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蓝之上的美丽

青蓝之上的美丽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畲族女装分平装与盛装两种。肩铃及背饰此外,腰带、裹脚布、船型鹰嘴翘鼻鞋等也是畲族女装的重要组成部分。畲族女盛装通常三件、四件或六件为一套。畲族妇女着装必用包头。畲族男装的用料,青蓝两色之上另加黑色,衣服分长短两种,长衣名“长衫子”,短衣叫“汗褡”。为将织好的布胚染成需要的颜色,贵州畲族普遍种植蓼蓝为染料。
●青蓝之上的美丽●_黔岭山哈嗣:畲族

畲族世居高山之上,崇敬凤凰,服装上绣上鹰、鹞羽翼之花纹图案,其女装名为“凤凰衣”。古歌《十二个龙蛋》载,畲族创世神报洽然洽请鹰、鹞孵“龙蛋”时,鹰、鹞将“龙蛋”与自己的蛋混孵。鹰蛋、鹞蛋的孵化仅需七七四十九天;龙蛋多孵了四十零六天。在守候的日子里,报洽然洽开始为人设计衣裳。正拿不定主意时,看到刚孵化出来的鹰、鹞幼崽羽毛,顿时来了灵感,抱出鹞崽来,详看鹞崽的羽毛,犹如百褶裙;详看鹰的身上衣,如同一张围腰布。“原来,这就是我畲家的百褶裙;原来,这就是我畲家的围腰布。”

雄鹰与猛鹞,都是生活在山区高空的猛禽。它们翱翔天空,筑巢危崖。鹞翻鹰击,快似闪电。熟悉它们的人都知道,鹰羽通身黑亮,具备一种威严的高贵气质;鹞毛黑灰,间以白色条纹,美而不艳,华而不俗,自有一种端庄风范。这一点,与学者黄向春关于广东畲族服装属于古东夷“尚黑崇拜”的遗存,有异曲同工之妙。畲族女装分平装与盛装两种。盛装俗称“凤凰装”,由银首饰、蜡染头巾、花袖衣、滚绣花腰带、蜡染绑腿、绣花船型鹰嘴翘鼻鞋、百褶裙及大裆裤等组成。一般来说,银首饰含银簪、大小花、围髻银叶、耳坠、项圈、牙签、银链、手镯、戒指、胸前月牙牌等。蜡染头巾长六尺,宽一尺,浅白底色蜡染蓝花,红绿二色滚边镶绣,两端缀红色缨须,流苏悬垂一尺多长,遍坠绿珠。未婚女性独辫盘头顶,已婚女性则挽发成髻,上覆蜡染头巾。但用蜡染头巾包头时,头巾中间的碗底团花须当于顶部置放,头巾两端周复缠绕,使缨须自然展开后,形如凤凰羽翼模样。花袖衣为藏青色,无领,两幅(俗称“和尚衣”),前襟左衽右盖至腋下,后幅过臀。袖口花边长八寸,前蜡染后刺绣,各长四寸,平行双边,图案花色映衬,自然醒目。靠近袖口的蜡染,前部为白底兰花,中部为茶花,上下均为寿字腊梅花,刺绣为红底,用蓝、绿、紫、黄、棕五色丝线编绣蝴蝶花鸟,取“鸟语花香”之意,蜡染、刺绣之间的空隙,以三道红杠夹隔黑、蓝、紫、绿、红五色犬牙花瓣,而在袖口、衣摆及襟边,挑绣红、白两道杠。领口、襟边与衣摆上有同样的刺绣花纹,映衬着通身的蓝底,艳而不妖,活而不乱,使整套女装显出了端庄与高雅的味道。

肩铃及背饰

此外,腰带、裹脚布、船型鹰嘴翘鼻鞋等也是畲族女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腰带系土锦织就,青蓝色,宽一尺,长一丈二尺,两端缨须流苏长五寸,腰后作结,剩余部分自然垂下,摇曳生姿,形如凤凰尾翼;大裆裤为藏青色,裤口宽一尺二寸,边沿滚绣二寸挑花彩带,中杂菱形白果花与“井”字花格;蜡染白裹腿,为白底蓝花,长一丈二尺,由踝环缠至膝,显得清爽而干练;船形鹰嘴翘鼻鞋,鞋体呈船形,鞋尖钩鼻上翘,形如鹰嘴,翘鼻部滚绣挑花,鞋帮图案以红、绿二色挑绣。畲族女盛装通常三件、四件或六件为一套。套件内短外长,花边层层露出,称“滴水衣”。这既是嫁衣、盛典着装,也是死后殓棺必着的“寿衣”。所以做工繁琐、精致,备受女子珍爱。一般都妥为收藏,非重大场合,轻易不用。

贵州畲族男女服饰

围腰刺绣牡丹图

裤脚上的绣片

梯形绣片

畲族妇女平时的穿着又是怎样的呢?畲族妇女的平装,由青布包头、花搭帕、绣边蓝衣、围腰与栏杆裤组成。青布包头多为蓝、青色,长一丈二尺,宽一尺二寸,对折四叠,盘覆头上;花搭帕,正方形,长宽各一尺二寸,蓝底,花是红、白、黑三色,间绣银杏花、茶花、石榴花、牡丹花等,搭覆在青蓝包头上面;滚边衣,类似汉族的“父母装”,原为无领,大襟左盖右,覆盖臀部,从右下袵开始,滚绣一道两寸宽的花带至左肩,再沿左肩滚绣至右肩下,圈出“抬肩”,袖口滚绣红绿底花边一道;围腰,挂栓于畲族妇女胸腹间,平胸缀绣等腰梯状图一幅,绣有花草、蜜蜂、蝴蝶等,其下为青蓝布底,不作装饰;栏杆裤,即大脚裤,以裤脚缀绣红、绿底白边三杠得名。畲族妇女着装必用包头。过去,女性无论老幼,不论婚否都如此,除凭借装束辨识身份外,包头也同时标志着身份。已婚妇女头顶挽髻,外罩马尾编织的“髻网子”;未婚姑娘挽独辫于头上,辫梢扎红线,辫盘头顶。女子不论婚否,都会巧用包头,在头顶缠盘成厚高两寸左右的“盘冠”,这是贵州畲族妇女的一道特有标记。

童装虽不很抢眼,却也很有味道。畲族童装也是青布蓝底,肩、颈、腕等处有蜡染刺绣,无领、大襟、布扣,衣长及膝,剔除饰物,男女童装并无明显区分。然而若将银饰品与挑花蜡染刺绣连接,女童装立即摇身一变,十分明艳。其中最打眼的是银箍帽、银铃铛与镂空项圈。

绣片披肩

鹰嘴船形翘鼻鞋

银箍帽,为女孩专用,帽体呈青色或蓝色,中空,无顶,椭圆形,宽一寸五左右,两耳郭上部稍宽。内衬棉花布套,两耳前合的部分,沿帽密排火焰、水滴状银饰,护住额头;两耳上侧稍宽处,刺绣圆形图案;银制铃铛小而精致,悬坠在肩膀、小腹与手腕处。其中,排悬在腹部的铃铛为单数,十一只,悬接梯形围腰图案下的刺绣彩带,以银链连接;肩部的银铃也为单数,左右各三只,以银链、银牌递接;腕部配饰的,多为三只。在畲族女童饰中,以镂空项圈最为华美,也最为精致,并非家家都具备。

畲族的男装,虽也点缀绣装蜡染,却与邻近的苗、瑶等兄弟民族的男装一样,简单朴素。畲族男装的用料,青蓝两色之上另加黑色,衣服分长短两种,长衣名“长衫子”,短衣叫“汗褡”。着装以长衣为正装,属于盛装,须配长腰带,缠包头,专用于节日或重大活动;以“汗褡”为寻常便装,居家劳作极为方便。

畲族妇女善织染,日常衣用的布料,无论种棉、纺纱、漂染、织布,还是种蓼蓝制靛,都须经过她们的双手完成。畲族过去家家都有专用于纺纱织布的工具,无论晴雨,只要妇女们得闲,村里嗡嗡的纺纱织布声响成一片。夏秋天气晴好时,畲村的房前屋后,或者村寨附近的沙滩草甸上,都晒着一匹匹土制白布。晒干后,根据需要再定色、漂染与收存。为将织好的布胚染成需要的颜色,贵州畲族普遍种植蓼蓝为染料。每年农历九、十月,稻谷收割之后,人们便在田中广种蓼蓝。四个月后蓼蓝成熟,每亩田地可收四五千斤。现畲族聚居区还留有两个与蓼蓝有关的地名,一是杏山镇青山村的“靛冲”,二是隆昌的古称“翁榜朗”。翁榜朗系畲语音译,“瓮”意为“水”,“榜”即“塘”,“朗”即“蓝色”,连称即“蓝色的水塘”。那么,一向山清水秀的贵州,又怎么出了个“蓝水塘”了呢?——原来,今国道三二零线隆昌段转省道往丹寨处,有一无名水塘,一直是当地畲族妇女染靛漂洗的所在,久而久之,蓝靛积于水底,把一塘清水映成了蓝色。从前,麻哈一个州官携随从经过,见许多畲家妇女着青蓝装,又在此洗蓝,觉得风情独特,便停步问名。妇女中有略懂汉语的,便随口用畲语应答曰:“翁榜朗。”汉官听了,赶紧记录,于是一无名之塘,便成了一地之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虽更名为“隆昌”了,但周边少数民族,却习惯沿称“翁榜朗”一名,至今未变。

绣制花背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