜在并发症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

【护理措施】

1.非手术治疗的护理 多数病人在门诊或家中治疗。应告知病人非手术治疗的目的和方法,使其能按照医嘱接受规范治疗。此外,还需指导病人做好自我保健,如选择合适的枕头、纠正不良姿势、进行颈肩部功能锻炼等。

(1)颌枕带牵引者:应指导病人取坐位或卧位,头微屈,牵引重量为2~6kg,每日1~2次,每次1h;若无不适,也可行持续牵引,每日6~8h,2周为一个疗程。

(2)颈托和围领固定者:应协助病人选择规格合适的颈托或围领,目前常用充气式颈托,既有固定作用,也有一定的牵张作用;帮助病人围好后,根据需要充气和调节充盈度,以预防局部压伤,保持固定有效。

(3)药物治疗者:应说明药物治疗只是对症处理不能祛除病因,在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时可短期使用;还应说明药物的不良反应,一旦表现出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应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以便及早处理。

(4)局部封闭治疗者:应询问病人有无不宜注射的情况,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注射前指导病人清洁皮肤,准备醋酸强的松龙、2%利多卡因及消毒用品,并协助注射,注射后告知病人3d内局部不可沾水;每周注射1次,3次为一个疗程,必要时间隔2~3周后再进行下一个疗程。

2.手术治疗的护理

(1)手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消除悲观情绪,增强治疗信心。

②术前训练:颈前路手术的病人,术前要推移气管并进行食管训练,以适应术中牵拉气管和食管。颈后路手术的病人,术前应进行俯卧训练,以适应术中长时间俯卧。

③功能锻炼:进行颈部功能锻炼,做前屈、后伸、侧屈和侧转活动。

(2)手术后护理。

①观察伤口出血:颈前路手术因骨面渗血或术中止血不完全易发生术后出血,当出血量大或引流不畅时,可形成血肿压迫气管,如发现不及时可危及生命;术后观察伤口有无出血,引流是否通畅、是否脱出,颈部是否肿胀,呼吸是否困难,面部有无青紫等。如病人确有颈部肿胀、呼吸困难、面部青紫,要迅速拆除缝线,去除血肿;拆线后如呼吸无改善,立即行气管切开,以挽救生命。术后床旁常规放置气管切开包,以备急需。

②观察呼吸:一旦出现呼吸困难,面部青紫,应立即通知医生,并做好气管切开手术的准备。颈前路手术术中牵拉气管时,如术前训练不够、术中牵拉过度或时间过长,可使气管黏膜水肿,导致呼吸不畅,严重的可引起呼吸困难。术前加强训练,术中牵拉适度,术后避免受凉、有效咳嗽、密切观察等,均可防止意外发生。

③颈部制动:颈前路手术一般都行植骨固定椎体融合,制动十分重要;术后搬运病人时,应用围领固定颈部,并由专人护送;回病房后取平卧位,维持颈部稍前屈位,颈肩部两侧用沙袋固定,制动头颈部;病人在咳嗽、打喷嚏时用手轻按颈前部;术后1周以颈围固定颈部,摇高床头坐起,也可行头颈胸石膏或支架固定,以后再逐渐下床。

④并发症的护理:a.颈深部血肿:密切观察,及时发现,正确处理。b.植骨滑脱: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面部发绀,尤其在颈部活动后突然发生;处理方法是立即通知医生,做好气管切开及再送手术室的准备。c.呼吸困难:呼吸困难是颈前路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多数发生在术后1~3d内,可以是出血的血肿,也可以是气管黏膜水肿,或由植骨滑脱引起。

【护理评价】

(1)病人疼痛是否减轻或消失。

(2)能否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功能。

(3)病人是否发生意外伤害。

(4)潜在并发症能否被及时发现和处理。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避免颈椎急性、慢性损伤,保持颈椎的相对稳定性。

(1)养成良好的坐、站、行及工作姿势,睡眠时调整合适的枕高,平时转动头的动作要轻而慢。

(2)一般在手术后2~3周协助病人下床活动,坚持四肢肌肉功能锻炼;一年内避免负重劳动、便秘、受凉及颈部的过度活动。

(3)由于颈椎病恢复期较长,要调整好心理状态,增强耐心和信心。遵医嘱定期来医院复查。

能力检测

1.简答题

(1)试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2)如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进行护理和健康教育?

(3)试述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张智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