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计划预修制

计划预修制

时间:2022-05-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苏联是以“计划预修制”为主导的设备管理体制。计划预修制的全称是“设备的统一计划预修和使用制度”。计划预修制规定,设备在经过规定的开动时间以后,要进行预防性的定期检查、调整和各类计划修理。按照计划预修制执行,显然可以减少或避免设备故障的偶然性、意外性和自发性。计划预修制还可以大大减少意外故障停机造成的损失,减少因故障停机而增加的劳动量和维修费用。

一、计划预修制

苏联是以“计划预修制”为主导的设备管理体制。这一制度是从1923年到1955年经过三十几年的不断实践和完善才逐渐形成的。计划预修制的全称是“设备的统一计划预修和使用制度”。

(一)计划预修制的含义

为了防止生产设备的意外故障,应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一系列预防性修理,其目的是保障设备正常运行和良好的生产能力,减少和避免设备因不正常的磨损、老化和腐蚀而造成的损坏,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充分发挥设备潜力。

所谓计划预修,就是在设备运行一定台时后,按照既定的计划进行检查、维护和修理(包括大修、中修及小修),检查、维护和修理的次序与期限是根据设备的功能、特点、规格与工作条件确定的。计划预修制规定,设备在经过规定的开动时间以后,要进行预防性的定期检查、调整和各类计划修理。在计划预修制中,各种不同设备的保养/修理周期、周期结构和间隔期是确定的。在这个规定的基础上,组织实施预防性的定期检查、保养和修理。

计划预修制是按照设备磨损规律而制定的,计划预修制是在研究了设备磨损规律后逐渐形成的。设备磨损一般存在三个顺序阶段:第一阶段为磨合阶段,这是设备的初期使用阶段,这时设备零部件接触面磨损较为剧烈,较快地消除了表面加工原有的粗糙部分,形成最佳表面粗糙度;第二阶段为渐进磨损阶段,此阶段即是在一定的工作条件下,以相对恒定的速度磨损;第三阶段为加剧磨损阶段,设备磨损到一定程度,磨损加剧,以至影响设备正常运行。

按照以上显示的规律,设备维修的最佳选择点,应该是设备由渐进磨损转化为加剧磨损之前。从磨损规律上分析,计划预修有其科学、合理的内容。按照计划预修制执行,显然可以减少或避免设备故障的偶然性、意外性和自发性。计划预修制还可以大大减少意外故障停机造成的损失,减少因故障停机而增加的劳动量和维修费用。

(二)不同类型的计划预修制度

前苏联早期建立了三种不同的维修制度,都属于计划预防维修制度。

1.检查后修理制度 这是以检查获得的状态资料或统计资料为基础的计划维修制。它建立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检查后修理制度曾在前苏联得到相当广泛的推行。这个制度是通过定期的设备检查,确定设备的状态,根据设备状态拟定修理时间周期和修理类别(级别),然后再编制设备修理计划。

2.标准修理制度 这是一种以经验为根据的计划修理制度。它建立于1932~1933年,至1945年之前曾作过多次修订。这个制度是根据经验制订修理计划,计划一旦制订则按规定时间周期对设备进行强制性修理,即在规定的期限强制更换零件;按事先编制的维修内容、工作量和工艺路线及维修标准进行强制性修理。

3.定期修理制度 这是以磨损规律为依据,以时间周期为基础的计划预防维修体制。这个制度要求根据不同的设备特点、工作条件,研究其磨损规律,分析其开动台时和修理工作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对设备使用周期、维修工作量和内容做出明确的规定。以此保证设备处于经常性的正常状态。前苏联后来的“计划预修制”就是在这个制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

计划预修制有两大支柱:修理周期结构和修理复杂系数。

所谓修理周期是指两次大修理之间的间隔时间,而修理周期结构,是指在一个修理周期中,按规定的顺序进行的不同规模的计划维修或保养维护的次序。如定期检查、小修、中修、大修等。

修理复杂系数是表示设备复杂程度的一个基本单位,用它计算劳动量和物资消耗量,即确定维修工时定额、材料定额等。

(三)计划预修制的优劣

计划预修制是以磨损规律为依据;也是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这一体制与传统的事后维修相比是一大进步。因为它可以把故障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大量严重故障或事故的发生,也减少了因事后维修造成的停机损失。

这一体制也存在着明显的缺点。一方面,由于强调预防维修,按规定时间安排维修,往往出现设备的劣化尚未达到需要修理的程度或远远超过需要修理的程度,也就是出现维修过剩或维修不足的情况。维修过剩则增加了生产成本,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维修不足则可能造成故障停机和事后维修,仍会影响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这一体制强调操作工和维修人员的明确分工,只注重专业维修人员的修理,忽视广大操作工人的参与,忽视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设备使用部门与维修部门常常互不协调,甚至矛盾、对立。会形成用设备的人不管设备,管设备的人不用设备的脱节现象。另外,因为设备管理和修理计划的制订等一切都按预先的规定进行,不能确切地反映客观实际,经济和技术效果都不十分理想。按管理顺序加工,职责呆板,维修组织形式上缺乏经济性,管理层次也过于繁复等。

(四)计划预修体制的新发展

随着对原计划预修体制的不断实践和认识,这一体制已有了不少改进。例如引进了系统论的思想,改变了片面依赖数理统计资料的做法,发展到采用“产品产量的综合管理系统”,注重运用信息反馈概念处理问题。在组织和技术管理上也引进了欧美的先进思想,如价值工程、网络技术等等。在设备管理与维修的组织形式上也进行了不断的改革,使传统的计划预修制朝着更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前苏联的机器制造业是比较先进的,然而维修业却是一个分散而庞大、投入高而效益差、专业化程度较低的产业。据统计,20世纪60年代一台设备的平均修理费高达设备原值的3~5倍。20世纪80年代曾报道全苏联大修折旧提成为234亿卢布,占工业投资的57%。前苏联的不少专家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开始了这方面的改革。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末,成立了“全苏机床服务生产联合体”和“全苏电工修理联合体”,向维修专业化和社会化迈进了一步。前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解体之前,学习和吸收了欧、美的先进经验,设备修理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要形式有下列几种:协作组合,联合体,进口设备的维护修理协作网,科研部门为企业维修服务。

前苏联在重新认识计划预修制的同时,越来越重视设备的常规技术维护工作。不少企业还形成了自己的规范化技术维护制度。规范化技术维护制度,最早产生于前苏联生产载重汽车的大型企业——明克斯克汽车厂。这个制度的一个循环主要包括:每班维护;检查;规范化的修理。其次还有清理和润滑。

这种规范化技术维护制度的基本结构见图1-1。

img1

图1-1 设备规范化技术维护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